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点、线、面、体、角"的相关教学设计 (高俊生 东北师大附小) 有关教学内容:角的认识 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二学段)知道平角与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认识平面上的角,认识基础是点、线、面。虽然在教科书中,角的定义是: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但这个定义是难以理解的:两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就不是角吗?角到底是指图形中的那个部分呢?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学设计不能依据上面的定义,详细讨论参见问题21和话题26的论述。 在小学低年级,可以不讲述严格定义,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握好下面三个要点: 1\. 角是由一个端点重合的两个线段组成的,称这两个线段为角的两个边; 2\. 角是指两个边所夹的部分,因此,角的大小只与两个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与边的长度无关; 3\. 只能通过张开程度的变化(角的大小比较),才能让学生真正感悟角到底是什么。 教学片断设计:角的初步认识 1. 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设计一个教具:只有时针、分针,没有时间刻度的"表"。教师拨动分针让学生辨认时间,比如,以12点为基准:12点、12点15分、12点30分、12点45分。凭借生活经验,学生应当可以通过分针与时针之间夹角的大小辨认出时间,因此,可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清晰地感悟到:时间是由分针和时针之间的"夹角"所决定的。特别是对于钝角的情况,即12点45分的情况,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思考清楚:夹角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于是,教师可以总结说:"我们把分针与时针所夹部分叫做角,把分针和时针叫做角的边。" 进一步,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说明什么是角。比如,桌面上有四个角,数学教科书上有角,红领巾上有角,等等。让学生感悟角的特征:边是直的,前端是尖的,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教师利用角的大小讲解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然后进入具体操作阶段:发给每一位同学一张长方形的纸,根据教师的要求,让学生动手折出一个角、并说明是什么角。教师再一次总结:"如果两个线段的一个端点重合,我们把两个线段所夹部分叫做角,把这两个线段叫做角的边。" 2. 通过画图抽象出角 ![](./Images/MATH_1_15.png) 引导学生理解"角"的有效方法是让学生利用"尺规作图"画出"角"的图,因为几何作图是思维抽象的具体表达。比如,让学生利用铅笔和直尺,在纸上画出如上面图(a)那样角,同桌讨论:图中的什么是角。还可以画出直角、钝角,探讨如何画直角。 然后可以如图(b)那样,通过画图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因为∠2包含∠1,所以∠2大于∠1,从而理解什么是角的大小。对于理解力比较好的学生,还可以演示图(c),启发学生思考:角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教学设计分析: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认识角要比认识线段更困难一些,因为在开始阶段,角的指向并不很明显。因此,通过教具"表"认识"角"是有意义的,只有通过角的大小的变化才能让学生对角的指向有直观感受。特别是,教师由角的具体描述过度到角的一般定义,可以让学生感悟定义的抽象过程。第二阶段的教学,通过学生自己的几何作图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也是重要的,有利于学生清晰地把握角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