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N = 100010, M = N << 1; #define int long long #define endl "\n" // 链式前向星 int e[M], h[N], idx, w[M], ne[M]; void add(int a, int b, int c = 0) { e[idx] = b, ne[idx] = h[a], w[idx] = c, h[a] = idx++; } int f[N]; // 在以1为全局根的情况下,f[i]记录以i为根的子树,并且,把i染成黑色时,i为根的子树中所有可能的染色方案数量 int g[N]; int mod; // 对 mod 值取模 int pre[N]; // pre[i]:记录i节点的前缀积对mod取模后的值 int suff[N]; // suff[i]:记录i节点的后缀和对mod取模后的值 void dfs1(int u, int fa) { f[u] = 1; // 以u为根的子树,不管它是不是有子孙节点,最起码可以把u染成黑色,这样就可以有1种方案 vector son; // 记录u有哪些儿子,方便后的计算。不使用链式前向星直接枚举的原因在于前向星只能正序枚举, // 本题目中还需要倒序枚举,前向星记录的是单链表,不是双链表,无法倒序枚举,只能是跑一遍,记录下来,然后再倒着枚举 // 如此,在本题中,链式前向星就不如邻接表来的快,邻接表就是可以for(int i=0;i=0;i--) for (int i = h[u]; ~i; i = ne[i]) { int v = e[i]; if (v == fa) continue; dfs1(v, u); f[u] = f[u] * (f[v] + 1) % mod; // 全白也是一种方案,对于v子树而言,它并不是只能提供以v染成黑色的所有方案,还有一种:v没有染成黑色的方案数。 // 而此时,由于v没有染成黑色,所以,v子树就没有进去染色,也就是整个v子树全都是白色,这算是一种特殊的染色方案,也就是啥都不染。 // 所以 f[v]+1 就是v子树的所有贡献值,而f[u]需要把自己所有儿子的共献值累乘起来才是自己的贡献值。 son.push_back(v); // 将子节点加入集合,方便之后操作 } int t1 = 1; // 前缀积取模后的值 int t2 = 1; // 后缀积取模后的值 // 记录前缀积 for (int i = 0; i < son.size(); i++) { // 将儿子数组正着枚举 // 利用静态数组pre,记录每个节点的前缀积取模后的值 pre[son[i]] = t1; // 到我以前,所有结果的累乘积是多少 t1 = t1 * (f[son[i]] + 1) % mod; // 我完成后,需要把我的贡献也乘到累乘积中,以便我的下一个节点计算它的累乘积时使用 } // 记录后缀积 for (int i = son.size() - 1; i >= 0; i--) { // 将儿子数组倒着枚举 // 利用静态数组suff,记录每个节点的后缀积取模后的值 suff[son[i]] = t2; // 到我以前,所有结果的累乘积是多少 t2 = t2 * (f[son[i]] + 1) % mod; // 我完成后,需要把我的贡献也乘到累乘积中,以便我的下一个节点计算它的累乘积时使用 } // Q:为什么同时要记录前缀积和后缀积,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 void dfs2(int u, int fa) { g[u] = (g[fa] * (pre[u] * suff[u] % mod) % mod + 1) % mod; for (int i = h[u]; ~i; i = ne[i]) { int v = e[i]; if (v == fa) continue; dfs2(v, u); } } signed main() { // 初始化链式前向星 memset(h, -1, sizeof h); int n; cin >> n >> mod; for (int i = 1; i < n; i++) { int a, b; cin >> a >> b; add(a, b), add(b, a); } dfs1(1, 0); g[1] = 1; dfs2(1, 0); for (int i = 1; i <= n; i++) cout << f[i] * g[i] % mod << end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