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自然数"的相关教学设计 (马云鹏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有关教学内容:万以内数的认识。 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上述要求是第一学段结束时学生应当达到的水平。在具体教学设计中,一般分为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等几个阶段。因为20以数的认识是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内容,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开始,因此应当设计直观合理的教学背景,让学生感悟从具体事物抽象到数量、再由数量抽象出数的过程,同时感悟数量之间的多少关系、以及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片段设计:1-5数的认识[^124] 1.从具体情境中认识数 画面展示:蓝天1轮红日,4朵白云;1位教师带4个学生来到野生动物园;1头大象从左边走来;右边大树旁有2头犀牛休息;3只羚羊、3只长颈鹿从不同的方向进入视野;4只小鸟在飞翔;草丛中5朵鲜花开放。 让学生观察画面,然后与同桌讨论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并做记录。教师巡视、询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同桌派代表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说出图中的人或物。当学生说"1个太阳、1头大象"时,教师在相应处贴上数字"1",并告诉学生:一个太阳、一头大象都可以用数"1"来表示。进一步提问:这幅图中还有哪些东西的个数可以用1表示?学生可能回答:有一位老师,一朵蓝花等等,教师也在相应处贴上数字"1"。类似处理其他的数。 2.认识数的顺序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上一颗珠,问:"老师拨了几颗珠,应当用什么数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在计数器上方标上"1"。然后教师提问:"再拨上一颗,共有几颗?应当用什么数表示?"学生拨完并回答后,教师展示动画并叙述:"1颗添上1颗是2颗。2颗比1颗多,2比1大。"在认识"2大于1"的基础上,重复上面同样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计数器上依次认识:3大于2,4大于3,5大于4,从而感悟数的大小顺序。 让学生将学具卡片"点子图"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列,教师提出:"1的后面是几?""5的前面是几?""3在谁的后面又在谁的前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数的大小关系、以及基于大小关系的数的顺序排列。 教学设计分析:引导学生看图中的物体、关注物体的数量,启发学生说出:"1个太阳、1头大象";然后贴上抽象符号"1",启发学生感知:1个太阳、1头大象都可以用数"1"表示。然后重复这样的方法,认识其他的数。这样的教学设计较好地利用了教材中提供的主题图,突出了从具体事物抽象到数量、再由数量抽象出数的过程:一个太阳,一头大象表示的是数量,是与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的;而"1"是抽象了的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太阳,也可以表示一头大象。 认识数序的教学环节不仅有助于学生感悟数量和数的意义,可以也让学生感悟数量的多少关系和数的大小关系:数量是一个一个多起来的,数是一个一个大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