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何认识小数"的相关教学设计
|
|
|
(李宁宁 长春市树勋小学)
|
|
|
有关教学内容:小数的认识
|
|
|
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并能读、写小数。结合具体情境能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第二学段)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
|
|
|
(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
|
|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 (不含带分数)
|
|
|
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 (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
|
|
。会解决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
|
|
可以看到,在小学阶段涉及小数的内容也是比较多的,大体要求是:第一学段初步认识小数,第二学段理解应用小数。在小学阶段,理解小数的重点在于对于十进制的认识,理解小数的难点在于很难给出生活实例。
|
|
|
教学片断设计:初步认识小数
|
|
|
1. 通过元、角、分引出小数概念
|
|
|
学生对人民币的使用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通过货币单位元、角、分的十进制关系让学生直观感悟小数也是一种对数量关系的表达,也是一种建立在"十进制"上的数。
|
|
|
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去超市观察或者购买矿泉水、面包等物品,作记录或留下购物小票。在上课时教师首先向学生出示1元、1角和1分的人民币,让学生述说这些货币单位之间的关系:
|
|
|
1元 = 10角, 1角 = 10分, 1元 = 100分。
|
|
|
然后让学生根据记录或小票,汇报商品的价格,比如
|
|
|
矿泉水:1.50元、 面包:2.85元 ...
|
|
|
并让学生通过元、角、分的货币单位说出商品的价格:矿泉水1元5角、面包2元8角5分。
|
|
|
教师提出问题:这两种表示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教师最终要启发学生知道关系的本质:超市的价格是以元为单位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称1.50、2.85这样的数为小数,称其中的"."为小数点。因此,小数就是带有小数点的数,小数点前的数位表示的是小数的基本单位,比如,上面讨论的小数的基本单位就是"元";小数点后的数位比基本数位相差一个"级",比如,上面讨论的"角"比"元"相差一个"级",数量之间相差10倍。
|
|
|
2. 进一步举例认识小数
|
|
|
分小组讨论:利用各自在超市的记录或小票,模拟超市购物,比如,购买饮料,价格是2.50元,你怎样付钱?然后,教师组织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每组说出两种不同的方法,比如
|
|
|
生1:两个1元和一个5角。
|
|
|
生2:一个1元和三个5角。
|
|
|
生3:两个1元和五个1角。
|
|
|
生4:五个5角。
|
|
|
生5:交三个1元,找回一个5角。
|
|
|
生6:交一个10元,找回一个5元、两个1元和一个5角。
|
|
|
通过购物活动的讨论,不仅让学生对小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并且让学生领悟:小数的进位与自然数的进位是一致的,只是需要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即注意基本单位。
|
|
|
引导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小数的例子,比如同学的身高、课桌的长度;同学的体重、物体的重量;人一小时行走的距离、汽车一小时的速度;等等。在这样的表述中,教师需要理清基本单位:厘米、米或千米;克或千克。
|
|
|
如果学生提出关于时间的小数问题,比如,如何用分数表示1小时30分。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可以用1.30、而要用1.50来表示1小时30分(事实上,是用30除以60得到0.50)。通过时间的例子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十进制的意义。
|
|
|
3. 述说背景理解小数
|
|
|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小数,比如下面四个小数,
|
|
|
2.70, 0.27, 27.00, 27.27
|
|
|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上面的小数想象问题的背景,如何根据背景讲述利用这些小数的故事。在学生汇报的时候,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小数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小数的十进制是如何体现的。
|
|
|
教学设计分析:与整数相比,学生对小数的接触相对要少一些,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也不多,因此学习小数的概念要比整数相对困难一些。教学过程中,要利用整数知识的迁移(小数是十进制计数法相反方向的延伸),小数与整数从联系上看,二者很相似,都是十进制。根据课程标准的思想,教学时还应淡化形式上的定义,选择描述性的语言,突出小数的特点。
|
|
|
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时创设学生熟悉并且生动的现实情境,结合购物活动认识小数。对于钱币的认识首先建立直观的感觉,然后逐步抽象到数;从元、角、分的换算到十进制关系,从直观形式转化为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小数,同时让学生体验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与作用。
|
|
|
> 问题8"什么是数感"的相关教学设计\
|
|
|
> (王艳玲 东北师大附小)
|
|
|
有关教学内容:数的认识
|
|
|
课程标准要求:"数感"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课程内容中没有具体要求,只是在第一学段"数学思考"中提到:"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
|
|
通过上面的表述可以知道,关于"数感"的教学不是通过一堂或者几堂课来实现的,而是要求教师将培养学生"数感"的教学目标贯穿于"数与代数"教学过程的始终,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感知:数与数量的关系,数与运算结果的关系。针对数与数量的关系,教师可以这样把握"数感":通过"抽象"从数量中得到了数,通过"数感"把数还原为数量,参见问题8的论述。也就是说,让学生感悟:已经抽象出来的数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
|
|
教学片断设计:1000的认识(综合与实践)
|
|
|
1. 发现生活中的1000
|
|
|
由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历还不十分丰富,认识1000这个较大的数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可以把1000这个数作为认识大数的开始,可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通过1000感悟生活中的大数。
|
|
|
把班级的学生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承担下面任务之一:
|
|
|
1\. 通过调查说明:1000是一个不大的数;
|
|
|
2\. 通过调查说明:1000是一个不小的数;
|
|
|
3\. 通过调查说明:1000是一个很大的数。
|
|
|
课前引导每一个小组制订调查计划,并且在课前完成调查。在综合与实践课上,让每一小组介绍调查的结果,并且发表感想。无论是制订计划还是发表感想,教师都应当加强指导。比如,学生可以制订下面的计划、发表相应的感想:
|
|
|
承担第一项任务的小组,可以计划:数出1000粒小米、大米或者黄豆,发现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测量1000毫米的距离,发现1000毫米并不很长。
|
|
|
承担第二项任务的小组,可以计划:到超市调查1000元钱可以购买的东西,发现数量比较大、或者东西比较贵重,知道1000元钱不少;测量1000米的距离,发现1000米并不很短。
|
|
|
承担第三项任务的小组,可以计划:从楼房的高度推测1000米的山有多高,发现1000的高度很高,还可以进一步调查本省高于1000米的山峰有多少;从停车场一辆汽车所占面积推测1000辆汽车所占面积,发现占地面积相当大。
|
|
|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的总结是非常重要的,其核心是:同样是1000这个数,用在不同的场合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应当把数与数所表达的事情结合起来。
|
|
|
2. 拓展事例加深培养学生的数感
|
|
|
在上面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发学生脱离1000这个具体的数,思考一些与"数感"有关的实际问题。比如,商场举行让利促销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
|
|
|
如果是几千元的产品,合适的让利单位应当是多少?
|
|
|
如果是几百元的产品,合适的让利单位应当是多少?
|
|
|
如果是几十元的产品,合适的让利单位应当是多少?
|
|
|
让学生不仅说出让利的数量单位,还要说出选择这个数量单位的理由。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并没有确切答案,主要是判断学生对数的感觉、即"数感"。根据一般人的感觉,对上述问题依次让利单位百元、十元、元是比较合理的。通过这样的讨论,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感悟数学与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
|
|
教学设计分析:虽然培养学生"数感"的教学应当贯穿第一学段"数与代数"教学的始终,但在适当的时候安排一次"综合与实践"课还是合适的。本次课安排在二年级也是比较合理的。
|
|
|
所谓"综合与实践"课,并不要求全部在课堂上进行,比如,可以分小组在课前准备,但这个准备一定是有计划的活动,这对学生积累实践活动的经验是非常必要的。
|
|
|
在课前活动中,给学生分配三项任务,让学生从"少、中、多"这三个不同的背景感悟1000这个数,这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因为人的感觉是依赖背景的,只有"全面"地把握的事物的背景,才能对事物理解深刻。
|
|
|
最后,脱离1000这个具体的数来体验"数感",是为了由"具体"感悟过渡到"一般"感悟,虽然例子还是具体的,但述说的事情蕴含了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