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 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38 lines
6.0 KiB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ay be confused with others in your current locale. If your use case is intentional and legitimate,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highlight these characters.

"小学数学中有哪些模型" 的相关教学设计
(王艳玲 东北师大附小)
有关教学内容:模型的认识
课程标准要求:模型思想是作为核心概念提出的: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与此相关的具体内容:(第一学段)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第二学段)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
= 单价×数量、路程 =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片断设计:通过速度初步认识路程模型
1. 创设情境引发思考,体会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
在学习之前,学生是对速度、路程、时间这些概念是知道的,但不一定真正理解。事实上,只有通过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反之,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概念的含义,才可能准确表达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缺失信息的方法来理解概念,本片段的重点是理解速度,并且通过速度来认识路程模型。
什么是速度。教师给出下面的情境讲故事:早晨,小丽和小强在学校见面,分别询问对方上学所需要的时间。同学们是否能帮他们比一比,谁走得更快些?
![](./Images/MATH_1_10.png)
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觉得小丽走的快一些,因为花费的时间少;也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没有办法进行比较,因为不知道谁家远。这时,教师要引发学生思考:如果再知道了什么,就可以知道谁的速度更快一些。然后,让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举的例子可能是五花八门的,比如,小丽和小强的家离的很近、小丽的家离学校更近、小强的家离学校更近、等等。无论如何,教师要引发学生思考:应当如何判断速度的快慢。引导学生注意:速度的快慢不仅与时间有关,而且与距离有关。让学生感悟:速度
= 距离/时间。
如何度量速度。学生已经知道通过距离和时间可以度量速度。教师通过下面的实际例子希望学生知道如何计算速度。教师利用下面的图讲述关于速度的故事左边的图是神舟飞船在轨道上运行右边的图是自行车运动员在野外练习。由图上看每个单位的速度都是8千米那么神舟飞船和自行车运动员速度是一样的吗
![](./Images/MATH_1_11.png)
让学生回答,应当如何表示速度的单位:米/秒,米/小时;千米/秒,千米/小时。其中,分子表示的是距离单位,分母表示的是时间单位。让学生理解:只有单位一样才能比较速度的快慢。如果学生有较好的理解能力,可以让学生知道,我们所说的时间是一个平均数:物体行驶一段距离之后,是用这段距离除以所用时间得到的。
让学生询问家长、或者查阅与速度有关的资料,在课堂上讲述与速度有关的故事。在询问或查阅过程中要掌握两个基本要素:交通方式,单位时间的速度、即单位时间的距离。让学生知道:速度
= 距离/时间,反之,距离 =
速度×时间。比如,得到下面的一些图、以及关于速度的说明:
![](./Images/MATH_1_12.jpeg)
并且,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
成人步行10分钟大约行走多少距离飞机飞行1小时大约飞行距离声音传播从操场的一边到另一边大约需要时间从太阳到地球光行走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2. 通过算式理解模型的变化
教师可以通过图画等,讲述模型变化的故事。比如,利用下面的图和算式:
![](./Images/MATH_1_13.jpeg)
![](./Images/MATH_1_14.png)
height="1.5972222222222223in"}小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能不能帮助这几位同学解释一下算式的意义?
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路程模型的基本形态:路程 =
速度×时间。可以不讲、但一定要把握在这个模型中路程是两个因子的乘积速度是被乘数时间是乘数。这是因为在通常情况下速度是一个不变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参见话题23的论述。
然后,借助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可以得到模型的变化:速度 =
路程/时间,时间 =
路程/速度。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只有知道其中的两个量,才可能计算第三个量。如果学生理解的比较好,还可以通过具体计算,让学生理解速度单位"千米/时"的意义比如120千米
÷ 2 = 60千米/时60千米/时)× 3时 = 120千米。
最后,分小组讨论,每个小组讲述一个与路程模型有关的故事。
教学设计分析: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速度"比理解"路程"和"时间"要更困难一些,特别是,速度单位的表达又与以往学习过的单位表达有很大区别:是一个等分的形式,因此从速度入手理解路程模型是有道理的。关于速度的概念,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是不行的,必须通过现实中的例子让学生感悟,而针对速度这个概念,教学设计中利用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利用了几种缺失信息的方法,让学生"恍然大悟",这样的教学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注意、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事实上,通过这样教学方法,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虽然教学内容是对模型的初步认识,但教学设计通过变化的方法让学生感悟:模型是一般的,即模型可以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类问题,因此模型表达的是一类算式,而不是个案的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