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_1449263.docx": { "content":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n《沁园春•长沙》教案\n教学设想:\n本专题\"向青春举杯\"包括三个板块:\"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以青春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启发正值韶光的年轻人,步伐稳健、充满自信地踏上青春之路,扬帆驶向新的里程。\n\"吟诵青春\"中,以诗歌的形式,展现不同时代青年人精神风貌的特征。\"体悟人生\"借助换位思考的方式,帮助学生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引导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考验。\"设计未来\"指引学生走上希望的田野,设计人生的舞台。\n《沁园春\n长沙》是\"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第一篇,属于教材\"研习\"要求。教学重点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文本,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描写的意象,跳跃的语言;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体会朗诵诗歌的技巧。\n教学目标:\n1、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大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n2、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n教学重点:\n1、通过反复吟诵,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跳跃性的语言。\n2、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n教学难点:\n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n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n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鼓励学生质疑、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在疑难处给予点拨。\n课时安排:1课时。\n要点:\n熟悉\"吟诵青春\"中的诗歌,明确这一板块所创建的场:感受青春的美好,正视青春的责任,审视青春的意义。学习《沁园春\n长沙》,指导学生诵读全词。抓关键词理清脉络,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教育学生珍惜青春,树立高尚的爱国热情。\n过程:\n一、导入\n学习要求:(1)多次表情朗读(2)背诵第一篇(3)鉴赏精到的用词用字(4)思考人生的意义。(感受青春的美好,正视青春的责任,审视青春的意义)\n二、简介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整体理解\n《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和反动军阀的斗争将要展开。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沁园春•长沙》体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肩负起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相信未来》体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中国青年面对现实困境,挣扎着摆脱羁绊,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性思索与坚定信念。《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表现我国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青年决心投身改革追求理想的情怀。\n三、整体了解《沁园春•长沙》\n1、了解文体------词\n\"沁园春\",词牌。\"长沙\",标题。词,又叫\"长短句\"\"诗余\",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数和平仄要求。\n2、教师泛读《沁园春 长沙》,学生听读,注意语气。\n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词,教师作诵读提示。\n二、赏析课文\n1、\n问: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本词的开头三句,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n(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n2、 问:\"独立\"有什么含义?\n(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独,还和下文的\"怅\"有紧密关系,独而产生思索。)\n3、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n(\"万类霜天竟自由\")(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n4、这里诗人都看到了怎样的秋景?呈怎样的顺序展开?\n(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远眺\",写的是\"远景\"。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观\",写的是\"近景\"。\"鹰击长空\"是\n\"仰视\",写的是\"高景\"。\"鱼翔浅底\"是 \"俯瞰\",写的是\"低景\")\n5、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n(染、击、翔)\n6、这里的秋景选了哪些意象?,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n(山、林、江、船、鹰、鱼。壮美多姿,充满生机)\n7、 \"怅寥廊,向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有怎样的作用和意味?\n(过渡,由看到思,由景转情。一个\"怅\"字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惆怅和思索。\"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n8、\"谁主沉浮\"有什么含义?具有怎样的心境?\n(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荣------谁来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n9、请概括上阕的内容。\n(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n10、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当然要回答的。不过诗人没有直接说,而是通过一群青年学生的活动和行为来暗示性应答的。分析他们的活动和行为,有怎样的状态?\n(团结友爱,关心国家,敢于斗争,蔑视权贵,年青有为)\n11、请分析下阕的领字。\n(\"忆\"。)\n12、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浪遏飞舟?\"抒发怎样的情感?\n(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表现的情怀:以天下为己任)\n13、这里暗引了一个什么典故?\n(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n14、哪几个字反映全词的结构脉络?\n(由\"立\"到\"看\"再到\"问\",再到\"忆\"最后到\"记\")\n总结:本词思路清晰,情贯其中。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n三、背诵、作业\n> 《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n教学设想:\n\"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板块,共有三篇,《沁园春\n长沙》是\"研习\"的第一篇,已经教完,《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是其余两篇。《相》是\"研习\"篇,《让》是自读篇。这两篇都是现代诗歌,合并指导阅读。教学重点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文本,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描写的意象,跳跃的语言;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体会朗诵诗歌的技巧。\n教学目标:\n1、继续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大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n2、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n教学重点:\n1、通过反复吟诵,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跳跃性的语言。\n2、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n教学难点:\n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n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n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鼓励学生质疑、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在疑难处给予点拨。\n课时安排:1课时。\n过程:\n一、 导入\n作为年青人,在感受青春美好的同时,我们也常常感到不如意,或者身处困顿,面对眼前的挫折,面对当下的逆境,我们当怎么办?今天我们学习《相信未来》,看看前辈的名人如何对待。\n二、简介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整体理解\n此诗写于1968年,这时正值文革时期,这一时期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期,然而民间的创作却顽强地生长着,诗人食指无疑是其中杰出的一位民间写作者。就在16-19岁的青春时期,食指便以一代人灵魂的历程写出了《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相信未来》等30余首为时代立言的好作品,这些诗歌不胫而走,在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中广为传诵。食指《相信未来》在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尽管\"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尽管\"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悲哀\",人们依然用\"美丽的雪花\",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现在重读依然让人动心。\n三、学生朗读\n1、散读\n2、指名朗读\n3、讨论第三段的朗读,如何断句\n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n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n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n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n四、理解诗歌的意象\n1、诗歌的\"意象\"\n诗歌的\"意象\",包含着诗人情感和意念的诗歌中具体的形象。\n2、请在本诗中找出一两个意象加以解说,或者按照老师提示,做理解分析:\n(1)\"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灶台\":\n(\"蜘蛛网\"、\"灶台\"的意象,包含着贫穷困顿,远离家门、漂泊流浪悲伤。这一句也是诗歌时代背景的点化。)\n(2)\"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n(\"紫葡萄\"比喻美好的事物;\"深秋的露水\"给人惨淡凄凉的感觉。第二句,自己该得到的美好的东西被别人占有。整个意象表现自己惨淡凄凉的境地。)\n(3)第3节,\"排浪\"\"大海\"\"涌向\"\"托住\":\n(\"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是\"我\"竖起的\"手指\";\"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是\"我\"展开的\"手掌\"。诗人要用这样的巨手,\"摇曳着曙光\",\"摇曳着\"\"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在海天的大幕上,\"用孩子的笔体\"率真而坚定地写下\"相信未来/\"。表现色彩明亮、宏伟壮阔的景象,表达了理想的永不泯灭,体现年轻人的豪情。)\n(4)\"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理解:\"孩子的笔体\"。\n(\"孩子的笔体\",意在\"稚拙\",表现纯朴与率真。)\n五、朗读《相信未来》并感受体悟。\n六、朗读《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老师补充背景资料\n这首诗是江河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原诗有一个副标题------献给变革者的歌。当时,中国刚刚从\"文革\"动乱的岁月中走出,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整个社会充满了寒冬过后春天所带来的欢欣气息。诗歌用纷繁的比喻和意象描绘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表达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呼告人们一起奔腾,和自己一样与春天一起走向美好的未来。\n七、请在本诗中找出一两个意象加以解说,或者按照老师提示,做理解分析:\n(1)第一章第1节,\"春天\"、 \"海洋\"与\"冰块\"的相撞:\n(\"春天\"象征改革开放的时代,用\"海洋\"与\"冰块\"的相撞,象征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特征。)\n(2)第四章最后一节的理解。\n(在改革开放的春天,决心投身建设,奉献力量,抒发自己建设美好世界的愿望。)\n(3)对第3节意象的理解。\n(重在展现春回大地的环境。诗人告诉人们,\"春天正迎着我们走来\",我们前行的道路上刚刚布满了\"花瓣\",\"金色的声音\"在刺激着我们,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为了歌唱\",玉兰花已经\"把洁白的心向蓝天打开\",\"繁星似的迎春到处闪烁\"。在这节诗中,诗人仍然用了许多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如\"玉兰花\"\"迎春\"\"金色的声音\"\"阳光\"\"鸟儿\"\"花瓣\"\"紫丁香\"等等。\"玉兰花\"洁白的心象征着诗人纯洁的心灵;\"迎春\"的盛开则是春天到来的标志;\"金色的声音\"可以是阳光下花开的声音,鸟儿飞翔的声音,也可以是阳光下人们歌唱的声音、奔腾的声音;\"像影子一样在身后晃动\"的\"紫丁香\"和其他所有的铺在路上的\"花瓣\"一样,预示着我们前行的路途上没有了\"狂风\",因为春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把更多的\"花朵\"和美好送来。这一节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自信和强烈的向往。)\n八、作业\n1. 完成《同步导学》有关练习。2、模仿这两篇诗歌的形式,写一首现代诗歌。\n《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n教学设想:\n两篇课文在\"向青春举杯\"的\"体悟人生\"\n板块,都属于研习要求。因为阅读难度不大,故放在指导阅读中处理。\"体悟人生\"借助换位思考的方式,帮助学生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引导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考验。\n教学目标:\n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通过整体感知,诵读品味,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n2、帮助学生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引导学生认真对人生进行思考,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考验。\n教学重点:\n1、通过整体感知,诵读品味,结合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n2、掌握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述的人生思考和生活态度。\n教学难点:\n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述的人生思考和生活态度。\n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n课时安排:2课时。\n第一课时\n教学要点:\n1、布置预习任务,请学生的家长协作完成《十八岁和其他》的教学:看完本文,标出文中最能引起共鸣的语句,与孩子交流。如有可能,也给自己的孩子写封信,说说心理话。\n2、熟悉文本《十八岁和其他》,引导学生从家长与子女两个角度,畅谈阅读感受以及和父母交流后的想法。\n教学过程:\n一、导入\n1、检查预习,听写字词:\n似水流年(解释:时间快),晨曦初露(写)缠绕(读rao),沉湎------缅怀,眷恋(注意写法),懊悔(注意写法),惆怅(注意写法)急躁(写读zao),怪癖(读\npi),摭(zhi)拾,光宗耀祖(注意写法),蓬莱仙境(读写),其乐融融(注意写法)\n2、亲情,人类社会从远古就有的一种最为朴素、最为原始,也最为绵长的情感。\n一个人从脱胎于世,便构成了他与父母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缘分,于是有了漫漫人生路上相依相守、同呼吸共命运的经历与责任。\n对这个世界来说,你可能只是一个人,但对某些人来说,你可能就是整个世界。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位父亲对孩子的爱的箴言------《十八岁和其他》。\n二、解题:\n本文选自《台湾散文精粹》。杨子,生于1923年,原名杨选堂,广东梅州人。作品有《浸洒的花朵》、《感情的花朵》等。暨南大学商学院毕业。历任《前线日报》、《中国时报》、《新生报》、《民族晚报》主笔,并任教职,兼涉政界。曾任台湾大学讲师、中興大学副教授、台湾省政府編译室主任等职。\n本文是一位父亲在儿子十八岁生日时,回忆过往,对孩子的成长写下的感言。以感性的文字表达了理性的观点,以平等的态度向孩子倾诉发自内心最真挚的建议。\n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学生自由阅读课文)\n自读提示:\n(1)东东的父亲在给儿子的信中表现了怎样的态度?\n(2)父亲在信中表达了哪些观点?对于\"两代人的矛盾\",作者有怎样的看法?\n(3)标出文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语句,说说你感动的原因。\n(4)你对自己的父母满意么?为什么?你准备怎样和他们沟通?\n(5)文章里选了几个怎样表现父子亲情的细节 ?\n(6)仿照例句造句:\"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n四、讨论总结\n1、讨论问题\n(1)东东的父亲在给儿子的信中表现了怎样的态度?(平等、理解、反省、激励)\n(2)父亲在信中表达了哪些观点?(不要轻易否定父母的人生经验,不要总是站在对立的立场叛逆,和父母多沟通做知心朋友,多读书享受读书的快乐,珍重青春珍惜时光。)\n(对于\"两代人的矛盾\",杨子分析了形成的原因:①受到流行观念的影响。\"父与子\"时常被看做对立的两方,意味着思想的冲突,观念的差异,新与旧韵不同,进步与保守的矛盾。下一代往往在下意识中受到这流行观念的影响,好像一开始便必然处在与上一代对立的地位。②父母的愚昧和落伍。父母在思想上老旧得追不上年轻人的时代。③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年轻人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④两代之间缺乏沟通,缺少平等和理解。他认为一切悲剧的造成,都由于父母与子女间不能有时像朋友般地把问题摊出来谈谈。)\n(3)标出文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语句,说说你感动的原因。(略)\n(4)你对自己的父母满意么?为什么?你准备怎样和他们沟通? (略)\n(5)文章里选了几个怎样表现父子亲情的细节 ?\n(半夜抱孩子看医生,拍照,假日带孩子骑脚踏车到处炫耀,托起孩子身体为他洗澡,抱孩子在走廊上走半夜,陪孩子考幼稚园、考初中、考高中等。)\n(6)仿照例句造句:\"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n(十八岁使我想起冲破云幔、光芒四射的朝阳,使我想起春意盎然,开始吹拂于江南塞北的春风,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壮志和追求。)\n2、总结\n随着社会发展,父母和子女的关系逐渐从\"家长制\"向\"忘年交\"的角色转换。调研显示,当大学生和父母\"产生矛盾\"时,八成人会选择和父母\"主动进行沟通\",只有13%的学生选择\"冷战\"方式来解决;当问及你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父母一般会充当什么角色\"时,父母单方面给予\"忠告\"的只有37%,另有63%的父母会采取\"像朋友一样和我分担\"、\"视情况而定\"、\"作为旁观者,让我自行处理\"。\n其实亲情一直在我们心中,它陪伴我们度过生命中每一刻快乐和不快乐。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将心中的话大声说出来,告诉父母,我们爱他们,也将永远记得他们的爱。\n五、练习作业\n(1)回家给父母看课文,和父母好好沟通一回。(2)做《同步导学》练习。(3)\n预习《我的四季》\n第二课时\n教学要点:\n1、明确散文的学习方法,理解《我的四季》中赋有哲理的话语。\n2、引导学生认真对人生进行思考,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考验。\n教学过程:\n一、导入:\n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这就像一年的四个季节一样,但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不止,人生的四季属于我们却只有一次。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自读学习一篇抒情散文《我的四季》,想一想,女作家张洁对人生的种种感悟,给我们哪些启示?\n二、自读研讨:\n自读提示:\n(1)概括作者的人生四季有着怎样的特点?\n(2)作者的人生之春是艰辛的,但作者没有无尽的感慨命运的不公,她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n(3)贯穿于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n(4)划出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说说这些感悟给你怎样的启示?或者按照老师的提示作思考解答:\n①\"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n②\"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n③\"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n④\"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人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n三、讨论交流\n(1)概括作者的人生四季有着怎样的特点?\n(运用象征手法,作者把自己的人生比做是一年的四个季节,文章表面写的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其实是在写作者的一生经历和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春季,播种希望;夏天,战胜磨难;秋天,感悟收获;冬天,自我检点。)\n(2)作者的人生之春是艰辛的,但作者没有无尽的感慨命运的不公,她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n(作者没有怨天怨地,而是意识到了自己在获得生命的同时,也应当承担起生命赋予自己的责任。文中这样写到:\"我只有低着头,弯着腰,用尽我全身的力气压着我的犁头,我知道,每一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耕种的土地。\"\n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生命就像奔涌的洪流,如果没有岛屿或暗礁,岂能激起美丽的浪花?是啊,不经历风雨,又怎能看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老师也真心希望每一位同学,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n(3)贯穿于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n(从文中可见作者的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贯穿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n(4)划出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说说这些感悟给你怎样的启示?\n①\"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n(说明一个人既然拥有了生命,他就有责任为自己的生命地块即人生负责。在人生的历程中不要指望别人来为你的人生做什么,自己的生命质量只能由自己来决定和完成,自己的人生只能是自己走过。)\n②\"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n(这种期待,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生命征程中的信念和动力,信念和动力能够鼓励一个人在自己人生的路途中奋力前行,为一个既定的目标不断地付出自己不懈的努力。一个人一旦有了信念,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生命的奋斗之中去。)\n③\"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n(强者与弱者是自身与厄运抗争而决出的高下,并非依赖外部的扶助而产生的结果。)\n④\"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人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n(一个人在生命的四季里只要认真地无愧地经历了,所有的欢乐和痛苦,所有的成功和失败,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人生的收获,在生命的最后季节,一个人就不会有什么人生的遗憾和哀叹,也不会有什么生命的愧疚和寂寞。)\n四、总结赏析\n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哪个季节感悟最深刻,你能有感情的将你最喜欢的段落为大家读一读吗、评一评?\n(女作家把生命比做一年的四个季节,她在自己的人生四季中认真生活,无悔付出,在历经了人生的各种坎坷、痛苦、磨难后,她这样警醒后人: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n2、一个人的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对于这句话,你又有何理解呢?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呢?\n(不要总沉浸在过去,要珍惜现在,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对待生命,奋斗、无悔。可以引用奥斯特洛夫斯基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精辟论述。)\n3、\"四季\"在我们身上又如何理解?\n(读书上学------春天,就业奋斗------夏天,中年成就------秋天,老年退休------冬天)\n总结:人生的四季是短暂的,青春更是转瞬即逝。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更应该懂得如何面对生命,如何珍惜青春。记得有一首歌这样唱到:\"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走,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的在过每一分钟\"如果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在生命中的每一天认真的生活,无悔的付出,那么,在未来,我们也会坦然地对自己说:哀叹和寂寞的,将永远不会是我!\n五、布置作业:(1)完成《同步导学》练习。(2)\n预习\"设计未来\",在A、B方案中,选择你喜欢的方案。\n《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我的五样》\n教学设想:\n两篇文章位于\"向青春举杯\"\"设计未来\"的版块,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课文浅易,故用\"指导阅读\"来处理。\n教学目标:\n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型学习。\n2、文以载道,使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n教学重点:\n1、《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n体会马克思选择职业的原则,明确职业选择的意义。\n2、《我的五样》 熟悉游戏的步骤,思考自己追寻的目标,探究人生的价值。\n教学难点:\n1、《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n明确职业选择的意义,引导学生做出适于自己的职业规划。\n2、《我的五样》 平心静气进入游戏,思考自己追寻的目标,探究人生的价值。\n教学方法:\n1、《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 研讨法。\n2、《我的五样》活动体验法。\n课时安排:2课时。1课时教学讨论,1课时活动体验。\n教学讨论教案:《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n教学要点: 熟悉文本,体会马克思选择职业的原则,明确职业选择的意义\n教学过程:\n一、导入:\n本文是马克思17岁在中学考试中的德语作文。面临中学毕业的卡尔,像大多数的同龄的孩子一样,开始思考毕业后的去向,开始思考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中学是个关键时期,一个还没有成年的少年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真正具有了自我意识,开始认真地考虑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我是谁?我将在社会中承担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是的,我们需要知道生命存在的意义,需要知道我们未来如何选择职业。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马克思给我们的建议。\n二、作者简介:\n卡尔.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1830年,他进入特利尔中学,1835年9月毕业。中学时代,他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已有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中学毕业时他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说,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思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n三、朗读课文(自由散读)\n四、交流研讨:\n1、马克思认为哪些因素会干扰人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n(虚荣心,脱离现实的幻想。)\n2、马克思提出了哪些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原则?\n(马克思提出应考虑个人喜好、身体条件、自身能力等三方面的原则。)\n3、找到最能反映文章观点的段落与文字。\n(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n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对于这个目标来说,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即完美境地的职业。\n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n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n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n4、马克思对自己在未来从事什么职业,并没有明确的回答。你能根据文章的有关内容,说出他所向往的职业?\n(为人类谋幸福,立志为人类劳动。)\n5、选择职业,为什么要做到追求人类幸福和实现自身完美的统一?马克思十七岁时的思考对你选择职业有什么启发?说说你的想法。\n(追求人类幸福和实现自身完美并非矛盾冲突,追求人类幸福可以实现自身完美,实现自身完美只有通过追求人类幸福的途径最为高尚。个人可以根据马克思的意见指导自己未来选择职业。)\n五、归纳总结\n1、朗读精彩段落\n2、结束语:\n人生是需要设计的,人生是可以设计的,有无人生设计对于一个人一生事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极为重要。美国哈佛大学30年前曾对当时在校学生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没有目标的人有27%,目标模糊的人有60%,短期目标清晰的人有10%,长期目标清晰的人只有3%。30年后追踪结果表明,第一类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长期在失败的阴影里挣扎;第二类人基本上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没有多大的理想和抱负,整日只知为生存而疲于奔命;第三类人大多进入了白领阶层,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只有第四类人,他们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几十年如一日,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百折不挠,最终成了百万富翁、行业领袖或精英人物。在这个人才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年代,在座各位必须对自己要有独特的人生设计,时代也需要每个人对自己进行负责任的人生设计。只有这样你才能在竞争中胜出。\n六、活动体验:\n1、结合人生感悟,填写你的理解和选择:\n我最珍重的品德------ 我的主要特点------ 我对幸福的理解------\n我对不幸的理解------ 我最能谅解的缺点------ 我最厌恶的缺点------\n我喜欢做的事情------ 我喜爱的英雄------ 我喜爱的文学家------\n我喜爱的格言------ 我喜爱的座右铭------\n2、我未来的人生打算:\n《我的五样》\n活动要点:\n熟悉熟悉游戏的步骤,思考自己追寻的目标,探究人生的价值。\n步骤1:好好想想,写出你认定的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只能写五样。\n步骤2: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一定是你的真爱,请再确认一下你的五样。\n步骤3:按照顺序依次划去,并简要写出放弃的理由。\n探讨:\n1、这是一次虚拟的选择,实际上是作者对自我生命存在意义的追寻。结合你对文本的理解,简要概括作者决定取舍的理由。作者采用叙述心理测验过程的方式表达人生观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n(作者在选取\"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时,首先选择了\"水\"\"空气\"\"阳光\",因为这是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随后作者选取了\"鲜花\";选择\"鲜花\"的理由是作者认为鲜花象征着生命的美好。在选择生命中最后一样东西时,作者放弃了\"父母\"\"孩子\"\"爱人\",而最终选择了\"笔\"。不是\"父母\"\"孩子\"\"爱人\"不珍贵,而是只有五样东西可以选择,\"笔\"是作家的真爱,在生命赖以存在的原动力。作为一个作家,存在的意义就是写作,放弃了手中的笔,生命便失去了意义。\n这种方式表达人生观点,真实而生动形象,能够在比较中突出主旨,写法别致。)\n2、你最后的选择是什么?请认真想想,这是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吗?是你生命存在的意义吗?写一段话,表明自己的选择与理由,珍藏起来留给未来的自己,或与知心朋友交流,相互勉励。\n3、结合自己选择的体验,阐述下列两句话的含意。\n(1)人们在清醒地选择之后,明白了自己意志的支点,便像婴儿一样,单纯而明朗了。\n(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一旦清楚\"我为何而生\"后,一切就变得非常清晰而有意义。这是作者在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生命存在意义之后的释然,这让作者感到轻松,\n灵魂深处变得异常单纯,\"我\"的生命里写作是唯一不可以放弃的追求,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这种清晰的答案甚至能让人有种不可抑制的兴奋。)\n(2)我细心收起自己的那张白纸,一如收起一张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桨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n(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明白了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创作后,就明白了\"我\"人生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既然\"我\"存在的意义如此,那就开始\"我\"生命的航程吧,在有着狂风骤雨的生活里,用\"我/\"的笔奋力画出一条有价值的生命航道、为社会奉献出尽可能多的宝贵精神产品。)\n本版块作业:\n1、摘抄精彩的语言,作为以后自己写作的素材。\n2、给自己的父母写封信,用心和父母沟通一回。不少于800字。\n3、写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n4、经过一周语文课,总结一下你建立了哪些好习惯?还有哪些好习惯没有养成?你以后打算怎么做?写成一个小总结和同学或者老师交流。\n更多教育文章请登录:http\n", "create_time": 1754897091, "update_time": 1754897091, "_id":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_1449263.docx" },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_5312205.docx": { "content":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n/\n+----------------------+----------------------+----------------------+\n| > 课题: 引言 | 授课班级 | |\n+----------------------+----------------------+----------------------+\n| | 课 时 | 1 |\n+----------------------+----------------------+----------------------+\n| 教 | 知识 | 了解化学与工农业生产 |\n| | | 及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n| 学 | 与技能 | |\n| | | |\n| 目 | | |\n| | | |\n| 的 | | |\n+----------------------+----------------------+----------------------+\n| | 过程与 | 了解化学科学 |\n| | | 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n| | 方法 | |\n+----------------------+----------------------+----------------------+\n| | 情感 | 1、通过化学在 |\n| | | 工农业及生活中的应用 |\n| | 态度 | ,激发同学们对化学科 |\n| | | 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 |\n| | 价值观 | 们热爱化学这们学科。 |\n| | | |\n| | | 2、通过师生 |\n| | | 互动,增加师生感情、 |\n+----------------------+----------------------+----------------------+\n| 重 点 | 化学的新认识 | |\n+----------------------+----------------------+----------------------+\n| 难 点 | 高中化学的 | |\n| | 知识特点以及学习方法 | |\n+----------------------+----------------------+----------------------+\n| | 引 言 | |\n|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 | | |\n| | 一、再说化学: | |\n| | | |\n| | 化学就 | |\n| | 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 | |\n| | 构、性质、变化规律以 | |\n| | 及合成的自然科学。 | |\n| | | |\n| | 二、学习内容 | |\n| | | |\n| | 三、学习特点: | |\n| | | |\n| | 我的几点要求 | |\n+----------------------+----------------------+----------------------+\n| 教学过程 | | |\n+----------------------+----------------------+----------------------+\n| 教学步骤、内容 | 教学方法 | |\n+----------------------+----------------------+----------------------+\n| 放一组现代化学 | [学生活 | |\n| 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图片 | 动]阅读教材引言内容 | |\n| | | |\n| [导入]化学是一门充 |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 |\n| 满神奇色彩的科学,从 | | |\n| 现在开始,我和同学们 | 学生的怨 | |\n| 一道来探索化学的奥秘 | 言:面宽,琐碎,难学 | |\n| | ,易忘。针对学生的问 | |\n| [讲]化学研究的领域 | 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方 | |\n| 不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 | 法,让学生对高中化学 | |\n| 的化学反应,一些现代 | 学习充满信心与挑战。 | |\n| 生物领域及物理领域都 | | |\n| 需要我们化学家参与研 | | |\n| 究,如刚才看到的几组 | | |\n| 图片,可以说无论从生 | | |\n| 活还是将来的任何工作 | | |\n| 都离不开化学。化学是 | | |\n| 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 | | |\n| | | |\n| [板 | | |\n| 书]一、再说化学: | | |\n| | | |\n| [展示并总结] | | |\n| | | |\n| 1、化学是 | | |\n| 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 | | |\n| | | |\n| /(1/) | | |\n| 解 | | |\n| 开许多物质结构之迷, | | |\n| 在工厂大规模生产化工 | | |\n| 产品,如人工牛胰岛素 | | |\n| | | |\n| /(2/) | | |\n| 合成并 | | |\n| 开发诸多自然界中并不 | | |\n| 存在的新物质和新材料 | | |\n| | | |\n| /(3/) | | |\n| 为解决 | | |\n| 困扰现代社会的环境问 | | |\n| 题、能源问题和资源问 | | |\n| 题提供更多的有效途径 | | |\n| | | |\n| /(4/) | | |\n| 利用化 | | |\n| 学高效综合应用自然资 | | |\n| 源和保护环境,使国民 | | |\n| 经济能良性、可持续发 | | |\n| 展、为子孙后代造福, | | |\n| 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 | | |\n| | | |\n| 2、化学与社 | | |\n| 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 | | |\n| 量的提高有密切的关系 | | |\n| | | |\n| ① | | |\n| 衣:由于化学纤维、染 | | |\n| 料的合成与发展,人们 | | |\n| 穿上了各种鲜艳、光彩 | | |\n| 夺目、非常漂亮的化纤 | | |\n| 服装,生活丰富多彩。 | | |\n| | | |\n| ②食:由于化肥 | | |\n| 河农药的生产和使用, | | |\n| 使农作物增产增收,解 | | |\n| 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 | | |\n| 让人们的餐桌更为丰富 | | |\n| ,吃得营养、吃得好。 | | |\n| | | |\n| ③住: | | |\n| 钢铁、水泥、玻璃、涂 | | |\n| 料等一些建筑、装饰材 | | |\n| 料的生产,使用,建起 | | |\n| 许多高楼大厦,使人们 | | |\n| 住得舒适,生活愉快。 | | |\n| | | |\n| ④行:人 | | |\n| 造橡胶的合成、石油化 | | |\n| 学工业的发展,是汽车 | | |\n| 工业普及的基础;镁铝 | | |\n| 轻合金、钢铁、钛等金 | | |\n| 属材料和一些功能材料 | | |\n| 得应用,制成了飞机、 | | |\n| 轮船,宇宙飞船,使人 | | |\n| 日行万里不再是梦想。 | | |\n| | | |\n| ⑤硅等半导体 | | |\n| 的发展和应用,是当今 | | |\n| 计算机发展的基础,计 | | |\n| 算机的使用和普及大大 | | |\n| 加速了高新科学技术和 | | |\n|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 | |\n| | | |\n| 3、基 | | |\n| 础化学知识对于识别伪 | | |\n| 科学,判断某些商品是 | | |\n| 否会影响环境质量或人 | | |\n| 体健康等也是必需的。 | | |\n| | | |\n| [点 | | |\n| 击试题]1)、下列说 | | |\n| 法,违反科学原理的是 | | |\n| C | | |\n| | | |\n| A. | | |\n| 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 | |\n| | | |\n| B.闪电时空气中的 | | |\n| N2可变为氮的化合物 | | |\n| | | |\n| C.添加少量某物 | | |\n| 质可将水变成燃料油 | | |\n| | | |\n| D.在一定温度、压强 | | |\n| 下石墨可变成金刚石 | | |\n| | | |\n| * | | |\n| *2)、下列广告用语在 | | |\n| 科学性上没有错误的是 | | |\n| D | | |\n| | | |\n| A.这种饮料 | | |\n| 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 | |\n| | | |\n| | | |\n| B.这种矿泉水绝对纯净 | | |\n| ,其中不含任何离子 | | |\n| | | |\n| C.这种 | | |\n| 口服液含丰富的氧、氮 | | |\n| 、磷、锌等微量元素 | | |\n| | | |\n| | | |\n| D.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 | |\n| | | |\n| [展示并总结] | | |\n| | | |\n| 4.现代化学已经 | | |\n| 成为发展国民经济、发 | | |\n| 展社会生产的重要源泉 | | |\n| | | |\n| [讲]现代社 | | |\n| 会的众多领域都需要在 | | |\n| 某种场合应用到化学成 | | |\n| 果,像电子学、半导体 | | |\n| 、原子能、信息工程、 | | |\n| 宇航工程、研制药物、 | | |\n| 消除公害、保护环境、 | | |\n| 合成材料等等,都离不 | | |\n| 开化学。展望未来,化 | | |\n| 学一定会在综合开发各 | | |\n| 种资源,多方面应用新 | | |\n| 能源,设法研制各种新 | | |\n| 材料,进一步探索生命 | | |\n| 、海洋、空间的奥秘方 | | |\n| 面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 | |\n| | | |\n| | | |\n| [问]化学是什么? | | |\n| | | |\n| [板书]化学就 | | |\n| 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 | | |\n| 构、性质、变化规律以 | | |\n| 及合成的自然科学。 | | |\n| | | |\n| 二、学习内容 | | |\n| | | |\n| [投 | | |\n| 影]高中化学课程分 | | |\n| 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 | |\n| | | |\n| 必修 | | |\n| 课程:化学I和化学II | | |\n| | | |\n| 选修 | | |\n| 课程:1、化学与生活 | | |\n| 2、化学与技术 | | |\n| 3、物质结构与性质 | | |\n| | | |\n| 4、化学反应原理 | | |\n| 5、有机化学基础 | | |\n| 6、实验化学 | | |\n| | | |\n| [ | | |\n| 讲]高一我们将完成 | | |\n| 必修部分的化学I和化 | | |\n| 学II,计4学分,高二 | | |\n| 开始根据自己未来人生 | | |\n| 方向不同将从六个模块 | | |\n| 中选修一门(每个模块 | | |\n| 2学分),修满6学分后 | | |\n| ,高中化学结业,理式 | | |\n| 方向的考生,将从剩下 | | |\n| 的5个模块中选取2-3个 | | |\n| 模块,迎接升学考试, | | |\n| 为今后的学习作准备。 | | |\n| | | |\n| 本 | | |\n| 学期我们将完成必修I | | |\n| 的内容,本书共分为四 | | |\n| 章,从实验化学入手, | | |\n| 围绕无机化学的基本理 | | |\n| 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展开 | | |\n| | | |\n| [板 | | |\n| 书]三、学习特点: | | |\n| | | |\n| * | | |\n| *1、高中化学的特点 | | |\n| | | |\n| 初中教材涉及到的基础 | | |\n| 知识,理论性不强,抽 | | |\n| 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 | | |\n| 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广 | | |\n| 度明显加深,由描述向 | | |\n| 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 | | |\n| 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 | | |\n| 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 | | |\n| 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 | | |\n| ,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 | | |\n| 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 | | |\n| 的飞跃。有的内容如: | | |\n| \"摩尔\"、\"元素周期律\" | | |\n| 、\"氧化还原反应\"等等 | | |\n| 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 | | |\n| 度高,这些内容历来被 | | |\n| 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 | | |\n| 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 | | |\n| | | |\n| 2、 | | |\n| 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 | |\n| | | |\n| 1、思想松 | | |\n| 懈,学习缺乏紧迫感; | | |\n| 坚持已有的学 | | |\n| 法,相信自己的老习惯 | | |\n| | | |\n| 2、 | | |\n| 过多地依赖老师,学习 | | |\n| 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 | | |\n| | | |\n| 3、不遵循学 | | |\n| 习规律和方法,忽视学 | | |\n| 习的基本环节(如:预 | | |\n| 习、听课、复习、独立 | | |\n| 作业、总结、评估等。 | | |\n| 听课时,把握不住知识 | | |\n| 的重难点,理解不透。 | | |\n| 有的知识印象不深,造 | | |\n| 成知识缺陷日积月累。 | | |\n| ) | | |\n| | | |\n| [讲] | | |\n|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大 | | |\n| 半,我们又一次站在了 | | |\n| 新的起点。该怎么办? | | |\n| 初 | | |\n| 三的化学学得怎么样对 | | |\n| 高中化学的学习没什么 | | |\n| 影响,有学好的想法, | | |\n| 肯学,就一定能学好! | | |\n| 要 | | |\n| 学好就要有自己良好的 | | |\n| 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 | |\n| 大家应该更新学习 | | |\n| 方法,不能用初中的学 | | |\n| 习方法学高中的化学! | | |\n| | | |\n| 我的几点要求: | | |\n| | | |\n| 1、 | | |\n| 化学我们现在有一本教 | | |\n| 材,一本学案,一本实 | | |\n| 验报告册,还需要准备 | | |\n| 纠错本,一本笔记,还 | | |\n| 希望同学们自己能有一 | | |\n| 本习题册或辅导书(不 | | |\n| 作硬性要求,不具体规 | | |\n| 定,但你必须得做题) | | |\n| | | |\n| 2、纪律是一切 | | |\n| 的保障,除遵守班规外 | | |\n| ,上课打完预铃,就把 | | |\n| 化学书,练习册,笔记 | | |\n| ,卷子等一切跟我化学 | | |\n| 教学有关的东西准备好 | | |\n| | | |\n| 3、 | | |\n| 按时完成作业,早晨进 | | |\n| 班就把化学作业放到讲 | | |\n| 台上,上早自习之前, | | |\n| 科代表收好,第一节课 | | |\n| 下课,课代表查清化学 | | |\n| 作业并送到我办公室。 | | |\n| 不交作业者严惩不待。 | | |\n| | | |\n| 4、 | | |\n| 必须记笔记。主要记书 | | |\n| 上没有明确写的,我补 | | |\n| 充上去的知识,和我总 | | |\n| 结出的规律。以及我在 | | |\n| 做专题训练时讲的典型 | | |\n| 题。要想记好笔记,一 | | |\n| 方面要求课前预习,另 | | |\n| 一方面要求同学们课后 | | |\n| 整理,(整理内容包括 | | |\n| 三部分:一是上课没记 | | |\n| 全的,二是你们在看辅 | | |\n| 导书中发现一些比较好 | | |\n| 的例题或解题规律,及 | | |\n| 时补充上去;三是我们 | | |\n| 平常做卷子时的错题, | | |\n| 要将题抄上,正确解法 | | |\n| 记上,并要在下面标出 | | |\n| 所涉及的知识点,以便 | | |\n| 复习时候用)。尽管我 | | |\n| 们现在付出很多,但高 | | |\n| 二会考复习及高三总复 | | |\n| 习的时候这些笔记将成 | | |\n| 为我们的宝库。要求: | | |\n| 每周检查一次,每周二 | | |\n| 早上科代表把笔记跟作 | | |\n| 业一起收,送到我办公 | | |\n| 室。从下周起就开始。 | | |\n| | | |\n| 5、及时做 | | |\n| 对应的练习册,不用我 | | |\n| 提醒,跟我进度做,我 | | |\n| 讲完新课都会及时讲练 | | |\n| 习册,讲之前随堂检查 | | |\n| | | |\n| 6、 | | |\n| 同学们手里要有一本适 | | |\n| 合自己的辅导书或习题 | | |\n| 集,也跟着进度做,有 | | |\n| 什么问题及时来找我。 | | |\n| | | |\n| 7、答疑 | | |\n| 制度:希望同学们积极 | | |\n| 主动利用下课时间和午 | | |\n| 休时间去办公室找我, | | |\n| 也可以在第八节课让科 | | |\n| 代表找我进班答疑。我 | | |\n| 的教学经验:问题的多 | | |\n| 少与你们的成绩成正比 | | |\n| 。如果对化学有兴趣的 | | |\n| 同学,我希望你们能深 | | |\n| 入的学习,我不相信化 | | |\n| 学竞赛只属于尖子班, | | |\n| 只要你们需要,我可以 | | |\n| 为你们提供一切帮助。 | | |\n| | | |\n| 作业:认真预习, | | |\n| 并回顾一下初中化学实 | | |\n| 验都有哪些注意事项。 | | |\n+----------------------+----------------------+----------------------+\n| 教学回顾: | | |\n+----------------------+----------------------+----------------------+\n+----------------------+----------------------+----------------------+\n| 课题:第一章 | 授课班级 | |\n| 第一节 | | |\n| 化 | | |\n| 学实验基本方法(一) | | |\n+----------------------+----------------------+----------------------+\n| | 课 时 | 1 |\n+----------------------+----------------------+----------------------+\n| 教 | 知识 | 1、树立安全意 |\n| | | 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 |\n| 学 | 与 | 使用的标识,初步形成 |\n| | | 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n| 目 | 技能 | |\n| | | 2、知道 |\n| 的 | | 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一些 |\n| | | 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方 |\n| | | 法,用已有的生活经验 |\n| | | 使学生加深对混合物分 |\n| | | 离、提纯等实验的认识 |\n| | | |\n| | | 3、初步学会溶解、过 |\n| | | 滤、蒸发等基本操作。 |\n+----------------------+----------------------+----------------------+\n| | 过程 | 1、通 |\n| | | 过创设情境,导入实验 |\n| | 与 | 安全标识、化学品安全 |\n| | | 使用标识,进而掌握实 |\n| | 方法 | 验的基本准备常识,并 |\n| | | 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n| | | |\n| | | 2、初 |\n| | | 步学会模仿、移植现有 |\n| | | 的例子,撰写实验报告 |\n| | | |\n| | | 3、通过独立思考、 |\n| | | 探索,在对物质性质研 |\n| | | 究的同时,能设计出自 |\n| | | 己的实验方案,并逐渐 |\n| | | 在设计中体现自己的个 |\n| | | 性,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n| | | |\n| | | 4、初步尝试在实验 |\n| | | 探究中与人合作与交流 |\n+----------------------+----------------------+----------------------+\n| | 情感 | 1、体 |\n| | | 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 |\n| | 态度 | 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 |\n| | | 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 |\n| | 价值观 | 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 |\n| | | 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n| | | |\n| | | 2、发展学习化学的兴 |\n| | | 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 |\n| | | 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 |\n| | | 的艰辛和喜悦,逐渐培 |\n| | | 养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 |\n| | | |\n| | | 3、树立绿色化学思想 |\n| | | ,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n+----------------------+----------------------+----------------------+\n| 重 点 | 过滤和蒸发的操作方法 | |\n+----------------------+----------------------+----------------------+\n| 难 点 | 正确的实验研究方 | |\n| | 法及实验报告的撰写; | |\n+----------------------+----------------------+----------------------+\n| 知 | 第一章 | |\n| | 从实验学化学 | |\n| 识 | | |\n| | 第一节 | |\n| 结 | 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 |\n| | | |\n| 构 | 一、化学实验安全 | |\n| | 1、遵守实验室规则 | |\n| 与 | | |\n| | 2、了解安全措施 | |\n| 板 | | |\n| | 3、掌 | |\n| 书 | 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 |\n| | | |\n| 设 | 二、 | |\n| | 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 |\n| 计 | | |\n| | 1、基本概念:物质 | |\n| | 的分离&物质的提纯 | |\n| | | |\n| | 2、操作原 | |\n| | 则:四原则&三必须 | |\n| | | |\n| | 3、基本实验方法: | |\n| | 过滤与蒸发结 | |\n| | 晶、蒸馏与萃取分液 | |\n| | | |\n| | (一) | |\n| | 过 | |\n| | 滤和蒸发(filtration | |\n| | and evaporation) | |\n| | | |\n| | 实 | |\n| | 验1---1粗盐的提纯 | |\n| | | |\n| | 实验1-2 SO~4~^2―^ | |\n| | 等离子的检验与除杂 | |\n+----------------------+----------------------+----------------------+\n| 教学过程 | | |\n+----------------------+----------------------+----------------------+\n| 教学步骤、内容 | 教学方法 | |\n+----------------------+----------------------+----------------------+\n| | 通过实验室的全景的 | |\n| 引言]化学是一门以 | 感受,学生自己提出有 | |\n| 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 关实验室的一些想法, | |\n| ,科学规律是通过对自 | 很容易就能让学生自己 | |\n| 然现象的发现、探究和 | 走进实验教学,为实验 | |\n| 反复验证形成的。化学 | 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 |\n| 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 | | |\n| 方法,所以学习化学离 | 观察、思考、 | |\n| 不开实验,掌握实验方 | 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 | |\n| 法以及完成化学实验所 | | |\n| 必需的技能,是学好化 | 学生自己 | |\n| 学的关键。那么大家高 | 总结出来的实验安全知 | |\n| 中阶段学习化学的第一 | 识比教师讲的要深刻得 | |\n| 章就是\"从实验学化学\" | 多,通过学生自己得到 | |\n| | 的东西能在学生的头脑 | |\n| [板书]第一章 | 中有长久的印象,并能 | |\n| 从实验学化学 | 成为以后受用的知识。 | |\n| | | |\n| 第一节 | 通过对实验的一些安 | |\n| 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 全内容的记录,学生能 | |\n| | 认识到安全实验的重要 | |\n| 一、化学实验安全 | 性,为以后的实验安全 | |\n| | 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 |\n| (投景实验室全景) | | |\n| |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 |\n| [引]这就是我 | 并认识各图标的意义。 | |\n| 们准备做实验的化学实 | | |\n| 验室,看到实验室,同 | 学生阅读P~4 | |\n| 学们想到了什么呢?化 | ~注意问题1、2、3,学 | |\n| 学实验是化学的精灵, | 生回答实验注意问题, | |\n| 我们做为新世纪的高中 | 教师穿插、补充、完善 | |\n| 生,要有良好的实验品 | | |\n| 质,在做实验前,我们 | 学 | |\n| 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 生阅读教材上的资料卡 | |\n| | 片与提示,讨论并设计 | |\n| (做好实验准备工作) | 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 | |\n| | | |\n| [ | | |\n| 讲]做实验前,要先 | | |\n| 读实验室规则,没有规 | | |\n| 则不成方圆,只有明确 | | |\n| 了实验室规则,我们才 | | |\n| 能更好地利用实验室。 | | |\n| | | |\n| 有的同学一定认 | | |\n| 为化学实验很难并有一 | | |\n| 定的危险性,还有的同 | | |\n| 学认为做好实验很好玩 | | |\n| 。其实,化学实验是用 | | |\n| 来检验、探索物质的操 | | |\n| 作,是学术性的研究, | | |\n| 不能依靠个人的一些喜 | | |\n| 好、情绪来做实验,实 | | |\n| 验有一定的安全要求, | | |\n| 只要你能做到安全要求 | | |\n| ,就可以很轻松地完成 | | |\n| 实验,那么,实验的安 | | |\n| 全又有些什么内容呢? | | |\n| | | |\n| [思考与交 | | |\n| 流]根据你做化学实验 | | |\n| 和探究的经验以及你在 | | |\n| 初中所学的知识,想一 | | |\n| 想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应 | | |\n| 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 | |\n| | | |\n| [学 | | |\n| 生讨论并投影总结] | | |\n| | | |\n| 1、取用 | | |\n| 药品的安全注意事项: | | |\n| | | |\n| (1)不 | | |\n| 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 | | |\n| 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 | | |\n| 药品(特别是气体),不 | | |\n| 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 | |\n| | | |\n| (2)按用量取药,若 | | |\n| 无用量说明,一般应按 | | |\n| 最少量取用:液体1-2 | | |\n| mL | | |\n| ,固 | | |\n| 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 | |\n| | | |\n| (3)实验 | | |\n| 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 | | |\n| 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 | | |\n| ,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 | |\n| 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 | |\n| | | |\n| 2.用酒精灯 | | |\n| 加热的安全注意事项: | | |\n| | | |\n| ( | | |\n| 1)在使用前,要先检 | | |\n| 查灯里有无酒精。向灯 | | |\n| 内添加酒精时,不能超 | | |\n| 过酒精灯容积的2/3。 | | |\n| | | |\n| (2)在使用时,要 | | |\n| 注意几点:绝对禁止向 | | |\n| 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 | | |\n| 精,以免失火;绝对禁 | | |\n| 止用燃着的一只酒精灯 | | |\n| 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 | | |\n| | | |\n| (3)用完酒精灯, | | |\n| 不可用嘴吹灭,必须用 | | |\n| 灯帽盖灭,并盖两次。 | | |\n| | | |\n| /(4/) | | |\n| 不慎洒出 | | |\n| 的酒精若在桌上燃烧起 | | |\n| 来,不要惊谎,应立即 | | |\n| 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盖。 | | |\n| | | |\n| 3.着火和烫伤的处 | | |\n| 理、化学灼伤的处理、 | | |\n| 如何防止中毒、意外事 | | |\n| 故的紧急处理方法等。 | | |\n| | | |\n| 着火烫伤时应该先 | | |\n| 冷敷。浓硫酸灼伤时先 | | |\n| 用干布小心拭去浓硫酸 | | |\n| ,再用大量的水冲洗。 | | |\n| | | |\n| [讲] | | |\n| 刚才同学们发表了很 | | |\n| 多关于实验安全应该注 | | |\n| 意的事项,那么大家还 | | |\n| 要注意常用的危险化学 | | |\n| 标志。请见课本P~4~。 | | |\n| | | |\n| ![](stat | | |\n| ic/Images/a91144fda2 | | |\n| c741b0b9694ebcfa9d1d | | |\n| eb/media/image1.png) | | |\n| | | |\n| [讲] | | |\n| 实验安全是为避免受到 | | |\n| 意外伤害的保障,要想 | | |\n| 我们的探究实验取得成 | | |\n| 果,我们还必须遵守实 | | |\n| 验的有关原则、安全措 | | |\n| 施及正确的操作方法。 | | |\n| | | |\n| [板书] | | |\n| 1、遵守实验室规则 | | |\n| | | |\n| 2、了解安全措施 | | |\n| | | |\n| 3、掌 | | |\n| 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 | |\n| | | |\n| [过渡 | | |\n| ]以上是我们做实验 | | |\n| 必须遵守的一些注意事 | | |\n| 项,正确我们学习几种 | | |\n|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 | |\n| | | |\n| [思考与交流] | | |\n| 淘金者是利用什么方法 | | |\n| 和性质将金子从沙里分 | | |\n| 离出来?如果有铁屑和 | | |\n| 沙混合物,你用什么方 | | |\n| 法将铁屑分离出来? | | |\n| | | |\n| (沙里淘金是 | | |\n| 从含金量相对较大的沙 | | |\n| 里淘金。根据金是游离 | | |\n| 态存在,密度比沙大的 | | |\n| 性质,可以用水洗法将 | | |\n| 金子从沙里分离出来。 | | |\n| | | |\n| 如果是沙和铁 | | |\n| 屑的混合物,可以用物 | | |\n| 理方法用磁铁吸取的方 | | |\n| 法将二者分离出来。) | | |\n| | | |\n| [过]以 | | |\n| 上我们用的都是较简单 | | |\n| 的物理方法,大多数分 | | |\n| 离与提纯需要我们进一 | | |\n| 步学习一些新的方法。 | | |\n| | | |\n| [板书]二、 | | |\n| 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 | |\n| | | |\n| 1、基本概念: | | |\n| | | |\n| 物质的 | | |\n| 分离:将混合物中各 | | |\n| 物质通过物理变化或化 | | |\n| 学变化,把各成分彼此 | | |\n| 分开的过程。 | | |\n| | | |\n| 物质的提纯:把 | | |\n| 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 | | |\n| 以得到纯净物的过程。 | | |\n| | | |\n| 2、操作原则: | | |\n| | | |\n| 四原则: | | |\n| | | |\n| (1) | | |\n| 不增/--/-/-/--提纯 | | |\n| 过程中不增加新的杂质 | | |\n| | | |\n| (* | | |\n| *2)不减/-/-/-/-/-- | | |\n| 不减少欲被提纯的物质 | | |\n| | | |\n| (3)易 | | |\n| 分离/-/-/-/-/--被 | | |\n| 提纯物与杂质容易分离 | | |\n| | | |\n| (4)易复原/-/-/-/ | | |\n| -/--被提纯物质要复原 | | |\n| | | |\n| 三必须: | | |\n| | | |\n| /(1/) | | |\n| 除杂试剂必须过量 | | |\n| | | |\n| /(2/) | | |\n| 过量 | | |\n| 试剂必须除尽(因为过 | | |\n| 量试剂带入新的杂质) | | |\n| | | |\n| /(3/) | | |\n| 除杂途径必须选最佳 | | |\n| | | |\n| * | | |\n| *3、基本实验方法: | | |\n| | | |\n| 过滤与蒸发结 | | |\n| 晶、蒸馏与萃取分液 | | |\n| | | |\n| [设问]大家初中 | | |\n| 时学习了混合物的分离 | | |\n| 和提纯的方法有哪些? | | |\n| | | |\n| (过滤、蒸发、结晶等) | | |\n| | | |\n| [设 | | |\n| 问]过滤使用于什么 | | |\n| 类型的混合物的分离? | | |\n| | | |\n| (过滤是将 | | |\n| 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 | | |\n| 的方法。固液分离。) | | |\n| | | |\n| | | |\n| [讲]现在我们来利 | | |\n| 用初中学习的过滤和蒸 | | |\n| 发的方法来提纯粗盐。 | | |\n| | | |\n| [板书](一) | | |\n| 过 | | |\n| 滤和蒸发(filtration | | |\n| and evaporation) | | |\n| | | |\n| [实验1-- | | |\n| -1粗盐的提纯]{.ul} | | |\n| | | |\n| 仪器 : | | |\n| 天平,烧杯,玻璃棒 | | |\n| ,漏斗,铁架台,铁圈 | | |\n|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 |\n| -------------------- | | |\n| 步骤 | | |\n| | | |\n| | | |\n| | | |\n| | | |\n| 现象 | | |\n| 1.溶解:称取4克粗 | | |\n| 盐加到盛有12mL水的小 | | |\n| 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 | | |\n| 使氯化钠充分溶解。 | | |\n| | | |\n| 粗盐 | | |\n| 逐渐溶解,溶液浑浊。 | | |\n| 2.过 | | |\n| 滤:组装好仪器,将1 | | |\n| 中所得到的混合物进行 | | |\n| 过滤。若滤液浑浊,要 | | |\n| 再次过滤,直到滤液澄 | | |\n| 清为止。 | | |\n| 滤纸上有不 | | |\n| 溶物残留,溶液澄清。 | | |\n| | | |\n| 3.蒸发:将过滤后的 | | |\n| 澄清溶液转入蒸发皿, | | |\n| 加热,并用玻璃棒搅拌 | | |\n| ,防止液滴飞溅。当出 | | |\n| 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 | |\n| ,余热蒸干。 蒸发 | | |\n| 皿中产生了白色固体。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 |\n| -------------------- | | |\n| | | |\n| [投影总结] | | |\n| | | |\n| 1、过滤 | | |\n| | | |\n| 原理:利用物质的 | | |\n| 溶解性差异,将液体和 | | |\n| 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 | | |\n| 开来的方法。例如用过 | | |\n| 滤法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 | |\n| 。 | | |\n| | | |\n| 操作要点: | | |\n| | | |\n| ①\"一贴\" | | |\n| :折叠后的滤纸放入漏 | | |\n| 斗后,用食指按住,加 | | |\n| 入少量蒸馏水润湿,使 | | |\n| 之紧贴在漏斗内壁,赶 | | |\n| 走纸和壁之间的气泡。 | | |\n| | | |\n| ②\"二 | | |\n| 低\":滤纸边缘应略 | | |\n| 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 | | |\n| 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 | | |\n| 于滤纸的边缘(略低约 | | |\n| 1cm),以防 | | |\n| 止未过滤的液体外溢。 | | |\n| | | |\n| * | | |\n| *③\"三接触\":漏斗颈 | | |\n| 末端与承接滤液的烧杯 | | |\n| 内壁相接触;使滤液沿 | | |\n| 烧杯内壁流下;向漏斗 | | |\n| 中倾倒液体时,要使玻 | | |\n| 璃棒一端与滤纸三折部 | | |\n| 分轻轻接触;承接液体 | | |\n| 的烧杯嘴和玻璃棒接触 | | |\n| ,使欲过滤的液体在玻 | | |\n| 棒的引流下流向漏斗。 | | |\n| | | |\n| 注意:如 | | |\n| 果过滤是为了得到洁净 | | |\n| 的沉淀物,则需对沉淀 | | |\n| 物进行洗涤,方法是: | | |\n| 向过滤器里加入适量蒸 | | |\n| 馏水,使水面浸没沉淀 | | |\n| 物,待水滤去后,再加 | | |\n| 水洗涤,连续洗几次, | | |\n| 直至沉淀物洗净为止。 | | |\n| | | |\n| 2、结晶 | | |\n| | | |\n| 原理:利用溶剂对 | | |\n| 被提纯物质及杂质的溶 | | |\n| 解度不同,可以使被提 | | |\n| 纯物质从过饱和溶液中 | | |\n| 析出。而让杂质全部或 | | |\n| 大部分仍留在溶液中, | | |\n| 从而达到提纯的目的。 | | |\n| | | |\n| (1)蒸发结晶:通 | | |\n| 过蒸发或气化,减少一 | | |\n| 部分溶剂使溶液达到饱 | | |\n| 和而析出晶体。此法主 | | |\n| 要用于溶解度随温度改 | | |\n| 变而变化不大的物质。 | | |\n| | | |\n| (2)冷却结晶 | | |\n| :通过降低温度,使 | | |\n| 溶液冷却达到饱和而析 | | |\n| 出晶体。重结晶指的是 | | |\n| 重复冷却结晶。此法主 | | |\n| 要用于溶解度随温度下 | | |\n| 降而明显减小的物质。 | | |\n| | | |\n| 注意:通常我 | | |\n| 们是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 | |\n| | | |\n| (1) | | |\n| 进行蒸发时,液体放置 | | |\n| 在蒸发皿中的量不得超 | | |\n| 过蒸发皿容量的2/3, | | |\n| 以免加热时溶液溅出。 | | |\n| | | |\n| (2)在加热过程 | | |\n| 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 | | |\n| 拌液体,以免液体局部 | | |\n| 过热而致使液滴飞溅。 | | |\n| | | |\n| | | |\n| [思考题]如何将NaCl | | |\n| 和KNO~3~ 分离? | | |\n| | | |\n| 将两者的混 | | |\n| 合物置于烧杯中,加少 | | |\n| 量100摄氏度热水,在 | | |\n| 加热的情况下不断少量 | | |\n| 加入热水并搅拌,直至 | | |\n| 混合物完全溶解;停止 | | |\n| 加热,冷却(可以用冰 | | |\n| 水水浴),当温度降至 | | |\n| 30摄氏度时硝酸钾 | | |\n| 晶体析出;过滤混合溶 | | |\n| 液得到较为纯净硝酸钾 | | |\n| 晶体;蒸发滤液,得到 | | |\n| 较为纯净的氯化钾晶体 | | |\n| | | |\n| [思考与 | | |\n| 交流]从上述实验中我 | | |\n| 们所制得的实验是纯净 | | |\n| 物吗?可能还有什么杂 | | |\n| 质没有除去,用什么方 | | |\n| 法可以检验出它们? | | |\n| | | |\n| [讲]海水中含 | | |\n| 有可溶于水的CaCl~2~ | | |\n| 、 | | |\n| MgCl~2~以及一些硫酸 | | |\n| 盐,所以食盐中也可能 | | |\n| 含有这些物质,而它们 | | |\n| 可溶于水所以在过滤中 | | |\n| 无法除去,也即是我们 | | |\n| 现在所得的产品中含有 | | |\n| 这些杂质,那我们该如 | | |\n| 何检验出它们是否存在 | | |\n| 。请大家先思考一下, | | |\n| 在进行物质检验时,我 | | |\n| 们采取的步骤是什么? | | |\n| | | |\n| (先对试样的 | | |\n| 外观进行观察,确定其 | | |\n| 颜色、状态、气味等。 | | |\n| 当试样是固体时,有时 | | |\n| 需要先将少量试样配成 | | |\n| 溶液,再进行鉴定。) | | |\n| | | |\n| [思 | | |\n| 考与交流]我们现在要 | | |\n| 设计实验来鉴定食盐中 | | |\n| 有可能含有的CaCl~2~ | | |\n| 、MgCl~2~ | | |\n| 以及一些硫酸盐。 | | |\n| | | |\n| [实验设 | | |\n| 计]现在有一份经过 | | |\n| 过滤蒸发提纯的实验, | | |\n| 要除去其中的CaCl~2~ | | |\n| 、MgCl~2~ | | |\n| 以及一些硫酸盐,请你 | | |\n| 设计实验将它们除去。 | | |\n| | | |\n| | | |\n| [实验步骤]将0.5g | | |\n| 盐放入试管中,加入2 | | |\n| ml的水,先滴几滴盐酸 | | |\n| 酸化,然后向试管中滴 | | |\n| 入几滴BaCl~2~溶液, | | |\n| | | |\n| 现象:有白色沉 | | |\n| 淀,证明有SO~4~^2―^ | | |\n| 离子。 | | |\n| | | |\n| 加盐酸酸化的目的 | | |\n| 是为了排除碳酸根的影 | | |\n| 响,改用硝酸可以吗? | | |\n| 不可以,因为硝酸会氧 | | |\n| 化亚硫酸根为硫酸根) | | |\n| | | |\n| 过滤后在滤液中加入 | | |\n| 氢氧化钠溶液,再过滤 | | |\n| 。最后加入Na~2~CO~3~ | | |\n| 溶液。 | | |\n| | | |\n| [投影总结] | | |\n| | | |\n| ------ | | |\n| --- --------------- | | |\n| -------------------- | | |\n| -------------------- | | |\n| 杂质 加入的 | | |\n| 试剂 化学方程式 | | |\n| 硫酸 | | |\n| 盐 BaCl~2~ aq | | |\n| BaCl~2~ + Na~2~SO~ | | |\n| 4~==BaSO~4~↓+ 2 NaCl | | |\n| M | | |\n| gCl~2~ NaOH aq | | |\n| MgCl~2~ +2 NaOH | | |\n| ==Mg(OH)~2~ ↓+2NaCl | | |\n| CaCl | | |\n| ~2~ Na~2~CO~3~ aq | | |\n| CaCl~2~ + Na~2~CO~ | | |\n| 3~ ==CaCO~3~ ↓+2NaCl | | |\n| ------ | | |\n| --- --------------- | | |\n| -------------------- | | |\n| -------------------- | | |\n| | | |\n| [思 | | |\n| 考与交流]加入试剂的 | | |\n| 顺序能否改变,你设计 | | |\n| 的实验有引入其他杂质 | | |\n| 离子么,如何除去? | | |\n| | | |\n| (能改变 | | |\n| ,只要保证Na~2~CO~3~ | | |\n| 在BaCl~2~ | | |\n| 之后,盐酸加在最后 | | |\n| 就可以;因为BaCl~2~ | | |\n| +Na~2~CO~3~ | | |\n| ==BaCO~3~ ↓+2NaCl | | |\n| ;最后会剩余OH^―^ | | |\n| 、CO~3~^2―^ | | |\n| 这两种杂质,为除去 | | |\n| ,可向滤液中加入适量 | | |\n| 盐酸,边加边搅拌,直 | | |\n| 到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 | |\n| | | |\n| | | |\n| [总结]我们这节课 | | |\n| 进行了的提纯实验,主 | | |\n| 要是练习过滤和蒸发的 | | |\n| 操作。另外,我们还学 | | |\n| 习了用化学方法鉴定物 | | |\n| 质,请看下面的练习: | | |\n| | | |\n| 课后 | | |\n| 作业:P10---2、3、7 | | |\n+----------------------+----------------------+----------------------+\n+----------------------+----------------------+----------------------+\n| 课题:第一章 | 授课班级 | |\n| 第一节 | | |\n| 化 | | |\n| 学实验基本方法(二) | | |\n+----------------------+----------------------+----------------------+\n| | 课 时 | 1 |\n+----------------------+----------------------+----------------------+\n| 教 | 知识 | 1、了解萃取原理 |\n| | | ,掌握萃取的实验操作 |\n| 学 | 与 | |\n| | | 2、了解蒸 |\n| 目 | 技能 | 馏原理,练习蒸馏操作 |\n| | | |\n| 的 | | 3、会 |\n| | | 用合理的方法检验离子 |\n+----------------------+----------------------+----------------------+\n| | 过程 | 1、通过 |\n| | | 实验操作和实验安全问 |\n| | 与 | 题的分析,让学生对实 |\n| | | 验探究有进一步的认识 |\n| | 方法 | |\n| | | 2、通过对初中常见 |\n| | | 物质分离与提纯以及分 |\n| | | 离提纯物质一般方法的 |\n| | | 复习巩固,培养学生综 |\n| | | 合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n| | | 、语言表达能力、实验 |\n| | | 设计和评价辨析能力。 |\n+----------------------+----------------------+----------------------+\n| | 情感 | 1、让学生在实验中感 |\n| | | 受实验仪器和实验设计 |\n| | 态度 | 的巧妙,感受化学之美 |\n| | | |\n| | 价值观 | |\n+----------------------+----------------------+----------------------+\n| 重 点 | 萃取与 | |\n| | 蒸馏的原理;萃取与蒸 | |\n| | 馏的操作及注意事项。 | |\n+----------------------+----------------------+----------------------+\n| 难 点 | 萃取与蒸馏的操作 | |\n+----------------------+----------------------+----------------------+\n| 知 | (二) | |\n| | 蒸馏 | |\n| 识 | 和萃取(distillation | |\n| | and extraction) | |\n| 结 | | |\n| | 1、蒸馏 [实验1-3 | |\n| 构 | 实 | |\n| | 验室制取蒸馏水]{.ul} | |\n| 与 | | |\n| | 2、萃取 [实验1-4 | |\n| 板 | 碘的萃取]{.ul} | |\n| | | |\n| 书 | 3、分液 | |\n| | | |\n| 设 | | |\n| | 萃取与分液的步骤: | |\n| 计 | | |\n| | a. | |\n| | 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 |\n| | b.加入溶液 | |\n| | ,加入萃取剂,振荡 | |\n| | | |\n| | c.静置分层 | |\n| | d.分液 | |\n+----------------------+----------------------+----------------------+\n| 教学过程 | | |\n+----------------------+----------------------+----------------------+\n| 教学步骤、内容 | 教学方法 | |\n+----------------------+----------------------+----------------------+\n| [ | 教师 | |\n|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 |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 |\n| 习了粗盐的提纯,通过 | | |\n| 除杂质过滤的方法得到 | 提醒学生联系实际生活 | |\n| 比较纯的盐水,大家想 | | |\n| 想如果我们要把盐水变 | 引导出蒸馏的概念 | |\n| 为淡水,该怎么做呢? | | |\n| |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 |\n| 比如 | | |\n| 说在海边,渔民们是怎 | 思考与讨论 | |\n| 么解决生活用水的问题 | 研究,强化蒸馏的操作 | |\n|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 | | |\n| 台播放了郑和下西洋的 | ![](static/Images | |\n| 那段历史,大家知道他 | /a91144fda2c741b0b96 | |\n| 们是怎么解决长期在海 | 94ebcfa9d1deb/media/ | |\n| 上漂泊的吃水问题吗? | image3.png){width=\"1 | |\n| | .3854166666666667in\" | |\n| | height=\"2. | |\n| [展示]海水变淡水 | 0930555555555554in\"} | |\n| | | |\n| [引 | ![](static/Images | |\n| ]做汤的时候,观察 | /a91144fda2c741b0b96 | |\n| 过锅盖吗?锅盖上有水 | 94ebcfa9d1deb/media/ | |\n| 珠,这水珠与汤不什么 | image4.png){width=\"0 | |\n| 不同?为什么会有水珠 | .8645833333333334in\" | |\n| ?水蒸汽凝结?为什么 | height=\"1. | |\n| 水蒸汽会凝结成水珠? | 6458333333333333in\"} | |\n| | | |\n| | | |\n| [讲]汤沸腾后,水 | | |\n| 蒸汽遇温度低的锅盖而 | | |\n| 凝成水珠附于锅盖。那 | | |\n| 么这是一个什么过程, | | |\n| 我们在化学中应怎么称 | | |\n| 呼?大家想一想蒸馏是 | | |\n| 不是一种分离混合物的 | | |\n| 方法?如果是,那么是 | | |\n| 分离什么样的混合物? | | |\n| | | |\n| [过] | | |\n|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 | |\n| 除了过滤、蒸发外,还 | | |\n| 有其他很多方法,这节 | | |\n| 课,我们来学习另外两 | | |\n| 种新方法:蒸馏和萃取 | | |\n| | | |\n| [板书](二) | | |\n| 蒸馏 | | |\n| 和萃取(distillation | | |\n| and extraction) | | |\n| | | |\n| [过]首先, | | |\n| 让我们利用实验室通过 | | |\n| 蒸馏的方法除去自来水 | | |\n| 中的杂质制取蒸馏水的 | | |\n| 实验来学习蒸馏的过程 | | |\n| | | |\n| [板书]1、蒸馏 | | |\n| | | |\n| [引 | | |\n| 入]我们引用的自来 | | |\n| 水是纯净的水吗?不是 | | |\n| 。因为自来水厂使用了 | | |\n| 消毒剂氯对水进行了消 | | |\n| 毒。使水中含有Cl^―^ | | |\n| 。我们可 | | |\n| 以利用加入硝酸银溶液 | | |\n| 检验是否含有氯离子。 | | |\n| | | |\n| [实验 | | |\n| 演示]自来水中加入 | | |\n| 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 | |\n| | | |\n| [讲] | | |\n| 有明显白色沉淀生成, | | |\n| 证明自来水中含有氯离 | | |\n| 子。那么,我们应该用 | | |\n| 什么方法除去自来水中 | | |\n| 的氯离子呢?能否向上 | | |\n| 一堂课中使用化学方法 | | |\n| ,加入试剂反应除去? | | |\n| | | |\n| (不能。加 | | |\n| 入试剂后会引入新的杂 | | |\n| 质,达不到我们实验目 | | |\n| 的。要想得到纯净水。 | | |\n| 可以使用加热将水变为 | | |\n| 水蒸汽,然后再冷凝为 | | |\n| 纯净的液态蒸馏水。) | | |\n| | | |\n| [小结 | | |\n| ]实验室就是使用蒸 | | |\n| 馏的方法制取蒸馏水。 | | |\n| | | |\n| [投] | | |\n| | | |\n| (1)原理 | | |\n| :利用互溶的液体混合 | | |\n| 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 | | |\n| ,给液体混合物加热, | | |\n| 使其中的某一组分变成 | | |\n| 蒸气再冷凝成液体,从 | | |\n| 而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 | | |\n| 。[蒸馏一般用于分离 | | |\n| 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 | | |\n| 合物。]{.ul}(例如蒸 | | |\n| 馏含有Fe3+的水提纯其 | | |\n| 中水份,蒸馏石油提纯 | | |\n| 不同沸点的有机组分) | | |\n| | | |\n| * | | |\n| *(2)仪器:铁架台 | | |\n| 、酒精灯、石棉网、蒸 | | |\n| 馏烧瓶、冷凝管、温度 | | |\n| 计、胶塞、牛角管(尾 | | |\n| 接管)、锥形瓶、胶管 | | |\n| | | |\n| [实验演示 | | |\n| ]实验室制取蒸馏水 | | |\n| | | |\n| [投](3) | | |\n| 蒸馏时的注意事项: | | |\n| | | |\n| a.烧瓶内 | | |\n| 液体的容积不超过2/3 | | |\n| ,烧瓶要垫上石棉网加 | | |\n| 热,烧瓶中还要加入沸 | | |\n| 石(碎瓷片)防止爆沸。 | | |\n| | | |\n| b.温度计下端水银 | | |\n| 泡应置于烧瓶支管处, | | |\n| 测量逸出气体的温度。 | | |\n| | | |\n| c.冷 | | |\n| 凝水下口进,上口出。 | | |\n| | | |\n| d.实 | | |\n| 验开始时,先开冷凝水 | | |\n| ,后加热。实验结束时 | | |\n| ,先停止加热,后关冷 | | |\n| 凝水。溶液不可蒸干。 | | |\n| | | |\n| [讲]锥形 | | |\n| 瓶中的液体就是蒸馏水 | | |\n| ,我们再用硝酸银溶液 | | |\n| 检验是否含有氯离子。 | | |\n| | | |\n| [实验演示] | | |\n| 蒸馏水加入硝酸银溶液 | | |\n| | | |\n| ![](st | | |\n| atic/Images/a91144fd | | |\n| a2c741b0b9694ebcfa9d | | |\n| 1deb/media/image2.pn | | |\n| g){width=\"1.83125in\" | | |\n| height=\"1 | | |\n| .461111111111111in\"} | | |\n| [投影小结实验] | | |\n| | | |\n| [实验1-3 | | |\n| 实 | | |\n| 验室制取蒸馏水]{.ul} | | |\n|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 |\n| -------------------- | | |\n| -------------------- | | |\n| | | |\n| 实验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现象 | | |\n| 1、在试管中加入 | | |\n| 少量自来水,滴入几滴 | | |\n| 稀硝酸和几滴硝酸银溶 | | |\n| 液。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 | | |\n| 淀产生,且沉淀不溶解 | | |\n| 2、在100 | | |\n| mL烧瓶中加入约1/3体 | | |\n| 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 | | |\n| 粒沸石(或碎瓷片),如 | | |\n| 图连接好装置,向冷凝 | | |\n| 管中通入冷却水。加热 | | |\n| 烧瓶,弃去开始馏出的 | | |\n| 总分液体,用锥形瓶收 | | |\n| 集约10 mL 液体,停止 | | |\n| 加热 加热,烧瓶中 | | |\n| 水温升高到100℃沸腾, | | |\n| 在锥形瓶中收集蒸馏水 | | |\n| 3、取 | | |\n| 少量收集到的液体加入 | | |\n| 试管中,然后滴入几滴 | | |\n| 稀硝酸和几滴硝酸银溶 | | |\n| 液 | | |\n| | | |\n| | | |\n| | | |\n| | | |\n| 加硝酸银溶 | | |\n| 液于蒸馏水中,无沉淀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 |\n| -------------------- | | |\n| -------------------- | | |\n| | | |\n| [思考] | | |\n| | | |\n| 1、为 | | |\n| 什么冷却水通入方向与 | | |\n| 被冷凝蒸气流向相反 | | |\n| | | |\n| (为 | | |\n| 了使蒸馏出的蒸气与冷 | | |\n| 却水长时间充分接触, | | |\n| 带走尽可能多的热量) | | |\n| | | |\n| 2、为 | | |\n| 什么温度计水银球的顶 | | |\n| 端要与圆底烧瓶支管下 | | |\n| 沿处于同一水平线? | | |\n| | | |\n| (对于蒸馏 | | |\n| 来说,只有精确控制蒸 | | |\n| 馏的温度才能达到分离 | | |\n| 提纯的目的,而蒸馏烧 | | |\n| 瓶支管口的温度正是被 | | |\n| 蒸馏变为气体某组分的 | | |\n| 温度,故温度计水银球 | | |\n| 顶端要与圆底烧瓶支管 | | |\n| 下沿处于同一水平线) | | |\n| | | |\n| 3、在日常生 | | |\n| 活中,我们应用蒸馏的 | | |\n| 方法可以将海水淡化, | | |\n| 或制造无水酒精。若采 | | |\n| 用蒸馏的方法分离酒精 | | |\n| 和水的混合物,先蒸馏 | | |\n| 出来的物质是什么? | | |\n| | | |\n| (酒精沸点低 | | |\n| ,先蒸出的是酒精。) | | |\n| | | |\n| 4、从 | | |\n| 这个实验中,大家可以 | | |\n| 看出蒸馏适用于什么类 | | |\n| 型的混合物的分离? | | |\n| | | |\n| [投]( | | |\n| 4)蒸馏的使用范围: | | |\n| | | |\n| 液态混合物 | | |\n| 中,沸点不同,除去难 | | |\n| 挥发或不挥发的物质。 | | |\n| | | |\n| [思考] | | |\n| 蒸馏与蒸发的区别: | | |\n| | | |\n| (加 | | |\n| 热是为了获得溶液的残 | | |\n| 留物时,要用蒸发;加 | | |\n| 热是为了收集蒸气的冷 | | |\n| 凝液体时,要用蒸馏) | | |\n| | | |\n| [过渡]在 | | |\n| 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 | | |\n| 的衣服粘了油渍,可以 | | |\n| 用汽油擦洗,这就是萃 | | |\n| 取的应用。接下来我们 | | |\n| 学习另外的一种分离方 | | |\n| 法,叫做萃取与分液。 | | |\n| | | |\n| [板书]2、萃取 | | |\n| | | |\n| [过 | | |\n| ]我们先来认识这个 | | |\n| 新的仪器:分液漏斗。 | | |\n| | | |\n| [展示 | | |\n| 仪器]分液漏斗的组 | | |\n| 成,分液漏斗的活塞、 | | |\n| 盖子同漏斗本身是配套 | | |\n| 的。使用漏斗前要检验 | | |\n| 漏斗是否漏水。方法为 | | |\n| :关闭活塞,在漏斗中 | | |\n| 加少量水,盖好盖子, | | |\n| 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 | | |\n| 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 | | |\n| ,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 | | |\n| 用力振荡,看是否漏水 | | |\n| | | |\n| [投](1)定 | | |\n| 义:利用某溶质在互不 | | |\n| 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 | | |\n| 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 | | |\n| 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组 | | |\n| 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 | | |\n| 在利用分液的原理和方 | | |\n| 法将它们分离开来。 | | |\n| | | |\n| [讲解+实验演示] | | |\n| 我们通过实验来解释 | | |\n| 萃取的定义,我们知道 | | |\n| 碘单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 | |\n| 不大,碘水呈黄棕色。 | | |\n| 碘是溶质,水是溶剂。 | | |\n| 取10ml饱和碘水,倒入 | | |\n| 分液漏斗中。接着 | | |\n| ,按照萃取的定义,我 | | |\n| 们要用另一种溶剂加把 | | |\n| 溶质碘从碘水中提取出 | | |\n| 来,这另外一种溶剂的 | | |\n| 选择要符合一些条件, | | |\n| | | |\n| [投]( | | |\n| 2)萃取剂的选择: | | |\n| | | |\n| a.溶质 | | |\n| 在萃取剂的溶解度要比 | | |\n| 在原溶剂(水)大。 | | |\n| | | |\n| b.萃取剂与原 | | |\n| 溶剂(水)不互溶。 | | |\n| | | |\n| c.萃取剂 | | |\n| 与溶液不发生发应。 | | |\n| | | |\n| [讲解+实验演 | | |\n| 示]那么,我们根据 | | |\n| 这些条件可以选择了四 | | |\n| 氯化碳,由于碘在四氯 | | |\n| 化碳的溶解度比较大, | | |\n| 所以我们加入4ml就可 | | |\n| 以了,进行振荡。请大 | | |\n| 家注意振荡的操作 | | |\n| :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 | | |\n| 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 | | |\n| 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 | | |\n| 来用力振荡,注意放气 | | |\n| 怎么(强调放气的重要 | | |\n| 性)。振荡后将分液漏 | | |\n| 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 | |\n| | | |\n| [讲解 | | |\n| ]静置后,大家发现 | | |\n| 漏斗中的液体分为两层 | | |\n| ,下层为紫红色,这一 | | |\n| 层为碘的四氯化碳的溶 | | |\n| 液。上层溶液颜色变淡 | | |\n| 了,证明碘水中的碘已 | | |\n| 经被萃取到四氯化碳中 | | |\n| 了,达到了碘和水分离 | | |\n| 的目的,这就是萃取。 | | |\n| | | |\n| [引导] | | |\n| 大家想想,萃取后, | | |\n| 如何分离?比如汤上面 | | |\n| 的油层是怎样弄走的? | | |\n| | | |\n| (勺子舀, | | |\n| 吸管吸,。。。。。) | | |\n| | | |\n| [讲]我们试想一 | | |\n| 下,可不可以想办法使 | | |\n| 汤使下面流走,让油刚 | | |\n| 好留在容器中。容器下 | | |\n| 面有通道,汤从下面流 | | |\n| 走,在汤刚好流完时, | | |\n| 关闭通道,这样汤和油 | | |\n| 不就分开了吗,这正好 | | |\n| 符合分液漏斗的结构。 | | |\n| | | |\n| [板书]3、分液 | | |\n| | | |\n| [讲解 | | |\n| +实验演示]最后一 | | |\n| 步,就是把四氯化碳层 | | |\n| 和水层分开,这就是分 | | |\n| 液。首先,打开盖子( | | |\n| 塞子),为什么?(平 | | |\n| 衡大气压)将活塞打开 | | |\n| ,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 | | |\n| 。漏斗下端口靠烧杯壁 | | |\n| 。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 | |\n| ,为什么?(防止上层 | | |\n| 液体混带有下层液体) | | |\n| | | |\n| [投影总结] | | |\n| | | |\n| (1)定义:把两 | | |\n| 种互不相溶的液体(且 | | |\n| 密度不同)分开的操作 | | |\n| | | |\n| [板书] | | |\n| 萃取与分液的步骤: | | |\n| | | |\n| a.检 | | |\n| 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 | |\n| | | |\n| b.加入溶液 | | |\n| ,加入萃取剂,振荡 | | |\n| | | |\n| c.静置分层 | | |\n| | | |\n| d.分液 | | |\n| | | |\n| [小 | | |\n| 结]通过这个实验,大 | | |\n| 家要掌握的是萃取剂的 | | |\n| 选择(三个条件),以 | | |\n| 及掌握萃取与分液的操 | | |\n| 作步骤。(四个步骤) | | |\n+----------------------+----------------------+----------------------+\n+----------------------+----------------------+----------------------+\n| 课题:第二节 | 授课班级 | |\n| 化学计量 | | |\n| 在实验中的应用(一) | | |\n| | | |\n| /-/-/-/-/-- | | |\n| 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 | | |\n+----------------------+----------------------+----------------------+\n| | 课 时 | 1 |\n+----------------------+----------------------+----------------------+\n| 教 | 知识 | 1、认识摩尔 |\n| | | 是物质的是的基本单位 |\n| 学 | 与 | ,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 |\n| | | 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 |\n| 目 | 技能 | 摩尔质量的概念,了 |\n| | | 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 |\n| 的 | | 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 |\n| | |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n| | | |\n| | | 2、了解物质的量 |\n| | | 、摩尔质量、物质的质 |\n| | | 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 |\n| | | 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n+----------------------+----------------------+----------------------+\n| | 过程 | 1、初步培养 |\n| | | 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 |\n| | 与 | 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 |\n| | | 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n| | 方法 | |\n| | | 2、通过物 |\n| | | 质的量这一联系微观粒 |\n| | | 子与宏观质量的物理量 |\n| | | 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化 |\n| | | 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 |\n| | | 度地认识丰富多彩的物 |\n| | | 质世界,认识到宏观和 |\n| | | 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 |\n| | | 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n+----------------------+----------------------+----------------------+\n| | 情感 | 1 |\n| | |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 |\n| | 态度 | 解,培养学生严谨、认 |\n| | | 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 |\n| | 价值观 | 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 |\n| | | 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n+----------------------+----------------------+----------------------+\n| 重 点 | 物质的量及 | |\n| | 单位;摩尔质量的概念 | |\n| | 和有关摩尔质量的计算 | |\n+----------------------+----------------------+----------------------+\n| 难 点 | 物质的量及 | |\n| | 单位/-/-/-/-/--摩尔 | |\n+----------------------+----------------------+----------------------+\n| 知 | 第二节 | |\n| | 化学 | |\n| 识 | 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 |\n| | | |\n| 结 | * | |\n| | *一、物质的量(amount | |\n| 构 | of | |\n| | substance)的单 | |\n| 与 | 位/-/--摩尔(mole) | |\n| | | |\n| 板 | 1. | |\n| | 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 | |\n| 书 | *n*, | |\n| | 单位为摩尔(mol)。 | |\n| 设 | | |\n| | 2、阿伏加德罗 | |\n| 计 | 常数:表示1mol任何粒 | |\n| | 子的粒子数,符号为N | |\n| | ~A~,单位为mol^-1^, | |\n| | 数值约为6.02/*10^23^ | |\n| | mol^-1^ | |\n| | | |\n| | 3、注意:使用m | |\n| | ol时,必须指明粒子的 | |\n| | 种类,可以是分子、原 | |\n| | 子、离子、电子等。 | |\n| | | |\n| | 4.N、 | |\n| | *N*~A~与n的关系:  | |\n| | *A*~1~= | |\n| | | |\n| | 1 | |\n| | mol任何 | |\n| | 粒子或物质的质量是以 | |\n| | 克为单位,在数值上就 | |\n| | 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 | |\n| | (分子、离子)质量。 | |\n| | | |\n| | 5、摩尔质量: | |\n| | | |\n| | (1)定义:单 | |\n| | 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 | |\n| | 有的质量,符号为M | |\n| | | |\n| | (2)、公式:*M*= | |\n| | 单位 g·mol^-1^ | |\n| | | |\n| | 6、有关 | |\n| | 摩尔质量的相关计算 | |\n| | | |\n| | 例1:24.5 g | |\n| | H~2~SO~4~ | |\n| | 的物质的量是 | |\n| | /_/_/_/_/_/_/_/_/_ | |\n| | | |\n| | 解:H~2~SO~4~ | |\n| | 的相对分子质量 | |\n| | 为98,则*M*(H~2~SO~4~ | |\n| | )=98 g·mol^-1^。 | |\n| | | |\n| | *n*(H~2~SO~4~ | |\n| | )===0.25mol。答:略 | |\n+----------------------+----------------------+----------------------+\n| 教学过程 | | |\n+----------------------+----------------------+----------------------+\n| 教学步骤、内容 | 教学方法 | |\n+----------------------+----------------------+----------------------+\n| | 引发学习兴趣,引 | |\n| [引言]我们在初中 | 出把微小物质扩大倍数 | |\n| 时知道,分子、原子、 | 形成一定数目的集体以 | |\n| 离子等我们肉眼看不见 | 便于方便生活,方便科 | |\n| 的粒子,可以构成客观 | 学研究,方便相互交流 | |\n| 存在的、具有一定质量 | | |\n| 的物质,这说明,在我 | 学生自学,师生一 | |\n| 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 | 问一答,检验自学成果 | |\n| 物质的质量之间,必定 | | |\n| 存在着某种联系,那么 | 进行化学史的教 | |\n| ,联系他们的桥梁是什 | 育,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 |\n| 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 | | |\n| ,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化 | [6. | |\n| 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 02/*10^23^个]{.ul} | |\n| | | |\n| [板书]第二节 | [2 | |\n| 化学 | .408/*10^24^]{.ul} | |\n| 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 | |\n| | [6. | |\n| [讲]就像长度 | 02/*10^23/ ^]{.ul} | |\n| 可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 | | |\n| ,温度可表示为物体的 | A、 × | |\n| 冷热程度一样,物质的 | 没有指出 | |\n| 量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 | 是分子、原子或离子 | |\n| 粒子数的多少,其符号 | | |\n| 为n,它是国际单位制 | B. √ | |\n| 中的基本物理量,四个 | | |\n| 字缺一不可,物质的量 | C. × | |\n| 单位是摩尔,符号mol | 小米不是微观粒子 | |\n| ,简称摩。 | | |\n| | 1. (2 mol) | |\n| [投] | | |\n| [国际单位制(SI | 2. | |\n| )的7个基本单位]{.ul} | (3.01/*10^24^) | |\n| | | |\n| ---------- | 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公式 | |\n| ------------------ | | |\n| -------------------- | [ | |\n| | 3.01/*10^23^]{.ul} | |\n| 物理量的符号 | | |\n| 单位名称及符号 | [1.204/*10^24^ ; | |\n| 长度 l(L) | 2 | |\n| 米(m) | .408/*10^24^]{.ul} | |\n| 时间 t | | |\n| 秒(s) | [6.02/*10^23;^ | |\n| | 6.02/*10^23^]{.ul} | |\n| 质量 m | | |\n| 千克(kg) | H^+^ 、Cl^―^ 各1 | |\n| 温 | mol | |\n| 度 T | | |\n| 开尔文(K) | [10;]{.ul} | |\n| 发 | 6.02/*10^24^ | |\n| 光强度 I(Iv) | | |\n| 坎德拉(cd) | 学生 | |\n| | 推导,教师巡视并指导 | |\n| 电流 I | | |\n| 安培(A) | 教师引发思考 | |\n| 物 | ,学生展开讨论,一步 | |\n| 质的量 n | 步得出结论,有利于学 | |\n| 摩尔(mol) | 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 | |\n| ---------- | 推理,归纳能力的培养 | |\n| ------------------ | | |\n| -------------------- | 学生讨论 | |\n| | | |\n| [板书] | 学生阅读, | |\n| | | |\n| * | [18g]{.ul} | |\n| *一、物质的量(amount | | |\n| of | [58.5g]{.ul} | |\n| substance)的单 | | |\n| 位/-/--摩尔(mole) | [23g]{.ul} | |\n| | | |\n| 1. | [32g]{.ul} | |\n| 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 | | |\n| *n*, | [23]{.ul} | |\n| 单位为摩尔(mol)。 | g·mol^-1^ | |\n| | | |\n| [过渡] | [58.5]{.ul} | |\n| 从物质的量设立的目的 | g·mol^-1^ | |\n| 上看,物质的量实际上 | | |\n| 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 | [96]{.ul} | |\n| 的集体。这个集体的组 | g·mol^-1^ | |\n| 成者是粒子,这种集体 | | |\n| 有大有小,也就是集体 | [53 g]{.ul} | |\n| 内的粒子数目有多有少 | | |\n| 。因此,物质的量是专 | [147g ;6;3 ;96g | |\n| 门用于计算粒子数目的 | ;3g]{.ul} | |\n| 物理量。那么物质的是 | | |\n| 的1个单位即1mol表示 | [108g/mol]{.ul} | |\n| 的粒子数目是多少呢? | | |\n| | C | |\n| [学生活 | | |\n| 动]阅读教材45页上 | | |\n| 内容,理解物质的量在 | | |\n| 粒子数目上的大小关系 | | |\n| | | |\n| [问]1mol粒 | | |\n| 子的数目大约是多少? | | |\n| | | |\n| (约为6.02/*10^23^个) | | |\n| | | |\n| [问]6. | | |\n| 02/*10^23^这个数值是 | | |\n| 以什么为依据得出的? | | |\n| | | |\n| (是以0. | | |\n| 012kg^12^C中所含碳原 | | |\n| 子数为依据得出来的) | | |\n| | | |\n| * | | |\n| *[问]^12^C原子特 | | |\n| 指什么结构的碳原子? | | |\n| | | |\n| (^1 | | |\n| 2^C指原子核内有6个质 | | |\n| 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 | | |\n| | | |\n| [师]大家 | | |\n| 回答得很好。由此,我 | | |\n| 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 |\n| | | |\n| 1mol任何 | | |\n| 粒子的数目是0.012kg^ | | |\n|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 | | |\n| 目约为6.02/*10^23^个 | | |\n| | | |\n| [讲]1mol | | |\n| 任何粒子的数目也叫阿 | | |\n| 伏加德罗常数。阿伏加 | | |\n| 德罗是意大利物理学家 | | |\n| 。因他对6.02/*10^23^ | | |\n| 这个数据的测得有着很 | | |\n| 大的贡献,故用他的名 | | |\n| 字来表示1mol任何粒子 | | |\n| 的粒子数,以示纪念。 | | |\n| | | |\n| 化学上,我们用 | | |\n| N~A~来表示阿伏加德罗 | | |\n| 常数,其单位mol^-1^ | | |\n| ,它表示1mol任何粒子 | | |\n| 的粒子数,其数值近似 | | |\n| 6.02/*10^23^个等于。 | | |\n| | | |\n| [板书]2 | | |\n| 、阿伏加德罗常数: | | |\n| | | |\n| 表示1mol任何粒 | | |\n| 子的粒子数,符号为N | | |\n| ~A~,单位为mol^-1^, | | |\n| 数值约为6.02/*10^23^ | | |\n| mol^-1^ | | |\n| | | |\n| [师]下面 | | |\n| 请同学们点击试题,看 | | |\n| 看平常计算中是如何应 | | |\n| 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 | | |\n| | | |\n| [点击试题]填空 | | |\n| | | |\n| 1. 1 mol | | |\n| H~ | | |\n| 2~所含氢气分子的个数 | | |\n| 。 | | |\n| | | |\n| 2. 2 mol氢分子含 | | |\n| 个氢原子。 | | |\n| | | |\n| 3. 1 mol | | |\n| SO~4~^2―^是 | | |\n| 个硫酸根离子。 | | |\n| | | |\n| [讲]物质的量 | | |\n| 只限制了所含粒子个数 | | |\n| 的多少,并没限制粒子 | | |\n| 的种类,所以使用mol | | |\n| 时应 | | |\n| 注明所指粒子是哪种? | | |\n| | | |\n| [ | | |\n| 板书]3、注意:使用m | | |\n| ol时,必须指明粒子的 | | |\n| 种类,可以是分子、原 | | |\n| 子、离子、电子等。 | | |\n| | | |\n| [点击试题] | | |\n| | | |\n| 判 | | |\n| 断正误,说明理由。 | | |\n| | | |\n| A. 1 mol氢 | | |\n| | | |\n| B. 1 molCO~2~ √ | | |\n| | | |\n| C. 1 mol小米 × | | |\n| 小米不是微观粒子 | | |\n| | | |\n| [讲] | | |\n| 请大家根据摩尔相关 | | |\n| 知识,进行如下计算。 | | |\n| | | |\n| | | |\n| [例题]根据摩尔的有 | | |\n| 关知识,进行计算。 | | |\n| | | |\n| 1. | | |\n| 1.2 | | |\n| 04×10^24^个H,合多少 | | |\n| mol?  (2 mol) | | |\n| | | |\n| 2. 5 | | |\n| mol的O~2 | | |\n| ~中有多少个氧气分子? | | |\n|  (3.01/*10^24^) | | |\n| | | |\n| 3. | | |\n| * | | |\n| N*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 | | |\n| 是多少?(已知,阿伏加 | | |\n| 德罗常数为*N*~A~) | | |\n| | | |\n| [讲]由以 | | |\n| 上练习,我们得出粒子 | | |\n| 总个数N、阿伏加德罗 | | |\n| 常数*N*~A~、物质的量 | | |\n| n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 | |\n| | | |\n| [板书]4.N、* | | |\n| N*~A~与n的关系:  | | |\n| | | |\n| [讲]摩尔是一个 | | |\n| 巨大数量粒子集合体, | | |\n| 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 | | |\n| 小数,例如可以有0.5 | | |\n| mol O~2~,0.01 mol | | |\n| H~2~SO~4~等,但分 | | |\n| 子、原子等具体的粒子 | | |\n| ,只能是整数,就不能 | | |\n| 说0.5个或0.01个。下 | | |\n| 面请大家做随堂练习3 | | |\n| | | |\n| [点击试题] | | |\n| | | |\n| 1.0.5 mol水中含有 | | |\n| 个水分子。 | | |\n| | | |\n| 2.2 mol水中含有 | | |\n| 个水分子, | | |\n| 个氢原子。 | | |\n| | | |\n| 3.1 mol | | |\n| H~2~SO~4~中含有 | | |\n| 个H~2~SO~4~分子, | | |\n| 个硫酸根离子。 | | |\n| | | |\n| 4.1 mol | | |\n| HCl | | |\n| 溶于水,水中存在的溶 | | |\n| 质粒子是什么?它们的 | | |\n| 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 | |\n| | | |\n| 5.1个水分子中有 | | |\n| 个电子,1 mol | | |\n| H~2~O中呢? | | |\n| | | |\n| [过] | | |\n|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质 | | |\n| 的量,知道它是一个基 | | |\n| 本物理量,单位为摩尔 | | |\n| ,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 | | |\n| 的粒子集体。那么,1 | | |\n| mol粒子的数目 | | |\n| 是以什么为标准得出来 | | |\n| 的?其数目约为多少? | | |\n| | | |\n| (是以0.012 kg | | |\n| ^12^C中所含碳原子 | | |\n| 数目为标准得来的;其 | | |\n| 数目约为6.02×10^23^) | | |\n| | | |\n| [问]我 | | |\n| 们初中所学某种原子的 | | |\n| 相对原子质量也是以碳 | | |\n| -12原子为标准得出来 | | |\n| 的,它是怎样定义的? | | |\n| | | |\n| (以碳-12原子的质 | | |\n| 量的1/12作为标准,其 | | |\n| 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 | | |\n| 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 | | |\n|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 |\n| | | |\n| [师]很好 | | |\n| !请大家推导思考题1 | | |\n| | | |\n| [思 | | |\n| 考]假如一原子的质量 | | |\n| 为*m*~1~,碳-12原子 | | |\n| 的质量为*m*~C~,则该 | | |\n|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 | | |\n| *~1~怎样表示?请大家 | | |\n| 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 | |\n| | | |\n| [副板]*A*~1~= | | |\n| | | |\n| [师] | | |\n| 大家表示的都很正确 | | |\n| 。若另一种原子的质量 | | |\n| 为*m*~2~,则它的相对 | | |\n| 原子质量*A*~2~又该怎 | | |\n| 样表示,请大家口答。 | | |\n| | | |\n| (*A*~2~=。) | | |\n| | | |\n| [问] | | |\n| *A*~1~比*A*~2~与*m | | |\n| *~1~与*m*~2~的关系是 | | |\n| 什么呢?请大家推导。 | | |\n| | | |\n| ( | | |\n| *A*~1~∶* | | |\n| A*~2~=*m*~1~∶*m*~2~) | | |\n| | | |\n| [ | | |\n| 师]很正确!这也就 | | |\n| 是说:原子的质量比= | | |\n| 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比。 | | |\n| | | |\n| [师]下面 | | |\n| 让我们导出下列关系: | | |\n| | | |\n| 微观粒子 一个C原子 | | |\n| 一个O原子 一个Fe原子 | | |\n| | | |\n| 1 mol C原子 1 mol | | |\n| O原子 1 mol Fe原子 | | |\n| | | |\n| 宏观质量 0.012 kg=12 | | |\n| g *x* g *y* g | | |\n| | | |\n| 相对原子质量 12 16 | | |\n| 56 | | |\n| | | |\n| [师]由 | | |\n| 刚才我们对原子相对原 | | |\n| 子质量的深入理解知道 | | |\n| :原子的质量比=原子 | | |\n| 的相对原子质量比。∴1 | | |\n| mol任何 | | |\n| 原子的质量比,就等于 | | |\n| 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比 | | |\n| 。请大家根据此结论, | | |\n| 计算出*x*值和*y*值。 | | |\n| | | |\n| [结果]*x*=16 | | |\n| *y*=56 | | |\n| | | |\n| [问]1 | | |\n| mol | | |\n| 钠原子的质量是多少?1 | | |\n| mol氢原子的质量呢? | | |\n| | | |\n| (1 | | |\n| mol钠原子的质量是23 | | |\n| g,1 | | |\n| mol氢原子的质量是1 | | |\n| g) | | |\n| | | |\n| [问] | | |\n| 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 | |\n| | | |\n| (1 | | |\n| mol任何原子的 | | |\n| 质量,在数值上都等于 | | |\n| 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 | | |\n| | | |\n| [问]单位呢? | | |\n| | | |\n| ( 克!) | | |\n| | | |\n| [问]1 | | |\n| mol分子的质量 | | |\n| ,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 | |\n|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 | |\n| | | |\n| (因为分 | | |\n| 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 | |\n| 而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 | |\n| 等于构成它的原子的相 | | |\n| 对原子质量的总和。1 | | |\n| m | | |\n| ol任何原子的质量在数 | | |\n| 值上等于它的相对原子 | | |\n| 质量,单位为克,则1 | | |\n| mol | | |\n| 任何分子的质量就应该 | | |\n| 在数值上等于它的相对 | | |\n| 分子质量,单位为克) | | |\n| | | |\n| [师]很 | | |\n| 正确!那么,对于粒子 | | |\n| 中的离子来讲,又将怎 | | |\n| 样呢?请大家阅读课本 | | |\n| 12页最后一段后回答。 | | |\n| | | |\n| (对于离子来说,由 | | |\n| 于电子的质量很小,当 | | |\n| 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变 | | |\n| 成离子时,电子的质量 | | |\n| 可略去不计,因此,1 | | |\n| mol离子的质 | | |\n| 量在数值上就等于该离 | | |\n| 子的式量,单位为克) | | |\n| | | |\n| [师]回答得 | | |\n| 很好,综合以上分析, | | |\n| 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 | | |\n| | | |\n| [副板]1 | | |\n| mol任何粒 | | |\n| 子或物质的质量是以克 | | |\n| 为单位,在数值上就等 | | |\n| 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 | | |\n| 分子、离子)质量。 | | |\n| | | |\n| [师] | | |\n| 请大家做以下练习: | | |\n| | | |\n| [点击试题] | | |\n| | | |\n| 1 mol | | |\n| H~2~O的质量是 。 | | |\n| | | |\n| 1 mol NaCl的质量是 | | |\n| 。 | | |\n| | | |\n| 1 mol | | |\n| Na^+^的质量是 。 | | |\n| | | |\n| 1 mol S的质量是 | | |\n| 。 | | |\n| | | |\n| [师 | | |\n| ]化学上,我们把1 | | |\n| mol物质所具 | | |\n| 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 | | |\n| | | |\n| [板 | | |\n| 书]5、摩尔质量: | | |\n| | | |\n| (1)定义:单 | | |\n| 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 | | |\n| 有的质量,符号为M | | |\n| | | |\n| [师] | | |\n| 也就是说,物质的摩尔 | | |\n| 质量是该物质的质量与 | | |\n| 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 | |\n| | | |\n| [板 | | |\n| 书](2)、公式:*M*= | | |\n| 单位 g·mol^-1^ | | |\n| | | |\n| [讲] | | |\n| 依据此式,我们可以 | | |\n| 把物质的质量与构成物 | | |\n| 质的粒子集体/-/-/-- | | |\n| 物质的量联系起 | | |\n| 来,请大家口答下列空 | | |\n| | | |\n| [点击试题] | | |\n| | | |\n| 1.Na的摩尔质量 | | |\n| 。 | | |\n| | | |\n| 2.NaCl的摩尔质量 | | |\n| 。 | | |\n| | | |\n| 3. SO摩尔质量 。 | | |\n| | | |\n| [师] | | |\n| 大家在解答有关摩尔质 | | |\n| 量的问题时,一定要注 | | |\n| 意单位!下面,让我们 | | |\n| 根据摩尔质量的为进行 | | |\n| 计算。注意解题格式。 | | |\n| | | |\n| [板书]6、有关 | | |\n| 摩尔质量的相关计算 | | |\n| | | |\n| 例1:24.5 g | | |\n| H~2~SO~4~ | | |\n| 的物质的量是 | | |\n| /_/_/_/_/_/_/_/_/_ | | |\n| | | |\n| 解:H~2~SO~4~ | | |\n| 的相对分子质量 | | |\n| 为98,则*M*(H~2~SO~4~ | | |\n| )=98 g·mol^-1^。 | | |\n| | | |\n| *n*(H~2~SO~4~ | | |\n| )===0.25mol。答:略 | | |\n| | | |\n| [点击试题] | | |\n| | | |\n| 1。5 mol | | |\n| Na~2~CO~3~ | | |\n| 的质量是多少? | | |\n| | | |\n| [小结]从本节 | | |\n| 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1 | | |\n| m | | |\n| ol不同的物质中,构成 | | |\n| 它们的粒子的数目虽然 | | |\n| 相同,但由于不同粒子 | | |\n| 的质量一般不同,故1 | | |\n| mol不同物质的 | | |\n| 质量一般也不相同,以 | | |\n| 克为单位时,其数值就 | | |\n| 等于构成该物质的粒子 | | |\n| 的相对原子(或分子) | | |\n| 质量。在进行有关摩尔 | | |\n| 质量的计算时,一定要 | | |\n| 注意单位和解题格式。 | | |\n+----------------------+----------------------+----------------------+\n+----------------------+----------------------+----------------------+\n| 课题:第二节 | 授课班级 | |\n| 化学计量 | | |\n| 在实验中的应用(二) | | |\n| | | |\n| / | | |\n| -/-/-/-/--气体摩尔体 | | |\n| 积和阿伏加德罗定律 | | |\n+----------------------+----------------------+----------------------+\n| | 课 时 | 1 |\n+----------------------+----------------------+----------------------+\n| 教 | 知识 | 1、知道固、液、气 |\n| | | 态物质的一些特性,初 |\n| 学 | 与 | 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 |\n| | | 积等概念进行简单计算 |\n| 目 | 技能 | |\n| | | |\n| 的 | | |\n+----------------------+----------------------+----------------------+\n| | 过程 | 1、从分 |\n| | | 析研究影响固体、液体 |\n| | 与 | 、气体体积的大小主要 |\n| | | 因素过程中,培养问题 |\n| | 方法 | 的意识,调动研究的主 |\n| | | 观欲望,体验归纳整理 |\n| | | 的过程,学习分析矛盾 |\n| | | 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n+----------------------+----------------------+----------------------+\n| | 情感 | 1、通过影响物质体积 |\n| | | 大小的因素和气体摩尔 |\n| | 态度 | 体积的学习,培养与人 |\n| | | 合作的团队精神,善于 |\n| | 价值观 | 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n| | | 在学习中感受化学世界 |\n| | | 的美丽、奇妙和和谐。 |\n+----------------------+----------------------+----------------------+\n| 重 点 | 气体摩尔体积 | |\n+----------------------+----------------------+----------------------+\n| 难 点 | 决定物质体积 | |\n| | 的因素;气体摩尔体积 | |\n+----------------------+----------------------+----------------------+\n| 知 | 二、气体摩尔体积 | |\n| | (molar volume of gas | |\n| 识 | ) | |\n| | | |\n| 结 | 1、定义:单位物质 | |\n| | 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 | |\n| 构 | | |\n| | 2、符号:Vm | |\n| 与 | | |\n| | 3、定义式:Vm= | |\n| 板 | | |\n| | 4、 | |\n| 书 | 单位:国际:m^3^/mol | |\n| | 常用:L/mol | |\n| 设 | | |\n| | 5 | |\n| 计 | 、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 | |\n| | 摩尔体积约是22.4L | |\n| | | |\n| | 6 | |\n| | 、阿伏加德罗定律: | |\n| | | |\n| | 在 | |\n| | 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 | |\n| |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 | |\n| | 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 |\n+----------------------+----------------------+----------------------+\n| 教学过程 | | |\n+----------------------+----------------------+----------------------+\n| 教学步骤、内容 | 教学方法 | |\n+----------------------+----------------------+----------------------+\n| [ | 引导学生由旧知识的 | |\n| 复习]通过上一节课 | 再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 |\n| 的学习,我们知道,1 | | |\n| mol任何物质的 | 采用 | |\n| 粒子个数都相等,都约 | 数据归纳出事物规律的 | |\n| 为6.02/*10^23^个,1 | 科学方法,导出气体摩 | |\n| mol任何物质的质量 | 尔体积的概念,培养学 | |\n| 都是以g为单位,在数 | 生的科学归纳思维能力 | |\n| 值上等于构成该物质的 | | |\n| 粒子(分子,原子,离 | 学生讨论 | |\n| 子等)的式量。那么,1 | | |\n| mol任何物质的 | 引 | |\n| 体积又该如何确定呢? | 导学生在脑海里建立理 | |\n| | 想模型,形象地分析物 | |\n| [讲]1 | 质体积决定因素,对学 | |\n| mol任何物质的质量, | 生进行空间想像能力和 | |\n| 我们都可以用摩尔质量 | 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 | |\n| 作桥梁把它计算出来, | | |\n| | 学生积极思考, | |\n| [副板书] | 相互讨论,和老师一起 | |\n| | 共同归纳出决定物质所 | |\n| [讲] | 占体积大小的三个因素 | |\n| 若想要通过质量求体积 | | |\n| ,还需搭座什么桥呢? | 温度越大,距 | |\n| | 离越大,导致热胀冷缩 | |\n| (还 | | |\n| 需要知道物质的密度) | 压强越大 | |\n| | ,排列越紧,距离越大 | |\n| [问] | | |\n| 质量、密度和体积三 | * | |\n| 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物质应是气体) | |\n| | | |\n| [副板书] | ( | |\n| | ×,未指明条件标况) | |\n|   *密度 | | |\n| | (√,气体体 | |\n|     体 | 积与分子种类无关) | |\n| 积======质量 | | |\n| | | |\n|        | (×未指明气体体积是否 | |\n| 密度÷ | 在相同条件下测定) | |\n| | | |\n| [ | (×,只在标况下) | |\n| 讲]那么,请同学们 | | |\n| 思考一下,物质的体积 | (×,不一定) | |\n| 与微观粒子间是否存在 | | |\n| 着一些关系呢?也就是 | 学生思考并回答,由气 | |\n| 说体积与物质的量之间 | 体摩尔体积概念逐渐过 | |\n| 能否通过一个物理量建 | 渡到阿伏加德罗定律, | |\n| 立起某种关系呢?也就 | 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 |\n| 是说体积与物质的量之 | | |\n| 间能否通过一个物理量 | 引导学生推导出阿伏 | |\n| 建立起某种联系呢?让 | 加德罗定律的简单应用 | |\n| 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亲 | | |\n| 自动手寻找一下答案。 | | |\n| | | |\n| 请同学们填 | | |\n| 写教材P13上科学探究2 | | |\n| | | |\n| [投]科学探究 | | |\n| | | |\n| | | |\n| ------ ------------ | | |\n| -- ----------------- | | |\n| 密度/g·L^- | | |\n| 1^ 1 mol物质的体积 | | |\n| O~2~ | | |\n| 1.429 22.4 | | |\n| H~2~ | | |\n| 0.0899 22.4 | | |\n| | | |\n| ------ ------------ | | |\n| -- ----------------- | | |\n| | | |\n| 2、下表列出了0℃、101 | | |\n| kPa(标 | | |\n| 准体积)时O~2~和H~2~ | | |\n| 的密度,请计算出1 | | |\n| mol O~2~和H~2~的体积 | | |\n| | | |\n| -------- | | |\n| --- --------------- | | |\n| -------- ----------- | | |\n| | | |\n| 密度/g·cm^-3^ | | |\n| 质量 g 体积cm^3^ | | |\n| | | |\n| Fe 7.86 | | |\n| 56 7.2 | | |\n| | | |\n| Al 2.70 | | |\n| 27 10 | | |\n| | | |\n| H~2~O 0.998 | | |\n| 18 18 | | |\n| H | | |\n| ~2~SO~4~ 1.83 | | |\n| 98 53.6 | | |\n| -------- | | |\n| --- --------------- | | |\n| -------- ----------- | | |\n| | | |\n| 下表列出 | | |\n| 了20℃时几种固体和液 | | |\n| 体的密度,请计算出1 | | |\n| mol这几种物质的体积 | | |\n| | | |\n| [讲]请同学们根 | | |\n| 据计算结果,并参照投 | | |\n| 影上1mol几种物质的体 | | |\n| 积示意图,分析物质的 | | |\n| 存在状态跟体积的关系 | | |\n| | | |\n| [投影小结] | | |\n| | | |\n| 1、1 mol | | |\n| 不同的固态或 | | |\n| 液态的物质、体积不同 | | |\n| | | |\n| 2、在相同状态下,1 | | |\n| mol | | |\n| 气体的体积基本相同 | | |\n| | | |\n| 3、同样是1 mol | | |\n| 物质,气体和固 | | |\n| 体的体积相差很大。(1 | | |\n| mol | | |\n| H~2~O在液态时是18 | | |\n| mL,在100 | | |\n| ℃气 | | |\n| 态时约为3.06/*10^4^ | | |\n| mL ,相差约1700倍 | | |\n| | | |\n| [ | | |\n| 问]一堆排球、一堆 | | |\n| 篮球,都紧密堆积,哪 | | |\n| 一堆球所占体积更大? | | |\n| | | |\n| 如果球 | | |\n| 的数目都为一百个呢? | | |\n| | | |\n| 如果球和球之 | | |\n| 间都间隔1米,在操场 | | |\n| 上均匀地分布,哪一堆 | | |\n| 球所占总的体积更大? | | |\n| | | |\n| [ | | |\n| 投影]液态水变成水 | | |\n| 蒸气的图的动画模拟。 | | |\n| | | |\n| [投影]固体 | | |\n| Fe、液体H~2~O、气体 | | |\n| CO~2~粒子间距示意图 | | |\n| | | |\n| [投影小结] | | |\n| | | |\n| 决定物质 | | |\n| 体积大小有三个因素: | | |\n| | | |\n| ①物质 | | |\n| 所含结构微粒数多少; | | |\n| | | |\n| ②微 | | |\n| 粒间的距离(固态、液 | | |\n| 态距离小,排列紧密, | | |\n| 气态分子间排列疏松) | | |\n| | | |\n| ③微粒本身的大小 | | |\n| (液态时小,气态时大) | | |\n| | | |\n| [讲]在 | | |\n| 我们计算中,物质的粒 | | |\n| 子数是相同的,都是1 | | |\n| mol | | |\n| ,那么后两个因素对体 | | |\n| 积大小有什么影响呢? | | |\n| | | |\n| [小结]对 | | |\n| 于固体和液体来说,粒 | | |\n| 子间距离非常小,主要 | | |\n| 取决于粒子本身的大小 | | |\n| ,对于气态来说,粒子 | | |\n| 间大小相差无几,主要 | | |\n| 取决于粒子间的距离。 | | |\n| | | |\n| [讲] | | |\n| 现在我们清楚了固、液 | | |\n| 、气态体积的决定因素 | | |\n| 。再进一步考虑,为什 | | |\n| 么相同外界条件下,1 | | |\n| mol固态、液态物质所 | | |\n| 具有的体积不同,而1 | | |\n| mol | | |\n| 气体物质所具 | | |\n| 有的体积却基本相同? | | |\n| | | |\n| [ | | |\n| 小结]在固态和液态 | | |\n| 中,粒子本身的大小不 | | |\n| 同决定了其体积不同, | | |\n| 而不同的气体在一定的 | | |\n| 外界条件下,分子间的 | | |\n| 距离可看作近似相同, | | |\n| | | |\n| 同时,由我们所学 | | |\n| 的物理知识可知,粒子 | | |\n| 间距离主要受环境也就 | | |\n| 是温度和压强的影响, | | |\n| 因此,在谈到气体体积 | | |\n| 时必须注明外界条件。 | | |\n| | | |\n| [过]事实上, | | |\n| 在我们学习生活乃至科 | | |\n| 研领域,用得更多的气 | | |\n| 体的体积,而不是质量 | | |\n| 。无数实验事实证明, | | |\n| 外界条件相同时,物质 | | |\n| 的量相同的任何气体都 | | |\n| 含有相同的体积。这给 | | |\n| 我们研究气体提供了很 | | |\n| 大的方便,为些,我们 | | |\n| 专门引出了气体摩尔体 | | |\n| 积的概念,这也是我们 | | |\n| 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 | |\n| | | |\n| [板 | | |\n| 书]二、气体摩尔体积 | | |\n| (molar volume of gas | | |\n| ) | | |\n| | | |\n| 1、定义:单位物质 | | |\n| 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 | | |\n| | | |\n| [讲]气体 | | |\n| 摩尔体积即气体的体积 | | |\n| 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 | | |\n| | | |\n| [板书] | | |\n| | | |\n| 2、符号:Vm | | |\n| | | |\n| 3、定义式:Vm= | | |\n| | | |\n| 4、 | | |\n| 单位:国际:m^3^/mol | | |\n| 常用:L/mol | | |\n| | | |\n| [讲]我 | | |\n| 们为了研究方便,通常 | | |\n| 将温度为O℃,压强101 | | |\n| kPa | | |\n| 时的状况称为标准状态 | | |\n| ,根据大量实验事实证 | | |\n| 明,在标准状况下,1 | | |\n| mol任何气 | | |\n| 体的体积都约是22.4L | | |\n| | | |\n| [板书]5 | | |\n| 、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 | | |\n| 摩尔体积约是22.4L | | |\n| | | |\n| [投影]注意: | | |\n| | | |\n| 1.为了 | | |\n| 研究的方便,科学上把 | | |\n| 温度为0°C、压强为101 | | |\n| kPa规定为标准 | | |\n| 状态,用S·T·P表示。 | | |\n| | | |\n| 2.气体摩尔体积 | | |\n| 仅仅是针对气体而言。 | | |\n| | | |\n| 3.同温同压下 | | |\n| ,气体的体积只与气体 | | |\n| 的分子数目有关,而与 | | |\n| 气体分子的种类无关。 | | |\n| | | |\n| [点击试题] | | |\n| | | |\n| 判断正误 | | |\n| | | |\n| 1.标况下,1 | | |\n| mol任何 | | |\n| 物质的体积都约为22.4 | | |\n| L。 | | |\n| | | |\n| 2.1 | | |\n| m | | |\n| ol气体的体积约为22.4 | | |\n| L。 | | |\n| | | |\n| 3.标况下,1 mol | | |\n| O~2~和N~2~混合气(任 | | |\n| 意比)的体积约为22.4 | | |\n| L。 | | |\n| | | |\n| 4.22.4 | | |\n| L气体所 | | |\n| 含分子数一定大于11.2 | | |\n| L | | |\n| 气体所含的分子数。 | | |\n| | | |\n| 5.任何条件下,气 | | |\n| 体的摩尔体积都是22.4 | | |\n| L。 | | |\n| | | |\n| | | |\n| 6.只有在标况下,气体 | | |\n| 的摩尔体积才能是22.4 | | |\n| L。 | | |\n| | | |\n| [ | | |\n| 思考]同温同压下,如 | | |\n| 果气体的体积相同则气 | | |\n| 体的物质的量是否也相 | | |\n| 同呢?所含的分子数呢? | | |\n| | | |\n| [总结 | | |\n| ]因为气体分子间的 | | |\n| 平均距离随着温度、压 | | |\n| 强的变化而改变,各种 | | |\n| 气体在一定的温度和压 | | |\n| 强下,分子间的平均距 | | |\n| 离是相等的。所以,同 | | |\n| 温同压下,相同体积气 | | |\n| 体的物质的量相等。所 | | |\n| 含的分子个数也相等。 | | |\n| 这一结论最早是由意大 | | |\n| 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发 | | |\n| 现的,并被许多的科学 | | |\n| 实验所证实,成为定律 | | |\n| ,叫阿伏加德罗定律。 | | |\n| | | |\n| [板书]6 | | |\n| 、阿伏加德罗定律: | | |\n| | | |\n| 在相 | | |\n| 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 | | |\n| 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 | | |\n| 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 | |\n| | | |\n| [讲]对这 | | |\n| 一定律的理解一定要明 | | |\n| 确,适用范围为气体。 | | |\n| | | |\n| 在定律中有四同: | | |\n| \"同温\"、\"同压\"、\"同 | | |\n| 体积\"、\"同分子数目\" | | |\n| ,三同就可定为一同。 | | |\n| | | |\n| [投影小结] | | |\n| | | |\n| 1、同温、同压 | | |\n| 下,同体积的两种气体 | | |\n| 必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 | |\n| | | |\n| 2、同 | | |\n| T、P下,同分子数目的 | | |\n| 两种气体体积必然相同 | | |\n| | | |\n| 3、同温下,两种气体 | | |\n| 体积相同,分子数也相 | | |\n| 同,则压强必然相等。 | | |\n| | | |\n| [总结]我们首先 | | |\n| 研究了影响物质的体积 | | |\n| 的因素有多种,对于气 | | |\n| 体,相同条件下,物质 | | |\n| 的量相同的气体含有相 | | |\n| 同的体积,为此,引入 | | |\n|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 | |\n| 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 | | |\n| 体积的数值约为22.4L/ | | |\n| mol。 | | |\n| 只要同学们掌握气体摩 | | |\n| 尔体积的概念和阿伏加 | | |\n| 德罗定律的涵义,很容 | | |\n| 易做气体的物质的量和 | | |\n| 体积之间的相关计算。 | | |\n+----------------------+----------------------+----------------------+\n+----------------------+----------------------+----------------------+\n| 课题:第一章 | 授课班级 | |\n| 从实验学化学 | | |\n| 专题复习 | | |\n+----------------------+----------------------+----------------------+\n| | 课 时 | |\n+----------------------+----------------------+----------------------+\n| 教 | 知识 | 通过本章知识的 |\n| | | 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掌 |\n| 学 | 与技能 | 握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n| | | |\n| 目 | | |\n| | | |\n| 的 | | |\n+----------------------+----------------------+----------------------+\n| | 过程 | 通过 |\n| | | 知识归纳总结的教学, |\n| | 与方法 | 让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 |\n| | | 进行归纳总结,引起学 |\n| | | 生对学习方法的重视。 |\n+----------------------+----------------------+----------------------+\n|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 |\n| | | ,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感 |\n| | | 觉,重视轻松学习的方 |\n| | | 法,感受学习的快乐。 |\n+----------------------+----------------------+----------------------+\n| 重 点 | 1、巩固 | |\n| | 过滤、蒸发、蒸馏、萃 | |\n| | 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 |\n| | | |\n| | 2、巩固物 | |\n| | 质的量及物质的量浓度 | |\n| | 溶液配制实验基本操作 | |\n+----------------------+----------------------+----------------------+\n| 难 点 | 让学生学会归 | |\n| | 纳总结,并能充分认识 | |\n| | 归纳总结知识的好处。 | |\n+----------------------+----------------------+----------------------+\n| 知 | 一 | |\n| | 、本章知识结构梳理 | |\n| 识 | | |\n| | (一) | |\n| 结 | 、混合物分离与提纯 | |\n| | | |\n| 构 | 1、过 | |\n| | 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 | |\n| 与 | 贴、二低、三接触\" | |\n| | | |\n| 板 | 2、蒸 | |\n| | 馏操作应注意的事项 | |\n| 书 | | |\n| | 3、 | |\n| 设 | 萃取的操作方法如下 | |\n| | | |\n| 计 | * | |\n| | *4、分液的操作方法 | |\n| | | |\n| | (二)物质的量 | |\n| | | |\n| | 1、 | |\n| | 物 | |\n| | 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 |\n| | | |\n| | 2、气体摩尔体积 | |\n| | | |\n| | 3、物质的量 | |\n| | 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 |\n| | | |\n| | 二、本章专题讲座 | |\n| | | |\n| | (一) | |\n| | 平均摩尔质量的计算 | |\n| | | |\n| | | |\n| | 1、平均摩尔质量(M) | |\n| | | |\n| | 2、求算方法 | |\n| | | |\n| | (1)已知混合 | |\n| | 物的总质量(m~混~)和 | |\n| | 总物质的量(n~混~) | |\n| | | |\n| | M= | |\n| | | |\n| | (2) | |\n| | 已知标准状况下 | |\n| | 混合气体的密度d~混~ | |\n| | ,则M==22.4/*d~混~ | |\n| | | |\n| | (3) | |\n| | 相对密度:已知同温、 | |\n| | 同压下,混合气体的密 | |\n| | 度d~混~是一种简单气 | |\n| | 体A的密度d~A~的D倍, | |\n| | 则D称为相对密度。 | |\n| | | |\n| | D= | |\n| | | |\n| | (二) | |\n| | 有关 | |\n| | 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 |\n| | | |\n| | (三) | |\n| | 溶 | |\n| | 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 | |\n| | 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 |\n| | | |\n| | C~B~== w= | |\n| | | |\n| | (四) | |\n| | 有 | |\n| | 关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 | |\n| | m~1~w~1~=m~2~w~2~ | |\n| | C~1~V~1~=C~2~V~2~ | |\n| | | |\n| | (五) | |\n| | 不同 | |\n| | 浓度溶液混合的计算 | |\n| | | |\n| | 1、体积 | |\n| | 可加合时的混合问题 | |\n| | | |\n| | 公式:C== | |\n| | | |\n| | 2、不同浓度的两 | |\n| | 溶液混合后w的求算 | |\n| | | |\n| | (六) 十字交叉法 | |\n| | | |\n| | 1、原理: | |\n| | | |\n| | 2 | |\n| | 、适用范围:凡能满足 | |\n| | a n~A~ + b n~B~ | |\n| | ==c(n~A~+n | |\n| | ~B~)关系的混合问题, | |\n| | 均能用十字交叉法。 | |\n| | | |\n| | 3、典型应用 | |\n+----------------------+----------------------+----------------------+\n| 教学过程 | | |\n+----------------------+----------------------+----------------------+\n| 教学步骤、内容 | 教学方法 | |\n+----------------------+----------------------+----------------------+\n| [ | 本题运用了 | |\n|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完 | 相对密度、平均相对分 | |\n| 了第一章的知识,即化 | 子质量、质量守恒定律 | |\n| 学实验基本方法。那么 | 等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 |\n| 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 | | |\n| 况怎么样呢?是不是都 | 不 | |\n| 掌握了?有没有缺漏, | 给溶液密度认为可加合 | |\n| 作业是否做对了,做的 | | |\n| 时候是否遇到什么困难 | 求质量 | |\n| ?你怎么知道你学习的 | 分数认为体积不可加合 | |\n| 情况呢?通过考试?那 | | |\n| 考试之前呢?要知道自 | 溶质的摩尔 | |\n| 己的学习情况,知识掌 | 质量大小溶剂,溶液的 | |\n| 握的情况,我们需要对 | 密度大于1,一般情况 | |\n| 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 下,若M/>18,ρ~1~/>1 | |\n| ,并且对自己的学习方 | | |\n| 法也要进行归纳总结。 | | |\n| | | |\n| [讲]请同学准 | | |\n| 备两个本子:一个叫知 | | |\n| 识归纳总结本,专门用 | | |\n| 于每章节后对知识进行 | | |\n| 归纳总结;另一个是错 | | |\n| 题本,请记录下你每天 | | |\n| 做错的题目,并用红笔 | | |\n| 注明你做错的原因,再 | | |\n| 在后面附上正确答案。 | | |\n| | | |\n| [板书]一 | | |\n| 、本章知识结构梳理 | | |\n| | | |\n| (一) | | |\n| 、混合物分离与提纯 | | |\n| | | |\n| /[讲述/] | | |\n| 物质的分离是把混 | | |\n| 合物中各物质经过物理 | | |\n| (或化学)变化,将其彼 | | |\n| 此分开的过程,分开后 | | |\n| 各物质要恢复到原来的 | | |\n| 状态;物质的提纯是把 | | |\n| 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 | | |\n| 以得到纯物质的过程。 | | |\n| | | |\n| ![pic_113 | | |\n| 576](static/Images/a | | |\n| 91144fda2c741b0b9694 | | |\n| ebcfa9d1deb/media/im | | |\n| age20.jpeg){width=\"3 | | |\n| .6347222222222224in\" | | |\n| height=\"2. | | |\n| 3965277777777776in\"} | | |\n| | | |\n| /[投影/] | | |\n| | | |\n| /[讲述/] | | |\n| 1、过 | | |\n| 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 | | |\n| 贴、二低、三接触\", | | |\n| | | |\n| ①\"一贴\" | | |\n| :折叠后的滤纸放入漏 | | |\n| 斗后,用食指按住,加 | | |\n| 入少量蒸馏水润湿,使 | | |\n| 之紧贴在漏斗内壁,赶 | | |\n| 走纸和壁之间的气泡。 | | |\n| | | |\n| ② | | |\n| \"二低\":滤纸边缘应略 | | |\n| 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 | | |\n| 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 | | |\n| 于滤纸的边缘(略低约 | | |\n| 1cm),以防 | | |\n| 止未过滤的液体外溢。 | | |\n| | | |\n| ③\"三接触\":漏斗 | | |\n| 颈末端与承接滤液的烧 | | |\n| 杯内壁相接触;使滤液 | | |\n| 沿烧杯内壁流下;向漏 | | |\n| 斗中倾倒液体时,要使 | | |\n| 玻璃棒一端与滤纸三折 | | |\n| 部分轻轻接触;承接液 | | |\n| 体的烧杯嘴和玻璃棒接 | | |\n| 触,使欲过滤的液体在 | | |\n| 玻棒的引流下流向漏斗 | | |\n| 。过滤后如果溶液仍然 | | |\n| 浑浊,应重新过滤一遍 | | |\n| 。如果滤液对滤纸有腐 | | |\n| 蚀作用,一般可用石棉 | | |\n| 或玻璃丝代替滤纸。如 | | |\n| 果过滤是为了得到洁净 | | |\n| 的沉淀物,则需对沉淀 | | |\n| 物进行洗涤,方法是: | | |\n| 向过滤器里加入适量蒸 | | |\n| 馏水,使水面浸没沉淀 | | |\n| 物,待水滤去后,再加 | | |\n| 水洗涤,连续洗几次, | | |\n| 直至沉淀物洗净为止。 | | |\n| | | |\n| /[板书/] | | |\n| 1、过 | | |\n| 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 | | |\n| 贴、二低、三接触\" | | |\n| | | |\n| /[板书/]2、蒸 | | |\n| 馏操作应注意的事项 | | |\n| | | |\n| [讲述]* | | |\n| *①蒸馏烧瓶中所盛液体 | | |\n| 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 | | |\n| 3,也不能少于1/3; | | |\n| | | |\n| ②温度计水银球 | | |\n| 部分应置于蒸馏烧瓶支 | | |\n| 管口下方约0.5cm处; | | |\n| | | |\n| ③冷凝管中冷却 | | |\n| 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 | |\n| | | |\n| ④ | | |\n| 为防止爆沸可在蒸馏烧 | | |\n| 瓶中加入适量碎瓷片; | | |\n| | | |\n| ⑤蒸馏烧瓶的支 | | |\n| 管和伸入接液管的冷凝 | | |\n| 管必须穿过橡皮塞,以 | | |\n| 防止馏出液混入杂质; | | |\n| | | |\n| ⑥加热 | | |\n| 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 | | |\n| 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 | | |\n| | | |\n| /[板书/]3、萃 | | |\n| 取的操作方法如下: | | |\n| | | |\n| [讲述] | | |\n| ①用普通漏斗把待萃 | | |\n| 取的溶液注入分液漏斗 | | |\n| ,再注入足量萃取液; | | |\n| | | |\n| ②随即振荡,使 | | |\n| 溶质充分转移到萃取剂 | | |\n| 中。振荡的方法是用右 | | |\n| 手压住上口玻璃塞,左 | | |\n| 手握住活塞部分,反复 | | |\n| 倒转漏斗并用力振荡; | | |\n| | | |\n|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置 | | |\n| 于铁架台的铁环上静置 | | |\n| ,待分层后进行分液; | | |\n| | | |\n| ④蒸发 | | |\n| 萃取剂即可得到纯净的 | | |\n| 溶质。为把溶质分离干 | | |\n| 净,一般需多次萃取。 | | |\n| | | |\n| [板书]4 | | |\n| 、分液的操作方法: | | |\n| | | |\n| [ | | |\n| 讲]①用普通漏斗把 | | |\n| 要分离的液体注入分液 | | |\n| 漏斗内,盖好玻璃塞; | | |\n| | | |\n| ②将 | | |\n| 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 | | |\n| 铁圈上,静置,分层; | | |\n| | | |\n| ③ | | |\n| 将玻璃塞打开,使塞上 | | |\n| 的凹槽对准漏牛口上的 | | |\n| 小孔再盖好,使漏斗内 | | |\n| 外空气相通,以保证漏 | | |\n| 斗里的液体能够流出; | | |\n| | | |\n| ④打开活塞,使 | | |\n| 下层液体慢慢流出,放 | | |\n| 入烧杯,待下层液体流 | | |\n| 完立即关闭活塞,注意 | | |\n| 不可使上层液体流出; | | |\n| | | |\n| ⑤从漏斗 | | |\n| 上端口倒出上层液体。 | | |\n| | | |\n| /[学生讨论/]化 | | |\n| 学方法提纯和分离物质 | | |\n| 的\"四原则\"和\"三必须\" | | |\n| | | |\n| /[讲述/](1)\" | | |\n| 四原则\"是:一不增(提 | | |\n| 纯过程中不增加新的杂 | | |\n| 质);二不减(不减少欲 | | |\n| 被提纯的物质);三易 | | |\n| 分离(被提纯物与杂质 | | |\n| 容易分离);四易复原 | | |\n| (被提纯物质要复原)。 | | |\n| | | |\n| ( | | |\n| 2)\"三必须\"是:一除杂 | | |\n| 试剂必须过量;二过量 | | |\n| 试剂必须除尽(因为过 | | |\n| 量试剂带入新的杂质) | | |\n| ;三除杂途径选最佳。 | | |\n| | | |\n| (二)物质的量 | | |\n| | | |\n| 1、 | | |\n| 物 | | |\n| 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 | |\n| | | |\n| 1.物质的量(n | | |\n| )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 | | |\n| 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 | |\n| 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 | |\n| | | |\n| 2.摩尔(mol): | | |\n| 把含有6.02 | | |\n| × | | |\n|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 | | |\n| 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 | |\n| | | |\n| 3.阿 | | |\n| 伏加德罗常数:1mol物 | | |\n| 质中所含的\"微粒数\"。 | | |\n| | | |\n| 把6.02 | | |\n| X10^23^mol^-1^ | | |\n| 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 | |\n| | | |\n| 4.物质的量 = | | |\n| 物质所含微粒 | | |\n| 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 | |\n| n =N/NA | | |\n| | | |\n| 5.摩尔质量(M) | | |\n| | | |\n| /(1/) | | |\n| 定义:单 | | |\n| 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 | | |\n| 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 | | |\n| | | |\n| (2)单位:g/mol 或 | | |\n| g.mol^-1^ | | |\n| | | |\n| /(3/) | | |\n| 数值: | | |\n| 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 | | |\n| 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 | |\n| | | |\n| 6.物质的量 | | |\n| =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 | |\n| ( n = m/M ) | | |\n| | | |\n| ![HWOCRTEMP_R | | |\n| OC00](static/Images/ | | |\n| a91144fda2c741b0b969 | | |\n| 4ebcfa9d1deb/media/i | | |\n| mage22.jpeg){width=\" | | |\n| 4.352777777777778in\" | | |\n| height=\"1.59375in\"} | | |\n| | | |\n| [板书 | | |\n| ]2、气体摩尔体积 | | |\n| | | |\n| 1.气体摩尔体积(Vm) | | |\n| | | |\n| (1)定义:单位物 | | |\n| 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 | | |\n| 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 | |\n| | | |\n| (2)单位:L/mol 或 | | |\n| m^3^/mol | | |\n| | | |\n| 2 | | |\n| .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 | | |\n| /气体摩尔体积n=V/Vm | | |\n| | | |\n| 3.0℃ 101KPa , Vm = | | |\n| 22.4 L/mol | | |\n| | | |\n| * | | |\n| *[板书]3、物质的量 | | |\n| 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 | |\n| | | |\n| 1.物质的量浓度. | | |\n| | | |\n| (1)定义:以单 | | |\n| 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 | | |\n| 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 | | |\n| 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 | | |\n| 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 | | |\n| | | |\n| (2)单位:mol/L , | | |\n| mol/m^3^ | | |\n| | | |\n| (3)物质的量浓度 = | | |\n| 溶质的 | | |\n| 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 | |\n| C~B~ = n~B~/V | | |\n| | | |\n| 2.一 | | |\n| 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 | |\n| | | |\n| (1)基 | | |\n| 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 | | |\n| 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 | | |\n| 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 | | |\n| 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 | | |\n| 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 | | |\n| 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 | | |\n| 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 | | |\n| 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 | |\n| | | |\n| (2)主要操作 | | |\n| | | |\n| a.检验是否漏水. | | |\n| | | |\n| b.配制溶液 | | |\n| | | |\n| 1.计算 2.称量3.溶解 | | |\n| 4.冷却5.转移 6.洗涤 | | |\n| 7.定容 8.摇匀 | | |\n| 9.贮存溶液. | | |\n| | | |\n| 注意事项: | | |\n| | | |\n| A | | |\n| 选用与欲配制溶 | | |\n| 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 | |\n| | | |\n| B | | |\n| 使用 | | |\n| 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 | |\n| | | |\n| C | | |\n| 不能 | | |\n| 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 | |\n| | | |\n| D | | |\n| 溶解完的溶液等 | | |\n| 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 | |\n| | | |\n| E | | |\n| 定容 | | |\n| 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 | | |\n| ―2cm时改用滴管,以平 | | |\n| 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 | | |\n| 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 | |\n| | | |\n| 3.溶液稀释: | | |\n| C(浓溶液)·V(浓溶液) | | |\n| = | | |\n| C(稀溶液)·V(稀溶液) | | |\n| | | |\n| [板书 | | |\n| ]二、本章专题讲座 | | |\n| | | |\n| (一) | | |\n| 平均摩尔质量的计算 | | |\n| | | |\n| | | |\n| 1、平均摩尔质量(M) | | |\n| | | |\n| [ | | |\n| 讲]假设混合气体为1 | | |\n| mol,组成1 | | |\n| mol | | |\n| 混和气体的每一种气体 | | |\n| 的摩尔质量与其所占体 | | |\n| 积比的乘积之和,以g/ | | |\n| mol为单位, | | |\n| 就是混合气体的平均摩 | | |\n| 尔质量。平均摩尔质量 | | |\n| 不仅适用于气体,对固 | | |\n| 体和液体也同样适用。 | | |\n| | | |\n| [ | | |\n| 板书]2、求算方法 | | |\n| | | |\n| (1)已知混合 | | |\n| 物的总质量(m~混~)和 | | |\n| 总物质的量(n~混~) | | |\n| | | |\n| M= | | |\n| | | |\n| [投影]例1、已 | | |\n| 知空气中N~2~和O~2~的 | | |\n| 体积比为4:1,求空气 | | |\n| 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 | |\n| | | |\n| ∵ | | |\n| | | |\n| ∴ 设N~2~为4 | | |\n| mol,O~2~为1 mol | | |\n| | | |\n| M== g/ mol | | |\n| | | |\n| [板书](2) | | |\n| 已知标准状况下 | | |\n| 混合气体的密度d~混~ | | |\n| ,则M==22.4/*d~混~ | | |\n| | | |\n| (3) | | |\n| 相对密度:已知同温、 | | |\n| 同压下,混合气体的密 | | |\n| 度d~混~是一种简单气 | | |\n| 体A的密度d~A~的D倍, | | |\n| 则D称为相对密度。 | | |\n| | | |\n| D= | | |\n| | | |\n| * | | |\n| *[投影]例2、某气体 | | |\n| 对H~2~的相对密度为14 | | |\n| ,求该气体分子量。 | | |\n| | | |\n| M=2/*14=28 | | |\n| | | |\n| [板书](二) | | |\n| 有关 | | |\n| 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 | |\n| | | |\n| [投影] | | |\n| 例3、标准状况下,2.2 | | |\n| g | | |\n| C | | |\n| O~2~的体积是多少? | | |\n| | | |\n| 解 | | |\n| 法:*n*(CO~2~)==0.05 | | |\n| mol。 | | |\n| | | |\n| 因 | | |\n| 为标况下*V*~m~=22.4 | | |\n| L·mol^-1^。 | | |\n| | | |\n| *V*(CO~2~)=* | | |\n| n*(CO~2~)*V*~m~=0.05 | | |\n| mol×22.4 | | |\n| L·mol^-1^=1.12 L。 | | |\n| | | |\n| 答:在标准状况下2.2 | | |\n| g CO~2~的体积为1.12 | | |\n| L。 | | |\n| | | |\n| 例4、在 | | |\n| 标准状况下,测得1.9 | | |\n| 2克某气体的体积为672 | | |\n| mL。计算此气 | | |\n| 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 | |\n| | | |\n| 解 | | |\n| 法一:解:在标准状况 | | |\n| 下,该气体的密度为: | | |\n| | | |\n| *ρ*~标~==2.86 | | |\n| g·L^-1^, | | |\n| | | |\n| 标准 | | |\n| 状况下,*V*~m~=22.4 | | |\n| L·mol^-1^。 | | |\n| | | |\n| 则 | | |\n| 该气体的摩尔质量为: | | |\n| | | |\n| *M*=*ρ*~标~×22.4 | | |\n| L·mol^-1^=2.86 | | |\n| g·L^-1^×22.4 | | |\n| L·mol^-1^=64 | | |\n| g·mol^-1^, | | |\n| | | |\n| 即该气体 | | |\n|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 | | |\n| | | |\n| 解 | | |\n| 法二:解:标准状况下 | | |\n| ,该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 | |\n| | | |\n| *n*==0.03 mol | | |\n| | | |\n| 摩尔质量为:*M*==64 | | |\n| g·mol^-1^, | | |\n| | | |\n| 即气体 | | |\n|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 | | |\n| | | |\n| 答:此气体 | | |\n|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 | | |\n| | | |\n| [讲 | | |\n| ]在进行有关物质的量 | | |\n| 之间的换算时,必须熟 | | |\n| 悉各量之间的关系,对 | | |\n| 气体进行的计算,尤其 | | |\n| 要注意外界条件,对于 | | |\n| 同一个问题,往往通过 | | |\n| 不同途径来进行解决。 | | |\n| | | |\n| [板书](三) | | |\n| 溶 | | |\n| 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 | | |\n| 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 | |\n| | | |\n| C~B~== w= | | |\n| | | |\n| [讲]公式在使用时, | | |\n| 不带单位,直接带数值 | | |\n| ,结果处直接加单位。 | | |\n| | | |\n| [板书](四) | | |\n| 有关 | | |\n| 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 | | |\n| | | |\n| [ | | |\n| 讲]稀释浓溶液时,溶 | | |\n| 液的质量或体积要发生 | | |\n| 变化,但溶质的量(质 | | |\n| 量或物质的量)均不变 | | |\n| 。为此,在用一定物质 | | |\n| 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新 | | |\n| 溶液时,遵循溶质守恒 | | |\n| | | |\n| [板书] | | |\n| m~1~w~1~=m~2~w~2~ | | |\n| | | |\n| * | | |\n| *C~1~V~1~=C~2~V~2~ | | |\n| | | |\n| [板书](五) | | |\n| 不同 | | |\n| 浓度溶液混合的计算 | | |\n| | | |\n| [思考 | | |\n| ]体积何时可加合? | | |\n| | | |\n| [讲]若相互混 | | |\n| 合的溶液均为稀溶液, | | |\n| 可看作密度均近似为1 | | |\n| g/ | | |\n| cm^3^,混合前后的质量 | | |\n| 比等于其体积比,因而 | | |\n| V混等于各溶液的体积 | | |\n| 之和。若相互混合的溶 | | |\n| 液中有浓度较大的,或 | | |\n| 浓溶液的稀释由于混合 | | |\n| 前后溶液的密度有较大 | | |\n| 变化造成了溶液体积的 | | |\n| 较大损失,此时V=m/p | | |\n| | | |\n| [板书]1、体积 | | |\n| 可加合时的混合问题 | | |\n| | | |\n| 公式:C== | | |\n| | | |\n| [板 | | |\n| 书]2、不同浓度的两 | | |\n| 溶液混合后w的求算 | | |\n| | | |\n| [讨论] | | |\n| | | |\n| 设有同种溶质 | | |\n| 不同浓度的两份,其溶 | | |\n| 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w~ | | |\n| 1~、w~2~,密度为ρ~1~ | | |\n| 、ρ~2~,且w~1~/>w~2~ | | |\n| | | |\n| /(1/) | | |\n| 当两者等质量混合时, | | |\n| | | |\n| w~混~= | | |\n| | | |\n| /(2/) | | |\n| 当两等体积混合时, | | |\n| | | |\n| w== | | |\n| | | |\n| I、当溶液密度 | | |\n| 大于1时,w~1~/>w~2,~ | | |\n| ρ~1~/>ρ~2~, | | |\n| | | |\n| w/> | | |\n| | | |\n| II、当溶液密度 | | |\n| 小于1时,w~1~/>w~2,~ | | |\n| ρ~1~/<ρ~2~, | | |\n| | | |\n| w/< | | |\n| | | |\n| [小结 | | |\n| ]主要就两方面的问题 | | |\n| 进行了探讨,一是表示 | | |\n| 溶液组成的溶质的物质 | | |\n| 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 | | |\n| 的相互换算,解题的关 | | |\n| 键要进行具体的假设。 | | |\n| 要么设溶液的质量为m | | |\n| g, | | |\n| 要么设溶液的体积为V | | |\n| L; | | |\n| 二是有关溶液稀释的问 | | |\n| 题,它遵循的原则是: | | |\n| 稀释前后溶质的量不变 | | |\n| ,由此建立等量关系。 | | |\n| | | |\n| [板书](六) | | |\n| 十字交叉法 | | |\n| | | |\n| [讲]十字 | | |\n| 交叉法是巧解二元混合 | | |\n| 问题的一种常见的有效 | | |\n| 方法。若a、b分别表示 | | |\n| 为某二元混合物中的两 | | |\n| 种组分A、B的量,C为a | | |\n| 、b的相对平均值,n~A | | |\n| ~/n~B~为二元混合体系 | | |\n| 中A和B的组成比,则: | | |\n| | | |\n| * | | |\n| *[板书]1、原理: | | |\n| | | |\n| 2 | | |\n| 、适用范围:凡能满足 | | |\n| a n~A~ + b n~B~ | | |\n| ==c(n~A~+n | | |\n| ~B~)关系的混合问题, | | |\n| 均能用十字交叉法。 | | |\n| | | |\n| 3、典型应用 | | |\n| | | |\n| [投影](1) | | |\n| 用组分的相对分 | | |\n| 子质量与混合气体的平 | | |\n| 均相对分子质量做十字 | | |\n| 交叉,求组分体积比或 | | |\n| 含量或物质的量之比。 | | |\n+----------------------+----------------------+----------------------+\n+----------------------+----------------------+----------------------+\n| 课题:第二章 | 授课班级 | |\n|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 | |\n| | | |\n| 第一节 | | |\n| 物质的分类(一) | | |\n+----------------------+----------------------+----------------------+\n| | 课 时 | |\n+----------------------+----------------------+----------------------+\n| 教 | 知识 | 1、能根据物质的 |\n| | | 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 |\n| 学 | 与 | 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 |\n| | | 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n| 目 | 技能 | |\n| | | 2、知道胶 |\n| 的 | | 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n+----------------------+----------------------+----------------------+\n| | 过程 | 1、培养学生 |\n| | | 科学抽象、概括整理、 |\n| | 与 | 归纳总结,准确系统地 |\n| | | 掌握知识规律的方法。 |\n| | 方法 | |\n+----------------------+----------------------+----------------------+\n| | 情感 | 1、通 |\n| | | 过幻灯教学,活跃课堂 |\n| | 态度 | 气氛,吸引学生注意, |\n| | | 培养好学上进的情感。 |\n| | 价值观 | |\n| | | 2 |\n| | | 、创设情境,诱导学生 |\n| | | 积极思考与讨论,激发 |\n| | | 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 |\n| | | 趣,并体验成功喜悦。 |\n+----------------------+----------------------+----------------------+\n| 重 点 | 初 | |\n| | 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 | |\n| | 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 |\n+----------------------+----------------------+----------------------+\n| 难 点 | 分类 | |\n| | 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 | |\n| | 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 |\n+----------------------+----------------------+----------------------+\n| 知 | 第二章 | |\n| | 化学物质及变化 | |\n| 识 | | |\n| | 第一节 | |\n| 结 | 物质的分类(一) | |\n| | | |\n| 构 | 一、 | |\n| |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 |\n| 与 | | |\n| | 1.交叉分类法 | |\n| 板 | | |\n| | Na~2~CO~3~ 钠盐 | |\n| 书 | | |\n| | Na~2~SO~4~ 钾盐 | |\n| 设 | | |\n| | K~2~SO~4~ 硫酸盐 | |\n| 计 | | |\n| | K~2~CO~3~ 碳酸盐 | |\n| | | |\n| | 2、树状分类法 | |\n| | | |\n| | 二、分散系( | |\n| | dispersion | |\n| | system)及其分类 | |\n| | | |\n| | 1、分散系 | |\n| | | |\n| | (1) | |\n| | 分 | |\n| | 散系:将一种或几种物 | |\n| | 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 | |\n| | 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 | |\n| | 合物,称为分散系。 | |\n| | | |\n| | (2) | |\n| | 分散质和分散剂: | |\n| | 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 | |\n| | 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 | |\n| | 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 |\n| | | |\n| | (3)、分类: | |\n| | | |\n| | 常见的 | |\n| | 分散系有溶液、悬浊液 | |\n| | 、乳浊液、胶体等。 | |\n| | | |\n| | 一般地 | |\n| | 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 | |\n| | 于1nm,浊液中离子通 | |\n| | 常大于100nm,介于1n | |\n| | m~100nm的为胶体。 | |\n+----------------------+----------------------+----------------------+\n| 教学过程 | | |\n+----------------------+----------------------+----------------------+\n| 教学步骤、内容 | 教学方法 | |\n+----------------------+----------------------+----------------------+\n| | 由生活实 | |\n| [引入]大千世界, | 际入手,学生讨论图书 | |\n| 芸芸众生,物质形态多 | 及商品的分类方法,理 | |\n| 样而丰富。如此之多的 | 解物质的分类的意义。 | |\n| 东西,如果不进行分类 | | |\n| ,那对于科学研究是一 | | |\n| 个致命的打击。比如到 | | |\n| 图书馆借书,如果书目 | | |\n| 没有进行分类,要找一 | | |\n| 本书简直是大海捞针。 | | |\n| 所以说分类研究方法是 | | |\n| 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 | | |\n| 物质进行分类后,同一 | | |\n| 类物质由于具有相似的 | | |\n| 性质,故更方便对比。 | | |\n| | | |\n| [投影] | | |\n| 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 | | |\n| 、超市中的商品摆放。 | | |\n| | | |\n| [导入 | | |\n| ]初中我们已经学习 | | |\n| 了一些物质的分类方法 | | |\n| ,今天我们继续在初中 | | |\n| 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 | | |\n| | | |\n| [板书]第二章 | | |\n| 化学物质及变化 | | |\n| | | |\n| 第一节 | | |\n| 物质的分类(一) | | |\n| | | |\n| [引入] | | |\n| 我们知道分类如果从 | | |\n| 不同角度入手就会有很 | | |\n| 多不同方法,例如,人 | | |\n| 类按照年龄分可以分为 | | |\n| 老年、中年、青年、少 | | |\n| 年、儿童;按性别分分 | | |\n| 为男性和女性;按职业 | | |\n| 分为教师、医生、工程 | | |\n| 师等等。同样的道理, | | |\n| 化学物质从不同角度有 | | |\n| 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 | |\n| | | |\n| [板书]一、 | | |\n|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 | |\n| | | |\n| /[思考与交流/]请尝 | | |\n| 试对HCl、SO~2~、CaO | | |\n| 、KOH、Na~2~SO~4~、H | | |\n| ~2~SO~3~进行分类。 | | |\n| | | |\n| (氧化物:SO~2~、CaO | | |\n| 酸:HCl、H~2~SO~3~ | | |\n| 碱 :KOH | | |\n| 盐:Na~2~SO~4~ ) | | |\n| | | |\n| (固体: | | |\n| CaO、KOH、Na~2~SO~4~ | | |\n| 气体:HCl 、SO~2~ | | |\n| 液体:H~2~SO~3~ ) | | |\n| | | |\n| [讲 | | |\n| ]在分类的标准确定 | | |\n| 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 | | |\n| 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 | | |\n| 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 | | |\n| ;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 | | |\n| 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 | | |\n| 及彼。所以,分类法是 | | |\n| 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 | | |\n| 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 | | |\n| 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 | | |\n|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 | | |\n| 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 | | |\n| 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 | | |\n| 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 | |\n| | | |\n| [问] | | |\n| 对于Na~2~CO~3~,如 | | |\n| 果从其阳离子来看,它 | | |\n| 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 | | |\n| 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 | |\n| | | |\n| ( | | |\n| 从阳离子来看 | | |\n| ,属于钠盐,从阴离子 | | |\n| 来看,属于碳酸盐。) | | |\n| | | |\n| [讲] | | |\n| 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 | | |\n| 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 | | |\n| ,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 | | |\n| ,因此,人们在认识事 | | |\n| 物的时候往往采取多种 | | |\n| 分类方法,比如交叉分 | | |\n| 类法,就像我们刚才举 | | |\n| 的Na~2~CO~3~的例子。 | | |\n| | | |\n| /[板书/] | | |\n| 1.交叉分类法 | | |\n| | | |\n| Na~2~CO~3~ 钠盐 | | |\n| | | |\n| Na~2~SO~4~ 钾盐 | | |\n| | | |\n| K~2~SO~4~ 硫酸盐 | | |\n| | | |\n| K~2~CO~3~ 碳酸盐 | | |\n| | | |\n| [讲]交 | | |\n| 叉分类法可以弥补单一 | | |\n| 分类方法的不足,那么 | | |\n| 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 | | |\n| 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 | |\n| | | |\n| /[板书/] | | |\n| 2、树状分类法 | | |\n| | | |\n| [问] | | |\n| 如果我们再继续分类 | | |\n| 的话,还可以怎么分? | | |\n| | | |\n| (单质可 | | |\n| 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 | | |\n| 氧化物可以分为酸性氧 | | |\n| 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 | | |\n| 性氧化物,酸可以分为 | | |\n| 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 | | |\n| 酸,碱可以分为强碱和 | | |\n| 弱碱,盐可以分为正盐 | | |\n| 、酸式盐和碱式盐。) | | |\n| | | |\n| (氧化物还可以 | | |\n| 分成金属氧化物和非金 | | |\n| 属氧化物,酸还可以分 | | |\n| 成含氧酸和无氧酸。) | | |\n| | | |\n| (碱可以分成可 | | |\n| 溶性碱和不溶性碱。) | | |\n| | | |\n| (盐可以分成含氧酸 | | |\n| 盐和无氧酸盐......) | | |\n| | | |\n| [投影] | | |\n| | | |\n| ![](stati | | |\n| c/Images/a91144fda2c | | |\n| 741b0b9694ebcfa9d1de | | |\n| b/media/image35.png) | | |\n| | | |\n| [问] | | |\n| 很好,那我们发现树状 | | |\n| 分类法有什么优点吗? | | |\n| | | |\n| (树状 | | |\n| 分类法可以清楚地表示 | | |\n| 物质间的从属关系。) | | |\n| | | |\n| [小结]学习了分 | | |\n| 类的方法以后,大家应 | | |\n| 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 | | |\n| 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 | | |\n| 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 | | |\n| 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 | | |\n| 通过对各类物质的代表 | | |\n| 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 | | |\n| 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 | | |\n| 我们化学学习的效率。 | | |\n| | | |\n| /[点击试题/]下列 | | |\n| 物质中:①Na~2~SO~4~ | | |\n| ②Ba(OH)~2~ ③NaHCO~3~ | | |\n| ④NaBr ⑤Fe~3~O~4~ | | |\n| ⑥H~2~O ⑦HNO~3~ | | |\n| ⑧AgNO~3~ | | |\n| ⑨H~2~SO~4~中, | | |\n| | | |\n| 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 |\n| ;属于碱的是 | | |\n| ;属于酸的是 | | |\n| ;属于盐的是 . | | |\n| | | |\n| [过] | | |\n| 化学物质世界中,与 | | |\n| 生活接触最密切的是混 | | |\n| 合物,象空气、溶液、 | | |\n| 合金等等。在今后的学 | | |\n| 习过程中,我们还要接 | | |\n| 触更多的混合物。今天 | | |\n| 要与我们见面的是什么 | | |\n| 样的混合物呢?请大家 | | |\n| 阅读课本P25最后一段 | | |\n| 。理解分散系的概念。 | | |\n| | | |\n| /[板书/] | | |\n| 二、分散系( | | |\n| dispersion | | |\n| system)及其分类 | | |\n| | | |\n| 1、分散系 | | |\n| | | |\n| (1) | | |\n| 分 | | |\n| 散系:将一种或几种物 | | |\n| 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 | | |\n| 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 | | |\n| 合物,称为分散系。 | | |\n| | | |\n| (2) | | |\n| 分散质和分散剂: | | |\n| 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 | | |\n| 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 | | |\n| 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 | |\n| | | |\n| [讲 | | |\n| ]对溶液来说,溶质 | | |\n| 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 | | |\n| 剂;对悬浊液和乳浊液 | | |\n| 来说,其中的固体小颗 | | |\n| 粒或小液滴是分散质, | | |\n| 所用的溶剂是分散剂。 | | |\n| | | |\n| /[ | | |\n| 思考与交流/]按照分散 | | |\n| 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 | | |\n| (气态、液态、固态) | | |\n| ,他们之间可以有几种 | | |\n| 组合方式?并举例。 | | |\n| | | |\n| /[投影/]分散 | | |\n| 系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 | | |\n| 聚集状态不同分类,有 | | |\n| 9种类型。对比如下: | | |\n| | | |\n| -------- | | |\n| -- ---------- ------ | | |\n| -------------------- | | |\n| 分 散 质 | | |\n| 分 散 剂 实  例 | | |\n| 气 | | |\n| 气 空气 | | |\n| 液 | | |\n| 气 云、雾 | | |\n| 固 | | |\n| 气 烟灰尘 | | |\n| 气 | | |\n| 液 泡沫 | | |\n| | | |\n| 液 液 | | |\n| 牛奶、酒精的水溶液 | | |\n| 固 液 | | |\n| 糖水、油漆 | | |\n| 气 | | |\n| 固 泡沫塑料 | | |\n| 液 | | |\n| 固 珍珠 | | |\n| (包藏着水的碳酸钙) | | |\n| 固 固 | | |\n| 有色玻璃、合金 | | |\n| -------- | | |\n| -- ---------- ------ | | |\n| -------------------- | | |\n| | | |\n| [问]按照 | | |\n| 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 | | |\n| 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 | | |\n| | | |\n| > [讲]如果 | | |\n| 分散介质是液态的,叫 | | |\n| 液态分散体系,在化学 | | |\n| 反应中此类分散体系最 | | |\n| 为常见和重要,水溶液 | | |\n| 、悬浊液和乳浊液都属 | | |\n| 液态分散体系。溶液、 | | |\n| 悬浊液和乳浊液分散质 | | |\n| 粒子的大小(近似其直 | | |\n| 径大小)来分类。一般 | | |\n| 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 | | |\n| 小于1nm,浊液中离子 | | |\n| 通常大于100nm,介于 | | |\n| 1nm~100nm的为胶体。 | | |\n| 在分散体系中,分散相 | | |\n| 的颗粒大小有所不同, | | |\n| 分散体系的性质也随之 | | |\n| 改变,溶液、胶体和浊 | | |\n| 液各具有不同的特性。 | | |\n| | | |\n| /[板书/] | | |\n| (3)、分类: | | |\n| | | |\n| 常见的 | | |\n| 分散系有溶液、悬浊液 | | |\n| 、乳浊液、胶体等。 | | |\n| | | |\n| > 一般地 | | |\n| 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 | | |\n| 于1nm,浊液中离子通 | | |\n| 常大于100nm,介于1n | | |\n| m~100nm的为胶体。 | | |\n| | | |\n| [小结]那么不同的分 | | |\n| 散系有什么区别呢?胶 | | |\n| 体又有些什么性质呢? | | |\n| 欲之这些问题,请等下 | | |\n| 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 | |\n+----------------------+----------------------+----------------------+\n| | | |\n+----------------------+----------------------+----------------------+\n+----------------------+----------------------+----------------------+\n| 课题:第二章 | 授课班级 | |\n| 第一节 | | |\n| 物质的分类(二) | | |\n+----------------------+----------------------+----------------------+\n| | 课 时 | |\n+----------------------+----------------------+----------------------+\n| 教 | 知识 | 1、了解胶 |\n| | | 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n| 学 | 与 | |\n| | | 2、 |\n| 目 | 技能 | 能用物质的分散系的概 |\n| | | 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n| 的 | | |\n+----------------------+----------------------+----------------------+\n| | 过程 | 1 |\n| | | 、重视联系生活实际, |\n| | 与 | 学习运用观察、实验、 |\n| | | 交流等多种手段获取信 |\n| | 方法 | 息,并运用比较、分类 |\n| | | |\n| | | 2、归纳、概 |\n| | | 括等方法进行加工,通 |\n| | | 过在开放的问题情景中 |\n| | | 自由讨论、自主形成结 |\n| | | 论,形成探究、自主、 |\n| | | 合作的科学学习方式。 |\n+----------------------+----------------------+----------------------+\n| | 情感 | 充分 |\n| | |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 |\n| | 态度 | 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 |\n| | | ,培养参与化学科技活 |\n| | 价值观 | 动的热情和将化学知识 |\n| | | 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 |\n| | | 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 |\n| | | 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 |\n| | | 积极自主学习的热情, |\n| | | 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 |\n| | | 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n+----------------------+----------------------+----------------------+\n| 重 点 | 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 |\n+----------------------+----------------------+----------------------+\n| 难 点 | 制备胶体的实验 | |\n+----------------------+----------------------+----------------------+\n| 知 | 三、胶体( colloid | |\n| | ) | |\n| 识 | | |\n| | 1、胶体的分类 | |\n| 结 | | |\n| | 2、胶 | |\n| 构 | 体的制备:FeCl~3~+3 | |\n| | H~2~OFe(OH)~3~(胶体) | |\n| 与 | +3HCl | |\n| | | |\n| 板 | 四、胶体的性质 | |\n| | | |\n| 书 | 1.丁达 | |\n| | 尔效应:光束通过胶体 | |\n| 设 | ,形成光亮的\"通路\"的 | |\n| | 现象叫丁达尔效应。 | |\n| 计 | | |\n| | 2.布朗运动:胶 | |\n| | 体分散质粒子作不停的 | |\n| | 、无秩序的运动,这种 | |\n| | 现象叫做布朗运动。 | |\n| | | |\n| | 3.电泳: | |\n| |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 | |\n| | 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 | |\n| | 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 |\n| | | |\n| | 4.胶 | |\n| | 体的聚沉:分散质粒子 | |\n| | 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 | |\n| | ,称为胶体的聚沉。 | |\n| | | |\n| | 方 | |\n| | 法:加电解质溶液;加 | |\n| | 带相反电荷的胶粒。 | |\n| | | |\n| | 5、胶体的应用 | |\n| | | |\n| | (1)工业 | |\n| | 除杂、除尘    ( | |\n| | 2).土壤的保肥作用 | |\n| | | |\n| | (5)豆腐的制作原 | |\n| | 理    (4)江河 | |\n| | 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 | |\n| | | |\n| | (3 | |\n| | )明矾的净水作用。 | |\n+----------------------+----------------------+----------------------+\n| 教学过程 | | |\n+----------------------+----------------------+----------------------+\n| 教学步骤、内容 | 教学方法 | |\n+----------------------+----------------------+----------------------+\n| [复习提 | 请同学们阅读教 | |\n| 问]上节课我们学习 | 材P28上的科学视野, | |\n| 了分类方法,并且简单 | 了解胶体的其它性质。 | |\n| 了解了分散系的相关知 | | |\n| 识,那么我们最学见的 | 1.许多 | |\n| 分散系溶液、胶体、浊 | 聚集的Fe(OH)~3~分子 | |\n| 液又是按什么分的呢? | 无规则 | |\n| | | |\n| (分 | 2.无规则 定向运动 | |\n| 散质离子的直径大小。 | 阴 阳 | |\n| 溶液:分散质直径/<1 | | |\n| 纳米 (即10^-9^m) | 思路: | |\n| | | |\n| 胶体:1 | 胶粒聚集变大沉淀\" | |\n| 纳米 | | |\n| ≤分散质直径≤100纳米 | [解析1]使 | |\n| | 用高压电,即利用外加 | |\n| 浊液: | 电场,使气溶胶胶粒向 | |\n| 分散质直径/>100纳米) | 电极移动而聚集,从而 | |\n| | 除去烟尘。答案:A | |\n| [讲]如 | | |\n| 果将溶液、胶体、浊液 | [解 | |\n| 这三类物质长期存放, | 析2]土壤胶粒带负电 | |\n| 我们会发现溶液是最稳 | 荷,则对含N的NO有排 | |\n| 定的。不论存放的时间 | 斥作用,这样NO将不被 | |\n| 有多长,在一般情况下 | 土壤吸附,而随水流失 | |\n| 溶质都不会自动与溶剂 | ,而其他肥料中的含N | |\n| 分离;而浊液很不稳定 | 的离子全是阳离子,易 | |\n| ,分散质将在重力的作 | 被土壤胶粒吸附,故NH | |\n| 用下沉降下来,如河水 | 4NO3肥效相对较低。 | |\n| 中夹带泥沙会逐渐沉降 | | |\n| ;胶体则介于二者之间 | 答案:C | |\n| ,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 | | |\n| 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 [解析4]河水中 | |\n| | 粘土等胶粒,遇海水中 | |\n| [过]生活 | 电解质而发生凝聚作用 | |\n| 中,我们将淀粉溶解在 | ,逐渐沉降为三角洲 | |\n| 热水中,然后加热煮沸 | | |\n| ,就熬成了汤,可以较 | [解析5]盐卤或 | |\n| 长时间稳定地存在;而 | 石膏为电解质,可使豆 | |\n| 向豆浆里加入石膏,就 | 浆里的蛋白质胶粒凝聚 | |\n| 变成了豆腐,是什么原 | 并和水等物质一起聚沉 | |\n| 因呢?黄河里的水奔腾 | 而成凝胶(豆腐)。 | |\n| 不息,为什么泥水就不 | | |\n| 变清呢?在灯光下,有 | | |\n| 雾的夜晚,为何显得更 | | |\n| 加明亮。今天我们重点 | | |\n| 先来研究胶体的性质。 | | |\n| | | |\n| [板书]三、胶体( | | |\n| colloid ) | | |\n| | | |\n| 1、胶体的分类 | | |\n| | | |\n| [投 | | |\n| ](1)、根据分散 | | |\n| 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 | |\n| :![index_clip_imag | | |\n| e002](static/Images/ | | |\n| a91144fda2c741b0b969 | | |\n| 4ebcfa9d1deb/media/i | | |\n| mage37.png){width=\"0 | | |\n| .6152777777777778in\" | | |\n| height=\"0. | | |\n| 4166666666666667in\"} | | |\n| | | |\n| [讲] | | |\n| 如:Fe(OH)~3~ 胶 | | |\n| 体胶粒是由许多Fe(OH | | |\n| )~3~ 等小分子聚集一 | | |\n| 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 | | |\n| 在1nm~100nm之间,这 | | |\n| 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 | |\n| | | |\n| 又如: | | |\n| 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 | | |\n| 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 | | |\n| m~100nm范围之内,这 | | |\n| 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 | |\n| | | |\n| [投](2)、 | | |\n|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 | |\n| :![index_clip_imag | | |\n| e004](static/Images/ | | |\n| a91144fda2c741b0b969 | | |\n| 4ebcfa9d1deb/media/i | | |\n| mage38.png){width=\"0 | | |\n| .5006944444444444in\" | | |\n| height=\"0. | | |\n| 6243055555555556in\"} | | |\n| | | |\n| [讲]如 | | |\n| :烟、云、雾等的分散 | | |\n| 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 | | |\n| 叫做气溶胶;AgI溶胶 | | |\n| 、Fe(OH)~3~ 溶胶、 | | |\n| Al(OH)~3~  溶胶, | | |\n| 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 | | |\n| 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 | | |\n| 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 | |\n| 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 | | |\n| 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 | |\n| | | |\n| [板 | | |\n| 书]2、胶体的制备 | | |\n| | | |\n| [实验探究 | | |\n| :胶体的制备]{.ul} | | |\n| | | |\n| 步骤: | | |\n| | | |\n| 1、取烧杯盛25 | | |\n| mL蒸馏水(不用 | | |\n| 自来水,是因为自来水 | | |\n| 中有电解质,会使胶体 | | |\n| 聚沉),加热至沸腾; | | |\n| | | |\n| 2、向沸水 | | |\n| 中逐滴加入5-6滴FeCl | | |\n| ~3~饱和溶液(一般不用 | | |\n| 稀溶液,因稀溶液水解 | | |\n| 程度大,可能会浑浊, | | |\n| 且滴加速度不能过快, | | |\n| 更不能将FeCl~3~溶液 | | |\n| 加到蒸馏水中以后再煮 | | |\n| 沸,否则会生成沉淀) | | |\n| | | |\n| 3、继续煮沸至溶液 | | |\n| 呈红褐色,观察所得红 | | |\n| 褐色液体是Fe(OH)~3~ | | |\n| 胶体。 | | |\n| | | |\n| [板书](1) | | |\n| 化学分散法: | | |\n| | | |\n| FeCl~3~+3 | | |\n| H~2~OFe(OH)~3~(胶体) | | |\n| +3HCl | | |\n| | | |\n| [讲]除此之外还 | | |\n| 可以用物理分散法,即 | | |\n| 类似于家里调制淀粉, | | |\n| | | |\n| [转 | | |\n| 问]胶体和溶液的外 | | |\n| 观特征相同(透明澄清 | | |\n| ),如NaCl溶液和淀粉 | | |\n| 溶液,那么可用怎样的 | | |\n| 物理方法加以鉴别呢? | | |\n| | | |\n| [学生活动 | | |\n| ]一代表上台演示。 | | |\n| | | |\n| [操作:]{ | | |\n| .ul}将分别盛有等量 | | |\n| 硫酸铜溶液和Fe(OH)~ | | |\n| 3~胶体的两烧杯并排置 | | |\n| 于桌面上,用激光教鞭 | | |\n| 从一侧(光、两烧杯在 | | |\n| 一条线上)进行照射, | | |\n| 同时于垂直方向观察。 | | |\n| | | |\n| * | | |\n| *[现象与结论]{.ul} | | |\n| :当光束通过形成一条 | | |\n| 光亮红色通路的液体为 | | |\n| Fe(OH)~3~胶体,无此 | | |\n| 现象的为硫酸铜溶液。 | | |\n| | | |\n| [ | | |\n| 讲述]当一束强光照 | | |\n| 射胶体时,在入射光垂 | | |\n| 直方向,可以看到一道 | | |\n| 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 | | |\n| 早在19世纪由英国物理 | | |\n| 学家丁达尔研究发现。 | | |\n| 故称其为\"丁达尔效应\" | | |\n| 。而溶液无此现象。因 | | |\n| 此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 | | |\n| 溶液和胶体。那么,造 | | |\n| 成胶体和溶液这种性质 | | |\n| 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 | |\n| | | |\n| [投影比较] | | |\n| | | |\n| | | |\n| [多媒体动画模拟] | | |\n| 胶粒对光的散射作用。 | | |\n| | | |\n| [旁白 | | |\n| ]图中红色箭头(粗 | | |\n| )代表入射光线,黄色 | | |\n| 箭头(细)代表散射光 | | |\n| 。当光线照射到胶体粒 | | |\n| 子上时,有一部分光发 | | |\n| 生了散射作用,另一部 | | |\n| 分光透过了胶体,无数 | | |\n| 个胶粒发生光散射,如 | | |\n| 同有无数个光源存在, | | |\n| 我们便可发现当一束光 | | |\n| 线通过胶体时从侧面可 | | |\n| 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 | |\n| ,这就是丁达尔效应。 | | |\n| | | |\n| [设问]胶 | | |\n| 体除具有丁达尔效应外 | | |\n| ,还有何其他性质呢? | | |\n| | | |\n| [板 | | |\n| 书]四、胶体的性质 | | |\n| | | |\n| 1.丁达 | | |\n| 尔效应:光束通过胶体 | | |\n| ,形成光亮的\"通路\"的 | | |\n| 现象叫丁达尔效应。 | | |\n| | | |\n| [过渡] | | |\n| 由于胶体分散质粒子比 | | |\n| 溶质粒子大得多,以致 | | |\n| 使光波传播改变了原来 | | |\n| 的方向。尽管如此,我 | | |\n| 们的肉眼仍看不到它的 | | |\n| 存在。超显微镜可帮助 | | |\n| 我们了解胶粒的情况。 | | |\n| | | |\n| [多媒体动画模拟 | | |\n| ]胶粒的布朗运动。 | | |\n| | | |\n| [ | | |\n| 旁白]用一黑色小球 | | |\n| 代表胶体粒子,用动画 | | |\n| 模拟胶粒的无规则运动 | | |\n| 。胶粒的运动情况如同 | | |\n| 花粉颗粒在水里作不停 | | |\n| 的、无秩序的运动。这 | | |\n| 种现象叫做布朗运动。 | | |\n| | | |\n| [ | | |\n| 板书]2.布朗运动:胶 | | |\n| 体分散质粒子作不停的 | | |\n| 、无秩序的运动,这种 | | |\n| 现象叫做布朗运动。 | | |\n| | | |\n| [设问] | | |\n| 为什么胶粒的运动是 | | |\n| 不停的、无秩序的呢? | | |\n| | | |\n| [讲述 | | |\n| ]胶粒作布朗运动, | | |\n| 是因胶粒受水分子来自 | | |\n| 各方面的撞击、推动, | | |\n| 而每一瞬间在不同方向 | | |\n| 上所受合力的大小不同 | | |\n| ,所以每一瞬间胶粒运 | | |\n| 动速率和方向都在改变 | | |\n| ,因而形成不停的、无 | | |\n| 秩序的运动。布朗运动 | | |\n| 使胶粒难于静止沉降, | | |\n| 这是胶体稳定的一个因 | | |\n| 素。相比之下,浊液却 | | |\n| 无此性质,为什么呢? | | |\n| | | |\n| [投影比较] | | |\n| | | |\n| [点击试题] | | |\n| | | |\n| 1、Fe(OH | | |\n| )~3~胶体中,分散质是 | | |\n| ___,作____定 | | |\n| 向或不规则)运动。 | | |\n| | | |\n| 2. | | |\n| NaCl溶液中,Na^+^和 | | |\n| Cl^―^作____运动 | | |\n| 。通直流电后作___ | | |\n| 运动,Na^+ | | |\n| ^向___极移动,Cl^ | | |\n| ―^向___极移动。 | | |\n| | | |\n| [ | | |\n| 设疑]若给Fe(OH)~ | | |\n| 3~胶体通直流电,胶体 | | |\n| 粒子的运动会怎样呢? | | |\n| | | |\n| [播放录 | | |\n| 像]Fe(OH)~3~胶体 | | |\n| 的电泳实验,请观察: | | |\n| | | |\n| [现 | | |\n| 象]{.ul}:通电后, | | |\n| U型管里阴极附近的红 | | |\n| 褐色逐渐变深,阳极附 | | |\n| 近的红褐色逐渐变浅。 | | |\n| | | |\n| [讲述] | | |\n| 从现象可看出,阴极附 | | |\n| 近Fe(OH)~3~胶粒增多 | | |\n| 了,说明在电场作用下 | | |\n| ,胶粒作了定向移动。 | | |\n| | | |\n| [设问]通电后, | | |\n| Fe(OH)~3~胶粒移向阴 | | |\n| 极,说明Fe(OH)~3~胶 | | |\n| 粒具有什么样的电性? | | |\n| | | |\n| [回答]F | | |\n| e(OH)~3~胶粒带正电。 | | |\n| | | |\n| [小结]像F | | |\n| e(OH)~3~胶体,在外加 | | |\n| 电场作用下,胶粒在分 | | |\n| 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 | | |\n| 动的现象,叫做电泳。 | | |\n| | | |\n| [板书] | | |\n| 3.电泳:在外加电场作 | | |\n| 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 | | |\n| 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 | | |\n| 的现象,叫做电泳。 | | |\n| | | |\n| [设疑]为 | | |\n| 何胶体粒子会带电呢? | | |\n| 胶体是否带电?Fe(OH | | |\n| )~3~胶粒为何带正电? | | |\n| | | |\n| | | |\n| [分析]胶体粒子小 | | |\n| 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可 | | |\n| 吸附溶液中的离子Fe( | | |\n| OH)~3~胶粒只吸附阳离 | | |\n| 子,带正电向阴极移动 | | |\n| 阴极区液体颜色变深。 | | |\n| | | |\n| [投影归纳] | | |\n| 胶体粒子小表面积大带 | | |\n| 电向电极作定向移动。 | | |\n| | | |\n| [多媒体动 | | |\n| 画模拟]电泳现象。 | | |\n| | | |\n| [旁白] | | |\n| 图中大球表示胶粒,表 | | |\n| 示被胶粒吸附的离子的 | | |\n| 种类。胶粒因吸附阳离 | | |\n| 子或阴离子而带电荷, | | |\n|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向阴 | | |\n| 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 | | |\n| | | |\n| | | |\n| [讲述]一般来说, | | |\n| 在同一胶体中,由于胶 | | |\n| 粒吸附相同的离子因而 | | |\n| 带同种电荷,如Fe(OH | | |\n| )~3~胶粒带正电荷。但 | | |\n| 胶体本身不带电,我们 | | |\n| 不能说Fe(OH)~3~胶体 | | |\n| 带正电。那么,哪些胶 | | |\n| 体粒子带正电荷,哪些 | | |\n| 胶体粒子带负电荷呢? | | |\n| | | |\n| [ | | |\n| 投影归纳]一般来说 | | |\n| :金属氢氧化物、金属 | | |\n| 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 | | |\n| 电荷。非金属氧化物、 | | |\n| 金属硫化物、土壤的胶 | | |\n| 体粒子带负电荷。但并 | | |\n| 非所有胶粒都带电荷。 | | |\n| | | |\n| [讨论] | | |\n| 同一胶体中胶粒带同 | | |\n| 种电荷,会产生怎样的 | | |\n| 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对 | | |\n| 胶体的性质有何影响? | | |\n| | | |\n| [讲述]由于同 | | |\n| 种胶粒带同种电荷,它 | | |\n| 们之间相互排斥而不易 | | |\n| 聚集沉降,这就是胶体 | | |\n| 一般稳定的主要原因。 | | |\n| | | |\n| [投影小结] | | |\n| 胶体分散系稳定的原因 | | |\n| :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 | | |\n| ,相互排斥而不易聚集 | | |\n| ;布朗运动能克服重力 | | |\n| 作用,胶粒不易沉积。 | | |\n| | | |\n| [过 | | |\n| 渡]方才,我们分析 | | |\n| 了胶体稳定的原因,其 | | |\n| 中胶体粒子带电是重要 | | |\n| 的因素。那么,能否想 | | |\n| 出针对性的办法破坏胶 | | |\n| 体的稳定性,使胶粒彼 | | |\n| 此聚集长大而沉降呢? | | |\n| | | |\n| [归纳投 | | |\n| 影]1.加电解质;2. | | |\n| 加带相反电荷的胶粒。 | | |\n| | | |\n| [演示] | | |\n| 向盛有Fe(OH)~3~胶 | | |\n| 体的试管中滴入MgSO~ | | |\n| 4~溶液,振荡。观察。 | | |\n| | | |\n| [现象 | | |\n| ]{.ul}:产生浑浊。 | | |\n| | | |\n| [板书]4.胶 | | |\n| 体的聚沉:分散质粒子 | | |\n| 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 | | |\n| ,称为胶体的聚沉。 | | |\n| | | |\n| 方 | | |\n| 法:加电解质溶液;加 | | |\n| 带相反电荷的胶粒。 | | |\n| | | |\n| [过渡]以上我们 | | |\n| 紧紧围绕胶体粒子大小 | | |\n| 的特征,研究了胶体所 | | |\n| 具备的重要性质。借此 | | |\n| ,可以认识和解释生活 | | |\n| 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 | |\n| | | |\n| [板 | | |\n| 书]5、胶体的应用 | | |\n| | | |\n| [点击试题1] | | |\n| 在水泥和冶金工厂常用 | | |\n| 高压电对气溶胶作用, | | |\n| 除去大量烟尘,以减少 | | |\n| 对空气的污染。这种做 | | |\n| 法应用的主要原理是 | | |\n| | | |\n| A.电泳 | | |\n| B.渗析   C.凝聚 | | |\n| D.丁达尔现象 | | |\n| | | |\n| [讲述 | | |\n| ]以上一例是胶体电泳 | | |\n| 性质在冶金工业中的应 | | |\n| 用。电泳原理还可用于 | | |\n| 医学诊断(如血清纸上 | | |\n| 电泳)和电镀工业上。 | | |\n| | | |\n| [板书](1 | | |\n| )工业除杂、除尘。 | | |\n| | | |\n| [ | | |\n| 点击试题2]已知土壤 | | |\n| 胶粒带负电,在土壤里 | | |\n| 施用含氮量相等的下列 | | |\n| 肥料,肥效较差的是 | | |\n| | | |\n| A.(NH~4~)~2~SO~4 | | |\n| ~ B. NH~4~HCO~3~  | | |\n| C NH~4~NO~3~   | | |\n| D.NH~4~Cl | | |\n| | | |\n| [板书]( | | |\n| 2).土壤的保肥作用 | | |\n| | | |\n| [点击试 | | |\n| 题3]自来水厂曾用绿 | | |\n| 矾和氯水一起净水,请 | | |\n| 用离子方程式和简要文 | | |\n| 字叙述有关的原理。 | | |\n| | | |\n| 答案:2Fe^2+ | | |\n| ^+Cl~2~===2Fe^3+^+2C | | |\n| l^-^,Fe^3+^+3H~2~O | | |\n| Fe(OH)~3~+3H^+^, | | |\n| Cl~2~+H~2~O H^+^+C | | |\n| l^-^+HClO,HClO起杀 | | |\n| 菌、消毒作用,Fe(OH | | |\n| )~3~ 有胶体性质,其 | | |\n| 带正电的Fe(OH)~3~胶 | | |\n| 粒吸附带负电的水中悬 | | |\n| 浮物、泥沙等而造成聚 | | |\n| 沉而达到净水目的。 | | |\n| | | |\n| [板书](3 | | |\n| )明矾的净水作用。 | | |\n| | | |\n| [点击试 | | |\n| 题4]为什么河流入海 | | |\n| 处,易形成三角洲? | | |\n| | | |\n| [板书](4)江河 | | |\n| 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 | | |\n| | | |\n| [点击试题5]豆 | | |\n| 浆里放入盐卤或石膏, | | |\n| 为什么可制成豆腐? | | |\n| | | |\n| [板书]( | | |\n| 5)豆腐的制作原理 | | |\n| | | |\n| [ | | |\n| 小结]胶体的应用很广 | | |\n| ,随着技术进步,其应 | | |\n| 用领域还将不断扩大。 | | |\n| | | |\n| [ | | |\n| 设问]通过本节的学习 | | |\n| ,我们了解了多少?你 | | |\n| 认为本课重点是什么? | | |\n| | | |\n| [总结]本 | | |\n| 节我们主要学习了胶体 | | |\n| 的性质,并了解了胶体 | | |\n| 性质在实际中的应用。 | | |\n| 那么胶体性质与胶体粒 | | |\n| 子大小的关系是什么? | | |\n| | | |\n| [投影归纳] | | |\n+----------------------+----------------------+----------------------+\n+----------------------+----------------------+----------------------+\n| 课题:第二章 | 授课班级 | |\n| 第二节 | | |\n| 离子反应(一) | | |\n+----------------------+----------------------+----------------------+\n| | 课 时 | |\n+----------------------+----------------------+----------------------+\n| 教 | 知识 | 1、知道酸、碱、盐 |\n| | | 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n| 学 | 与 | |\n| | | 2、了解电 |\n| 目 | 技能 | 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n| | | |\n| 的 | | 3、培养学生 |\n| | | 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 |\n| | | 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n+----------------------+----------------------+----------------------+\n| | 过程 | 1、通过 |\n| | | 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 |\n| | 与 | 导电实验\",初步学会 |\n| | | 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 |\n| | 方法 | |\n| | | 2、 |\n| | |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 |\n| | | 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 |\n| | | 、盐定义,通过独立思 |\n| | | 考探究碱与盐的定义。 |\n+----------------------+----------------------+----------------------+\n| | 情感 | 1 |\n| | |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 |\n| | 态度 | 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n| | | |\n| | 价值观 | 2 |\n| | |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 |\n| | | 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n| | | |\n| | | 3、对 |\n| | | 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 |\n| | | 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n+----------------------+----------------------+----------------------+\n| 重 点 | 电解质的概念 | |\n+----------------------+----------------------+----------------------+\n| 难 点 | 电解质的概 | |\n| | 念;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 |\n+----------------------+----------------------+----------------------+\n| 知 | 第二节 离子反应 | |\n| | | |\n| 识 | [Flash演示:NaCl | |\n| | 的溶解和电离]{.ul} | |\n| 结 | | |\n| | 一、酸、碱、 | |\n| 构 | 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 |\n| | ionization) | |\n| 与 | | |\n| | 1、电离 ( | |\n| 板 | ionization ) | |\n| | | |\n| 书 | | |\n| | 酸、碱、盐导电的条件 | |\n| 设 | :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 |\n| | | |\n| 计 | 2、、电解质( | |\n| | electrolyte | |\n| | ) | |\n| | :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 | |\n| | 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 |\n| | ,如酸、碱、盐等。 | |\n| | | |\n| | 非电解质 | |\n| | :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 | |\n| | 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 |\n| | ,如蔗糖、酒精等。 | |\n| | | |\n| | 3、电离方程式: | |\n| | | |\n| | KCl == K^+^ + | |\n| | Cl^―^ Na~2~SO~4~ == | |\n| | 2 Na^+^ | |\n| | +SO~4~^2―^ | |\n| | | |\n| | AgNO~3~ ==Ag^+^ + | |\n| | NO~3~^―^ BaCl~2~ == | |\n| | Ba^2+^ + 2Cl^―^ | |\n| | | |\n| | NaHSO~4~ == Na^+^ | |\n| | + H^+^ +SO~4~^2―^ | |\n| | NaHCO~3~ == Na^+^ + | |\n| | HCO~3~^―^ | |\n+----------------------+----------------------+----------------------+\n| 教学过程 | | |\n+----------------------+----------------------+----------------------+\n| 教学步骤、内容 | 教学方法 | |\n+----------------------+----------------------+----------------------+\n| | * | |\n| [引言]按照物质的 | *石墨、铜、盐酸、NaO | |\n| 分类,我们可以把纯净 | H溶液、K~2~SO~4~溶液 | |\n| 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 和NaCl溶液能导电。 | |\n| 按照化合物种类的划分 | | |\n| ,我们又可以把化合物 | 培养学生的阅 | |\n| 分为酸、碱、盐、氧化 | 读能力,让学生通过图 | |\n| 物。在化学反应中我们 | 片或录像或电脑动画, | |\n| 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 | 从实体中抽象出概念。 | |\n| 法,将有离子参加的反 | | |\n| 应统称为离子反应,没 | B、C、 | |\n| 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做 | | |\n| 非离子反应。下面,我 | 通过练习引 | |\n| 们就来学习离子反应。 | 发学生讨论,加深对概 | |\n| | 念的理解,理解电解质 | |\n| [板书]第二节 | 、非电解质概念时应注 | |\n| 离子反应 | 意些什么?请结合问题 | |\n| | 加以讨论、分析、归纳 | |\n| [投影 | | |\n| ]据初中所学判断, | 学生板书 | |\n| 下列物质中能导电吗? | 练习并改正,强化定义 | |\n| 为什么?请大家思考。 | | |\n| | | |\n| 盐 | | |\n| 酸、NaOH溶液、NaCl固 | | |\n| 体、石墨、蔗糖溶液、 | | |\n| K~2~SO~4~溶液、酒精 | | |\n| 溶液、Cu,NaCl溶液。 | | |\n| | | |\n| [讲] | | |\n| 石墨、铜能导电,是因 | | |\n| 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 | | |\n| 子存在。盐酸、NaOH溶 | | |\n| 液、K~2~SO~4~溶液和 | | |\n| NaCl溶液能导电,是因 | | |\n| 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离 | | |\n| 子存在。这些自由的离 | | |\n| 子是如何产生的呢?为 | | |\n| 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 | | |\n| ,而氯化钠溶液可以? | | |\n| 让我们一起进入微观世 | | |\n| 界,了解氯化钠溶解的 | | |\n| 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 | | |\n| | | |\n| [Flash演示:NaCl | | |\n| 的溶解和电离]{.ul} | | |\n| | | |\n| [ | | |\n| 讲]当氯化钠固体还 | | |\n| 没有进入水溶液的时候 | | |\n| ,水分子在不停的做无 | | |\n| 规则的运动。加入氯化 | | |\n| 钠固体之后,水分子包 | | |\n| 围固体溶质并分布在固 | | |\n| 体表面。水分子的作用 | | |\n| 减弱了氯化钠晶体中钠 | | |\n| 离子和氯离子的静电作 | | |\n| 用力,使氯化钠电离出 | | |\n| 钠离子和氯离子,这个 | | |\n| 时候吸收了一定的热量 | | |\n| ,请大家注意温度计温 | | |\n| 度的变化,钠离子和氯 | | |\n| 离子继而在水分子的作 | | |\n| 用下发生水合,生成了 | | |\n| 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 | | |\n| 离子和水合氯离子。我 | | |\n| 们把这种产生自由移动 | | |\n| 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 | |\n| | | |\n| | | |\n| /[板书/]一、酸、碱、 | | |\n| 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 | |\n| ionization) | | |\n| | | |\n| 1、电离 ( | | |\n| ionization ) | | |\n| | | |\n| [讲] | | |\n| 把氯化钠投入水中,我 | | |\n| 们观察到的是氯化钠溶 | | |\n| 解的现象,这个现象本 | | |\n| 质上是氯化钠在水分子 | | |\n| 的作用下电离出了钠离 | | |\n| 子和氯离子并结合生成 | | |\n| 水合离子。这些自由移 | | |\n| 动的离子在电场的作用 | | |\n| 下定向移动,就是他们 | | |\n| 能够导电的本质原因。 | | |\n| | | |\n| | | |\n| /[过渡/]现在我们不 | | |\n| 仅知道溶液里面自由移 | | |\n| 动的离子是怎么产生的 | | |\n| ,也知道了溶液导电的 | | |\n| 原因。一个问题的解决 | | |\n| 是另一个问题的产生。 | | |\n| | | |\n| [追问]那么大家 | | |\n| 知道什么样的物质在什 | | |\n| 么条件下可以电离产生 | | |\n| 自由移动的离子?也就 | | |\n| 是说那些物质在什么样 | | |\n| 的情况下可以导电呢? | | |\n| | | |\n| /[板书/] | | |\n| 酸、碱、盐导电的条件 | | |\n| :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 | |\n| | | |\n| [讲]很好,酸、 | | |\n| 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 | | |\n| 电,说明他们可以电离 | | |\n| 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不 | | |\n| 仅如此,酸、碱、盐等 | | |\n| 在熔融状态下也能电离 | | |\n| 而导电,于是我们依据 | | |\n| 这个性质把能够在水溶 | | |\n| 液里[或]{.ul}熔融状 | | |\n| 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 | |\n| ]{.ul}统称为电解质。 | | |\n| | | |\n| | | |\n| [板书]2、、电解质( | | |\n| electrolyte | | |\n| ) | | |\n| :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 | | |\n| 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 | |\n| ,如酸、碱、盐等。 | | |\n| | | |\n| 非电解质 | | |\n| :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 | | |\n| 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 | |\n| ,如蔗糖、酒精等。 | | |\n| | | |\n| [点击试题] | | |\n| | | |\n| 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 |\n| ) | | |\n| | | |\n| A、NaCl | | |\n| 溶液能导电,所以NaCl | | |\n| 溶液是电解质 | | |\n| | | |\n| B、固态NaCl | | |\n| 不导电,但NaCl | | |\n| 是电解质 | | |\n| | | |\n| C、HCl水 | | |\n| 溶液能导电,所以HCl | | |\n| 是电解质 | | |\n| | | |\n| D、 | | |\n| SO~3~溶于水能导电, | | |\n| 所以SO~3~是电解质 | | |\n| | | |\n| E、Cu | | |\n| 能 | | |\n| 导电,所以是电解质 | | |\n| | | |\n| F、BaSO~4~的 | | |\n| 水溶液不能导电,所以 | | |\n| BaSO~4~是非电解质 | | |\n| | | |\n| [投 | | |\n| 影小结]注意事项: | | |\n| | | |\n| ③ | | |\n| 酸、碱、盐、金属氧 | | |\n| 化物、水是电解质,蔗 | | |\n| 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 | |\n| | | |\n| ① | | |\n| 电解质和 | | |\n| 非电解质是对化合物的 | | |\n| 分类,单质既不是电解 | | |\n| 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电 | | |\n| 解质应是化合物(属于 | | |\n| 纯净物)。而Cu则是单 | | |\n| 质(能导电的物质不一 | | |\n| 定是电解质,如石墨或 | | |\n| 金属),K~2~SO~4~与 | | |\n| 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 | |\n| | | |\n| ② | | |\n| 电解质应 | | |\n| 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 | | |\n| 而导电的化合物。有些 | | |\n| 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 | | |\n| ,但溶液中离子不是它 | | |\n| 本身电离出来的,而是 | | |\n| 与水反应后生成的,因 | | |\n| 此也不是电解质。例如 | | |\n| CO~2~能导电是因CO~2 | | |\n| ~与H~2~O反应生成了H~ | | |\n| 2~CO~3~,H~2~CO~3~能 | | |\n| 够电离而非CO~2~本身 | | |\n| 电离。所以CO~2~不是 | | |\n| 电解质,是非电解质( | | |\n| 如氨气、二氧化硫、三 | | |\n| 氧化硫)。H~2~CO~3~ | | |\n| H~2~SO~3~NH~3~. | | |\n| H~2~O 是电解质 | | |\n| | | |\n| ④ BaSO~4~ AgCl | | |\n| 难溶 | | |\n| 于水,导电性差,但由 | | |\n| 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 | | |\n| 测不出(或难测)其水 | | |\n| 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 | | |\n| 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 | | |\n| 的,所以他们是电解质 | | |\n| | | |\n| ⑤ | | |\n| 化合物在水溶 | | |\n| 液中或受热熔化时本身 | | |\n| 能否发生电离是区别电 | | |\n| 解质与非电解质的理论 | | |\n| 依据,能否导电则是实 | | |\n| 验依据。能导电的物质 | | |\n| 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 | | |\n| 墨;电解质本身不一定 | | |\n| 能导电,如NaCl晶体。 | | |\n| | | |\n| ⑥ | | |\n| 电解质包括离子 | | |\n| 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 | |\n| 离子化合物是水溶液还 | | |\n| 是熔融状态下均可导电 | | |\n| ,如盐和强碱。共价化 | | |\n| 合物是只有在水溶液中 | | |\n| 能导电的物质,如HCl | | |\n| | | |\n| [过渡]明确 | | |\n| 了什么是电解质,我们 | | |\n| 回头想想,刚才氯化钠 | | |\n| 的溶解,其根本的原因 | | |\n| 是氯化钠在水中发生电 | | |\n| 离,由于水分子作用减 | | |\n| 弱了钠离子与氯离子之 | | |\n| 间的静电作用,使NaCl | | |\n| 发生电离 | | |\n| 并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 | | |\n| 水合钠离子与水合氯离 | | |\n| 子,为了方便,仍用离 | | |\n| 子符号表示水合离子。 | | |\n| | | |\n| [副板书]NaCl == | | |\n| Na^+^ + Cl^―^ | | |\n| | | |\n| [讲] | | |\n| 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 | | |\n| 离的这个过程,我们可 | | |\n| 以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 | |\n| | | |\n| /[板 | | |\n| 书/]3、电离方程式 | | |\n| | | |\n| /[投影并分析/] | | |\n| H~2~SO~4~ = 2H^+^ + | | |\n| SO~4~^2-^ HCl = H^+^ | | |\n| + Cl^-^ | | |\n| | | |\n| HNO~3~ = H^+^ + | | |\n| NO~3~^-^ | | |\n| | | |\n| [讲 | | |\n| ]硫酸在水中电离生 | | |\n| 成了两个氢离子和一个 | | |\n| 硫酸根离子。盐酸,电 | | |\n| 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 | | |\n| 氯离子。硝酸则电离出 | | |\n| 一个氢离子和一个硝酸 | | |\n| 根离子。电离时生成的 | | |\n| 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 | | |\n| 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 | | |\n| 酸。从电离的角度,我 | | |\n| 们可以对酸的本质有一 | | |\n| 个新的认识。那碱还有 | | |\n| 盐又应怎么来定义呢? | | |\n| 大家能不能一起回答? | | |\n| | | |\n| /[投影/] | | |\n| 电离时生成的 | | |\n| 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 | | |\n| 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 | |\n| | | |\n| 电离 | | |\n| 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 | | |\n| 或NH~4~^+^)和酸根阴 | | |\n| 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 | |\n| | | |\n| | | |\n| [讲]非常好,现在 | | |\n| 大家动手练一下:写出 | | |\n| 以下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 | |\n| | | |\n| /[投影试题/] | | |\n| 书 | | |\n| 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 | | |\n| 式:KCl、Na~2~SO~4~ | | |\n| 、AgNO~3~、BaCl~2~、 | | |\n| NaHSO~4~、NaHCO~3~ | | |\n| | | |\n| KCl == K^+^ + | | |\n| Cl^―^ Na~2~SO~4~ == | | |\n| 2 Na^+^ | | |\n| +SO~4~^2―^ | | |\n| | | |\n| AgNO~3~ ==Ag^+^ + | | |\n| NO~3~^―^ BaCl~2~ == | | |\n| Ba^2+^ + 2Cl^―^ | | |\n| | | |\n| NaHSO~4~ == Na^+^ | | |\n| + H^+^ +SO~4~^2―^ | | |\n| NaHCO~3~ == Na^+^ + | | |\n| HCO~3~^―^ | | |\n| | | |\n| [讲 | | |\n| ]这里大家要特别注 | | |\n| 意,碳酸是一种弱酸, | | |\n| 弱酸的酸式盐如碳酸氢 | | |\n| 钠在水溶液中主要是电 | | |\n| 离出钠离子还有碳酸氢 | | |\n| 根离子;而硫酸是强酸 | | |\n| ,其酸式盐就在水中则 | | |\n| 完全电离出钠离子,氢 | | |\n| 离子还有硫酸根离子。 | | |\n| | | |\n| | | |\n| [投影小结]注意: | | |\n| | | |\n| 1、 | | |\n| HCO | | |\n| ~3~^-^、OH^-^、SO~4~ | | |\n| ^2-^等原子团不能拆开 | | |\n| | | |\n| 2、HSO~4~^―^ | | |\n| 在水溶液中拆开写,在 | | |\n| 熔融状态下不拆开写。 | | |\n+----------------------+----------------------+----------------------+\n+----------------------+----------------------+----------------------+\n| 课题:第二章 | 授课班级 | |\n| 第二节 | | |\n| 离子反应(二) | | |\n+----------------------+----------------------+----------------------+\n| | 课 时 | |\n+----------------------+----------------------+----------------------+\n| 教 | 知识 | 1 |\n| | | 、让学生理解离子反应 |\n| 学 | 与 | 的概念,掌握复分解型 |\n| | |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n| 目 | 技能 | |\n| | | 2、在学生掌握复分 |\n| 的 | | 解型离子反应发生条件 |\n| | | 的基础上,能够分析溶 |\n| | | 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n| | | |\n| | | 3、培养学生科学 |\n| | | 探究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n+----------------------+----------------------+----------------------+\n| | 过程 | 1、通过组织学生实 |\n| | | 验探究的方法,掌握复 |\n| | 与 | 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 |\n| | | 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掌 |\n| | 方法 | 握溶液中离子共存问题 |\n| | | |\n| | | 2 |\n| | |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 |\n| | | 、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 |\n| | | 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 |\n| | | 、分类、归纳、概括等 |\n| | | 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n+----------------------+----------------------+----------------------+\n| | 情感 | 1、通过学生自主探 |\n| | | 究获得知识,让学生体 |\n| | 态度 | 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 |\n| | | 的过程与方法,体会成 |\n| | 价值观 | 功的获得知识的乐趣。 |\n| | | |\n| | | 2、通 |\n| | | 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 |\n| | | 学的兴趣和情感,对学 |\n| | | 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 |\n| | | 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n+----------------------+----------------------+----------------------+\n| 重 点 |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 | |\n| | 件的探究和提出问题、 | |\n| | 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 |\n+----------------------+----------------------+----------------------+\n| 难 点 | 引导学生设计离子反应 | |\n| | 发生的条件的探究方案 | |\n+----------------------+----------------------+----------------------+\n| 知 | 二、离 | |\n| | 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 |\n| 识 | | |\n| | 1.离子反应( ionic | |\n| 结 | reaction | |\n| | ): | |\n| 构 | 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 |\n| | | |\n| 与 | 2.离 | |\n| | 子方程式:用实际参与 | |\n| 板 | 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 | |\n| | 离子间反应的过程。 | |\n| 书 | | |\n| | 3.离子方程 | |\n| 设 | 式的书写:\"写、拆、 | |\n| | 删、查\"四个步骤。 | |\n| 计 | | |\n| | | |\n| | 4.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 |\n| | ①揭示反应的实质。 | |\n| | | |\n| | ②不 | |\n| | 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 | |\n| | 一个反应,而且表示所 | |\n| | 有同一类型的反应。 | |\n| | | |\n| | 5.离子反应发生的 | |\n| | 条件:生成难溶物、难 | |\n| | 电离物质(弱酸、弱碱 | |\n| | 、水)或挥发性物质( | |\n| | 气体)。因此,复分解 | |\n| | 反应均为离子反应。 | |\n| | | |\n| | 6、注意事项: | |\n| | | |\n| | 7、判断离 | |\n| | 子方程式正误的方法 | |\n| | | |\n| | 三 | |\n| | 、离子共存问题/-/-- | |\n| | 复分解反应 | |\n| | | |\n| | (1)在溶液中某此 | |\n| | 离子间能互相反应生成 | |\n| | 难溶性物质时,这些离 | |\n| | 子就不能大量共存。 | |\n| | | |\n| | (2 | |\n| | )离子间能结合生成难 | |\n| | 电离的物质时,则这些 | |\n| | 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 |\n| | | |\n| | ( | |\n| | 3)离子间能结合生成 | |\n| | 挥发性物质时,则这些 | |\n| | 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 |\n+----------------------+----------------------+----------------------+\n| 教学过程 | | |\n+----------------------+----------------------+----------------------+\n| 教学步骤、内容 | 教学方法 | |\n+----------------------+----------------------+----------------------+\n| [复习 | 由离子参加或生 | |\n|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 | 成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 |\n| 习了离子反应,请同学 | | |\n| 回忆什么是离子反应? | 填写教材实验报告 | |\n| | | |\n| [问]电解质在水 | 先通过投影,启发学 | |\n| 溶液中的反应属于离子 | 生用\"四步曲\",完成Cu | |\n| 反应,是否任意两种或 | SO~4~ 和BaCl~2~ | |\n| 多种电解质溶液混合都 | 反应的离子方 | |\n| 能够发生离子反应呢? | 程式,然后适当地引导 | |\n| | 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感 | |\n| (不是) | 悟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 | |\n| | 义和书写规律,感悟形 | |\n| [过]在什 | 成分解反应中离子反应 | |\n| 么的情况下,两种电解 | 条件,从而达到培养学 | |\n| 质溶液混合就能够发生 | 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 | |\n| 离子反应呢?这就是这 | 的科学态度,进而培养 | |\n| 节课我们要的问题/-/ | 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 | |\n| -/-/-/--探究复分解型 | 学好化学的情感意志。 | |\n|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 | |\n| | 让学 | |\n| [板书]二、离 | 生根据已掌握的相关反 | |\n| 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 应,提出设想,讨论交 | |\n| | 流得出若干的实验方法 | |\n| 1.离子反应( ionic | | |\n| reaction | 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 | |\n| ): | 资源,让学生释放思想 | |\n| 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 ,大胆猜想;放开手脚 | |\n| | ,大胆动手实验,发现 | |\n| [演示实验2-1] | 问题并在组内或小组间 | |\n| | 讨论解决,增强同学间 | |\n| 1、CuSO~ | 的科学合作意识,挖掘 | |\n| 4~溶液中滴加NaCl溶液 | 全体学生的聪明才智。 | |\n| | | |\n| 2、CuSO~4~溶 | | |\n| 液中滴加BaCl~2~溶液 | | |\n| | | |\n| [ | | |\n| 设问]实验1无明显 | | |\n| 现象,原因是什么呢? | | |\n| | | |\n| [回答]只是C | | |\n| uSO~4~溶液电离出的Cu | | |\n| ^2+^和SO~4~^2―^与Na | | |\n| Cl溶液电离出的Na^+^ | | |\n| Cl^―^的简单混合 | | |\n| | | |\n| [问]实验 | | |\n| 2中反应说明了什么? | | |\n| | | |\n| [结论]实 | | |\n| 验2说明了CuSO~4~溶液 | | |\n| 电离出的SO~4~^2―^和 | | |\n| BaCl~2~溶液电离出的 | | |\n| Ba^2+^发生了化学反 | | |\n| 应生成了BaSO~4~白色 | | |\n| 沉淀。而CuSO~4~溶液 | | |\n| 电离出的Cu^2+^与Ba | | |\n| Cl~2~电离出的Cl^―^并 | | |\n| 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在 | | |\n| 溶液中仍以Cu^2+^和C | | |\n| l^―^的离子形式存在。 | | |\n| | | |\n| [总结 | | |\n| ]由实验2可以看出 | | |\n|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 | | |\n| 电离出的离子并没有全 | | |\n| 部发生了化学反应,而 | | |\n| 只有部分离子发生了化 | | |\n| 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 | | |\n| | | |\n| [分析]上述 | | |\n| 实验\"2\"的反应本质: | | |\n| | | |\n| ②BaCl~2~溶液与 | | |\n| CuSO~4~溶液混合反应 | | |\n| 本质:Ba^2+^+SO^2 | | |\n| -^~4~=====BaSO~4~↓ | | |\n| | | |\n| [小结]上 | | |\n| 述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 | | |\n| 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 | | |\n| 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 | |\n| | | |\n| [板书]2.离 | | |\n| 子方程式:用实际参与 | | |\n| 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 | | |\n| 离子间反应的过程。 | | |\n| | | |\n| 3.离子方程 | | |\n| 式的书写:\"写、拆、 | | |\n| 删、查\"四个步骤。 | | |\n| | | |\n| [讲解] | | |\n| 以BaCl~2~ 溶液与CuS | | |\n| O~4~溶液为例来研究一 | | |\n| 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 | |\n| | | |\n| ①\"写\" | | |\n| ――根据客观事实,正确 | | |\n| 书写化学方程式,例: | | |\n| | | |\n| BaCl~2~+CuSO~4~== | | |\n| ===BaSO~4~↓+CuCl~2~ | | |\n| | | |\n| ②\"拆\" | | |\n| ――将易溶于水、易电离 | | |\n| 的物质(强电解质)拆 | | |\n| 成离子形式,把难于水 | | |\n| 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 | | |\n| 以及气体、单质、氧化 | | |\n| 物仍用分子形式表示。 | | |\n| | | |\n| Ba^2+^+ | | |\n| 2Cl^-^+Cu^2+^+S | | |\n| O^2-^~4~=====BaSO~4 | | |\n| ~↓+Cu^2+^+2Cl^-^ | | |\n| | | |\n| ③\"删 | | |\n| \"――对方程式两边都有 | | |\n| 的相同离子,把其中不 | | |\n| 参加反应的离子,应按 | | |\n| 数消掉。Ba^2+^+SO^ | | |\n| 2-^~4~=====BaSO~4~↓ | | |\n| | | |\n| ④\"查\"――检 | | |\n| 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 | | |\n| 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 | | |\n| 守恒,离子方程式两边 | | |\n| 的系数是否为最简比。 | | |\n| | | |\n| [小结]四步中, | | |\n| \"写\"是基础,\"拆\"是关 | | |\n| 键,\"删\"是途径,\"查 | | |\n| \"是保证。既然拆是关 | | |\n| 键,拆时应注意作出准 | | |\n| 确判断,易溶、易电离 | | |\n| 物质应拆,难溶、难电 | | |\n| 离物质仍保留化学式。 | | |\n| | | |\n| | | |\n| [点击试题]完成下列 | | |\n|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 |\n| | | |\n| ①HCl+NaOH ② | | |\n| HCl+KOH ③ NaOH + | | |\n| H~2~SO~4~ ④ | | |\n| H~2~SO~4~+KOH | | |\n| | | |\n| [投影小结] | | |\n| | | |\n| +-------+-------+ | | |\n| | 化 | 离 | | | |\n| | 学方 | 子方 | | | |\n| | 程式 | 程式 | | | |\n| +-------+-------+ | | |\n| | NaOH | H^+^ | | | |\n| | +HCl | + | | | |\n| | = | OH^―^ | | | |\n| | =NaCl | == | | | |\n| | + | H~2~O | | | |\n| | H~2~O | | | | |\n| | | H^+^ | | | |\n| | KOH | + | | | |\n| | +HCl | OH^―^ | | | |\n| | ==KCl | == | | | |\n| | + | H~2~O | | | |\n| | H~2~O | | | | |\n| | | H^+^ | | | |\n| | 2NaOH | + | | | |\n| | + | OH^―^ | | | |\n| | H~2~ | == | | | |\n| | SO~4~ | H~2~O | | | |\n| | == | | | | |\n| | Na~2~ | H^+^ | | | |\n| | SO~4~ | + | | | |\n| | +2 | OH^―^ | | | |\n| | H~2~O | == | | | |\n| | | H~2~O | | | |\n| | 2KOH | | | | |\n| | + | | | | |\n| | H~2~ | | | | |\n| | SO~4~ | | | | |\n| | = | | | | |\n| | =K~2~ | | | | |\n| | SO~4~ | | | | |\n| | +2 | | | | |\n| | H~2~O | | | | |\n| +-------+-------+ | | |\n| | | |\n| [ | | |\n| 问]通过这些离子方 | | |\n| 程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 | |\n| | | |\n| [分析] | | |\n| 反应物不同,却都可用 | | |\n| 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 | | |\n| | | |\n| [小结]可见离子 | | |\n| 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 | | |\n| 意义不一样,化学方程 | | |\n| 式仅代表某一个反应的 | | |\n| 情况,而离子方程式不 | | |\n| 仅可表示一定物质间的 | | |\n| 某一个反应,而且表示 | | |\n| 所有同一类型的反应。 | | |\n| | | |\n| [板书] | | |\n| 4.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 | |\n| | | |\n| * | | |\n| *①揭示反应的实质。 | | |\n| | | |\n| ②不 | | |\n| 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 | | |\n| 一个反应,而且表示所 | | |\n| 有同一类型的反应。 | | |\n| | | |\n| [设问]是否所 | | |\n| 有的中和反应的离子方 | | |\n| 程式都可表示为:H^+ | | |\n| ^+OH^-^=====H~2~O | | |\n| | | |\n| | | |\n| [点击试题]完成下列 | | |\n|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 |\n| | | |\n| ①Cu(OH)~2~+HCl | | |\n| ②CH~3~COOH+KOH | | |\n| ③Ba | | |\n| (OH)~2~+H~2~SO~4~ | | |\n| | | |\n| [ | | |\n| 讲述]上述三个反应 | | |\n| 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 | |\n| | | |\n| Cu(OH)~2~+2H^+^= | | |\n| ====Cu^2+^+2H~2~O | | |\n| (Cu( | | |\n| OH)~2~------难溶碱) | | |\n| | | |\n| C | | |\n| H~3~COOH+OH^-^==== | | |\n| =CH~3~COO^-^+H~2~O | | |\n| (CH~3~ | | |\n| COOH------难电离物) | | |\n| | | |\n| Ba^2+^+2OH^- | | |\n| ^+2H^+^+SO~4~^2―^ | | |\n| = | | |\n| ====BaSO~4~↓+2H~2~O | | |\n| | | |\n| [引导]通 | | |\n| 过上述比较可知,H^+ | | |\n| ^+OH^-^=====H~2~O | | |\n| 这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 | | |\n| 是什么样的中和反应? | | |\n| | | |\n| [ | | |\n| 小结]H^+^+OH^- | | |\n| ^=====H~2~O表示强酸 | | |\n| +强碱生成可溶性盐+ | | |\n| 水的这一类反应的本质 | | |\n| | | |\n| [[学生实 | | |\n| 验]实验2-3]{.ul} | | |\n| | | |\n| +-------+-------+ | | |\n| | | 现象 | | | |\n| | | 及离 | | | |\n| | | 子方 | | | |\n| | | 程式 | | | |\n| +-------+-------+ | | |\n| | 1、向 | 有 | | | |\n| | 盛有2 | 白色 | | | |\n| | mL | 沉淀 | | | |\n| | Na~2~ | | | | |\n| | SO~4~ | SO~4 | | | |\n| | 溶液 | ~^2―^ | | | |\n| | 的试 | + | | | |\n| | 管里 | Ba | | | |\n| | 加入2 | ^2+^ | | | |\n| | mL | ==Ba | | | |\n| | Ba | SO~4~ | | | |\n| | Cl~2~ | ↓ | | | |\n| | 溶液 | | | | |\n| +-------+-------+ | | |\n| | 2、向 | 溶液 | | | |\n| | 盛有2 | 变红 | | | |\n| | mL | ,又 | | | |\n| | NaOH | 逐渐 | | | |\n| | 稀 | 褪去 | | | |\n| | 溶液 | | | | |\n| | 的试 | H^+^ | | | |\n| | 管里 | + | | | |\n| | 滴入 | OH^―^ | | | |\n| | 几滴 | == | | | |\n| | 酚酞 | H~2~O | | | |\n| | 溶液 | | | | |\n| | ,再 | | | | |\n| | 用滴 | | | | |\n| | 管向 | | | | |\n| | 试管 | | | | |\n| | 里慢 | | | | |\n| | 慢滴 | | | | |\n| | 入稀 | | | | |\n| | 盐酸 | | | | |\n| | ,至 | | | | |\n| | 溶液 | | | | |\n| | 恰好 | | | | |\n| | 变色 | | | | |\n| | 为止 | | | | |\n| +-------+-------+ | | |\n| | 3、向 | 有 | | | |\n| | 盛有2 | 气泡 | | | |\n| | mL | 产生 | | | |\n| | Na~2~ | | | | |\n| | CO~3~ | CO | | | |\n| | 溶液 | ~3~^2 | | | |\n| | 的试 | ―^+2 | | | |\n| | 管里 | H^+^ | | | |\n| | 加入2 | == | | | |\n| | mL  | H~2~O | | | |\n| | 盐酸 | + | | | |\n| | | CO~2~ | | | |\n| +-------+-------+ | | |\n| | | |\n| [提问]上述 | | |\n| 离子反应发生后,溶液 | | |\n| 中各离子的数目有何变 | | |\n| 化?(总有离子的减少) | | |\n| | | |\n| [归纳] | | |\n| 离子反应的实质就是 | | |\n| 通过反应使某些离子的 | | |\n| 数目明显减少的过程。 | | |\n| | | |\n| [ | | |\n| 讨论]哪些因素可以 | | |\n| 使离子数目明显减少? | | |\n| | | |\n| [板书]5.离 | | |\n| 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 | |\n| | | |\n| 生成难溶物、难 | | |\n| 电离物质(弱酸、弱碱 | | |\n| 、水)或挥发性物质( | | |\n| 气体)。因此,复分解 | | |\n| 反应均为离子反应。 | | |\n| | | |\n| /[投影总结/] | | |\n| | | |\n| (1)常见酸、 | | |\n| 碱、盐的溶解性规律 | | |\n| | | |\n| 酸: | | |\n| 除硅酸外一般均可溶; | | |\n| | | |\n| 碱:除NaOH、KOH | | |\n| 、Ba(OH)~2~、NH~3~ | | |\n| H~2~O溶,Ca(OH)~ | | |\n| 2~微溶,其余均难溶; | | |\n| | | |\n| 盐:钾 | | |\n| 、钠、铵、硝酸盐均可 | | |\n| 溶,氯化物中AgCl,Hg | | |\n| ~2~Cl~2~不溶。硫酸盐 | | |\n| 中BaSO~4~、PbSO~4~、 | | |\n| CaSO~4~、Ag~2~SO~4~ | | |\n| | | |\n| (2 | | |\n| )常见的弱酸、弱碱 | | |\n| | | |\n| 弱酸:H | | |\n| F、CH~3~COOH、HClO、 | | |\n| H~2~S、H~2~SO~3~、H | | |\n| ~3~PO~4~、H~2~SiO~3~ | | |\n| | | |\n| 弱碱:NH~3~ | | |\n| H~2~O、难溶碱 | | |\n| | | |\n| /[过/] | | |\n| 在现阶段,我们就研究 | | |\n| 复分解型的离子反应。 | | |\n| | | |\n| [板 | | |\n| 书]6、注意事项: | | |\n| | | |\n| [投影总结] | | |\n| | | |\n| /(1/) | | |\n| 注 | | |\n| 意哪些物质是难溶于水 | | |\n| 的物质,哪些物质是易 | | |\n| 溶于水的,哪些物质是 | | |\n| 微溶于水的。在写离子 | | |\n| 方程式时难溶于水的物 | | |\n| 质必须用分子式写,如 | | |\n| BaSO~4~,AgCl,CaCO~3~ | | |\n| 等。 | | |\n| | | |\n| 对于微溶物的处 | | |\n| 理,有以上三种情况: | | |\n| | | |\n| ①当反应物中有 | | |\n| 微溶物并且处于澄清状 | | |\n| 态时,应将微溶物写成 | | |\n| 离子形式。如在澄清石 | | |\n| 灰水中通入适量CO~2~ | | |\n| ,其离 | | |\n| 子方程式为:Ca^2+^ | | |\n| +2OH^―^ +CO~2~ | | |\n| ==CaCO~3~ ↓+H~2~O | | |\n| | | |\n| ②当反应物中 | | |\n| 有微溶物,且处于悬浊 | | |\n| 液或固态时,应将微溶 | | |\n| 物写成分子式。如在石 | | |\n| 灰乳中加入Na~2~CO~3~ | | |\n| 浓溶液,其离子 | | |\n| 方程式为:Ca(OH)~2~ | | |\n| +CO~3~^2―^ ==CaCO~3~ | | |\n| ↓+2OH^―^ | | |\n| | | |\n| ③在生成物中有微溶物 | | |\n| 析出时,应用分子式表 | | |\n| 示。向澄清石灰水中加 | | |\n| 入稀硫酸,其离子方程 | | |\n| 式为:Ca^2+^+2OH^ | | |\n| ―^+2H^+^+SO~4~^2― | | |\n| ^==CaSO~4~↓+2H~2~O | | |\n| | | |\n| (2)注 | | |\n| 意反应是否在溶液中进 | | |\n| 行。离子方程式只能用 | | |\n| 来表示电解质在溶液中 | | |\n| 进行的反应,不是在溶 | | |\n| 液中进行的反应,一般 | | |\n| 不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 |\n| | | |\n| 例如,氯化铵固体与 | | |\n| 熟石灰固体之间经加热 | | |\n| 生成氨气的反应,尽管 | | |\n| 是复分解反应,但不是 | | |\n| 以自由移动的离子形式 | | |\n| 参与反应的,就不能用 | | |\n| 离子反应表示,只能用 | | |\n| 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 | |\n| 2NH~4~Cl+Ca(OH)~2~ | | |\n| ==CaCl~2~ | | |\n| +2NH~3~↑+2H~2~O | | |\n| | | |\n| (3)多元强酸酸式 | | |\n| 酸根离子在离子方程中 | | |\n| 拆开写;多元弱酸酸式 | | |\n| 酸根离子则不拆开写。 | | |\n| | | |\n| 例如NaHSO~4~ | | |\n| 与NaOH的反应, | | |\n| 离子方程式为:H^+^ | | |\n| +OH^―^ ==H~2~O  | | |\n| | | |\n|   NaHCO~3~与NaOH的 | | |\n| 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 | |\n| HCO~3~^―^+OH^―^ = | | |\n| =H~2~O+CO~3~^2―^  | | |\n| | | |\n| /(4/) | | |\n| 单质、氧化 | | |\n| 物、沉淀、气体在离子 | | |\n| 方程式一律写成化学式 | | |\n| | | |\n| [板书]7、判断离 | | |\n| 子方程式正误的方法 | | |\n| | | |\n| [投影并讲结] | | |\n| | | |\n| (1)看该反应是否能 | | |\n| 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 | |\n| | | |\n| (2)看像 | | |\n| == ↑ ↓及必要的反应 | | |\n| 条件是否正确、齐全。 | | |\n| | | |\n| (3)看表示各物质 | | |\n| 的化学式是否正确,该 | | |\n| 用离子表示的是否拆成 | | |\n| 了离子,该用分子表示 | | |\n| 的是否写成了分子式。 | | |\n| | | |\n| (4 | | |\n| )必须满足守恒原则( | | |\n| 元素守恒、电荷守恒) | | |\n| | | |\n| (5)不可 | | |\n| 以局部约分。注意溶液 | | |\n| 中溶质电离出的阴离子 | | |\n| 和阳离子配数比是否正 | | |\n| 确。某些离子方程式离 | | |\n| 子数不能任意约减,例 | | |\n| 如,H~2~SO~4~与Ba(OH | | |\n| )~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 | | |\n| 程式,应当是Ba^2+^ | | |\n| +2OH^―^+2H^+^ + | | |\n| SO~4~^2―^ ==BaSO | | |\n| ~4~↓+2H~2~O 而不能 | | |\n| 写成Ba^2+^+OH^―^= | | |\n| =BaSO~4~↓+H~2~O  | | |\n| | | |\n| [过渡]前面 | | |\n| 我们学习了离子反应及 | | |\n| 离子反应方程式,接下 | | |\n| 来我们来讨论本节最后 | | |\n| 一个问题,有关溶液中 | | |\n| 的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 | |\n| | | |\n| [板书 | | |\n| ]三、离子共存问题 | | |\n| | | |\n| /[ | | |\n| 讲述/]离子反应是向着 | | |\n| 离子减弱的方向进行。 | | |\n| 离子共存是指离子之间 | | |\n| 不能发生离子反应。反 | | |\n| 之如离子间能发生反应 | | |\n| ,则离子间不能共存。 | | |\n| | | |\n| 造 | | |\n| 成离子不能共存的原因 | | |\n| 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 | |\n| | | |\n| [板书]1 | | |\n| 复分解反应 | | |\n| | | |\n| (1)在溶液中某此 | | |\n| 离子间能互相反应生成 | | |\n| 难溶性物质时,这些离 | | |\n| 子就不能大量共存。 | | |\n| | | |\n| * | | |\n| *如SO~4~^2-^与Ba^2+ | | |\n| ^、Pb^2+^、Ag^+^; | | |\n| | | |\n| OH^-^与Cu^ | | |\n| 2+^、Fe^3+^、Mg^2+^ | | |\n| 、Al^3+^、Zn^2+^; | | |\n| | | |\n| Ag^+ | | |\n| ^与Cl^-^、Br^-^、I | | |\n| ^-^、CO~3~^2-^、SO | | |\n| ~3~^2-^、S^2-^; | | |\n| | | |\n| Mg^2+^ | | |\n| 、Ca^2+^、Ba^2+^与CO | | |\n| ~3~^2-^、SO~3~^2-^ | | |\n| 、PO~4~^3-^;S^2-^ | | |\n| 与Cu^2+^、Pb^2+^等 | | |\n| | | |\n| (2 | | |\n| )离子间能结合生成难 | | |\n| 电离的物质时,则这些 | | |\n| 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 | |\n| | | |\n| 如H^+ ^与OH^- | | |\n| ^、ClO^-^、CH~3~CO | | |\n| O^-^、HPO~4~^2-^、 | | |\n| H~2~PO~4~^-^、F^―^ | | |\n| 、S^2―^ | | |\n| | | |\n| OH^-^与HC | | |\n| O~3~^-^、HS^-^、HS | | |\n| O~3~^-^、H~2~PO~4~^ | | |\n| -^、HPO~4~^2-^、H^ | | |\n| +^等不能大量共存。 | | |\n| | | |\n| ( | | |\n| 3)离子间能结合生成 | | |\n| 挥发性物质时,则这些 | | |\n| 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 | |\n| | | |\n| 如: | | |\n| H^+^与CO~3~^2-^.SO~ | | |\n| 3~^2-^.S^2-^.HCO~3~^ | | |\n| -^,HSO~3~^-^,HS^-^ | | |\n| | | |\n|   | | |\n|  OH^―^ 与NH~4~^+^ | | |\n|  等不能大量共存。 | | |\n| | | |\n| [ | | |\n| 小结]强酸与弱酸的 | | |\n| 阴离子和弱酸的酸式酸 | | |\n| 根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 | |\n| | | |\n|     强碱与弱碱的 | | |\n| 阳离子和弱酸的酸式酸 | | |\n| 根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 | |\n| | | |\n| [讲] | | |\n| 注意题目是否给出附 | | |\n| 加条件,例如酸碱性, | | |\n| 在酸性溶液中除题给离 | | |\n| 子外,还应有大量H^+ | | |\n| ^,在碱性溶液中除题 | | |\n| 给离子外,还应有大量 | | |\n| OH^―^ ;是否给定溶 | | |\n| 液无色,若给定无色时 | | |\n| 则应排除:Cu^2+^(蓝 | | |\n| 色)、Fe^3+^(黄棕色 | | |\n| )、Fe^2+^(浅绿色) | | |\n| 、MnO~4~^-^(紫色) | | |\n| | | |\n| | | |\n| [总结]本节学习了 | | |\n| 离子反应及其表示形式 | | |\n|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 | |\n| 意义,还有离子反应发 | | |\n| 生的条件,离子共存问 | | |\n| 题,其中离子方程式的 | | |\n| 书写是一难点,又是重 | | |\n| 要的化学用语,能够正 | | |\n| 确书写离子方程式,将 | | |\n| 为化学学习带来众多方 | | |\n| 便。希望同学们多练。 | | |\n+----------------------+----------------------+----------------------+\n+----------------------+----------------------+----------------------+\n| 课题:第二章 | 授课班级 | |\n| 第三节 | | |\n| 氧化还原反应(一) | | |\n+----------------------+----------------------+----------------------+\n| | 课 时 | |\n+----------------------+----------------------+----------------------+\n| 教 | 知识 | 1、学会用化合价 |\n| | | 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 |\n| 学 | 与 | 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n| | | |\n| 目 | 技能 | 2、初步 |\n| | | 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 |\n| 的 | | 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 |\n| | |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n| | | |\n| | | 3、理 |\n| | | 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n| | | 就是发生了电子转移; |\n+----------------------+----------------------+----------------------+\n| | 过程 | 1、、复习巩固初 |\n| | | 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 |\n| | 与 | 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 |\n| | | 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n| | 方法 | ,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 |\n| | | 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 |\n| | | 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 |\n| | | 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 |\n| | | |\n| | | 2、培养学生思考及 |\n| | |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n+----------------------+----------------------+----------------------+\n| | 情感 | 1、理解 |\n| | | 氧化跟还原的相互依存 |\n| | 态度 | 和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n| | | |\n| | 价值观 | |\n+----------------------+----------------------+----------------------+\n| 重 点 | 用化 | |\n| | 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 | |\n| | 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 |\n+----------------------+----------------------+----------------------+\n| 难 点 | 理 | |\n| | 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 |\n| | 就是发生了电子转移; | |\n+----------------------+----------------------+----------------------+\n| 知 | 第三节 | |\n| | 氧化还原反应 | |\n| 识 | | |\n| | 一、氧化还原反应 | |\n| 结 | | |\n| | 1、氧化反应( | |\n| 构 | oxidation | |\n| | reaction):元 | |\n| 与 | 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 | |\n| | | |\n| 板 | 还原反应( | |\n| | reduction | |\n| 书 | reaction):元 | |\n| | 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 |\n| 设 | | |\n| | 氧化还原 | |\n| 计 | 反应:凡有元素化合价 | |\n| | 升降的化学反应就是 | |\n| | | |\n| | 2、氧化还原反 | |\n| | 应的判断依据/-/-/-/ | |\n| | --有元素化合价变化 | |\n| | | |\n| | 失电子总数=化合价 | |\n| | 升高总数==得电子总数 | |\n| | ==化合价降低总数。 | |\n| | | |\n| | 3、氧化还原反应 | |\n| | 的实质/-/-/-/-/--电 | |\n| | 子的转移(电子的得失 | |\n| | 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 |\n| | | |\n| | 口诀:化合价升高 | |\n| | ,失电子,被氧化; | |\n| | | |\n| | 化合价降 | |\n| | 低,得电子,被还原 | |\n+----------------------+----------------------+----------------------+\n| 教学过程 | | |\n+----------------------+----------------------+----------------------+\n| 教学步骤、内容 | 教学方法 | |\n+----------------------+----------------------+----------------------+\n| [复习 | 通 | |\n| ]化学反应可以从不 | 过回忆旧知识发现问题 | |\n| 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其 | ,引起学生思考,将学 | |\n| 目的在于了解各类反应 | 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 | |\n| 的本质。回忆一下,我 | 并遵循由旧入新、由浅 | |\n| 们初中学过哪些基本反 | 入深的课堂教学规律。 | |\n| 应类型?并举例说明。 | | |\n| | 学生板书方程式 | |\n| [投影小结] | | |\n| | 1、2Cu +O~2~==2CuO | |\n| 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 | 化合反应 | |\n| | | |\n| ---------- | 2、CuO+H~2~ ==H~2~O | |\n| -- ----------------- | +Cu置换反应 | |\n| -------------------- | | |\n| - ------------------ | 3、Fe + CuSO~4~ | |\n| 反应类型 举例 | =FeSO~4~ +Cu | |\n| | 置换反应 | |\n| 表示式 | | |\n| 化 | 4、NaCl + AgNO~3~ | |\n| 合反应 C+O~2~ C | ==AgCl↓+NaNO~3~ | |\n| O~2~ | 复分解反应 | |\n| A+B====AB | | |\n| 分 | 5、CaCO~3~ ==CaO | |\n| 解反应 CaCO~3~ C | +CO~2~ | |\n| aO+CO~2~↑ | | |\n| AB====A+B | 分解反应 | |\n| 置换反 | | |\n| 应 C+2CuO 2Cu+ | 通过及时到位的练习 | |\n| CO~2~↑ | 更好的巩固氧化还原反 | |\n| A+BC====AC+B | 应的判断依据和应用。 | |\n| 复分解反 | | |\n| 应 CaCO~3~+2HCl=== | 在 | |\n| =CaCl~2~+H~2~O+CO~2~ | 讲电子数目时巧妙的带 | |\n| ↑ AB+CD====AD+CB | 出四者相等的结果,为 | |\n| ---------- | 讲得失电子守衡和化合 | |\n| -- ----------------- | 价变化分析埋下伏笔。 | |\n| -------------------- | | |\n| - ------------------ | 通过对NaCl 和HCl | |\n| | 形成过程的 | |\n| [引 | 分析引导学生寻找氧化 | |\n| ]初中阶段我们学习 | 还原反应的本质,深入 | |\n| 过许多化学反应,根据 | 理解\"电子转移\"的意义 | |\n|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 | ,并向学生渗透从结构 | |\n| 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的种 | 入手探究化学反应这一 | |\n| 类的多少可以把他们分 | 化学学习的重要理想。 | |\n| 为四个基本反应类型, | | |\n| 但是有一些反应,比如 | | |\n| Fe~2~O~3~ + 3CO | | |\n| ==2Fe +3CO~2~ | | |\n| ,经过分析,它 | | |\n| 不属于四个基本反应类 | | |\n| 型的任何一个,说明上 | | |\n| 述分类方法不能包括所 | | |\n| 有反应,所以我们需要 | | |\n| 制定一个新的分类方法 | | |\n|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 | | |\n| 探讨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 | |\n| | | |\n| [板书]第三节 | | |\n| 氧化还原反应 | | |\n| | | |\n| [过]化 | | |\n| 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 | | |\n| 我们认识了许多化学反 | | |\n| 应,现在请你写出屏幕 | | |\n| 上几个反应的化学方程 | | |\n| 式,并讨论并交流这类 | | |\n| 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 | | |\n| | | |\n| [投影 | | |\n| ]写出下列化学反应 | | |\n| | | |\n| 1、铜和氧气的反应 | | |\n| | | |\n| 2 | | |\n| 、氧化铜与氢气的反应 | | |\n| | | |\n| 3、 | | |\n| 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 | |\n| | | |\n| 4、氯化钠溶 | | |\n| 液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 | | |\n| | | |\n| 5、碳酸钙的分解反应 | | |\n| | | |\n| [问]反应2Cu | | |\n| +O~2~==2CuO | | |\n| 除属化合反应外 | | |\n| 还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 | |\n| | | |\n| (氧化反应) | | |\n| | | |\n| [问 | | |\n| ]什么叫氧化反应? | | |\n| | | |\n| (物质跟氧发生的化 | | |\n| 学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 | |\n| | | |\n| [问] | | |\n| 请判断下列反应中H~2~ | | |\n| 发生 | | |\n| 了什么反应?CuO+H~2~ | | |\n| ==H~2~O +Cu | | |\n| | | |\n| (H~2~ 夺取了CuO | | |\n| 中的氧并 | | |\n| 与氧结合生成了H~2~O | | |\n| ,发生了氧化反应) | | |\n| | | |\n| [问]那么CuO | | |\n| 发生了什么反应? | | |\n| | | |\n| (CuO | | |\n| 失去了氧 | | |\n| ,发生的是还原反应) | | |\n| | | |\n| [讲]在这个 | | |\n| 反应中,氧化铜失去氧 | | |\n| 变成单质铜,发生了还 | | |\n| 原反应;碳得到了氧变 | | |\n| 成了二氧化碳,发生了 | | |\n| 氧化反应。也就是说, | | |\n|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 | | |\n| 同时发生的,这样的反 | | |\n| 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 | |\n| | | |\n| [思考 | | |\n| 与交流]请分析下列3 | | |\n| 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种 | | |\n| 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 | | |\n| 后有无变化,讨论氧化 | | |\n| 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 | | |\n| 的升降有什么关系。 | | |\n| | | |\n| 1、2CuO +C===2Cu | | |\n| +CO~2~ ↑ | | |\n| | | |\n| 2、H~2~O +C==H~2~ | | |\n| +CO | | |\n| | | |\n| 3、CuO +H~2~ ===Cu | | |\n| +H~2~O | | |\n| | | |\n| (在反 | | |\n| 应1中,铜元素化合价 | | |\n| 降低,碳元素化合价升 | | |\n| 高;在反应2中,氢元 | | |\n| 素化合价降低,碳元素 | | |\n| 化合价升高;在反应3 | | |\n| 中铜元素化合价降低, | | |\n| 氢元素化合价升高,) | | |\n| | | |\n| [讲]由此可知, | | |\n| 有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 | | |\n| 应是氧化反应,有元素 | | |\n| 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 | | |\n| 原反应,氧化与还原这 | | |\n| 两个对立的过程相互依 | | |\n| 存而统一于一个氧化还 | | |\n| 原反应之中,同时发生 | | |\n| 而且不可以分离。总的 | | |\n| 来说,在化学反应中, | | |\n| 物质的某些元素的化合 | | |\n| 价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 | | |\n| 化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 | |\n| | | |\n| [板书 | | |\n| ]一、氧化还原反应 | | |\n| | | |\n| 1、氧化反应( | | |\n| oxidation | | |\n| reaction):元 | | |\n| 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 | | |\n| | | |\n| 还原反应( | | |\n| reduction | | |\n| reaction):元 | | |\n| 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 | |\n| | | |\n| 氧化还原 | | |\n| 反应:凡有元素化合价 | | |\n| 升降的化学反应就是 | | |\n| | | |\n| 2、氧化还原反 | | |\n| 应的判断依据/-/-/-/ | | |\n| --有元素化合价变化 | | |\n| | | |\n| [问]请 | | |\n| 判断投影的五个反应都 | | |\n| 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 | |\n| | | |\n| (1、2、3反应中元素 | | |\n| 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所 | | |\n| 以他们是氧化还原反应 | | |\n| ;4、5反应中元素化合 | | |\n| 价没有发生变化,所以 | | |\n| 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 | |\n| | | |\n| [过]为什 | | |\n| 么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 | | |\n| 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 | |\n| 其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 | |\n| | | |\n| [讲]以2Na | | |\n| +Cl~2~==2NaCl 为例 | | |\n| | | |\n| [投影] | | |\n| | | |\n| [讲]2Na | | |\n| +Cl~2~= | | |\n| =2NaCl ,反应前后化 | | |\n| 合价发生了变化,是个 | | |\n| 氧化还原反应。钠原子 | | |\n| 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 | | |\n| 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 | | |\n| ,成为稳定的钠离子; | | |\n| 而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 | | |\n| 电子,反应中易得到一 | | |\n| 个电子,成为稳定的氯 | | |\n| 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 | | |\n| 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离子 | | |\n| 化合物氯化钠。这个过 | | |\n| 程中电子通过失与得由 | | |\n| 钠原子转移到氯原子。 | | |\n| | | |\n| [讲]在 | | |\n| 形成离子化合物时,某 | | |\n| 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 | | |\n| 则使元素化合价升高, | | |\n| 某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 | | |\n| ,则此元素化合价最低 | | |\n| 。那么得失电子会使元 | | |\n| 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 | |\n| | | |\n| 电 | | |\n| 子由一种元素的原子转 | | |\n| 移到另一种元素的原子 | | |\n| ,带负电荷电子的移动 | | |\n| 使电路中产生了电流, | | |\n| 电流计指针发生了偏转 | | |\n| ,有关它的原理我们将 | | |\n| 在必修2中继续学习。 | | |\n| | | |\n| [ | | |\n| 问]由上述可知,形 | | |\n| 成离子化合物时,化合 | | |\n| 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 |\n| | | |\n| (Na | | |\n| 元素原子失电子,则化 | | |\n| 合价升高,Cl元素原子 | | |\n| 得电子,则化合价降低 | | |\n| 。即化合价的变化在形 | | |\n| 成离子化合物时是由于 | | |\n| 元素得失电子引起的) | | |\n| | | |\n| [板书] | | |\n| | | |\n| 失电子总数=化合价 | | |\n| 升高总数==得电子总数 | | |\n| ==化合价降低总数。 | | |\n| | | |\n| [讲]同 | | |\n| 样,我们再来分析H~2~ | | |\n| +Cl~2~===2HCl | | |\n| 。在氢气和氯气反 | | |\n| 应中,由于生成物氯化 | | |\n| 氢是共价化合物,在反 | | |\n| 应过程中,哪一种元素 | | |\n| 的原子都没有失去或完 | | |\n| 全得到电子,它们之间 | | |\n| 只有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 | |\n| ,且共用电子对偏离于 | | |\n| 氢原子,而偏向于氯原 | | |\n| 子,因此氢原子由0价 | | |\n| 升高到+1价被氧化,氯 | | |\n| 元素从0价降低到-1价 | | |\n| ,被还原。所以,共用 | | |\n| 电子对的偏移也可以使 | | |\n| 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 | |\n| | | |\n| [板 | | |\n| 书]3、氧化还原反应 | | |\n| 的实质/-/-/-/-/--电 | | |\n| 子的转移(电子的得失 | | |\n| 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 | |\n| | | |\n| | | |\n| [总结]让学生总结 | | |\n| 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 | |\n| | | |\n| --------------- | | |\n| -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n| 得氧失氧观点 | | |\n| 化合价升降观 | | |\n| 点 | | |\n| 电子转移观点 | | |\n| 氧化反应 | | |\n| 得到氧的反应 | | |\n| 化合价升高的反 | | |\n| 应 | | |\n| 失去电子的反应 | | |\n| 还原反应 | | |\n| 失去氧的反应 | | |\n| 化合价降低的反 | | |\n| 应 | | |\n| 得到电子的反应 | | |\n| 氧化还原的关系 | | |\n| 得氧失氧同时发生 | | |\n| 化合价升降同时发生 | | |\n| (且升降总数相等) | | |\n| 得失电子同时发生( | | |\n| 且得失电子总数相等) | | |\n| 氧化还原反应 | | |\n| 有氧得失的反应 | | |\n| 有化合价升降的反 | | |\n| 应 | | |\n| 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 | |\n| --------------- | | |\n| -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n| [板 | | |\n| 书]口诀:化合价升高 | | |\n| ,失电子,被氧化; | | |\n| | | |\n| 化合价降 | | |\n| 低,得电子,被还原 | | |\n+----------------------+----------------------+----------------------+\n+----------------------+----------------------+----------------------+\n| 课题:第二章 | 授课班级 | |\n| 第三节 | | |\n| 氧化还原反应(二) | | |\n+----------------------+----------------------+----------------------+\n| | 课 时 | |\n+----------------------+----------------------+----------------------+\n| 教 | 知识 | 1、掌握四种基 |\n| | | 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 |\n| 学 | 与 | 反应间的关系,理解氧 |\n| | | 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 |\n| 目 | 技能 | |\n| | | 2、了 |\n| 的 | | 解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 |\n| | | 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n+----------------------+----------------------+----------------------+\n| | 过程 | 1、通过 |\n| | |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 |\n| | 与 | 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 |\n| | | 概念、深刻理解概念、 |\n| | 方法 | 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 |\n| | | |\n| | | 2、通过对氧化还原反 |\n| | | 应概念认识的过程,体 |\n| | | 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n| | | ,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n+----------------------+----------------------+----------------------+\n| | 情感 | 1、通 |\n| | | 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 |\n| | 态度 | 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 |\n| | | 的观点、科学的态度、 |\n| | 价值观 | 探索的精神学习化学; |\n| | | |\n| | | 2、通过创设问 |\n| | | 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 |\n| | | 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 |\n| | | 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n+----------------------+----------------------+----------------------+\n| 重 点 |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 |\n+----------------------+----------------------+----------------------+\n| 难 点 | 氧化 | |\n| | 还原反应的概念的应用 | |\n+----------------------+----------------------+----------------------+\n| 知 | 4 | |\n| |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 | |\n| 识 | 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 |\n| | | |\n| 结 | | |\n| | 二、氧化剂和还原剂 | |\n| 构 | | |\n| | 1、氧化 | |\n| 与 | 剂和还原剂(反应物) | |\n| | | |\n| 板 | 氧化剂:得电子 | |\n| | (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 | |\n| 书 | /-/-/-/-/--氧化性 | |\n| | | |\n| 设 | 还原剂:失电子 | |\n| | (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 | |\n| 计 | /-/-/-/-/--还原性 | |\n| | | |\n| | 氧化产 | |\n| | 物:氧化后的生成物 | |\n| | | |\n| | 还原产物 | |\n| | :还原后的生成物。 | |\n| | | |\n| | 氧化剂 + 还原剂 == | |\n| | 还原产物 + | |\n| | 氧化产物 | |\n| | | |\n| | 2、氧化还原反应中 | |\n| | 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 |\n| | | |\n| | (1) | |\n| | 双线桥法/-/ | |\n| | --表示电子得失结果 | |\n| | | |\n| | (2) | |\n| | 单线桥---- | |\n| | --表示电子转移情况 | |\n| | | |\n| | ![ | |\n| | E://二附中//教学资源 | |\n| | //高一//氧化还原反应 | |\n| | 之四.files//Image121 | |\n| | .gif](static/Images/ | |\n| | a91144fda2c741b0b969 | |\n| | 4ebcfa9d1deb/media/i | |\n| | mage58.png){width=\"2 | |\n| | .4993055555555554in\" | |\n| | height=\"0. | |\n| | 6027777777777777in\"} | |\n| | | |\n| | ![](s | |\n| | tatic/Images/a91144f | |\n| | da2c741b0b9694ebcfa9 | |\n| | d1deb/media/image59. | |\n| | png){width=\"2.625in\" | |\n| | height=\"0.8229166 | |\n| | 666666666in\"}3、常 | |\n| | 见的氧化剂与还原剂 | |\n+----------------------+----------------------+----------------------+\n| 教学过程 | | |\n+----------------------+----------------------+----------------------+\n| 教学步骤、内容 | 教学方法 | |\n+----------------------+----------------------+----------------------+\n| [课前小练 | 属于氧化还原 | |\n| ]判断下列反应属于 | 反应的有1、2、3、4、 | |\n| 哪种基本反应类型?是 | 6;非氧化还原反应有 | |\n| 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 :5、7、8;化合反应 | |\n| | :1、5、6;分解反应 | |\n| 1、2 | :3、4、8;置换反应 | |\n| Na +Cl~2~==2NaCl | :2;复分解反应:7; | |\n| | | |\n| 2、Fe +CuSO~4~ | 学生讨论后并小结 | |\n| ==FeSO~4~ +Cu | | |\n| | 1、正确 | |\n| 3、2 HgO ==2Hg +O~2~ | | |\n| ↑ | 2、不正确 | |\n| | | |\n| 4、NH~4~NO~3~ | | |\n| ==N~2~O ↑+2H~2~O | 只有最后一个不是氯化 | |\n| | 还原反应。其它都是 | |\n| 5、CaO +H~2~O | | |\n| ==CaCO~3~ | 带着问题去阅 | |\n| | 读教材37页上的内容。 | |\n| 6、3 Fe +2O~2~ | | |\n| ==Fe~3~O~4~ | 通过例题引出表 | |\n| | 示方法,并通过讲解和 | |\n| 7、BaCl~2~ | 练习最大限度的加深学 | |\n| +H~2~SO~4~ ==BaSO~4~ | 生对此表示法的理解。 | |\n| ↓+2HCl | | |\n| | 通过讲解和 | |\n| 8、CaCO~3~ ==CaO | 练习最大限度的加深学 | |\n| +CO~2~ ↑ | 生对此表示法的理解。 | |\n| | | |\n| [师]请大 | | |\n| 家根据以上的练习,总 | | |\n| 结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 | | |\n| 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 | |\n| | | |\n| [板书]4 | | |\n|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 | | |\n| 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 | |\n| | | |\n| [讲]置换反应 | | |\n| 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 | |\n| ,复分解反应一定不属 | | |\n| 于氧化还原反应,化合 | | |\n| 反应和分解反应有些属 | | |\n| 于氧化还原反应,有些 | | |\n| 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 | |\n| | | |\n| [投影] | | |\n| | | |\n| ![6](sta | | |\n| tic/Images/a91144fda | | |\n| 2c741b0b9694ebcfa9d1 | | |\n| deb/media/image60.jp | | |\n| eg){width=\"2.9375in\" | | |\n| height=\"1. | | |\n| 4694444444444446in\"} | | |\n| | | |\n| ![6](sta | | |\n| tic/Images/a91144fda | | |\n| 2c741b0b9694ebcfa9d1 | | |\n| deb/media/image60.jp | | |\n| eg){width=\"2.9375in\" | | |\n| height=\"1. | | |\n| 6881944444444446in\"} | | |\n| | | |\n| [点击试题]1、判 | | |\n| 断下列说法正确与否 | | |\n| | | |\n| 、有单 | | |\n| 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 | | |\n| 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 | | |\n| 定是氯化还原反应。 | | |\n| | | |\n| 、没有单质参 | | |\n| 加的化合反应和没有单 | | |\n| 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 | | |\n| 不是氯化还原反应。 | | |\n| | | |\n| 2、判断下列反是否 | | |\n| 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 | |\n| | | |\n| 、2CuO+H | | |\n| ~2~=====Cu+H~2~O | | |\n| | | |\n| 、MnO~2~ | | |\n| +4HCl(浓)======MnCl | | |\n| ~2~+H~2~O+Cl~2~↑ | | |\n| | | |\n| 、3NO~2~+H~2~ | | |\n| O======2HNO~3~+NO | | |\n| | | |\n| 、2H~2~O~2~= | | |\n| =====2H~2~O+O~2~↑ | | |\n| | | |\n| 、CaCO~3~ | | |\n| +H~2~O+CO~2~====== | | |\n| Ca(HCO~3~)~2~ | | |\n| | | |\n| [过]在 | | |\n| 反应中,H~2~――H~2~O | | |\n|  的变化实质是失去了 | | |\n| 电子,被氧化,而CuO | | |\n| /-/--Cu | | |\n| 的 | | |\n| 变化实质是得到了电子 | | |\n| ,被还原。其中,H~2~ | | |\n| 为CuO | | |\n| 的 | | |\n| 还原提供了电子,CuO | | |\n| 为H~2~ | | |\n| 的氧化接受了电子,从 | | |\n| 而使双方完成了氧化还 | | |\n| 原反应。在这里,H~2~ | | |\n| 起还原 | | |\n| 作用称为还原剂,CuO | | |\n| 起 | | |\n| 氧化作用称为氧化剂。 | | |\n| | | |\n| [板书] | | |\n| 二、氧化剂和还原剂 | | |\n| | | |\n| * | | |\n| *[问]1、从电子转 | | |\n| 移的角度分析什么是氧 | | |\n| 化剂?什么是还原剂? | | |\n| | | |\n| 2、氧 | | |\n| 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 | | |\n| 原反应中本身所发生的 | | |\n| 反应是什么?所含元素 | | |\n| 的化合价的情况如何? | | |\n| | | |\n| 3 | | |\n| 、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 | | |\n| 化还原反应中分别表现 | | |\n| 什么性质?起何作用? | | |\n| | | |\n| [讨论并 | | |\n| 小结]得电子(或电 | | |\n| 子对偏向)的物质为氧 | | |\n| 化剂。失电子(或电子 | | |\n| 对偏离物质)的物质为 | | |\n| 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 | | |\n| 应中,氧化剂得到了电 | | |\n| 子,所含元素化合价降 | | |\n| 低,发生了还原反应; | | |\n| 还原剂失去了电子,所 | | |\n| 含元素化合价升高,发 | | |\n| 生了氧化反应。氧化剂 | | |\n| 具有氧化性,得电子的 | | |\n| 性质;还原剂具有还原 | | |\n| 性,即失电子的性质。 | | |\n| | | |\n| [板书]1、氧化 | | |\n| 剂和还原剂(反应物) | | |\n| | | |\n| 氧化剂:得电子 | | |\n| (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 | | |\n| /-/-/-/-/--氧化性 | | |\n| | | |\n| 还原剂:失电子 | | |\n| (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 | | |\n| /-/-/-/-/--还原性 | | |\n| | | |\n| [讲] | | |\n|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 | | |\n| 化剂得电子具有氧化性 | | |\n| ,起氧化作用,本身被 | | |\n| 还原后的生成物叫还原 | | |\n| 产物。还原剂失电子具 | | |\n| 有还原性,起还原作用 | | |\n| ,本身被氧化,氧化后 | | |\n| 的生成物叫氧化产物。 | | |\n| | | |\n| [板书]氧化产 | | |\n| 物:氧化后的生成物 | | |\n| | | |\n| 还原产物 | | |\n| :还原后的生成物。 | | |\n| | | |\n| | | |\n| [总结]氧化还原反 | | |\n| 应中各概念间的关系为 | | |\n| | | |\n| [板书] | | |\n| | | |\n| 氧化剂 + 还原剂 == | | |\n| 还原产物 + | | |\n| 氧化产物 | | |\n| | | |\n| [过]氧化还原反 | | |\n| 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 | |\n| ,下面我们学习如何在 | | |\n| 方程式上简单地表示反 | | |\n| 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 | | |\n| | | |\n| [板书 | | |\n| ]2、氧化还原反应中 | | |\n| 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 | |\n| | | |\n| (1) | | |\n| 双线桥法/-/ | | |\n| --表示电子得失结果 | | |\n| | | |\n| ![E://二附 | | |\n| 中//教学资源//高一/ | | |\n| /氧化还原反应之四.fi | | |\n| les//Image118.gif](s | | |\n| tatic/Images/a91144f | | |\n| da2c741b0b9694ebcfa9 | | |\n| d1deb/media/image59. | | |\n| png){width=\"2.625in\" | | |\n| height=\"0. | | |\n| 8222222222222222in\"} | | |\n| | | |\n| | | |\n| [投影小结]步骤: | | |\n| | | |\n| 1、先标化合价, | | |\n| 双线桥从左指向右连接 | | |\n| 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 | | |\n| | | |\n| 2、 | | |\n| 线上标明电子得失数。 | | |\n| | | |\n| [点击 | | |\n| 试题]用双线桥表示下 | | |\n| 列氧化还原反应,并指 | | |\n| 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 | |\n| | | |\n| (1) 3 H~2~ + | | |\n| Fe~2~O~3~ === 3H~2~O | | |\n| + 2Fe | | |\n| | | |\n| (2) 2KClO~3~ === | | |\n| 2KCl + 3 O~2/ ~ | | |\n| | | |\n| (3) 2H~2~S +SO~2~ | | |\n| == 3 S+2H~2~O | | |\n| | | |\n| [板书](2) | | |\n| 单线桥---- | | |\n| --表示电子转移情况 | | |\n| | | |\n| ![ | | |\n| E://二附中//教学资源 | | |\n| //高一//氧化还原反应 | | |\n| 之四.files//Image121 | | |\n| .gif](static/Images/ | | |\n| a91144fda2c741b0b969 | | |\n| 4ebcfa9d1deb/media/i | | |\n| mage58.png){width=\"2 | | |\n| .4993055555555554in\" | | |\n| height=\"0. | | |\n| 6027777777777777in\"} | | |\n| | | |\n| [投影 | | |\n| 小结]步骤:重点: | | |\n| | | |\n| (1)单箭 | | |\n| 号(在反应物之间); | | |\n| | | |\n| (2) | | |\n| 箭号起点为被氧化(失 | | |\n| 电子)元素,终点为被 | | |\n| 还原(得电子)元素; | | |\n| | | |\n| (3)只标转移 | | |\n| 电子总数,不标得与失 | | |\n| (氧化剂得电总数等于 | | |\n| 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 | |\n| | | |\n| [ | | |\n| 过]下面根据我们已 | | |\n| 有的经验,总结一下常 | | |\n| 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 | |\n| | | |\n| [板书]3、常 | | |\n| 见的氧化剂与还原剂 | | |\n| | | |\n| [投影小结] | | |\n| | | |\n| 1、常见的氧化剂 | | |\n| | | |\n| /(1/) | | |\n| 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 | |\n| :O~2~、Cl~2~、Br~2~ | | |\n| | | |\n| /(2/) | | |\n| 含高价金属阳离 | | |\n| 子的化合物:FeCl~3~ | | |\n| | | |\n| /(3/) | | |\n| 含 | | |\n| 某些较高化合价元素的 | | |\n| 化合物:浓H~2~SO~4~ | | |\n| 、HNO | | |\n| ~3~、KMnO~4~、MnO~2~ | | |\n| | | |\n| 2、常见的还原剂: | | |\n| | | |\n| /(1/) | | |\n| 活泼 | | |\n| 或或较活泼的金属:K | | |\n| 、Ca、Na、Al、Mg、Zn | | |\n| (按金属活动 | | |\n| 性顺序,还原性递减) | | |\n| | | |\n| /(2/) | | |\n| 含低价金属阳离 | | |\n| 子的化合物:Fe^2+^ | | |\n| | | |\n| /(3/) | | |\n| 某些 | | |\n| 非金属单质:C、H~2~ | | |\n| | | |\n| /(4/) | | |\n| 含有较低化合 | | |\n| 价元素的化合物:HCl | | |\n| 、H~2~S、HI、KI | | |\n| | | |\n| [结束语]氧 | | |\n| 化还原反应是和工农业 | | |\n| 生产、科学技术、日常 | | |\n| 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反 | | |\n| 应。它对我们人类既有 | | |\n| 贡献又有害处,比如我 | | |\n| 们酿酒、燃料燃烧都是 | | |\n| 利用氧还反应,但是铁 | | |\n| 生锈,易燃物自然等等 | | |\n| 也同样是氧还反应。我 | | |\n| 们在学习了化学之后就 | | |\n| 可以充分去避免氧还反 | | |\n| 应的危害,最大限度的 | | |\n| 利用它来为人类服务。 | | |\n+----------------------+----------------------+----------------------+\n+----------------------+----------------------+----------------------+\n| 课题:第二章 | 授课班级 | |\n|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 | |\n| 专题复习 | | |\n+----------------------+----------------------+----------------------+\n| | 课 时 | |\n+----------------------+----------------------+----------------------+\n| 教 | 知识 | 1、巩 |\n| | | 固物质的分类及方法, |\n| 学 | 与 | 了解胶体的主要性质; |\n| | | |\n| 目 | 技能 | 2、进 |\n| | | 一步了解离子反应的本 |\n| 的 | | 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n| | | |\n| | | 3 |\n| | | 、进一步了解氧化还原 |\n| | | 反应的实质及有关概念 |\n+----------------------+----------------------+----------------------+\n| | 过程 | 通过 |\n| | | 知识归纳总结的教学, |\n| | 与方法 | 让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 |\n| | | 进行归纳总结,引起学 |\n| | | 生对学习方法的重视。 |\n+----------------------+----------------------+----------------------+\n| | 情感态度 | 通过本次课的学 |\n| | | 习,让学生找到学习的 |\n| | 价值观 | 感觉,重视轻松学习的 |\n| | | 方法,感受学习的快乐 |\n+----------------------+----------------------+----------------------+\n| 重 点 | 离子方程式的本质 | |\n| | 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 |\n+----------------------+----------------------+----------------------+\n| 难 点 |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 |\n| | 及有关基本概念的应用 | |\n+----------------------+----------------------+----------------------+\n| 知 | 第二章 | |\n| |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 |\n| 识 | 专题复习 | |\n| | | |\n| 结 | 一 | |\n| | 、本章知识结构梳理 | |\n| 构 | | |\n| | 1、物质的分类 | |\n| 与 | | |\n| | * | |\n| 板 | *2、物质的化学变化 | |\n| | | |\n| 书 | | |\n| | 二、本章典型题剖析 | |\n| 设 | | |\n| | 三、 | |\n| 计 | 本章专题讲座――-氧化 | |\n| | 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 |\n| | | |\n| | 1、守恒律: | |\n| | | |\n| | 化合价有升必 | |\n| | 有降,电子有得必有失 | |\n| | ,对于一个完整的氧化 | |\n| | 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 | |\n| | 总数==降低总数==失电 | |\n| | 子总数==得电子总数 | |\n| | | |\n| | 2、价态律: | |\n| | | |\n| | (1) | |\n| | 元素处于最高价,只 | |\n| | 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 | |\n| | 低价,只有还原性,元 | |\n| | 素处于中间价,既有氧 | |\n| | 化性,又有还原性。 | |\n| | | |\n| | (2) | |\n| | 同种元 | |\n| | 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反 | |\n| | 应,元素化合价只靠近 | |\n| | 不交叉,相邻价态间不 | |\n| |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n| | | |\n| | 注意: | |\n| | | |\n| | 元素处于最 | |\n| | 高价,具有氧化性,但 | |\n| | 不一定氧化性最强, | |\n| | | |\n| | 金属 | |\n| | 元素只有正价无负价, | |\n| | F、O只有负价无正价 | |\n| | | |\n| | 含同一元素的 | |\n| | 不同物质,若价态相邻 | |\n| | ,则不发生氧化还原 | |\n| | | |\n| | 3、强弱律 | |\n| | | |\n| | 氧化剂 + 还原剂 == | |\n| | 还原产物 + | |\n| | 氧化产物 | |\n| | | |\n| | 氧化性:氧化剂 /> | |\n| | 氧化产物 | |\n| | | |\n| | 还原性:还原剂 /> | |\n| | 还原产物 | |\n+----------------------+----------------------+----------------------+\n| 教学过程 | | |\n+----------------------+----------------------+----------------------+\n| 教学步骤、内容 | 教学方法 | |\n+----------------------+----------------------+----------------------+\n| [板书]一 | 投影主干知识, | |\n| 、本章知识结构梳理 | 让学生回忆细节知识。 | |\n| | | |\n| [讲] | A | |\n|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 | | |\n| 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 | B | |\n| 用方法。分类要有一定 | | |\n| 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 | C | |\n| 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 | | |\n| 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 | C | |\n| 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交叉 | | |\n| 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 +5;1;6; | |\n| | | |\n| [板 | +3 | |\n| 书]1、物质的分类 | | |\n| | | |\n| [投影](1) | | |\n| 以分散质粒 | | |\n| 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 | | |\n| | | |\n| (2) | | |\n| 以组成为 | | |\n| 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 |\n| td>酸性氧化物:SO2、SO3< | | |\n| /sub>、P2 | | |\n| O5、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 |\n| td>含氧酸:HNO3 | | |\n| 、H2SO4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 |\n| td>一元碱:NaOH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 |\n| td>碱式盐:Cu2< | | |\n| /sub>(OH)2CO3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纯净物单质金属 | | |\n| :Na 、Mg 、Al
非金属 | | |\n| :S、N2 | | |\n| 、O2
化合物氧化物
碱性氧 | | |\n| 化物:Na2 | | |\n| O、CaO、Fe2O3
两性 | | |\n| 氧化物:Al2O3
不成盐 | | |\n| 氧化物:CO、NO
按酸根分
无氧酸:HCl
按电离出的H+ 数分一元酸:HCl、 | | |\n| HNO3
二元酸:H | | |\n| 2SO4 | | |\n| 、H2SO3
| | |\n| 多元酸:H3PO4
按强弱分强碱:NaOH、Ba( | | |\n| OH)2
弱 | | |\n| 碱:NH3· | | |\n| H2O 、Fe( | | |\n| OH)3
按电离出OH― 数分
二元碱:Ba( | | |\n| OH)2
多元碱:Fe( | | |\n| OH)3
正盐:Na2CO3
酸式盐:Na | | |\n| HCO3
混合物
| | |\n| | | |\n| [板书] | | |\n| 2、物质的化学变化 | | |\n| | | |\n| - | | |\n| --------- ---------- | | |\n| -------------------- | | |\n| -------------------- | | |\n| -- ----------------- | | |\n| --------- ---------- | | |\n| -------------------- | | |\n| -------------------- | | |\n| -------------------- | | |\n| ------ ------------- | | |\n| -------------------- | | |\n| -------------------- | | |\n| --------------- ---- | | |\n| -------------------- | | |\n| -------------------- | | |\n| 化学反应 根据反 | | |\n| 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 | | |\n| 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 | | |\n| 多少 化合反应:A+B | | |\n| ==AB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分解反应:AB= | | |\n| =A+B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置换反应:A+ | | |\n| BC==AC+B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复分解反应:A | | |\n| B+CD==AD+CB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根据反应 | | |\n| 中是否有电子转移 | | |\n| | | |\n| 氧化还原反应 | | |\n| 实质:有 | | |\n| 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 | |\n| )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特征: | | |\n| 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 | | |\n| 有变化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基本概念 | | |\n| 相互关系 | | |\n| | | |\n| | | |\n| 氧化剂-有 | | |\n| 氧化性-得电子-化合 | | |\n| 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 | |\n| -还原产物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还原剂-有 | | |\n| 还原性-失电子-化合 | | |\n| 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 | |\n| -氧化产物 | | |\n| | | |\n| | | |\n| | | |\n| 非氧化还原反应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根据反 | | |\n| 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 | | |\n| | | |\n| 离子反应 | | |\n| 定义: | | |\n| 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 | | |\n| ,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 | | |\n| 、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 | | |\n| 原反应。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离子方程 | | |\n| 式 | | |\n| | | |\n| | | |\n| 定义:用实 | | |\n| 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 | | |\n| 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书写方法 | | |\n| | | |\n| | | |\n| 写: | | |\n|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拆 | | |\n| :把易溶于水、易电离 | | |\n| 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 | | |\n| 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 | | |\n| 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意义:不仅 | | |\n| 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 | | |\n| 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 | | |\n| 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 | |\n| | | |\n| | | |\n| | | |\n| 分子反应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 |\n| --------- ---------- | | |\n| -------------------- | | |\n| -------------------- | | |\n| -- ----------------- | | |\n| --------- ---------- | | |\n| -------------------- | | |\n| -------------------- | | |\n| -------------------- | | |\n| ------ ------------- | | |\n| -------------------- | | |\n| -------------------- | | |\n| --------------- ---- | | |\n| -------------------- | | |\n| -------------------- | | |\n| | | |\n| [板书] | | |\n| 二、本章典型题剖析 | | |\n| | | |\n| 1、下列离子反应方 | | |\n| 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n| ) | | |\n| | | |\n| A、向碳酸钠溶液中加 | | |\n| 盐酸:CO~3~^2-^+2 | | |\n| H^+^=H~2~O+CO~2~↑ | | |\n| | | |\n| B、向稀硫酸溶液中 | | |\n| 投入铁粉:2Fe+6H^+ | | |\n| ^=2Fe^3+^+3H~2~↑ | | |\n| | | |\n| C、向盐酸中投入碳 | | |\n| 酸钙:CO~3~^2-^+2 | | |\n| H^+^=H~2~O+CO~2~↑ | | |\n| | | |\n| D、氢氧 | | |\n| 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 | | |\n| H^+^+OH^-^=H~2~O | | |\n| | | |\n| 2、能用 | | |\n| 离子方程式H^+^+OH^ | | |\n| -^=H~2~O表示的是( | | |\n| ) | | |\n| | | |\n| A.Ba(OH)~2~溶液 | | |\n| 和H~2~SO~4~溶液混合 | | |\n| B.NaOH溶液和盐酸混合 | | |\n| | | |\n| C.Cu(OH) | | |\n| ~2~和稀H~2~SO~4~反应 | | |\n| D | | |\n| .CO~2~通入NaOH溶液中 | | |\n| | | |\n| 3、在 | | |\n| 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 | | |\n| 且加入过量稀硫酸溶液 | | |\n| 时,有气体生成的是( | | |\n| ) | | |\n| | | |\n| A. | | |\n| Na^+^、Ag^+^ | | |\n| 、CO~3~^2-^、Cl^-^ | | |\n| B. | | |\n| K^+^、 | | |\n| Ba^2+^、SO~4~^2-^ | | |\n| 、 Cl^-^ | | |\n| | | |\n| C. | | |\n| Na^+^、K^+^ | | |\n| 、CO~3~^2-^、Cl^-^ | | |\n| D. | | |\n| Na^+^、K^+^、 | | |\n| Cl^-^、SO~4~^2---^ | | |\n| | | |\n| 4、在强 | | |\n| 酸溶液中,下列各组离 | | |\n| 子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 | |\n| ) | | |\n| | | |\n| A. | | |\n| Mg^2+^、Ca^2+^ | | |\n| 、HCO~3~^-^、CI^-^ | | |\n| B. | | |\n| Na^+^、CO~3~^2―^ | | |\n| 、Cl^-^、SO~4~^2-^ | | |\n| | | |\n| C. | | |\n| K^+^、Fe^2+^ | | |\n| 、SO~4~^2-^、Br^-^ | | |\n| D. | | |\n| Fe^2+^、Ca^2+ | | |\n| ^、Cl^-^、NO~3~^-^ | | |\n| | | |\n| [板书]三、 | | |\n| 本章专题讲座――-氧化 | | |\n| 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 | |\n| | | |\n| [讲]电子守恒 | | |\n|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具有 | | |\n| 重要的作用。在氧化还 | | |\n| 原反应中有物质失电子 | | |\n| 必有物质得电子,且得 | | |\n| 电子总数等于失电子总 | | |\n| 数。或者说氧化还原反 | | |\n| 应中,有物质元素化合 | | |\n| 价上升必有物质元素化 | | |\n| 合价降低,且化合价降 | | |\n| 低总值必等于升高总值 | | |\n| 。有关电子守恒的规律 | | |\n| 有如下应用: 求某一 | | |\n| 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 | | |\n| 的原子数之比,或氧化 | | |\n| 剂与还原剂分子数之比 | | |\n| 及氧化产物瑟还原产物 | | |\n| 分子数之比。 进行氧 | | |\n| 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 | | |\n| | | |\n| [板书]1、 | | |\n| 守恒律:化合价有升必 | | |\n| 有降,电子有得必有失 | | |\n| ,对于一个完整的氧化 | | |\n| 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 | | |\n| 总数==降低总数==失电 | | |\n| 子总数==得电子总数 | | |\n| | | |\n| [投影 | | |\n| ]例1、RO~3~^n-^+ | | |\n| 6I^―^ +6H^+^ | | |\n| ==R^-^+3I~2~ +3H~2~O | | |\n| 中, | | |\n| | | |\n| /(1/) | | |\n| RO | | |\n| ~3~^n-^中R元素的化合 | | |\n| 价为/_/_/_/_/_/_,n | | |\n| 的数值为/_/_/_/_/_/_ | | |\n| | | |\n| /(2/) | | |\n| RO~3 | | |\n| ~^n-^中R元素得电子总 | | |\n| 数为/_/_/_/_/_/_/_/_ | | |\n| | | |\n| [点击试题]24 | | |\n| mL浓度为0.05 | | |\n| mol/L的Na~2~SO~3~ | | |\n| 溶液,恰好与20 | | |\n| mL浓度为0.02 | | |\n| mol/L的K~2~Cr~2~O~7~ | | |\n| 溶液完全反应,则Cr | | |\n| 元素在被还 | | |\n| 原的产物中的化合价是 | | |\n| /_/_/_/_/_/_/_/_/_ | | |\n| | | |\n| [讲]化合价与 | | |\n| 氧化还原反应有着重要 | | |\n| 的关系。首先我们看一 | | |\n| 下价态与氧化性、还原 | | |\n| 性的关系。当元素处于 | | |\n| 最高价,只有氧化性; | | |\n| 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 | | |\n| 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 | | |\n| 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 | | |\n| 还原性,但主要呈现一 | | |\n| 种性质。物质若含有多 | | |\n| 种元素,其性质是这些 | | |\n| 元素性质的综合体现。 | | |\n| 重要的应用是判断元素 | | |\n| 或物质氧化性是还原性 | | |\n| 的有无。另外,价态也 | | |\n| 具有变化规律。氧化还 | | |\n| 原反应中,以元素相邻 | | |\n| 价态间的转化最容易; | | |\n| 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 | | |\n| 若发生反应,元素的化 | | |\n| 合价只靠近不交叉;同 | | |\n| 种元素,相邻价态间不 | | |\n|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重 | | |\n| 要的应用是分析判断氧 | | |\n| 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 | | |\n| | | |\n| [ | | |\n| 板书]2、价态律: | | |\n| | | |\n| (1) | | |\n| 元素处于最高价,只 | | |\n| 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 | | |\n| 低价,只有还原性,元 | | |\n| 素处于中间价,既有氧 | | |\n| 化性,又有还原性。 | | |\n| | | |\n| (2) | | |\n| 同种元 | | |\n| 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反 | | |\n| 应,元素化合价只靠近 | | |\n| 不交叉,相邻价态间不 | | |\n|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 |\n| | | |\n| 注意: | | |\n| 元素处于最 | | |\n| 高价,具有氧化性,但 | | |\n| 不一定氧化性最强, | | |\n| | | |\n| 金属 | | |\n| 元素只有正价无负价, | | |\n| F、O只有负价无正价 | | |\n| | | |\n| 含同一元素的 | | |\n| 不同物质,若价态相邻 | | |\n| ,则不发生氧化还原 | | |\n| | | |\n| [投 | | |\n| 影]例2、在KClO~3~ | | |\n| +6HCl (浓) ==KCl | | |\n| +3Cl~2~↑+3H~2~O | | |\n| 的反应中 | | |\n| ,被氧化的氯与被还原 | | |\n| 的氯的原子个数比为( | | |\n| ) | | |\n| | | |\n| A、1:6 B、6:1 | | |\n| C、1:5 D、5:1 | | |\n| | | |\n| * | | |\n| *[板书]3、强弱律 | | |\n| | | |\n| 氧化剂 + 还原剂 == | | |\n| 还原产物 + | | |\n| 氧化产物 | | |\n| | | |\n| 氧化性:氧化剂 /> | | |\n| 氧化产物 | | |\n| | | |\n| 还原性:还原剂 /> | | |\n| 还原产物 | | |\n| | | |\n| [投影] | | |\n| 例3、根据反应式: | | |\n| 2Fe^3+^ +2I^―^ | | |\n| ==2Fe^2+^ +I~2~ | | |\n| Br~2~ +2Fe^2+^ | | |\n| ==2Br^―^ +2Fe^3+^ | | |\n| 可判断离子的还 | | |\n| 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 | |\n| ) | | |\n| | | |\n| A、Br^―^ 、Fe^2+^ | | |\n| 、I^―^ | | |\n| B、 | | |\n| I^―^、Fe^2+^、Br^―^ | | |\n| | | |\n| C、Br^―^ 、I^―^ | | |\n| 、 | | |\n| Fe^2+^   D、Fe^2 | | |\n| +^ 、I^―^、Br^―^  | | |\n+----------------------+----------------------+----------------------+\n+----------------------+----------------------+----------------------+\n| 课题:第三 | 授课班级 | |\n| 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 | |\n| | | |\n| 第一节 金 | | |\n| 属的化学性质(一) | | |\n+----------------------+----------------------+----------------------+\n| | 课 时 | |\n+----------------------+----------------------+----------------------+\n| 教 | 知识 | 1、用实验的方 |\n| | | 法探索和认识钠的性质 |\n| 学 | 与 | |\n| | | 2、通过 |\n| 目 | 技能 | 实验了解活泼金属钠、 |\n| | | 铝与氧气的反应,归纳 |\n| 的 | | 出活泼金属易与氧气发 |\n| | | 生反应的知识,了解金 |\n| | | 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 |\n| | | 的运用,培养学生习惯 |\n| | | 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 |\n| | | 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 |\n+----------------------+----------------------+----------------------+\n| | 过程 | 1、通过经历实验探究 |\n| | | 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 |\n| | 与 | 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 |\n| | | 一般方法,初步形成推 |\n| | 方法 | 理、综合归纳的能力。 |\n| | | |\n| | | 2、学习以实验 |\n| | | 为基础的实验研究方法 |\n+----------------------+----------------------+----------------------+\n| | 情感 | 1、 |\n| | | 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培 |\n| | 态度 | 养学生严谨的、认真的 |\n| | | 学习态度和科学方法观 |\n| | 价值观 | |\n| | | 2、通过研究性 |\n| | | 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 |\n| | | 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n| | | 思维能力及学生团结协 |\n| | | 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n+----------------------+----------------------+----------------------+\n| 重 点 | 钠的 | |\n| | 物理性质和钠的氧化  | |\n+----------------------+----------------------+----------------------+\n| 难 点 | 对 | |\n| |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 |\n+----------------------+----------------------+----------------------+\n| 知 | 第 | |\n| | 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 |\n| 识 |  第一 | |\n| | 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 |\n| 结 | | |\n| | 一、 | |\n| 构 |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 |\n| | | |\n| 与 | 1、钠( | |\n| | sodium) | |\n| 板 | 的物理性质:银白色、 | |\n| | 有金属光泽的固体,是 | |\n| 书 | 热和电的良导体,质软 | |\n| | ,密度小,熔点低。 | |\n| 设 | | |\n| | 2 | |\n| 计 | 、钠与氧气的反应: | |\n| | | |\n| | (1) 缓慢氧化:4 | |\n| | N | |\n| | a+O~2~==2Na~2~O | |\n| | | |\n| | [[探究实验3-2] | |\n| | 钠在空气中加热]{.ul} | |\n| | (2) 2Na +O~2~ | |\n| | ![](static/Images/ | |\n| | a91144fda2c741b0b969 | |\n| | 4ebcfa9d1deb/media/i | |\n| | mage61.emf){width=\"0 | |\n| | .3333333333333333in\" | |\n| | hei | |\n| | ght=\"0.3541666666666 | |\n| | 667in\"}Na~2~O~2~ | |\n| | | |\n| | [[科学探究] | |\n| | 铝的性质探究]{.ul} | |\n| | | |\n| | 3、其它常见 | |\n| |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 |\n| | | |\n| | 2Mg+O~2~ | |\n| | ![](static/Images/ | |\n| | a91144fda2c741b0b969 | |\n| | 4ebcfa9d1deb/media/i | |\n| | mage62.emf){width=\"0 | |\n| | .4479166666666667in\" | |\n| | height=\"0. | |\n| | 3333333333333333in\"} | |\n| | 2MgO 4 Al+3O~2~ | |\n| | ![](static/Images/ | |\n| | a91144fda2c741b0b969 | |\n| | 4ebcfa9d1deb/media/i | |\n| | mage62.emf){width=\"0 | |\n| | .4479166666666667in\" | |\n| | height=\"0. | |\n| | 3333333333333333in\"} | |\n| | 2 Al~2~O~3~ | |\n| | | |\n| | 3Fe + 2O~2~ | |\n| | ![](static/Images/ | |\n| | a91144fda2c741b0b969 | |\n| | 4ebcfa9d1deb/media/i | |\n| | mage62.emf){width=\"0 | |\n| | .4479166666666667in\" | |\n| | hei | |\n| | ght=\"0.3333333333333 | |\n| | 333in\"}Fe~3~O~4~ | |\n| | | |\n| | 规律 | |\n| | 小结:一般金属+O~2~ | |\n| | 金属氧化物 3Fe + | |\n| | 2O~2~ | |\n| | ![](static/Images/ | |\n| | a91144fda2c741b0b969 | |\n| | 4ebcfa9d1deb/media/i | |\n| | mage62.emf){width=\"0 | |\n| | .4479166666666667in\" | |\n| | hei | |\n| | ght=\"0.3333333333333 | |\n| | 333in\"}Fe~3~O~4~ | |\n| | | |\n| | 金属+C | |\n| | l~2~最高价金属氯化物 | |\n| | 2Fe | |\n| | +3Cl~2~ | |\n| | ![](static/Images/ | |\n| | a91144fda2c741b0b969 | |\n| | 4ebcfa9d1deb/media/i | |\n| | mage62.emf){width=\"0 | |\n| | .4479166666666667in\" | |\n| | he | |\n| | ight=\"0.333333333333 | |\n| | 3333in\"}2FeCl~3~ | |\n| | | |\n| | 金属+S | |\n| | 低价金属硫化物 Fe | |\n| | +S | |\n| | ![](static/Images/ | |\n| | a91144fda2c741b0b969 | |\n| | 4ebcfa9d1deb/media/i | |\n| | mage62.emf){width=\"0 | |\n| | .4479166666666667in\" | |\n| | height=\"0.3333333 | |\n| | 333333333in\"}FeS | |\n+----------------------+----------------------+----------------------+\n| 教学过程 | | |\n+----------------------+----------------------+----------------------+\n| 教学步骤、内容 | 教学方 | |\n| | 法、手段、师生活动 | |\n+----------------------+----------------------+----------------------+\n| [引言]五千年 | 由日常生活入 | |\n| 前人类进入青铜时代, | 手,激发学生求知欲。 | |\n| 三千年前进入铁器时代 | | |\n| ,20世纪铝合金成为仅 | 培养学生 | |\n| 次于铁的金属材料。金 | 的实验观察能力,体验 | |\n| 属在人类社会发展,改 | 钠的性质的研究过程。 | |\n| 善人类生活方面起重要 | | |\n| 作用。金属和它的化合 | 根据现 | |\n| 物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 | 象思考并推理性质,培 | |\n| ,例如,铝是一种常见 | 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 |\n| 的金属,具有金属的通 | | |\n| 性(导电性、导热性、 | 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 | |\n| 延展性),高温可以燃 | 能力、观察能力、探索 | |\n| 烧,而氧化铝却耐高温 | 能力和描述现象的能力 | |\n| ,为什么呢?本章我们 | ,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 |\n| 就来讨论它们的性质。 | | |\n| | | |\n| [板书]第三 | | |\n| 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 | |\n| | | |\n|  第一 | | |\n| 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 | |\n| | | |\n| [讲]人类已经 | | |\n| 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 | | |\n| ,大约4/5是金属元素 | | |\n| 。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 | | |\n| 比较活泼,因此,地球 | | |\n| 上绝大多数金属的元素 | | |\n| 是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 | |\n|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 | | |\n| 元素是Al,最多的非金 | | |\n| 属元素是O。不同的金 | | |\n| 属的化学活动性相差很 | | |\n| 大,我们在学习金属化 | | |\n| 学性质的时候,既要注 | | |\n| 意它们的共性,同时也 | | |\n| 要注意它们的差异性。 | | |\n| | | |\n| [思考与 | | |\n| 交流]举例说明金属能 | | |\n| 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 | |\n| | | |\n| (与非金属反应:2 Na | | |\n| +Cl~2~== 2NaCl;2Mg | | |\n| +O2==2MgO | | |\n| | | |\n| 与酸反应:Zn | | |\n| +H~2~SO~4~ == | | |\n| ZnSO~4~ +H~2~ ↑ | | |\n| | | |\n| 与盐反应 Fe + | | |\n| CuCl~2~ ==FeCl~2~ | | |\n| +Cu ) | | |\n| | | |\n| * | | |\n| *[思考与交流]图3-2 | | |\n| 是金属发生化学的一些 | | |\n| 照片,请分析这些反应 | | |\n| ,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 | |\n| | | |\n| 2Al+3CuSO~4~ | | |\n| ===Al~2~(SO4)~3~+3Cu | | |\n| | | |\n| 2Mg+O~2~=====2MgO | | |\n| | | |\n| Cu+2AgNO~3 | | |\n| ~===Cu(NO~3~)~2~+2Ag | | |\n| | | |\n| Mg+2 | | |\n| HCl====MgCl~2~+H~2~↑ | | |\n| | | |\n| [思 | | |\n| 考与交流]画出Na、Mg | | |\n| 、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 |\n| ,分析它们的原子结构 | | |\n| 有什么特点,与金属的 | | |\n| 化学性质有什么联系 | | |\n| | | |\n| Na ,Mg Al | | |\n| | | |\n| Na | | |\n| 最外层有一个 | | |\n| 电子,易失去,表现还 | | |\n| 原性,常表现为+1价, | | |\n| | | |\n| Mg | | |\n| 最外层有两个 | | |\n| 电子,易失去,表现还 | | |\n| 原性,常表现为+2价, | | |\n| | | |\n| Al | | |\n| 最外层有三个 | | |\n| 电子,易失去,表现还 | | |\n| 原性,常表现为+3价, | | |\n| | | |\n| [讲 | | |\n| ]今天我们就先来讨 | | |\n| 论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 | |\n| | | |\n| [板书]一、 | | |\n|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 | |\n| | | |\n| [引言]提起钠 | | |\n| ,可能大家觉得并不陌 | | |\n| 生,因为我们天天吃的 | | |\n| 食盐就是NaCl,但NaCl | | |\n| 中的钠是钠 | | |\n| 离子,与我们要研究的 | | |\n| 钠单质性质截然不同。 | | |\n| | | |\n| [问]下面请大 | | |\n| 家用镊子从桌上盛放钠 | | |\n| 的试剂瓶里取出一小块 | | |\n| 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 | | |\n| 液体(注意,不可用手 | | |\n| 接触),放在表面皿上 | | |\n| ,用小刀切割,请仔细 | | |\n| 观察其断面处的变化。 | | |\n| | | |\n| [师]描 | | |\n| 述你们所看到的现象。 | | |\n| | | |\n| (钠很软 | | |\n| ,刚切开时,其断面呈 | | |\n| 银白色,后逐渐变暗) | | |\n| | | |\n| [师] | | |\n| 回答得很好,请把刚 | | |\n| 才切割的钠块用镊子放 | | |\n| 回原试剂瓶中。请大家 | | |\n| 根据 | | |\n| 上述实验现象并结合课 | | |\n| 文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 | | |\n| | | |\n| [板书] | | |\n| | | |\n| 1、钠( | | |\n| sodium) | | |\n| 的物理性质:银白色、 | | |\n| 有金属光泽的固体,是 | | |\n| 热和电的良导体,质软 | | |\n| ,密度小,熔点低。 | | |\n| | | |\n| [ | | |\n| 问]为什么在密封的 | | |\n| 玻璃管内的钠能保持光 | | |\n| 亮的银白色,而我们刚 | | |\n| 才切割的钠却不能呢? | | |\n| | | |\n| (玻璃管内 | | |\n| 的钠是与空气隔绝的, | | |\n| 而刚才切割的钠却与空 | | |\n| 气充分接触,说明钠与 | | |\n| 空气中的物质发生了化 | | |\n| 学反应,以致变暗。) | | |\n| | | |\n| | | |\n| [讲]好,事实上, | | |\n| 是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在 | | |\n| 常温下与钠反应生成了 | | |\n| 氧化钠,从而使金属钠 | | |\n| 失去了光泽,纯净的氧 | | |\n| 化钠是一种白色粉末。 | | |\n| | | |\n| [板书]2 | | |\n| 、钠与氧气的反应: | | |\n| | | |\n| (1) 缓慢氧化:4 | | |\n| N | | |\n| a+O~2~==2Na~2~O | | |\n| | | |\n| [讲]常温下, | | |\n| 金属钠在空气中就会发 | | |\n| 生变化,这说明钠比铁 | | |\n| 、铝、镁等金属活泼得 | | |\n| 多。因此,在实验室中 | | |\n| ,要把钠保存在石蜡油 | | |\n| 或煤油中,以隔绝空气 | | |\n| 。那么,如果加热,钠 | | |\n| 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 | |\n| | | |\n| [[探究实验3-2]钠 | | |\n| 在空气中加热]{.ul} | | |\n| | | |\n| 实验现象:可观察 | | |\n| 到钠先熔化后燃烧,燃 | | |\n| 烧时火焰呈黄色,最后 | | |\n| 留下的固体呈淡黄色。 | | |\n| | | |\n| [讲] | | |\n| 实验时应注意,钠开始 | | |\n| 燃烧后立即撤掉酒精灯 | | |\n| | | |\n| [板书](2) 2Na | | |\n| +O~2~ | | |\n| ![](static/Images/ | | |\n| a91144fda2c741b0b969 | | |\n| 4ebcfa9d1deb/media/i | | |\n| mage61.emf){width=\"0 | | |\n| .3333333333333333in\" | | |\n| hei | | |\n| ght=\"0.3541666666666 | | |\n| 667in\"}Na~2~O~2~ | | |\n| | | |\n| [讲]除了金属 | | |\n| 钠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 | | |\n| 应,在金属表面生成一 | | |\n| 层氧化物,有的氧化膜 | | |\n| 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 | | |\n| 属,如铁表面的铁锈; | | |\n| 有的氧化膜致密,可以 | | |\n| 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 | | |\n| 氧化,如镁、铝表面的 | | |\n| 氧化层。所以,在点燃 | | |\n| 镁条前,常用砂纸打磨 | | |\n| ,这样点燃起来更容易 | | |\n| 些。铝的情况如何呢? | | |\n| | | |\n| [[科学探究] | | |\n| 铝的性质探究]{.ul} | | |\n| | | |\n| 实验步骤:用 | | |\n| 手撕一小块铝箔,用坩 | | |\n| 埚夹住,在酒精灯上加 | | |\n| 热至熔化,轻轻晃动。 | | |\n| 观察现象,另取一小块 | | |\n| 铝箔,用砂纸打磨,除 | | |\n| 去表面的保护膜,再加 | | |\n| 热至熔化,观察现象。 | | |\n| | | |\n| 实验现象 | | |\n| :铝箔熔化,失去光 | | |\n| 泽,熔化的铝并不滴落 | | |\n| | | |\n| 实 | | |\n| 验结论:在常温下, | | |\n| 铝能与空气里的氧气反 | | |\n| 应,生成一层致密而坚 | | |\n| 固的氧化物薄膜。加热 | | |\n| 时反应加剧,生成白色 | | |\n| 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 | |\n| | | |\n| [讲]铝表面 | | |\n| 的氧化膜保护了铝,即 | | |\n| 使是未打磨的铝箔,在 | | |\n| 空气中也很快生成了新 | | |\n| 的氧化膜,构成的薄膜 | | |\n| Al2O3的熔点为2050℃, | | |\n| 高于铝的熔点660℃,包 | | |\n| 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 | | |\n| 了的液态铝不会滴落。 | | |\n| | | |\n| * | | |\n| *[板书]3、其它常见 | | |\n|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 | |\n| | | |\n| 2Mg+O~2~ | | |\n| ![](static/Images/ | | |\n| a91144fda2c741b0b969 | | |\n| 4ebcfa9d1deb/media/i | | |\n| mage62.emf){width=\"0 | | |\n| .4479166666666667in\" | | |\n| height=\"0. | | |\n| 3333333333333333in\"} | | |\n| 2MgO | | |\n| | | |\n| 4 Al+3O~2~ | | |\n| ![](static/Images/ | | |\n| a91144fda2c741b0b969 | | |\n| 4ebcfa9d1deb/media/i | | |\n| mage62.emf){width=\"0 | | |\n| .4479166666666667in\" | | |\n| height=\"0. | | |\n| 3333333333333333in\"} | | |\n| 2 Al~2~O~3~ | | |\n| | | |\n| 3Fe + 2O~2~ | | |\n| ![](static/Images/ | | |\n| a91144fda2c741b0b969 | | |\n| 4ebcfa9d1deb/media/i | | |\n| mage62.emf){width=\"0 | | |\n| .4479166666666667in\" | | |\n| hei | | |\n| ght=\"0.3333333333333 | | |\n| 333in\"}Fe~3~O~4~ | | |\n| | | |\n| [讲]除了能被氧 | | |\n| 气氧化外,金属还能被 | | |\n| 氯气、硫等具有氧化性 | | |\n| 的物质所氧化,生成相 | | |\n| 应的氯化物或硫化物。 | | |\n| | | |\n| | | |\n| [板书]规律小结: | | |\n| | | |\n| 一般金属+O~2~ | | |\n| 金属氧化物 | | |\n| | | |\n| 金属+Cl~ | | |\n| 2~最高价金属氯化物 | | |\n| | | |\n| 金属+S | | |\n| 低价金属硫化物 | | |\n| | | |\n| 例如:3Fe + | | |\n| 2O~2~ | | |\n| ![](static/Images/ | | |\n| a91144fda2c741b0b969 | | |\n| 4ebcfa9d1deb/media/i | | |\n| mage62.emf){width=\"0 | | |\n| .4479166666666667in\" | | |\n| hei | | |\n| ght=\"0.3333333333333 | | |\n| 333in\"}Fe~3~O~4~ | | |\n| | | |\n| 2Fe | | |\n| +3Cl~2~ | | |\n| ![](static/Images/ | | |\n| a91144fda2c741b0b969 | | |\n| 4ebcfa9d1deb/media/i | | |\n| mage62.emf){width=\"0 | | |\n| .4479166666666667in\" | | |\n| he | | |\n| ight=\"0.333333333333 | | |\n| 3333in\"}2FeCl~3~ | | |\n| | | |\n| Fe +S | | |\n| ![](static/Images/ | | |\n| a91144fda2c741b0b969 | | |\n| 4ebcfa9d1deb/media/i | | |\n| mage62.emf){width=\"0 | | |\n| .4479166666666667in\" | | |\n| height=\"0.3333333 | | |\n| 333333333in\"}FeS | | |\n| | | |\n| [小结]本节课 | | |\n| 我们主要学习了金属钠 | | |\n| 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与 | | |\n| 氧气反应和铝箔在空气 | | |\n| 中加热的反应情况。同 | | |\n| 时我们利用铝在空气中 | | |\n| 的化学特性,可以把铝 | | |\n| 制成日常用的铝制品。 | | |\n+----------------------+----------------------+----------------------+\n+----------------------+----------------------+----------------------+\n| 课题:第一节 金 | 授课班级 | |\n| 属的化学性质(二) | | |\n+----------------------+----------------------+----------------------+\n| | 课 时 | |\n+----------------------+----------------------+----------------------+\n| 教 | 知识 | 1、根据生产 |\n| | | 、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 |\n| 学 | 与 | 通过实验探究,掌握铁 |\n| | | 与水蒸汽的反应原理。 |\n| 目 | 技能 | |\n| | | |\n| 的 | | |\n+----------------------+----------------------+----------------------+\n| | 过程 | 1、通过研究 |\n| | | 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初 |\n| | 与 | 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学 |\n| | | 习方法,为在高一学生 |\n| | 方法 | 中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 |\n| | | 课题的研究打下基础。 |\n| | | |\n| | | 2、注意 |\n| | | 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 |\n| | | 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n+----------------------+----------------------+----------------------+\n| | 情感 | 1、通过 |\n| | | 介绍铝的冶炼,培养学 |\n| | 态度 | 生通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n| | | 和严格求实的科学态度 |\n| | 价值观 | |\n| | | 2、通过动 |\n| | | 手实验体验化学的奥秘 |\n| | |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n+----------------------+----------------------+----------------------+\n| 重 点 | 铁的化学性质、 | |\n+----------------------+----------------------+----------------------+\n| 难 点 | Fe 与水反应原理 | |\n+----------------------+----------------------+----------------------+\n| 知 | 二、 | |\n| | 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 |\n| 识 | | |\n| | [[投影实验3-3 | |\n| 结 | ]钠与水反应]{.ul} | |\n| | | |\n| 构 | 1、钠与水的反应:2 | |\n| | Na +2H~2~O ==2NaOH | |\n| 与 | +H~2~ ↑ | |\n| | | |\n| 板 | 2 Na +2H~2~O | |\n| | ==2NaOH +H~2~ ↑ | |\n| 书 | | |\n| | 离子方程式:2Na | |\n| 设 | +2H~2~O==2Na^+^ | |\n| | +2OH^―^ +H~2~ ↑ | |\n| 计 | | |\n| | 2、金 | |\n| | 属铁与水的反应:3Fe | |\n| | +4H~2~O | |\n| | (g) | |\n| | ![](static/Images/ | |\n| | a91144fda2c741b0b969 | |\n| | 4ebcfa9d1deb/media/i | |\n| | mage61.emf){width=\"0 | |\n| | .3333333333333333in\" | |\n| | h | |\n| | eight=\"0.35416666666 | |\n| | 66667in\"}Fe~3~O~4~ | |\n| | +4H~2~ | |\n| | | |\n| | 3、 | |\n| | 钠与酸和盐溶液反应 | |\n| | | |\n| | (1) 2Na | |\n| | +2HCl==2NaCl +H~2~ | |\n| | ↑ | |\n| | | |\n| | (2) 投入CuSO~4~ | |\n| | 溶液中 | |\n| | :2Na+2H~2~O+CuSO~4~ | |\n| | ==Cu(OH) | |\n| | ~2~↓+Na~2~SO~4~+H~2~ | |\n| | ↑ | |\n| | | |\n| | 4 | |\n| | 、镁、铝与酸的反应 | |\n| | | |\n| | 与非氧化性酸:Mg | |\n| | +2H^+^ ==Mg^2+^ | |\n| | +H~2~ ↑ | |\n| | | |\n| | 2Al+ 6H^+^ | |\n| | ==2Al^3+^ +3H~2~ | |\n| | ↑ | |\n| | | |\n| | 5、Fe与酸的反应 | |\n| | | |\n| | 与非氧化性酸的反应 | |\n| | Fe +2H^+^ ==Fe^2+^ | |\n| | +H~2~ ↑ | |\n+----------------------+----------------------+----------------------+\n| 教学过程 | | |\n+----------------------+----------------------+----------------------+\n| 教学步骤、内容 | 教学方法 | |\n+----------------------+----------------------+----------------------+\n| [引入 | 结合多媒体开拓 | |\n| ]现代社会是金属的 | 视野明确学习内容,引 | |\n| 世界,金属的世界是丰 | 起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 |\n| 富多彩的,从坚硬无比 | | |\n| 的铜墙铁壁,到柔弱无 | 观察现象并猜测原因 | |\n| 骨的水银,以\"不怕火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 |\n| 炼\"而为人类痴迷的贵 | ,激发发现问题兴趣。 | |\n| 族金属金和铂,到见光 | | |\n| 就能放出电子以\"娇柔 | 揭示反应的本质, | |\n| 美丽\"著称于世的铷和 |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 |\n| 铯,你会感到不同的金 | | |\n| 属在性质上有天壤之别 | 通过回 | |\n| ,你们想更多了解关于 | 忆,指导学生掌握正确 | |\n| 金属的知识吗?那么, | 的分类方法,进一步加 | |\n|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 | 强对该反应本质的理解 | |\n| 进金属的世界,共同来 | | |\n| 探索它们的化学性质。 | 根据钠与水反 | |\n| | 应的产物预测铁与水蒸 | |\n| [板书]二、 | 气反应的产物可能是氢 | |\n| 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 氧化铁与氢气。指导学 | |\n| | 生运用对比学习的方法 | |\n| [ |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n| 实验导入]滴水点灯 | | |\n| | 培养学 | |\n| [问] | 生探索精神、培养分析 | |\n| 为什么水能点燃酒精灯 |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 | |\n| | 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 |\n| [问]使物质燃烧 | | |\n| 需要满足哪两个条件? | 培养 | |\n| |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n| | | |\n| [讲]可能是水与某 | 分析 | |\n| 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 | 装置中每一部分的作用 | |\n| 而且该反应还放出了大 |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n| 量的热。事实上,我事 | | |\n| 先在酒精灯焰心上放了 | 学生评 | |\n| 一小颗金属钠。金属钠 | 价实验装置的优缺点。 | |\n| 可以与水反应并放热。 | | |\n| | 培养学生尊重实验结 | |\n| [问]从日 | 果,实事求是的精神。 | |\n| 常生活经验我们知道, | | |\n| 像铁、铝等金属不仅常 | 聆听、领悟、对该 | |\n| 温下与水不反应,即使 | 反应进一步形成正确的 | |\n| 加热条件也很难反应, | 认识,树立化学反应与 | |\n| 但金属钠却能与冷水反 | 生产、生活的联系观。 | |\n| 应,解释这一实验事实 | | |\n| 的唯一理由是什么呢? | 培养学生 | |\n| | 的推理能力和运用规律 | |\n| (可能是因为钠比 |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n| 其他两种金属都活泼) | | |\n| | 学会总结,将知识和方 | |\n| [讲]金属 | 法及时总结成规律,便 | |\n| 钠与水究竟是怎么反应 | 于识记和今后的学习。 | |\n| 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来 | | |\n| 亲自感受一下该反应。 | A | |\n| | | |\n| [[投影实验3-3 | /(1/) | |\n| ]钠与水反应]{.ul} | 金属Na表面变暗 4Na | |\n| | +O~2~ ==2 Na~2~O | |\n| 实验步骤: | | |\n| | /(2/) | |\n| 1、 | 过 | |\n| 用镊子取一小块钠置于 | 一段时间后又逐渐变潮 | |\n| 滤纸上,吸干表面的煤 | | |\n| 油,用小刀切绿豆大的 | Na~2~O+H~2~O ==2NaOH | |\n| 一粒,其余放回原瓶。 | | |\n| | /(3/) | |\n| 2、在 | 再过一段 | |\n| 小烧杯中加一小半水, | 时间,又转为白色固体 | |\n| 并将切下的钠粒投入小 | 2 NaOH+CO~2~ | |\n| 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 | ==Na~2~CO~3~ +H~2~O | |\n| | | |\n| 3、反应结束后向烧 | Na~2~CO~3~+10H~2~O | |\n| 杯中滴入1-2滴酚酞试 | =Na~2~CO~3~·10H~2~O | |\n| 剂,观察溶液的变化。 | | |\n| | /(4/) | |\n| [投影]实验现象 | 又过一段时间后, | |\n| | 白色固体变成白色粉末 | |\n| ----- | Na~2~CO~3~·10H~2~O | |\n| -------------------- | == Na~2~CO~3~ | |\n| --- ---------------- | +10H~2~O | |\n| -------------------- | | |\n| 现象 | | |\n| 解释 | | |\n| 浮在 | | |\n| 水面上 | | |\n| 钠的密度比水小 | | |\n| 熔成 | | |\n| 银白色小球 | | |\n| 钠是银白色金属 | | |\n| ,熔点低,且反应放热 | | |\n| 小球 | | |\n| 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响 | | |\n| 声 生成气体推动小 | | |\n| 球游动反应剧烈且放热 | | |\n| 滴入 | | |\n| 酚酞溶液变红色 | | |\n| 有碱性物质生成 | | |\n| ----- | | |\n| -------------------- | | |\n| --- ---------------- | | |\n| -------------------- | | |\n| | | |\n| [板书 | | |\n| ]1、钠与水的反应 | | |\n| | | |\n| 2 Na +2H~2~O | | |\n| ==2NaOH +H~2~ ↑ | | |\n| | | |\n| [问]从 | | |\n| 氧化还原角度分析反应 | | |\n| | | |\n| [板书] | | |\n| | | |\n| 2 Na +2H~2~O | | |\n| ==2NaOH +H~2~ ↑ | | |\n| | | |\n| [问] | | |\n| 从分类的角度说说该反 | | |\n| 应分别属于什么反应? | | |\n| | | |\n| [投影]置换反 | | |\n| 应、离子反应、氧化还 | | |\n| 原反应、放热反应,Na | | |\n| 是还原剂,H~2~O | | |\n| 是还原剂,NaOH是氧化 | | |\n| 产物,H~2~是还原产物 | | |\n| | | |\n| [板 | | |\n| 书]离子方程式:2Na | | |\n| +2H~2~O==2Na^+^ | | |\n| +2OH^―^ +H~2~ ↑ | | |\n| | | |\n| [过] | | |\n| 了解了活泼金属与水 | | |\n| 的反应再回过头来看看 | | |\n| 我们熟悉的金属铁,根 | | |\n| 据金属活动性表,我们 | | |\n| 知道铁没有钠活泼,所 | | |\n| 以根据日常经验我们也 | | |\n| 知道铁与冷水、热水均 | | |\n| 不反应,那如果我们再 | | |\n| 把条件创造得更好一些 | | |\n| ,该反应是否能进行呢 | | |\n| ?例如,让高温的铁与 | | |\n| 炽热的水蒸汽接触呢? | | |\n| 如果可以,请大家预测 | | |\n| 这一反应可能的产物。 | | |\n| | | |\n| [板书]2 | | |\n| 、金属铁与水的反应 | | |\n| | | |\n| [问]我们必须尊 | | |\n| 重实验事实,那么如何 | | |\n| 设计这一反应的装置? | | |\n| | | |\n| [引]设计 | | |\n| 反应装置的依据是什么 | | |\n| | | |\n| (反应物状态、反 | | |\n| 应条件和生成物性质) | | |\n| | | |\n| [问]该反应的 | | |\n| 特点是固体与气体,需 | | |\n| 要加热且生成气体的反 | | |\n| 应,装置类似于初中学 | | |\n| 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 | | |\n| | | |\n| (类似于CO | | |\n| 还原CuO 的实验装置) | | |\n| | | |\n| [投影] | | |\n| | | |\n| ![](sta | | |\n| tic/Images/a91144fda | | |\n| 2c741b0b9694ebcfa9d1 | | |\n| deb/media/image64.pn | | |\n| g){width=\"2.90625in\" | | |\n| height=\"2.1875in | | |\n| \"}![](static/Images/ | | |\n| a91144fda2c741b0b969 | | |\n| 4ebcfa9d1deb/media/i | | |\n| mage65.png){width=\"3 | | |\n| .1354166666666665in\" | | |\n| height=\"2.35 | | |\n| 41666666666665in\"} | | |\n| [投影]注意事项: | | |\n| | | |\n| 1、 | | |\n| 剂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汽 | | |\n| ,使收集的氢气易点燃 | | |\n| | | |\n| 2、管中石绵绒的作 | | |\n| 用是铁粉的载体,增大 | | |\n| 铁粉与水蒸汽的接触面 | | |\n| | | |\n| 实验现象:加 | | |\n| 热时试管内铁粉红热, | | |\n| 点燃气体可听到爆鸣声 | | |\n| | | |\n| [讲] | | |\n| 教科书中介绍的是用一 | | |\n| 支试管完成铁粉与水蒸 | | |\n| 气反应的实验,试管底 | | |\n| 部塞有一团潮湿的棉花 | | |\n| ,在湿棉花左边放有铁 | | |\n| 粉,蒸发皿中放肥皂水 | | |\n| (或在水中加几滴洗涤 | | |\n| 剂)。整套装置试管口 | | |\n| 应低于试管底。铁粉与 | | |\n| 湿棉花的距离可近一些 | | |\n| ,加热时用一盏酒精灯 | | |\n| 先后加热两处。反应产 | | |\n| 生的气体导入到肥皂水 | | |\n| 中吹成氢气泡,再用燃 | | |\n| 着的火柴去点燃,可发 | | |\n| 出爆鸣声。这一实验所 | | |\n| 用的时间短且很安全。 | | |\n| | | |\n| [投影] | | |\n| 演示该实验要注意: | | |\n| | | |\n| (1)铁粉 | | |\n| 不需要与石棉绒混合, | | |\n| 因改用酒精灯加热,温 | | |\n| 度比用喷灯加热时低。 | | |\n| | | |\n| (2)酒精灯应先在放 | | |\n| 湿棉花的位置上加热一 | | |\n| 会儿,待试管底部温度 | | |\n| 略高,且有部分水形成 | | |\n| 蒸气时,再将酒精灯移 | | |\n| 至放铁粉的位置加热, | | |\n| 可防止发生倒吸现象。 | | |\n| | | |\n| (3)加热 | | |\n| 一会儿后再将导管插入 | | |\n| 到肥皂水中,最初插入 | | |\n| 时吹起的是空气泡。肥 | | |\n| 皂水不宜太稀,否则吹 | | |\n| 起的氢气泡太小,点燃 | | |\n| 时难以有较大的爆鸣声 | | |\n| | | |\n| ( | | |\n| 4)实验结束时,应先 | | |\n| 从肥皂水中撤出导管, | | |\n| 再移去燃着的酒精灯。 | | |\n| | | |\n| 现象:加热时 | | |\n| 试管内铁粉红热,点燃 | | |\n| 肥皂泡可听到爆鸣声。 | | |\n| | | |\n| [板书]3Fe | | |\n| +4H~2~O | | |\n| (g) | | |\n| ![](static/Images/ | | |\n| a91144fda2c741b0b969 | | |\n| 4ebcfa9d1deb/media/i | | |\n| mage61.emf){width=\"0 | | |\n| .3333333333333333in\" | | |\n| h | | |\n| eight=\"0.35416666666 | | |\n| 66667in\"}Fe~3~O~4~ | | |\n| +4H~2~ | | |\n| | | |\n| [讲] | | |\n| 一天,英国一家炼铁厂 | | |\n| 的熔铁炉底部产生了裂 | | |\n| 缝,顿时炽热的铁水从 | | |\n| 裂口夺路而出。当温度 | | |\n| 高达摄氏一千多度的铁 | | |\n| 水碰上炉旁一条水沟里 | | |\n| 的不时,刹那间,\"轰 | | |\n| \"的一声震天动地的巨 | | |\n| 响,整个车间被掀掉了 | | |\n| | | |\n| [问]水为什 | | |\n| 么会产生这么大的相当 | | |\n| 于TNT炸药的威力呢? | | |\n| | | |\n| ( | | |\n| 这是因为高温下发生了 | | |\n| 上述反应,当摄氏一千 | | |\n| 多度的铁水流入水沟时 | | |\n| ,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 | | |\n| 了大量易燃易爆气体, | | |\n| 并且被铁水的高温点燃 | | |\n| ,所以轻而易举地把巨 | | |\n| 大的生产车间给炸掉了 | | |\n| | | |\n| [问]在生 | | |\n| 产实践中,高温操作铁 | | |\n| 水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 | |\n| | | |\n| (所以钢铁厂里 | | |\n| 的铁水包,在注入炽热 | | |\n| 的铁水与钢水之前,必 | | |\n| 须进行充分的干燥处理 | | |\n| ,不让包中留下水,以 | | |\n| 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 | | |\n| | | |\n| [ | | |\n| 讲]以上介绍了两种 | | |\n| 不同的金属与水的反应 | | |\n| ,从条件和产物都不相 | | |\n| 同,最本质的原因还是 | | |\n| 金属的活动性不同。其 | | |\n| 实,我们也可以根据金 | | |\n| 属与水、酸反应的情况 | | |\n| 来推测金属的活动性。 | | |\n| | | |\n| [问]金属Al | | |\n| ,它 | | |\n| 能与沸水反应生成对应 | | |\n| 的氢氧化物和氢气,请 | | |\n| 估计它的活动性范围。 | | |\n| | | |\n| (Al | | |\n| 的活动性介于 | | |\n| 金属钠和铁之间,因为 | | |\n| 其反应条件的苛刻程度 | | |\n| 介于这两种金属之间) | | |\n| | | |\n| [讲]Na 与H~2~O | | |\n| 和酸反应的实 | | |\n| 质都是与H^+^ 反应 | | |\n| ,而酸电离出的H^+^ | | |\n| 比水电离出的H^+^要 | | |\n| 大得多,故先与酸反应 | | |\n| ,现象与水反应相似, | | |\n| 但更剧烈,而且只有Na | | |\n| 过量时,Na | | |\n| 才与原酸中的H~2~O | | |\n| 反应。 | | |\n| | | |\n| [板书]3、 | | |\n| 钠与酸和盐溶液反应 | | |\n| | | |\n| (1) 2Na | | |\n| +2HCl==2NaCl +H~2~ | | |\n| ↑ | | |\n| | | |\n| (2) 投入CuSO~4~ | | |\n| 溶液中: | | |\n| | | |\n| 2Na +2H~2~O | | |\n| +CuSO~4~ ==Cu(OH)~2~ | | |\n| ↓+Na~2~SO~4~ +H~2~ | | |\n| ↑ | | |\n| | | |\n| [讲] | | |\n| 镁、铝、铁按照金属 | | |\n| 活动性顺序,产生H~2~ | | |\n| 的能力逐渐减弱。 | | |\n| | | |\n| [板书]4 | | |\n| 、镁、铝与酸的反应 | | |\n| | | |\n| 与非氧化性酸:Mg | | |\n| +2H^+^ ==Mg^2+^ | | |\n| +H~2~ ↑ | | |\n| | | |\n| 2Al+ 6H^+^ | | |\n| ==2Al^3+^ +3H~2~ | | |\n| ↑ | | |\n| | | |\n| [讲 | | |\n| ]与氧化性酸:Mg与 | | |\n| 浓H~2~SO~4~、HNO~3~ | | |\n| 反应不产生H~2~ | | |\n| | | |\n| Al | | |\n| 在冷的浓H~2~SO~4~ | | |\n| 或冷的浓HNO~3~中,表 | | |\n| 面会钝化,生成坚固的 | | |\n| 氧化膜,因此可用铝制 | | |\n| 容器装运浓H~2~SO~4~ | | |\n| | | |\n| [讲]同 | | |\n| 样,铁也可以与非氧化 | | |\n| 性酸的反应,请写出Fe | | |\n| 与稀盐 | | |\n| 酸、稀硫酸反应方程式 | | |\n| | | |\n| [板书 | | |\n| ]5、Fe与酸的反应 | | |\n| | | |\n| 与非氧化性酸的反应 | | |\n| Fe +2H^+^ ==Fe^2+^ | | |\n| +H~2~ ↑ | | |\n| | | |\n| [讲]Fe | | |\n| 在常温下可遇浓 | | |\n| H~2~SO~4~、浓HNO~3~ | | |\n| 会发生钝化,即在Fe | | |\n| 表面 | | |\n| 生成致密的氧化物膜, | | |\n| 阻止内部的金属进一步 | | |\n| 氧化。但加热条件下, | | |\n| 可反应,生成Fe^3+^ | | |\n| | | |\n| [总 | | |\n| 结]在这节课中,我 | | |\n| 们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 | | |\n| 了解到金属的化学性质 | | |\n| /-/-/-/-/--金属与水 | | |\n| 的反应,又用对比的方 | | |\n| 法了解到不同活动性的 | | |\n| 金属与同一种物质反应 | | |\n| 的条件、现象和产物的 | | |\n| 差异。实验法和对比法 | | |\n| 这两种方法也将成为我 | | |\n| 们今后学习其他元素化 | | |\n| 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 | | |\n| | | |\n| *[自我评价]* | | |\n| | | |\n| 往烧杯 | | |\n| 内注入煤油和水各100 | | |\n| mL | | |\n| ,静 | | |\n| 置后将一小块钠投入烧 | | |\n| 杯内,发生的现象是( | | |\n| ) | | |\n| | | |\n| A、 | | |\n| 钠沉到液柱1/2处,钠 | | |\n| 块下部有许多气泡,附 | | |\n| 有气泡的钠块徐徐上升 | | |\n| 到液体上部,一会儿又 | | |\n| 沉到液柱1/2处,如此 | | |\n| 反复多次,最后消失。 | | |\n| | | |\n| B、钠块一直沉到烧 | | |\n| 杯底部,并停留在杯底 | | |\n| ,放出气泡,最后消失 | | |\n| | | |\n| C、钠块浮 | | |\n| 在液柱表面上,很快熔 | | |\n| 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小 | | |\n| 球四处游动,最后消失 | | |\n| | | |\n| D、钠块沉到液柱 | | |\n| 1/2处,很快熔成一个 | | |\n| 闪亮的小球,小球在液 | | |\n| 柱1/2处沿水平方向迅 | | |\n| 速游来游去,最后消失 | | |\n+----------------------+----------------------+----------------------+\n| | | |\n+----------------------+----------------------+----------------------+\n+----------------------+----------------------+----------------------+\n| 课题:第一节 金 | 授课班级 | |\n| 属的化学性质(三) | | |\n+----------------------+----------------------+----------------------+\n| | 课 时 | |\n+----------------------+----------------------+----------------------+\n| 教 | 知识 | 1、了解 |\n| | | 铝与碱溶液的反应原理 |\n| 学 | 与 | |\n| | | 2、了解 |\n| 目 | 技能 | 两性氢氧化物及氧化物 |\n| | | |\n| 的 | | 3、掌 |\n| | | 握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 |\n| | | 方程式计算方法和格式 |\n+----------------------+----------------------+----------------------+\n| | 过程 | 1、培养学 |\n| | | 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n| | 与 | 、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n| | | |\n| | 方法 | 2 |\n| | | 、加深对基本的理解和 |\n| | | 对化学反应规律的认识 |\n+----------------------+----------------------+----------------------+\n| | 情感 | 培养学生 |\n| | |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n| | 态度 | |\n| | | |\n| | 价值观 | |\n+----------------------+----------------------+----------------------+\n| 重 点 | 铝和强碱的反应 | |\n+----------------------+----------------------+----------------------+\n| 难 点 | 计算中的解题技巧 | |\n+----------------------+----------------------+----------------------+\n| 知 | 三、铝与 | |\n| | 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 |\n| 识 | | |\n| | [[投影实验3 | |\n| 结 | -4]铝与盐酸、氢氧化 | |\n| | 钠溶液的反应]{.ul} | |\n| 构 | | |\n| | 2 Al +2NaOH | |\n| 与 | +2H~2~O ==2NaAlO­~2~ | |\n| | +3H~2~ ↑ | |\n| 板 | | |\n| | 2Al +6 NaOH+6H~2~O | |\n| 书 | ==2NaAlO­~2~ | |\n| | +3H~2~↑+4H~2~O | |\n| 设 | | |\n| | 四、物质的量在化学 | |\n| 计 | 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 |\n| | | |\n| | 1、计算原理: 2Na | |\n| | + 2H~2~O = 2NaOH + | |\n| | H~2~↑ | |\n| | | |\n| | 化学计量数之比 2 : | |\n| | 2 : 2 : 1 | |\n| | | |\n| | 扩大N~A~倍 2×N~A~: | |\n| | 2×N~A~ : 2×N~A~ : | |\n| | N~A~ | |\n| | | |\n| | 物质的量之比 2mol | |\n| | : 2mol : 2mol : | |\n| | 1mol | |\n| | | |\n| | 相对质量之比 2×23 | |\n| | : 2×18 : 2×40 : 2 | |\n| | | |\n| | > 标况下体积 | |\n| | > 22.4L | |\n| | | |\n| | 2、化学方程式中各 | |\n| | 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 |\n| | ,等于组成各物质的粒 | |\n| | 子数之比,也等于各物 | |\n| | 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 |\n| | | |\n| | 例1、把6.5 g Zn | |\n| | 放入足量盐酸中,锌 | |\n| | 完全反应,计算:(1) | |\n| | 6.5g Zn | |\n| | 的物质的量(2) | |\n| | 参加反应的HCl | |\n| | 的物质的量(3) | |\n| | 生成H~2~ | |\n| | 的体积(标准状况) | |\n| | | |\n| | 解 | |\n| | :(1)n(Zn)=m/M=6.5 | |\n| | g/65g.mol-1=0.1mol | |\n| | | |\n| | Zn + 2HCl = | |\n| | ZnCl~2~ + H2↑ | |\n| | | |\n| | 1mol 2mol 22.4L | |\n| | | |\n| | 0.1mol n(HCl) | |\n| | V(H~2~ ) | |\n| | | |\n| | (2)n( | |\n| | HCl)=0.1mol×2=0.2mol | |\n| | (3)V(H~2~ | |\n| | )=0.1×22.4L=2.24L | |\n| | | |\n| | 例2、将0.65g | |\n| | 锌加到50 mL 1 mol | |\n| | /L盐酸中,计算:(1) | |\n| | 标准状况下,生成H~2~ | |\n| | 的体积(2) | |\n| | 若反应完 | |\n| | 成后,溶液体积仍为50 | |\n| | mL,这时溶 | |\n| | 液中的Zn^2+^和H^+^ | |\n| | 的物 | |\n| | 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 |\n| | | |\n| | 解: | |\n| | n(Zn)==0.65/65==0.01 | |\n| | mol | |\n| | n | |\n| | (HCl)==0.05/*1==0.05 | |\n| | mol | |\n| | | |\n| | ∵ Zn +2HCl | |\n| | ==ZnCl~2~ +H~2~ ↑ ∴ | |\n| | HCl 过量 | |\n| | | |\n| | ∴ 设生成 H~2~ x | |\n| | mol , ZnCl~2~ y mol | |\n| | , HCl z mol | |\n| | | |\n| | Zn +2HCl ==ZnCl~2~ | |\n| | +H~2~ ↑ | |\n| | | |\n| | 1 2 1 1 | |\n| | | |\n| | 0.01 z y x | |\n| | ∴x==0.01 mol y==0.01 | |\n| | mol z==0.02 mol | |\n| | | |\n| | (1) | |\n| | 标准状况下生成H~2~ | |\n| | 体积 | |\n| | V(H~2~)== | |\n| | 0.04/*22.4==0.224L | |\n| | | |\n| | (2) | |\n| | c(Zn^2+^)====0.2 | |\n| | mol/L | |\n| | | |\n| | * | |\n| | *n(H^+^)==n(HCl)--- | |\n| | z==0.05---0.02==0.03 | |\n| | mol | |\n| | | |\n| | c (H^+^)====0.6 | |\n| | mol/L | |\n+----------------------+----------------------+----------------------+\n| 教学过程 | | |\n+----------------------+----------------------+----------------------+\n| 教学步骤、内容 | | |\n+----------------------+----------------------+----------------------+\n| [过]能与酸反应 | 不能,因为 | |\n| 是活泼和较活泼金属的 | 酸、碱、盐均能腐蚀Al | |\n| 通性,但有些金属例如 | 制品 | |\n| 铝还有特殊的性质,是 | | |\n| 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 | | |\n| 来研究一下铝的特性。 | | |\n| | | |\n| [板书]三、铝与 | | |\n| 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 | |\n| | | |\n| [[投影实验3 | | |\n| -4]铝与盐酸、氢氧化 | | |\n| 钠溶液的反应]{.ul} | | |\n| | | |\n| 实验步骤: | | |\n| 在2支试管里分别加入5 | | |\n| mL 盐酸和5 mL NaOH | | |\n| 溶液,再 | | |\n| 分别放入一小段铝片。 | | |\n| 过一段时间后,将点燃 | | |\n| 的木条分别放在2支试 | | |\n| 管口,观察实验现象。 | | |\n| | | |\n| 实验现象: | | |\n| 铝分别放入盐酸、NaOH | | |\n| 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将 | | |\n| 点燃的木条放在试管口 | | |\n| ,可观察到蓝色火焰。 | | |\n| | | |\n| [讲]通过实验我 | | |\n| 们可以看到,铝既能与 | | |\n| 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 | | |\n| 溶液反应 | | |\n| ,反应可放出一种可燃 | | |\n| 性的气体/-/--氢气。 | | |\n| | | |\n| [板书]2 Al | | |\n| +2NaOH +2H~2~O | | |\n| ==2NaAlO­~2~ +3H~2~ | | |\n| ↑ | | |\n| | | |\n| [讲]Al | | |\n| 只能与强碱(NaOH | | |\n| 、KOH)反应 | | |\n| ,不与弱碱(NH~3~·H~ | | |\n| 2~O)反应。Al 与碱溶 | | |\n| 液反应,其实质是Al被 | | |\n| 氧化,溶液中的H^+^ | | |\n| 被还原,A | | |\n| l与H~2~O反应生成H~2~ | | |\n| ,同时又生 | | |\n| 成难溶液的Al(OH)~3~ | | |\n| 覆盖在Al表面,阻 | | |\n| 止反应的进一步进行, | | |\n| 所以,Al在常温下或加 | | |\n| 热条件下很难与H~2~O | | |\n| 反应,而在碱 | | |\n| 性溶液中,Al(OH)~3~ | | |\n| +OH^―^ ==AlO~2~^―^ | | |\n| +2H~2~O ,从而使Al | | |\n| 与H~2~O | | |\n| 的反应不断 | | |\n| 进行。请标出电子转移 | | |\n| | | |\n| [板书] | | |\n| | | |\n| 2Al +6 NaOH+6H~2~O | | |\n| ==2NaAlO­~2~ | | |\n| +3H~2~↑+4H~2~O | | |\n| | | |\n| [点击试题]剩余 | | |\n| 的饭菜能否长时间保存 | | |\n| 在铝锅中?为什么? | | |\n| | | |\n| [过 | | |\n|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 | | |\n| 计算,我们在初中就已 | | |\n| 经很熟悉知道化学反应 | | |\n| 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 | | |\n| 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 | | |\n| 系呢?能不能把物质的 | | |\n| 量也应用于化学方程式 | | |\n| 的计算呢?这就是我们 | | |\n| 下面所要学习的内容。 | | |\n| | | |\n| [板书 | | |\n| ]四、物质的量在化学 | | |\n| 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 | |\n| | | |\n| [讲] | | |\n| 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原 | | |\n| 子、分子或离子等粒子 | | |\n| 组成的,物质之间的化 | | |\n| 学反应也是这些粒子按 | | |\n| 一定数目进行的,化学 | | |\n| 方程式可以明确地表示 | | |\n| 出化学反应中这些粒子 | | |\n| 间的数目关系,这些粒 | | |\n| 子间的数目关系,又叫 | | |\n| 做化学计算数的关系。 | | |\n| | | |\n| [板 | | |\n| 书]1、计算原理: | | |\n| | | |\n| - 2Na + 2H~2~O = | | |\n| 2NaOH + H~2~↑ | | |\n| | | |\n| 化学计量数之比 2 : | | |\n| 2 : 2 : 1 | | |\n| | | |\n| 扩大N~A~倍 2×N~A~: | | |\n| 2×N~A~ : 2×N~A~ : | | |\n| N~A~ | | |\n| | | |\n| 物质的量之比 2mol | | |\n| : 2mol : 2mol : | | |\n| 1mol | | |\n| | | |\n| 相对质量之比 2×23 | | |\n| : 2×18 : 2×40 : 2 | | |\n| | | |\n| > 标况下体积 | | |\n| > 22.4L | | |\n| | | |\n| [ | | |\n| 讲]由以上的分析可 | | |\n| 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 | | |\n| 质的化学计算数之比等 | | |\n| 于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 | | |\n| 之比。因而也等于各物 | | |\n| 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在 | | |\n| 计算时,应用的比例项 | | |\n| 必须性质相同,即上下 | | |\n| 单位统一。一般,所用 | | |\n| 的项与题给条件相同。 | | |\n| | | |\n| [板书 | | |\n| ]2、化学方程式中各 | | |\n| 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 | |\n| ,等于组成各物质的粒 | | |\n| 子数之比,也等于各物 | | |\n| 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 | |\n| | | |\n| [讲]有了上述 | | |\n| 结论,我们即可根据化 | | |\n| 学方程式对有物质的物 | | |\n| 质的量进行定量计算。 | | |\n| | | |\n| [投 | | |\n| 影]进行物质的量应 | | |\n| 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 | |\n| ,须按以下步骤进行: | | |\n| | | |\n| 1 | | |\n| 、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 | | |\n| | | |\n| 2、找出 | | |\n| 相关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 | |\n| | | |\n| 3、对应计量数,找 | | |\n| 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 | | |\n| | | |\n| 4、进行计算。 | | |\n| | | |\n| [ | | |\n| 过]下面我们就在掌 | | |\n| 握上述各物理量间关系 | | |\n| 的基础上,来系统、全 | | |\n| 面地学习物质的量应用 | | |\n| 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 | |\n| | | |\n| [板书]例1、把6.5 | | |\n| g Zn | | |\n| 放入足量盐酸中, | | |\n| 锌完全反应,计算: | | |\n| | | |\n| (1) 6.5g Zn | | |\n| 的物质的量 | | |\n| | | |\n| (2) 参加反应的HCl | | |\n| 的物质的量 | | |\n| | | |\n| (3) 生成H~2~ | | |\n| 的体积(标准状况) | | |\n| | | |\n| 解 | | |\n| :(1)n(Zn)=m/M=6.5 | | |\n| g/65g.mol-1=0.1mol | | |\n| | | |\n| Zn + 2HCl = | | |\n| ZnCl~2~ + H2↑ | | |\n| | | |\n| 1mol 2mol 22.4L | | |\n| | | |\n| 0.1mol n(HCl) | | |\n| V(H~2~ ) | | |\n| | | |\n| (2)n(HC | | |\n| l)=0.1mol×2=0.2mol | | |\n| | | |\n| (3)V(H~2~ | | |\n| )=0.1×22.4L=2.24L | | |\n| | | |\n| | | |\n| [讲]在化学反应中 | | |\n| ,反应物间是按化学方 | | |\n| 程式所确定的质量比或 | | |\n| 物质的量比进行反应的 | | |\n| 。如果某一反应中两种 | | |\n| 反应物的量都已给出。 | | |\n| 此时存在两种可能,一 | | |\n| 种是两种反应物恰好完 | | |\n| 全反应;二是两种反应 | | |\n| 物不是恰好完全反应。 | | |\n| 而是一种反应物过量, | | |\n| 这时就首先确定哪种反 | | |\n| 应物的量是过量的,然 | | |\n| 而根据不足量的物质, | | |\n| 即完全反应的物质的量 | | |\n| 进行有关计算。下面我 | | |\n| 们按以上思路来解答。 | | |\n| | | |\n| | | |\n| [板书]例2、将0.65g | | |\n| 锌加到50 mL 1 mol | | |\n| /L盐酸中,计算: | | |\n| | | |\n| (1) | | |\n| 标准状况下,生成H~2~ | | |\n| 的体积 | | |\n| | | |\n| (2) | | |\n| 若反应完 | | |\n| 成后,溶液体积仍为50 | | |\n| mL,这时溶 | | |\n| 液中的Zn^2+^和H^+^ | | |\n| 的物 | | |\n| 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 | |\n| | | |\n| 解: | | |\n| n(Zn)==0.65/65==0.01 | | |\n| mol | | |\n| | | |\n| n | | |\n| (HCl)==0.05/*1==0.05 | | |\n| mol | | |\n| | | |\n| ∵ Zn +2HCl | | |\n| ==ZnCl~2~ +H~2~ ↑ | | |\n| | | |\n| ∴ HCl 过量 | | |\n| | | |\n| ∴ 设生成 H~2~ x | | |\n| mol , ZnCl~2~ y mol | | |\n| , HCl z mol | | |\n| | | |\n| Zn +2HCl ==ZnCl~2~ | | |\n| +H~2~ ↑ | | |\n| | | |\n| 1 2 1 1 | | |\n| | | |\n| 0.01 z y x | | |\n| | | |\n| ∴x==0.01 mol | | |\n| y==0.01 mol z==0.02 | | |\n| mol | | |\n| | | |\n| (1) | | |\n| 标准状况下生成H~2~ | | |\n| 体积 | | |\n| V(H~2~)== | | |\n| 0.04/*22.4==0.224L | | |\n| | | |\n| (2) | | |\n| c(Zn^2+^)====0.2 | | |\n| mol/L | | |\n| | | |\n| * | | |\n| *n(H^+^)==n(HCl)--- | | |\n| z==0.05---0.02==0.03 | | |\n| mol | | |\n| | | |\n| c (H^+^)====0.6 | | |\n| mol/L | | |\n| | | |\n| [总结]综合 | | |\n| 以上计算,物质的量应 | | |\n| 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 | |\n| 时,须注意以下几点: | | |\n| | | |\n| 1、化学方程式 | | |\n| 中各物质的化学计算数 | | |\n| 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 | | |\n| 的量之比,这是进行各 | | |\n| 项计算的最根本依据。 | | |\n| | | |\n| 2、计算时要注意物 | | |\n| 质的量与其他各物理量 | | |\n| (如质量、气体体积、 | | |\n| 浓度等)之间的关系。 | | |\n| | | |\n| 3、存在过量 | | |\n| 问题时,要根据不过量 | | |\n| 的物理量来进行计算。 | | |\n+----------------------+----------------------+----------------------+\n+----------------------+----------------------+----------------------+\n| 课题:第三章 | 授课班级 | |\n| 第二节 | | |\n| 几种重 | | |\n| 要的金属化合物(一) | | |\n+----------------------+----------------------+----------------------+\n| | 课 时 | |\n+----------------------+----------------------+----------------------+\n| 教 | 知识 | 1、掌握Na~2~O~2~和Na |\n| | | ~2~O、Na~2~CO~3~和Na |\n| 学 | 与 | HCO~3~的共性和差异性 |\n| | | |\n| 目 | 技能 | 2、掌握检验金属离 |\n| | | 子的实验方法/-/-/-/ |\n| 的 | | -/--试剂法和焰色反应 |\n+----------------------+----------------------+----------------------+\n| | 过程 | 1、利用\"结构决定 |\n| | | 性质\"的思维理念,采 |\n| | 与 | 用对比的方法,学会从 |\n| | | 同类化合物找出性质的 |\n| | 方法 | 差异性、相似性,形成 |\n| | | 规律性的知识的方法, |\n+----------------------+----------------------+----------------------+\n| | 情感 | 1、帮助学生主动构 |\n| | | 成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 |\n| | 态度 | 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n| | | |\n| | 价值观 | |\n+----------------------+----------------------+----------------------+\n| 重 点 | Na~2~O~2~和 | |\n| | Na~2~O、Na~2~CO~3~和 | |\n| | NaHCO~3~性质的差异性 | |\n+----------------------+----------------------+----------------------+\n| 难 点 | Na~2~CO~3~、NaHCO~ | |\n| | 3~溶液反应现象的差异 | |\n+----------------------+----------------------+----------------------+\n| 知 | 第二节  | |\n| | 几 | |\n| 识 | 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 |\n| | | |\n| 结 | | |\n| | 一、钠的重要化合物 | |\n| 构 | | |\n| | 1、N | |\n| 与 | a~2~O与Na~2~O~2~  | |\n| | | |\n| 板 | (1) 与水反应: | |\n| | | |\n| 书 | Na~2~O+H~2~O | |\n| | ==2NaOH 2 | |\n| 设 | Na~2~O~2~+2H~2~O==4 | |\n| | NaOH +O~2~↑ | |\n| 计 | | |\n| | 2 | |\n| | Na~2~O~2~+2H~2~O==4 | |\n| | NaOH +O~2~↑ | |\n| | | |\n| | Na~2~O~2~ | |\n| | 既 | |\n| | 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 |\n| | | |\n| | (2) 与CO~2~ | |\n| | 反应: | |\n| | | |\n| | 2 Na~2~O~2~+2CO~2~ | |\n| | ==2 Na~2~CO~3~ +O~2~ | |\n| | Na~2~O | |\n| | +CO~2~==Na~2~CO~3~ | |\n| | | |\n| | 2、Na | |\n| | ~2~CO~3~与NaHCO~3~ | |\n| | | |\n| | [科学探究]碳酸 | |\n| | 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 |\n| | | |\n| | (1)与盐酸反应 | |\n| | | |\n| |   | |\n| | Na~2~ | |\n| | CO~3~+2HCl==2NaCl | |\n| | +H | |\n| | ~2~O+CO~2~↑(慢) | |\n| | | |\n| | CO~3~^2―^ +2H^+^ | |\n| | ==H~2~O +CO~2~ | |\n| | ↑ | |\n| | | |\n| | NaHCO~3~+H | |\n| | Cl==NaCl+H~2~O+CO~2~ | |\n| | ↑(快) | |\n| | | |\n| | HCO~3~^― | |\n| | ^+H^+^==H~2~O+CO~2~ | |\n| | ↑ | |\n| | | |\n| | (2) 与BaCl~2~ | |\n| | 溶液反应: Ba^2+^ | |\n| | +CO~3~^2―^==BaCO~3~ | |\n| | ↓ | |\n| | | |\n| | [科 | |\n| | 学探究]Na~2~CO~3~和 | |\n| | NaHCO~3~的热稳定性 | |\n| | | |\n| | (3) 热稳定性: | |\n| | | |\n| | Na~2~CO~3~ | |\n| | 稳定   | |\n| | NaHCO~3~受热易分解 | |\n| | | |\n| | 2NaHCO~3~ | |\n| | ![](static/Images/ | |\n| | a91144fda2c741b0b969 | |\n| | 4ebcfa9d1deb/media/i | |\n| | mage61.emf){width=\"0 | |\n| | .3333333333333333in\" | |\n| | he | |\n| | ight=\"0.354166666666 | |\n| | 6667in\"}Na~2~CO~3~ | |\n| | +H~2~O +CO~2~ ↑ | |\n| | | |\n| | (4) 制取Na~2~CO~3~ | |\n| | 的方法/-/ | |\n| | -/-/-/--侯氏制碱法 | |\n| | | |\n| | 3、焰色反应 | |\n| | | |\n| | (1)定义: | |\n| | 很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 | |\n| | 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 | |\n| | 发出特殊的颜色,在化 | |\n| | 学上称为焰色反应。 | |\n| | | |\n| | (2)操 | |\n| | 作:洗――烧――蘸――烧 | |\n| | | |\n| | 钠盐:黄色 | |\n| |     钾盐:透过蓝 | |\n| | 色的钴玻璃呈紫色。 | |\n| | | |\n| | (3)用途  | |\n| |      离子检验  | |\n| |      焰色材料 | |\n+----------------------+----------------------+----------------------+\n| 教学过程 | | |\n+----------------------+----------------------+----------------------+\n| 教学步骤、内容 | 教学方法 | |\n+----------------------+----------------------+----------------------+\n| [回顾]* | NaOH | |\n| *1、初中时学过的NaOH | 俗称 | |\n| 有哪些性质? | 是烧碱、火碱、苛性钠 | |\n| | 、白色固体,有强吸水 | |\n| 2、Na 与H~2~O | 性,易潮解,可用做干 | |\n| 反 | 燥剂。是强碱,具有碱 | |\n| 应的实验现象及原因? | 的通性,密封保存,用 | |\n| | 橡皮塞,不用玻璃塞。 | |\n| 3 | | |\n|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Na | 学生活动:观 | |\n| 在不同条件下与O2反 | 察所展示的Na~2~CO~3~ | |\n| 应的现象和产物差异。 | 和NaHCO~3~ | |\n| | 的颜色、状态,并通过 | |\n| [导入] | 自学教材了解它的俗名 | |\n| Na~2~O与Na~2~O~2~ | ,溶解性,物理性质。 | |\n| 以及我们初中接触过 | | |\n| 的NaOH、NaCl、Na~2~C | 学生活动:自 | |\n| O~3~、NaHCO~3~都是Na | 学教材相关内容,并总 | |\n| 的重要化合物,今天我 | 结、归纳并整理表格。 | |\n| 们就来系统地学习一下 | | |\n| | 由实际生活引发疑问 | |\n| [板书]第二节  | | |\n| 几 | 学生 | |\n| 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 活动,自学,分析,并 | |\n| | 总结焰色反应的操作。 | |\n| | | |\n| 一、钠的重要化合物 | 增强学生的动 | |\n| | 手能力,加强课堂互动 | |\n| 1、N | | |\n| a~2~O与Na~2~O~2~  | 黄色 | |\n| | | |\n| [讲] | 紫色 | |\n| Na~2~O与Na~2~O~2~ | | |\n| 都 | 学生活动, | |\n| 是Na的氧化物,都只含 | 总结归纳焰色反应用途 | |\n| 有Na和O两种元素,那 | | |\n| 么,它们的化学性质是 | | |\n| 否相同?让我们一起动 | | |\n| 手做实验来探究一下。 | | |\n| | | |\n| [[演 | | |\n| 示实验3-5]Na~2~O~2~ | | |\n| 与水反应]{.ul} | | |\n| | | |\n| 实验步骤:把水 | | |\n| 滴入盛有少量过氧化钠 | | |\n| 固体的试管中,立即把 | | |\n| 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 | | |\n| 口,检验生成的气体。 | | |\n| | | |\n| | | |\n| 实验现象:反应生成 | | |\n| 的气体能使木条复燃。 | | |\n| | | |\n| 实 | | |\n| 验结论:Na~2~O~2~ | | |\n| 与H~2~O | | |\n| 反应放热,生成物助燃 | | |\n| | | |\n| [板书](1) | | |\n| 与水反应: | | |\n| | | |\n| Na~2~O+H~2~O | | |\n| ==2NaOH | | |\n| | | |\n| 2 | | |\n| Na~2~O~2~+2H~2~O==4 | | |\n| NaOH +O~2~↑ | | |\n| | | |\n| [师]请同学们动 | | |\n| 手写方程式,并判断是 | | |\n| 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 | |\n| 若是,请标出电子得失 | | |\n| ,判断氧化剂与还原剂 | | |\n| | | |\n| [板书] | | |\n| | | |\n| 2 | | |\n| Na~2~O~2~+2H~2~O==4 | | |\n| NaOH +O~2~↑ | | |\n| | | |\n| Na~2~O~2~ | | |\n| 既 | | |\n| 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 | |\n| | | |\n| [讲]* | | |\n| *碱性氧化物是与H~2~O | | |\n| 化合生成 | | |\n| 碱,由此可知,Na~2~O | | |\n| 是碱 | | |\n| 性氧化物,Na~2~O~2~ | | |\n| 是过氧化物。 | | |\n| | | |\n| | | |\n| [演示实验]分别装 | | |\n| 入Na~2~O和Na~2~O~2~ | | |\n| 的试管中滴入适量的水 | | |\n| ,充分反应后,滴入2 | | |\n| 滴酚酞试剂。 | | |\n| | | |\n| 实验现 | | |\n| 象:Na~2~O加入水无 | | |\n| 明显现象,滴酚酞变红 | | |\n| | | |\n| Na~2~O~2~ | | |\n| 加入 | | |\n| 水,剧烈反应,有汽泡 | | |\n| 变出,溶液变红后褪色 | | |\n| | | |\n| [讲]由 | | |\n| 此可知,Na~2~O~2~是 | | |\n| 强氧化剂,有漂白性。 | | |\n| | | |\n| [过]我们刚做 | | |\n| 了与水的实验,下面我 | | |\n| 们再来看一下与CO~2~ | | |\n| 的反应。 | | |\n| | | |\n| [板书](2) | | |\n| 与CO~2~ 反应: | | |\n| | | |\n| 2 Na~2~O~2~+2CO~2~ | | |\n| ==2 Na~2~CO~3~ | | |\n| +O~2~ | | |\n| | | |\n| Na~2~O | | |\n| +CO~2~==Na~2~CO~3~ | | |\n| | | |\n| [讲]人进行呼 | | |\n| 吸时,需要呼出CO~2~ | | |\n| ,吸进O2,而CO~2~ | | |\n| 与Na~2~O~2~ | | |\n| 正好可以反 | | |\n| 应生成O2,以保证人体 | | |\n| 正常呼吸。Na~2~O~2~ | | |\n| 可 | | |\n| 用做呼吸面具和潜水艇 | | |\n| 里的供氧剂。请大家根 | | |\n| 据Na~2~O和Na~2~O~2~ | | |\n| 的性质填写表格 | | |\n| | | |\n| [投影总结 | | |\n| ]Na~2~O和Na~2~O~2~ | | |\n| 的性质比较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名称氧化钠过氧化钠
化学式 | | |\n| Na2ONa2O2
色态白色固体淡黄色固体
与H2O反应Na< | | |\n| sub>2O+H2 | | |\n| O ==2NaOH2Na2< | | |\n| /sub>O2+2 | | |\n| H2O=4NaOH | | |\n| +O2
与CO2 反应Na2O+CO2 ==Na2CO32Na2O | | |\n| 2 +2CO2 ==2Na | | |\n| 2CO3+O2
类别碱性氧化物过氧化物
生成条件Na在 | | |\n| 空气中缓慢氧化 | | |\n| Na 在空气中燃烧
稳定性

不稳定

| | |\n|

2Na2O+O22Na2O< | | |\n| sub>2

相对稳定
用途供氧剂、强 | | |\n| 氧化剂、漂白剂
| | |\n| | | |\n| [讨论]N | | |\n| a、Na~2~O、Na~2~O~2~ | | |\n| 、NaOH | | |\n| 在 | | |\n| 空气中放置一段就会变 | | |\n| 质,最后产物是什么? | | |\n| | | |\n| (Na~2~CO~3~ ) | | |\n| | | |\n| [讲]Na~2~CO~3~ | | |\n| 往 | | |\n| 往含有结晶水,就是我 | | |\n| 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苏 | | |\n| 打,它还有一个分子量 | | |\n| 比它小的弟弟/-/-/-/ | | |\n| -/--小苏打,它们的性 | | |\n| 质既相似又不同,下面 | | |\n| 我们就学习它们的性质 | | |\n| | | |\n| [板书]2、Na | | |\n| ~2~CO~3~与NaHCO~3~ | | |\n| | | |\n| [问]Na~2~CO~3~ | | |\n| 与Na~2~CO~3~·10H~2~O | | |\n| 是否为同一物质? | | |\n| | | |\n| (不是) | | |\n| | | |\n| [科学探究]碳酸 | | |\n| 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 | |\n| | | |\n| /(1/) | | |\n| 在2支试管里分 | | |\n| 别加入少量Na~2~CO~3~ | | |\n| 和NaHCO~3~ (各约1克) | | |\n| | | |\n| 观察二者外观上 | | |\n| 的细小差别,分别滴入 | | |\n| 几滴水,振荡试管,观 | | |\n| 察现象,用手摸一摸试 | | |\n| 管底部,有什么感觉? | | |\n| | | |\n| 继续向试管内加入10 | | |\n| mL水,用 | | |\n| 力振荡,有什么现象? | | |\n| | | |\n| 向 | | |\n| 试管内滴入1-2滴酚酞 | | |\n| 溶液,各有什么现象? | | |\n| | | |\n| 在下表中记录实 | | |\n| 验现象并得出初步结论 | | |\n| | | |\n| | | |\n| ---------- -------- | | |\n| -------------------- | | |\n| -------- ----------- | | |\n| -------------------- | | |\n| -------------------- | | |\n| 步骤 Na~2~ | | |\n| CO~3~ | | |\n| NaHCO~3~ | | |\n| | | |\n| 白色粉末 | | |\n| ,加H~2~O 结块成晶体 | | |\n| ,放热 细小白色粉 | | |\n| 末,加H~2~O,部分溶 | | |\n| 解,没有明显放热感觉 | | |\n| | | |\n| 振荡长时间 | | |\n| 后可溶解 | | |\n| 仍有固体残余 | | |\n| 溶 | | |\n| 液变红 | | |\n| 微红 | | |\n| 初步结论 加水变 | | |\n| 成含结晶水的晶体 | | |\n| 部分溶解 | | |\n| ,碱性比Na~2~CO~3~弱 | | |\n| | | |\n| ---------- -------- | | |\n| -------------------- | | |\n| -------- ----------- | | |\n| -------------------- | | |\n| -------------------- | | |\n| | | |\n| [讲]Na~2~CO~3~ | | |\n| 与Na~2~CO~3~·10H~2~O | | |\n| 是两 | | |\n| 种不同的纯净物,Na~2 | | |\n| ~CO~3~·10H~2~O在空气 | | |\n| 中易被风化而变成粉末 | | |\n| | | |\n| [问] | | |\n| 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 | | |\n| 回答,检验某一物质是 | | |\n| 否含有碳酸根(CO~3~ | | |\n| ^2―^),用什么方法? | | |\n| | | |\n| (加HCl,看是否有 | | |\n| 气体生成,将生成气体 | | |\n| 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 | | |\n| 变浑浊,有沉淀产生) | | |\n| | | |\n| [讲] | | |\n| 如此看来,在Na~2~CO~ | | |\n| 3~中滴加稀盐酸,必定 | | |\n| 有气体生成,那么在Na | | |\n| HCO~3~ 中滴加稀盐酸 | | |\n| ,现象又如何呢?是否 | | |\n| 和Na~2~CO~3~ 与HCl | | |\n| 的反应一样吗?让我们 | | |\n| 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 | | |\n| | | |\n| [板书 | | |\n| ](1)与盐酸反应 | | |\n| | | |\n|   | | |\n| Na~2~ | | |\n| CO~3~+2HCl==2NaCl | | |\n| +H | | |\n| ~2~O+CO~2~↑(慢) | | |\n| | | |\n| CO~3~^2―^ +2H^+^ | | |\n| ==H~2~O +CO~2~ | | |\n| ↑ | | |\n| | | |\n| NaHCO~3~+H | | |\n| Cl==NaCl+H~2~O+CO~2~ | | |\n| ↑(快) | | |\n| | | |\n| HCO~3~^― | | |\n| ^+H^+^==H~2~O+CO~2~ | | |\n| ↑ | | |\n| | | |\n| [讲]慢的原因是 | | |\n| 因为先生成HCO~3~^―^ | | |\n| ,再 | | |\n| 进一步反应生成H~2~O | | |\n| 和CO~2~ | | |\n| | | |\n| [ | | |\n| 问]那么,滴加HCl | | |\n| 产生 | | |\n| 无色无味气体的物质中 | | |\n| 是否一定有CO~3~^2―^ | | |\n| ? | | |\n| | | |\n| (不一定, | | |\n| 还可能含有HCO~3~^―^ | | |\n| ) | | |\n| | | |\n| [问] | | |\n| 怎样来区别Na~2~CO~3~ | | |\n| 与NaHCO~3~呢?让我 | | |\n| 们来做实验研究一下, | | |\n| | | |\n| [演示实验] | | |\n| | | |\n| 实验步 | | |\n| 骤:分别向装有Na~2 | | |\n| ~CO~3~和NaHCO~3~的溶 | | |\n| 液中分别加入BaCl~2~ | | |\n| 溶液 | | |\n| | | |\n| 实 | | |\n| 验现象:Na~2~CO~3~ | | |\n| 有白色沉淀;NaHCO~3~ | | |\n| 没有现象 | | |\n| | | |\n| [板书](2) | | |\n| 与BaCl~2~ | | |\n| 溶液反应: | | |\n| | | |\n| Ba^2+^ | | |\n| +CO~3~^2―^==BaCO~3~ | | |\n| ↓ | | |\n| | | |\n| [讲]碳酸 | | |\n| 盐的正盐除了K^+^、N | | |\n| a^+^、NH~4~^+^外都 | | |\n| 不溶于水,而酸式盐却 | | |\n| 都溶于水,因此,鉴别 | | |\n| Na~2~CO~3~和NaHCO~3~ | | |\n| 溶液 | | |\n| ,我们常用BaCl~2~或 | | |\n| CaCl2做试剂来鉴别。 | | |\n| | | |\n| [过]Na~2~CO~3~ | | |\n| 与NaHCO~3~ | | |\n| 的另一个不 | | |\n| 同点是热稳定性不同。 | | |\n| | | |\n| [科 | | |\n| 学探究]Na~2~CO~3~和 | | |\n| NaHCO~3~的热稳定性 | | |\n| | | |\n| ------ | | |\n| ------ ------------- | | |\n| -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 |\n| 现象 | | |\n| 发生反应的 | | |\n| 化学方程式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结论 | | |\n| Na~2~ | | |\n| CO~3~ 石灰水无变化 | | |\n| /-/-/-/-/-/-/-/- | | |\n| /-/--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受热不分解 | | |\n| N | | |\n| aHCO~3~ 石灰不变 | | |\n| 浑浊 2NaHCO~3~![] | | |\n| (static/Images/a9114 | | |\n| 4fda2c741b0b9694ebcf | | |\n| a9d1deb/media/image6 | | |\n| 1.emf){width=\"0.3333 | | |\n| 333333333333in\" heig | | |\n| ht=\"0.35416666666666 | | |\n| 67in\"}Na~2~CO~3~ +H~ | | |\n| 2~O+CO~2~ ↑ 易分解 | | |\n| ------ | | |\n| ------ ------------- | | |\n| -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 |\n| | | |\n| [板书](3) | | |\n| 热稳定性: | | |\n| | | |\n| Na~2~CO~3~ | | |\n| 稳定, | | |\n| NaHCO~3~受热易分解 | | |\n| | | |\n| 2NaHCO~3~ | | |\n| ![](static/Images/ | | |\n| a91144fda2c741b0b969 | | |\n| 4ebcfa9d1deb/media/i | | |\n| mage61.emf){width=\"0 | | |\n| .3333333333333333in\" | | |\n| he | | |\n| ight=\"0.354166666666 | | |\n| 6667in\"}Na~2~CO~3~ | | |\n| +H~2~O +CO~2~ ↑ | | |\n| | | |\n| [讲] | | |\n| 正盐比酸式盐稳定。 | | |\n| | | |\n| [问]根据 | | |\n| Na~2~CO~3~与NaHCO~3~ | | |\n| 各自不同的性 | | |\n| 质,二者有什么用途? | | |\n| | | |\n| [ | | |\n| 投影总结]Na~2~CO~3~ | | |\n| 和NaHCO~3~ | | |\n| 性质比较 | | |\n| | | |\n| ------------- | | |\n| ----- -------------- | | |\n| -------------------- | | |\n| -------------------- | | |\n| -----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物质 | | |\n| 碳酸钠 | | |\n| | | |\n| | | |\n| 碳酸氢钠 | | |\n| 化学式 | | |\n| Na~2~CO~ | | |\n| 3~ | | |\n| | | |\n| NaHCO~3~ | | |\n| 俗名 | | |\n| 纯碱、 | | |\n| 苏打 | | |\n| | | |\n| 小苏打 | | |\n| 色态 | | |\n| 白色粉末( | | |\n| Na~2~CO~3~·10H~2~O为 | | |\n| 晶体) | | |\n| 白色晶体 | | |\n| 溶解性 | | |\n| 易溶于水 | | |\n| | | |\n| | | |\n| 溶解度相对小 | | |\n| 与H^+^ 反应 | | |\n| 慢,CO~3~^2―^ | | |\n| +2H^+^ ==H~2~O +CO | | |\n| ~2~ ↑ | | |\n| 快,HCO~3~^―^ | | |\n| +H^+^==H~2~O+CO~2~↑ | | |\n| 与可溶 | | |\n| 性钡、钙盐 Ba^2+ | | |\n| ^ +CO~3~^2―^==BaCO~3 | | |\n| ~ ↓Ca^2+^+CO~3~^2―^ | | |\n| ==CaCO~3~ ↓ 不反应 | | |\n| 热稳定性 | | |\n| 稳定,受热, | | |\n| 难分解,Na~2~CO~3~ · | | |\n| 10H~2~O 易风化 | | |\n| 不稳定,2NaH | | |\n| CO~3~ ![](static/Ima | | |\n| ges/a91144fda2c741b0 | | |\n| b9694ebcfa9d1deb/med | | |\n| ia/image61.emf){widt | | |\n| h=\"0.333333333333333 | | |\n| 3in\" height=\"0.35416 | | |\n| 66666666667in\"}Na~2~ | | |\n| CO~3~ +H~2~O+CO~2~ ↑ | | |\n| 用途 | | |\n| 玻璃,制皂, | | |\n| 造纸,纺织 | | |\n| | | |\n| 发酵粉,制药 | | |\n| ------------- | | |\n| ----- -------------- | | |\n| -------------------- | | |\n| -------------------- | | |\n| -----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n| [思考1] | | |\n| Na~2~CO~3~和NaHCO~3~ | | |\n| 混合时的提纯方法? | | |\n| | | |\n| [投影总结] | | |\n| | | |\n| Na~2~CO~3~粉末中混 | | |\n| 有NaHCO~3~,用加热法 | | |\n| | | |\n| 2NaHCO~3~ | | |\n| ![](static/Images/ | | |\n| a91144fda2c741b0b969 | | |\n| 4ebcfa9d1deb/media/i | | |\n| mage61.emf){width=\"0 | | |\n| .3333333333333333in\" | | |\n| height=\"0.3541666666 | | |\n| 666667in\"}Na~2~CO~3~ | | |\n| +H~2~O+CO~2~ ↑ | | |\n| | | |\n| Na | | |\n| ~2~CO~3~溶液中混有Na | | |\n| HCO~3~,滴加适量NaOH | | |\n| | | |\n| NaHCO~3~+Na | | |\n| OH==Na~2~CO~3~+H~2~O | | |\n| | | |\n| NaHCO~3~ | | |\n| 溶液中混有Na~2~CO~3~ | | |\n| 通入过量CO~2~ | | |\n| | | |\n| Na~2~CO~3~+CO | | |\n| ~2~+H~2~O==2NaHCO~3~ | | |\n| | | |\n| * | | |\n| *[思考2]Na~2~CO~3~ | | |\n| 与HCl | | |\n| 反应时加入的顺 | | |\n| 序不同,现象如何? | | |\n| | | |\n| [投影总结] | | |\n| | | |\n| 在盐酸 | | |\n| 中逐滴加入Na~2~CO~3~ | | |\n| 溶液,立即产生气泡 | | |\n| | | |\n| 2H^+^ +CO~3~^2―^ | | |\n| ==H~2~O +CO~2~ ↑ | | |\n| | | |\n| 在Na~2~CO~3~ | | |\n| 溶 | | |\n| 液中加入稀盐酸时,滴 | | |\n| 加一定量后才产生气泡 | | |\n| | | |\n| CO~3~^2―^ | | |\n| +H^+^==HCO~3~^―^ | | |\n| | | |\n| HC | | |\n| O~3~^―^+H^+^==H~2~O | | |\n| +CO~2~ ↑ | | |\n| | | |\n| [思考3 | | |\n| ]如何鉴别Na~2~CO~3~ | | |\n| 与NaHCO~3~ | | |\n| | | |\n| [投影总结] | | |\n| | | |\n| 利用热稳定性不同 | | |\n| | | |\n| 与酸反应速率不同 | | |\n| | | |\n| 阴离子 | | |\n| 不同,分别加CaCl~2~ | | |\n| 和BaCl~2~ 溶液 | | |\n| | | |\n| [讲]Na~2 | | |\n| ~CO~3~用途非常广泛, | | |\n| 是工业生产的重要生产 | | |\n| 资料,之前一直被西方 | | |\n| 世界的\"索尔维制碱法\" | | |\n| 垄断。1926年,侯德榜 | | |\n| 针对氨碱法的不足,研 | | |\n| 究成功了联合制碱法/ | | |\n| -/-/-/-/--侯氏制碱法 | | |\n| | | |\n| [板书](4) | | |\n| 制取Na~2~CO~3~ | | |\n| 的方法/-/ | | |\n| -/-/-/--侯氏制碱法 | | |\n| | | |\n| [投影 | | |\n| ]侯氏制碱法的过程 | | |\n| | | |\n| 向饱和食盐水中依次通 | | |\n| 入足量的NH~3~、CO~2~ | | |\n| | | |\n| NH~3~ | | |\n| +H~2~ | | |\n| O+CO~2~==NH~4~HCO~3~ | | |\n| | | |\n| 依据NaHCO~3~ | | |\n| 溶解 | | |\n| 度小,会从溶液中析出 | | |\n| | | |\n| NaCl+N | | |\n| H~4~HCO~3~==NaHCO~3~ | | |\n| ↓+NH~4~Cl | | |\n| | | |\n| ∴ | | |\n| NaCl+NH~ | | |\n| 3~+H~2~O+CO~2~== | | |\n| NaHCO~3~↓+NH~4~Cl  | | |\n| | | |\n|   将NaHCO~3~ | | |\n| 晶体滤 | | |\n| 出,NH~4~Cl可作氮肥 | | |\n| | | |\n| 2NaHCO~3~ | | |\n| ![](static/Images/ | | |\n| a91144fda2c741b0b969 | | |\n| 4ebcfa9d1deb/media/i | | |\n| mage61.emf){width=\"0 | | |\n| .3333333333333333in\" | | |\n| height=\"0.3541666666 | | |\n| 666667in\"}Na~2~CO~3~ | | |\n| +H~2~O+CO~2~ ↑ | | |\n| | | |\n| [过]根据 | | |\n| 之前的学习知道,K、 | | |\n| Na的化学性质非常相似 | | |\n| ,初中学习物质的溶解 | | |\n| 性我们知道,Na^+^、 | | |\n| K^+^盐全溶,用离子 | | |\n| 反应是不可能把Na^+ | | |\n| ^、K^+^鉴别出来,怎 | | |\n| 样鉴别钠盐和钾盐呢? | | |\n| | | |\n| 同学们, | | |\n| 有没有注意到平时我们 | | |\n| 炒菜时,如果不小心把 | | |\n| 汤洒在炉火上,火焰会 | | |\n| 变成黄色,酒精燃烧的 | | |\n| 火焰本身是淡蓝色,使 | | |\n| 我们使用酒精灯时发现 | | |\n| 酒精灯的火焰实际上也 | | |\n| 是黄色的这是为什么? | | |\n| | | |\n| (可能存在一些物 | | |\n| 质改变了火焰的颜色) | | |\n| | | |\n| [讲 | | |\n| ]这种假设合不合理 | | |\n| 吗?我们用实验来验证 | | |\n| 。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 | | |\n| 时,火焰颜色的变化。 | | |\n| | | |\n| [演示实 | | |\n| 验]NaCl、NaOH、Na~2 | | |\n| ~SO~4~ 的焰色反应 | | |\n| | | |\n| (有钠的化合物在灼 | | |\n| 烧时火焰都是黄色的) | | |\n| | | |\n| [ | | |\n| 演示实验]K~2~CO~3~ | | |\n| 、CuSO~4~、BaCl~2~、 | | |\n| CaCl~2~的焰色反应 | | |\n| | | |\n| 实验现象: | | |\n| K~2~CO~3~-黄紫色  | | |\n|  CuSO~4~-绿色   | | |\n| | | |\n| BaCl~2~-黄绿色 | | |\n|   CaCl~2~-砖红色 | | |\n| | | |\n| [讲] | | |\n| 很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 | | |\n| 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 | | |\n| 呈现出的特殊的,这在 | | |\n| 化学上叫做焰色反应。 | | |\n| | | |\n| [ | | |\n| 板书]3、焰色反应 | | |\n| | | |\n| (1)定义: | | |\n| 很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 | | |\n| 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 | | |\n| 发出特殊的颜色,在化 | | |\n| 学上称为焰色反应。 | | |\n| | | |\n| [讲]要注意 | | |\n| 的是,焰色反应不是化 | | |\n| 学反应是物理变化,检 | | |\n| 验的是元素的性质,主 | | |\n| 要用来检验金属元素。 | | |\n| | | |\n| [ | | |\n| 问]那么,应如何操 | | |\n| 作焰色反应的实验呢? | | |\n| | | |\n| [板书](2)操 | | |\n| 作:洗――烧――蘸――烧 | | |\n| | | |\n| [投影总结] | | |\n| | | |\n| 洗/-/--用稀盐 | | |\n| 酸洗铂丝。(用稀盐酸 | | |\n| 将其表面的氧化物反应 | | |\n| 掉,生成的氯化物灼烧 | | |\n| 时易汽化而挥发,以除 | | |\n| 去干扰焰色反应的杂质 | | |\n| ,不能用稀H~2~SO~4~ | | |\n| 洗,因 | | |\n| 生成的硫酸盐沸点高) | | |\n| | | |\n| 烧/-/-- | | |\n| 用盐酸洗涤过的铂丝在 | | |\n| 火焰上烧到与原来颜色 | | |\n| 相同为止。(除去杂质) | | |\n| | | |\n| 蘸 | | |\n| /-/--用灼烧合格的Pt | | |\n| 丝蘸取被灼烧的物质 | | |\n| | | |\n| 烧/-/--将沾 | | |\n| 在铂丝的物质在火焰上 | | |\n| 灼烧,并观察其现象。 | | |\n| | | |\n| [讲]值得注 | | |\n| 意的是,选用火焰颜色 | | |\n| 较浅的煤气灯和酒精灯 | | |\n| ;金属丝本身在火焰上 | | |\n| 燃烧应无颜色,同时熔 | | |\n| 点要高,不易被氧化, | | |\n| 用Pt丝效果较好,也可 | | |\n| 用Fe、Ni、W来代替。 | | |\n| | | |\n| [ | | |\n| 师]下面,请两们同 | | |\n| 学分别来做NaCl、KCl | | |\n| 的焰色反应 | | |\n| 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 | | |\n| 察他们的操作是否正确 | | |\n| ?注意观察火焰颜色。 | | |\n| | | |\n| [师]现在 | | |\n| ,我再来做一次KCl的 | | |\n| 实验,请一位同学透过 | | |\n| 蓝色的钴玻璃看颜色。 | | |\n| | | |\n| [板书]钠盐:黄色 | | |\n|     钾盐:透过蓝 | | |\n| 色的钴玻璃呈紫色。 | | |\n| | | |\n| | | |\n| [讲]焰色反应很灵 | | |\n| 敏,微量的金属都被检 | | |\n| 验出来,一般的溶液中 | | |\n| 都有少量Na^+^,由于 | | |\n| K^+^ 焰色反应非常 | | |\n| 浅,容易被Na 干扰。 | | |\n| | | |\n| [板书]( | | |\n| 3)用途:  离子检 | | |\n| 验    焰色材料 | | |\n| | | |\n| [知 | | |\n| 识拓展]――漫话焰火 | | |\n| | | |\n| \"火树银花不夜天\"的 | | |\n| 节日之夜,天空中五彩 | | |\n| 缤纷、瑰丽多姿的焰火 | | |\n| ,给节日增添了欢乐的 | | |\n| 气氛,而这美丽的夜景 | | |\n| 的创造都归功于化学。 | | |\n| | | |\n| 1、火焰是靠内装的 | | |\n| 火药的引燃、发射的。 | | |\n| | | |\n| 常用的黑火药用KN | | |\n| O~3~、S、C按一定的比 | | |\n| 例混合成,主要反应为 | | |\n| | | |\n| S+2KNO~3~+3C==K | | |\n| ~2~S+3CO~2~↑+N~2~↑ | | |\n| | | |\n| 反应中放出大量的热, | | |\n| 使生成的气体在高温下 | | |\n| 有限空间产生较强的压 | | |\n| 力,将焰色射送出去。 | | |\n| | | |\n| 2、五光十 | | |\n| 色的焰色――火焰发色剂 | | |\n| | | |\n| Sr(NO~3~)~2~――红色  | | |\n|  NaNO~3~――黄色   | | |\n| Ba(NO~3~)~2~ ――绿色 | | |\n| | | |\n| LiNO~3~――紫红色 | | |\n| | | |\n| Mg、Al、Zn粉等在 | | |\n| 烧灼则产生耀眼的白光 | | |\n| | | |\n| 火花 | | |\n| ――Al、Fe燃烧,爆炸时 | | |\n| 以散开的白色或黄色熔 | | |\n| 融粒子喷射而形成的。 | | |\n| | | |\n| 浓烟――/@及未反 | | |\n| 应的木炭粉等形成的。 | | |\n| | | |\n| 燃放焰火虽可以给人 | | |\n| 带来欢乐,但引起的环 | | |\n| 境污染是相当严重的。 | | |\n| | | |\n| [小结]以上我 | | |\n| 们学习钠的化合物的知 | | |\n| 识以及一种科学检验元 | | |\n| 素的方法――焰色反应。 | | |\n+----------------------+----------------------+----------------------+\n+----------------------+----------------------+----------------------+\n| 课题:第三章 | 授课班级 | |\n| 第二节 | | |\n| 几种重 | | |\n| 要的金属化合物(二) | | |\n+----------------------+----------------------+----------------------+\n| | 课 时 | |\n+----------------------+----------------------+----------------------+\n| 教 | 知识 | 1、以Al~2~O~3~ |\n| | | 、Al(OH)~3~ |\n| 学 | 与 | 为代 |\n| | | 表,了解两性物质的特 |\n| 目 | 技能 | 点。以KAl(SO~4~)~2~ |\n| | | 为代表,使学生 |\n| 的 | | 掌握复盐的组成特点。 |\n+----------------------+----------------------+----------------------+\n| | 过程 | 1、通过列表 |\n| | | 比较,了解各类金属化 |\n| | 与 | 合物的性质,同时掌握 |\n| | | 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 |\n| | 方法 | /-/-/-/-/--比较法。 |\n| | | |\n| | | 2、通过对几个实验 |\n| | | 的探究,体会实验方法 |\n| | | 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n| | | 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 |\n| | | 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n+----------------------+----------------------+----------------------+\n| | 情感 | 1、通过实验、 |\n| | | 图表分析、联系生活等 |\n| | 态度 | 多渠道的科学探究,发 |\n| | | 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 |\n| | 价值观 | 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n+----------------------+----------------------+----------------------+\n| 重 点 | 氢氧化铝的性质 | |\n+----------------------+----------------------+----------------------+\n| 难 点 | 两性 | |\n| | 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 | |\n+----------------------+----------------------+----------------------+\n| 知 | | |\n| | 二、铝的重要化合物 | |\n| 识 | | |\n| | 1、氧化铝( | |\n| 结 | aluninum oxide) | |\n| | | |\n| 构 | * | |\n| | *Al~2~O~3~是典型的两 | |\n| 与 | 性氧化物(amphoteric | |\n| | oxide) | |\n| 板 | | |\n| | * | |\n| 书 | *Al~2~O~3~+6H^+^= | |\n| | =2Al^3+^+3H~2~O | |\n| 设 | | |\n| | Al | |\n| 计 | ~2~O~3~+6OH^―^==2 | |\n| | AlO~2~^―^+H~2~O  | |\n| | | |\n| | 2 | |\n| | 、氢氧化铝(aluninum | |\n| | hydroxide) | |\n| | | |\n| | A | |\n| | l(OH)~3~是典型的两性 | |\n| | 氢氧化物(amphoteric | |\n| | hydroxide) | |\n| | | |\n| | (1)化学性质: | |\n| | | |\n| | A | |\n| | l(OH)~3~+3H^+^== | |\n| | Al^3+^+3H~2~O  | |\n| | | |\n| | A | |\n| | l(OH)~3~+OH^―^==A | |\n| | lO~2~^―^+2H~2~O  | |\n| | | |\n| | H^+ | |\n| | ^+AlO~2~^―^+H~2~O* | |\n| | *![](static/Images/a | |\n| | 91144fda2c741b0b9694 | |\n| | ebcfa9d1deb/media/im | |\n| | age69.emf){width=\"0. | |\n| | 42569444444444443in\" | |\n| | he | |\n| | ight=\"0.333333333333 | |\n| | 3333in\"}Al(OH)~3~* | |\n| | *![](static/Images/a | |\n| | 91144fda2c741b0b9694 | |\n| | ebcfa9d1deb/media/im | |\n| | age69.emf){width=\"0. | |\n| | 42569444444444443in\" | |\n| | height=\"0.3 | |\n| | 333333333333333in\"}* | |\n| | *Al^3+^+3OH^―^  | |\n| | | |\n| |      | |\n| | 酸式电离       | |\n| |      碱式电离 | |\n| | | |\n| | (2) | |\n| | Al(OH)~3~ 的制备 | |\n| | | |\n| | [ | |\n| | [投影实验3-7]Al(OH | |\n| | )~3~ 的制备]{.ul} | |\n| | | |\n| | Al^3+^+3NH~3~ | |\n| | ·H~2~O == Al(OH)~3~ | |\n| | ↓+ 3NH~4~^+^ | |\n| | | |\n| | Al | |\n| | ~2~(SO~4~)~3~+6NH~3~ | |\n| | ·H~2~O | |\n| | ==2Al(OH)~3~↓+3 | |\n| | (NH~4~)~2~SO~4~ | |\n| | | |\n| | 2Al(OH)~3~ | |\n| | ![](static/Images/ | |\n| | a91144fda2c741b0b969 | |\n| | 4ebcfa9d1deb/media/i | |\n| | mage61.emf){width=\"0 | |\n| | .3333333333333333in\" | |\n| | height=\"0. | |\n| | 3541666666666667in\"} | |\n| | Al~2~O~3~+3H~2~O | |\n| | | |\n| | 3、硫酸铝钾 | |\n| | KAl(SO~4~)~2~ | |\n| | | |\n| | 复盐:K | |\n| | Al(SO~4~)~2~==K^+^+ | |\n| | Al^3+^+2SO~4~^2―^ | |\n| | | |\n| | Al^3+^+3H~2~O* | |\n| | *![](static/Images/a | |\n| | 91144fda2c741b0b9694 | |\n| | ebcfa9d1deb/media/im | |\n| | age69.emf){width=\"0. | |\n| | 32430555555555557in\" | |\n| | height=\"0. | |\n| | 3333333333333333in\"} | |\n| | Al(OH)~3~+3H^+^ | |\n+----------------------+----------------------+----------------------+\n| 教学过程 | | |\n+----------------------+----------------------+----------------------+\n| 教学步骤、内容 | | |\n+----------------------+----------------------+----------------------+\n| [引入]19世 | 展示样品 | |\n| 纪,法国王宫一次宴会 | | |\n| 上,法国皇帝拿破仑三 | 展示明矾晶体 | |\n| 世独自用一种比金、银 | | |\n| 轻得多的金属制成的刀 | Al^3+^ 水解 | |\n| 叉,而其他人都用黄金 | | |\n| 或白银制的餐具,以体 | | |\n| 现其王者的风范。大家 | | |\n| 猜猜看,拿破仑的刀叉 | | |\n| 是用什么金属制成的? | | |\n| | | |\n| 这种金属就是铝, | | |\n| 由于当时冶炼铝很难, | | |\n| 铝十分珍贵,据说泰国 | | |\n| 当时的国王曾用过铝制 | | |\n| 的表链;1855年巴黎万 | | |\n| 国博览会上,展出了一 | | |\n| 小块铝,标签上写到: | | |\n| \"来自黏土的白银\",并 | | |\n| 将它放在最珍贵的珠宝 | | |\n| 旁边;直到1889年,伦 | | |\n| 敦化学会还把铝合金制 | | |\n| 的花瓶和杯子作为贵重 | | |\n| 的礼物送给门捷列夫。 | | |\n| | | |\n|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 | |\n| 铝的冶炼变得很简单, | | |\n| 现在铝和铝制品在生活 | | |\n| 中,可以说无处不在。 | | |\n| | | |\n| [ | | |\n| 问]Al是较活泼的金 | | |\n| 属,那么,它们都以何 | | |\n| 种形态存在自然界中? | | |\n| | | |\n|    (在 | | |\n| 自然界中仅有化合态) | | |\n| | | |\n| [板书] | | |\n| 二、铝的重要化合物 | | |\n| | | |\n| [讲]Al占 | | |\n| 地壳总质量的7.7%,在 | | |\n| 所有元素中是第3位, | | |\n| 在金属中为第1位,主 | | |\n| 要存在的形式为:铝土 | | |\n| 矿(Al~2~O~3~)、明 | | |\n| 矾石、长石、云母等。 | | |\n| | | |\n| [过]Al的最常 | | |\n| 见的重要化合物有Al~ | | |\n| 2~O~3~、Al(OH)~3~、K | | |\n| Al(SO~4~)~2~等,它们 | | |\n| 有哪些性质呢?下面我 | | |\n| 们就来学习这几种重要 | | |\n| 的Al的化合物的性质。 | | |\n| | | |\n| [板书]1、氧化铝( | | |\n| aluninum oxide) | | |\n| | | |\n| [ | | |\n| 讲]Al~2~O~3~为白 | | |\n| 色粉末,不溶于,熔点 | | |\n| 2050℃,用作耐火材料 | | |\n| ,自然界中纯净的Al~ | | |\n| 2~O~3~为无色晶体,俗 | | |\n| 称刚玉。硬度仅次于金 | | |\n| 刚石,通常所说的是红 | | |\n| 蓝宝石是混有少量不同 | | |\n| 氧化物杂质的刚玉。我 | | |\n| 们曾介绍过Al~2~O~3~ | | |\n| 是典型的两性氧化物。 | | |\n| | | |\n| [板书] | | |\n| Al~2~O~3~是典型的两 | | |\n| 性氧化物(amphoteric | | |\n| oxide) | | |\n| | | |\n| * | | |\n| *Al~2~O~3~+6H^+^= | | |\n| =2Al^3+^+3H~2~O | | |\n| | | |\n| Al | | |\n| ~2~O~3~+6OH^―^==2 | | |\n| AlO~2~^―^+H~2~O  | | |\n| | | |\n| [讲]Al~2~ | | |\n| O~3~呈两性,那么它对 | | |\n| 应的水化物――Al(OH)~ | | |\n| 3~的性质又怎么样呢? | | |\n| | | |\n| [板书]2 | | |\n| 、氢氧化铝(aluninum | | |\n| hydroxide) | | |\n| | | |\n| [讲] | | |\n| 我们曾提到过Al(OH | | |\n| )~3~ 是典型的两性氢 | | |\n| 氧化物,既能跟酸起反 | | |\n| 应,又能跟碱起反应。 | | |\n| | | |\n| [板书] | | |\n| | | |\n| A | | |\n| l(OH)~3~是典型的两性 | | |\n| 氢氧化物(amphoteric | | |\n| hydroxide) | | |\n| | | |\n| [讲]实验表明 | | |\n| ,Al(OH)~3~在HCl和Na | | |\n| OH溶液里都能溶解,这 | | |\n| 就说明它既能跟酸起反 | | |\n| 应,又能跟碱起反应。 | | |\n| | | |\n| [板书 | | |\n| ](1)化学性质: | | |\n| | | |\n| A | | |\n| l(OH)~3~+3H^+^== | | |\n| Al^3+^+3H~2~O  | | |\n| | | |\n| A | | |\n| l(OH)~3~+OH^―^==A | | |\n| lO~2~^―^+2H~2~O  | | |\n| | | |\n| [思 | | |\n| 考]Al(OH)~3~能与 | | |\n| 所有碱液发生反应呢? | | |\n| | | |\n|    (不能, | | |\n| 只能强碱溶液起反应) | | |\n| | | |\n| [问]为什么A | | |\n| l(OH)~3~具有两性呢? | | |\n| | | |\n| ( | | |\n| 根据其性质推测,Al( | | |\n| OH)~3~既可电离出H^+ | | |\n| ^,也可电离也OH^―^) | | |\n| | | |\n| [讲] | | |\n| Al(OH)~3~ 在水溶 | | |\n| 液中有两种电离方式。 | | |\n| | | |\n| [板书]H^+ | | |\n| ^+AlO~2~^―^+H~2~O* | | |\n| *![](static/Images/a | | |\n| 91144fda2c741b0b9694 | | |\n| ebcfa9d1deb/media/im | | |\n| age69.emf){width=\"0. | | |\n| 42569444444444443in\" | | |\n| he | | |\n| ight=\"0.333333333333 | | |\n| 3333in\"}Al(OH)~3~* | | |\n| *![](static/Images/a | | |\n| 91144fda2c741b0b9694 | | |\n| ebcfa9d1deb/media/im | | |\n| age69.emf){width=\"0. | | |\n| 42569444444444443in\" | | |\n| height=\"0.3 | | |\n| 333333333333333in\"}* | | |\n| *Al^3+^+3OH^―^  | | |\n| | | |\n|      | | |\n| 酸式电离       | | |\n|      碱式电离 | | |\n| | | |\n| * | | |\n| *[讲]当向Al(OH)~ | | |\n| 3~溶液中加酸时,抑制 | | |\n| 酸式电离,促进碱式电 | | |\n| 离,若加入足量的酸, | | |\n| 则Al(OH)~3~将完全以 | | |\n| 碱的形式电离,即Al(O | | |\n| H)~3~溶于酸中,当向A | | |\n| l(OH)~3~溶液加入碱时 | | |\n| ,抑制碱式电离,促进 | | |\n| 酸式电离,若加入足量 | | |\n| 的碱,则Al(OH)~3~完 | | |\n| 全以酸的形式电离,即 | | |\n| Al(OH)~3~溶于碱中。 | | |\n| | | |\n| 但是Al(OH | | |\n| )~3~不与弱酸反应,如 | | |\n| 向Al(OH)~3~浊液通入 | | |\n| CO~2~不反应;也不与 | | |\n| 碱反应,如NH~3~·H~2 | | |\n| ~O,故实验室用NH~3~· | | |\n| H~2~O制备Al(OH)~3~  | | |\n| | | |\n| [板书](2) | | |\n| Al(OH)~3~ 的制备 | | |\n| | | |\n| [ | | |\n| [投影实验3-7]Al(OH | | |\n| )~3~ 的制备]{.ul} | | |\n| | | |\n| 实验步 | | |\n| 骤:在试管里另入10 | | |\n| mL 0.5 mol/L | | |\n| Al~2~(SO~4~)~3~ | | |\n| 溶液,滴加氨 | | |\n| 水,生成白色胶状物质 | | |\n| ,继续滴加氨水,直到 | | |\n| 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当 | | |\n| 氨水过量时,沉淀不溶 | | |\n| 解,沉淀放在蒸发皿中 | | |\n| 加热,生成白色粉末。 | | |\n| | | |\n| [板书] | | |\n| | | |\n| Al | | |\n| ~2~(SO~4~)~3~+6NH~3~ | | |\n| ·H~2~O | | |\n| ==2Al(OH)~3~↓+3 | | |\n| (NH~4~)~2~SO~4~ | | |\n| | | |\n| 2Al(OH)~3~ | | |\n| ![](static/Images/ | | |\n| a91144fda2c741b0b969 | | |\n| 4ebcfa9d1deb/media/i | | |\n| mage61.emf){width=\"0 | | |\n| .3333333333333333in\" | | |\n| height=\"0. | | |\n| 3541666666666667in\"} | | |\n| Al~2~O~3~+3H~2~O | | |\n| | | |\n| [讲]在实验室可 | | |\n| 以用铝盐溶液与NH~3~ | | |\n| ·H~2~O | | |\n| 反应来制取Al(OH)~3~ | | |\n| | | |\n| [ | | |\n| 板书]Al^3+^+3NH~3~ | | |\n| ·H~2~O == Al(OH)~3~ | | |\n| ↓+ 3NH~4~^+^ | | |\n| | | |\n| [ | | |\n| 投影总结]Mg(OH)~2~ | | |\n| 、Al(OH)~3~ | | |\n| 性质比较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 |\n| td>Mg2++ | | |\n| 2OH=Mg(O | | |\n| H)2↓ | | |\n| | | |\n| | | |\n| | | |\n| | | |\n|
Mg( | | |\n| OH)2Al( | | |\n| OH)3
物理性质白色粉末、难溶于 | | |\n| H2O白色胶 | | |\n| 状物,难溶于水

| | |\n|

| | |\n|

| | |\n|

电离

中强碱,

| | |\n|

Mg(O | | |\n| H)2 == Mg | | |\n| 2+ +2OH< | | |\n| sup>―

两性氢氧化物 | | |\n| ,H+A | | |\n| lO2― | | |\n| +H2O Al(OH)3 Al3++ | | |\n| 3OH
跟酸

Mg | | |\n| (OH)2 +2H | | |\n| ==

| | |\n|

Mg | | |\n| 2+ +2H2O

| | |\n| Al(OH)3+3 | | |\n| H==

| | |\n|

A | | |\n| l3++3H2O

跟碱不反应

A | | |\n| l(OH)3 +O | | |\n| H ==

| | |\n|

AlO2 +2H2O

分解 | | |\n| Mg(OH)2MgO | | |\n| +H2O

2A | | |\n| l(OH)3

| | |\n|

Al2O3+3H2O

实验室

| | |\n|

制法

Al | | |\n| 3++3NH3< | | |\n| /sub> ·H2 | | |\n| O == Al(OH)3 ↓+ 3NH4
| | |\n| | | |\n| [过 | | |\n| ]下面我们再介绍一 | | |\n| 种常见的Al的化合物。 | | |\n| | | |\n| [板书]3、硫酸铝 | | |\n| 钾(KAl(SO~4~)~2~) | | |\n| | | |\n| [讲]明矾就是 | | |\n| 带12个结晶水的硫酸铝 | | |\n| 钾,即KAl(SO~4~)~2~ | | |\n| ·12H~2~O | | |\n| | | |\n| [ | | |\n| 讲]KAl(SO~4~)~2~ | | |\n| 是 | | |\n| 由两种不同的金属离子 | | |\n| 和一种酸根离子组成的 | | |\n| 化合物,是一种复盐。 | | |\n| | | |\n| [板书]复盐:K | | |\n| Al(SO~4~)~2~==K^+^+ | | |\n| Al^3+^+2SO~4~^2―^ | | |\n| | | |\n| [讲] | | |\n| 明矾溶液中滴入石蕊 | | |\n| 试液,变红,为什么? | | |\n| | | |\n| [板 | | |\n| 书]Al^3+^+3H~2~O* | | |\n| *![](static/Images/a | | |\n| 91144fda2c741b0b9694 | | |\n| ebcfa9d1deb/media/im | | |\n| age69.emf){width=\"0. | | |\n| 32430555555555557in\" | | |\n| height=\"0. | | |\n| 3333333333333333in\"} | | |\n| Al(OH)~3~+3H^+^ | | |\n| | | |\n| [小结] | | |\n| 明矾水解所产生的胶 | | |\n| 状物Al(OH)~3~吸附能 | | |\n| 力强,可以吸附水里的 | | |\n| 杂质,并形成沉淀使水 | | |\n| 澄清。所以,明矾常作 | | |\n| 净水剂,但广泛使用铝 | | |\n| 盐净化水,可能导致脑 | | |\n| 损伤,造成严重的记忆 | | |\n| 力丧失,这是老年痴呆 | | |\n| 症特有的症状。使用时 | | |\n| 要切实注意,尽量扬长 | | |\n| 避短,才能使Al及其化 | | |\n| 合物对人类社会发展发 | | |\n| 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 | | |\n+----------------------+----------------------+----------------------+\n+----------------------+----------------------+----------------------+\n| 课题:第三章 | 授课班级 | |\n| 第二节 | | |\n| 几种重 | | |\n| 要的金属化合物(三) | | |\n+----------------------+----------------------+----------------------+\n| | 课 时 | |\n+----------------------+----------------------+----------------------+\n| 教 | 知识 | 1、掌握Fe^3+^ |\n| | | 的氧化性 |\n| 学 | 与 | 及检验方法,Fe^3+^ |\n| | | 与Fe^2+^的转变, |\n| 目 | 技能 | |\n| | | 2、掌握Fe(OH)~2~ |\n| 的 | | 氧 |\n| | | 化成Fe(OH)~3~的过程 |\n+----------------------+----------------------+----------------------+\n| | 过程 | 1、教学 |\n| | | 中通过实验和探究,让 |\n| | 与 | 学生对探究的方法有一 |\n| | | 些了解,在实验和探究 |\n| | 方法 | 过程中,积累一些科学 |\n| | | 假设和对比实验方法。 |\n+----------------------+----------------------+----------------------+\n| | 情感 | 1 |\n| | |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 |\n| | 态度 | 生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 |\n| | | ,体验合作和动手的整 |\n| | 价值观 | 个过程的积极的情绪。 |\n+----------------------+----------------------+----------------------+\n| 重 点 | Fe^3+^与Fe^2+^ | |\n| | 的之间转变 | |\n+----------------------+----------------------+----------------------+\n| 难 点 | 运用氧化还原反 | |\n| | 应的理论分析Fe^3+^ | |\n| | 与Fe^2+^ | |\n| | 的转变并 | |\n| | 进行实验设计和验证。 | |\n+----------------------+----------------------+----------------------+\n| 知 | | |\n| | 三、铁的重要化合物 | |\n| 识 | | |\n| | 1、铁的氧化物 | |\n| 结 | | |\n| | 2、铁的氢氧化物 | |\n| 构 | | |\n| | 氢氧化铁 ( iron(Ⅲ) | |\n| 与 | hydroxide) | |\n| | | |\n| 板 | 氢氧化亚铁 ( | |\n| | iron(Ⅱ) hydroxide) | |\n| 书 | | |\n| | 3、铁盐和亚铁盐 | |\n| 设 | | |\n| | (1) | |\n| 计 | 常 | |\n| | 见的亚铁盐(绿色): | |\n| | | |\n| | FeCl~2~ | |\n| | 、FeSO~4~ 具有强还 | |\n| | 原性,必须现制现用 | |\n| | | |\n| | 保存方 | |\n| | 法:加入少量铁粉  | |\n| | | |\n| | 常 | |\n| | 见的铁盐(黄色): | |\n| | | |\n| | FeCl~3~、Fe~2~(SO~ | |\n| | 4~)~3~具有强氧化性 | |\n| | | |\n| | ( | |\n| | 2)Fe^3+^ 的检验 | |\n| | | |\n| |   Fe^3+^ | |\n| | +3SCN^-^==Fe(SC | |\n| | N)~3~ (血红色) | |\n| | | |\n| | Fe^2+^+ | |\n| | 2OH^―^==Fe(OH)~2~ | |\n| |  (白色絮状沉淀) | |\n| | | |\n| | | |\n| | 4Fe(OH)~2~↓+O2+2H~ | |\n| | 2~O==4Fe(OH)~3~↓ | |\n| | | |\n| | 白 | |\n| | 色――灰绿色――红褐色 | |\n| | | |\n| | Fe^3+^+ | |\n| | 3OH^―^ ==Fe(OH)~3 | |\n| | ~ ↓(红褐色沉淀) | |\n| | | |\n| | (3) | |\n| | Fe^3+^ | |\n| | 的氧化性:亚铁盐和铁 | |\n| | 盐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 |\n+----------------------+----------------------+----------------------+\n| 教学过程 | | |\n+----------------------+----------------------+----------------------+\n| 教学步骤、内容 | | |\n+----------------------+----------------------+----------------------+\n| [ | 创设学习情景 | |\n| 引入]人类早在6000 | | |\n| 年前就开始利用铁,20 | 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 |\n| 00年前人类发明了从矿 | | |\n| 石里冶铁的方法。我国 | 总结归纳,填写表格 | |\n| 在春秋时期就开始冶铁 | | |\n| 、战国时期就开始炼钢 | | |\n| 。钢铁一直广泛地应用 | | |\n| 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 | |\n| | | |\n| 新中国成立以前, | | |\n| 我国的钢铁工业非常落 | | |\n| 后,生产的钢铁远不能 | | |\n| 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 | |\n| ,大量依靠进口,所以 | | |\n| 当时把铁钉称为\"洋钉\" | | |\n| ,把铁皮称为\"洋铁皮\" | | |\n|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 | | |\n| 的钢铁工业得到突飞猛 | | |\n| 进地发展,1996年我国 | | |\n| 的钢产量突破一亿吨。 | | |\n| | | |\n| [引]上一节我 | | |\n| 们学习了铁的化学性质 | | |\n| 。我们知道,Fe在O2中 | | |\n| 燃烧生成黑色的Fe~3~ | | |\n| O~4~,除此之外,铁的 | | |\n| 氧化物还有两种/-/-/ | | |\n| -/-/--FeO、Fe~2~O~3~ | | |\n| 这些铁的氧化物 | | |\n| 。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 | |\n| | | |\n| [板书] | | |\n| 三、铁的重要化合物 | | |\n| | | |\n| 1、铁的氧化物 | | |\n| | | |\n| [投影总结]铁的 | | |\n| 氧化物的性质比较。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 |\n| td>非氧化性反应 | | |\n| | | |\n| < | | |\n| td>

碱性氧化物

| | |\n|

Fe2O3 + 6H< | | |\n| sup>+ == 2Fe< | | |\n| sup>3+ + 3H2O

| | |\n| 复杂氧化物,Fe3O4 +8H = | | |\n| = Fe2+ + | | |\n| 2Fe3+ + | | |\n| 4H2O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FeOFe2O3Fe3O4
俗名铁红磁性氧化铁
色态黑色粉末红棕色粉末黑色晶体
价态+2价+3价+3,+2价
水溶性不溶不溶不溶
稳定性不稳定,在空气里 | | |\n| 加热迅速被氧化稳定稳定
碱性氧化 | | |\n| 物FeO+2H+==Fe2+ | | |\n| +H2O
与氧化性酸反应3FeO + | | |\n| 10HNO3 == | | |\n| 3Fe(NO3)< | | |\n| sub>3 + NO↑ + | | |\n| 5H2OFe2< | | |\n| /sub>O3 + | | |\n| 6H == | | |\n| 2Fe3+ + | | |\n| 3H2O3 Fe3O4 + 2 | | |\n| 8 HNO3 == | | |\n| 9Fe(NO3) | | |\n| 3 +NO↑+14 | | |\n| H2O
共性高温时,都能 | | |\n| 被C、CO、H2、Al等还原剂还原, | | |\n| 还原过程中Fe的价态降 | | |\n| 低,最终生成Fe
| | |\n| | | |\n| [板书 | | |\n| ]2、铁的氢氧化物 | | |\n| | | |\n| 氢氧化铁( iron(Ⅲ) | | |\n| hydroxide) | | |\n| | | |\n| 氢氧化亚铁( | | |\n| iron(Ⅱ) hydroxide) | | |\n| | | |\n| * | | |\n| *[实验3-9]Fe(OH)~2 | | |\n| ~和Fe(OH)~3~的制备 | | |\n| | | |\n| 实验步骤:在2支试 | | |\n| 管晨分别加入少量FeCl | | |\n| ~3~和FeSO~4~ 溶液, | | |\n| 然后滴入NaOH溶液,观 | | |\n| 察并描述发生的现象。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Fe3++3 | | |\n| OH==Fe(O | | |\n| H)3↓ | | |\n| | | |\n| | | |\n| | | |\n|
FeCl3 溶液FeSO4 溶液

| | |\n|

NaOH

| | |\n|

溶液

立即 | | |\n| 产生红褐色沉淀 | | |\n| 开始时生成白色絮状沉 | | |\n| 淀,迅速变成灰绿色, | | |\n| 最后变成红褐色

离子

| | |\n|

方程式

< | | |\n| p>Fe2++2 | | |\n| OH==Fe(O | | |\n| H)2

| | |\n|

4Fe(O | | |\n| H)2 + O2 + 2H | | |\n| 2O == 4Fe(OH)< | | |\n| sub>3

| | |\n| | | |\n| [ | | |\n| 讲]生成Fe(OH)~2~ | | |\n| 时,开始生成白色絮状 | | |\n| 沉淀是Fe(OH)~2~,最 | | |\n| 后生成的红褐色沉淀是 | | |\n| Fe(OH)~3~,从Fe的化 | | |\n| 合价来看,Fe(OH)~2~ | | |\n| 被什么氧化了? | | |\n| | | |\n| (被空气中O~2~氧化) | | |\n| | | |\n| [讲]* | | |\n| *由此可知,Fe(OH)~2~ | | |\n| 极易被氧化,所以在配 | | |\n| 制反应时要用沸水,尽 | | |\n| 量降低O~2~的溶解度。 | | |\n| | | |\n| [思考1]实验 | | |\n| 中为什么要用新制的Fe | | |\n| SO~4~ 溶液? | | |\n| | | |\n| (Fe SO~4~ | | |\n| 易被空气中O2氧化) | | |\n| | | |\n| [思考2] | | |\n| 怎样才能使Fe^2+^ | | |\n| 溶 | | |\n| 液能能长时间保存呢? | | |\n| | | |\n| (在配 | | |\n| 制溶液时,要加少量Fe | | |\n| 防止氧化, | | |\n| 加少量酸抑制其水解) | | |\n| | | |\n| [思考3] | | |\n| 实验中为什么要将滴 | | |\n| 管尖端插入试管底部, | | |\n| 且慢慢挤出NaOH溶液? | | |\n| | | |\n| (Fe(OH)~2~ | | |\n| 极易被 | | |\n| 氧化,预防带入空气) | | |\n| | | |\n| [讲]Fe(O | | |\n| H)~2~、Fe(OH)~3~均为 | | |\n| 弱碱,具有碱的通性。 | | |\n| | | |\n| | | |\n| [投影]Fe(OH)~2~和F | | |\n| e(OH)~3~的性质比较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 |\n| td>与非氧化性酸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3Fe(OH)2+10HNO3 | | |\n| == 3Fe(NO3)3 +NO↑+ | | |\n| 8H2O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Fe( | | |\n| OH)2Fe( | | |\n| OH)3
色态白色固体红褐色固体
溶解性难溶于水难溶于水
类别二元弱碱三元弱碱

Fe | | |\n| (OH)2 +2H | | |\n| ==

| | |\n|

F | | |\n| e2++2H2O

Fe | | |\n| (OH)3 +3H | | |\n| ==

| | |\n|

F | | |\n| e3++3H2O

与氧化性酸

Fe | | |\n| (OH)3 +3H | | |\n| ==

| | |\n|

F | | |\n| e3++3H2O

稳定性分解产生很复杂2Fe(OH) | | |\n| 3 Fe2 | | |\n| O3+ | | |\n| 3H2O
制法Fe2++2O | | |\n| H==Fe(OH | | |\n| )2Fe3++3O | | |\n| H==Fe(OH | | |\n| )3
转化关系4Fe(OH)2+O2+2H | | |\n| 2O== 4Fe( | | |\n| OH)3
| | |\n| | | |\n| [板书 | | |\n| ]3、铁盐和亚铁盐 | | |\n| | | |\n| (1) | | |\n| 常见的亚铁盐(绿色): | | |\n| FeCl~2~ | | |\n| 、FeSO~4~  | | |\n| | | |\n| 具有强还 | | |\n| 原性,必须现制现用 | | |\n| | | |\n| 保存 | | |\n| 方法:加入少量铁粉 | | |\n| | | |\n| 常见的 | | |\n| 铁盐(黄色):FeCl~3 | | |\n| ~、Fe~2~(SO~4~)~3~ | | |\n| | | |\n| 具有强氧化性 | | |\n| | | |\n| [实验3 | | |\n| -10]Fe^3+^的检验 | | |\n| | | |\n| 实验步骤: | | |\n| 在2支试管里分别加入5 | | |\n| mL FeCl~2~ 溶液和5 | | |\n| mL | | |\n| FeCl~3~ | | |\n| 溶液,各滴入几滴KSCN | | |\n| 溶液。观察现象并记录 | | |\n| | | |\n| -------- | | |\n| ----- -------------- | | |\n| | | |\n| 滴入KSCN溶液 | | |\n| Fe | | |\n| Cl~3~溶液 呈血红色 | | |\n| | | |\n| FeCl~2~溶液 无变化 | | |\n| -------- | | |\n| ----- -------------- | | |\n| | | |\n| [板书]( | | |\n| 2)Fe^3+^ 的检验 | | |\n| | | |\n|   Fe^3+^ | | |\n| +3SCN^-^==Fe(SC | | |\n| N)~3~ (血红色) | | |\n| | | |\n| [讲]我们利用 | | |\n| 这一特别现象来检验F | | |\n| e^3+^,险些之外,还 | | |\n| 可用与NaOH溶液反应。 | | |\n| | | |\n| [板书]Fe^2+^+ | | |\n| 2OH^―^==Fe(OH)~2~ | | |\n|  (白色絮状沉淀) | | |\n| | | |\n| | | |\n| 4Fe(OH)~2~↓+O2+2H~ | | |\n| 2~O==4Fe(OH)~3~↓ | | |\n| | | |\n| 白 | | |\n| 色――灰绿色――红褐色 | | |\n| | | |\n| Fe^3+^+ | | |\n| 3OH^―^ ==Fe(OH)~3 | | |\n| ~ ↓(红褐色沉淀) | | |\n| | | |\n| * | | |\n| *[科学探究]Fe^3+^ | | |\n| 的氧化性 | | |\n| | | |\n| * | | |\n| *实验步骤:在盛有2 | | |\n| mL FeCl~3~ | | |\n| 溶液的试管中,加入 | | |\n| 少量铁粉,振荡试管, | | |\n| 充分反应后,滴入几滴 | | |\n| KSCN溶液,观察并记录 | | |\n| 现象。再加入几滴氯水 | | |\n| ,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 | |\n| | | |\n| ------- | | |\n| ------------ ------- | | |\n| ----- -------------- | | |\n| -------------------- | | |\n| FeCl~3~溶 | | |\n| 液中加入 现象 | | |\n|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 |\n| 铁粉,KSCN溶液 | | |\n| 不显血红色 2 | | |\n| Fe^3+^+Fe==3Fe^2+^ | | |\n| 氯水, | | |\n| 振荡 显血红 | | |\n| 色 2Fe^2+^ +Cl | | |\n| ~2~==2Fe^3+^+2Cl^―^ | | |\n| ------- | | |\n| ------------ ------- | | |\n| ----- -------------- | | |\n| -------------------- | | |\n| | | |\n| [板书](3) | | |\n| Fe^3+^的氧化性 | | |\n| | | |\n| [讲]Fe^3+ | | |\n| ^遇到较强的还原剂时 | | |\n| ,会被还原成Fe^2+^ | | |\n| ;而Fe^2+^ | | |\n| 在较强的氧化剂的作用 | | |\n| 下会被氧化成Fe^3+^ | | |\n| | | |\n| [板书]亚铁盐和铁 | | |\n| 盐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 | |\n| | | |\n| [小结 | | |\n| ]Fe^3+^和Fe^2+ | | |\n| ^结构不同,所带电荷 | | |\n| 不同,性质差异就很大 | | |\n|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 | |\n| 我们应该知道结构相似 | | |\n| ,性质必然相似;结构 | | |\n| 不同,性质必然不同。 | | |\n+----------------------+----------------------+----------------------+\n+----------------------+----------------------+----------------------+\n| 课 | 授课班级 | |\n| 题:第三章 第三节  | | |\n|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 | |\n+----------------------+----------------------+----------------------+\n| | 课 时 | 1 |\n+----------------------+----------------------+----------------------+\n| 教 | 知识 | 1、明确合金 |\n| | | 的概念以及合金的性质 |\n| 学 | 与 | |\n| | | 2、 |\n| 目 | 技能 | 了解常见的合金的主要 |\n| | | 组成、机械性能和用途 |\n| 的 | | |\n+----------------------+----------------------+----------------------+\n| | 过程 | 1、 |\n| | | 学会正确选用金属材料 |\n| | 与 | |\n| | | 2、通过日 |\n| | 方法 | 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 |\n| | | 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 |\n| | | 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 |\n| | | 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n+----------------------+----------------------+----------------------+\n| | 情感 |   |\n| | |  了解金属材料的发展 |\n| | 态度 | 历史、重要作用和面临 |\n| | | 的挑战,通过激发学生 |\n| | 价值观 | 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 |\n| | | 感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n+----------------------+----------------------+----------------------+\n| 重 点 | 常 | |\n| | 见的合金的性质及应用 | |\n+----------------------+----------------------+----------------------+\n| 难 点 | 通过金属材 | |\n| | 料的性质、应用及资源 | |\n| | 现状的认识这种拓展性 | |\n| | 内容的学习,开展有效 | |\n| | 的、积极探究、合作交 | |\n| | 流的自主学习活动,学 | |\n| | 会正确选用金属材料  | |\n+----------------------+----------------------+----------------------+\n| 知 | 第三章 第三节  | |\n| |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 |\n| 识 | | |\n| | 一、 | |\n| 结 |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 |\n| | | |\n| 构与板书设计 | 1、铜合金 | |\n| | | |\n| | 2、钢 | |\n| | | |\n| | 二 | |\n| | 、正确使用金属材料 | |\n+----------------------+----------------------+----------------------+\n| 教学过程 | | |\n+----------------------+----------------------+----------------------+\n| 教学步骤、内容 | 教学方法 | |\n+----------------------+----------------------+----------------------+\n| [引入]金属材 | 使学生学会站在 | |\n| 料对推动社会文明的发 | 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 | |\n| 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青 | 对于培养学生倾听别人 | |\n| 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曾在 | 的意见,尊重、和爱护 | |\n| 人类历史上留下光辉的 | 他人的情感是有利的。 | |\n| 篇章,钢铁的大规模应 | | |\n| 用则成为工业时代的基 | | |\n| 础。现在,新型金属材 | | |\n| 料层出不穷,在工业、 | | |\n| 农业、国防,科学技术 | | |\n| 以及人类生活等方面发 | | |\n| 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 | |\n| | | |\n| [问] | | |\n| 什么叫合金?合金有哪 | | |\n| 些特性?有哪些用途? | | |\n| | | |\n| [讲]合金是在金属 | | |\n| 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 | | |\n| 金属制得的具有金属特 | | |\n| 征的金属材料。不同的 | | |\n| 合金具有不同的性能, | | |\n| 主要表现在机械强度、 | | |\n| 韧性、强度、可塑性、 | | |\n| 制腐蚀性等方面。例如 | | |\n| ,不锈钢抗腐蚀性好, | | |\n| 用来做医疗器械、炊具 | | |\n| 等;硬铝强度和硬度好 | | |\n| ,用来制门窗,也用于 | | |\n| 制火箭、飞机、轮船等 | | |\n| ;青铜强度高、可塑性 | | |\n| 好、耐磨、耐腐蚀,用 | | |\n| 于制机器零件,等等。 | | |\n| | | |\n| [讲 | | |\n| ]合金除了具有以上特 | | |\n| 点外还具有以下性质: | | |\n| | | |\n| [投影] | | |\n| 1、合金的硬度一般比 | | |\n| 它的各成分金属要大。 | | |\n| | | |\n| 2、多数合金的熔点比 | | |\n| 它的各成分金属要低。 | | |\n| | | |\n| 3、 | | |\n| 改变原料的配比或改变 | | |\n| 生成合金的条件,可以 | | |\n| 得到不同性能的合金。 | | |\n| | | |\n| [引]今 | | |\n| 天我们来介绍几种合金 | | |\n| | | |\n| [板 | | |\n| 书]第三章 第三节  | | |\n|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 | |\n| | | |\n| 一、 | | |\n|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 | |\n| | | |\n| 1、铜合金 | | |\n| | | |\n| [投影并讲解] | | |\n| | | |\n| (1)铜材:以纯铜或 | | |\n| 铜合金制成各种形状包 | | |\n| 括棒、线、板、带、条 | | |\n| 、管、箔等统称铜材。 | | |\n| 铜材的加工有轧制、挤 | | |\n| 制及拉制等方法,铜材 | | |\n| 中板材和条材有热轧和 | | |\n| 冷轧的;而带材和箔材 | | |\n| 都是冷轧的,管材和棒 | | |\n| 材则分为挤制品和拉制 | | |\n| 品,线材都是拉制的。 | | |\n| | | |\n| ( | | |\n| 2)黄铜:黄铜是铜与 | | |\n| 锌合金。最简单的黄铜 | | |\n| 是铜锌二元合金,称为 | | |\n| 简单黄铜或普通黄铜。 | | |\n| 黄铜中锌的含量较高, | | |\n| 其强度也较高,塑性稍 | | |\n| 低。工业上采用的黄铜 | | |\n| 含锌量不起过45%,含 | | |\n| 锌量再高将会产生脆性 | | |\n| ,使合金性能变坏。为 | | |\n| 了改善黄铜的某种性能 | | |\n| ,在二元黄铜的基础上 | | |\n| 加入其他合金元素的黄 | | |\n| 铜称为特殊黄铜。常用 | | |\n| 的合金元素有硅、铝、 | | |\n| 锡、铅、锰、铁与镍等 | | |\n| 。在黄铜中加铝能提高 | | |\n| 黄铜的屈服强度和抗腐 | | |\n| 蚀性,稍降低塑性。含 | | |\n| 铝小于4%的黄铜具有良 | | |\n| 好的加工、铸造等综合 | | |\n| 性能。在黄铜中加1%的 | | |\n| 锡能显著改善黄铜的抗 | | |\n| 海水和大气腐蚀的能力 | | |\n| ,因此称为\"海军黄铜\" | | |\n| 。锡还能改善黄铜的切 | | |\n| 削加工性能。黄铜加铅 | | |\n| 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切削 | | |\n| 加工性和提高耐磨性, | | |\n| 铅对黄铜的强度影响不 | | |\n| 大。锰黄铜具有良好的 | | |\n| 机械性能、热稳定性和 | | |\n| 抗蚀性;在锰黄铜中加 | | |\n| 铝,还可以改善它的性 | | |\n| 能,得到表面光洁的铸 | | |\n| 件。黄铜可以分为铸造 | | |\n| 和压力加工两类产品。 | | |\n| | | |\n| ( | | |\n| 3)青铜:青铜是历史 | | |\n| 上应用最早的一种合金 | | |\n| ,原指铜锡合金,因颜 | | |\n| 色呈青灰色,故称青铜 | | |\n| 。为了改善合金的工艺 | | |\n| 性能和机械性能,大部 | | |\n| 分青铜内还加入其他合 | | |\n| 金元素,如铅、锌、磷 | | |\n| 等。由于锡是一种稀缺 | | |\n| 元素,所以工业上还使 | | |\n| 用许多不含锡的无锡青 | | |\n| 铜,它们不仅价格便宜 | | |\n| ,还具有而需要的特殊 | | |\n| 性能。无锡青铜主要有 | | |\n| 铝青铜、铍青铜、锰青 | | |\n| 铜、硅青铜等。此外还 | | |\n| 有成分较为复杂的三元 | | |\n| 或四元青铜。现在除黄 | | |\n| 铜和白铜(铜镍合金) | | |\n| 以外的铜合金均称为青 | | |\n| 铜。锡青铜有较高的机 | | |\n| 械性能,较好的耐蚀性 | | |\n| 、减摩性和好的铸造性 | | |\n| 能;对过热和气体的敏 | | |\n| 感性小,焊接性能好, | | |\n| 无铁磁性,收缩系数小 | | |\n| 。锡青铜在大气、海水 | | |\n| 、淡水和蒸汽中的抗蚀 | | |\n| 性都比黄铜高。铝青铜 | | |\n| 有比锡青铜高的机械性 | | |\n| 能和耐磨、耐蚀、耐寒 | | |\n| 、耐热、无铁磁性,有 | | |\n| 良好的流动性,无偏析 | | |\n| 倾向,可得到致密的铸 | | |\n| 件。在铝青铜中加入铁 | | |\n| 、镍和锰等元素,可进 | | |\n| 一步改善合金的各种性 | | |\n| 能。青铜也分为压力加 | | |\n| 工和铸造产品两大类。 | | |\n| | | |\n| (4)白铜:以镍 | | |\n| 为主要添加元素的铜基 | | |\n| 合金呈银白色,称为白 | | |\n| 铜。铜镍二元合金称普 | | |\n| 通白铜,加锰、铁、锌 | | |\n| 和铝等元素的铜镍合金 | | |\n| 称为复杂白铜,纯铜加 | | |\n| 镍能显著提高强度、耐 | | |\n| 蚀性、电阻和热电性。 | | |\n| 工业用白铜根据性能特 | | |\n| 点和用途不同分为结构 | | |\n| 用白铜和电工用白铜两 | | |\n| 种,分别满足各种耐蚀 | | |\n| 和特殊的电、热性能。 | | |\n| | | |\n| [板书]2、钢 | | |\n| | | |\n| [讲]钢的分 | | |\n| 类方法较多,按照品种 | | |\n| ,划分为普通碳素钢、 | | |\n| 低合金钢、低硅钢、一 | | |\n| 般碳素结构钢、合金结 | | |\n| 构钢、合金弹簧钢、轴 | | |\n| 承钢等。综合划分为普 | | |\n| 通钢和优质钢两大类。 | | |\n| 按照规格,划分为大、 | | |\n| 中、小三类。我们教材 | | |\n| 按照化学成分分成两类 | | |\n| ,即碳素钢和合金钢。 | | |\n| | | |\n| [问]碳 | | |\n| 素钢按什么分成哪几类 | | |\n| ?各具有哪些性能?合 | | |\n| 金钢中含有哪些元素? | | |\n| | | |\n| [投影总结] | | |\n| | | |\n| [讲 | | |\n| ]随着现代工业与科学 | | |\n| 技术的迅速发展,碳钢 | | |\n| 的性能已不能完全满足 | | |\n| 需要,于是人们研制了 | | |\n| 各种合金钢。合金钢是 | | |\n| 在碳钢基础上,有目的 | | |\n| 地加入某些元素(称为 | | |\n| 合金元素,如:铬、锰 | | |\n| 、钨、钼、钴、硅等) | | |\n| 而得到的多元合金。合 | | |\n| 金钢具有优良的性能。 | | |\n| | | |\n| [过]我们了解金属 | | |\n| 合金的性质,那么在实 | | |\n| 际生活中如何使用呢? | | |\n| | | |\n| [板书]二 | | |\n| 、正确使用金属材料 | | |\n| | | |\n| [思考 | | |\n| 与交流]如何选用材料 | | |\n| | | |\n| 案例剖析: | | |\n| | | |\n| 某家庭准备装修窗户, | | |\n| 可使用的材料有:木材 | | |\n| 、钢铁、铝合金等,请 | | |\n| 你调查每种材料的性能 | | |\n| 、价格、制造或安装成 | | |\n| 本、利弊,进行分析。 | | |\n| 你认为选用哪种材料比 | | |\n| 较好?说说你的理由。 | | |\n| | | |\n| 提示:选 | | |\n| 材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 | | |\n| 面:(1)主要用途  | | |\n| (2)外观 (3)物理 | | |\n| 性质(密度、硬度、强 | | |\n| 度、导电性) (4) | | |\n| 化学性质(对水的作用 | | |\n| ,耐腐蚀性) (5) | | |\n| 价格 (6)加工难度 | | |\n|  (7)日常维修等。 | | |\n| | | |\n| 可 | | |\n| 以让学生对自己家庭或 | | |\n| 某一单位的装潢根据以 | | |\n| 上提示的几个方面进行 | | |\n| 调查,可写出调查报告 | | |\n| ,再让学生进行比较。 | | |\n| | | |\n| [实践活动 | | |\n| ]针对是否应该停止使 | | |\n| 用铝制饮料罐的问题, | | |\n| 让学生自选扮演角色, | | |\n| 准备好表达自己看法的 | | |\n| 材料,开展一下讨论。 | | |\n| | | |\n| [小结]本 | | |\n| 节讨论了合金的特点、 | | |\n| 组成和性质,通过铜合 | | |\n| 金、合金钢的学习加深 | | |\n| 了学生对合金的认识, | | |\n| 同时通过对我国合金的 | | |\n| 发展和现状的了解培养 | | |\n|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 | | |\n| 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 | |\n| 可以鼓励学生奋发学习 | | |\n| ,将来去更大的社会责 | | |\n| 任。积极开展社会调查 | | |\n| 活动,提高学生对金属 | | |\n| 材料的认识,增强其社 | | |\n| 会活动能力,开展多种 | | |\n| 形式的交流活动,培养 | | |\n| 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 | | |\n+----------------------+----------------------+----------------------+\n+----------------------+----------------------+----------------------+\n| 课题:第 | 授课班级 | |\n| 三章 本章专题总结 | | |\n+----------------------+----------------------+----------------------+\n| | 课 时 | 2 |\n+----------------------+----------------------+----------------------+\n| 教 | 知识 | 1、 |\n| | | 掌握金属单质(Na、Mg |\n| 学 | 与 | 、Al、Fe)的化学性质 |\n| | | |\n| 目 | 技能 | 2、掌握钠、镁、铝、 |\n| | | 铁等金属化合物的性质 |\n| 的 | | |\n+----------------------+----------------------+----------------------+\n| | 过程 | 采用图 |\n| | | 表、比较、讨论、归纳 |\n| | 与 | 、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n| | | |\n| | 方法 | |\n+----------------------+----------------------+----------------------+\n| | 情感 | 1、培养学生分 |\n| | | 析、归纳、综合的能力 |\n| | 态度 | |\n| | |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 |\n| | 价值观 | 的社会责任感、社交活 |\n| | | 动能力和互助合作能力 |\n+----------------------+----------------------+----------------------+\n| 重 点 | 金属单 | |\n| | 质(Na、Mg、Al、Fe) | |\n| | 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 |\n+----------------------+----------------------+----------------------+\n| 难 点 | 化合物之间 | |\n| | 的相互转化关系及应用 | |\n+----------------------+----------------------+----------------------+\n| 知 | 一 | |\n| | 、本章知识结构梳理 | |\n| 识 | | |\n| | | |\n| 结 | (一)金属的通用性 | |\n| | | |\n| 构 | ( | |\n| | 二)钠及钠的化合物 | |\n| 与 | | |\n| | 1、钠 | |\n| 板 | 的性质       | |\n| | | |\n| 书 | 2、钠的氧化物 | |\n| | | |\n| 设 | 3、碱/-/-/-/ | |\n| | -/--氢氧化钠    | |\n| 计 | | |\n| | 4、盐/-/-/-/-/ | |\n| |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 |\n| | | |\n| | (三 | |\n| | )铝的化合物/-/-/-/-/ | |\n| | --氧化物与氢氧化物 | |\n| | | |\n| | (四)铁的化合物 | |\n| | | |\n| | 1、铁 | |\n| | 的氧化物      | |\n| | | |\n| | 2、铁 | |\n| | 的氢氧化物及Fe^2+^ | |\n| | 与Fe^3+^的转化 | |\n| | | |\n| | | |\n| | 二、本章典型题剖析 | |\n| | | |\n| | 1、滴加顺序 | |\n| | 不同,实验现象不同 | |\n| | | |\n| | 三、本章专 | |\n| | 题讲座――-有关金属及 | |\n| | 其化合物的有关计算 | |\n| | | |\n| | 1、基本计算方法 | |\n| | | |\n| | (1) | |\n| | 代数方程组 | |\n| | 法/-/-/-/-/--解决混 | |\n| | 合物问题的基本方法 | |\n| | | |\n| | 2、差量法 | |\n| | | |\n| | 数学原理: | |\n| | | |\n| | (3) | |\n| | 假设法/-/-/-/-/--快 | |\n| | 速击破选择型计算题 | |\n| | | |\n| | I 平均值法    | |\n| | | |\n| | Ⅱ 极限讨论法 | |\n| | | |\n| | (4) | |\n| | 分类讨论法/-/-/ | |\n| | -/-/--研究过量问题 | |\n| | | |\n| | (5) 守恒法 | |\n| | | |\n| | 2、铝三角 | |\n| | 转化及铝的图像问题 | |\n| | | |\n| | (1) 向Al^3+^ | |\n| | 的溶液 | |\n| | 中加入强碱(OH^―^) | |\n| | | |\n| | (2) | |\n| | 向强碱 | |\n| | 溶液中加入Al^3+^ | |\n| | | |\n| | (4) | |\n| | 向H^+^溶 | |\n| | 液中加入AlO~2~^―^ | |\n| | | |\n| | (3) 向AlO~2~^―^ | |\n| | 溶液中加入H^+^  | |\n| | | |\n| | 3、铁的转化关系 | |\n| | | |\n| | (1) 铁三角应用 | |\n| | | |\n| | (2) 铁与稀HNO~3~ | |\n| | 反应规律 | |\n| | | |\n| | 当铁粉过量时,3Fe+ | |\n| | 8HNO~3~==3Fe(NO~3~)~ | |\n| | 2~+2NO↑+4H~2~O | |\n| | | |\n| | 当铁粉过量时,3Fe+ | |\n| | 8HNO~3~==3Fe(NO~3~)~ | |\n| | 2~+2NO↑+4H~2~O | |\n| | | |\n| | (3) | |\n| | 守恒法在 | |\n| | Fe计算中的综合应用 | |\n| | | |\n| | Ⅰ 质量守恒关系 | |\n| | | |\n| | Ⅱ元素守恒关系 | |\n| | | |\n| | Ⅲ 电荷守恒 | |\n| | | |\n| | Ⅳ 电子守恒关系 | |\n| | | |\n| | Ⅴ 体积守恒关系 | |\n+----------------------+----------------------+----------------------+\n| 教学过程 | | |\n+----------------------+----------------------+----------------------+\n| 教学步骤、内容 | 教学方法 | |\n+----------------------+----------------------+----------------------+\n| [板书]一 | | |\n| 、本章知识结构梳理 | | |\n| | | |\n| | | |\n| (一)金属的通用性 | | |\n| | | |\n| [讲]金属 | | |\n| 的物理通用性:有金属 | | |\n| 光泽、有延展性、导电 | | |\n| 、导热。但不同金属在 | | |\n| 密度、硬度、熔沸点等 | | |\n| 方面差别较大,这也是 | | |\n| 金属单质的一大特点。 | | |\n| | | |\n| 金属 | | |\n| 的化学性质是具有还原 | | |\n| 性,主要表现在金属能 | | |\n| 与非金属、水、酸、某 | | |\n| 些盐发生反应。金属的 | | |\n| 还原性有很大差别,其 | | |\n| 还原性强弱与金属原子 | | |\n| 的结构密切相关,一般 | | |\n| 说来,金属原子的半径 | | |\n| 越大,最外层电子越少 | | |\n| ,金属的还原性越强。 | | |\n| | | |\n| [讲]金属 | | |\n| 活动性顺序表中金属的 | | |\n| 金属性从左到右依次减 | | |\n| 弱,可以判断金属失电 | | |\n| 子的难易;可以判断金 | | |\n| 属离子得到电子的能力 | | |\n| | | |\n| [投影小结 | | |\n| ]由金属活动性顺序 | | |\n| 表分析金属知识的规律 | | |\n| | | |\n| | | |\n| | | |\n| | | |\n| < | | |\n| td>金属活动顺序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 |\n| td>与非金属反应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O2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 |\n| td>生成盐的氢气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与水反应,不与盐反 | | |\n| 应,碱与盐反应 | | |\n| 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 | | |\n| 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 | | |\n| 溶液中置换出来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K、Ca 、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Cl2都能直接化 | | |\n| 合,变价金属一般生成 | | |\n| 高价金属氯化物不反应
S与硫蒸气直 | | |\n| 接化合,变价金属生成 | | |\n| 低价金属化合物不反应
常温下易氧化,点 | | |\n| 燃生成过氧化物常温生成氧化膜加热化合不反应
与H2O反应常温 | | |\n| 下生成碱和氢气

与热水

| | |\n|

反应

有碱 | | |\n| 存在下与水反应与 | | |\n| 高温水蒸气反应不反应不反应
与反应不反应不反应
与氧化性酸反应不生成氢 | | |\n| 气,铁、铝钝化产生 | | |\n| NO2、NO、 | | |\n| SO2不反应
与盐溶液的反应不反应
碱的稳定性受热不分解加热分解常温分解
自然界存在化合态化合态游离态
冶炼方法电解 | | |\n| 法(电解熔融的盐、氧 | | |\n| 化物、氢氧化物)热还原法热 | | |\n| 分解或其它方法
| | |\n| | | |\n| [板书]( | | |\n| 二)钠及钠的化合物 | | |\n| | | |\n| 1、钠的性质  | | |\n| | | |\n| [投影总结] | | |\n| | | |\n| (1)钠 | | |\n| 的物理性质:银白色、 | | |\n| 质软、比水轻、熔点低 | | |\n| | | |\n| (2)钠的化学性质: | | |\n| | | |\n| 与 | | |\n| 非金属反应:2Na+Cl~ | | |\n| 2~![](static/Images/ | | |\n| a91144fda2c741b0b969 | | |\n| 4ebcfa9d1deb/media/i | | |\n| mage62.emf){width=\"0 | | |\n| .4479166666666667in\" | | |\n| height=\"0. | | |\n| 3333333333333333in\"} | | |\n| 2NaCl (白烟) | | |\n| | | |\n|       | | |\n|   2Na+S==Na~2~S | | |\n| | | |\n| 与O~2~反应: | | |\n| 缓慢氧化:4Na+O~2~== | | |\n| 2Na~2~O (白色固体) | | |\n| | | |\n| 剧烈燃烧:2Na+O~2~== | | |\n| Na~2~O~2~ | | |\n| (淡黄色固体) | | |\n| | | |\n| 与H~2~O | | |\n| 反应:2Na | | |\n| +2H~2~O==2NaOH+H~2~↑ | | |\n| | | |\n| (2Na+2H~2~O==2 | | |\n| Na^+^+2OH^―^+H~2~↑) | | |\n| | | |\n| 与酸反应:2Na+2 | | |\n| H^+^==2Na^+^+H~2~↑ | | |\n| | | |\n| 与 | | |\n| 盐溶液反应:(先与水 | | |\n| 作用生成NaOH,NaOH再 | | |\n| 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 | |\n| | | |\n| 2Na+2H~2~O+CuSO~4~ | | |\n| ==C | | |\n| u(OH)~2~↓+Na~2~SO~4~ | | |\n| +H~2~↑ | | |\n| | | |\n| 6Na+6 | | |\n| H~2~O+2FeCl~3~==2Fe( | | |\n| OH)~3~↓+6NaCl+3H~2~↑ | | |\n| | | |\n| 2Na+2NH~4~Cl== | | |\n| =2NaCl+2NH~3~↑+H~2~↑ | | |\n| | | |\n| 与 | | |\n| 熔融盐:4Na+TiCl~4~ | | |\n| ![](static/Images/ | | |\n| a91144fda2c741b0b969 | | |\n| 4ebcfa9d1deb/media/i | | |\n| mage61.emf){width=\"0 | | |\n| .3333333333333333in\" | | |\n| height=\"0. | | |\n| 3541666666666667in\"} | | |\n| 4NaCl+Ti | | |\n| | | |\n| [板 | | |\n| 书]2、钠的氧化物 | | |\n| | | |\n| ------------ | | |\n| ------------ ------ | | |\n| -------------------- | | |\n| ------------------- | | |\n| -------------------- | | |\n| 氧 | | |\n| 化钠 过氧化钠 | | |\n| | | |\n| 化学式 | | |\n| Na~2~O Na~2~O~ | | |\n| 2~ | | |\n| 化合价 | | |\n| O(-2) O(-1) | | |\n| | | |\n| 颜色、状态 白 | | |\n| 色固体 淡黄色粉 | | |\n| 末 | | |\n| 化学性质 O~2~ | | |\n| 2Na~2~O+O~2~ | | |\n| ==Na~2~O~2~ /-/-- | | |\n| | | |\n| CO~2~ Na~2 | | |\n| ~O+CO~2~==Na~2~CO~3~ | | |\n| 2Na~2~O~2~+2CO~2~ | | |\n| ==2Na~2~CO~3~+O~2~ ↑ | | |\n| | | |\n| H~2~O | | |\n| Na~2~O+H~2~O==2NaO | | |\n| H 2Na~2~O~2~+ | | |\n| 2H~2~O==4NaOH+O~2~ ↑ | | |\n| | | |\n| HCl Na | | |\n| ~2~O+2HCl==2NaCl+H~2 | | |\n| ~O 2Na~2~O~2~+4HCl | | |\n| ==4NaCl+2H~2~O+O~2~↑ | | |\n| | | |\n| SO~2~ | | |\n| Na~2~O+SO~2~==Na | | |\n| ~2~SO~3~ Na~2~O~2~ | | |\n| +SO~2~ ==Na~2~SO~4~ | | |\n| 类别 碱 | | |\n| 性氧化物 过氧化物 | | |\n| | | |\n| ------------ | | |\n| ------------ ------ | | |\n| -------------------- | | |\n| ------------------- | | |\n| -------------------- | | |\n| | | |\n| [投影总结] | | |\n| | | |\n| [板书]3、碱/ | | |\n| -/-/-/-/--氢氧化钠 | | |\n| | | |\n| [ | | |\n| 讲]NaOH,白色固体, | | |\n| 易潮解,俗名苛性钠, | | |\n| 烧碱,火碱。一元强碱 | | |\n| ,具有碱的通性,即: | | |\n| | | |\n| 能与酸 | | |\n| 反应生成盐和水,例: | | |\n| NaOH+HCl==NaCl+H~2~O | | |\n| | | |\n| 能与 | | |\n| 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 | | |\n| 和水,例:2NaOH+CO~ | | |\n| 2~==Na~2~CO~3~+H~2~O | | |\n| | | |\n| 能 | | |\n| 与某些盐发生复分解反 | | |\n| 应,例:2NaOH+CuCl~ | | |\n| 2~==Cu(OH)~2~↓+2NaCl | | |\n| | | |\n| [ | | |\n| 板书]4、盐/-/-/-/-/ | | |\n|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 | |\n| | | |\n| [投影总结]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Na2CO3+2HCl == 2 | | |\n| NaCl+CO2↑ | | |\n| +H2O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 |\n| td>与氯化钙溶液 | | |\n|

Na2C | | |\n| O3+CaCl2==CaCO3↓+ 2NaCl

| | |\n|

(CO32―+Ca2+==CaCO3↓)

| | |\n|
| | |\n| | | |\n| | | |\n| < | | |\n| td>与澄清石灰水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物质Na2CO3Na | | |\n| HCO3
俗名苏打、纯碱小苏打
颜色、状态白色固体白色粉末
水溶性易溶于水能溶于水
溶解度大小比 | | |\n| 较: Na2C | | |\n| O3 >Na | | |\n| HCO3
溶液与酚酞变红变红
颜色深浅比 | | |\n| 较: Na2CO | | |\n| 3 > Na | | |\n| HCO3
与盐酸反应NaH | | |\n| CO3+HCl== | | |\n| NaCl+H2O+ | | |\n| CO2
反应速率: NaHCO3 >Na2CO3
-------
| | |\n|

Na2CO< | | |\n| sub>3+Ca(OH)2==CaCO3 ↓+2NaOH

| | |\n|

(CO32―+Ca2+==CaCO3↓)

NaH | | |\n| CO3+Ca(OH | | |\n| )2== NaOH | | |\n| + CaCO3↓ | | |\n| +H2O

| | |\n|

(HCO3―+OH+Ca2+==CaCO3↓ | | |\n| +H2O)

| | |\n|

或NaHCO | | |\n| 3+Ca(OH)< | | |\n| sub>2==Na | | |\n| 2CO3 +CaCO3↓ | | |\n| +2H2O

| | |\n|

(2HCO3+2OH―+Ca2+ | | |\n| =CaCO3< | | |\n| /sub>↓+2H2O+CO32―)

与氢氧化钠溶液-----

NaOH+NaHCO3 ==Na | | |\n| 2CO3+H2O

| | |\n|

(OH+H | | |\n| CO3― | | |\n| ==CO32―+H2O)

热稳定性稳定2NaHCO Na2CO3+H2O+ | | |\n| CO2

相互

| | |\n|

转化

Na2CO3 Na | | |\n| HCO3:

| | |\n|

Na | | |\n| 2CO3 | | |\n| +CO2+H2O==2N | | |\n| aHCO3

| | |\n|

NaHCO3< | | |\n| /sub> Na2 | | |\n| CO3 :

| | |\n|

N | | |\n| aOH+NaHCO3 ==Na2CO | | |\n| 3+H2 | | |\n| O (OH―+HCO3< | | |\n| sup>―==CO | | |\n| 32― | | |\n| +H2O)

| | |\n|

2NaHCO Na2 | | |\n| CO3 | | |\n| +H2O+CO2↑

| | |\n| | | |\n| [板书](三 | | |\n| )铝的化合物/-/-/-/-/ | | |\n| --氧化物与氢氧化物 | | |\n| | | |\n| [投影总结]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 |\n| td>

Al2 | | |\n| O3+2NaOH= | | |\n| =2NaAlO­2 | | |\n| + H2O

| | |\n|

(Al2O3+2OH―< | | |\n| /sup>=2AlO2 +H2O)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物质氧化铝氢氧化铝
化学式Al2O3Al( | | |\n| OH)3
俗名刚玉------
物理性质白色粉末,不溶 | | |\n| 于水,熔点高,自然界 | | |\n| 中为无色晶体。白色 | | |\n| 固体,不深于水

| | |\n|

| | |\n|

| | |\n|

与酸

| | |\n|

反应

Al2O3 +6HC | | |\n| l==AlCl3 | | |\n| +3H2O

| | |\n|

(Al | | |\n| 2O3 | | |\n| +6H==Al | | |\n| 3++3H2O)

A | | |\n| l(OH)3+3H | | |\n| Cl==AlCl3 | | |\n| +3H2O

| | |\n|

(Al(OH)3 | | |\n| +3H==Al | | |\n| 3++3H2O)

与碱

| | |\n|

反应

Al( | | |\n| OH)3+NaOH | | |\n| =NaAlO­2+ | | |\n| 2H2O

| | |\n|

Al(OH) | | |\n| 3+OH | | |\n| ―=AlO2+2H2O

相互转化----2Al(OH) | | |\n| 3 Al2 | | |\n| O3+ | | |\n| 3H2O
| | |\n| | | |\n| [板 | | |\n| 书](四)铁的化合物 | | |\n| | | |\n| 1、铁的氧化物 | | |\n| | | |\n| [投影总结]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不稳定,在空气里加 | | |\n| 热迅速被氧化,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FeOFe2O3Fe3O4
颜色、状态黑色粉末红棕色粉末黑色晶体
俗名---铁红磁性氧化铁
水溶性不溶不溶不溶
稳定性稳定稳定
氧化物类别碱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复杂氧化物
与 | | |\n| 非氧化性酸反应

FeO+2 | | |\n| HCl==FeCl2+H2O

| | |\n|

(Fe | | |\n| O+2H==F | | |\n| e2++H2O)

Fe2O< | | |\n| sub>3+6HCl==2F | | |\n| eCl3 +3H< | | |\n| sub>2O (Fe2O3+6H==2 | | |\n| Fe3+ +3H | | |\n| 2O )

Fe3 | | |\n| O4+ | | |\n| 8HCl==2FeCl3+FeCl2 | | |\n| +4H2O

| | |\n|

Fe3O4+8H= | | |\n| =2Fe3++F | | |\n| e2++4H2O

| | |\n| | | |\n| [板书]2、铁 | | |\n| 的氢氧化物及Fe^2+^ | | |\n| 与Fe^3+^的转化 | | |\n| | | |\n| [投影总结]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 |\n| td>

产生血红色

| | |\n|

Fe< | | |\n| sup>3++3SCN-==Fe(SCN)< | | |\n| sub>3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 | |\n|
二价铁三价铁
化 学 式F | | |\n| eCl2F | | |\n| eCl3
名 称氯化亚铁氯化铁
溶液颜色浅绿色黄色
与氢氧化钠

现象: | | |\n| 产生白色沉淀,迅速变 | | |\n| 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 | | |\n| 褐色。FeCl2+2NaOH ==Fe(OH)2↓+2NaCl

| | |\n|

| | |\n| 4Fe(OH)2+ | | |\n| O2+2H2O ==4Fe(OH)< | | |\n| sub>3

现象 | | |\n| :产生红褐色沉淀

| | |\n|

F | | |\n| eCl3+3NaO | | |\n| H ==Fe(OH)3 ↓+ 3NaCl

与KSCN溶液无现象
氧化(还原性)< | | |\n| p>主要表现: 还原 | | |\n| 性,举例:

| | |\n|

2 | | |\n| FeCl2+Cl< | | |\n| sub>2 ==2FeCl< | | |\n| sub>3

表现 | | |\n| :氧化性,举例:

| | |\n|

2FeCl3+Fe==3FeCl< | | |\n| sub>2

相互转化

FeCl2 Fe | | |\n| Cl3

| | |\n|

2 | | |\n| FeCl2+Cl< | | |\n| sub>2 ==2FeCl< | | |\n| sub>3

FeCl3 Fe | | |\n| Cl2

| | |\n|

2FeCl3+Fe==3FeCl< | | |\n| sub>2

名 称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铁
化学式Fe( | | |\n| OH)2Fe( | | |\n| OH)3
颜色、状态白色固体红褐色固体
水溶性难溶于水难溶于水
与酸反应

F | | |\n| e(OH)2+2H | | |\n| Cl==FeCl2 | | |\n| +2H2O

| | |\n|

Fe(OH)2+2H==F | | |\n| e2++2H2O

F | | |\n| e(OH)3+3H | | |\n| Cl==FeCl3 | | |\n| +3H2O

| | |\n|

Fe(OH)3+3H==F | | |\n| e3++3H2O

氢氧化 | | |\n| 亚铁露置空气中4Fe(OH)2+O2+2H | | |\n| 2O ==4Fe( | | |\n| OH)3
| | |\n| | | |\n| * | | |\n| *[板书]3、铁三角 | | |\n| | | |\n| [投影总结] | | |\n| | | |\n| [板书] | | |\n| 二、本章典型题剖析 | | |\n| | | |\n| 1、滴加顺序 | | |\n| 不同,实验现象不同 | | |\n| | | |\n| [投影总结] | | |\n| | | |\n| (1)稀Na~2~CO~3~ | | |\n| 溶液与稀盐酸间的反应 | | |\n| | | |\n| 向Na~2~CO~3~ | | |\n| 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 | |\n| ,开始时无气体产生, | | |\n| 达到一定量后才有气泡 | | |\n| 冒出,由少到多的过程 | | |\n| 中依次发生下列反应: | | |\n| | | |\n| Na~2~CO~3 | | |\n| ~+HCl==NaCl+NaHCO~3~ | | |\n| | | |\n| NaHC | | |\n| O~3~+HCl==NaCl+CO~2~ | | |\n| ↑+H~2~O | | |\n| | | |\n| 向稀盐酸中逐滴 | | |\n| 加入稀Na~2~CO~3~溶液 | | |\n| 立即有气泡冒出,由少 | | |\n| 到多只发生下列反应: | | |\n| | | |\n| 2HCl+Na~ | | |\n| 2~CO~3~==2NaCl+CO~2~ | | |\n| ↑+H~2~O | | |\n| | | |\n| /(2/) | | |\n| 稀AlCl~3~溶液 | | |\n| 与稀NaOH溶液间的反应 | | |\n| | | |\n| 向AlCl~3~溶液中 | | |\n| 滴加NaOH溶液直至过量 | | |\n| 时发生的反应依次为: | | |\n| | | |\n| Al^3+^ | | |\n| +3OH^―^==Al(OH)~3~ ↓ | | |\n| Al(OH)~3~+OH^ | | |\n| ―^==AlO~2~^―^+2H~2~O | | |\n| | | |\n| 现象: | | |\n| 白色沉淀逐渐增多,继 | | |\n| 续加NaOH溶液沉淀逐渐 | | |\n| 溶解,直至完全消失。 | | |\n| | | |\n| 向NaOH | | |\n| 溶液中滴 | | |\n| 加AlCl~3~溶液至过量 | | |\n| 时发生的反应依次为: | | |\n| | | |\n| Al^3+^+4OH^ | | |\n| ―^==AlO~2~^―^+2H~2~O | | |\n| Al^3+ | | |\n| ^+3AlO~2~^―^+6H~2~O | | |\n| ==4Al(OH)~3~ ↓ | | |\n| | | |\n| 现象:开 | | |\n| 始时无沉淀,接着产生 | | |\n| 沉淀,继续滴加AlCl~ | | |\n| 3~溶液,沉淀量不变。 | | |\n| | | |\n| /(3/) | | |\n| 稀NaAlO­~2~溶 | | |\n| 液与稀盐酸间的反应: | | |\n| | | |\n| 向盐酸溶液中滴加NaA | | |\n| lO­~2~溶液,直至过量 | | |\n| 时发生的反应依次为: | | |\n| | | |\n| 4H^+^ | | |\n| +AlO~2 | | |\n| ~^―^==Al^3+^+2H~2~O | | |\n| Al^3+ | | |\n| ^+3AlO~2~^―^+6H~2~O | | |\n| ==4Al(OH)~3~↓ | | |\n| | | |\n| 现象:开始无沉 | | |\n| 淀,接着产生白色沉淀 | | |\n| ,逐渐增多至达到最大 | | |\n| 值,继续加入NaAlO­~ | | |\n| 2~溶液,沉淀量不变。 | | |\n| | | |\n| 向NaAlO­~2~溶 | | |\n| 液中滴加盐酸直至过量 | | |\n| 时发生的反应依次为: | | |\n| | | |\n| AlO~2~^―^+H^+^ | | |\n| +H~2~O==Al(OH)~3~↓ | | |\n| Al(OH)~3~+3H | | |\n| ^+^==Al^3+^+3H~2~O | | |\n| | | |\n| 现象:白色沉 | | |\n| 淀逐渐增多至最大值, | | |\n| 继续加盐酸,沉淀逐渐 | | |\n| 减少,最后完全消失。 | | |\n+----------------------+----------------------+----------------------+\n", "create_time": 1754897909, "update_time": 1754897909, "_id":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_5312205.docx" },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_1591280.docx": { "content": "目   录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2\n1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2\n2 时间和位移 7\n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12\n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7\n5 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22\n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26\n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6\n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0\n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34\n4 自由落体运动 39\n5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42\n第三章 相互作用 45\n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45\n2 弹力 48\n3.3摩擦力 51\n3.4力的合成 54\n5 力的分解 58\n6、受力分析 62\n7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65\n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69\n1 牛顿第一定律 69\n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73\n3 牛顿第二定律 77\n4 力学单位制 81\n5 牛顿第三定律 84\n6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 88\n7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 92\n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n1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n知识与技能\n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n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n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n过程与方法\n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具体事例引出质点的这个理想化的模型.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升华为物理中的概念.\n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现象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揭示参考系在确定物体运动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n3.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可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实验并体会比较,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n情感态度与价值观\n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心科技发展、勇于探索的精神.\n2.通过质点概念和参考系的学习,体会物理规律与生活的联系.\n3.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n4.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n5.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课程的兴趣.\n教学重点\n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概念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n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n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n教学难点\n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即将一个实际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n教具准备\n录像资料、多媒体课件\n课时安排\n1课时\n教学过程\n[新课导入]\n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录像后思考问题(有关运动的话题).\n(放映录像)选择有关反映物体运动的画面播放给学生看,如:雄鹰、小鸟在空中飞翔,飞机在天空中划过,行星、卫星在宇宙中运行,航天员杨利伟在宇航舱中给地球拍照,汽车在公路飞驰,轮船在海水中搏击海浪。......\n教师总结,讲述机械运动.\n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指物体与物体间或是物体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间相对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的过程,是最基本、最简单、最普遍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是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的体现.这里涉及到空间和时间的问题.\n师:古希腊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圣贤------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不了解运动,就不了解自然\",这句话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要充满信心,迎接这一挑战.\n师:我们在刚才的录像片中看到:汽车在公路上飞驰,江水在咆哮着奔向远方,鸟儿在飞翔,树叶在摇动,高山上流水,瀑布直泻千尺,雪花在空中飞舞......\n(放映录像)(播放\"神舟\"五号升空的录像片)\"2003年10月15日,一个令人骄傲的日子,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满载着全国人民的希望成功升空.\"\n师:飞船在茫茫太空中遨游,假如你是文学家,你如何描述它的运动呢?\n师:如果你是科学家,你又将如何描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认识运动.\n[新课教学]\n一、物体和质点\n针对上面看过的录像,老师提出问题:\n详细描述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困难?\n我们需要了解物体各部分运动的区别吗?\n学生讨论:\n要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特别是物体各部分的详细运动情况,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n因为物体本身都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一般并不一样.\n师:在刚才看过的录像片中,看到了\"神舟\"五号.据报道,\"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舱长7.4\nm,直径2.8 m,用长58 m、重达480\nt的\"长征\"2号火箭发射.升空后,显示在指挥部荧光屏上的仅是一个小小的光点.科学家研究它在空中的位置、离开地面的高度、飞行的速度、运动轨道等问题时,需要考虑它本身的大小和形状吗?\n生:不需要,我们可以用荧光屏上的小光点代替这个\"庞大\"的飞船呀!\n引入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问题得到简化,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n引子:乒乓球小而轻,直径仅4 cm,质量约2.7\ng.运动员研究各种旋转球的打法时,要关注球的受力部位和受力方向对旋转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必须考虑到球的大小和形状,不能把它简化为一个点.\n对质点小结:\n1.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n2.质点是对实际物体的近似,这也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n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取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自身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n4.一个物体能否被看作质点,取决于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即使是同一个物体,在研究的问题不同时,有的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而有的情况可能不可以看作质点.\n【课堂探究】\n亲自做一做、试一试,书本在下列情景中能否被看成质点.\n1.沿一个方向推动桌面上的书本,如果测量书本移动的距离,是否可以将书本视为质点,为什么?\n2.如果测定书本经过桌面上方某一定点所需要的时间,是否可以将书本视为质点,为什么?\n3.还有什么情况下书本可以被视为质点?什么情况下书本不能被视为质点?\n说明:\n将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n(1)平动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一般研究物体的转动时不能把物体看作质点.\n(2)物体有转动,但物体的转动不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时,物体本身的形状和大小已变成了次要因素.\n(3)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作质点,如研究火车过桥的时间时就不能把火车看作质点.\n二、参考系\n引子:请你设想一下,你和一位同伴正坐在火车中去旅行.铁路边的人看到火车中的乘客在飞快地离去,而乘客自己却认为自己是静止的.\n让学生自己分析,教师加以引导.\n生1:车中两个小孩都是静止的,他们都没动.\n生2:这两个小孩是运动的,因为在车窗玻璃上有几个线条表示\"风\",这是画家描述运动时常用的手法.\n师:两个小孩和车都是运动的,这是相对地面来说的,而两个小孩之间是相对静止的,他们的相对位置没有改变.\n师:平时我们说树木、房屋是静止的,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这是以地面作标准来说的.坐在行驶的火车里的乘客,认为自己是静止的,而在车厢里走动的乘务员在运动,他还认为路旁的树木在向后倒退,这些都是以车厢作标准来说的.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参考系.\n参考系: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选来作标准的参照物称为参考系.\n展示问题:\n1.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有两句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其中分别描述了两种运动情景,那么它们分别是以什么为参考系的?\n2.\"月亮在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n3.坐在美丽的校园内学习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时,我们感觉是静止不动的.这与诗句里的描述是否矛盾?说明理由.\n4.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什么?\n组织学生小结并作好适时适度的引导:\n(1)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考系的.\n(2)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n(3)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不一样,也可能一样.\n(4)选择参考系时,应使物体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方便.\n(5)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有意义.\n三、坐标系\n展示问题:\n有时需要准确地描述某个物体所在的位置,如地理上用纬度和经度来确定某个地点.在军事、大地测量等领域常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来确定方位.\n要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需要建立坐标系.如果物体在一维空间运动,即沿一条直线运动,只需建立直线坐标系,就能准确表达物体的位置;如果物体在二维空间运动,即在同一平面运动,就需要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当物体在三维空间运动时,则需要建立三维直角坐标系来描述.\n【课堂探究】\n创设一个实例让学生思考,可以结合本地实际选取相应的例子.\n参考示例:\n如图1-1-1所示,一辆汽车从天安门沿长安街驶向西单、南菜园方向,思考汽车的位置随时间怎样变化?\n问题:\n1.如何选择坐标轴和正方向?\n2.如何选择坐标原点?\n3.如何确定坐标轴上的刻度值?\n![](/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1.jpeg)\n图1-1-1\n师:对质点的直线运动,一般选质点的运动轨迹为坐标轴,质点运动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选取质点经过坐标轴原点的时刻为时间的起点.\n师:画坐标系时,必须标上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n【课堂训练】\n一质点在*x*轴上运动,各个时刻的位置坐标如下表:\n------- --- --- ----- ----- ----- ---\n*t*/s 0 1 2 3 4 5\n*x*/m 0 5 --4 --1 --7 1\n------- --- --- ----- ----- ----- ---\n(1)请在下面的*x*轴上标出质点在各时刻的位置.\n![说明:\n未标题-1](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2.jpeg){width=\"3.022222222222222in\"\n图1-1-2\n(2)哪个时刻离坐标原点最远?有多远?\n参考答案:(1)如图1-1-3标注:\n![说明:\n未标题-1](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3.jpeg){width=\"2.5722222222222224in\"\n图1-1-3\n(2)在第4 s末的位置坐标是-7 m,说明这一时刻质点离开坐标原点的距离为7\nm,在*x*轴的负向上,为最远,而其他几个都不是最远的.\n小结:\n本节学习的参考系和质点的概念是运动学甚至整个力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并且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了解参考系的概念,对于观察、比较、研究物体的运动有实际的意义.同学们要明白,严格意义上的\"有质量的点\"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一种理想化模型,是对实际物体的近似,是一种科学抽象.\n[布置作业]\n板书设计\n1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n+----------------+----------------+----------------+----------------+\n| 机械运 | | | |\n| 动:简称\"运动 | | | |\n| \",指物体与物 | | | |\n| 体间或是物体的 | | | |\n| 一部分和另一部 | | | |\n| 分间相对位置随 | | | |\n| 时间发生改变的 | | | |\n| 过程,是最基本 | | | |\n| 、最简单、最普 | | | |\n| 遍的运动形式. | | | |\n+----------------+----------------+----------------+----------------+\n| | 物体和质点 | 参考系 | 坐标系 |\n+----------------+----------------+----------------+----------------+\n| 概念 | 用来代替物体 | 描述物体 | 为 |\n| | 的有质量的点. | 的运动时,选择 | 了定量地描述物 |\n| | | 用来作参考的物 | 体的位置及位置 |\n| | | 体称为参考系. | 的变化,而需要 |\n| | | | 在参考系上建立 |\n| | | | 适当的坐标系. |\n+----------------+----------------+----------------+----------------+\n| 说明 | (1 | (1)运 | (1 |\n| | )质点是一种科 | 动和静止都是相 | )描述直线运动 |\n| | 学抽象,是一种 | 对于参考系的. | 的物体的位置变 |\n| | 理想化的模型. | | 化,可以建立一 |\n| | | (2)参考系的 | 维直线坐标系. |\n| | (2)质点是对 | 选取是任意的. | |\n| | 实际物体的近似 | | (2)描述 |\n| | ,这也是物理学 | ( | 平面上运动的物 |\n| | 中常用的一种重 | 3)选择不同的 | 体的位置变化, |\n| | 要的研究方法. | 参考系,观察的 | 可以建立二维平 |\n| | | 结果可能不一样 | 面直角坐标系. |\n| | (3) | ,也可能一样. | |\n| | 一个物体能否看 | | (3)描述立体 |\n| | 成质点,取决于 | (4)选择参考 | 空间内运动的物 |\n| | 它的形状和大小 | 系时,应使物体 | 体的位置变化, |\n| | 在所研究问题中 | 运动的描述尽可 | 可以建立三维立 |\n| | 是否可以忽略不 | 能简单、方便. | 体空间坐标系. |\n| | 计,而跟自身体 | | |\n| | 积的大小、质量 | ( | |\n| | 的多少和运动速 | 5)比较两个物 | |\n| | 度的大小无关. | 体的运动情况, | |\n| | | 必须选择同一参 | |\n| | | 考系才有意义. | |\n+----------------+----------------+----------------+----------------+\n反思:\n自然界中任何一种事物及其运动变化,都是比较复杂的,研究问题,要暂时撇开起作用很小的因素,抓住主要因素.如果在我们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物体上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是次要的或不起作用的,就可以把它看成质点.\n2 时间和位移\n知识与技能\n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n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n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n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n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n过程与方法\n1.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n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n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n情感态度与价值观\n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n2.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内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体验,领略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n3.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n4.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同学们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n教学重点\n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n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n教学难点\n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n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n教具准备\n多媒体课件\n课时安排\n2课时\n教学过程\n[引入新课]\n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运动的几个概念,大家想一下是哪几个概念?\n生:质点、参考系、坐标系.\n师:大家想一下,如果仅用这几个概念,能不能全面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n生:不能.\n师:那么要准确、全面地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还需要用到哪些物理概念?\n引言:宇宙万物都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和运动.我们每天按时上课、下课、用餐、休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经历一年又一年,我们在时间的长河里成长.对于时间这个名词,我们并不陌生,你能准确说出时间的含义吗?物体的任何机械运动都伴随着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改变,你们用什么来量度物体位置的改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时间和位移.\n[新课教学]\n一、时刻和时间间隔\n【讨论与交流】\n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时刻和时间间隔\"一部分,然后用课件投影展示本校作息时间表.\n师:同时提出问题:\n1.在我校的作息时间表上,你能找出更多的时刻和时间间隔吗?\n2.结合教材,你能列举出哪些关于时间和时刻的说法?\n3.观察教材第14页图1.2-1,如何用数轴表示时间?\n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提出问题.\n生:我们开始上课的\"时间\":8:00就是指的时刻;下课的\"时间\":8:45也是指的时刻.这样每个活动开始和结束的那一瞬间就是指时刻.\n生:我们上一堂课需要45分钟,做眼保健操需要5分钟,这些都是指时间间隔,每一个活动所经历的一段时间都是指时间间隔.\n师:根据以上讨论与交流,能否说出时刻与时间的概念.\n教师帮助总结并回答学生的提问.\n师:时刻是指某一瞬时,时间是时间间隔的简称,指一段持续的时间间隔.两个时刻的间隔表示一段时间.\n让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能反映时间间隔和时刻的实例,并让他们讨论.\n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某一列车时刻表,帮助学生分析列车运动情况.\n(展示问题)\n根据下列\"列车时刻表\"中的数据,列车从广州到长沙、郑州和北京西站分别需要多长时间?\n+--------+--------+--------+\n| T15 | 站名 | T16 |\n+--------+--------+--------+\n| 18:19 | 北京西 | 14:58 |\n+--------+--------+--------+\n| 00:35 | 郑州 | 08:42 |\n| | | |\n| 00:41 | | 08:36 |\n+--------+--------+--------+\n| 05:49 | 武昌 | 03:28 |\n| | | |\n| 05:57 | | 03:20 |\n+--------+--------+--------+\n| 09:15 | 长沙 | 23:59 |\n| | | |\n| 09:21 | | 23:51 |\n+--------+--------+--------+\n| 16:25 | 广州 | 16:52 |\n+--------+--------+--------+\n参考答案:6小时59分、15小时50分、22小时零6分.\n(教师总结)\n师:平常所说的\"时间\",有时指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如有人问你:\"你们什么时间上课啊?\"这里的时间是指时间间隔吗?\n生:不是,实际上这里的时间就是指的时刻.\n师:我们可以用数轴形象地表示出时刻和时间间隔.\n教师课件投放教材图1.2-1所显示的问题,将其做成Flash动画.\n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说说怎样用时间轴表示时间和时刻.\n生:时刻:在时间坐标轴上用一点来表示时刻.时间:两个时刻的间隔表示一段时间.一段时间在时间坐标轴上用一线段表示.\n师:为了用具体数字说明时间,必须选择某一时刻作为计时起点,计时起点的选择是人为的.单位秒(s).\n师:下图1-2-1给出了时间轴,请你说出第3秒,前3秒,第3秒初第3秒末,第*n*秒的意义.\n![说明:\n未标题-1](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4.jpeg){width=\"2.688888888888889in\"\n图1-2-1\n生:如图1-2-2所示.\n![说明:\n未标题-1](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5.jpeg){width=\"3.1041666666666665in\"\n图1-2-2\n二、路程和位移\n(情景展示)中国西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在沙漠中,远眺不见边际,抬头不见飞鸟.沙漠中布满了100~200\nm高的沙丘,像大海的巨浪,人们把它称为\"死亡之海\".许多穿越这个沙漠的勇士常常迷路,甚至因此而丧生.归结他们失败的原因都是因为在沙漠中搞不清这样三个问题: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选哪条路线最佳?而这三个问题涉及三个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位置、位移、路程.\n师:(投影中国地图)让学生思考:从北京到重庆,观察地图,你有哪些不同的选择?这些选择有何相同或不同之处?\n生:从北京到重庆,可以乘汽车,也可以乘火车或飞机,还可以中途改变交通工具.选择的路线不同,运动轨迹不同,但就位置变动而言,都是从北京来到了重庆.\n师:根据上面的学习,你能给出位移及路程的定义吗?\n生:位移: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终点的有向线段.位移是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国际单位为米(m).\n路程:路程是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n在坐标系中,我们也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出位移.\n实例:\n质点从*A*点运动到*B*点,我们可以用有方向的线段来表示位移,从初始位置*A*向末位置*B*画有向线段,展示教材图1.2-3.\n【讨论与思考】\n1.(用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在地图上查找上海到乌鲁木齐的铁路.请根据地图中的比例尺估算一下,坐火车从上海到乌鲁木齐的位移和经过的路程分别是多少?\n![](/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6.jpeg)\nheight=\"1.21875in\"}阅读下面的对话:\n甲:请问到市图书馆怎么走?\n乙:从你所在的市中心向南走400 m到一个十字路口,再向东走300 m就到了.\n甲:谢谢!\n乙:不用客气.\n请在图1-2-3上把甲要经过的路程和位移表示出来.\n图1-2-3\n教师总结\n师: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在其他情况中,路程要大于位移的大小.\n三、矢量和标量\n师:像位移这样的物理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我们以前学过的物理量很多都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请同学们回忆并说给大家听听.\n学生讨论后回答\n生:温度、质量、体积、长度、时间、路程.\n对于讨论中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像电流、压强这两个学生学过的物理量,它们是有方向的,但它们仍然是标量.这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进一步加深对矢量和标量的认识.\n学生阅读课文后,说说矢量和标量的算法有什么不同.\n生:两个标量相加遵从算术加法的法则.\n【讨论与思考】\n![](/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7.jpeg)\nheight=\"1.1354166666666667in\"}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A*出发,向北走了40\nm,到达*C*点,然后又向东走了30\nm,到达*B*点.用有向线段表明他第一次、第二次的位移和两次行走的合位移(即代表他的位置变化的最后结果的位移).三个位移的大小各是多少?你能通过这个实例总结出矢量相加的法则吗?\n解析:画图如图1-2-4所示.矢量相加的法则是平行四边形法则.\n图1-2-4\n四、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n提出问题:我们怎样用数学的方法描述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n如果物体做的是直线运动,运动中的某一时刻对应的是物体处在某一位置,如果是一段时间,对应的是这段时间内物体的位移.\n如图1-2-6所示,物体在时刻*t*~1~处于\"位置\"*x*~1~,在时刻*t*~2~运动到\"位置\"*x*~2~,那么,(*x*~2~-*x*~1~)就是物体的\"位移\",记为Δ*x*=*x*~2~-*x*~1~.\n![说明:\n未标题-1](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8.jpeg){width=\"2.123611111111111in\"\n图1-2-6\n可见,要描述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只需建立一维坐标系,用坐标表示位置,用位置坐标的变化量表示物体位移.\n在一维坐标系中,用正、负表示运动物体位移的方向.如图1-2-7所示汽车*A*的位移为负值,*B*的位移则为正值.表明汽车*B*的位移方向为*x*轴正向,汽车*A*的位移方向为*x*轴负向.\n![说明:\n未标题-1](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9.jpeg){width=\"2.915277777777778in\"\n图1-2-7\n[小结]\n时间和时刻这两个概念是同学们很容易混淆的,同学们要掌握时间坐标轴.在时间轴上,用点表示时刻,用线段表示一段时间间隔.位移和路程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位移是用来表示质点变动的,它的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初、末位置间的距离,它的方向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是矢量;而路程是物体实际运动路径的长度,是标量.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其位移大小才和路程相等,除此以外,物体的位移的大小总是小于路程.找位移的最好办法是从初位置到末位置间画有向线段.有向线段的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有向线段的长度就是位移的大小.时刻对应位置,时间对应位移.在位置坐标轴上,用点来表示位置,用有向线段来表示位移.\n[布置作业]\n教材第16页问题与练习.\n板书设计\n2 时间和位移\n------- --------------------------------------------------------------------------------------------------\n时 间 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于一段\n时 刻 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于一点\n位 移 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改变,是矢量,与运动路径无关,只由初末位置决定\n路 程 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取决于物体运动路径\n矢 量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n标 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标量相加遵从算术加法的法则\n位 置 用坐标表示位置\n位 移 用位置坐标的变化量表示物体位移\n------- --------------------------------------------------------------------------------------------------\n反思:\n本节课用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用数轴来表示时间轴和位移轴,在时间轴上,点表示时刻,线段表示时间间隔.要选计时起点(零时刻),计时起点前的时刻为负,计时起点后的时刻为正;在位移轴上,点表示某一时刻的位置,线段表示某段时间内的位移.要选位置参考点(位置零点),直线运动中,可选某一单一方向作为正方向,朝正方向离开参考点的位置都为正,朝负方向离开参考点的位置都为负.位移方向与规定方向相同时为正,相反时为负.标量遵从算术加法的法则,矢量遵从三角形定则(或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后会学到,可不让学生知道).\n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n知识与技能\n1.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n2.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n3.理解瞬时速度的意义.\n4.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n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n过程与方法\n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体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n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n3.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平均速度的局限性.\n4.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渐领会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同时初步领略极限的思想并初步领会数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而直接给出瞬时速度的定义.\n5.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n情感态度与价值观\n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n2.了解从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与物理间的关系.\n3.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n4.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n教学重点\n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n教学难点\n对瞬时速度的理解.\n教具准备\n多媒体课件\n课时安排\n2课时\n教学过程\n[新课导入]\n师: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学习,学习了描述运动的几个概念,大家还记得是哪几个概念?\n生: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时刻、位移和路程.\n师: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描述物体位移的?\n生:用坐标系.在坐标系中,与某一时刻*t*~1~对应的点*x*~1~表示*t*~1~时刻物体的位置,与另一时刻*t*~2~对应的点*x*~2~表示*t*~2~时刻物体的位置,则Δ*x*=*x*~2~-*x*~1~,就表示从*t*~1~到*t*~2~这段时间内的位移.\n师:我们已经知道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能不能说,物体的位移越大,物体运动得就越快?\n学生讨论后回答,不能.因为物体的运动快慢与运动的时间有关.\n师:那么,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n教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中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节课将会学到哪些概念(物理量)?\n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n[新课教学]\n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n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一部分.\n教师帮助总结并回答学生的提问.\n生:汽车在沿*x*轴正方向运动,图示汽车从坐标*x*~1~=10\nm,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到达坐标*x*~2~=30 m处,则Δ*x*=*x*~2~-*x*~1~=30\nm-10 m=20 m,位移Δ*x*>0,表示位移的方向沿*x*轴正方向.\n师:我们的这种数学表述是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相一致的,比如,汽车沿笔直的公路向东行驶,我们可以规定向东作为*x*轴的正方向,来讨论汽车的位置和位移.\n二、速度\n展示问题(播放比赛片段):北京时间8月28日凌晨2点40分,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21岁的上海小伙刘翔像闪电一样,挟着狂风与雷鸣般的怒吼冲过终点,以明显的不可撼动的优势获得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12秒91的成绩平了由英国名将科林·约翰逊1993年8月20日在德国斯图加特创造的世界纪录,改写了奥运会纪录.\n师:那么请问我们怎样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呢?有几种方法呢?试举例说明.\n学生讨论、思考并回答.\n生1:同样的位移,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的,运动得快.例如刘翔在110米栏比赛中所用的时间最短,跑得最快,所以他夺得了金牌.\n生2:也可以用相同的时间,比较通过的位移,位移大的,运动得快.假如用相同的时间,刘翔将跑得更远,说明刘翔跑得更快.\n师:请同学们再多想一些比较快慢的例子,哪些是用相同位移比时间,哪些是用相同时间比位移的?\n生1:我们在校运动会上,百米赛跑就是相同位移比时间.\n生2:我亲身经历了,在校运动会前,我们班主任在选拔百米跑运动员的时候,他没有秒表,而是用目测的方法来估计哪位同学跑得最快.他让我们同时起跑,看谁跑得最远.我看这种方法就是相同时间比位移.\n师:由上分析可知,运动的快慢跟运动的时间及通过的位移都有关系.物理学中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n【讨论与交流】\n师:以下有四个物体,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它们运动的快慢程度.\n-------------------------- --------------- --------------- ---------------\n初始位置(m) 经过时间(s) 末了位置(m)\n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0 20 100\n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0 10 100\n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 500 30 1 250\n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 500 10 2 500\n-------------------------- --------------- --------------- ---------------\n师:如何比较*A*和*B*、*B*和*D*、*B*和*C*的运动快慢?\n生1:比较*A*和*B*:它们经过的位移相同(都是100 m),*A*用的时间长(20\ns),*B*用的时间短(10\ns).在位移相等的情况下,时间短的运动得快,即汽车比自行车快.\n生2:比较*B*和*D*:它们所用的时间相同(都是10 s),*B*行驶了100\nm,*D*飞行了2 000\nm,*B*行驶的位移比*D*短,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位移大的运动得快,即飞机比汽车快.\n生3:比较*B*和*C*:它们的位移不同,所用的时间也不同,要比较它们的运动快慢,只有计算它们平均每秒钟位移的大小量.单位时间内位移大的运动得快,由上列表可算出以上四个物体每秒钟位移大小分别为5\nm、10 m、25 m、200 m,这说明飞机行驶得最快.\n师:我们为了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可以用位移跟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n师:速度公式:*v*=![](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10.wmf){width=\"0.2361111111111111in\"\n生:我们在初中也学过速度,不过那时是路程跟时间的比值.它们一样吗?\n师:那时那样讲是限于当时同学们的接受能力,大家想一下,什么条件下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呢?\n生: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n师:初中我们学的速度是路程跟时间的比值.在单向直线运动中,它与位移跟时间的比值是相等的.现在我们学习的速度概念更严谨.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另一个物理量,它与这里的速度是不同的.\n师:位移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那速度呢?\n学生看书后回答.\n生:也是矢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n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n师:大自然中,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天空,日出日落;草原,骏马奔驰;树丛,蜗牛爬行.仔细观察物体的运动,我们发现,在许多情况下,物体运动的快慢会发生改变:飞机的起飞,汽车的行驶,运动员的奔跑等.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各不相同且不断变化.在长期对运动的思索、探究过程中,为了比较准确地描述运动,人们逐步建立了平均速度的概念,并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如何定义平均速度呢?\n请大家讨论并总结一下.\n生:平均速度:用位移和发生这段位移的时间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平均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n师:平均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由位移的方向决定,它的大小表示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n师:平均速度是在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下,能粗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n【课堂训练】\n一辆汽车沿平直的公路行驶,第1 s内通过5 m的距离,第2 s内和第3 s内各通过20\nm的距离,第4 s内又通过了15 m的距离.求汽车在最初2 s内的平均速度和这4\ns内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n答案:汽车在最初2 s内的平均速度为12.5 m/s;这4 s内的平均速度为15 m/s.\n解析:所求问题是不同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要紧扣平均速度的定义,用位移除以发生这段位移所需的时间,并且必须注意时间和位移的对应关系.最初2\ns内的时间为2 s,位移为(5+20) m=25 m;前4 s的时间间隔为4\ns,位移为(5+20+20+15) m=60 m.\n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公式![](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11.wmf){width=\"0.125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得:\n最初2\ns内的平均速度是![](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13.wmf){width=\"0.16666666666666666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 m/s=12.5 m/s\n4 s内的平均速度是\n![](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16.wmf){width=\"0.19375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 m/s=15 m/s.\n【讨论与交流】\n问题:在这些求出的速度中,哪一个能更准确地描述在起跑时的速度?\n生:取得的位移越接近最初起跑,越能准确描述他的运动快慢.\n师:美国田径运动员刘易斯,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而当我们把时间间隔或位移间隔取得越短时,越能更准确地描述在这一小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这就是瞬时速度.\n师:在质点从*t*到*t*+Δ*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10.wmf){width=\"0.2361111111111111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中,Δ*t*取值非常非常小时,这个值就可以认为是质点在时刻*t*的瞬时速度.\n师: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准确地讲,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矢量,大小反映了物体此时刻的运动快慢,它的方向就是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即物体运动轨迹在该点的切线方向.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瞬时速率.\n四、速度和速率\n学生阅读教材第18页相应部分的知识点,让学生总结.\n生: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速度的大小叫速率.\n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18页图1.3-2.观察汽车的速度计,讨论后说出你从表盘上获取的有用信息.\n生:汽车的速率.指针指在相应数字的瞬间,就表示汽车在那一瞬时的速率是那个值.\n生:还可以从表盘上直接读出公里里程.\n师:日常生活中的\"速度\"有时指速度,也有时指速率,要看实际的物理情景.\n【讨论与交流】\n甲、乙两位同学用不同的时间围绕操场跑了一圈,都回到了出发点,他们的平均速度相同吗?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n学生讨论,体验平均速度的缺陷,引入平均速率.\n生1:位移都是零,平均速度等于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所以他们的平均速度都是零.\n生2:即使一位同学站在原地不跑,他的平均速度也是零啊,可我们运动会上不是这样比快慢的,如果这样,那多不公平啊?\n师:平均速度*v*=![](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10.wmf){width=\"0.2361111111111111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甲、乙的位移都为零,所以他们的平均速度也都等于零.在这里平均速度无法显示他们运动快慢的不同,要用到另一物理量:平均速率.平均速率等于物体运动通过的路程跟所用时间的比值.他们两人通过的路程相同且都不为零,但所用时间不同.显然用时短的运动得快,也就是平均速率大.\n生:这不是我们初中学过的速度吗?\n师:对!\n[小结]\n本节主要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知道了平均速度只能粗糙描述质点运动的快慢,而瞬时速度能更准确地描述质点运动的快慢.速度是矢量,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平均速度中,速度方向也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质点在那一时刻的运动方向.速率是标量,是指速度的大小.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是不同的,前者跟位移相关,后者跟路程相关.\n[布置作业]\n教材第20页问题与练习.\n板书设计\n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n---------- -------------------------------------------------------------------------------------------------------------------------------------------------------------------------------------------------------------------------------------------------------- -------------------------------------------------------------------------------------------------------------------------------------------------\n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n定 义 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准确地讲,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n公 式 ![](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19.wmf){width=\"0.125in\" height=\"0.2222222222222222in\"}=![](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10.wmf){width=\"0.2361111111111111in\" 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 *v*=![](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10.wmf){width=\"0.2361111111111111in\" 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Δ*t*→0)\n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n矢量性 方向与位移Δ*x*方向相同,就是物体的运动方向 与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相同,即物体运动轨迹在该点的切线方向\n---------- -------------------------------------------------------------------------------------------------------------------------------------------------------------------------------------------------------------------------------------------------------- -------------------------------------------------------------------------------------------------------------------------------------------------\n反思:\n瞬间无长短,位置无大小,除了用速度计外,还可以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n实验装置如图1-3-4所示,使一辆小车从一端垫高的木板上滑下,木板旁有光电门,其中*A*管发出光线,*B*管接收光线.当固定在车上的遮光板通过光电门时,光线被阻挡,记录仪上可以直接读出光线被阻挡的时间.这段时间就是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根据遮光板的宽度Δ*x*和测出的时间Δ*t*,就可以算出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v*=![](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10.wmf){width=\"0.2361111111111111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由于遮光板的宽度Δ*x*很小,因此可以认为,这个平均速度就是小车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n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n知识与技能\n1.了解打点计时器的计时原理,理解纸带中包含的物体运动的信息(时间、位移).\n2.会安装并使用打点计时器,理解根据纸带测量速度的原理并测量瞬时速度.\n3.明确速度---时间图象的物理意义,描点法画图象的方法,并画出该实验中的速度---时间图象,能从图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n过程与方法\n1.通过学生自己看打点计时器的说明书,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n2.通过实验得出物体的运动信息,用数学方法表述出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体会处理问题的方法,领悟如何间接测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n3.通过画速度---时间图象培养学生用图象法处理数据的能力,体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发展中的作用.\n4.体验实验中理性思维的重要,既要动手,更要动脑.\n5.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体运动.\n情感态度与价值观\n1.感受打点计时器的巧妙设计思路,体会物理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指导作用,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n2.经历实验过程,体验科学实验过程的艰辛与喜悦,并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妙.\n3.体验用图象的方法描述物理现象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n4.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养成在合作中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的习惯.\n教学重点\n1.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n2.能根据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n3.会用描点法描绘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并从中获取物理信息.\n教学难点\n处理纸带的方法,用描点法画图象的能力.\n教具准备\n多媒体课件、电磁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学生电源、导线、纸带、刻度尺、坐标纸.\n课时安排\n2课时\n教学过程\n[新课导入]\n当物体沿直线运动时,其位移在不断变化,要研究物体的运动,我们首先要准确记录物体运动的信息.直接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在技术上是比较复杂的,我们在测量时可以尝试通过测量物体运动的时间和位移,再经过计算或作图来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在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用秒表和尺子,直接测量物体运动的时间和位移,但当物体运动速度太快时,采用这种方法的测量误差较大.打点计时器就是一种记录物体运动位移和时间信息的仪器,我们可以通过测量位移和时间来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以及速度的变化快慢.\n【课堂活动】\n师:在以上的活动中,同学们认识到了打点和漏沙可以体现物体运动的快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打点计时器测定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并用图象把这些速度形象地表示出来.\n一、电磁打点计时器\n教师布置学生对照仪器看说明书,引导学生注意其重点:观察打点计时器并阅读其使用说明书,明确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结构、各部分的名称、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n![](/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20.jpeg)\nheight=\"1.34375in\"}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如图1-4-1所示.工作电压为4\nV~6 V.当电源的频率是50 Hz时,它每隔0.02\ns打一次点.通电以前,把纸带穿过限位孔,再把套在轴上的复写纸片压在纸带的上面.当接通电源时,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使振动片(由弹簧钢制成)磁化,振动片的一端位于永久磁铁的磁场中.由于振动片的磁极随着电流方向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在永久磁铁的磁场作用下,振动片将上下振动,其振动周期与线圈中的电流变化周期一致,即为0.02\ns.位于振片一端的振针就跟着上下振动起来.这时,如果纸带运动,振针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小点.\n图1-4-1 电磁打点计时器\n【交流与讨论】\n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低压交流电源工作,大家想一想能不能使用直流电源,为什么?\n生:工作原理中是靠电流方向的改变来改变磁铁的磁场方向,从而促使振动片上下振动,并且振动片的振动周期与电源的电流变化周期一致.若使用50\nHz的交流电,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 s.这个值正好是电源频率的倒数.\n二、电火花计时器\n教师布置学生对照仪器看说明书,引导学生注意其重点:观察打点计时器并阅读说明书,明确两种打点计时器的结构、各部分的名称、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n电火花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它可以代替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也可以与简易电火花描迹仪配套使用.\n使用时电源插头直接插在交流220 V插座内,将裁成圆片(直径约38\nmm)的墨粉纸盘的中心孔套在纸盘轴上,将剪切整齐的两条普通有光白纸带(20\nmm×700\nmm)从弹性卡和纸盘轴之间的限位槽中穿过,并且要让墨粉纸盘夹在两条纸带之间.这样当两条纸带运动时,也能带动墨粉纸盘运动,当按下脉冲输出开关时,放电火花不至于始终在墨粉纸盘的同一位置而影响到点迹的清晰度.也可以用上述尺寸的白纸带和墨粉纸带(位于下面)做实验,还可以用两条白纸带夹着一条墨粉纸带做实验;墨粉纸可以使用比较长的时间,一条白纸带也可以重复使用,应注意降低实验成本.\n【交流与讨论】\n从原理上考虑,电火花计时器跟电磁打点计时器相比,哪个更好些,误差可能会更小?\n生:电火花计时器可能会更好些,因为电磁打点计时器中振针和纸带间的摩擦会更大些.\n教师评论并系统总结.\n师:电火花计时器使用中运动阻力极小,这种极小阻力来自于纸带运动的本身,而不是打点产生的,因而系统误差小,计时精度与交流电源频率的稳定程度一致(脉冲周期不大于50\nμs,这一方面也远优于电磁打点计时器),同时它的操作简易,使用安全可靠(脉冲放电电流平均值不大于5\nμA).\n师:打点计时器能记录哪些信息?\n生:时间和位移.\n三、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n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步骤提示.\n指导学生动手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并引导学生思考:纸带上的点与小车的位移和时间是如何对应的,怎样将纸带上的点变成相关的数据?\n【交流与讨论】\n针对问题,学生讨论实践后回答.\n问题1.电磁打点计时器中怎样安放复写纸和纸带的位置?\n生:将复写纸套在复写纸定位销上,推动调节片,可调节复写纸位置.将纸带从复写纸圆片下穿过.\n问题2.振针打的点不清晰或打不出点可能是哪些原因?怎样调整?\n生1:可检查压纸框的位置是否升高,而阻碍了振动片,振针打不到纸带上,可将压纸框向下压恢复其原来位置.\n生2:可能是复写纸该换新的了.\n生3:可能是振动片的振幅太小,可调整振动片的位置.\n生4:可能是振针的位置太高,调整振针的位置,直到打出点为止.\n生5:我选的电压在4 V和6\nV的情况下,打点的清晰度有点差别,电压高的时候稍清晰,所以可调高一点电压.\n问题3.开启电源打点完毕后要及时关闭电源,这样做有什么好处?\n生:因打点计时器是按间歇工作设计的,故长期工作可能会因线圈发热而损坏.\n投影展示:电火花计时器的纸带安装方法(让学生阅读):\n使用电火花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安装纸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一条纸带从墨粉盘下穿过,打点时墨粉盘不随纸带转动,电火花只将墨粉盘上某一位置的墨粉蒸发到纸带上,打出的点迹颜色较淡,打过一条纸带后要将墨粉盘转一角度再打另一条纸带.学生实验时可采用这一方法.另一种是用两条纸带,将墨粉盘夹在中间,拖动纸带时由于两条纸带的摩擦作用,墨粉盘会随纸带转动,电火花将墨粉盘上不同位置的墨粉蒸发到纸带上,所以打出的点迹颜色较重.墨粉盘上面的一条纸带没有点迹,可重复使用.用一条纸带打点时,纸带与打点计时器之间的摩擦阻力较小,用两条纸带打点时摩擦阻力较大.不管用哪种方法,打完纸带后应立即切断电源.\n师:处理纸带时,从能够看清的某个点开始,往后数出若干个点.如果数出*n*个点,这些点划分出来的时间间隔数是多少?\n生:共(*n*-1)个.\n学生亲自手拉纸带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自己设计表格,记录测量数据.\n【思考与讨论】\n师:怎样根据纸带上的点迹计算纸带的平均速度?\n生:测出两个点间的距离,数一下这两个点间共有多少个时间间隔,即有多少个0.02\ns,用这个总距离去除以所需用的时间.\n四、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n思想方法: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粗略代表这段时间内的某点的瞬时速度.所取的时间间隔越接近该点,这种描述方法越准确.\n示例:如图1-4-4,测量出包括*E*点在内的*D*、*F*两点间的位移Δ*x*和时间Δ*t*,算出纸带\n![](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10.wmf){width=\"0.23958333333333334in\"\n在这两点间的平均速度![](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11.wmf){width=\"0.125in\"\nheight=\"0.2222222222222222in\"}=   ,用这个平均速度代表纸带经过*E*点时的瞬时速度.\n![](/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21.jpeg)\nheight=\"0.6875in\"}图1-4-4\n![](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10.wmf){width=\"0.23958333333333334in\"\nheight=\"0.3854166666666667in\"}  可以大致表示*E*点的瞬时速度,*D*、*F*两点离*E*点越近,算出的平均速度越接近*E*点的\n瞬时速度.然而*D*、*F*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这两个点.\n学生根据粗略表示某点瞬时速度的方法,选择合适的计数点,测量包含这个点的一段时间内的位移Δ*x*,同时记录对应的时间Δ*t*,填入教材第23页中设计好的表1中.\n根据![](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11.wmf){width=\"0.125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算出刚填完的表1中各点附近的平均速度,把它当作计时器打下这些点时的瞬时速度,抄入教材第24页表2中.从该表中能粗略看出手拉纸带运动的速度变化情况.\n五、用图象表示速度\n师:刚才我们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粗略看出我们自己手拉纸带运动的速度变化情况,图象是表示变化规律的好方法,我们可以用图象来描述物体的速度变化情况,那么怎样用图象来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呢?请同学们先看课文并回答.\n生:在方格纸上建立直角坐标系,用纵坐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用横坐标表示时间,根据表中各时刻的速度,将(*v*,*t*)作为一组坐标在图象中描点,将点连线后得出的图象称为速度---时间图象(*v-t*图象),简称速度图象.\n学生具体操作描点.\n师:我们从根据实测数据所描的点,可以从这些点的走向大致看出纸带速度的变化规律.\n师:为了更清晰,你可以把这些点用折线连起来.\n在老师的提示和帮助下连线.\n师:速度的实际变化应该是比较平滑的,所以,如果用一条平滑的曲线来\"拟合\"这些点,曲线反映的规律应该与实际情况更接近.\n指导学生换用红色笔用平滑的线将刚才描过的点再重新描画一遍.\n师:我们现在来观察图象,可以更形象直观地显示自己手拉纸带的运动情况.\n[小结]\n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都是记录运动物体在一定时间间隔内位移的仪器.*v*-*t*图象:表示做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某段时间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值表示该段时间内物体通过的位移大小.形状一样的图线,在不同图象中所表示的物理规律不同.\n[布置作业]\n教材第26~27页\"问题与练习\".\n板书设计\n4 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n---------------- ------------------------------------------------------------\n电磁打点计时器 靠电磁感应带动振针振动通过复写纸打点\n电火花计时器 靠产生电火花放电蒸发墨粉打点\n计时器的使用 注意使用方法和领悟注意事项\n测量瞬时速度 用包含某点在内的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粗略表示该点的瞬时速度\n速度时间图象 以时间为横轴、速度为纵轴,描点连线作图象.\n---------------- ------------------------------------------------------------\n活动与探究\n反思:\n图象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n现代社会,图象和文字一样,已经成为人们进行研究、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科学家、工程师、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社会上不同行业的人们正在越来越多地运用图象.\n5 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n知识与技能\n1.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能用公式*a*=![](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22.wmf){width=\"0.2361111111111111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进行定量计算.\n2.知道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n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理解加速度的意义.\n过程与方法\n1.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n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n3.教学中从速度---时间图象的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主要引导学生看倾斜直线的\"陡度\"(即斜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n情感态度与价值观\n1.利用实例动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其探索的精神.\n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n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n教学重点\n1.加速度的概念建立和加速度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n2.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它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n教学难点\n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n2.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n3.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n教具准备\n多媒体课件,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及砝码等.\n课时安排\n2课时\n教学过程\n[新课导入]\n【讨论与交流】\n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赛车、高速列车、自行车、运动员等录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谁的速度\"增加\"得快?如何来表示增加的快慢?\n课件展示:某竞赛用的跑车启动时,3.87 s内速度达到100\nkm/h,某高速列车启动时,265 s内速度达到250 km/h,自行车9 s内速度达到15\nm/s,而100 m跑运动员起跑时,0.2 s内速度达到12 m/s.\n师:试根据上述数据,推算出这些物体启动时,速度的增加量和1\ns内速度的增加量,并填入下列表格:\n------------ ------------------- -------------------------- ----------------------------------------------\n启动物体 速度增加量(m/s) 1 s内速度的增加量(m/s) 速度增加的快慢程度(最快、较快、较慢、最慢)\n竞赛用跑车\n高速列车\n自行车\n运动员\n------------ ------------------- -------------------------- ----------------------------------------------\n生:计算可以得到如下数据:\n+------------+-----------------+-----------------+-----------------+\n| 启动物体 | 速 | 1 | 速度 |\n| | 度增加量(m/s) | s内速度 | 增加的快慢程度 |\n| | | 的增加量(m/s) | |\n| | | | (最快、较快 |\n| | | | 、较慢、最慢) |\n+------------+-----------------+-----------------+-----------------+\n| 竞赛用跑车 | 27.8 | 7.2 | 较快 |\n+------------+-----------------+-----------------+-----------------+\n| 高速列车 | 69.4 | 0.26 | 最慢 |\n+------------+-----------------+-----------------+-----------------+\n| 自行车 | 15 | 1.7 | 较慢 |\n+------------+-----------------+-----------------+-----------------+\n| 运动员 | 12 | 60 | 最快 |\n+------------+-----------------+-----------------+-----------------+\n师:很明显,这几个运动物体速度的增加量不同,速度增加的快慢也不同,且速度增加大的不一定就增加得快.为了描述物体运动中速度变化的快慢,人们引入了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用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的物理量.\n[新课教学]\n一、加速度\n师:请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描述物体运动位置的变化的?例如在直线运动中,物体从*A*点运动到*B*点,如下图1-5-1所示.\n![说明:\n未标题-1](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23.jpeg){width=\"2.5833333333333335in\"\n图1-5-1\n建立数轴*AB*,设*A*点在数轴上的读数*x*~1~(一维位置坐标,下同)为2\nm,*B*点在数轴上的读数*x*~2~为7 m,则物体运动位置的变化大小为多少?\n生:Δ*x*=*x*~2~-*x*~1~=7 m-2 m=5 m,方向由*A*指向*B*.\n师:如果物体从*A*到*B*是做匀速运动,如果所用时间为*t*=10\ns,怎样求这段过程中物体的速度?\n生:物体运动的速度*v*=![](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10.wmf){width=\"0.2361111111111111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 m/s=0.5 m/s\n方向从*A*指向*B.*\n师:如果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同样在10 s内,速度从2 m/s增加到7\nm/s,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速度增加的快慢呢?\n生:用物体速度的增加量除以所用的时间来描述这段过程中物体运动速度增加的快慢.\n师:如果用符号*a*表示物体速度增加的快慢,Δ*v*表示物体的速度变化量,Δ*t*表示物体的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那么用公式如何表达呢?\n生:*a*=![](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22.wmf){width=\"0.2361111111111111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 m/s^2^=0.5 m/s^2^.\n师:不同物体的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往往是不同的,再看下面的例子.\n案例1:飞机的速度由0增加到约300\nkm/h,飞机的速度的变化是多少?若发生这一变化用时约30\ns,则物体的速度平均每秒增加多少?\n案例2:迫击炮射击时,炮弹在炮筒中的速度在0.005 s内就可以由0增加到250\nm/s,炮弹速度的变化与发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是多少?\n学生讨论后回答.\n生1(回答第一个案例):300 km/h约相当于83 m/s,\n*a*=![](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22.wmf){width=\"0.2361111111111111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 m/s^2^=2.8 m/s^2^.\n生2(回答第二个案例):*a*=![](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22.wmf){width=\"0.2361111111111111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 m/s^2^=5×10^4^ m/s^2^.\n师:上述方法就是变速直线运动中,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其中\n的*a*=![](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22.wmf){width=\"0.2361111111111111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是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基本定义式.\n在国际单位制中,加速度的单位是m/s^2^,读作米每二次方秒.\n师:加速度也是矢量,不仅有大小,也有方向.\n当物体加速时,则Δ*v*=*v*~2~-*v*~1~>0,时间Δ*t*是标量,加速度*a*的计算值为正值,如果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即初速度*v*~0~取正值),*a*为正值则可表示*a*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或反过来说,若加速度*a*与初速度同向时,则这个直线运动为加速运动.\n当物体是减速时,则Δ*v*=*v*~2~-*v*~1~<0,时间*t*是标量,加速度*a*的计算值为负值,如果仍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即初速度*v*~0~取正值),*a*为负值则可表示*a*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或反过来说,若加速度*a*与初速度反向时,则这个直线运动为减速运动.\n师: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匀变速运动.\n生:如果物体的加速度保持不变,该物体的运动就是匀变速运动.\n师:如同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那样,加速度也有平均和瞬时之分.在匀变速运动中,平均加速度与瞬时加速度有什么关系?\n生:在匀变速运动中,其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增加或减少),每时每刻的加速度,即瞬时加速度与一段时间内的加速度,即平均加速度相同.\n师:匀速直线运动可看成什么运动?\n生:可看成加速度为零的匀变速运动.\n师: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n(1)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大.\n(2)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不一定大.\n(3)加速度为零,速度可以不为零;速度为零,加速度可以不为零.\n二、从*v*-*t*图象看加速度\n师:速度---时间图象描述了什么问题?怎样建立速度---时间图象?\n生:速度---时间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它以时间轴为横轴,以纵轴为速度轴,在坐标系中将不同时刻的速度以坐标的形式描点,然后连线,就画出了速度---时间图象.\n【思考与讨论】\n图1-5-2中两条直线*a*、*b*分别是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哪个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比较大?\n![说明:\n未标题-1](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28.jpeg){width=\"2.332638888888889in\"\n图1-5-2\n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n学生在没有学习斜率概念前,可以用陡度的\"平缓\"或\"陡\"来表述.\n生:*a*直线的倾斜程度更厉害,也就是更陡些,而*b*相对较平缓.所以*a*的速度变化快,即*a*的加速度大,*b*的速度变化慢,加速度小.\n师:我们可以从直线上任意选择间隔较大的两点来找到这两个点间的速度变化量Δ*v*,时间间隔Δ*t*.\n生:这样就可以定量求加速度了,用加速度的定义式*a*=![](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22.wmf){width=\"0.2361111111111111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就行了.\n[小结]\n本节课重点学习了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特性,注意加速度是矢量及这里的\"加\"并不是\"增加\"的意思,它反映的是速度变化快慢的程度.\n[布置作业]\n教材第31页\"问题与练习.\"\n板书设计\n5 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n------------ ---------------------- ---------------------------------------------------------------------------------------------------------------------------------------\n速度 表示运动的快慢 *v*\n速度的改变 表示速度的变化 Δ*v*=*v~t~*-*v*~0~\n加速度 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 ![](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29.wmf){width=\"0.2222222222222222in\" 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n定义 速度的变化量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n公式 *a*=![](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30.wmf){width=\"0.2222222222222222in\" 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n单位 m/s^2^\n矢量性 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n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加速度恒定\n速度图象 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从倾斜直线的斜率可以求出加速度\n------------ ---------------------- ---------------------------------------------------------------------------------------------------------------------------------------\n反思:注意引导学生区分速度的变化和变化率。\n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n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n三维目标\n知识与技能\n1.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熟练操作.\n2.会运用已学知识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n3.会用表格法处理数据,并合理猜想.\n4.巧用*v*-*t*图象处理数据,观察规律.\n5.掌握画图象的一般方法,并能用简洁语言进行阐述.\n过程与方法\n1.初步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n2.对打出的纸带,会用近似的方法得出各点的瞬时速度.\n3.初步学会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n4.认识数学化繁为简的工具作用,直观地运用物理图象展现规律,验证规律.\n5.通过实验探究过程,进一步熟练打点计时器的应用,体验瞬时速度的求解方法.\n情感态度与价值观\n1.通过对小车运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其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n2.通过对纸带的处理、实验数据的图象展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n3.在对实验数据的猜测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n4.在对现象规律的语言阐述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可引申到各事物间的关联性,使自己融入社会.\n5.通过经历实验探索过程,体验运动规律探索的方法.\n教学重点\n1.图象法研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n2.对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探究.\n教学难点\n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n2.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规律的探究.\n教具准备\n学生电源、导线、打点计时器、小车、4个25\ng的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带小钩的细线、纸带、刻度尺、坐标纸、多媒体课件、计算机\n课时安排\n2课时\n教学过程\n[新课导入]\n(课件展示)下列语言表述中提及的运动情景.\n师:物体的运动通常是比较复杂的.\n要想探究一个物体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必须知道物体在一系列不同时刻的速度.直接测量瞬时速度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可以借助打点计时器先记录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再通过对纸带的分析、计算得到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n[新课教学]\n一、进行实验\n【讨论与交流】\n进行实验前,让学生先回顾上一章是怎样使用打点计时器的\n然后分组进行实验\n教师课件投影参考实验过程.\n投影展示的内容\n实验过程参考提示:\n1.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远离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n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启动电源,然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完一条后立即关闭电源.\n3.换上新纸带,重复操作三次.\n引导学生熟练地摆好器材,进行合理、准确的操作,得到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学生进行实验,老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三思而后行\",注意实验逻辑性、合理性及其相关注意事项,而且确保准确,并巡视全场,对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纠正.帮助实力较弱的小组实现实验.\n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注意把实验过程和已学过的\"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相对比,及时提出问题.\n点评:(1)在动手操作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在头脑中实验,提前思考实验顺序和注意事项;保证操作的顺利进行.\n(2)和已学实验进行对比,使学生很好地应用了比较法,且有助于加深记忆.\n(3)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可拿出来让全班同学参与解决,比如:\"有的同学先松手,再开打点计时器电源;有的同学则反之.哪种好?为什么?\"这样让学生参与讨论,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n二、处理数据\n师:我们通过打点计时器得到了若干条纸带,采集了第一手资料,面对打出的纸带如何研究小车的运动呢?接下来我们采集数据,处理数据.\n学生讨论怎样选择纸带,如何测量数据,如何设计表格,填写数据.\n【课堂交流】\n生1:要选择一条最清晰的纸带.\n生2:开始的几个点不清晰,该怎么测啊!\n生3:我建议舍去这几个点算了.\n生4:对啊,计时起点是人为选取的,我们可以找一清晰的点开始当作计时的起点.\n教师及时评论学生的讨论,肯定学生的成绩.\n师:我们可以选一个清晰的点作为计时的起点.还可以选择计数点,建议你们在测量前每五个点选一个计数点.\n学生实时测量,教师巡回指导,指出学生中出现的问题.\n师:大家在测量时,我建议你们在选好计时起点后,测量以后的各个计数点与这个计时起点的距离.大家想想,这样做,有什么好处?\n生:我们是每两个计数点间就测量一个数据.这不是一样吗?\n师:我说的就是你这种做法是合适的,大家就此讨论.\n生:他这样做是每次都要挪动刻度尺,测出每两个点间的距离,而我的做法与老师您说的一样,我感觉这样能减少测量误差.\n学生测量数据,记录结果.\n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计算各点瞬时速度的方法和表格处理方法.\n师:大家想想怎样计算计数点的瞬时速度.\n生:测量包含某个所研究的点在内的一段时间内的位移Δ*x*,同时找出对应的时间Δ*t*,根据\n![](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11.wmf){width=\"0.125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算出该点附近的平均速度,把它当作计时器打下这个点时的瞬时速度.\n生:我们这个小组是选了相邻三个计数点间的间隔为研究对象,根据测量结果算出这两个0.1\ns内的距离Δ*x*,把![](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11.wmf){width=\"0.125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算出的平均速度近似当作这三个点中的中间点的瞬时速度.\n师:大家可以参考按他说的做,这在近似计算来看,还是个很好的方法.\n学生算出各个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并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中.\n教师课件投影参考提示:\n投影展示的内容(接上次投影中的三条)\n参考提示:\n4.选择所打纸带中最清晰的一条,舍掉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找一个适当的点当作计时起点.\n5.选择相隔0.1\ns,即中间空四个点的时间间隔的若干计数点进行测量,把数据填入表格.\n6.计算各点的瞬时速度,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中,可参考课本第34页表格.\n三、作出速度---时间图象\n师:有了原始数据,确定运动规律的最好办法是作速度---时间图象,这样具体的运动规律才能更直观地显现出来.\n【讨论与交流】\n学生回顾上一章中描画手拉纸带的速度---时间图象的情景,讨论如何在本次实验中描点、连线.\n生:以时间*t*为横轴、速度*v*为纵轴,建立坐标系,把刚才所填表格中的各点在速度---时间坐标系中描出.\n师: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标度哟!否则,作后看看你的图与别人的有什么不同?(要使图象尽量分布在坐标平面的大部分面积)\n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和思考你所描画的这些点的分布规律.\n生1:我看描出的这些点都大致落在一条直线上.\n生2:我们的也是.\n师:我们是用折线连呢,还是怎样连?\n生:不能用折线连,速度的实际变化应该是比较平滑的,所以,要用一条平滑的曲线来\"拟合\"这些点,这样曲线反映的规律应该与实际情况更接近.\n师:在连线时,还要注意使连线两侧的点数大致相同.\n学生连线,教师指导,随时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n生:我们这儿出现了有一个点明显偏离绝大部分点所在的直线.那该怎么办呢?\n师:这个问题很典型,大家对此进行一下讨论.\n生:大概是那一瞬时小车的速度瞬时突变了.\n生:我看小车的运动快慢还是比较均匀的,那一点的速度值可能是测量或计算出了问题.\n师:如果一旦出现明显偏离较大的点,我们可以认为是测量误差过大、测量中出现偏差所造成的.可以将这个点视为无效点.\n生:那这个点我们就可以擦去不用了.\n师:不是的,这个点我们要仍然保留在坐标纸上,因为我们要尊重实验事实,这毕竟是我们的第一手资料,是原始数据.\n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体现科学探究要尊重实验事实的严谨科学态度.\n【课堂探究】\n展示问题:怎样根据所画的速度---时间图象求加速度?\n生1:从所画的图象中取两个点,找到它们的纵横坐标(*t*~1~,*v*~1~)、(*t*~2~,*v*~2~),然后代入公式*a*=![](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22.wmf){width=\"0.2361111111111111in\"\nheight=\"0.4166666666666667in\"}.\n生2:我们在找这两个点的时候还可以充分利用已测的数据、已描画的点的坐标,直接代入公式就行了.\n师:上面两位同学的讨论,是大家很容易犯的错误.请大家想想看,如果我们仍贪图方便还取已测得的表格中的数据点来求加速度,那么我们就没必要作图了,直接从表格中找两个数据代入公式算不就行了吗?或者我们也根本不需要测那么多的数据,只测量两组数就够了.这样就失去了作图的意义.\n师:我们求加速度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公式法,可以直接用两组数据代入公式;另一个就是我们今天的图象法.\n师:我们可以任意选两个间隔较远的点,找出它们的坐标值(注意这两个点不能是我们表格中已测得的点),然后再把的它们的坐标值代入到公式*a*=![](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22.wmf){width=\"0.2361111111111111in\"\nheight=\"0.4166666666666667in\"}中,求出加速度,就能更详细地知道物体的运动情况.\n学生根据教师指导求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车的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n生1:小车速度随时间逐渐增大.\n生2:相同时间里,速度增量相同.\n生3:速度跟时间成正比.\n生4:小车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是2.1 m/s^2^.\n师:同学们的描述都是不错的,有的定性说明,有的定量表述.总之,小车的运动速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在均匀地增大,我们可以用图象法定量求出它的加速度.\n点评:这里答案不唯一,应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对正确的地方表扬,不合适的地方应引导、纠正,这样才能使学生加深印象,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创新意识,开阔思维.\n[小结]\n本节课我们主要是运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用打点计时器来测量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重点是对重物牵引下小车的运动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涉及到了实验的设计、操作以及作图象的方法、原则,很好地提高了大家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又为后面学习这种匀变速运动打下了基础.\n[布置作业]\n教材第36页\"问题与练习\".\n[\n板书设计\n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n---------- ------------------------------------------------------\n进行实验 小车在重物作用下拖动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n处理数据 用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的方法得到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n作图象 描点连线作图后,得到的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n---------- ------------------------------------------------------\n反思:通过本节内容让学生学会用图象法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n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n三维目标\n知识与技能\n1.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特点,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n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特点.\n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n4.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计算.\n过程与方法\n1.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图象和用物理语言表达相关过程的能力.\n2.引导学生研究图象、寻找规律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n3.引导学生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并给出各符号的具体含义.\n情感态度与价值观\n1.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规律的意识,激发探索与创新欲望.\n2.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用不同方法表达同一规律的科学意识.\n教学重点\n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n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及应用.\n教学难点\n1.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理解及应用.\n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的理解及计算.\n教具准备\n多媒体课件\n课时安排\n2课时\n教学过程\n[新课导入]\n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描绘出了小车的*v*-*t*图象,它表示小车做什么样的运动呢?小车的速度随时间怎样变化?我们能否用数学方法得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呢?\n[新课教学]\n一、匀变速直线运动\n【讨论与交流】\n师:请同学们思考速度---时间图象的物理意义.\n生:速度---时间图象是以坐标的形式将各个不同时刻的速度用点在坐标系中表现出来.它以图象的形式描述了质点在各个不同时刻的速度.\n(课件展示)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2-2-1所示.\n![说明:\n未标题-1](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33.jpeg){width=\"2.591666666666667in\"\n图2-2-1\n师:请同学们思考讨论课件展示的两个速度---时间图象.在*v*-*t*图象中能看出哪些信息呢?思考讨论图象的特点,尝试描述这种直线运动.\n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n(课件展示)上节课我们自己实测得到的小车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2-2-2所示.\n![说明:\n未标题-1](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34.jpeg){width=\"1.6243055555555554in\"\n图2-2-2\n师:请大家尝试描述它的运动情况.\n生: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加速直线运动.\n师:大家尝试取相等的时间间隔,看它们的速度变化量.\n学生自己画图操作后回答.\n生: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增加量是相同的.\n老师课件投影图2-2-3,进一步加以阐述.\n![说明:\n未标题-1](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35.jpeg){width=\"2.001388888888889in\"\n图2-2-3\n师:我们发现每过一个相等的时间间隔,速度的增加量是相等的.所以无论Δ*t*选在什么区间,对应的速度*v*的变化量Δ*v*与时间*t*的变化量Δ*t*之比![](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22.wmf){width=\"0.2361111111111111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都是一样的,即这是一种加速度不随时间(时间间隔)改变的直线运动.\n师:质点沿着一条直线运动,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时间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n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加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大,这个运动就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就是匀减速直线运动.\n(课件展示)展示各种不同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让学生说出运动的性质,以及速度方向、加速度方向.如图2-2-4至图2-2-8所示.\n![说明:\n未标题-1](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36.jpeg){width=\"1.1347222222222222in\"\nheight=\"0.8326388888888889in\"} ![说明:\n未标题-1](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37.jpeg){width=\"2.9472222222222224in\"\n图2-2-4 图2-2-5 图2-2-6\n![说明:\n未标题-1](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38.jpeg){width=\"4.0125in\"\n图2-2-7 图2-2-8\n生1:图2-2-4是初速度为*v*~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n生2:图2-2-5是初速度为*v*~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是负的.\n生3:图2-2-6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但速度方向与规定的速度方向相反.\n生4:图2-2-7是初速度为*v*~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为零后又做反向(负向)匀加速运动.\n生5:图2-2-8是初速度为*v*~0~的负向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为零后又做反向(正向)匀加速运动.\n教师及时总结和补充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n师:下面,大家讨论后系统总结我们能从速度---时间图象中得出哪些信息?\n生:质点在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及任一速度所对应的时刻.\n生:比较速度的变化快慢.\n生: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n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n师: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应用很多,除了我们上面采用图象法来研究外,还有公式法也能表达质点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n从运动开始(取时刻*t*=0)到时刻*t*,时间的变化量就是*t*,所以Δ*t*=*t*-0.\n请同学们写出速度的变化量.\n让一位学生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n学生的黑板板书:Δ*v*=*v*-*v*~0~.\n因为*a*=![](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22.wmf){width=\"0.2361111111111111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不变,又Δ*t*=*t*-0\n所以*a*=![](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39.wmf){width=\"0.4166666666666667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于是解得:*v*=*v*~0~+*at*.\n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作答情况,并投影部分在练习本上做的典型情况.\n课件投影老师的规范作答.\n教师强调本节的重点,说明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n【例题剖析】\n(出示例题)某汽车在某路面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是6\nm/s^2^,如果必须在2 s内停下来,汽车的行驶速度最高不能超过多少?\n让学生审题,弄清题意后用自己的语言将题目所给的物理情景描述出来.\n教师出示规范解题的范例:\n解:设汽车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则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为负,可表示为*a*=-6\nm/s^2^,汽车在*t*=2\ns后停下来,末速度为零,将汽车的这一刹车过程作为研究对象.\n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v*~0~+*at*可得出2 s前的速度为\n*v*~0~=*v*-*at*=0-(-6 m/s^2^)×2 s=12 m/s=43 km/h\n所以汽车的速度不能超过43 km/h.\n[小结]\n本节重点学习了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和对公式*v*=*v*~0~+*at*的掌握.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强调以下几点:\n1.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增量相同,这里包括大小方向,而不是速度相等.\n2.从速度---时间图象上来理解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v*~0~+*at*,*t*时刻的末速度*v*是在初速度*v*~0~的基础上,加上速度变化量Δ*v*=*at*得到.\n3.对这个运动中,质点的加速度大小方向不变,但不能说*a*与Δ*v*成正比、与Δ*t*成反比,*a*决定于Δ*v*和Δ*t*的比值.\n4.*a*=![](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22.wmf){width=\"0.2361111111111111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即*v*=*v*~0~+*at*,要明确各状态的速度,不能混淆.\n5.公式中*v*、*v*~0~、*a*都是矢量,必须注意其方向.\n数学公式能简洁地描述自然规律,图象则能直观地描述自然规律.利用数学公式或图象,可以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例如,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或*v*-*t*图象,可以求出速度、时间或加速度等.\n用数学公式或图象描述物理规律通常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合理外推,不能任意外推.例如,讨论加速度*a*=2\nm/s^2^的小车运动时,若将时间*t*推至2 h,即7 200\ns,这从数学上看没有问题,但是从物理上看,则会得出荒唐的结果,即小车速度达到了14\n400 m/s,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n[布置作业]\n教材第39页\"问题与练习\".\n板书设计\n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n-------------------- -------------------------------------- -------------------------------------------------------------\n匀变速直线运动 沿着一条直线运动,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速度---时间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n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v*=*v*~0~+*at* 初速度*v*~0~再加上速度的变化量*at*就得到*t*时刻物体的末速度\n-------------------- -------------------------------------- -------------------------------------------------------------\n反思:通过本节内容学习,让学生领会用数学公式和图象法两种方法表示物体运动规律的区别和联系。\n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n三维目标\n知识与技能\n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n2.了解位移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位移公式*x*=*v*~0~*t*+![](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42.wmf){width=\"0.1527777777777778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at*^2^.\n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n4.理解*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n5.能推导并掌握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v*^2^-*v*~0~^2^=2*ax*.\n6.会适当地选用公式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计算.\n过程与方法\n1.通过近似推导位移公式的过程,体验微元法的特点和技巧,能把瞬时速度的求法与此比较.\n2.感悟一些数学方法的应用特点.\n情感态度与价值观\n1.经历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和公式法推导速度位移关系,培养自己动手的能力,增加物理情感.\n2.体验成功的快乐和方法的意义,增强科学能力的价值观.\n教学重点\n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x*=*v*~0~*t*+![](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42.wmf){width=\"0.1527777777777778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at*^2^及其应用.\n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v*^2^-*v*~0~^2^=2*ax*及其应用.\n教学难点\n1.*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n2.微元法推导位移时间关系式.\n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x*=*v*~0~*t*+![](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42.wmf){width=\"0.1527777777777778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at*^2^及其灵活应用.\n教具准备\n坐标纸、铅笔、刻度尺、多媒体课件\n课时安排\n2课时\n教学过程\n[新课导入]\n师:匀变速直线运动跟我们生活的关系密切,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很有意义.\n[新课教学]\n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n师:我们先从最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入手,画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n如图2-3-1和2-3-2所示.\n![说明:\n未标题-1](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43.jpeg){width=\"1.667361111111111in\"\nheight=\"1.3847222222222222in\"} ![说明:\n未标题-1](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44.jpeg){width=\"1.792361111111111in\"\n图2-3-1 图2-3-2\n师:请同学们求图线与初、末时刻线和时间轴围成的矩形面积.\n生:正好是*vt*.\n师:当速度值为正值和为负值时,它们的位移有什么不同?\n生:当速度值为正值时,*x*=*vt*/>0,图线与时间轴所围成的矩形在时间轴的上方.当速度值为负值时,*x*=*vt*/<0,图线与时间轴所围成的矩形在时间轴的下方.\n师:位移*x*/>0表示位移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位移*x*/<0表示位移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n师: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它的位移与它的*v*-*t*图象,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关系呢?\n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n(课件投影)在\"探究小车的运动规律\"的测量记录中,某同学得到了小车在0,1,2,3,4,5几个位置的瞬时速度.如下表:\n---------------------- ------ ------ ------ ------ ------ ------\n位置编号 0 1 2 3 4 5\n时间*t*/s 0 0.1 0.2 0.3 0.4 0.5\n速度*v*/(m·s^-1^) 0.38 0.63 0.88 1.11 1.38 1.62\n---------------------- ------ ------ ------ ------ ------ ------\n师:能否根据表中的数据,用最简便的方法估算实验中小车从位置0到位置5的位移?\n【交流与讨论】\n(课件投影)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关于刘徽的\"割圆术\".\n分割和逼近的方法在物理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早在公元263年,魏晋时的数学家刘徽首创了\"割圆术\"------圆内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其周长和面积就越接近圆的周长和面积.他著有《九章算术》,在书中有很多创见,尤其是用割圆术来计算圆周率的想法,含有极限观念,是他的一个大创造.他用这种方法计算了圆内接正192边形的周长,得到了圆周率的近似值π=157/50(=3.14);后来又计算了圆内接正3\n072边形的周长,又得到了圆周率的近似值π=3 927/1 250(=3.141\n6),用正多边形逐渐增加边数的方法来计算圆周率,早在古希腊的数学家阿基米德首先采用,但是阿基米德是同时采用内接和外切两种计算,而刘徽只用内接,因而较阿基米德的方法简便得多.\n![说明:\n未标题-1](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45.jpeg){width=\"1.8555555555555556in\"\n图2-3-3 \"割圆术\"\n学生讨论刘徽的\"割圆术\"和他的圆周率,体会里面的\"微分\"思想方法.\n生:刘徽采用了无限分割逐渐逼近的思想.圆内一正多边形边数越多,周长和面积就越接近圆的周长和面积.\n让学生动手用剪刀剪圆,体会分割和积累的思想.具体操作是:用剪刀剪一大口,剪口是一条直线;如用剪刀不断地剪许多小口,这许多小口的积累可以变成一条曲线.\n师:下面我们采用这种思想方法研究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n(课件展示)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2-3-4中甲所示.\n![说明:\n未标题-1](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46.jpeg){width=\"4.252777777777778in\"\n图2-3-4\n师:请同学们思考这个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该物体的运动情况.\n生:该物体做初速度为*v*~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n师:我们模仿刘徽的\"割圆术\"做法,来\"分割\"图象中图线与初、末时刻线和时间轴图线所围成的面积.请大家讨论.\n将学生分组后各个进行\"分割\"操作.\nA组生1:我们先把物体的运动分成5个小段,例如![](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47.wmf){width=\"0.1527777777777778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t*算一个小段,在*v*-*t*图象中,每小段起始时刻物体的瞬时速度由相应的纵坐标表示(如图乙).\nA组生2:我们以每小段起始时刻的速度乘以时间![](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47.wmf){width=\"0.1527777777777778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t*近似地当作各小段中物体的位移,各位移可以用一个又窄又高的小矩形的面积代表.5个小矩形的面积之和近似地代表物体在整个过程中的位移.\nB组生:我们是把物体的运动分成了10个小段.\n师:请大家对比不同组所做的分割,当它们分成的小段数目越长条矩形与倾斜直线间所夹的小三角形面积越小.这说明什么?\n生:就像刘徽的\"割圆术\",我们分割的小矩形数目越多,小矩形的面积总和越接近于倾斜直线下所围成的梯形的面积.\n师:当然,我们上面的做法是粗糙的.为了精确一些,可以把运动过程划分为更多的小段,如图丙,用所有这些小段的位移之和,近似代表物体在整个过程中的位移.从*v*-*t*图象上看,就是用更多的但更窄的小矩形的面积之和代表物体的位移.\n可以想象,如果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得非常非常细,很多很多小矩形的面积之和,就能准确地代表物体的位移了.这时,\"很多很多\"小矩形顶端的\"锯齿形\"就看不出来了,这些小矩形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梯形*OABC*,梯形*OABC*的面积就代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0(此时速度是*v*~0~)到*t*(此时速度是*v*)这段时间内的位移.\n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求解梯形的面积,指导学生怎样求梯形的面积.\n生:在图丁中,*v*-*t*图象中直线下面的梯形*OAB*C的面积是\n*S*=![](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42.wmf){width=\"0.1527777777777778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OC*+*AB*)×*OA*\n把面积及各条线段换成所代表的物理量,上式变成*x*=![](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42.wmf){width=\"0.1527777777777778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v*~0~+*v*)*t*\n把前面已经学过的速度公式*v*=*v*~0~+*at*代入,得到*x*=*v*~0~*t*+![](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42.wmf){width=\"0.1527777777777778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at*^2^\n这就是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公式.\n师:这个位移公式虽然是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情景下导出的,但也同样适用于匀减速直线运动.\n师:在公式*x*=*v*~0~*t*+![](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42.wmf){width=\"0.1527777777777778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at*^2^中,我们讨论一下并说明各物理量的意义,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n生:公式中有起始时刻的初速度*v*~0~,有*t*时刻末的位置*x*(*t*时间间隔内的位移),有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a*,有时间间隔*t*.\n师:注意这里哪些是矢量,讨论一下应该注意哪些问题.\n生:公式中有三个矢量,除时间*t*外,都是矢量.\n师: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矢量的方向性可以在选定正方向后,用正、负来体现.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时,矢量取正值,方向与规定的负方向相反时,矢量取负值.一般我们都选物体的运动方向或是初速度的方向为正.\n师: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如刹车问题中,尤其要注意加速度的方向与运动相反.\n教师课件投影图2-3-5.\n![说明:\n未标题-1](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48.jpeg){width=\"1.9277777777777778in\"\n图2-3-5\n师:我们在本节课的开始发现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中图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能反映位移.下面我们也看一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是否也能反映这个问题.\n师:我给大家在图上形象地标出了初速度、速度的变化量,请大家从图象上用画斜线部分的面积表示位移来进一步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请大家讨论后对此加以说明.\n学生讨论.\n生:*at*是0~*t*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Δ*v*,就是图上画右斜线部分的三角形的高,而该三角形的底恰好是时间间隔*t*,所以该三角形的面积正好等于![](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42.wmf){width=\"0.1527777777777778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at*^2^.\n师:类似的,请大家自己画出一个初速度为*v*~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从中体会:图象与时间轴所围成的梯形\"面积\"可看作长方形\"面积\"*v*~0~*t*与三角形\"面积\"\n![](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42.wmf){width=\"0.1527777777777778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at*^2^之差.\n【例题剖析】\n(出示例题)一辆汽车以1 m/s^2^的加速度行驶了12 s,驶过了180\nm.汽车开始加速时的速度是多少?\n让学生审题,弄清题意后用自己的语言将题目所给的物理情景描述出来.\n教师巡视查看学生自己做的情况,并选择典型的样例投影出示加以点评.\n教师出示规范解题的范例:\n解:汽车的加速度*a*=1 m/s^2^,时间*t*=12 s.\n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v*~0~*t*+![](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42.wmf){width=\"0.1527777777777778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at*^2^可得:\n初速度为*v*~0~=![](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49.wmf){width=\"0.1527777777777778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1 m/s^2^×12 s=9 m/s.\n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n【讨论与交流】\n展示问题:射击时,火药在枪筒内燃烧.燃气膨胀,推动弹头加速运动.我们把子弹在枪筒中的运动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假设子弹的加速度是*a*=5×10^5^\nm/s^2^,枪筒长*x*=0.64 m,请计算射出枪口时的速度.\n让学生讨论后回答解题思路.\n生:子弹在枪筒中运动的初速度是0,所以我们可以用位移公式*x*=![](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42.wmf){width=\"0.1527777777777778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at*^2^先求出运动的时间*t*,然后根据速度公式*v*=*at*,即可得出子弹离开枪口的速度*v*.\n让学生讨论当初速度不为零时,从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导出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n从速度公式*v*=*v*~0~+*at*和位移公式*x*=*v*~0~*t*+![](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42.wmf){width=\"0.1527777777777778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at*^2^中消去时间*t*,即可得到:*v*^2^-*v*~0~^2^=2*ax*.\n师:通过大家的讨论和推导可以看出,如果问题的已知量和未知量都不涉及时间,利用位移---速度的关系式*v*^2^-*v*~0~^2^=2*ax*可以很方便地求解.\n【例题剖析】\n(出示例题)一艘快艇以2\nm/s^2^的加速度在海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快艇的初速度是6\nm/s.求这艘快艇在8 s末的速度和8 s内经过的位移.\n师:(1)物体做什么运动?\n(2)哪些量已知,要求什么量?作出运动过程示意图.\n(3)选用什么公式进行求解?\n[小结]\n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基本公式:\n*x*=*v*~0~*t*+![](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42.wmf){width=\"0.1527777777777778in\"\n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at*^2^\n*v*^2^-*v*~0~^2^=2*ax*\n在理解公式时,一定要注意结合速度---时间图象,掌握速度---时间图象中\"面积\"的意义.在利用公式求解时,一定要注意公式的矢量性问题.一般情况下,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当*a*与*v*~0~方向相同时,*a*为正值,公式即反映了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当*a*与*v*~0~方向相反,*a*为负值,公式反映了匀减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代入公式求解时,与正方向相同的物理量代入正值,与正方向相反的物理量应代入负值.\n[布置作业]\n教材第44页\"问题与练习\".\n板书设计\n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n---------------------------------- -------------------------------------------------------------------------------------------------------------------------------------------------------- ------------------------------------------------------\n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x*=*vt* *v*-*t*图象中图线与时间轴、时刻线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n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x*=*v*~0~*t*+![](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42.wmf){width=\"0.1527777777777778in\" height=\"0.3888888888888889in\"}*at*^2^ *v*-*t*图象中图线与时间轴、时刻线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n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v*^2^-*v*~0~^2^=2*ax*\n---------------------------------- -------------------------------------------------------------------------------------------------------------------------------------------------------- ------------------------------------------------------\n反思: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规律进行规范解答。\n4 自由落体运动\n三维目标\n知识与技能\n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n2.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n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n4.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n5.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n过程与方法\n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采用实验室的基本实验仪器------打点计时器,记录下运动的信息,定量地测定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探究运动规律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方法.\n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n2.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习惯、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n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随纬度变化的规律.\n4.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制定探究计划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n情感态度与价值观\n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n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n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n教学重点\n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n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n教学难点\n1.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n2.照相机曝光时间的估算.\n教具准备\n多媒体课件、牛顿管、硬币、天平、小纸片、打点计时器、刻度尺、铁架台、纸带、重物(两个质量不同)等.\n课时安排\n2课时\n教学过程\n[新课导入]\n师:两个轻重不同的小球同时落地的声音,是那样地清脆美妙!它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轻重不是下落快慢的原因;它动摇了2\n000多年来统治着人们头脑的旧观念,开创了实验和科学推理之先河,将近代物理学以至近代科学推上了历史的舞台.当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雨滴从屋檐上落下来的时候,你们想过这种运动吗?物体下落的过程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呢?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这种运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n[新课教学]\n一、自由落体运动\n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落体运动,下落快慢在不少情况下是不同的.从苹果树上落下的苹果和飘下的树叶能一起同时下落吗?\n提出问题:\n1.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吗?\n2.你能否证明自己的观点?\n【实验探究】\n猜想:物体下落过程的运动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质量大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比质量小的快吗?\n(实验):\n取两枚相同的硬币和两张与硬币表面面积相同的纸片,把其中一张纸片揉成纸团,在下述几种情况下,都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观察下落快慢情况.\n①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一枚硬币和一个与硬币面积相同的纸片,可以看到硬币比纸片下落得快,说明质量大的下落得快.\n②两张完全相同的纸片,将其中一张卷紧后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观察到卷紧的纸团比纸片下落得快,说明质量相同时体积小的下落得快.\n③将一枚硬币与已经粘贴了纸片的硬币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观察到一样快,说明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时下落一样快.\n④一块面积较大的硬纸板、一个小软木塞,分别放到已调平的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中,可以看出纸板比软木塞重,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它们,软木塞比纸板下落得快,说明在特定的条件下,质量小的下落得会比质量大的还快.\n结论:物体下落过程的运动情况与物体质量无关.\n【实验演示】\n\"牛顿管\"的实验\n将羽毛和金属片放入有空气的玻璃管中,让它们同时下落,观察到的现象是金属片下落得快,羽毛下落得慢.将羽毛和金属片放入抽去空气的玻璃管中,让它们同时下落,观察到的现象是金属片和羽毛下落的快慢相同.\n结论:影响落体运动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的作用,没有空气阻力时,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n阅读课本并回答:\n(1)什么叫自由落体运动?(2)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是怎样的?\n【实验探究】\n按照教材第45页的图2.4-1装置做实验,将一系有纸带的重物从一定的高度自由下落,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的下落过程.\n说明:落体运动物体的位置往往变化得比较快,凭目测难以观察和记录,用打点计时器或频闪照相就可以记录下运动物体每隔相等时间所在的位置(运动信息),这样得到的纸带(或照片)可以用来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教材中用打点计时器较好地将重物下落过程记录下来,这样做既简便易行,又拓宽了对基本仪器的应用,但实验的准确度较难把握.因此在实验中要注意:\n①按教材图示和实验要求连接好线路,并用手托重物将纸带拉到最上端;\n②打点计时器的安装要使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以减少摩擦阻力;\n③应选用质量和密度较大的重物,增大重力可使阻力的影响相对减小,增大密度可以减小体积,可使空气阻力减小;\n④先接通电路再放开纸带;\n⑤手捏纸带松手之前,不要晃动,保证打出的第一个点清晰.\n⑥重复上述步骤多次,直到选取只有打出的第一点与第二点之间间隔约为2\nmm的纸带才是有效的;(学生的疑问暂且不要解释)\n⑦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思考讨论,影响实验准确度的因素有哪些?并给予具体引导,注意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n⑧要求学生保存好记录了自由落体运动信息的纸带,为下节课研究运动规律作准备.\n师:完成实验后,分析纸带上记录的运动信息,请思考下列问题:\n(1)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是怎样的?\n(2)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中,其速度有没有发生变化?\n(3)有的同学从实验结果中得出*x*∝*t*^2^,有的同学得出*x*∝*t*,你的结论又如何呢?\n(4)相邻、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之差有怎样的关系?\n(5)影响实验精确程度的因素有哪些?\n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计算重力加速度,通过比较得出结论.\n实验探究结果: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约是9.8\nm/s^2^.\n二、自由落体加速度\n通过算*g*值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一个定值(在同一地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规律.\n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n1.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在各个地方相同吗?\n2.它的方向如何?\n生: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的反复实验表明,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n师: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符号:*g*;方向:竖直向下(与重力方向一致);大小:与地点有关.一般计算中*g*=9.8\nm/s^2^,粗略计算中可以取*g*=10 m/s^2^.\n.\n[小结]\n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对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及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物体从静止开始的只受重力作用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g*,学好本节可更好地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特点,是对上节内容的有益补充.要突破此重点内容,一定要把握住一点,即自由落体运动只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v*~0~=0,*a*=*g*.我们在以前章节中所掌握的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推论,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均可使用.在使用时要注意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判断是自由落体运动之后方可代入计算.\n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运动形式,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落体运动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有着普遍的意义.\n为了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我们运用了物理学中的理想化方法,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情况入手,抓住影响运动的主要因素,去掉次要的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建立了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自由落体运动,并且研究了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理想化是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用到.\n[布置作业]\n教材第47页\"问题与练习\".\n板书设计\n4 自由落体运动\n-------------------- -----------------------------------------------------------\n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n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n自由落体加速度 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n-------------------- -----------------------------------------------------------\n反思:课后让学生将自己的尺子改造成\"反应时间尺\"\n,可加深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理解。\n5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n三维目标\n知识与技能\n1.了解落体运动研究的史实,了解逻辑推理的特色.\n2.理解任何猜想和假说都须要有实验验证的重要性.\n过程与方法\n1.让学生初步体会抽象思维、提出假说、科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思路和方法.\n2.通过史实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规律的过程,体会其推理方法的奥妙,同时了解猜想的必要性,感受探究规律的几个必要过程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了解体会一些科学的方法.\n情感态度与价值观\n1.渗透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n2.通过了解史实能培养同学们的意志和科学的方法观,避免盲目和急功近利思想,提高自己的认识观.\n3.经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体验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对客观世界发现之旅的乐趣.\n教学重点\n了解探索过程,明确探索的步骤,同时了解实验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探究中的重要作用,从中提炼自己的学习方法.\n教学难点\n\"观念---思考---推理---猜想---验证\"是本节的重点思路,也是培养良好思维习惯的重要参考.\n教具准备\n录像资料、多媒体课件\n课时安排\n1课时\n教学过程\n[新课导入]\n师:我们用手拿一个小球和一张纸片,放开后,小球和纸片从静止开始下落.我们可以看到,小球先落地,纸片后落地.\n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estotle)根据与我们类似的观察,直接得出结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n亚里士多德的论断流传了近2\n000年,直到16世纪,在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上,伽利略做了著名的两个球同时落地的实验.两个轻重不同的小球同时落地的声音,是那样的清脆美妙,又是那样的发聋振聩!它动摇了人们头脑中的旧观念,开创了实验和科学推理之先河,将近代物理学以至近代科学推上了历史的舞台.\n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经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领悟这位大师的科学精神、物理思想、研究方法,得其精髓,有所借鉴.\n[新课教学]\n一、绵延两千年的错误\n(课件展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物体越重,下落越快.\n公元前,人们对物体下落的研究很少,凭着观察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当时,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经过了观察和总结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与重力成正比\".这一观点正好应和了人们潜意识里的想法;同时,它又是伟大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论断,人们深信不疑.从那以后,人们判断物体下落的快慢,甚至给孩子们上课时一直坚持这一观点,这一观点一直延续了2\n000多年,从没有人对它提出异议.\n【交流与讨论】\n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错误的认识呢?\n学生思考问题,交流体会.\n二、逻辑的力量\n学生阅读:\n16世纪末,意大利比萨大学的青年学者伽利略(Galileo\nGalilei,1564~1642)对亚里士多德的论断表示了怀疑.后来,他在1638年出版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对此作出了评论.\n问题:伽利略是怎样论证亚里士多德观点是错误的?\n猜想:既然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与物体质量无关,那么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落体运动,下落快慢不同呢?我们能否猜想是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造成的呢?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将会怎样呢?\n学生讨论后回答.\n三、猜想与假说\n伽利略认为,自由落体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他设想,最简单的变速运动的速度应该是均匀变化的.但是,速度的变化怎样才算均匀呢?他考虑了两种可能: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时间来说是均匀的,即经过相等的时间,速度的变化相等;另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位移来说是均匀的,即经过相等的位移,速度的变化相等.伽利略假设第一种方式最简单,并把这种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n四、实验验证\n师:实验验证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任何结论和猜想都必须经过实验验证,否则不成理论.猜想或假说只有通过验证才会成为理论.所谓实验验证就是任何人,在理论条件下去操作都能到得实验结果,它具有任意性,但不是无条件的,实验是在一定条件下的验证,而与实际有区别.\n伽利略根据斜面结果出发,认为: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经过的距离正比于时间的平方,即![](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51.wmf){width=\"0.20833333333333334in\"\nheight=\"0.4027777777777778in\"}的比值为最大,这时小球仍然会保持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n伽利略将实验与逻辑思维相联系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开辟了一条科学研究之路.\n五、伽利略的科学方法\n对现象一般观察---提出猜想---运用逻辑推理---实验对推理验证-对猜想进行修证(补充)---推广应用.\n伽利略的科学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发展.\n【课堂训练】\n1.在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下面的哪位科学家首先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并首先采用了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科学的发展\nA.亚里士多德 B.伽利略 C.牛顿 D.爱因斯坦\n2.红孩同学摇动苹果树,从同一高度一个苹果和一片树叶同时从静止直接落向地面,苹果先着地,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nA.苹果和树叶做的都是自由落体运动\nB.苹果和树叶的运动都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nC.苹果的运动可看成自由落体运动,树叶的运动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nD.假如地球上没有空气,则苹果和树叶会同时落地\n3.甲同学看到乙同学从10层楼的楼顶同时由静止释放两个看上去完全相同的铁球,结果甲同学看到两球不是同时落地的.他分析了两球未能同时落地的原因.你认为他的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确的\nA.两球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不同,先落地的受空气阻力小\nB.两球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不同,先落地的受空气阻力大\nC.两球下落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相同,先落地的是实心球,重力远大于阻力\nD.两球下落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相同,先落地的是空心球,阻力与重力比,差别较小\n参考答案:1.答案:B  2.答案:CD  3.答案:C\n[小结]\n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从伽利略对落体的研究上,学习他的观察思考等科学方法,为我们下一步(以后)的探究打下基础,不能盲目,也不能惧怕困难,要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我们.\n[布置作业]\n请仔细回顾伽利略研究落体运动的全过程,把他的每一个步骤列出来,并说明哪一步骤是提出问题,哪一步骤是数学推理,哪一步骤是实验验证等等.再讨论一下,在一般物理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是否都需要经历这些步骤?\n参考答案:如下表所示.\n---------- -----------------------------------------------------------------------------------------------------------------------------------------------------------------------------------------------\n提出问题 落体运动的性质是什么\n猜想 *v*∝*t*\n数学推理 *x*∝*t*^2^\n实验验证 斜面实验\n合理外推 ![](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51.wmf){width=\"0.20833333333333334in\" height=\"0.4027777777777778in\"}的数值随倾角的增大而增大,当倾角等于90°时,变为自由落体运动\n得出结论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速度均匀增大的运动\n---------- -----------------------------------------------------------------------------------------------------------------------------------------------------------------------------------------------\n在一般物理问题的研究中,并不需要完整地经历这些步骤.\n板书设计\n5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n------------------ ----------------------------------------------------------------------------------------------\n绵延两千年的错误 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n逻辑的力量 伽利略佯谬得出重物与轻物应该下落得同样快.\n猜想与假说 猜想自由落体运动是最简单的变速运动,速度的变化对时间来说是均匀的.\n实验验证 伽利略斜面实验得出:只要斜面的倾角相同,小球的加速度就是相同的,由此外推到斜面的倾角达到90°.\n伽利略的科学方法 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演)和谐地结合起来.\n------------------ ----------------------------------------------------------------------------------------------\n反思:注意引导学生从辩证的角度认识和看待物理学史的发展历程,并从中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n第三章 相互作用\n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n三维目标\n知识与技能\n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n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n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n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n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n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n过程与方法\n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n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n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n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n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n情感态度与价值观\n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n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n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n教学重点\n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n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n教学难点\n1.力的概念.\n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n教具准备\n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木块,锯条,橡皮条,已知质量的钩码,重垂线,铅笔,刻度尺,质量均匀的金属板等.\n课时安排\n2课时\n教学过程\n[新课导入]\n【多媒体投影】\n播放\"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运动员用头顶球、人推物体(但没有推动)、火箭发射、压缩海绵\"等录像资料.\n学生观察讨论,引发学生的兴趣.\n通过以上的观看,大家可以总结出这几个物体的共同点吗?\n[新课教学]\n一、力和力的图示\n【演示实验】\n演示用手压锯条、拉橡皮条等等,提出问题.\n师:类似这些你还能举出哪些生活实例?\n生: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小树在大风的作用下的弯曲,直尺在力的作用下的弯曲,绳子在力的作用下的扭转,弹簧对压缩它的物体的力的作用.\n师:所有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n生:要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n师: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称为形变,从刚才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n生: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n师:这是力的作用效果之一,除了这样一种作用效果之外,力还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呢?试举例说明.\n生1:用力推箱子,可以发现箱子开始运动了,说明是力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了.可见力可以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n生2:汽车停下来,首先要刹车,可见要使物体从运动变为静止,需要力的作用.\n生3:飞行在空中的足球,当一个运动员用头顶一下,发现足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可见运动方向的变化需要力的作用.\n师:刚才几个同学举例非常好,物体速度的变化称为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那么我们能不能把上述几位同学的话总结成一句话呢?\n生: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n师:结合上面的分析,再加上我们初中所学的知识,大家给力下一个定义.\n生: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是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n师:当我们向东拉一个物体和向南拉一个物体时,同样大小的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一样吗?\n生:不一样.\n师:所以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这样的物理量叫什么?以前我们所学的哪几个物理量和力具有相同的情况?\n生:这样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n师:物理量都有自己的单位,力的单位是什么呢?\n生: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n师:要想测量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呢?\n生:可以用测力计(弹簧秤).\n师:要具体描述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n生:可以用力的图示的方法.\n师:要想画力的图示,需要了解哪几个问题?\n生: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n师: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下力的图示的练习.\n(多媒体投影例题)\n【参考例题】\n如图3-1-1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n![未标题-1](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52.jpeg){width=\"1.4569444444444444in\"\n图3-1-1\n解析:画力的图示要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n(1)选定标度.\n(2)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线段上加刻度,如图甲所示从*O*点竖直向上画一段3倍于标度的线段;\n(3)在线段终点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为了简便也可以照图乙那样不画物体,而用质点来表示物体,画出力*F*的图示.\n学生活动:做例题中物体受力的图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水平较差的学生,把做得好的同学的图示用实物投影投到大屏幕上,和学生自己做的进行比较,也可以让同位之间互换进行检查,找出对方的缺点,锻炼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n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n这是一种老师们比较熟悉的方法.演示时可以增加重心在物体之外的情况.例如,如图3-1-2所示的薄板,在用悬挂法确定了物体的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线提拉,可使薄板水平平衡.\n![未标题-1](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53.jpeg){width=\"2.8in\"\n图3-1-2\n生:可以用悬挂的方法来确定这块薄木板的重心位置.\n师: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呢?\n生:根据物体的拉力和物体的重力平衡,拉力的方向一定是竖直向上,绳子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重心的位置,我们可以改变薄木板的悬挂点,用两条直线的交点来确定薄木板的重心.\n师:很好,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大家分组进行实验,同时,也可以选择其他的物体想办法测出他们的重心,例如我们的直尺、三角板、物理课本、橡皮等等.\n师:除了重力之外,自然界还有很多力的作用,它们的类别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方法,这些相互作用都是由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演变而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n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n(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第56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n师:它们的基本特点是什么?\n生: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电磁相互作用是存在于电荷之间和磁体之间,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称之为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存在范围很小,它们的作用范围只有10^-15^\nm,但是弱相互作用的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10^-12^.\n[小结]\n力的概念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但是它的理解仍然是一个难点,关键是在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上,并且两个力地位是相同的.重力是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一个概念,对它的理解主要应该放在重心的研究上,知道不同情况下物体重心的位置.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对它的理解不必太深,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n[布置作业]\n教材第57页问题与练习.\n板书设计\n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n------------------------ ---------------- --------------------------\n一、力和力的图示 二、重力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n1.力的定义 1.大小*G*=*mg* 1.万有引力\n2.力的单位 2.方向 2.电磁相互作用\n3.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重心 3.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n------------------------ ---------------- --------------------------\n反思:\n本节重点是注重理解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n2 弹力\n三维目标\n知识与技能\n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n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力的方向.\n3.知道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及胡克定律.\n过程与方法\n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使学生体会假设推理法及微量放大法解决问题的巧妙.\n情感态度与价值观\n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n教学重点\n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胡克定律的内容及应用.\n教学难点\n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n课时安排\n1课时\n课前准备\n各种弹簧、橡皮筋(泥)、钢尺、细钢丝、微小形变演示、多媒体课件\n教学过程\n导入新课\n情景导入\n(课件展示)多媒体播放拉弓射箭、蹦极、跳水等情景:\n![v13\n拷贝](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54.jpeg){width=\"0.9833333333333333in\"\nheight=\"1.179861111111111in\"} ![v14\n拷贝](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55.jpeg){width=\"1.0833333333333333in\"\nheight=\"1.2097222222222221in\"} ![v15\n拷贝](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56.jpeg){width=\"1.070138888888889in\"\n射箭 蹦极 水\n图3-2-1\n让学生试着回答以上动作的完成有什么共同特点.\n结论:都离不开物体的弹性作用.\n弹性物体对作用对象的作用我们称之为弹力,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定等系列问题.\n感知导入\n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分发一根细铁丝.让大家自己动手制作成一个小弹簧,然后轻轻地拉一拉或者压一压,并说出自己的感受.\n总结:当手拉或压弹簧时,都要给弹簧一个力的作用,也就是说手都要受到弹簧的力的作用.\n那么,这又是什么力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呢?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呢?\n推进新课\n一、弹性形变和弹力\n实验演示1:\n压缩弹簧、海绵,用手弯曲竹片,我们能明显地观察到什么现象?\n结论:看到形状或体积改变,我们就把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n讨论交流:物体的形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如弹簧的形变、竹片的形变等;另一种是物体在形变后,撤去外力物体也不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这种形变叫做非弹性形变.\n形变的种类有:\n1.纵向形变:杆的两端受到压力或拉力时,长度发生改变;\n2.体积形变:物体体积大小的改变;\n3.切变:物体两相对的表面受到在表面内的(切向)力偶作用时,两表面发生相对位移,称为切变;\n4.扭转:一圆柱状物体,两端各受方向相反的力矩作用而扭转,称扭转形变;\n5.弯曲:两端固定的钢筋,因负荷而弯曲,称弯曲形变.\n【实验探究】\n怎么才能够使物体发生形变呢?(分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讨论,不难得出结论)\n结论:物体间相互接触并相互挤压.\n学生实验:鼓励大家自己使劲拉课下制作好的小弹簧,拉到再不能伸长为止.\n现象:弹簧被拉直后不能恢复原长.\n结论: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外力作用后,物体就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n弹性限度微观解释(设计意图:教师引导提高的过程)\n问题设置: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什么用途呢?\n引导学生举出弯弓射箭、撑杆起跳、拍打篮球、击打网球等例子.\n师生交流讨论以上例子的本质.\n结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n问题设置: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吗?\n此时教师可以在桌子上放一本书,借此提问桌子会发生形变吗?\n(学生可能回答不发生形变)\n二、几种弹力\n事实上,只要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相互挤压,就一定能产生弹力的作用.可见,弹力的产生需两个条件: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n常见的弹力除了以上讲到的外,还有支持力和拉力等.\n弹力的方向:一般情况下,凡是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都是支持物因发生形变而对物体产生弹力,所以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n教师精讲: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书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如图3-2-3.\n![v17\n拷贝](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57.jpeg){width=\"0.9in\"\nheight=\"0.7201388888888889in\"} ![v18\n拷贝](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58.jpeg){width=\"0.9in\"\n图3-2-3 图3-2-4\n学生活动:静止地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有压力,木板对书有支持力.指导学生并画出力的示意图.如图3-2-4.\n结论: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n引导得出:悬挂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紧悬绳,使重物、悬绳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重物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悬绳产生竖直向下的弹力F~1~,这是物对绳的拉力;悬绳由于发生微小形变,对物产生竖直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绳对物体的拉力.\n结论:拉力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n三、胡克定律\n参考实验案例\n![v21\n拷贝](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59.jpeg){width=\"1.0569444444444445in\"\n图3-2-7\n如图3-2-7所示,用悬挂钩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系统静止时,弹簧的弹力等于所悬挂钩码的总重;弹簧的长度及伸长量可由刻度尺测出.\n注意事项\n1.本实验要求定量测量,因此要尽可能减小实验误差.标尺要竖直且紧靠指针以减小读数带来的误差,每次改变悬挂钩码个数后,要待系统稳定后再读数.\n2.实验中所提供的米尺精确度为1 mm,应估读一位.\n3.弹簧组的说明书已说明每个弹簧的弹性限度,注意不要超过它的弹性限度使用.\n说明:不同材料的弹簧劲度系数是不一样的,同一种材料的弹簧形状和长度不相同时,\n课堂小结\n在弹力的教学过程中,有这样几个难点需要突破,一是任何相接触的物体间都可能有弹力,弹力的产生条件是接触并且有形变,但是有些物体的形变量很小,不容易观察到,就会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这种情况下弹力到底有没有?例如物体放在桌面上,压力和支持力不通过形变来进行判断,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微小形变的演示,通过演示,使学生确信任何两个接触的物体间都可以有弹力.另外一个难点是弹力有无的判断,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假设判断的方法,不仅让学生知道判断的方法,更应该让学生学会这些方法的迁移,例如假设的判断方法,也可以用到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中去.一般弹力大小的判断要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判断,而弹簧弹力的判断可以根据胡克定律进行判断,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胡克定律,在发现中锻炼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n布置作业\n1.教材第56页\"问题与练习\"2、3、4题.\n2.实验测量不同弹簧的劲度系数,给出原始数据,写出处理数据的过程.\n板书设计\n2 弹力\n1.弹性形变和弹力\n弹性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n非弹性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n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n弹力产生的条件:①物体间直接接触;②物体发生弹性形变.\n2.几种弹力\n支持力、拉力\n3.胡克定律\n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性体的弹力和弹性体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即\nF=kx,其中k是劲度系数,单位N/m.\n反思:\n教学中要通过一些典型实例主让学生理解弹力产生和有无的判断方法。\n3.3摩擦力\n1. 教学目标\n知识与技能\n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n2.能计算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n过程与方法\n1.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并使用控制变量法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n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n情感态度与价值观\n通过静摩擦力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n2. 教学重点\n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判断.\n2.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n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n3. 教学难点\n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方向的判断.\n2.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n4. 教学过程\n活动导入\n准备两只碗,分别放入数量较多的玻璃小球,一只碗内是光滑干净的,另一只碗内是粘有灰尘的.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从碗中用筷子夹出来,比赛看谁夹得快.然后让两位同学分别说出自己的感想,从而引出摩擦力的问题.\n![](/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60.jpeg)\nheight=\"0.8694444444444445in\"} 情景导入\n(课件展示)播放运动员滑雪的录像,如图,让学生说出滑雪要求的环境条件,然后导出摩擦力的概念.\n问题导入\n粉笔在黑板上可以写出字来,在玻璃上写得出来吗?试试看.想想若在外面的柏油路面上用粉笔写字又会有何不同?为什么?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n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n推进新课\n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摩擦力,通过直接提问使学生回忆并叙述摩擦力的概念.\n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本节课就来深入研究摩擦力.\n请学生做个小实验:要求学生用逐渐增大的水平力推动在教室中放置的桌子,直到推动一段距离.(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并分析出桌子受到推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使学生产生对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感性认识)\n学生活动:学生按老师要求推桌子,并感受推力大小变化.\n问题:为什么用力推桌子而桌子不一定运动?为什么想让桌子继续运动还要继续推?\n初步引出对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感性认识.\n一、静摩擦力\n由用力推桌子而不动,师生讨论引导出静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趋势而又保持相对静止时,在接触面间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n问题:静摩擦力是一恒定的力吗?怎样求静摩擦力的大小?怎样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n【实验探究】\n在水平桌面上放一木块,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用较小的力拉木块但保持木块不动,并不断缓慢地增大拉力.注意提示学生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变化.\n实验如图3-3-2:\n![高考资源网(\nwww.ks5u.com),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61.jpeg){width=\"2.4in\"\n图3-3-2\n实验现象: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拉力的增大,弹簧秤的示数不断增大.\n结论:由二力平衡的知识可以知道,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等于弹簧秤的拉力,方向和拉力的方向相反.所以静摩擦力不是一固定值,它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总是和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n继续试验:在弹簧测力计指针下轻塞一个小纸团,它可以随指针移动,并作为指针到达最大位置的标志.在刚才实验的基础上继续用力,当拉力达到一定的值时木块开始移动,此时拉力会突然变小.要求学生记下刚才的最大值.\n结论: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就是最大静摩擦力F~max~,其值等于物体刚刚开始运动时的拉力.两物体间实际发生的静摩擦力F在0与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n问题: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n学生活动:学生设计实验并探究,整理分析实验数据.\n参考设计:\n1.装置如上面的实验,在木块上面增加砝码,验证在不同的压力作用下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保持压力不变,分别在桌面上、棉布面上、毛巾面上验证最大静摩擦力的值.\n2.用手握一油瓶,手的握力恰好使得油瓶不下落,此时最大静摩擦力等于瓶的重力.不断增加瓶中的油,要想瓶恰不滑落,应该增加手的握力即压力,由此判断最大静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换用不同粗糙程度的瓶子做实验,验证最大静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n活动:学生交流讨论并得出结论:\n1.静摩擦力大小值并不唯一;\n2.最大静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有关系.\n二、滑动摩擦力\n概念: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的时候,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可以通过复习回忆得出,或者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得出,也可以直接给出)\n小结: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设计意图: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及逻辑推理能力)\n介绍动摩擦因数的物理意义及常见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n例题.滑雪是北方地区人们喜爱的一种运动.有的地方人们用鹿拉滑雪板进行滑雪比赛.已知滑雪板与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02,滑雪板和人的总质量为180\nkg.如果鹿拉着滑雪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求鹿的拉力大小.\n解析:由于滑雪板做匀速直线运动,可知鹿的拉力F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相等,即F=f.同时,滑雪板与冰面的压力N与滑雪板和人的重力相等,即N=G.\n由滑动摩擦力公式,可求出鹿的拉力大小为\nF=f=μN=μMg=0.02×180×9.8 N=35.3 N.\n知识拓展\n增大有益摩擦:\n1.增加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如:鞋底、车轮胎、各种旋钮表面都有花纹.\n2.增大压力.如:电动机的皮带拉得很紧,以便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防止皮带打滑.\n减小有害摩擦:\n1.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用滚动轴承代替滑动轴承.\n2.减小表面粗糙程度:加润滑油.\n5. 课堂小结\n6. 板书设计\n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n+----------+-------------------+-------------------+---------------+\n| | 静摩擦力 | 滑动摩擦力 | 符号及单位 |\n+----------+-------------------+-------------------+---------------+\n| 产生原因 | 表面粗糙有挤 | 表面粗糙 | 摩擦力用f表示 |\n| | 压作用的物体间具 | 有挤压作用的物体 | |\n| | 有相对运动趋势时 | 间发生相对运动时 | 单位:牛顿 |\n| | | | |\n| | | | 简称:牛 |\n| | | | |\n| | | | 符号:N |\n+----------+-------------------+-------------------+---------------+\n| 大小 | 始终与外力沿着 | f=μN | |\n| | 接触面的分量相等 | | |\n+----------+-------------------+-------------------+---------------+\n| 方向 | 与 | 与 | |\n| | 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 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 |\n+----------+-------------------+-------------------+---------------+\n2.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跟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n常用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更粗糙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使摩擦面光滑,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加润滑油、气垫)这三种方法.\n反思:\n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是本节的难点,需通过实例或实验进行教学。\n3.4力的合成\n教学目标\n知识与技能\n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n2.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n3.会用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n过程与方法\n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n2.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探求知识的能力;\n3.树立等效观点,形成等效思想,这是非常重要的处理问题的思想.\n情感态度与价值观\n1.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n2.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n3.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设疑、解疑、探求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达到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n7. 教学重点\n1.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n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n8. 教学难点\n运用等效替代思想理解合力概念是难点.\n9. 教学过程\n实验导入\n两个女同学把一桶水抬到讲桌上,然后再让一个男同学自己把水提到讲桌上.\n在这个实验中两个女同学对水桶的作用效果和一个男同学的作用效果相同.\n推进新课\n一、力的合成\n一个力与几个力产生了同样的效果,可以用这一个力代替那几个力,这一个力是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是这一个力的分力.\n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这个力的作用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求几个力的合力的方法.\n演示1: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悬挂一个钩码,拉力分别为F~1~和F~2~;再用一个弹簧秤悬挂同一个钩码,拉力为F.\n分析:F~1~和F~2~共同产生的效果与力F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即均使钩码处于静止状态.由于力F产生的效果与力F~1~和F~2~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力F就叫做力F~1~和F~2~的合力.这种等效代替的方法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n问题: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方向是否有关?如果有关,又有什么样的关系?\n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n实验设计:一根橡皮条,使其伸长一定的长度,可以用一个力F作用,也可以用2个力F~1~和F~2~同时作用.如能想办法确定F~1~和F~2~以及F的大小和方向,就可知F与F~1~和F~2~间的关系.\n实验:将白纸钉在方木板上,用图钉固定一橡皮筋,用两只弹簧秤同时用力互成角度地沿规定方向拉橡皮筋,使橡皮筋的另一端伸长到O点,记下此时两弹簧秤的示数,这就是分力的大小,再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也把橡皮筋拉到位置O,弹簧秤的读数就是合力的大小,细绳的方向就是合力的方向.用力的图示作出这3个力观察找出3个力之间的关系\n演示3:以OA、O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OACB,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发现对角线与合力很接近.\n问题:由此看来,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不是简单地将两个力相加减.那么互成角度的两个力F~1~和F~2~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不是可以用以F~1~和F~2~的有向线段为邻边所作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呢?下面请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验数据来验证.\n![高考资源网(\nwww.ks5u.com),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62.jpeg){width=\"1.3736111111111111in\"\n图3-4-2\n结论:总结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是平行四边形定则.如图3-4-2.\n问题:合力F与F~1~和F~2~的夹角有什么关系?\n如果两个分力的大小分别为F~1~、F~2~,两个分力之间的夹角为θ,当θ=0°时,它们的合力等于多少?当θ=180°时,它们的合力又等于多少?\n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具体应用方法有两种:\n1.图解法\n(1)两个共点力的合成:从力的作用点作两个共点力的图示,然后以F~1~、F~2~为边作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长度即为合力的大小,对角线的方向即为合力的方向.\n用直尺量出对角线的长度,依据力的标度折算出合力的大小,用量角器量出合力与其中一个力之间的夹角θ.\n如图3-4-3所示.\n![高考资源网(\nwww.ks5u.com),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63.jpeg){width=\"1.5166666666666666in\"\n图3-4-3\n图3-4-3中F~1~=50 N,F~2~=40 N,合力F=80 N.\n(2)两个以上力的合成: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n2.计算法\n先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然后依据数学公式(如余弦定理)算出对角线所表示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n![高考资源网(\nwww.ks5u.com),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64.jpeg){width=\"0.9736111111111111in\"\n图3-4-4\n当两个力互相垂直时,如图3-4-4有:\nF=\ntanθ=F~2~/F~1~.\n例1教材例题\n例2如图3-4-5所示,一个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共受到三个力即F~1~、F~2~和静摩擦力作用,而且三个力的合力为零,其中F~1~=10\nN,F~2~=2 N.若撤去力F~1~,则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为多少?\n![高考资源网(\nwww.ks5u.com),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66.jpeg){width=\"1.1534722222222222in\"\n图3-4-5\n解析:F~1~和F~2~的合力F~12~=F~1~-F~2~=8\nN,方向向右,又因物体受三力作用且合力为零,故静摩擦力f=8 N,方向向左.\n若撤去力F~1~,则木块受F~2~作用而有向左运动的趋势,此时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为2\nN,方向向右,木块仍保持静止状态,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为零.\n答案:0\n合力大小的范围:\n运用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让两个力F~1~和F~2~之间的夹角θ由0°→180°变化,可以得到:\n(1)合力F随θ的增大而减小.\n(2)当θ=0°时,F有最大值F~max~=F~1~+F~2~,当θ=180°时,F有最小值F~min~=F~1~-F~2~.\n(3)合力F既可以大于,也可以等于或小于原来的任意一个分力.\n一般地/|F~1~-F~2~/|≤F≤F~1~+F~2~\n问题:如何求多个力的合力?\n引导学生分析:任何两个共点力均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其合力,因此对多个共点力的合成,我们可以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n3.矢量和标量\n问题:我们学过许多物理量,如:长度、质量、时间、能量、温度、力、速度等.这些物理量有什么异同?\n引导学生分析:力、速度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而质量、时间、能量、长度等物理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前者叫矢量,后者叫标量,矢量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n二、共点力\n学生自学课本上有关共点力的知识,教师提示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注意这样几个问题:\n1.什么样的力是共点力?\n2.你认为掌握共点力概念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n3.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有没有适用条件,如果有,适用条件是什么?\n注:这一部分知识相对简单,可以通过学生自学,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n课堂小结\n学生习惯于代数运算,产生定势思维,所以对矢量运算特别不习惯,不易接受.因此在作用效果相同的基础上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是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索是应用的重点.\n板书设计\n4 力的合成\n1.合力:一个力与几个力产生了同样的效果,可以用这一个力代替那几个力,这一个力\n是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是这一个力的分力.\n2.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n(1)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n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是平行四边\n形定则.\n(2)合力F与F~1~及F~2~的夹角的关系:\n①合力F随θ的增大而减小.\n②当θ=0°时,F有最大值F~max~=F~1~+F~2~,当θ=180°时,F有最小值F~min~=F~1~-F~2~\n③合力F既可以大于,也可以等于或小于原来的任意一个分力.\n一般地/|F~1~-F~2~/|≤F≤F~1~+F~2~.\n(3)多个力的合成: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n到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n3.矢量和标量\n4.共点力\n反思:\n为让学生习惯矢量运算,教学中,无论从课堂讲解,还是实验的设计操作、习题练习、课后作业等,都应围绕平行四边形定则展开.\n5 力的分解\n三维目标\n知识与技能\n1.了解分力的概念,清楚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n2.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并计算.\n3.了解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的条件.\n4.能应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n过程与方法\n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n2.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n情感态度与价值观\n1.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n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n教学重点\n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n2.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及分力之间的确定.\n教学难点\n1.力的分解方法及矢量相加法则.\n2.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n时间安排\n1课时\n课前准备\n多媒体课件、弹簧秤若干,细绳套、橡皮筋若干,图钉、白纸、长塑料板、铁块、能活动的木板等.\n教学过程\n导入新课\n情景导入\n观察一下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多个力来达到同样的效果,想一下,为什么有时人们不用一个力去做而要用多个力来做呢?使用吊车的时候大家观察一下钓钩是不是用一根钢丝吊着?如图3-5-1.\n课件展示:\n![v43\n拷贝](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67.jpeg){width=\"1.3902777777777777in\"\n图3-5-1\n根据图片可以看出,其实吊车的钓钩不是用一根钢丝吊着的,而是用几根钢丝共同吊着,这又是为什么呢?\n推进新课\n一、力的分解\n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力的合成,知道了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合成,及力的合成遵循的法则,下面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这些内容.\n总结:如果原来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n下面回忆一下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n我们知道不论有多少个共点力都可以用一个合力来等效替代,换句话说也就是:力的合成是唯一的.那么力的分解是否也是唯一的呢?\n【学生实验】\n不给学生任何限制,同学间可以自由组合,只要把橡皮绳的结点拉到O点即可.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可以用多组不同的力来达到同样的效果.\n也就是说力的合成是唯一的,但力的分解却不是唯一的.那么我们要如何分解一个力呢?\n如果没有其他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为此,在分解某个力时,常可采用以下方式:按照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先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分力的大小.\n(放录像:牛耕地、人拉旅行箱等)\n![v44\n拷贝](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68.jpeg){width=\"3.1798611111111112in\"\n图3-5-2\n问题:各段录像片有什么共同的物理现象?斜向上的拉力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如何分解这个斜向上的拉力?\n例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斜向上方、与水平面成θ角的拉力F,这个力的作用效果如何?\n解析:方向确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就是唯一的.\n如图3-5-3所示分解为F~1~=Fcosθ,F~2~=Fsinθ.力F有水平向前拉物体和竖直向上提物体的效果,那么F的两个分力就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n![v45\n拷贝](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69.jpeg){width=\"1.0263888888888888in\"\n图3-5-3\n讨论:当θ=0°时,F水平,只有向前拉的效果;当θ=90°时,F竖直,只有向上提的效果.θ越小,向上提的效果越小.\n例2物体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受到的重力产生什么样的效果?\n解析:方向确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就是唯一的.\n![v46\n拷贝](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70.jpeg){width=\"0.9in\"\n图3-5-4\n如图3-5-4所示分解为G~1~=Gsinθ,G~2~=Gcosθ.在斜面上的人或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此重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一个是平行于斜面的方向向下的,使物体沿斜面下滑;另一个是在垂直于斜面的方向上,使物体紧压斜面(给学生强调这个力并不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n应用\n1.公园的滑梯倾角为什么比较大呢?\n2.为什么高大的立交桥要建有很长的引桥?\n教师总结:θ越大G~1~就越大,滑梯上的人就较容易下滑.长长的引桥可以减小上坡的倾角,因为θ越大G~1~就越大.车辆上坡艰难而下坡又不安全.\n总结:1.求一个已知力的实际分力的方法步骤:\n(1)根据物体(结点)所处的状态分析力的作用效果;\n(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n(3)根据两个分力的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n(4)由平行四边形利用几何知识求两个分力.\n2.力的分解的几种常见情形:\n(1)已知合力和两分力的方向.(类似于已知两角夹边可以确定三角形)\n(2)已知合力F和一个分力F~1~.(类似于已知两边夹角可以确定三角形)\n以上两种情形有唯一解.\n(3)已知合力F和一个分力F~1~的方向(F~1~与F的夹角为θ)及分力F~2~的大小.\n作图讨论:当F~2~=Fsinθ时有唯一解;当F~2~/F时有一组解.\n(4)已知合力和两分力的大小.(类似于已知三边可以确定三角形)\n学生作图讨论:当三力的大小满足任意两力之和大于第三个力,任意两力之差小于第三个力,有唯一解.\n二、矢量相加的法则\n问题:力是矢量,求两个力的合力时,能不能简单地把两个力的大小相加呢?\n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实例讨论.\n结论:不能简单地把两个力的大小相加,而要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来确定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凡是矢量在合成与分解时都要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n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推导出矢量合成的三角形法则.\n在求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共点力的合力时,可采用矢量相加的三角形法则.如图3-5-8(a)所示,求F~1~、F~2~、F~3~、F~4~这四个共点力的合力,可不必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将它们逐个合成,而是将表示这些力的矢量依次首尾相接,那么从第一个力矢量的始端到最后一个力矢量的末端的矢量就表示这几个共点力的合力.\n对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进行加减时,可沿着矢量所在直线选定一个正方向,规定凡是方向跟正方向相同的矢量都取正值,凡是方向跟正方向相反的矢量都取负值,这样便可将矢量运算简化为代数运算.矢量的正负仅表示矢量的方向,不表示矢量的大小.如-10\nN的力比5\nN的力大,而不能机械套用数学中正数一定大于负数的结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矢量,则不能用正、负表示方向.\n![v49\n拷贝](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71.jpeg){width=\"2.7368055555555557in\"\n图3-5-8\n课堂小结\n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从理论上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是无数组的,实际分解时一般是根据合力的作用效果操作的.要求同学掌握矢量的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法则.\n布置作业\n1.教材第67页\"问题与练习\"1、2、3题.\n2.观察一下生活中哪些地方是用分解力的方法来工作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n板书设计\n5 力的分解\n一、力的分解\n1.概念: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n2.力的分解的几种常见情形\n3.有唯一解的力的分解\n二、矢量的相加法则\n平行四边形定则\n三角形法则\n反思:\n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要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既是力的合成规律也是力的分解规律.所不同的是已知两个分力求合力作出的平行四边形是唯一的,求出的合力也是唯一的;已知一个力求它的分力,如果不加以限制的话,作出的平行四边形有无数个,也就是说有无数组解,所以在对力进行分解时,要加上限制条件,通过例题的教学来说明如何根据一个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和需要对力进行分解.本设计在教学中多举实例,分解和合成对比,说明如何根据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n6、受力分析\n> 教学目标\n知识与技能\n1.知道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三种性质力的大小和方向.\n2.掌握对一物体同时受多个力时如何正确地画出其受力分析图.\n过程与方法\n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n情感态度与价值观\n通过画受力图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n> 教学重点\n正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n教学难点\n弹力的方向判断和防止增、漏力.\n> 教学过程\n>\n> 我们从初中到高中,学了不少的物理知识和规律,也做了不少的物理题,在做题时发现,如果能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采用数形结合,它将给我们解题带来方便,找到解题的捷经,能正确指导我们解题,因此正确地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十分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呢?\n>\n> 这节学习物体的受力分析。\n>\n> 复习导入\n一、 三种性质力的特点:\n1、重力:\n(1)施力物体是地球,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n(2)重力的大小:G = mg\n(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n2、弹力:\n(1)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n直接法:对于形变比较明显的情况,可根据力产生的条件来判断,即物体间相互接触并且发生弹性形变,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能有弹力产生。\n假设法:对于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可假设与研究对象相接触的物体不存在,看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如果运动状态改变,则存在弹力,否则不存在弹力。\n(2)弹力大小的判断\n弹簧的弹力大小计算应用胡克定律\n非弹簧的弹力大小计算,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一般要借助于物体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求解。\n3、摩擦力\n(1)产生条件\n相互接触\n发生弹性形变\n接触面粗糙\n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或相对运动\n(2)大小\n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到的其他力决定 ,通常用二力玩意儿求解。\n滑动摩擦力用公式求解,其中要注意正压力不一定是物体所受物重力,且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触面积无关。\n(3)方向\n总是沿接触面,与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n二、物体的受力分析\n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必须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把指定物(研究对象)在物理情景中受到的作用力都分析出来,并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这个过程就是受力分析,物体受力分析的思路如下:\n1、确定受力分析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的组合。\n2、按顺序进行受力分析:注意先重力,然后依次是弹力、摩擦力,最后是分析其他力。\n3、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注意各力的方向和作用点\n4、检查各力的施力物体,防止漏力和添力。(找直接接触的物体不找间接接触的物体)\n5.当物体受多个力时,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上。\n三、受力分析的方法\n1.整体法:(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或系统)只画外力不画内力\n2.隔离体法:(单独将物体从系统中拿出来分析的方法。)\n注意:一般求外力采用整体法,求内力采用隔离体法\n四、例题分析\n五、 课堂小结\n反思:\n作受力示意图时要规范作图,方向务必正确,要防止作图的随意性。。\n7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n> 1、知识与技能:\n>\n> (1)知道什么叫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n>\n> (2)知道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n>\n> (3)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并能处理平衡问题。\n>\n> 2、过程与方法:\n>\n> (1)通过 简单的物理现象,认识共点力和共点力下的物体的平衡状态。\n>\n> (2)能从简单的二力平衡设计实验,得出三力的平衡,总结推理得出共点力的平衡条件。\n>\n> (3)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对简单的现象进行分析。\n>\n> 3、情感态度价值观:\n>\n> 培养学生能从简单的问题出发,善于思考,从中发现规律性的知识的能力。认识生活中的平衡也是一种美。\n教学重点: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并能处理平衡问题\n教学难点:物体的受力分析\n教学方法:讲练结合\n教学内容及过程:\n知识回顾\n1. 什么是共点力?\n2.物体在不受力的时候 ,它能保持什么状态?\n思考\n是不是物体 只有在不受力的时候 才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呢 ?\n展示图片和事例。\n结论\n可见平衡是普遍的,并非物体只有在不受力的时候才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也能处平衡.\n- 那么,什么才是共点力的平衡呢?共点力的平衡需要哪些条件呢?怎样应用共点力的平衡来解有关的物理问题呢?\n常见的几种平衡\n一、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n- 1.平衡状态\n- 物体处于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n- 2共点力的平衡\n- 物体如果受到共点力的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n自我测验\n根据概念来判断下面的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n(1)静止在水平面上的木箱\n(2)平直马路上在牵引力作用下匀速前进的汽车\n(3)用细线悬挂在天花板上的静止小球\n(4)刹车后停下来了的汽车\n(5)用细线悬挂在天花板上的静止小球,在剪断细线的瞬间\n(6)竖直上抛达到了最高点的小球(不计空气阻力)\n概括与总结\n以上是我们从生活中的例子定性的来研究受共点力作用的物体的平衡,\n如果处于平衡状态下的物体受二个力或者三个力或者是多个\n思考与讨论\n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取g=9.8N/kg)。\n(1)受到哪几个力作用?\n(二个力,重力G和支持力F )\n(2)能称之为平衡吗?\n(能,在两力作用下,物体处于静止 状态)\n(3)支持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n(支持力的大小与重力大小相等,等于19.6牛顿,\n方向竖直向上。)\n结论: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n直线上,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二力平衡)\n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n1.实验探究:\n2.分析论证:\n3.得出结论:\n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n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三个力\n的合力为零。\n三力平衡条件: *F*合= 0\n![](/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73.png)\nheight=\"1.979861111111111in\"}推广到多个共点力平衡条件:\n作用在物体上各力的合力为零,即:*F*合=0\n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n由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刚才三力平衡的实验,能否推出多个(三个以上)共点力平衡的条件?\n拓展:\n若物体在n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则其中(n-1)个力的合力与第n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n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为零。即:F合 = 0\n共点力的平衡条件\n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即:\nF合= 0\n1.两个共点力使物体平衡:\n这两个力等大反向. F1- F2=0\n2.三个共点使物体平衡\n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 F12-F3=0\n3.N个共点力使物体平衡:任意N-1个力 的合力与第N个力等大反向。FN-1-\nFN=0\n3、共点力平衡的应用(例题讲解)\n知识小结(略)\n反思:本节内容重难点还是学生是否能正确进行受力分析,故在这方面需加强教学倾斜。\n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n1 牛顿第一定律\n三维目标\n知识与技能\n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n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n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n过程与方法\n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地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n情感态度与价值观\n1.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n2.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n教学重点\n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n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n教学难点\n惯性与质量的关系.\n课时安排\n1课时\n教学过程\n导入新课\n常识导入\n1.我国公安交通部门规定,在各种小型车辆前排乘坐的人(包括司机)必须系好安全带,为什么?\n2.常见的柴油机、电动机等机器的底座非常沉重,而参加作战任务的战斗机却要抛掉副油箱以减小质量,这是为什么呢?你能解释一下吗?\n情景导入\n用多媒体播放牛耕地的画面:牛耕地时,牛拉着犁前进;牛停止拉犁,犁也停止运动.边播放边介绍,牛拉犁,犁前进;牛停犁也停.由此看来,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个结论正确吗?\n学生讨论,教师借机导入新课.\n推进新课\n一、理想实验的魅力\n自主探究\n1.桌子上铺毛巾,小车放在毛巾上,推它就动,不推就停;\n2.将毛巾换成玻璃板,或直接用桌面,把小车在桌面或玻璃板上推一下,它运动一段时间才停下来.\n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n![](/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74.jpeg)\n为了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再让学生举出一些其他的实例来说明.如:蹬一段时间自行车后停止蹬车,自行车还会滑行一段距离;在冰面上踢出去的冰块要运动一段距离才停止运动;空中飞行的飞机制动后仍然还会向前滑翔;射出枪蹚的子弹等等.\n既然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刚才的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现在哪里呢?下面用小球来做个对比实验.\n实验探究 图4-1-1\nA.使斜槽下端与桌子上铺好的毛巾吻合,让小球从斜槽上自由滚下,标出小球在毛巾上滚动的距离;\nB.使斜槽下端直接与桌面吻合,让小球从斜槽上同一位置自由滚下,标出小球在桌面上滚动的距离;\nC.使斜槽下端与桌面上的玻璃吻合,让小球从斜槽上同一位置自由滚下,标出小球在玻璃上滚动的距离.\n通过观察对比实验,让学生分析实验,总结实验:\n接触面越光滑,小球滚动的距离越远.\n结论:运动小球停下来的原因是受到摩擦力的作用.\n为了引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教师可继续设疑:若接触面光滑无摩擦小球会怎样?\n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撤物停的原因是因为摩擦力.若无摩擦力,运动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他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呢?\n(课件展示)用多媒体播放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边播放边介绍)要动态出以下效果:\n![](/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75.jpeg)\n图4-1-2\nA.对称斜面,无摩擦小球滚到等高.\nB.减小另一侧斜面倾角,小球从同一位置自由释放要滚到等高,滚动距离越远.\nC.把另一侧斜面放平,小球要到等高,就会一直滚下去.\n根据这一现象伽利略得出了:运动的物体若不受力,物体将匀速运动下去.\n1.伽利略的观点.\n2.笛卡儿的补充和完善.\n3.牛顿第一定律.\n对比三个人的观点,他们都是叙述力和运动关系的,谁的更全面?\n学生回答问题:\n1.伽利略: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的物体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n2.笛卡儿:物体不受力时,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保持在直线上运动.\n3.牛顿: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n综上所述,牛顿第一定律更全面、更完善.\n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n总结:\n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n设疑:牛顿第一定律能否用实验来验证?\n结论:不能,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n![](/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76.jpeg)\n受力但合力为零可看作不受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肯定,并指出:牛顿第一定律虽然所描述的是一种理想化状态,但它却正确揭示了自然规律.\n三、惯性与质量\n演示2:在小车上竖放一长条木块,让小车在光滑玻璃板上运动,前面固定一个物体,\n当车被物块挡住时,车上的木块向前倾倒,为什么? 图4-1-3\n引导学生分析:木块随车一起运动,当车被挡住时,车停止运动,木块的下半部分受到车的摩擦作用也随车停止运动,而上半部分由于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向前倾倒.物体这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n举例说明:①木块立在静止的车上,忽然拉动小车,木块后倾.\n②人站在匀速行驶的车厢内竖直向上跳起,仍落回原地.\n总结:惯性是指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n从牛顿第一定律我们得知,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它们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当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时,它就会有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本领\".这个\"本领\"与什么因素有关?请大家通过实例分析.\n讨论交流:载重货车启动时,由静止到高速得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百米冲刺到终点后,体重大的运动员较难停下来.\n通过这样的实例分析,使学生总结出: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与质量有关.\n结论: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n课堂小结\n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n1.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n2.伽利略得到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n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n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n布置作业\n1.教材第71页\"问题与练习\"1、2、3题.\n2.阅读科学漫步,思考讨论惯性参考系.\n板书设计\n1 牛顿第一定律\n+--------------+----------------+----------------+----------------+\n| | 理想实验的魅力 | 牛 | 惯性与质量 |\n| | | 顿物理学的基石 | |\n| | | ------惯性定律 | |\n+--------------+----------------+----------------+----------------+\n| 内容(或定义) | 1.亚 | 一切 | 物体保持原 |\n| | 里士多德的观点 | 物体总保持匀速 | 来匀速直线运动 |\n| | | 直线运动状态或 | 状态或静止状态 |\n| | 2. | 静止状态,直到 | 的性质叫做惯性 |\n| | 伽利略的观点3 | 有外力迫使它改 | |\n| | .笛卡儿的观点 | 变这种状态为止 | |\n+--------------+----------------+----------------+----------------+\n| 说明 | 通过学 | (1)物体不 | (1) |\n| | 习人类对运动和 | 受外力时,运动 | 一切物体在任何 |\n| | 力关系的认识, | 状态保持静止或 | 状态下都有惯性 |\n| | 体会科学家对人 | 匀速直线运动, | |\n| | 类的贡献和正确 | 说明力不是维持 | (2)惯性是 |\n| | 思想的来之不易 | 物体运动的原因 | 物体的固有性质 |\n| | | | |\n| | | (2) | (3)物体的惯 |\n| | | 外力的作用是迫 | 性只与质量有关 |\n| | | 使物体改变原来 | |\n| | | 的运动状态,说 | |\n| | | 明力是改变物体 | |\n| | | 运动状态的原因 | |\n| | | | |\n| | | (3)一切物 | |\n| | | 体都有保持原来 | |\n| | | 匀速直线运动状 | |\n| | | 态或静止状态的 | |\n| | | 性质,叫做惯性 | |\n+--------------+----------------+----------------+----------------+\n反思:\n本节课先通过多媒体播放画面引出束缚人类思想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通过让学生亲自实验操作,并举例分析认识到他的观点是错误的,引出伽利略的观点,并通过实验来验证它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引出牛顿的观点,即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惯性的概念.对惯性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n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n三维目标\n知识与技能\n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n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n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n过程与方法\n1.使学生掌握在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关系时,用控制变量法实现.\n2.指导学生根据原理去设计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n3.帮助学生会分析数据表格,利用图象寻求物理规律.\n情感态度与价值观\n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n2.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n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态度.\n教学重点\n1.怎样测量物体的加速度.\n2.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力.\n教学难点\n指导学生选器材,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作出图象,得出结论.\n课时安排\n1课时\n教学过程\n导入新课\n复习导入\n复习提问: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哪个物理量的改变?标志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什么?\n回答: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速度的改变,加速度是反映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快慢的物理量.\n推进新课\n既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和它受到的力有关,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通过什么实例可定性地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n教师总结:当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先要保持某个量不变,研究另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再保持另一个量不变时,研究其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然后综合起来得出结论.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学中研究和处理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方法.\n一、加速度与力的关系\n让学生阅读课本,明确以下两个方面内容:\n1.实验的基本思路: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不同力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n2.实验数据的分析:根据定性分析判断结果:力越大,加速度越大,猜测a∝F,F^n^.\n(1)设计表格,如:\n+---------------+---+---+---+---+---+---+\n| 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n| | | | | | | |\n| 项目 | | | | | | |\n+---------------+---+---+---+---+---+---+\n| F/N | | | | | | |\n+---------------+---+---+---+---+---+---+\n| a/(m·s^-2^) | | | | | | |\n+---------------+---+---+---+---+---+---+\n(2)建立坐标系如图4-2-2:\n![v68\n拷贝](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77.jpeg){width=\"1.34375in\"\nheight=\"1.125in\"} ![v69\n拷贝](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78.jpeg){width=\"1.4493055555555556in\"\n图4-2-2\n(3)描点\n(4)连线\n通过得到的图线,分析a与F的关系.实验发现a-F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改变小车的质量重复上面步骤,看得出的图象有什么不同.\n二、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n让学生阅读课本,明确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n1.实验的基本思路:保持物体受力不变,测量不同质量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n2.实验数据的分析:根据定性分析判断结果: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猜测\n(1)设计表格,如:\n+-----------+---+---+---+---+---+---+\n| 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n| | | | | | | |\n| 项目 | | | | | | |\n+-----------+---+---+---+---+---+---+\n| a/m·s^-2^ | | | | | | |\n+-----------+---+---+---+---+---+---+\n| m/kg | | | | | | |\n+-----------+---+---+---+---+---+---+\n| /kg^-1^ | | | | | | |\n+-----------+---+---+---+---+---+---+\n| /kg^-n^ | | | | | | |\n+-----------+---+---+---+---+---+---+\n(2)建立坐标系如图4-2-3:a-或a-\n![v70\n拷贝](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81.jpeg){width=\"2.2083333333333335in\"\n图4-2-3\n(3)描点\n(4)连线\n得到图线分析,分析a与m的关系.\n为了增强学生做实验的目的性,引导学生分析以下内容:\n这个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三个:物体的速度、物体所受的力、物体的质量.质量可用天平测量,本实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怎样测量加速度和怎样提供与测量物体受到的力.\n三、制定实验方案时的两个问题\n![v71\n拷贝](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82.jpeg){width=\"2.1569444444444446in\"\n图4-2-4\n1.怎样测量(或比较)物体的加速度:用如图4-2-4所示的装置:在一端有滑轮的长木板上,放一小车,通过细绳另一端的钩码拉小车.\n(1)让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运动的位移,用秒表测量出运动的时间,由x=at^2^公式算出.\n(2)让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运动物体后安装一条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根据纸带上打出的点来测量加速度.\n(3)直接用加速度计测量.\n总结: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直接测出了加速度的大小,我们要探究的是加速度与其他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如果不直接测出加速度,我们能否找出加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呢?\n学生思考后回答:\n①如果测出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相同时间内发生的位移x~1~、x~2~,位移之比就是加速度之比.\n②如果测出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相同位移内所用时间t~1~、t~2~,时间比的平方就是加速度之比的倒数.\n2.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n一个单独的力的作用效果与跟它大小、方向都相同的合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因此,实验中力F的含义可以是物体所受的合力.那么,如何为一个运动的物体提供一个恒定的合力?如何测出这个合力呢?\n使物体做匀加速运动的力就是物体的合力,这个合力就等于钩码的重力.通过改变钩码的个数就可以改变物体所受的合力,通过测量钩码的重力就可测得物体所受的合力.\n注意事项:\n(1)在钩码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的条件下,钩码的重力大小才近似等于小车所受合力.(至于为什么,以后再讨论)\n(2)小车在运动时还受到木板对它的滑动摩擦力,那么我们如何减小滑动摩擦力,使物体所受的合力尽可能接近钩码的重力?\n结论:(1)换用接触面光滑的木板.\n(2)平衡滑动摩擦力.方法:将木板一端垫高,让小车从木板上能匀速滑动.\n根据上面讨论的内容选定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n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n四、怎样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n学生分组实验结束后,利用前面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让小组代表发言.\n教师对各小组学生的实验方案、数据处理方法、实验结论等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明确,只要设计方案合理,亲身体验探究过程,至于能否得出正确结果并不多么重要.\n板书设计\n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n一、加速度与力的关系\n1.实验思路:保持质量不变,探究a与F的关系\n2.数据分析\n二、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n1.实验思路:保持受力不变,探究a与M的关系\n2.数据分析\n三、制定实验方案时的两个问题\n1.怎样测量(或比较)物体的加速度\n2.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n四、怎样由实验得出结论\n反思:\n本节课通过实例大胆猜测(或作出假设),再通过实验搜集实验数据,利用图象通过对数据分析,最后反复验证得出定律.让学生深刻体会了探究实验的模式,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深刻体验科学家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n3 牛顿第二定律\n三维目标\n知识与技能\n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n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n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n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n过程与方法\n1.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n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n情感态度与价值观\n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体验物理方法的魅力.\n教学重点\n牛顿第二定律应用\n教学难点\n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n课时安排\n1课时\n教学过程\n导入新课\n情景导入\n多媒体播放刘翔在国际比赛中的画面.图4-3-1.\n![v76\n拷贝](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86.jpeg){width=\"1.5208333333333333in\"\n图4-3-1\n边播放边介绍:短跑运动员在起跑时的好坏,对于取得好成绩十分关键,因此,发令枪响必须奋力蹬地,发挥自己的最大体能,以获得最大的加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运动速度.我们学习了本节内容后就会知道,运动员是怎样获得最大加速度的.\n问题导入\n当物体所受的力和物体的质量都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质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n推进新课\n一、牛顿第二定律\n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阅读课本75页的内容:\n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怎样表述的?\n2.它的比例式如何表示,式中各符号表示什么?\n3.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n学生用3------5分钟阅读结束后,让学生回答以上几个问题:\n明确: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n2.比例式:a∝或者F∝ma或者写成等式F=kma\n式中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F表示物体所受的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k是比例系数.\n3.式中各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分别是m/s^2^、N、kg.\n在以上各量都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时k=1,那么当物体的质量是m=1\nkg,在某力的作用下它获得的加速度是a=1 m/s^2^时,\nF=ma=1 kg×1 m/s^2^=1 kg·m/s^2^\n我们就把这个力叫做\"一个单位的力\",后人为了纪念牛顿,就把力的单位称作\"牛顿\",用符号N表示.\n问题:上面我们研究的是物体受到一个力作用的情况,当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上述规律又将如何表述?\n总结:物体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n表达式:a=或者F~合~=ma.\n交流总结\n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与物体的加速度具有矢量性、瞬时性、同体性、独立性等几个特点,引导学生总结:\n1.矢量性.物体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永远相同,时刻相同,合外力的方向即为加速度的方向.\n2.瞬时性.加速度矢量与合外力矢量之间的正比关系具有瞬时性,即某时刻的合外力对应着某时刻的加速度,所以它适合解决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力和运动关系的问题.同时还表明物体只要一受到合外力作用,物体立即产生加速度;合外力消失,加速度也立即消失.\n3.同体性:a=各量都是属于同一物体的,即研究对象的统一性.\n4.独立性:F~合~产生的a是物体的合加速度,x方向的合力产生x方向的加速度,y方向的合力产生y方向的加速度.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式为F~x~=ma~x~,F~y~=ma~y~.\n多媒体展示例题\n例2.某质量为1 000 kg的汽车在平直路面上试车,当达到72\nkm/h的速度时关闭发动机,经过20\ns停下来,汽车受到的阻力是多大?重新起步加速时牵引力为2 000\nN,产生的加速度应为多大?(假定试车过程中汽车受到的阻力不变)\n解析:物体在减速过程的初速度为72 km/h=20\nm/s,末速度为零,根据a=得物体的加速度为a=-1\nm/s^2^,方向向后.物体受到的阻力f=ma=-1 000\nN.当物体重新启动时牵引力为2 000 N,所以此时的加速度为a~2~==1\nm/s^2^,方向向车运动的方向.\n根据以上的学习,同学们讨论总结一下牛顿第二定律应用时的一般步骤.\n1.确定研究对象.\n2.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图.\n3.求出合力.注意用国际单位制统一各个物理量的单位.\n4.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建立方程并求解.\n方法总结:\n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对物体受力的处理方法:\n1.合成法\n若物体只受到两个力作用而产生加速度时,应用力的合成法较简单,注意合外力方向就是加速度方向.\n2.正交分解法\n课堂小结\n这节课我们学习了\n1.牛顿第二定律:F=ma.\n2.牛顿第二定律具有同向性、瞬时性、同体性、独立性.\n3.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n布置作业\n教材第78页\"问题与练习\"2、3、4、5题.\n板书设计\n3 牛顿第二定律\n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n2.表达式:a=或F~合~=ma\n说明:①a=是加速度的决定式\n②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n③m=中m与F、a无关\n3.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①矢量性 ②瞬时性 ③同体性 ④独立性\n4.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n反思:\n本节课通过对上节课探究实验得到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引出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比例式本身较简单,但对牛顿第二定律深层理解和具体应用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本节课是通过多举有针对性的实例,通过对实例的细致分析来突破这些困难的.精讲多练,注重总结归纳是本教学设计的特点.\n4 力学单位制\n三维目标\n知识与技能\n1.了解什么是单位制,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n2.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n过程与方法\n1.让学生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n2.使学生了解单位制的基本思想.\n3.培养学生在计算中采用国际单位,从而使运算过程的书写简化.\n4.通过学过的物理量了解单位的重要性,知道单位换算的方法.\n情感态度与价值观\n1.使学生理解建立单位制的重要性,了解单位制的基本思想.\n2.了解度量衡的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n3.让学生了解单位制与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科技的关系.\n4.通过一些单位的规定方式,了解单位统一的重要性,并能运用单位制对计算过程或结果进行检验.教学重点\n1.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n2.什么是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n3.单位制.\n教学难点\n统一单位后,计算过程的正确书写.\n课时安排\n1课时\n教学过程\n导入新课\n问题导入\n问题:单位的不统一会造成什么样的困难?\n学生讨论交流,活跃课堂气氛.\n总结:单位的统一有利于各个国家之间、一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进行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可以促进科学文化尽快地发展,使全球人类能够共享光明,共享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n推进新课\n教师投影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n(课件展示)\n1.什么是基本量,什么是基本单位?力学中的基本单位都有哪些,分别对应什么物理量?\n2.什么是导出单位?你学过的物理量中哪些是导出单位?借助物理公式来推导.\n3.什么是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共有几个?它们分别是什么?对应什么物理量?\n说明: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巡回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并帮助水平较差的同学进行总结,这个过程大约持续10\nmin左右.然后让学生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并巩固补充学生掌握的知识.\n明确:1.选定几个物理量的单位,就能够利用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这些被选定的物理量叫做基本量,它们的单位叫做基本单位.\n力学中的基本量有长度、质量和时间,它们的单位分别是米、千克和秒.\n2.由基本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叫做导出单位.\n我们学过的导出单位很多,比如加速度的单位m/s^2^,它可以根据公式a=来进行推导.密度的单位是kg/m^3^,可以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ρ=进行推导.\n3.国际计量委员会在1960年的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制订了一种国际通用的、包括一切计量领域的单位制,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n-------------- -------------- ----------\n物理量的名称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n长度 米 m\n质量 千克(公斤) kg\n时间 秒 s\n电流 安(培) A\n热力学温度 开(尔文) K\n物质的量 摩(尔) mol\n发光强度 坎(德拉) cd\n-------------- -------------- ----------\n例题 一个原来静止的物体,质量是7 kg,在14 N的恒力作用下,5\ns末的速度是多大?5 s内通过的位移是多少?\n(展示例题,学生求解探究)\n解:根据已知条件,m=7 kg,F=14 N,t=5 s\n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na===2 N/kg=2 m/s^2^\nv=at=2 m/s^2^×5 s=10 m/s\nx=at^2^=×2 m/s^2^×25 s^2^=25 m.\n教师点评:我们看到,题目的已知量的单位都用国际单位制表示时,计算的结果也是用国际单位制表示的.既然如此,在统一已知量的单位后,就不必一一写出各量后面的单位,只在数字后面写出正确的单位就可以了.这样,上面的计算就可以写成:\na== m/s^2^=2 m/s^2^\nv=at=2×5 m/s=10 m/s\nx=at^2^=×2×25 m=25 m.\n总结: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单位制的意义.\n教师设疑\n我们学过的力的单位牛顿是不是基本单位呢?\n学生讨论、交流,与老师交换意见.\n结论:牛顿也是一个导出单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得力的单位应该与质量的单位和加速度的单位有关,1\nN=1 kg·m/s^2^.\n课堂小结\n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什么是单位制,知道了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以及统一单位后,解题过程的正确书写方法.\n布置作业\n教材第80页\"问题与练习\".\n板书设计\n4 力学单位制\n-------- ------------ ---------- ---------- --------------- ---------- ----------\n单位制 物理量的名称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n国际单位制 基本单位 力学单位 长度 米 m\n质量 千米 kg\n时间 秒 s\n其他单位\n导出单位 公式+基本单位\n-------- ------------ ---------- ---------- --------------- ---------- ----------\n反思:\n单位制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组成.基本单位是基本物理量的单位,导出单位是基本物理量单位制确定后根据物理关系式而推导出来的单位.本着这一思路,本节介绍了基本力学量和它们的单位,并重点介绍了11届国际计量大会制定的一种通用的,包括一切计量领域的单位制------国际单位制(SI).根据实例说明应用国际单位制的重要性;简化计算、清晰过程、方便交流,并能对公式的验证起辅助作用.\n5 牛顿第三定律\n三维目标\n知识与技能\n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n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会用它解决有关问题.\n3.会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n过程与方法\n1.观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现象,思考力的相互作用的规律.\n2.通过实验探究力的相互作用规律.\n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n情感态度与价值观\n1.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n2.通过研究性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好物理的信心.\n3.培养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n教学重点\n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应用.\n教学难点\n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n课时安排\n1课时\n课前准备\n弹簧、弹簧测力计两个、力传感器、钩码、计算机.\n教学过程\n导入新课\n实验导入\n拔河比赛是一项很有趣的娱乐活动,为探究双方作用力的情况,把两队运动员简化为两个人,一个高大强壮的男生与一个瘦小柔弱的女生.让他们各拿着一个完全相同的测力计对拉.将实验分成如下步骤并让学生仔细观察.\n1.让女生\"主动\"施力,两测力计的示数情况如何?\n2.让男生\"主动\"施力,两测力计的示数情况又如何?\n3.让男生穿上溜冰鞋站在水泥地上,女生穿运动鞋与之对拉,在男生运动过程中,两弹簧秤的示数情况又有何特点?\n实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n复习导入\n力的概念及其特点是什么?\n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具有物质性、相互性、同时性、矢量性和独立性的特点.\n推进新课\n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n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只要谈到力就一定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n演示:用手拉弹簧,弹簧受到手的拉力,弹簧发生形变.手也因而受到弹簧力的作用而产生形变.\n(课件展示)平静的湖面上停着两只小船.一只船上的人用船桨用力去推另一只小船,结果两只小船同时从静止开始向相反的方向运动.\n设定情景:让学生坐在椅子上,用力推桌子,让他们体会有何感觉.\n教师设疑:\n1.以上情况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n2.以上事例中,各力的作用方向有何关系?作用点位置有何特点?各是什么性质的力?\n3.各事例中,力的先后顺序有何特点?\n4.各事例中所涉及的两个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抵消?\n合作探究\n1.对弹簧来说,手是施力物体,弹簧是受力物体;对手而言,弹簧是施力物体,手是受力物体.两船事例中,每个小船都可以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这取决于研究对象的选择.同样,学生推桌子事例,桌子和学生既可以是施力物体,也可以是受力物体.\n2.手对弹簧的作用力与弹簧对手的作用力,方向相反,彼此作为对方的作用点.弹簧对手的作用力与手对弹簧的作用力都是由形变引起的,都是弹力.下两例与之相类似.\n3.以上事例,力总是同时出现、同时消失,无先后顺序.\n4.作用效果不能抵消.\n以上所举事例所涉及的力均为弹力.是否只有弹力才具有以上的特点呢?\n提示:地面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其实地球也在受到地面上物体的吸引,这种吸引力也是相互的.\n归纳结论: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后一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也施加了力.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互相依存、同时存在、性质相同.我们可以把其中任何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叫做反作用力.它们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n二、牛顿第三定律\n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间的关系:从上述事例中我们得到的相关信息是:方向相反,同时作用.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是一个定量的问题,而定量的问题只靠日常观察和经验是解决不了的,它需要通过实验来测量.\n实验演示\n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n把A、B两个弹簧测力计连接在一起,B的一端固定.用手拉弹簧测力计,如图4-5-1所示,可以看到两弹簧测力计指针同时移动.这说明弹簧测力计A受到B的拉力F′,弹簧测力计B受到A的拉力F.F与F′大小总是相等、方向总是相反.\n![b01\n拷贝](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100.jpeg){width=\"2.46875in\"\n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关系?它们受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n图4-5-1\n结论: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n教师设疑:以上实验中,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都是静止不动的,处在平衡状态.那么两个运动中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否满足上述规律呢?\n结论:牛顿第三定律所揭示的规律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参考系的选择也无关.\n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n四同:同大小,同直线,同性质,同时性.\n三不同:方向相反,作用点分别在两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n在生活和生产中牛顿第三定律的例子是很多的.\n交流讨论:划船时桨向后推水,水就向前推桨,从而将船推向前进.\n汽车发动机驱动车轮转动,由于轮胎和地面间的摩擦,车轮向后推地面,地面给车轮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使汽车前进.如图4-5-5,把驱动轮架起悬空,不让它跟地面接触,这时车轮虽然转动,但车轮不接触地面,不产生向前推车的力,汽车不会前进.\n![b05\n拷贝](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101.jpeg){width=\"1.9166666666666667in\"\n汽车驱动轮向后推动地面,\n它们获得的反作用力成为汽车的牵引力\n图4-5-5\n三、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n前面我们曾经学过平衡力的概念.若二力平衡,则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一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有什么区别呢?\n学生交流讨论后归纳总结.\n相同点:一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n不同点:作用力反作用力必定是同种性质的力,而一对平衡力性质可以不相同;作用力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一对平衡力却不具有同时性;作用力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但平衡力的作用点是同一个物体;就作用效果而言,作用力反作用力分别对两个物体起作用,而平衡力对一个物体起作用,效果可以相抵消.\n课堂小结\n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及其特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在简单情境中的应用.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入手,符合由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发展的认知规律.从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中逐步得出牛顿第三定律所揭示的内容,突出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是基于实验发展起来的一门精密科学.本节课主要的知识点有: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及特点.2.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n布置作业\n1.教材第83页\"问题与练习\"4、5题.\n2.课下组织合作小组,分析讨论人行走过程中所涉及的作用力反作用力,平衡力的情况.\n板书设计\n5 牛顿第三定律\n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n2.牛顿第三定律: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n3.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区别:(1)性质不同 (2)同时性关系\n(3)作用点不同 (4)效果不同\n反思:\n作用力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遇到.在某些现象当中又似是而非,常被定势思维所干扰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教学过程中从常见现象入手先得到定性的浅显的关系再通过实验、分析论证得出定量的深入的关系.最后通过对比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让学生产生清晰、明确的认识.\n6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n三维目标\n知识与技能\n1.知道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掌握求解这两类基本问题的思路和基本方法.\n2.进一步认识力的概念,掌握分析受力情况的一般方法,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n过程与方法\n1.培养学生运用实例总结归纳一般解题规律的能力.\n2.会利用正交分解法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分别应用牛顿定律求解动力学问题.\n3.掌握用数学工具表达、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n情感态度与价值观\n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提高分析综合能力,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n教学重点\n应用牛顿定律解决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n教学难点\n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法.\n课时安排\n1课时\n教学过程\n导入新课\n引导:我国科技工作者能准确地预测火箭的升空、变轨,列车的再一次大提速节约了很多宝贵的时间,\"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这一切都得益于人们对力和运动的研究.我们现在还不能研究如此复杂的课题,就让我们从类似较为简单的问题入手,看一下这类问题的研究方法.\n推进新课\n牛顿第二定律确定了运动和力的关系,使我们能够把物体的运动情况与受力的情况联系起来.因此,它在天体运动的研究、车辆的设计等许多基础学科和工程技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由于我们知识的局限,这里只通过一些最简单的例子作介绍.\n一、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n如果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可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通过运动学的规律就可以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n例1一个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质量是2 kg,在6.4\n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右运动.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是4.2\nN,求物体在4 s末的速度和4 s内发生的位移.\n分析:这个问题是已知物体受的力,求它的速度和位移,即它的运动情况.\n教师设疑:\n1.物体受到的合力沿什么方向?大小是多少?\n2.这个题目要求计算物体的速度和位移,而我们目前只能解决匀变速运动的速度和位移.物体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吗?\n师生讨论交流:\n1.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如图4-6-2.\n![b15\n拷贝](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102.jpeg){width=\"1.1666666666666667in\"\n图4-6-2 物体受力的图示\n物体受到四个力的作用:重力G,方向竖直向下;地面支持力F~N~,竖直向上;拉力F~1~,水平向右;摩擦力F~2~,水平向左.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没有加速度,所以重力G和支持力F~N~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彼此平衡,物体所受合力等于水平方向的拉力F~1~与摩擦力F~2~的合力.取水平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则合力:F=F~1~-F~2~=2.2\nN,方向水平向右.\n2.物体原来静止,初速度为0,在恒定的合力作用下产生恒定的加速度,所以物体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n解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nF~1~-F~2~=ma\na=\na=m/s^2^=1.1 m/s^2^\n求出了加速度,由运动学公式可求出4 s末的速度和4 s内发生的位移\nv=at=1.1×4 m/s=4.4 m/s\nx=at^2^=×1.1×16 m=8.8 m.\n讨论交流:(1)从以上解题过程中,总结一下运用牛顿定律解决由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的一般步骤.\n(2)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链接点是牛顿第二定律,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n参考:运用牛顿定律解决由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大致分为以下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2)对确定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3)建立直角坐标系,在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分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式F~x~=ma~x~,F~y~=ma~y~.求得物体运动的加速度.(4)应用运动学的公式求解物体的运动学量.\n3.受力分析的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步骤以避免\"添力\"或\"漏力\".一般是先场力,再接触力,最后是其他力.即一重、二弹、三摩擦、四其他.再者每一个力都会独立地产生一个加速度.但是解题过程中往往应用的是合外力所产生的合加速度.再就是牛顿第二定律是一矢量定律,要注意正方向的选择和直角坐标系的应用.\n二、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n与第一种情况过程相反,若已经知道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于是就可以由牛顿第二定律确定物体所受的外力,这是力学所要解决的又一方面的问题.\n例2一个滑雪的人,质量m=50 kg,以v~0~=2\nm/s的初速度沿山坡匀加速滑下,山坡倾角θ=30°,在t=5 s的时间内滑下的路程x=60\nm,求滑雪人受到的阻力(包括摩擦和空气阻力).\n合作探讨:这个题目是已知人的运动情况,求人所受的力.应该注意三个问题:\n![b17\n拷贝](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105.jpeg){width=\"1.3652777777777778in\"\n图4-6-4 滑雪人受到的力\n1.分析人的受力情况,作出受力示意图.然后考虑以下几个问题:滑雪的人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各沿什么方向?它们之中哪个力是待求的,哪个力实际上是已知的?\n2.根据运动学的关系得到下滑加速度,求出对应的合力,再由合力求出人受的阻力.\n3.适当选取坐标系.坐标系的选择,原则上是任意的,但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方便,选择时一般根据以下要求选取:(1)运动正好沿着坐标轴的方向.(2)尽可能多的力落在坐标轴上.如有可能,待求的未知力尽量落在坐标轴上,不去分解.\n![b18\n拷贝](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106.jpeg){width=\"1.1756944444444444in\"\n图4-6-5 求滑雪人受到的阻力\n解析:如图4-6-5,受力分析建立如图坐标系,把重力G沿x轴和y轴的方向分解,得到\nG~x~=mg·sinθ\nG~y~=mg·cosθ\n与山坡垂直方向,物体没有发生位移,没有加速度,所以G~y~与F~N~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彼此平衡,物体所受的合力F等于G~x~与阻力F~阻~的合力.\n由于沿山坡向下的方向为正方向,所以合力F=G~x~-F~阻~,合力方向沿山坡向下,使滑雪的人产生沿山坡向下的加速度.滑雪人的加速度可以根据运动学的规律求得:x=v~0~t+at^2^\na= a=4 m/s^2^\n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nG~x~-F~阻~=ma\nF~阻~=G~x~-ma\nF~阻~=mg·sinθ-ma\n得F~阻~=67.5 N.\n答案:67.5 N\n结合两种类型中两个例题的解题过程,总结出用牛顿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和解题步骤:\n1.选定研究对象,并用隔离法将研究对象隔离出来.\n2.分别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并作出其受力图.\n3.建立适当的坐标系,选定正方向,正交分解.\n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别在两个正交方向上列出方程.\n5.把已知量代入方程求解,检验结果的正确性.\n课堂小结\n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动力学中的两类基本问题:(1)已知受力情况求解运动情况.(2)已知运动情况求物体受力情况.通过对例题的分析解决过程,总结出这两类基本问题的解决方法、思路和一般解题步骤.\n布置作业\n教材第86页\"问题与练习\"1、2、3、4题.\n板书设计\n6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n一、从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 例1\n二、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 例2\n总结:加速度是连接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n反思:\n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在高中阶段的地位相当重要,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方法的总结,遵循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发展思路.过程清晰,层次分明,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n7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n三维目标\n知识与技能\n1.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状态的概念,能推导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n2.会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n3.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n4.进一步熟练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n过程与方法\n1.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n2.培养学生处理三力平衡问题时一题多解的能力.\n3.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n情感态度与价值观\n1.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n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n教学重点\n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及应用.\n2.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本质.\n教学难点\n1.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n2.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正确分析受力并恰当地运用正交分解法.\n教具准备\n多媒体教学设备,体重计、装满水的塑料瓶等.\n课时安排\n1课时\n教学过程\n[新课导入]\n师: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根据物体运动情况求解受力情况.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n多媒体投影课本中的例题、三角形的悬挂结构及其理想化模型\n师:轻质细绳中的受力特点是什么?\n生:轻质细绳中的受力特点是两端受力大小相等,内部张力处处相等.\n师:节点*O*的受力特点是什么?\n生:节点*O*的受力特点是一理想化模型,所受合外力为零.\n师:我们分析的依据是什么?\n生:上面的分析借助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是牛顿第二定律中合力等于零的特殊情况.\n师:同学们把具体的解答过程写出来.\n投影学生的解答过程\n解答:如图4-7-1所示,*F*~1~、*F*~2~、*F*~3~三个力的合力为零,表示这三个力在*x*方向的分矢量之和及*y*轴方向的分矢量之和也都为零,也就是:\n![未标题-1](static/Images/20ca4b5bad9b47058992f02021392318/media/image108.jpeg){width=\"1.4791666666666667in\"\n图4-7-1\n*F*~2~-*F*~1~cos*θ*=0\n*F*~1~sin*θ*-*F*~3~=0\n由以上两式解出钢索*OA*受到的拉力*F*~1~\n*F*~1~==\n硬杆*OB*的支持力*F*~2~\n*F*~2~=*F*~1~cos*θ*=\n师:在这个同学解题的过程中,他采用的是什么方法?\n生:正交分解法:将其中任意一个力沿其余两个力的作用线进行分解,其分力必然与其余两个力大小相等.\n师:除了这种方法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n生1:可以用力的合成法,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n生2:也可以用三角形法,将其中任意两个力进行平移,使三个力首尾依次连接起来,应构成一闭合三角形.\n师:总结:处理多个力平衡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刚才几位同学分析的这三种方法,即正交分解法、力的合成法和三角形定则.这几种方法到底采用哪一种方法进行分析就要看具体的题目,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大家可以灵活掌握.\n二、超重和失重\n我们把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叫做物体的视重,当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视重就不再等于物体的重力,而是比重力大或小.大家再看这样一个问题:\n多媒体投影例题:人站在电梯中,人的质量为*m*.如果当电梯以加速度*a*加速上升时,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n学生思考解答\n生1:选取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人的受力情况:人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分别是人的重力和电梯地板对人的支持力.由于地板对人的支持力与人对地板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只要求出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就可以求出人对地板的压力.\n生2:取向上为正方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写出支持力*F*、重力*G*、质量*m*、加速度*a*的方程*F*-*G*=*ma*,由此可得:*F*=*G*+*ma*=*m*(*g*+*a*)\n人对地板的压力*F*′与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大小相等,即*F*′=*m*(*g*+*a*)\n由于*m*(*g*+*a*)/>*mg*,所以当电梯加速上升时,人对地板的压力比人的重力大.\n师: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物体处于超重现象时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如何呢?\n生: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上.\n师: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上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n生:应该是加速上升.\n师:大家看这样一个问题:\n投影展示:人以加速度*a*减速下降,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n学生讨论回答\n生1:此时人对地板的压力也是大于重力的,压力大小是:*F*=*m*(*g*+*a*).\n生2:加速度向上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分为两种情况,即加速向上运动或减速向下.\n师:大家再看这样几个问题:\n【投影展示】\n1.人以加速度*a*加速向下运动,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多大?\n2.人随电梯以加速度*a*减速上升,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n3.人随电梯向下的加速度*a*=*g*,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n师:这几种情况物体对地板的压力与物体的重力相比较哪一个大?\n生:应该是物体的重力大于物体对地板的压力.\n师:结合超重的定义方法,这一种现象应该称为什么现象?\n生:应该称为失重现象.当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n师:第三种情况中人对地板的压力大小是多少?\n生:应该是零.\n师: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完全失重,完全失重状态下物体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n师: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时,物体实际受的重力是否发生了变化?\n生: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物体的视重发生了变化.\n师: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完全失重的理解,我们看下面一个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n课堂演示实验:取一装满水的塑料瓶,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一小孔,让其做自由落体运动.\n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水并不从小孔中喷出,原因是水受到的重力完全用来提供水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了.\n师:现在大家就可以解释人站在台秤上,突然下蹲和站起时出现的现象了.\n[布置作业]\n教材第94页问题与练习.\n板书设计\n7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二)\n------------------ ------------------------------------------------------------------------ ------------------------------------------\n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1.在共点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n2.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n超重和失重 超重: 当物体加速度方向向上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n物体的运动情况: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n失重: 当物体加速度方向向下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n物体的运动情况:减速上升或加速下降\n完全失重:物体下落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n实质: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变化,而物体实际重力不发生变化\n------------------ ------------------------------------------------------------------------ ------------------------------------------\n反思:\n牛顿运动定律的运用,物体的受力分析仍是基础和解题的关健所在,在教学中仍要多次强调和重视。\n", "create_time": 1754902050, "update_time": 1754902050, "_id":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_1591280.doc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