##[$P2824$ [$HEOI2016$/$TJOI2016$]排序](https://www.luogu.com.cn/problem/P2824)
### 一、题目大意
给一个序列, 两种操作, 一种是将$[l, r]$里所有数升序排列, 一种是降序排列。
所有操作完了之后, 问你$a[k]$等于多少。
### 二、解题思路
由于将一个普通序列排序很慢,需要$nlogn$的时间,可以转化为对$01$序列排序。
#### $01$序列排序
**二分+$01$序列+中位数的一道引入例题:**
[$AGC006D$ $Median$ $Pyramid$ $Hard$](https://www.cnblogs.com/littlehb/p/17013055.html)
先考虑简单问题: 如何将一个$01$序列排序? 算法复杂度:$O(logn)$
如上面这样一个$01$序列,灰色为$1$,白色为$0$,只要查询出区间的和,将最后的这几个覆盖为$1$,前面覆盖为$0$ (此为升序,降序同理), 即可完成排序。
**使用线段树来维护**
* 查询一段区间内的$1$的个数记为$c$
* 如果是降序($1$在前,$0$在后), 将$[l,l+c−1]$更改为$1$,将$[l+c,r]$更改为$0$
* 如果是升序($0$在前,$1$在后), 将$[l,r−cnt]$更改为$0$, 将$[r−c+1,r]$更改为$1$
#### 单调性的证明和理解
如果把划定一个标准数$mid$,同时,将大于等于$mid$的设置为$1$,小于$mid$的设置为$0$,那么 **$01$序列排序结果** 对照 **正常排序的结果**,会发现:

* 正常排序结果大于$mid$的位置上,$01$序列的排序结果都是$1$
* 正常排序结果小于$mid$的位置上,$01$序列的排序结果都是$0$
* 如果$q$这个位置最终结果是$5$,我们现在枚举的$mid$是$4$的话,则$5>4$,所以,此位置最终是标识的$1$,同时,还有余量,就是等于$4$的也标识为了$1$,也就是$1$的数量标识多了
* 如果$q$这个位置最终结果是$5$,我们现在枚举的$mid$是$5$的话,则$5=5$,所以,此位置最终是标识的$1$,整个结果中会有两个数字为$1$,也就是正常排序$5,6$所在的位置上是$1$,$q$这个位置上标识成了$1$
* 如果$q$这个位置最终结果是$5$,我们现在枚举的$mid$是$6$的话,则于$5<6$,所以,此位置最终是标识的$0$,整个结果中只会有一个数字为$1$,也就是正常排序$6$所在的位置上是$1$,$q$这个位置上标识成了$0$。
* 由于给定的数据是一个全排列,所以不断的判断区间,可以找出最终的准确解
#### 时间复杂度
$O(M\log^2n)$.(二分为$O(\log_2n)$,每一次$check$需要$O(Mlogn)$
### 三、实现代码
```cpp {.line-numbers}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N = 2e5 + 5;
int n, m, q;
//输入的指令序列
struct Sort {
int op, l, r;
} s[N];
int a[N]; //原始数组
struct Node {
int l, r;
int tag; // 0:升序 1:降序 2:初始值 lazy tag:懒标记 ,不想每次都做一遍,不查询不想做
int sum; //大于目标值的个数
} tr[N << 2];
//管辖区间长度
int len(int u) {
return tr[u].r - tr[u].l + 1;
}
//向父节点更新信息,写成Node &的方式目前看来是最合理的办法
void pushup(Node &c, Node &a, Node &b) {
c.sum = a.sum + b.sum;
}
//更新lazy tag标识
void pushdown(int u) {
if (tr[u].tag == 2) return; //如果没有下传标识,啥也不干
tr[u << 1].sum = len(u << 1) * tr[u].tag; //左儿子区间内所有数字都要加上tr[u].tag,sum值为累加
tr[u << 1 | 1].sum = len(u << 1 | 1) * tr[u].tag; //右儿子区间内所有数字都要加上tr[u].tag,sum值为累加
tr[u << 1].tag = tr[u << 1 | 1].tag = tr[u].tag; //左右儿子都修改标识为tag,一次只更新一层
tr[u].tag = 2; //标识已处理
}
//构建线段树,x:当前两分取到的值,用于建立线段树时判断每个叶子的初始值是1还是0
// a[l]>=x tr[u].sum=1
// a[l]= x; //大于等于x的都设置为1,小于x的设置为0
return;
}
//递归构建左右子树
int mid = (l + r) >> 1;
build(u << 1, l, mid, x), build(u << 1 | 1, mid + 1, r, x);
//向上更新统计信息
pushup(tr[u], tr[u << 1], tr[u << 1 | 1]);
}
//查询区间内数字1的个数
int query(int u, int l, int r) {
if (l > tr[u].r || r < tr[u].l) return 0; //不在范围内的返回0
if (l <= tr[u].l && r >= tr[u].r) return tr[u].sum; //整个区间命中,返回统计信息
// 分裂前要记得 lazy tag下传
pushdown(u);
//分裂查询 左儿子+右儿子
return query(u << 1, l, r) + query(u << 1 | 1, l, r);
}
//区间修改
void modify(int u, int l, int r, int c) {
if (l > r) return; //特判边界,防止越界
//如果命中区间,对区间的lazy tag和sum进行计算修改
if (l <= tr[u].l && r >= tr[u].r) {
tr[u].tag = c;
tr[u].sum = c * len(u);
return;
}
//没有命中区间,需要递归向左右儿子传递修改消息
pushdown(u);
//修改左区间
if (l <= tr[u << 1].r) modify(u << 1, l, r, c);
//修改右区间
if (r >= tr[u << 1 | 1].l) modify(u << 1 | 1, l, r, c);
//因为子区间内容修改,需要向父节点更新统计信息
pushup(tr[u], tr[u << 1], tr[u << 1 | 1]);
}
bool check(int x) {
build(1, 1, n, x); //每次全新构建线段树
for (int i = 1; i <= m; i++) { //枚举每个排序动作
int l = s[i].l, r = s[i].r, op = s[i].op; // 0:升序,1:降序
int c = query(1, l, r); //查询l,r之间数字1的个数,也是大于等于x的个数
//算法本质:忽略数字的正实值,只记录大小关系,大于等于记录为1,小于记录为0
if (op) //降序
modify(1, l, l + c - 1, 1), modify(1, l + c, r, 0); //比x大的个数是c个,如果是降序,[l,l+c-1]修改为1,表示区间都大于等于x,[l+c,r]修改为0,表示这区间小于x
else //升序
modify(1, l, r - c, 0), modify(1, r - c + 1, r, 1); //比x大的个数是c个,如果是升序,[l,r-c]修改为0,表示区间[l,r-c]都比x小,后面[r-c+1,r]都大于等于x
}
//按上面的操作序列要求,都模拟了一遍后,如果q这个位置上的数位是1,表示操作没有出现矛盾
return query(1, q, q) == 1;
}
int main() {
//加快读入
ios::sync_with_stdio(false), cin.tie(0);
cin >> n >> m;
for (int i = 1; i <= n; i++) cin >> a[i]; //第二行为 n 个整数,表示 1 到 n 的一个排列
for (int i = 1; i <= m; i++) cin >> s[i].op >> s[i].l >> s[i].r; //记录排序的动作与范围
cin >> q; //查询第q个位置上的数字是多少
int l = 1, r = n; //开始二分,因为原始序列的数字,是从[1,n]的不重复序列排列,所以有二分时上下限就是决定好的[1,n]
while (l <= r) {
int mid = (l + r) >> 1; //来尝试位置q上的数字是多大,假设为mid
if (check(mid)) //此位置的值大于等于mid
l = mid + 1; //那么继续尝试l=mid+1,看看结果向右半区间走,也就是再大一点是不是可以
else
r = mid - 1; //向左半区间走,看看再小一点是不是可以
}
printf("%d\n", l - 1);
return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