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He.docx": { "status": "processed", "chunks_count": 2, "chunks_list": [ "chunk-4ed981658aa2a32c616f4cf86c4efbaa", "chunk-f24190139d17b1c4d499b9516ffb8a4f" ], "content":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证明\n证明方法如下:\n作下图所示的三角形ABC。在三角形ABC中,[三角不等式](https://zhida.zhihu.com/search?content_id=248217850&content_type=Article&match_order=1&q=%E4%B8%89%E8%A7%92%E4%B8%8D%E7%AD%89%E5%BC%8F&zd_token=eyJhbGciOiJIUzI1NiIsInR5cCI6IkpXVCJ9.eyJpc3MiOiJ6aGlkYV9zZXJ2ZXIiLCJleHAiOjE3NTIzNzg0NDAsInEiOiLkuInop5LkuI3nrYnlvI8iLCJ6aGlkYV9zb3VyY2UiOiJlbnRpdHkiLCJjb250ZW50X2lkIjoyNDgyMTc4NTAsImNvbnRlbnRfdHlwZSI6IkFydGljbGUiLCJtYXRjaF9vcmRlciI6MSwiemRfdG9rZW4iOm51bGx9.rH6r8SvGmu-I9piEsmZfg2HjbXzUduYclZ2jfA3jZRs&zhida_source=entity)可以表示为|AB|+|BC|>|AC|。\n![](staticImagesa6e9150381564825b2d71c00d4480801mediaimage1.png)\nheight=\"1.90625in\"}\n①延长直线AB至点D,并使|BD|=|BC|,连接|DC|,那么三角形BCD为等腰三角形。所以∠BDC=∠BCD。\n②记它们均为α,根据[欧几里得第五公理](https://zhida.zhihu.com/search?content_id=248217850&content_type=Article&match_order=1&q=%E6%AC%A7%E5%87%A0%E9%87%8C%E5%BE%97%E7%AC%AC%E4%BA%94%E5%85%AC%E7%90%86&zd_token=eyJhbGciOiJIUzI1NiIsInR5cCI6IkpXVCJ9.eyJpc3MiOiJ6aGlkYV9zZXJ2ZXIiLCJleHAiOjE3NTIzNzg0NDAsInEiOiLmrKflh6Dph4zlvpfnrKzkupTlhaznkIYiLCJ6aGlkYV9zb3VyY2UiOiJlbnRpdHkiLCJjb250ZW50X2lkIjoyNDgyMTc4NTAsImNvbnRlbnRfdHlwZSI6IkFydGljbGUiLCJtYXRjaF9vcmRlciI6MSwiemRfdG9rZW4iOm51bGx9.ltcWsMYJv-ZzcuBaSjYN69JC8hnIyPMFsfhIlum4yqc&zhida_source=entity),∠ACD大于角∠ADC(α)。\n③由于∠ACD的对边为AD,∠ADC(α)的对边为AC,所以根据大角对大边([几何原本](https://zhida.zhihu.com/search?content_id=248217850&content_type=Article&match_order=1&q=%E5%87%A0%E4%BD%95%E5%8E%9F%E6%9C%AC&zd_token=eyJhbGciOiJIUzI1NiIsInR5cCI6IkpXVCJ9.eyJpc3MiOiJ6aGlkYV9zZXJ2ZXIiLCJleHAiOjE3NTIzNzg0NDAsInEiOiLlh6DkvZXljp_mnKwiLCJ6aGlkYV9zb3VyY2UiOiJlbnRpdHkiLCJjb250ZW50X2lkIjoyNDgyMTc4NTAsImNvbnRlbnRfdHlwZSI6IkFydGljbGUiLCJtYXRjaF9vcmRlciI6MSwiemRfdG9rZW4iOm51bGx9.Q1rCY0S2bj5Dwp3Fg7xb_VSFESz2_pCUETDybnHANvo&zhida_source=entity)中的命题19)就可以得到|AB|+|BC|=|AB|+|BD|=|AD|>|AC|。\n求证:在三角形ABC中,P为其内部任意一点。请证明:∠BPC > ∠A。\n证明过程:\n![](staticImagesa6e9150381564825b2d71c00d4480801mediaimage2.png)\n延长BP交AC于D\n∵∠BPC是△PCD的一个外角,∠PDC是△BAD的一个外角\n∴∠BPC=∠PCD+∠PDC,∠PDC=∠DBA+∠A\n∴∠BPC=∠PCD+∠DBA+∠A\n∴∠BPC>∠A\n", "content_summary":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证明\n证明方法如下:\n作下图所示的三角形ABC。在三角形ABC中,[三角不等式](https://zhida.zhihu.com/search?content_id=248217850&content_type=Article&match_order=1&q=%E4%B8%89%E8%A7%92%E4%B8%8D%E7%AD%89%E5%BC%8F&zd_token=eyJhbGciOiJIUzI1NiIsInR5cCI6IkpXVCJ9.eyJpc3MiOiJ6aGlkYV9z...", "content_length": 1969, "created_at": "2025-07-23T01:54:22.615899+00:00", "updated_at": "2025-07-23T01:56:20.030445+00:00", "file_path": "JiHe.docx" }, "ShiJi_4.docx": { "status": "processed", "chunks_count": 118, "chunks_list": [ "chunk-8dc2f1d9b6bd0311304466b3fe8f9761", "chunk-f51d07279293c71d8b1bae18c8020f9c", "chunk-3b9570d5571739368317153b9e49cc2b", "chunk-e02b2c6214cbfab7ae5e73d52d66ab03", "chunk-9b57e8c9fdcf19d6dad63420240ee2b7", "chunk-d1734e7ff21a1257ee1219c6de7aeed0", "chunk-bc69bdd5d737cfc60952ead4b4e49489", "chunk-a9607fff0d57ef2ce5c7b3b44e523a01", "chunk-9a8c7e285884e96edf685a624a4f6ab7", "chunk-aedb938147106f36f581281fd8e34d88", "chunk-72f6941d3f7951332d53d58db57f84b4", "chunk-b048c712320743ea81ed54ba70f362ad", "chunk-0f2aa6c5fc7bf1121fc1e35936bbf3b0", "chunk-327a9705cff22134f0b65645212f2eef", "chunk-dd4b44886b094ae687a08a9676ae5e85", "chunk-54e0b6e03d8ac7767266f654acc8d1bf", "chunk-a1ca17fbffd61c75d7d243384b441904", "chunk-aeef09207c45ee77a264c23a2e40a2b5", "chunk-86660ea9768935437a28ab30a9dedb6e", "chunk-9e847b09ee11451ad8f04e967a17e8cd", "chunk-e5397decab58e33a199727bc455b8a3b", "chunk-f3e842674a60ef2b23aa07ea295d0a7a", "chunk-eab46648ea129986a7d09acbef819828", "chunk-dc68ed1cc4c08cb4c788c10e201bcd1f", "chunk-d7e94a010457e62ad9a3662dd1eff2ab", "chunk-7b6ad24cca94ca3ce9abff78a561a304", "chunk-7ba9f18b916a1d88cd0a0c853edf4b5e", "chunk-b8682ace7a0ecd63d2e2ffe213398088", "chunk-56b2c29f4de01bd3a4d231ca17935ead", "chunk-318e8bb81b9784228199909417902e59", "chunk-1f323bc54ec0b8e7bb74d0061d59507e", "chunk-04ae547141882190478eaf001b6658f7", "chunk-9a90283f92ce10f3de468b265d4d3cf5", "chunk-c995e1e4ab67f1f0d4825fe18c52c794", "chunk-b40b0f4619be8943277b2c291d7736f2", "chunk-68fce9a991da91c7f950094f7025734f", "chunk-81dbd0e993493803a709837e5d3922d0", "chunk-0f3f349d3c30a7a3c4b761586816683c", "chunk-fea853528f2aabe83b6cf3726562c121", "chunk-ad51f52dae9f145f2e9f8956439b4d95", "chunk-6e2434759ba2ee15300b83118b2f704a", "chunk-2e5c2b5390b33dfcc35c42c30ea36c87", "chunk-00dd657bb1766e0eccaa458ccab43828", "chunk-219f0d0a0e1f2eee787e8fbb41d7cac6", "chunk-b981f88fb997c0bc82a04a6a878c0486", "chunk-8ebb69e56e7f91fef5cbd04cf6a9dcf4", "chunk-1ba9c485fbab21ee2fdf837b74b9d210", "chunk-26edce38e06b2cf6e3dcf11cdc2a14a4", "chunk-d9cf082d5bc1e869b4a181c7c22c019b", "chunk-316b54a83a5989e2cc9215c14b11b014", "chunk-f0b8401c9b2da05312c1785f8a2bbb8e", "chunk-4e2528d4c947f6622584748e023ed618", "chunk-39a8b8b659870cd4017802536cc28ffe", "chunk-12b404341165dc920aa066aed409e5cf", "chunk-34a2c3480d4487ec214fd5d8923426fe", "chunk-cddc23dcb67b7209092068472fb48f81", "chunk-3ebda0e2eb62f11990cf06330319eb83", "chunk-67e5996bc86c5efe6e0fdc91ebff577e", "chunk-ca2e12020130257533047cd179dbe049", "chunk-b4103491df74bcc9e7bc91bb55feabba", "chunk-3221c3d56d1161900a4480480a25135c", "chunk-296197e0ce2abc8f28361b17402f933e", "chunk-19977cb4b9c839c75c8b1cfe69e70272", "chunk-d3335d4c7203f89c829ad1673a222c90", "chunk-54d398bd13d0140033f162a92a04d8ef", "chunk-404080af563c7e7011aee0dd31ee7ff1", "chunk-52f218642afda35e6270a59c8fd63ee0", "chunk-78fe5cd2d9155d6201e9e1da686c59ae", "chunk-dd469096416e7805114738b54fdf5983", "chunk-1f8959a442afd3610ae03c5aa0f92562", "chunk-c0d26dbf170d254cab4c35c0aa4139d9", "chunk-db5d093e798adfb3ba930d2158046487", "chunk-0c611cf9dbd4d3be3c2e0052a9d0495b", "chunk-623f78eb52ebcafe1ae7ccdca4c7cfc0", "chunk-a2a35684d0f0c876b99f720c053c7b3a", "chunk-582f12bc7035cf4107b0b8a31f0cbc5a", "chunk-b94ad990ee5d5285ef2f224088b74973", "chunk-3c76c137f0e71d6e82100d38680b5f5b", "chunk-6545af9ee95fd73a17cde7a8b25cdb14", "chunk-2cd06105e3b81453a0c325f3e5b30f84", "chunk-46034fe8c13355dab4d8cebf13bf8753", "chunk-7a4fa1f5750b24f6695ebd296b89c493", "chunk-aea809d21439ac8e5bc1b529001a7d97", "chunk-195d38c1a386c882210d75c13ec4deb3", "chunk-d8c986347fce6204556cfd53eec9667d", "chunk-32f9c828351f02534101440c06e8d45b", "chunk-864f6d4e78583d508cadb218f1f6e16f", "chunk-ee58792f3828ed82749e82cca26f8009", "chunk-d5c1fd936efe14dd6025ee959b40a74e", "chunk-84faad517af12322ed30eb14bcad1544", "chunk-2fbf9352e32721fa1660560e20bd0a04", "chunk-f8fa6677cc1398986232f55073eb6bff", "chunk-90360e861fb06a627b5945ff4ece4023", "chunk-4ac5ecb0a5cca4d6f56348a72a6faebc", "chunk-8b53b4925caded7dfe101bb5c88f2cc2", "chunk-5afefc86ed2480ddf671cbce30207492", "chunk-b9cb22ea34592a7e417de9466fd46797", "chunk-ca303bbee3a47e7a008074aefd308db1", "chunk-680a461999b97933eed4ed56ae4c651b", "chunk-ea69f5ff0fab24dfa60a1d062bcca7b5", "chunk-b8afd8cfd107a601e1a9902f20194968", "chunk-2b986f7e73508f0a6317b29ae73e4ebf", "chunk-95cc9dbead972393653f520f14fb03de", "chunk-765746ff467882928de24a2215b2933c", "chunk-14fce5b25f7aae3508803085af12134a", "chunk-a4df2aa3a88e8de125e2a031ef33615e", "chunk-e2816e78380dde6c29e5a9ed08d59be8", "chunk-691049076cd3e2a351ab99c1b845012b", "chunk-412856d15ed126ac40c5029d1948e349", "chunk-65a9d181476ce5599e9ad1c10bfe579f", "chunk-131b0cb1396b8de193b55d9d3e6b6714", "chunk-c93139eef344c4171746d0d3b111e22d", "chunk-076b79de3c690bb3560d773561aa7006", "chunk-7c28edb44007eb8a63ea5b0a0c18e7a4", "chunk-44cb1096fe8414603f99b8d0e992cb8d", "chunk-255be35821311ef88d9162129d2d0efe", "chunk-296eb9ca94119e58a25439ed66413e56", "chunk-bcf4a70f87e65f16b6f0d80baac2ceff" ], "content": "少年读史记 绝世英才的风范少年读史记 绝世英才的风范\n张嘉骅 著张嘉骅 著\n青岛出版社青岛出版社\n出版发行 青岛出版社出版发行 青岛出版社\n社 址 青岛市海尔路182号(266061) 本社网址 http://www.qdpub.com社 址\n青岛市海尔路182号(266061) 本社网址\n邮购电话 13335059110(0532)85814750(兼传真)68068026邮购电话\n13335059110(0532)85814750(兼传真)68068026\n选题策划 谢 蔚选题策划 谢 蔚\n责任编辑 王龙华 王世锋特约编辑 丰雅楠责任编辑 王龙华 王世锋特约编辑\n丰雅楠\n制 版 青岛乐喜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制 版 青岛乐喜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n出版日期 2015年2月第1版 2015年2月第1次印刷开 本\n16开(710mm×1000mm)出版日期 2015年2月第1版 2015年2月第1次印刷开 本\n16开(710mm×1000mm)\n印 张 12印 张 12\n书 号 ISBN 978-7-5552-1459-5书 号 ISBN 978-7-5552-1459-5\n定 价 29.80元定 价 29.80元\n目录目录\n序 应对变局\n相国恩仇记------应侯范雎的故事\n城与璧,将与相------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将军们------赵奢、赵括、廉颇、李牧的故事出奇致胜------田单复国的故事\n义不帝秦------鲁仲连的故事政治商人------吕不韦的故事\n两个刺客------豫让和聂政的故事刺杀秦王------荆轲的故事\n帝国的崩坏------李斯和赵高的故事刺杀汉皇------贯高的故事\n国士无双大将军------韩信成王的故事悔不背叛的王侯------韩信被害的故事后记\n历史中的\"生命档案\"\n故事取材 返回总目录\n序序\n应对变局应对变局\n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之一是要\"通古今之变\",也就是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之一是要\"通古今之变\",也就是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n毫无疑问,从春秋战国到秦朝到汉初,都是时局变动很大的时期,个人的生存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毫无疑问,从春秋战国到秦朝到汉初,都是时局变动很大的时期,个人的生存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n在那些关键的时刻,历史上的关键人物如何做出关键性的决定?这是司马迁想要探讨的课题,也是司马迁之后两千多年来世人想要了解的问题。在那些关键的时刻,历史上的关键人物如何做出关键性的决定?这是司马迁想要探讨的课题,也是司马迁之后两千多年来世人想要了解的问题。\n这一册的人物故事,主要是根据《史记》\"列传\"的第十九篇到第三十二篇加以编写。主要人物有:范雎、蔡泽、蔺相如、廉颇、赵奢、赵括、李牧、田单、鲁仲连、吕不韦、豫让、聂\n政、荆轲、李斯、赵高和韩信。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知名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要面对的时\n代变局,也在各自所处的环境里有过非比寻常的作为。他们或为公,或为私;或为义,或为这一册的人物故事,主要是根据《史记》\"列传\"的第十九篇到第三十二篇加以编写。主要人物有:范雎、蔡泽、蔺相如、廉颇、赵奢、赵括、李牧、田单、鲁仲连、吕不韦、豫让、聂\n政、荆轲、李斯、赵高和韩信。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知名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要面对的时\n代变局,也在各自所处的环境里有过非比寻常的作为。他们或为公,或为私;或为义,或为\n利;有人成功,有人失败。但无论结果如何,他们的事迹都对我们有启发和借鉴意见。利;有人成功,有人失败。但无论结果如何,他们的事迹都对我们有启发和借鉴意见。\n太史公评价历史人物,不以成败论英雄,却相当重视事情的成败原因。太史公评价历史人物,不以成败论英雄,却相当重视事情的成败原因。\n秦昭王听说赵惠文王获得至宝和氏璧,于是骗赵王要以十五座城池做交换。赵王明知其\n中有诈,却碍于秦国强大的威势,不得不答应。正当赵国君臣为此束手无策时,蔺相如自愿担\n任护璧使者,前去秦国。秦昭王听说赵惠文王获得至宝和氏璧,于是骗赵王要以十五座城池做交换。赵王明知其\n中有诈,却碍于秦国强大的威势,不得不答应。正当赵国君臣为此束手无策时,蔺相如自愿担\n任护璧使者,前去秦国。\n蔺相如做了这样的打算:秦王要是遵守承诺,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秦王要是不守承\n诺,就把和氏璧带回赵国。对策虽然很简单,但实行的过程惊险万分,因为蔺相如身在秦廷,\n面对的是拥有百万甲兵的秦王,只要秦王手指一捏,蔺相如便会立刻成为齑粉。蔺相如做了这样的打算:秦王要是遵守承诺,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秦王要是不守承\n诺,就把和氏璧带回赵国。对策虽然很简单,但实行的过程惊险万分,因为蔺相如身在秦廷,\n面对的是拥有百万甲兵的秦王,只要秦王手指一捏,蔺相如便会立刻成为齑粉。\n蔺相如不怕强权,宁可与璧玉俱碎,也要维护国家的最严,最终保住了和氏璧,并且全身而退。蔺相如不怕强权,宁可与璧玉俱碎,也要维护国家的最严,最终保住了和氏璧,并且全身而退。\n同样的,在渑池之会,蔺相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存心想欺压赵国的秦国占不了半点便宜。同样的,在渑池之会,蔺相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存心想欺压赵国的秦国占不了半点便宜。\n蔺相如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定。太史公赞美他的智慧,更佩服他的勇气,指出蔺相如是将自己的性命豁出去才会这么做。蔺相如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定。太史公赞美他的智慧,更佩服他的勇气,指出蔺相如是将自己的性命豁出去才会这么做。\n赵国国君不像臣子蔺相如那么聪明。赵惠文王之后的赵成王中了敌人的反间计,又不听\n别人劝阻,在关键时刻做了错误的决定,派遣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去替代良将廉颇的帅位,以赵国国君不像臣子蔺相如那么聪明。赵惠文王之后的赵成王中了敌人的反间计,又不听\n别人劝阻,在关键时刻做了错误的决定,派遣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去替代良将廉颇的帅位,以\n致在长平之战中损失了四十五万人。致在长平之战中损失了四十五万人。\n赵国的国力从此一蹶不振。作为屏障的赵国抵挡不住秦国,崤山以东的其余五个国家自然就岌岌可危了。赵国的国力从此一蹶不振。作为屏障的赵国抵挡不住秦国,崤山以东的其余五个国家自然就岌岌可危了。\n战国末期,各国面对强秦的压迫,力求自保。燕太子丹派出死士荆轲去刺杀秦王。司马迁将这段刺杀的经过写得活灵活现,让人读来犹如身临其境。战国末期,各国面对强秦的压迫,力求自保。燕太子丹派出死士荆轲去刺杀秦王。司马迁将这段刺杀的经过写得活灵活现,让人读来犹如身临其境。\n后人读这段历史,常感叹荆轲行刺不成是因为剑术不精,但我们如果仔细思索,就会发现最该为此项计划失败负责的是燕太子丹。后人读这段历史,常感叹荆轲行刺不成是因为剑术不精,但我们如果仔细思索,就会发现最该为此项计划失败负责的是燕太子丹。\n第一,燕太子丹太贪心,命荆轲先挟持秦王,要他在秦王不肯签下归还所侵之地的约定之后,才能杀秦王。如此贪心的要求,延误了荆轲刺杀的良机,从而导致了失败。第一,燕太子丹太贪心,命荆轲先挟持秦王,要他在秦王不肯签下归还所侵之地的约定之后,才能杀秦王。如此贪心的要求,延误了荆轲刺杀的良机,从而导致了失败。\n第二,燕太子丹太心急,不等荆轲合作无间的远方朋友来到,就改派虚有其表的少年秦\n舞阳当荆轲的助手,急着催他们上路。结果,秦舞阳在秦王面前一直发抖,让秦王有了戒备之\n心。行动组织不够完善,失败自然难免。第二,燕太子丹太心急,不等荆轲合作无间的远方朋友来到,就改派虚有其表的少年秦\n舞阳当荆轲的助手,急着催他们上路。结果,秦舞阳在秦王面前一直发抖,让秦王有了戒备之\n心。行动组织不够完善,失败自然难免。\n燕太子丹完全没有掌握刺杀计划的关键所在,害得荆轲成为错误决策下的牺牲品。燕太子丹完全没有掌握刺杀计划的关键所在,害得荆轲成为错误决策下的牺牲品。\n我们读《史记》的故事,除了了解司马迁等古人对于事件的看法,还可以运用现代的观\n点去解读。因此吕不韦帮助秦公子子楚立为太子,期望自己在太子登基后获得莫大的利益,可\n视为是一种\"风险投资\";而鲁仲连\"义不帝秦\"的行径,则让我们看到了\"说服的艺术\"。我们读《史记》的故事,除了了解司马迁等古人对于事件的看法,还可以运用现代的观\n点去解读。因此吕不韦帮助秦公子子楚立为太子,期望自己在太子登基后获得莫大的利益,可\n视为是一种\"风险投资\";而鲁仲连\"义不帝秦\"的行径,则让我们看到了\"说服的艺术\"。\n至于田单复国的故事更值得一提,因为那是以\"创新求变\"来应对变局。至于田单复国的故事更值得一提,因为那是以\"创新求变\"来应对变局。\n创新与创造有别。创造是造出一个过去所没有的事物来,而创新是改造旧有的事物,赋予其新的功能。创新与创造有别。创造是造出一个过去所没有的事物来,而创新是改造旧有的事物,赋予其新的功能。\n田单在复国计划最后阶段所使用的\"火牛阵\",就是一种创新。他在牛的角上、身上和尾巴进行加工,把普通的牛变成活生生的武器。田单倘若不采用奇袭的方法,怎么打得过比齐军强\n大的燕军呢?田单深知自己在关键时刻该有的作为,所以他的成功是有道理的。田单在复国计划最后阶段所使用的\"火牛阵\",就是一种创新。他在牛的角上、身上和尾巴进行加工,把普通的牛变成活生生的武器。田单倘若不采用奇袭的方法,怎么打得过比齐军强\n大的燕军呢?田单深知自己在关键时刻该有的作为,所以他的成功是有道理的。\n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书。事实上,中国有许多古籍都像《史记》一样充\n满智慧,只是对现代人来说,存在着因时空因素所造成的隔阂。要是在读法上也能创新,用不\n同的观点来诠释古代的人和事物,那么这些古书就不至于在时间的洪流里淹没了。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书。事实上,中国有许多古籍都像《史记》一样充\n满智慧,只是对现代人来说,存在着因时空因素所造成的隔阂。要是在读法上也能创新,用不\n同的观点来诠释古代的人和事物,那么这些古书就不至于在时间的洪流里淹没了。\n相国恩仇记相国恩仇记\n应侯范雎的故事应侯范雎的故事\n范雎主张「远交近攻」,采取外交军事整合的策略,与远方国家建立盟友关系,并蚕食邻近国家的土地。秦国最终得以吞并天下。范雎主张「远交近攻」,采取外交军事整合的策略,与远方国家建立盟友关系,并蚕食邻近国家的土地。秦国最终得以吞并天下。\n恩怨的开端恩怨的开端\n范雎得罪了魏国的丞相魏齐,魏齐叫人用板子和荆条毒打了他一顿,打得他肋骨和牙齿都断了好多。范雎得罪了魏国的丞相魏齐,魏齐叫人用板子和荆条毒打了他一顿,打得他肋骨和牙齿都断了好多。\n范雎为了保命,躺在地上装死。范雎为了保命,躺在地上装死。\n魏齐命人用草席把他卷起来,扔进厕所。那些在相府酒宴上喝醉的宾客,上厕所时都往他身上撒尿。魏齐用这种方法污辱一个已死的人,\n就是想警告大家。魏齐命人用草席把他卷起来,扔进厕所。那些在相府酒宴上喝醉的宾客,上厕所时都往他身上撒尿。魏齐用这种方法污辱一个已死的人,\n就是想警告大家。\n范雎到底做错了什么?范雎到底做错了什么?\n事实上,范雎什么也没做错,他只是跟随主人出使了一趟齐国,回国后就遭遇这样的横祸!事实上,范雎什么也没做错,他只是跟随主人出使了一趟齐国,回国后就遭遇这样的横祸!\n范雎是魏国人,志在游说诸侯。他想侍奉魏王,但因家境贫穷,无法筹到足够的活动经费,只好先追随魏国的中大夫须贾。范雎是魏国人,志在游说诸侯。他想侍奉魏王,但因家境贫穷,无法筹到足够的活动经费,只好先追随魏国的中大夫须贾。\n须贾为魏昭王出使齐国,范雎跟着一同前往。在齐国停留期间,魏国想要谋求的事情一直没有进展,但齐襄王听说范雎的口才不错,因此须贾为魏昭王出使齐国,范雎跟着一同前往。在齐国停留期间,魏国想要谋求的事情一直没有进展,但齐襄王听说范雎的口才不错,因此\n派人送给他一些钱,还有牛肉和美酒。范雎坚决推辞,不肯接受。派人送给他一些钱,还有牛肉和美酒。范雎坚决推辞,不肯接受。\n须贾知道这件事后,大为光火,认定范雎肯定是暗地里把魏国的秘密透露给齐国,才会受到这样的礼遇。他要范雎收下牛肉和美酒,退回钱财。须贾知道这件事后,大为光火,认定范雎肯定是暗地里把魏国的秘密透露给齐国,才会受到这样的礼遇。他要范雎收下牛肉和美酒,退回钱财。\n回国后,还在恼恨范雎的须贾向魏齐报告了这件事。魏齐也大动肝火,这把无中生有的怒火烧得范雎体无完肤,险些让他断送了性命。回国后,还在恼恨范雎的须贾向魏齐报告了这件事。魏齐也大动肝火,这把无中生有的怒火烧得范雎体无完肤,险些让他断送了性命。\n厕所里,装死的范雎偷偷对看守自己的人说:\"您要是能把我弄出去,日后我一定重重地谢您!\"厕所里,装死的范雎偷偷对看守自己的人说:\"您要是能把我弄出去,日后我一定重重地谢您!\"\n于是看守的人请求魏齐让他把草席中的死人抬出去扔掉。魏齐喝得醉醺醺地说:\"好,去吧!\"范雎因此得以脱逃。魏齐酒醒后,疑心范雎没死,便派人去打听他的下落。于是看守的人请求魏齐让他把草席中的死人抬出去扔掉。魏齐喝得醉醺醺地说:\"好,去吧!\"范雎因此得以脱逃。魏齐酒醒后,疑心范雎没死,便派人去打听他的下落。\n魏国人郑安平得知这个消息后,带着范雎一起逃跑并躲藏起来,而范雎也从此改名换姓,叫作张禄。魏国人郑安平得知这个消息后,带着范雎一起逃跑并躲藏起来,而范雎也从此改名换姓,叫作张禄。\n逃向秦国,路遇穰侯逃向秦国,路遇穰侯\n当时,秦昭王派出的使者王稽正在出使魏国。郑安平假扮成当差的前去侍候王稽。王稽想带一批人才回秦国,便问郑安平:\"在魏国有没有什么贤人愿意跟我到西边一游?\"当时,秦昭王派出的使者王稽正在出使魏国。郑安平假扮成当差的前去侍候王稽。王稽想带一批人才回秦国,便问郑安平:\"在魏国有没有什么贤人愿意跟我到西边一游?\"\n郑安平回答:\"在属下的乡里有位张禄先生,他想见见您,跟您聊聊天下事。但这个人有仇家在寻他,白天不敢现身。\"郑安平回答:\"在属下的乡里有位张禄先生,他想见见您,跟您聊聊天下事。但这个人有仇家在寻他,白天不敢现身。\"\n\"那就晚上带他来吧!\"\"那就晚上带他来吧!\"\n郑安平在夜里带张禄来见王稽。话还没谈完,王稽就知道范雎是个贤才,对他说:\"请先生在边境上的三亭冈等我。\"范雎答应后就走了。郑安平在夜里带张禄来见王稽。话还没谈完,王稽就知道范雎是个贤才,对他说:\"请先生在边境上的三亭冈等我。\"范雎答应后就走了。\n王稽辞别魏王,在返秦的途中顺道接上了范雎。王稽辞别魏王,在返秦的途中顺道接上了范雎。\n走到湖关这个地方,远远地看见一队车马从西边而来。范雎好奇地走到湖关这个地方,远远地看见一队车马从西边而来。范雎好奇地\n问:\"从那边来的人是谁?\"问:\"从那边来的人是谁?\"\n王稽说:\"是秦相穰侯魏冉。他正要到东边去巡视各个县邑。\"王稽说:\"是秦相穰侯魏冉。他正要到东边去巡视各个县邑。\"\n范雎一听便对王稽说:\"我听说穰侯在秦国独揽大权,最讨厌收留各国的说客。这样见他,恐怕会遭到羞辱,我宁可暂时躲在车子里。\"范雎一听便对王稽说:\"我听说穰侯在秦国独揽大权,最讨厌收留各国的说客。这样见他,恐怕会遭到羞辱,我宁可暂时躲在车子里。\"\n不久,穰侯来到面前,停车向王稽表示慰问并问道:\"关东那边有没有什么变化?\"不久,穰侯来到面前,停车向王稽表示慰问并问道:\"关东那边有没有什么变化?\"\n王稽回答:\"没有。\"王稽回答:\"没有。\"\n穰侯又问:\"使君大概没有带说客回来吧?这种人没有什么用处,\n只会扰乱别人的国家。\"穰侯又问:\"使君大概没有带说客回来吧?这种人没有什么用处,\n只会扰乱别人的国家。\"\n王稽回答:\"属下不敢。\"说完,王稽便告辞了。王稽回答:\"属下不敢。\"说完,王稽便告辞了。\n王稽以为事情已经过去了,范雎却觉得事情不太对劲:\"我听说穰侯是个聪明人,处事多疑,刚刚他怀疑车子里有人,却忘了查看。他这一去必定会因后悔而返回的。\"谨慎起见,范雎下车步行。王稽以为事情已经过去了,范雎却觉得事情不太对劲:\"我听说穰侯是个聪明人,处事多疑,刚刚他怀疑车子里有人,却忘了查看。他这一去必定会因后悔而返回的。\"谨慎起见,范雎下车步行。\n果然,穰侯走了十多里路之后,派骑兵回头搜查王稽的车子,确认车里没有说客才作罢。果然,穰侯走了十多里路之后,派骑兵回头搜查王稽的车子,确认车里没有说客才作罢。\n最终,王稽带着范雎来到秦国的国都咸阳。最终,王稽带着范雎来到秦国的国都咸阳。\n求见秦王求见秦王\n王稽趁回报出使任务的时机,对秦昭王说:\"魏国有位张禄先生,\n是天下少见的辩士。他说:'秦国处境危如累卵,用我的计策就能安\n定。但这需要当面谈,不能透过书信。'因此,臣就把他带来了。\"王稽趁回报出使任务的时机,对秦昭王说:\"魏国有位张禄先生,\n是天下少见的辩士。他说:'秦国处境危如累卵,用我的计策就能安\n定。但这需要当面谈,不能透过书信。'因此,臣就把他带来了。\"\n当时,秦昭王在位已经三十六年。在这三十六年里,秦国向南方攻取了楚国的鄢、郢。楚怀王被囚禁在秦国,最后死去。秦国又向东边出兵,大败齐国。在此之前,齐愍王曾经称帝,但不久就取消了帝号。秦国还数度围困韩、赵、魏\"三晋\"。秦昭王拥有这么显赫的功绩,哪里还需要听取辩士的建议?当时,秦昭王在位已经三十六年。在这三十六年里,秦国向南方攻取了楚国的鄢、郢。楚怀王被囚禁在秦国,最后死去。秦国又向东边出兵,大败齐国。在此之前,齐愍王曾经称帝,但不久就取消了帝号。秦国还数度围困韩、赵、魏\"三晋\"。秦昭王拥有这么显赫的功绩,哪里还需要听取辩士的建议?\n秦王因此不相信王稽的话,只让范雎住在客舍,供给他粗糙的饮食。范雎等待秦王召见,就这样等了一年多。秦王因此不相信王稽的话,只让范雎住在客舍,供给他粗糙的饮食。范雎等待秦王召见,就这样等了一年多。\n秦国当时由穰侯主政。穰侯和华阳君是昭王的生母宣太后的弟弟,\n而泾阳君和高陵君是昭王的同母弟。穰侯当相国,其他三人就轮流当将军。这四人各自都领有封地,由于有太后当靠山,他们的私人财富甚至都超过了王室。秦国当时由穰侯主政。穰侯和华阳君是昭王的生母宣太后的弟弟,\n而泾阳君和高陵君是昭王的同母弟。穰侯当相国,其他三人就轮流当将军。这四人各自都领有封地,由于有太后当靠山,他们的私人财富甚至都超过了王室。\n这一年,穰侯担任秦国的将领,打算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齐国,\n好扩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这一年,穰侯担任秦国的将领,打算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齐国,\n好扩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n范雎瞅准机会向秦昭王上书,点明一个道理:\"善于致富的士大范雎瞅准机会向秦昭王上书,点明一个道理:\"善于致富的士大\n夫,是从诸侯国中取利;善于让自己的诸侯国强大起来的诸侯,是从其他诸侯国取利。圣明的天子,就不会让任何诸侯独大。这是为什么?因为诸侯一旦势力强大了,就会削弱天子的权力。\"夫,是从诸侯国中取利;善于让自己的诸侯国强大起来的诸侯,是从其他诸侯国取利。圣明的天子,就不会让任何诸侯独大。这是为什么?因为诸侯一旦势力强大了,就会削弱天子的权力。\"\n毫无疑问的,这些话是在暗示秦昭王得留心穰侯那些致力于扩大势力的臣子。毫无疑问的,这些话是在暗示秦昭王得留心穰侯那些致力于扩大势力的臣子。\n范雎在呈文中要求晋见昭王,并以性命保证:\"倘若说了毫无用处的话,那么我甘愿受死。\"范雎在呈文中要求晋见昭王,并以性命保证:\"倘若说了毫无用处的话,那么我甘愿受死。\"\n秦昭王读完书简非常高兴,为先前没听信王稽的推荐而向王稽道歉,并派马车去接范雎过来。秦昭王读完书简非常高兴,为先前没听信王稽的推荐而向王稽道歉,并派马车去接范雎过来。\n范雎一到离宫,便假装不晓得宫里的路径,直接往内宫闯去。\n昭王正从内宫出来。宦官瞧见范雎,生气地驱赶他:\"快走!大王范雎一到离宫,便假装不晓得宫里的路径,直接往内宫闯去。\n昭王正从内宫出来。宦官瞧见范雎,生气地驱赶他:\"快走!大王\n就要来了!\"就要来了!\"\n范雎故意大声嚷嚷:\"秦国哪里有大王?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罢了!\"范雎想以此激怒昭王。范雎故意大声嚷嚷:\"秦国哪里有大王?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罢了!\"范雎想以此激怒昭王。\n昭王听见范雎和宦官的争吵,走上前去迎接范雎,致歉后,以宾主之礼相待。范雎推辞谦让了一番。昭王听见范雎和宦官的争吵,走上前去迎接范雎,致歉后,以宾主之礼相待。范雎推辞谦让了一番。\n远交近攻远交近攻\n秦王屏退左右,长跪在空荡荡的宫殿里,向范雎请教:\"先生有什么要对寡人赐教的?\"秦王屏退左右,长跪在空荡荡的宫殿里,向范雎请教:\"先生有什么要对寡人赐教的?\"\n范雎支支吾吾地回答:\"嗯嗯。\"范雎支支吾吾地回答:\"嗯嗯。\"\n秦王长跪在地,又恭敬地问:\"先生是不是有什么事想教寡人?\"\n范雎仍然回答:\"嗯嗯。\"秦王长跪在地,又恭敬地问:\"先生是不是有什么事想教寡人?\"\n范雎仍然回答:\"嗯嗯。\"\n如此这般重复了三次。如此这般重复了三次。\n秦王说:\"先生真的不肯教寡人吗?\"\n范雎说:\"臣不敢这么做。\"秦王说:\"先生真的不肯教寡人吗?\"\n范雎说:\"臣不敢这么做。\"\n接着,范雎从吕尚(姜太公)遇到周文王的事情谈起,说这两个人本来交情生疏,但吕尚一获得文王的信任,便帮助文王成就了一番帝王大业。接着,范雎从吕尚(姜太公)遇到周文王的事情谈起,说这两个人本来交情生疏,但吕尚一获得文王的信任,便帮助文王成就了一番帝王大业。\n范雎坦言相告:\"我准备劝谏的,都是关于国君的事。我处在别人的骨肉亲情之间,只盼能献上一片愚忠,却不知大王的心思是什么?这是刚刚大王问我三次而我不敢回答的原因。我不怕大王将我处死,就怕自己的话没被采纳,以致日后众人在大王面前都闭口不语,没有人敢为秦国效力。\"范雎坦言相告:\"我准备劝谏的,都是关于国君的事。我处在别人的骨肉亲情之间,只盼能献上一片愚忠,却不知大王的心思是什么?这是刚刚大王问我三次而我不敢回答的原因。我不怕大王将我处死,就怕自己的话没被采纳,以致日后众人在大王面前都闭口不语,没有人敢为秦国效力。\"\n秦王依旧长跪在地,说:\"先生这说的是什么话呢?寡人不肖,能蒙先生教诲,这是上天赐福。不论事情大小,上至太后,下至大臣,只要是与国事相关,都希望先生能指导我。您就不要再怀疑寡人了。\"秦王依旧长跪在地,说:\"先生这说的是什么话呢?寡人不肖,能蒙先生教诲,这是上天赐福。不论事情大小,上至太后,下至大臣,只要是与国事相关,都希望先生能指导我。您就不要再怀疑寡人了。\"\n范雎朝秦王一拜,秦王也回了一礼。范雎朝秦王一拜,秦王也回了一礼。\n于是范雎侃侃而谈,为秦王分析秦国的形势。由于发现有近臣在殿外偷听,范雎心中忐忑,只敢讲朝外的事,不敢讲宫里的事,同时也想藉此探探秦王的反应。于是范雎侃侃而谈,为秦王分析秦国的形势。由于发现有近臣在殿外偷听,范雎心中忐忑,只敢讲朝外的事,不敢讲宫里的事,同时也想藉此探探秦王的反应。\n然而范雎所讲的朝外之事,却让秦王大表赞同。然而范雎所讲的朝外之事,却让秦王大表赞同。\n范雎说:\"穰侯越过韩、魏去攻打齐国的纲、寿两地,不是好计范雎说:\"穰侯越过韩、魏去攻打齐国的纲、寿两地,不是好计\n策。出兵太少,伤不了齐国;出兵太多,对秦国本身不利。若是盘算着策。出兵太少,伤不了齐国;出兵太多,对秦国本身不利。若是盘算着\n让秦国少出兵,而让韩、魏两国来支援,那就更不合理了。这两个国家都不是很友善,越过它们的国境去攻打其他国家,这样合适吗?这项计划未免太不周密了!\"让秦国少出兵,而让韩、魏两国来支援,那就更不合理了。这两个国家都不是很友善,越过它们的国境去攻打其他国家,这样合适吗?这项计划未免太不周密了!\"\n在此之前,齐愍王曾攻打南边的楚国,想拓展千里之外的土地,但最后连很小的地方都没有得到。齐国不是不想得到,而是形势迫使它无法获得。诸侯见齐国兵力疲惫,君臣不和,于是发兵攻击,打得齐军大败而归。在此之前,齐愍王曾攻打南边的楚国,想拓展千里之外的土地,但最后连很小的地方都没有得到。齐国不是不想得到,而是形势迫使它无法获得。诸侯见齐国兵力疲惫,君臣不和,于是发兵攻击,打得齐军大败而归。\n将士受到羞辱,归咎于齐王,纷纷责问:\"策划攻打楚国的是谁?\"\n齐王说:\"是田文(孟尝君)。\"将士受到羞辱,归咎于齐王,纷纷责问:\"策划攻打楚国的是谁?\"\n齐王说:\"是田文(孟尝君)。\"\n于是大臣群起作乱,迫使田文出逃。于是大臣群起作乱,迫使田文出逃。\n范雎引用这个例子对秦王说明:\"齐国之所以大败,是因为它攻打楚国耗尽兵力,让韩、魏两国从中得到厚利。这就是所谓的'把兵器借给恶贼,把粮食送给盗匪。'\"范雎引用这个例子对秦王说明:\"齐国之所以大败,是因为它攻打楚国耗尽兵力,让韩、魏两国从中得到厚利。这就是所谓的'把兵器借给恶贼,把粮食送给盗匪。'\"\n接着,范雎向秦王献出\"远交近攻\"的计策:\"大王不如结交远方的国家,攻打临近的国家。大王若得到一寸的土地,那就是实在的一寸土地;若得到一尺的土地,那就是实在的一尺土地。如今放过近的而去攻打远的,这不是很荒谬吗?\"接着,范雎向秦王献出\"远交近攻\"的计策:\"大王不如结交远方的国家,攻打临近的国家。大王若得到一寸的土地,那就是实在的一寸土地;若得到一尺的土地,那就是实在的一尺土地。如今放过近的而去攻打远的,这不是很荒谬吗?\"\n\"说得好!\"秦昭王非常认同范雎的想法,与他商议后,拟定了对付魏、韩等国的计划,日后逐步实行。\"说得好!\"秦昭王非常认同范雎的想法,与他商议后,拟定了对付魏、韩等国的计划,日后逐步实行。\n逐四贵,夺相位逐四贵,夺相位\n范雎愈来愈受到秦王的信任,时常有进言,如此被重用了好几年。有一天,范雎对秦昭王说:\"臣以前在崤山东边的时候,只听说齐范雎愈来愈受到秦王的信任,时常有进言,如此被重用了好几年。有一天,范雎对秦昭王说:\"臣以前在崤山东边的时候,只听说齐\n国有田文,没听说有齐王;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华阳君、高陵君国有田文,没听说有齐王;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华阳君、高陵君\n和泾阳君等人,没听说有秦王。如今太后专断独行,毫无顾忌;穰侯出使他国,从不回报;华阳君和泾阳君惩处罪犯,都依照自己的意思;高陵君对官吏的任免,也都没请示过大王。这四种权贵齐聚,而希望国家不产生危机,至今还没听说过!在这四种权贵底下,是没有所谓的君主和泾阳君等人,没听说有秦王。如今太后专断独行,毫无顾忌;穰侯出使他国,从不回报;华阳君和泾阳君惩处罪犯,都依照自己的意思;高陵君对官吏的任免,也都没请示过大王。这四种权贵齐聚,而希望国家不产生危机,至今还没听说过!在这四种权贵底下,是没有所谓的君主\n的。\"的。\"\n经范雎这么一提醒,秦昭王起了警觉之心。经范雎这么一提醒,秦昭王起了警觉之心。\n范雎针对太后等\"四贵\"的作为反复申说,警告秦昭王:\"现今朝廷里,从小官到大官,乃至大王的左右侍从,哪一个不是相国的人?大王在朝中孤立无援,臣为您感到忧心,怕千秋万世以后,统领秦国的将不再是您的子孙。\"范雎针对太后等\"四贵\"的作为反复申说,警告秦昭王:\"现今朝廷里,从小官到大官,乃至大王的左右侍从,哪一个不是相国的人?大王在朝中孤立无援,臣为您感到忧心,怕千秋万世以后,统领秦国的将不再是您的子孙。\"\n秦昭王一听,大为恐惧。不久之后,他就废了太后,将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等人逐出咸阳。秦昭王一听,大为恐惧。不久之后,他就废了太后,将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等人逐出咸阳。\n秦昭王拜范雎为相,并收回穰侯的相印,命他回到自己的封地陶邑。秦昭王拜范雎为相,并收回穰侯的相印,命他回到自己的封地陶邑。\n朝廷派车为穰侯运送家当,运输车竟多达一千多辆。出关时,关守检查穰侯的财物,发现他的珍奇宝物竟然比王室还多。朝廷派车为穰侯运送家当,运输车竟多达一千多辆。出关时,关守检查穰侯的财物,发现他的珍奇宝物竟然比王室还多。\n这一年是秦昭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昭王将应城封给范雎,范雎因此号为应侯。这一年是秦昭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昭王将应城封给范雎,范雎因此号为应侯。\n对须贾的复仇对须贾的复仇\n范雎当上秦国的相国后,仍沿用张禄这个假名,所以魏国并不知情,以为范雎早就死了。范雎当上秦国的相国后,仍沿用张禄这个假名,所以魏国并不知情,以为范雎早就死了。\n魏国听说秦国即将攻打韩、魏两国,于是派须贾出任使者,到秦国活动。魏国听说秦国即将攻打韩、魏两国,于是派须贾出任使者,到秦国活动。\n范雎得知须贾来到秦国,便隐匿自己的身份,穿上破衣、破鞋,从小路走到馆舍去见须贾。范雎得知须贾来到秦国,便隐匿自己的身份,穿上破衣、破鞋,从小路走到馆舍去见须贾。\n须贾一见到他,大为吃惊:\"范叔,你还活得好好的?\"\n\"是的。\"须贾一见到他,大为吃惊:\"范叔,你还活得好好的?\" \"是的。\"\n须贾笑着说:\"范叔过去志在游说诸侯,在秦国有没有对秦王进行须贾笑着说:\"范叔过去志在游说诸侯,在秦国有没有对秦王进行\n游说呢?\"游说呢?\"\n\"没有。范雎先前得罪了魏相,因此逃到这里来,哪里敢再游说呢?\"\"没有。范雎先前得罪了魏相,因此逃到这里来,哪里敢再游说呢?\"\n\"范叔现在在做些什么?\" \"帮人做佣工。\"\"范叔现在在做些什么?\"\n\"帮人做佣工。\"\n须贾打从心里同情范雎,便留他一起喝酒,并忍不住叹息须贾打从心里同情范雎,便留他一起喝酒,并忍不住叹息\n说:\"唉,你竟流落到这种地步!\"还拿了一件粗丝的厚袍送给他。说:\"唉,你竟流落到这种地步!\"还拿了一件粗丝的厚袍送给他。\n趁这个机会,须贾问范雎:\"你知道秦国的相国张禄吗?我听说他很得秦王的信任,天下大事都由他决定。我的事成不成也要靠他决定,\n你有没有跟张禄熟识的朋友?\"趁这个机会,须贾问范雎:\"你知道秦国的相国张禄吗?我听说他很得秦王的信任,天下大事都由他决定。我的事成不成也要靠他决定,\n你有没有跟张禄熟识的朋友?\"\n范雎故意说:\"我家主人跟他很熟,就是我也能拜见他。不如由我领您去见张禄吧!\"范雎故意说:\"我家主人跟他很熟,就是我也能拜见他。不如由我领您去见张禄吧!\"\n须贾却说:\"我的马病了,车轴也断了,但不是四匹马拉的大车,\n我实在出不了门。\"须贾却说:\"我的马病了,车轴也断了,但不是四匹马拉的大车,\n我实在出不了门。\"\n\"我愿意为您去跟我的主人借一辆四马大车。\"\"我愿意为您去跟我的主人借一辆四马大车。\"\n范雎回去取了四马大车,还亲自为须贾驾车。范雎回去取了四马大车,还亲自为须贾驾车。\n大车驶入相府,府中认识范雎的人都赶紧回避。看到这种情形,须贾觉得很奇怪。大车驶入相府,府中认识范雎的人都赶紧回避。看到这种情形,须贾觉得很奇怪。\n到了相国办公处所的大门,范雎对须贾说:\"请在这里等我,我为您去跟相国通报一声。\"到了相国办公处所的大门,范雎对须贾说:\"请在这里等我,我为您去跟相国通报一声。\"\n须贾拉着马车的缰绳在门口等了许久,却一直等不到人,便问门卫:\"范叔怎么还不出来?\"须贾拉着马车的缰绳在门口等了许久,却一直等不到人,便问门卫:\"范叔怎么还不出来?\"\n门卫说:\"我们这里没有范叔这个人。\"门卫说:\"我们这里没有范叔这个人。\"\n须贾愣了一下,说:\"就是刚刚载我进来的那个人呀!\"\n门卫说:\"那是我们的相国张禄。\"须贾愣了一下,说:\"就是刚刚载我进来的那个人呀!\"\n门卫说:\"那是我们的相国张禄。\"\n须贾大吃一惊,知道自己被愚弄了,于是赤裸着上身,膝跪而行,\n请门卫带他去向相国谢罪。须贾大吃一惊,知道自己被愚弄了,于是赤裸着上身,膝跪而行,\n请门卫带他去向相国谢罪。\n范雎张起华丽的帷帐,在众多侍者的簇拥下接见须贾。范雎张起华丽的帷帐,在众多侍者的簇拥下接见须贾。\n须贾不停地磕头,自称犯下不可饶恕的死罪,说:\"须贾想不到阁下凭自己的力量就能坐上青云之上的位子。须贾从此再也不敢读天下\n书,再也不敢参与天下事了。须贾犯了可烹可剐的大罪,就算把我扔到蛮荒之地,我也没话说。是死是活,任君处置!\"须贾不停地磕头,自称犯下不可饶恕的死罪,说:\"须贾想不到阁下凭自己的力量就能坐上青云之上的位子。须贾从此再也不敢读天下\n书,再也不敢参与天下事了。须贾犯了可烹可剐的大罪,就算把我扔到蛮荒之地,我也没话说。是死是活,任君处置!\"\n范雎问:\"说说看,你的罪有几条?\"范雎问:\"说说看,你的罪有几条?\"\n须贾回答:\"就算拔下我的头发来数,也数不完。\"须贾回答:\"就算拔下我的头发来数,也数不完。\"\n范雎说:\"你的罪有三条。第一,你先前在齐国认定我出卖魏国,\n在魏齐面前说我坏话;第二,当魏齐把我扔进厕所,污辱我时,你不加以阻止;第三,还有更过分的,你喝醉了酒,何其忍心也在我身上撒\n尿。我今天之所以没取你的性命,是看在你还顾念旧情,送了一件袍子给我的分上。\"范雎说:\"你的罪有三条。第一,你先前在齐国认定我出卖魏国,\n在魏齐面前说我坏话;第二,当魏齐把我扔进厕所,污辱我时,你不加以阻止;第三,还有更过分的,你喝醉了酒,何其忍心也在我身上撒\n尿。我今天之所以没取你的性命,是看在你还顾念旧情,送了一件袍子给我的分上。\"\n范雎说完,便把须贾赶了出去。范雎说完,便把须贾赶了出去。\n范雎接着进宫向秦昭王报告,说服秦昭王不接见魏国的来使,将须贾遣回。范雎接着进宫向秦昭王报告,说服秦昭王不接见魏国的来使,将须贾遣回。\n当天,范雎在相府大摆筵席,款待各国使节,所有使节都与他同坐在堂上,享用美酒佳肴,唯独让须贾坐在堂下,并在他面前摆上马吃的草料。范雎命令两名囚犯在两侧挟持着须贾,像喂马一样喂他吃草料。当天,范雎在相府大摆筵席,款待各国使节,所有使节都与他同坐在堂上,享用美酒佳肴,唯独让须贾坐在堂下,并在他面前摆上马吃的草料。范雎命令两名囚犯在两侧挟持着须贾,像喂马一样喂他吃草料。\n范雎一再提醒须贾:\"替我传话给魏王,叫他赶快交出魏齐的人头,否则我将屠灭大梁。\"范雎一再提醒须贾:\"替我传话给魏王,叫他赶快交出魏齐的人头,否则我将屠灭大梁。\"\n对魏齐的复仇对魏齐的复仇\n须贾回到魏国,将整件事告诉魏齐。魏齐吓得逃往赵国,躲在平原君门下。须贾回到魏国,将整件事告诉魏齐。魏齐吓得逃往赵国,躲在平原君门下。\n秦昭王四十二年,也是范雎担任秦相的第二年,秦国向东攻打韩国,夺取了少曲和高平。秦昭王四十二年,也是范雎担任秦相的第二年,秦国向东攻打韩国,夺取了少曲和高平。\n秦昭王听说魏齐躲在平原君门下,决心为范雎复仇,因此假意友好地写了一封信给平原君,在信中提到:\"寡人听说您行为高尚而有义秦昭王听说魏齐躲在平原君门下,决心为范雎复仇,因此假意友好地写了一封信给平原君,在信中提到:\"寡人听说您行为高尚而有义\n气,希望能和公子交个朋友,劳驾您来访,寡人要和公子开怀畅饮十天。\"气,希望能和公子交个朋友,劳驾您来访,寡人要和公子开怀畅饮十天。\"\n平原君畏惧秦王,但心想能与秦王交个朋也不错,于是就到秦国去见秦王。平原君畏惧秦王,但心想能与秦王交个朋也不错,于是就到秦国去见秦王。\n秦昭王与平原君共饮数天,对他说:\"以前的周文王得了吕尚,尊为太公。齐桓公得了管仲,尊为仲父。范先生如今也是寡人的叔父。范先生有个仇家就住在公子府上,希望您派人将他的头取来,否则我不让公子出关。\"秦昭王与平原君共饮数天,对他说:\"以前的周文王得了吕尚,尊为太公。齐桓公得了管仲,尊为仲父。范先生如今也是寡人的叔父。范先生有个仇家就住在公子府上,希望您派人将他的头取来,否则我不让公子出关。\"\n平原君回答:\"人在显贵时交朋友,是为了不忘低贱的时候;在富裕时交朋友,是为了不忘贫困的时候。魏齐是我的朋友,就算住在我家里,我也不会把他交出来,更何况他现在不在我家。\"平原君回答:\"人在显贵时交朋友,是为了不忘低贱的时候;在富裕时交朋友,是为了不忘贫困的时候。魏齐是我的朋友,就算住在我家里,我也不会把他交出来,更何况他现在不在我家。\"\n秦昭王于是写信给赵王,要赵王火速将魏齐的脑袋送来,否则将举兵攻打赵国,并且不会放平原君回国。秦昭王于是写信给赵王,要赵王火速将魏齐的脑袋送来,否则将举兵攻打赵国,并且不会放平原君回国。\n赵孝成王收到信后,立刻派兵包围了平原君的家。赵孝成王收到信后,立刻派兵包围了平原君的家。\n魏齐连夜奔逃去见赵国的宰相虞卿。虞卿料定无法劝说赵王放过魏齐,便解下相印,放弃相位,随魏齐一起出逃。魏齐连夜奔逃去见赵国的宰相虞卿。虞卿料定无法劝说赵王放过魏齐,便解下相印,放弃相位,随魏齐一起出逃。\n两人抄小路逃了一段时间,但心想诸侯国里没有人救得了他们,因此又奔回大梁,想借信陵君的关系去投靠楚国。两人抄小路逃了一段时间,但心想诸侯国里没有人救得了他们,因此又奔回大梁,想借信陵君的关系去投靠楚国。\n信陵君因为畏惧秦国,心生犹豫,不太想接见他们。信陵君因为畏惧秦国,心生犹豫,不太想接见他们。\n当时,门客侯嬴正站在一旁。信陵君便问侯嬴:\"虞卿这个人怎么样?\"当时,门客侯嬴正站在一旁。信陵君便问侯嬴:\"虞卿这个人怎么样?\"\n侯嬴说:\"一个人很难让别人了解自己,想了解别人也不太容易。这个虞卿当年穿着草鞋、撑着雨伞,去见赵王。第一次见面,赵王赐他一对白璧和百镒黄金;第二次见面,赵王拜他为上卿;第三次见面,赵王就授他相印。在那个时候,大家都争着想知道虞卿的来历。如今魏齐落魄潦倒,前去投奔,虞卿不顾高官厚禄的尊荣,解下相印,抛弃万户侯嬴说:\"一个人很难让别人了解自己,想了解别人也不太容易。这个虞卿当年穿着草鞋、撑着雨伞,去见赵王。第一次见面,赵王赐他一对白璧和百镒黄金;第二次见面,赵王拜他为上卿;第三次见面,赵王就授他相印。在那个时候,大家都争着想知道虞卿的来历。如今魏齐落魄潦倒,前去投奔,虞卿不顾高官厚禄的尊荣,解下相印,抛弃万户\n侯,随着魏齐出逃。能将别人的穷困当作自己的事,前来投奔公子,公子还问:'这个人怎么样?'一个人真的是很难让别人了解自己,想了解别人也不太容易啊!\"侯,随着魏齐出逃。能将别人的穷困当作自己的事,前来投奔公子,公子还问:'这个人怎么样?'一个人真的是很难让别人了解自己,想了解别人也不太容易啊!\"\n信陵君听了这番话,大感惭愧,亲自驾车到郊外去迎接两人。谁知魏齐听说信陵君不想见他,一怒之下,已经刎颈自尽。信陵君听了这番话,大感惭愧,亲自驾车到郊外去迎接两人。谁知魏齐听说信陵君不想见他,一怒之下,已经刎颈自尽。\n赵王最终取得魏齐的头颅,献给秦国,秦昭王于是释放了平原君。赵王最终取得魏齐的头颅,献给秦国,秦昭王于是释放了平原君。\n秦昭王四十三年,秦国攻打韩国,攻下汾陉,在黄河边的广武山筑城。秦昭王四十三年,秦国攻打韩国,攻下汾陉,在黄河边的广武山筑城。\n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有恩报恩,有仇报仇\n自从范雎当上秦相,王稽就来要求回报,甚至说:\"万一哪天您或我突然死掉,该回报以及该得到回报的都未能如愿,那就真的遗憾\n了。\"自从范雎当上秦相,王稽就来要求回报,甚至说:\"万一哪天您或我突然死掉,该回报以及该得到回报的都未能如愿,那就真的遗憾\n了。\"\n范雎听了不太高兴,但还是推荐王稽当河东郡郡守,并允许他在三年任内不必向朝廷上报郡内的施政情形。范雎听了不太高兴,但还是推荐王稽当河东郡郡守,并允许他在三年任内不必向朝廷上报郡内的施政情形。\n范雎又荐举郑安平,秦昭王任用他为将军。范雎又荐举郑安平,秦昭王任用他为将军。\n范雎大散家财,回报当初困厄时曾经帮助过他的人。范雎大散家财,回报当初困厄时曾经帮助过他的人。\n凡是对他有恩的,就算只给过他一碗饭吃,他都要报恩;凡是与他有仇的,就算只瞪过他一眼,他也要报仇。凡是对他有恩的,就算只给过他一碗饭吃,他都要报恩;凡是与他有仇的,就算只瞪过他一眼,他也要报仇。\n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昭王采纳范雎的建议,施行反间计,让赵国改派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替代廉颇将军。秦军因此在武安君白起的率领下在长平大败赵军,接着又围攻邯郸。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昭王采纳范雎的建议,施行反间计,让赵国改派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替代廉颇将军。秦军因此在武安君白起的率领下在长平大败赵军,接着又围攻邯郸。\n后来,范雎与白起结怨,于是向秦昭王进言,让昭王杀了白起。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昭王改派郑安平到前线领军。郑后来,范雎与白起结怨,于是向秦昭王进言,让昭王杀了白起。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昭王改派郑安平到前线领军。郑\n安平被赵军围困,情急之下率两万人投降赵国。安平被赵军围困,情急之下率两万人投降赵国。\n依照秦国的法律,推荐的官吏若在任内犯罪,推荐人同受其罪。依照秦国的法律,推荐的官吏若在任内犯罪,推荐人同受其罪。\n郑安平投降敌军,范雎依法连坐,当诛三族。但是秦昭王袒护范雎,下令:\"谁敢提郑安平的事,就按郑安平该受的罪来论处。\"而且还给范雎更多赏赐,以安抚他的心。郑安平投降敌军,范雎依法连坐,当诛三族。但是秦昭王袒护范雎,下令:\"谁敢提郑安平的事,就按郑安平该受的罪来论处。\"而且还给范雎更多赏赐,以安抚他的心。\n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过了两年(公元前255年),河东郡郡守王稽与其他诸侯勾结,被依法处死。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过了两年(公元前255年),河东郡郡守王稽与其他诸侯勾结,被依法处死。\n范雎的忧虑日甚一日,每天都忐忑不安。就在这个时候,燕国人蔡泽来到了秦国。范雎的忧虑日甚一日,每天都忐忑不安。就在这个时候,燕国人蔡泽来到了秦国。\n急流勇退急流勇退\n蔡泽也是一名辩士,在游说诸侯的过程中也曾遭遇过许多不顺遂。他让人在范雎面前说:\"蔡泽是个聪明善辩的雄才,只要他见了秦王,\n就能让秦王为难您,并且夺下您的相位。\"蔡泽也是一名辩士,在游说诸侯的过程中也曾遭遇过许多不顺遂。他让人在范雎面前说:\"蔡泽是个聪明善辩的雄才,只要他见了秦王,\n就能让秦王为难您,并且夺下您的相位。\"\n范雎一听便说:\"五帝三皇的事、诸子百家的学说,我全都了解。许多能言善道的人,我也都能让他们折服。这个人岂能困住我,还夺我的相位?\"于是派人将蔡泽召来。范雎一听便说:\"五帝三皇的事、诸子百家的学说,我全都了解。许多能言善道的人,我也都能让他们折服。这个人岂能困住我,还夺我的相位?\"于是派人将蔡泽召来。\n蔡泽入见,只向范雎做了一个揖。蔡泽入见,只向范雎做了一个揖。\n范雎原本就不太高兴,见蔡泽的态度如此傲慢,便忍不住斥责道:\"你宣称要取代我成为秦相,可有这回事?\"范雎原本就不太高兴,见蔡泽的态度如此傲慢,便忍不住斥责道:\"你宣称要取代我成为秦相,可有这回事?\"\n\"是有这么一回事。\"\"是有这么一回事。\"\n\"我倒想听听你的说法!\"\"我倒想听听你的说法!\"\n蔡泽于是从一年四季的交替谈起,反复申说功成身退的道理。蔡泽于是从一年四季的交替谈起,反复申说功成身退的道理。\n\"日中则移,月满则亏。当事物到达鼎盛的状态,就会开始衰败,\n这是天地间的常规。进退应符合时代的变化,也是圣人都应遵守的常\n理。当一个人位居高位,就要想想如何才能保全寿命,不至于夭折。如\"日中则移,月满则亏。当事物到达鼎盛的状态,就会开始衰败,\n这是天地间的常规。进退应符合时代的变化,也是圣人都应遵守的常\n理。当一个人位居高位,就要想想如何才能保全寿命,不至于夭折。如\n今应侯该报的恩和该报的仇都已经完成,心愿满足,为什么还没有顺应时变呢?\"今应侯该报的恩和该报的仇都已经完成,心愿满足,为什么还没有顺应时变呢?\"\n蔡泽又问了范雎一句:\"秦国的商君、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都不得善终,如果要走到他们那样的下场,您愿意吗?\"蔡泽又问了范雎一句:\"秦国的商君、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都不得善终,如果要走到他们那样的下场,您愿意吗?\"\n范雎虽然不是那么容易被说服的,也对蔡泽的言论进行了辩驳,但终究明白时运已经不站在他这边,是该急流勇退的时候了。范雎虽然不是那么容易被说服的,也对蔡泽的言论进行了辩驳,但终究明白时运已经不站在他这边,是该急流勇退的时候了。\n几天后,范雎将蔡泽推荐给秦昭王。昭王与蔡泽相谈甚欢,于是拜蔡泽为客卿。几天后,范雎将蔡泽推荐给秦昭王。昭王与蔡泽相谈甚欢,于是拜蔡泽为客卿。\n范雎借这个机会告病请辞相位,打算归隐。昭王挽留他,但范雎假称病重。昭王只好免去他的相位,同时任命蔡泽为相国。范雎借这个机会告病请辞相位,打算归隐。昭王挽留他,但范雎假称病重。昭王只好免去他的相位,同时任命蔡泽为相国。\n蔡泽做了几个月的秦相,后来因他人进谗言而怕遭遇不测,也称病辞去了相位。蔡泽做了几个月的秦相,后来因他人进谗言而怕遭遇不测,也称病辞去了相位。\n蔡泽在秦国住了十几年,侍奉过昭王、孝文王、庄襄王。他最后侍奉的是秦始皇,为秦国出使燕国。此行三年后,燕国派太子丹到秦国当人质。蔡泽在秦国住了十几年,侍奉过昭王、孝文王、庄襄王。他最后侍奉的是秦始皇,为秦国出使燕国。此行三年后,燕国派太子丹到秦国当人质。\n三分钟读历史关键三分钟读历史关键\n范雎的奋斗历程跟张仪很像。他们起初都是平民辩士,受权贵欺侮,入秦为相后利用秦国力量来打击仇家,完成雪耻的目的。范雎的奋斗历程跟张仪很像。他们起初都是平民辩士,受权贵欺侮,入秦为相后利用秦国力量来打击仇家,完成雪耻的目的。\n同样做过秦相,但范雎有两方面的表现大不同于张仪:\n一、张仪主张\"连横\";范雎主张\"远交近攻\"。同样做过秦相,但范雎有两方面的表现大不同于张仪:\n一、张仪主张\"连横\";范雎主张\"远交近攻\"。\n所谓\"连横\",依照韩非的说法是\"事一强以攻众弱\"。现在有学者认为解释成\"分众弱以事\n一强\"(分化众多弱国来服待一个强国)会更好。这种策略是先外交后军事,当中利益复杂、隐\n含不稳定性。事实证明,战国时期各国的外交立场反复无常,\"连横\"策略不一定奏效。所谓\"连横\",依照韩非的说法是\"事一强以攻众弱\"。现在有学者认为解释成\"分众弱以事\n一强\"(分化众多弱国来服待一个强国)会更好。这种策略是先外交后军事,当中利益复杂、隐\n含不稳定性。事实证明,战国时期各国的外交立场反复无常,\"连横\"策略不一定奏效。\n\"远交近攻\"策略是外交策略和军事策略的整合,甚至军事重于外交:先把邻近国家攻打下来,尽可能占领所有的土地。这是一种比较稳当的做法,也是一种\"蚕食\"的行动。事实证明,\n秦国就是用这种方式吞并了天下。\"远交近攻\"策略是外交策略和军事策略的整合,甚至军事重于外交:先把邻近国家攻打下来,尽可能占领所有的土地。这是一种比较稳当的做法,也是一种\"蚕食\"的行动。事实证明,\n秦国就是用这种方式吞并了天下。\n二、张仪至死仍陷在权力斗争的泥淖。范雎却懂得明哲保身,从对他愈来愈不利的政治二、张仪至死仍陷在权力斗争的泥淖。范雎却懂得明哲保身,从对他愈来愈不利的政治\n圈退出。圈退出。\n这两点显著的不同,或许就能看出范雎和张仪性格差异所造成的人生形势的优劣。这两点显著的不同,或许就能看出范雎和张仪性格差异所造成的人生形势的优劣。\n史记原典精选史记原典精选\n因进曰:\"夫[1]穰侯越韩、魏而攻齐纲寿,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臣意[2]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3]韩、魏之兵也,则不义[4]矣。今见与国之不亲也,越人之国而攻,可乎?其于计疏矣。且昔齐愍王南攻楚,破军杀将,再辟地[5]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n形势不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弊[6],君臣之不和也,兴兵而伐齐,大破之。士辱兵顿[7],皆咎其王,曰:'谁为此计者因进曰:\"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纲寿,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韩、魏之兵也,则不义矣。今见与国之不亲也,越人之国而攻,可乎?其于计疏矣。且昔齐愍王南攻楚,破军杀将,再辟地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n形势不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弊,君臣之不和也,兴兵而伐齐,大破之。士辱兵顿,皆咎其王,曰:'谁为此计者\n乎?'王曰:'文子为之。'大臣作乱,文子出走。攻齐所以大破乎?'王曰:'文子为之。'大臣作乱,文子出走。攻齐所以大破\n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借贼兵而赍[8]盗粮者也。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释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借贼兵而赍[[8]]{.ul}盗粮者也。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释\n此而远攻,不亦缪[10]乎!\"且昔者中山之国地方五百里,赵此而远攻,不亦缪[[10]]{.ul}乎!\"且昔者中山之国地方五百里,赵\n独吞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天下莫之能害也。今夫韩、魏,独吞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天下莫之能害也。今夫韩、魏,\n中国之处[11]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12]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n附,齐必惧矣。齐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因可虏也。\"附,齐必惧矣。齐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因可虏也。\"\n《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史记·范雎蔡泽列传》\n范雎于是进言:\"穰侯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齐国的纲、寿二城,不是好计策。出兵少,伤不了齐国;出兵多,则有损秦国。我揣测大王的盘算,是想自己少出兵,而让韩、魏两国派出全部的兵力来支持秦国,这实在有违情理。现在就能看出这两个国家都不是很友善,越过他们的国境去攻打齐国,合适吗?这个计策考虑欠周密。况且先前齐愍王向南边攻打楚国,\n败楚军、杀楚将,占领了广阔的土地,但最后连很小的土地都没得到,难道是齐国不想得到土地吗?是形势逼迫它不能占有啊!诸侯眼见齐国疲惫困顿,君臣不和,派兵攻打齐国,大破齐军。齐国将士受辱劳顿,都怪罪大王,说:'是谁策划攻打范雎于是进言:\"穰侯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齐国的纲、寿二城,不是好计策。出兵少,伤不了齐国;出兵多,则有损秦国。我揣测大王的盘算,是想自己少出兵,而让韩、魏两国派出全部的兵力来支持秦国,这实在有违情理。现在就能看出这两个国家都不是很友善,越过他们的国境去攻打齐国,合适吗?这个计策考虑欠周密。况且先前齐愍王向南边攻打楚国,\n败楚军、杀楚将,占领了广阔的土地,但最后连很小的土地都没得到,难道是齐国不想得到土地吗?是形势逼迫它不能占有啊!诸侯眼见齐国疲惫困顿,君臣不和,派兵攻打齐国,大破齐军。齐国将士受辱劳顿,都怪罪大王,说:'是谁策划攻打\n楚国的?'齐王说:'是田文策划的。'于是齐国大臣群起作乱,\n而田文出逃。齐国失败的原因是攻打楚国耗尽兵力,反而使\n韩、魏两国从中得利。这就叫作把兵器借给贼,把粮食送给盗匪。大王不如结交远的国家,攻打近的国家,取得一寸土地就是大王的一寸土地,取得一尺土地也就是大王的一尺土地。如今不这么做,却去攻打远方的国家,不是太离谱了吗?\"再楚国的?'齐王说:'是田文策划的。'于是齐国大臣群起作乱,\n而田文出逃。齐国失败的原因是攻打楚国耗尽兵力,反而使\n韩、魏两国从中得利。这就叫作把兵器借给贼,把粮食送给盗匪。大王不如结交远的国家,攻打近的国家,取得一寸土地就是大王的一寸土地,取得一尺土地也就是大王的一尺土地。如今不这么做,却去攻打远方的国家,不是太离谱了吗?\"再\n说,过去中山国领土有方圆五百里,赵国独自把它吞并了,功业建成,名声高扬,利益到手,天下没有能侵害到它的。现在韩、魏两国地处中原,是天下的中心部位,大王如果打算称霸天下,就必须先亲近中原国家,把它作为掌握天下的关键,以此威胁楚国、赵国。楚国强大您就亲近赵国,赵国强大就亲近楚国。楚国、赵国都亲附您,齐国必然就恐惧了。齐国恐惧,\n必定低声下气拿出丰厚财礼来侍奉秦国。齐国亲附了秦国,那么韩魏两国便可乘势收服了。说,过去中山国领土有方圆五百里,赵国独自把它吞并了,功业建成,名声高扬,利益到手,天下没有能侵害到它的。现在韩、魏两国地处中原,是天下的中心部位,大王如果打算称霸天下,就必须先亲近中原国家,把它作为掌握天下的关键,以此威胁楚国、赵国。楚国强大您就亲近赵国,赵国强大就亲近楚国。楚国、赵国都亲附您,齐国必然就恐惧了。齐国恐惧,\n必定低声下气拿出丰厚财礼来侍奉秦国。齐国亲附了秦国,那么韩魏两国便可乘势收服了。\n【注释】[1]夫:发语词,无义。 [2]意:猜想、揣测。 [3]悉:全部。\n[4]不义:不合乎道理。 [5]辟地:开拓土地。\n[6]罢弊:同\"疲敝\",疲惫、困顿。 [7]顿:困顿、劳顿。 [8] 赍:送。\n[9]释:放弃、放过。 [10]缪:通\"谬\",荒谬\n[11]中国之处:处于华夏诸国的中 心。之,此处其义同\"是\"\n[12]附:使之亲附,归附。【注释】[[1]]{.ul}夫:发语词,无义。\n[[2]]{.ul}意:猜想、揣测。 [[3]]{.ul}悉:全部。\n[[4]]{.ul}不义:不合乎道理。 辟地:开拓土地。\n罢弊:同\"疲敝\",疲惫、困顿。 顿:困顿、劳顿。 赍:送。 释:放弃、放过。\n缪:通\"谬\",荒谬 中国之处:处于华夏诸国的中 心。之,此处其义同\"是\"\n附:使之亲附,归附。\n词语收藏夹词语收藏夹\n一、擢发难数:拔头发来数,也不够数。比喻多得数不完。多用于贬义。一、擢发难数:拔头发来数,也不够数。比喻多得数不完。多用于贬义。\n例句 纳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所犯的罪行,擢发难数。 例句\n纳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所犯的罪行,擢发难数。\n二、睚眦必报:睚眦,瞪眼。报,报复。像瞪眼看人这样的小仇恨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为狭窄。二、睚眦必报:睚眦,瞪眼。报,报复。像瞪眼看人这样的小仇恨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为狭窄。\n例句 你千万别惹他。他心眼极小,是个睚眦必报的人。 例句\n你千万别惹他。他心眼极小,是个睚眦必报的人。\n三、长袖善舞:衣袖长,有利于跳舞时摇曳生姿。比喻有凭借就容易成功。后来比喻人的手腕高明,很会经营人际关系。相似的词语有\"多财善贾\"。三、长袖善舞:衣袖长,有利于跳舞时摇曳生姿。比喻有凭借就容易成功。后来比喻人的手腕高明,很会经营人际关系。相似的词语有\"多财善贾\"。\n例句 王经理长袖善舞,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例句\n王经理长袖善舞,生意做得风生水起。\n城与璧,将与相城与璧,将与相\n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n蔺相如智勇兼备,既能不畏强权,勇于抗争,又能谦恭容让,\n以大局为重,是一位真正的勇者。蔺相如智勇兼备,既能不畏强权,勇于抗争,又能谦恭容让,\n以大局为重,是一位真正的勇者。\n十五座城换一块璧?十五座城换一块璧?\n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赵王得到一块楚国的宝玉\"和氏璧\"。秦昭王得知这个消息后,派人送信给赵王,表示愿意以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这块玉。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赵王得到一块楚国的宝玉\"和氏璧\"。秦昭王得知这个消息后,派人送信给赵王,表示愿意以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这块玉。\n赵王读完信,与大将军廉颇等大臣商议,一时陷入左右为难的局\n面:把璧给秦,怕秦王使诈,得不到秦国的城;不给秦,又怕秦王生\n气,派兵来攻打。一筹莫展之下,想找个合适的人回报秦王,却遍寻不着。赵王读完信,与大将军廉颇等大臣商议,一时陷入左右为难的局\n面:把璧给秦,怕秦王使诈,得不到秦国的城;不给秦,又怕秦王生\n气,派兵来攻打。一筹莫展之下,想找个合适的人回报秦王,却遍寻不着。\n当时,蔺相如在赵国太监总管缪贤的门下当门客。当时,蔺相如在赵国太监总管缪贤的门下当门客。\n缪贤对赵王说:\"臣的门客蔺相如可以担当这项任务。\"\n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缪贤对赵王说:\"臣的门客蔺相如可以担当这项任务。\"\n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n缪贤讲了一段亲身经历给赵王听:\"为臣曾经犯了罪,想逃到燕国去。臣的门客蔺相如阻止我,说:'您怎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臣告诉蔺相如,我曾经跟随大王在边境上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里握住我的缪贤讲了一段亲身经历给赵王听:\"为臣曾经犯了罪,想逃到燕国去。臣的门客蔺相如阻止我,说:'您怎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臣告诉蔺相如,我曾经跟随大王在边境上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里握住我的\n手,对我说:'希望与您交个朋友。'因此我相信燕王会收留我,才打算去投靠。蔺相如对臣说:'赵国强,燕国弱,您当时受赵王的器重,燕王才会想与您结交。现在您从赵国逃到燕国,燕国害怕赵国,势必不敢收留,而且还会把您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自行请罪,幸运的话也许能被赦免。'臣依照他的话做,侥幸得到大王的饶恕。臣认为这个人是个勇士,具备智谋,一定能完成这个任务。\"手,对我说:'希望与您交个朋友。'因此我相信燕王会收留我,才打算去投靠。蔺相如对臣说:'赵国强,燕国弱,您当时受赵王的器重,燕王才会想与您结交。现在您从赵国逃到燕国,燕国害怕赵国,势必不敢收留,而且还会把您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自行请罪,幸运的话也许能被赦免。'臣依照他的话做,侥幸得到大王的饶恕。臣认为这个人是个勇士,具备智谋,一定能完成这个任务。\"\n赵王便把蔺相如召来,问他:\"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与寡人交换和氏璧,能答应吗?\"赵王便把蔺相如召来,问他:\"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与寡人交换和氏璧,能答应吗?\"\n相如回答:\"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相如回答:\"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n赵王又问:\"要是他拿了我的璧,却不给城,那怎么办?\"赵王又问:\"要是他拿了我的璧,却不给城,那怎么办?\"\n蔺相如分析:\"秦国要以城交换璧,若是赵国不答应,那是赵国理亏;赵国献璧而秦不给城,那是秦国理亏。两相权衡,宁可给秦国璧,\n让秦国理亏。\"蔺相如分析:\"秦国要以城交换璧,若是赵国不答应,那是赵国理亏;赵国献璧而秦不给城,那是秦国理亏。两相权衡,宁可给秦国璧,\n让秦国理亏。\"\n赵王思索这番话,觉得似乎有道理,又问:\"谁可以为寡人担任这次出使秦国的使者?\"赵王思索这番话,觉得似乎有道理,又问:\"谁可以为寡人担任这次出使秦国的使者?\"\n\"大王若是没有人选,臣愿意捧着这块璧出使秦国。秦国一旦将十五座城池让给赵国,我就将璧留在秦国;万一秦国不给城,臣会把这块璧完整带回赵国。\"\"大王若是没有人选,臣愿意捧着这块璧出使秦国。秦国一旦将十五座城池让给赵国,我就将璧留在秦国;万一秦国不给城,臣会把这块璧完整带回赵国。\"\n赵王于是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西行前往秦国。赵王于是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西行前往秦国。\n完璧归赵完璧归赵\n章台是秦国宫殿里一个供游乐的地方,不在王宫正殿,秦王在这里接见蔺相如。蔺相如将和氏璧献给秦王。章台是秦国宫殿里一个供游乐的地方,不在王宫正殿,秦王在这里接见蔺相如。蔺相如将和氏璧献给秦王。\n秦王拿到和氏璧后很是欢喜,把璧传给姬妾和左右侍从观赏,侍从们都高呼万岁。秦王拿到和氏璧后很是欢喜,把璧传给姬妾和左右侍从观赏,侍从们都高呼万岁。\n蔺相如见秦王没有要交出城池的意思,就上前说道:\"这块璧有点瑕疵,请让我指给大王看。\"蔺相如见秦王没有要交出城池的意思,就上前说道:\"这块璧有点瑕疵,请让我指给大王看。\"\n秦王将璧给了蔺相如。秦王将璧给了蔺相如。\n蔺相如拿到和氏璧,向后退了几步,倚着柱子,怒发冲冠地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这块璧,于是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把大臣找来商蔺相如拿到和氏璧,向后退了几步,倚着柱子,怒发冲冠地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这块璧,于是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把大臣找来商\n量,所有的大臣都说:'秦国贪得无厌,仗着它的强大,想用空话来获得这块璧,我们恐怕得不到那些城。'众人商议后都不想把璧让给秦量,所有的大臣都说:'秦国贪得无厌,仗着它的强大,想用空话来获得这块璧,我们恐怕得不到那些城。'众人商议后都不想把璧让给秦\n国。但臣认为,一般百姓交往时尚且诚实不欺,何况大国!再说只为一块璧,就惹强大的秦国不高兴,这怎么可以呢?赵王听了我的话,斋戒五日,命我出使秦国,奉上璧玉,并于大殿呈送国书。赵王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为了尊重大国的威严,以此表示敬意啊!\"国。但臣认为,一般百姓交往时尚且诚实不欺,何况大国!再说只为一块璧,就惹强大的秦国不高兴,这怎么可以呢?赵王听了我的话,斋戒五日,命我出使秦国,奉上璧玉,并于大殿呈送国书。赵王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为了尊重大国的威严,以此表示敬意啊!\"\n蔺相如继续说:\"如今我来了,大王只在游乐的地方接见我,在礼节上上又表现得很傲慢。拿到璧玉便传给姬妾看,用这样的方式来戏弄我。臣眼见大王没有要把城池交给赵王的意思,所以把璧又拿了回来。大王若要逼我,我就让自己的头和这块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蔺相如继续说:\"如今我来了,大王只在游乐的地方接见我,在礼节上上又表现得很傲慢。拿到璧玉便传给姬妾看,用这样的方式来戏弄我。臣眼见大王没有要把城池交给赵王的意思,所以把璧又拿了回来。大王若要逼我,我就让自己的头和这块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n蔺相如高举璧玉,斜睨着柱子,作势要撞过去。蔺相如高举璧玉,斜睨着柱子,作势要撞过去。\n\"且慢!\"\"且慢!\"\n秦王怕蔺相如真的把璧玉撞破,赶紧道歉,请他千万别这么做,还把主事的官员找来,摊开地图,指出哪十五座城要给赵国。秦王怕蔺相如真的把璧玉撞破,赶紧道歉,请他千万别这么做,还把主事的官员找来,摊开地图,指出哪十五座城要给赵国。\n蔺相如估计秦王只是在做做样子,假装要给城池,但实际上,赵国连半座城也得不到。蔺相如估计秦王只是在做做样子,假装要给城池,但实际上,赵国连半座城也得不到。\n蔺相如于是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畏惧秦国,不敢不将它献给秦王。赵王把璧送走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该斋戒五天,然后在大堂之上举行九宾大典,这样一来,我才敢把这块璧献出去。\"蔺相如于是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畏惧秦国,不敢不将它献给秦王。赵王把璧送走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该斋戒五天,然后在大堂之上举行九宾大典,这样一来,我才敢把这块璧献出去。\"\n所谓的九宾大典,是指由九种礼宾官员在仪式中依照顺序报名,将贵宾接引到殿上的隆重礼仪。所谓的九宾大典,是指由九种礼宾官员在仪式中依照顺序报名,将贵宾接引到殿上的隆重礼仪。\n秦王权衡了一下,觉得用硬抢的方式肯定不行了,便同意斋戒五日,并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秦王权衡了一下,觉得用硬抢的方式肯定不行了,便同意斋戒五日,并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n在宾馆里,蔺相如心想,秦王斋戒之后,还是会背弃约定,不将城池交给赵国。于是他派了侍从穿上粗布麻衣,把璧揣在怀里,从小路逃走,将璧先送回赵国。在宾馆里,蔺相如心想,秦王斋戒之后,还是会背弃约定,不将城池交给赵国。于是他派了侍从穿上粗布麻衣,把璧揣在怀里,从小路逃走,将璧先送回赵国。\n九宾大典上的豪气九宾大典上的豪气\n秦王斋戒五天后,在大堂之上举行九宾大典,接引赵国使者蔺相如上殿。秦王斋戒五天后,在大堂之上举行九宾大典,接引赵国使者蔺相如上殿。\n蔺相如走到殿上,对秦王说:\"秦国自秦缪公以来的二十多位君蔺相如走到殿上,对秦王说:\"秦国自秦缪公以来的二十多位君\n主,从来没有一个是信守盟约的。臣非常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国,\n因此悄悄派人把璧送了回去。侍者循着小路,应该已经到达赵国了。秦国强,赵国弱,大王只需派一名使者到赵国,赵国就将璧奉上。今天以秦国的强大,若能将十五座城先割让给赵国,赵国怎么敢得罪大王,而把璧留在国内?臣知道欺瞒大王,罪该万死,就此请领死罪,但希望大王和您的众位大臣能好好地思考这件事。\"主,从来没有一个是信守盟约的。臣非常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国,\n因此悄悄派人把璧送了回去。侍者循着小路,应该已经到达赵国了。秦国强,赵国弱,大王只需派一名使者到赵国,赵国就将璧奉上。今天以秦国的强大,若能将十五座城先割让给赵国,赵国怎么敢得罪大王,而把璧留在国内?臣知道欺瞒大王,罪该万死,就此请领死罪,但希望大王和您的众位大臣能好好地思考这件事。\"\n听完这些话,秦王与群臣面面相觑。听完这些话,秦王与群臣面面相觑。\n左右待从打算将蔺相如拿下,但被秦王制止。左右待从打算将蔺相如拿下,但被秦王制止。\n秦王说:\"如今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璧,却让秦赵两国绝了交情,\n不如好好款待他,再让他回赵国,那赵王难道会因一块璧而蒙骗秦国吗?\"秦王说:\"如今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璧,却让秦赵两国绝了交情,\n不如好好款待他,再让他回赵国,那赵王难道会因一块璧而蒙骗秦国吗?\"\n秦王终究还是依照礼仪的程序,在殿上接见了蔺相如。礼成之后,\n放他回赵国。秦王终究还是依照礼仪的程序,在殿上接见了蔺相如。礼成之后,\n放他回赵国。\n蔺相如回到赵国,赵王认为他非常称职,代表国家出使秦国,没有受到秦国的欺侮,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于是拜他为上大夫。蔺相如回到赵国,赵王认为他非常称职,代表国家出使秦国,没有受到秦国的欺侮,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于是拜他为上大夫。\n秦国始终没有割城给赵国,而赵国也没给秦国和氏璧。秦国始终没有割城给赵国,而赵国也没给秦国和氏璧。\n赵王鼓瑟赵王鼓瑟\n和氏璧事件后,秦国攻打赵国,攻下了石城。来年,秦国又攻打赵国,屠杀了两万人。和氏璧事件后,秦国攻打赵国,攻下了石城。来年,秦国又攻打赵国,屠杀了两万人。\n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王派遣使者到赵国,表示想与赵王重修旧好,约在西河之外的渑池相会。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王派遣使者到赵国,表示想与赵王重修旧好,约在西河之外的渑池相会。\n赵王畏惧秦国,不想赴约。赵王畏惧秦国,不想赴约。\n廉颇和蔺相如两人商议:\"不去的话,会显得赵国懦弱胆怯。\"\n赵王只好赴渑池之会,蔺相如随行。廉颇和蔺相如两人商议:\"不去的话,会显得赵国懦弱胆怯。\"\n赵王只好赴渑池之会,蔺相如随行。\n廉颇护送赵王来到国境边界,与赵王诀别说:\"大王这一去,算算行程来回不过三十天。三十天后如果还没归来,请您答应让我们迎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的任何痴心妄想。\"廉颇护送赵王来到国境边界,与赵王诀别说:\"大王这一去,算算行程来回不过三十天。三十天后如果还没归来,请您答应让我们迎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的任何痴心妄想。\"\n赵王答应了。赵王答应了。\n渑池会上,秦王开怀畅饮,对赵王说:\"寡人听说赵王喜欢音乐,\n不妨弹瑟来听听吧!\"渑池会上,秦王开怀畅饮,对赵王说:\"寡人听说赵王喜欢音乐,\n不妨弹瑟来听听吧!\"\n赵王便弹了瑟。赵王便弹了瑟。\n秦国的史官记载:\"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秦国的史官记载:\"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n蔺相如见这种情形,也走上前说:\"赵王听说秦王精通秦的地方音乐,现在让我捧上缶,请秦王演奏,以示同乐。\"蔺相如见这种情形,也走上前说:\"赵王听说秦王精通秦的地方音乐,现在让我捧上缶,请秦王演奏,以示同乐。\"\n秦王一听,火气上涌,不想答应。秦王一听,火气上涌,不想答应。\n蔺相如立刻上前进献缶,跪请秦王演奏。秦王仍然不肯。蔺相如立刻上前进献缶,跪请秦王演奏。秦王仍然不肯。\n蔺相如说:\"五步之内,相如就会让脖子的血喷溅到大王身上!\"\n秦王的左右待从想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大眼睛喝斥,吓得他们全都蔺相如说:\"五步之内,相如就会让脖子的血喷溅到大王身上!\"\n秦王的左右待从想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大眼睛喝斥,吓得他们全都\n往后退。往后退。\n秦王只得很不乐意地敲了一下缶。秦王只得很不乐意地敲了一下缶。\n蔺相如回头把赵国的史官也叫来,要他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回头把赵国的史官也叫来,要他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n秦国众臣说:\"请赵国以十五座城池为秦王祝寿。\"\n蔺相如也说:\"请秦国以咸阳城为赵王祝寿。\"秦国众臣说:\"请赵国以十五座城池为秦王祝寿。\"\n蔺相如也说:\"请秦国以咸阳城为赵王祝寿。\"\n直到酒宴结束,秦王都没有占上风。秦王知道赵国部署了大批兵马在边境上防备秦国,因此不敢轻举妄动。直到酒宴结束,秦王都没有占上风。秦王知道赵国部署了大批兵马在边境上防备秦国,因此不敢轻举妄动。\n勇者的礼让勇者的礼让\n渑池之会结束后,众人回到赵国。赵王论功行赏,以蔺相如的功劳最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渑池之会结束后,众人回到赵国。赵王论功行赏,以蔺相如的功劳最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n廉颇是赵国的名将,能征善战,名闻诸侯,听了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的消息后,很不高兴地说:\"我身为赵国将军,拥有攻城夺地的大廉颇是赵国的名将,能征善战,名闻诸侯,听了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的消息后,很不高兴地说:\"我身为赵国将军,拥有攻城夺地的大\n功。而蔺相如只不过动动舌头,立了一点功劳,官位就在我之上,何况他曾当过太监总管的门客,出身卑微。这简直是在羞辱我,在他之下,\n我可受不了!\"功。而蔺相如只不过动动舌头,立了一点功劳,官位就在我之上,何况他曾当过太监总管的门客,出身卑微。这简直是在羞辱我,在他之下,\n我可受不了!\"\n廉颇接着公开宣称:\"最好别让我遇到蔺相如。若是遇到他,我一定当面让他难堪!\"廉颇接着公开宣称:\"最好别让我遇到蔺相如。若是遇到他,我一定当面让他难堪!\"\n蔺相如听说这些后,从此不跟廉颇碰头。每次上朝,蔺相如总推说有病,不和廉颇争位子的前后。蔺相如听说这些后,从此不跟廉颇碰头。每次上朝,蔺相如总推说有病,不和廉颇争位子的前后。\n有一次,蔺相如出门,远远望见廉颇,赶紧吩咐人调转车子躲开。蔺相如的门客看到这种情形,一起来劝他:\"我们之所以辞别亲有一次,蔺相如出门,远远望见廉颇,赶紧吩咐人调转车子躲开。蔺相如的门客看到这种情形,一起来劝他:\"我们之所以辞别亲\n人,前来侍奉您,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节操。如今您与廉颇同朝为官,\n廉颇对您口出恶言,而您居然胆怯地躲着他,这也未免太示弱了!平常人对这种事尚且感到屈辱,更何况您身居高位。我们这些人实在没有您这样的雅量,请批准我们离开!\"人,前来侍奉您,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节操。如今您与廉颇同朝为官,\n廉颇对您口出恶言,而您居然胆怯地躲着他,这也未免太示弱了!平常人对这种事尚且感到屈辱,更何况您身居高位。我们这些人实在没有您这样的雅量,请批准我们离开!\"\n蔺相如坚持留住他们,说:\"各位,你们看廉将军比秦王厉害吗?\"\n\"比不上。\"蔺相如坚持留住他们,说:\"各位,你们看廉将军比秦王厉害吗?\"\n\"比不上。\"\n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我都敢在他的朝廷上喝斥他,并羞辱他的众臣,相如就算再没用,难道会怕廉将军吗?我只是深知强秦之所以不敢对赵国发兵,是因为赵国有我们两个人在。若是两只猛虎斗起\n来,势必会有一伤。我之所以回避着他,是因为得把国家的安危摆在前头,把私人的恩怨摆在后头啊!\"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我都敢在他的朝廷上喝斥他,并羞辱他的众臣,相如就算再没用,难道会怕廉将军吗?我只是深知强秦之所以不敢对赵国发兵,是因为赵国有我们两个人在。若是两只猛虎斗起\n来,势必会有一伤。我之所以回避着他,是因为得把国家的安危摆在前头,把私人的恩怨摆在后头啊!\"\n过了几天,当廉颇听说了蔺相如的这番话,便裸着上身,背负荆条,由宾客带路,到蔺相如家登门谢罪。过了几天,当廉颇听说了蔺相如的这番话,便裸着上身,背负荆条,由宾客带路,到蔺相如家登门谢罪。\n廉颇说:\"我是个粗鄙卑贱的人,不知道上卿的器量如此大!\"\n从此,廉颇与蔺相如两人重归于好,成了生死之交。廉颇说:\"我是个粗鄙卑贱的人,不知道上卿的器量如此大!\"\n从此,廉颇与蔺相如两人重归于好,成了生死之交。\n这一年,廉颇向东面进攻,打败了齐国的一支军队。隔了两年,廉颇又攻占了齐国的几座城邑。之后三年,廉颇攻下魏国的防陵、安阳。再过四年,蔺相如担任统帅,领兵攻打齐国,一直打到平邑才收兵。这一年,廉颇向东面进攻,打败了齐国的一支军队。隔了两年,廉颇又攻占了齐国的几座城邑。之后三年,廉颇攻下魏国的防陵、安阳。再过四年,蔺相如担任统帅,领兵攻打齐国,一直打到平邑才收兵。\n在蔺相如与廉颇的合力之下,赵国再度强盛了起来。在蔺相如与廉颇的合力之下,赵国再度强盛了起来。\n三分钟读历史关键三分钟读历史关键\n蔺相如是个很有智谋的人,但司马迁在蔺相如的传记中,更想凸显他的\"勇\"。蔺相如是个很有智谋的人,但司马迁在蔺相如的传记中,更想凸显他的\"勇\"。\n《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实是蔺相如、廉颇、赵奢、赵括和李牧的合传,而廉颇和李牧还\n都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然而司马迁在本篇的\"太史公曰\"里,只对蔺相如一个人做评论,并且\n是毫不吝惜赞美之词。《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实是蔺相如、廉颇、赵奢、赵括和李牧的合传,而廉颇和李牧还\n都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然而司马迁在本篇的\"太史公曰\"里,只对蔺相如一个人做评论,并且\n是毫不吝惜赞美之词。\n司马迁是这么说的:\"能了悟死亡的,必定勇敢。死亡并不难,难的是怎么面对死亡。当蔺相如高举璧玉,斜睨廷柱,喝斥秦王的左右侍从,以当时的情势来看,顶多是被杀,但一般\n人往往会因为胆怯懦弱,而不敢有如此的表现。相如用勇气慑服了秦国,维护了国家的尊严。\n相如归国后,对廉颇表示礼让,以大局为重。他在处事方面,可称得上是智勇兼备啊!\"司马迁是这么说的:\"能了悟死亡的,必定勇敢。死亡并不难,难的是怎么面对死亡。当蔺相如高举璧玉,斜睨廷柱,喝斥秦王的左右侍从,以当时的情势来看,顶多是被杀,但一般\n人往往会因为胆怯懦弱,而不敢有如此的表现。相如用勇气慑服了秦国,维护了国家的尊严。\n相如归国后,对廉颇表示礼让,以大局为重。他在处事方面,可称得上是智勇兼备啊!\"\n能得到史家如此高的评价,蔺相如可谓实至名归。能得到史家如此高的评价,蔺相如可谓实至名归。\n从蔺相如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出两点:一、真正的勇,是以理服人的;二、真正的勇,\n并非一味向前,有时候也要懂得退让。从蔺相如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出两点:一、真正的勇,是以理服人的;二、真正的勇,\n并非一味向前,有时候也要懂得退让。\n让我们学习当一名真正的勇者吧!让我们学习当一名真正的勇者吧!\n史记原典精选史记原典精选\n相如因持璧却[1]立、倚柱,怒发上冲冠[2],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n负其强[3],以空言求璧,偿[4]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5]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6]强秦之欢[7],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8]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9],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n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n礼节甚倨[10];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11]\n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礼节甚倨[[10]]{.ul};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n《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n蔺相如于是拿着璧往后退,站定后倚着廷柱,极度愤怒地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这块璧,所以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把大臣们找来商量,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仗着自己强大,想用空话换得这块璧,那些做为交换的城恐怕得不蔺相如于是拿着璧往后退,站定后倚着廷柱,极度愤怒地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这块璧,所以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把大臣们找来商量,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仗着自己强大,想用空话换得这块璧,那些做为交换的城恐怕得不\n到。'大家都不主张把璧交给秦国。但臣认为,百姓在交往时尚且诚实不欺,何况大国!再说只因一块璧就惹强大的秦国不高兴,真是万万不可行!因此赵王斋戒五天,命我出使,将璧玉奉上,并且在大殿之上呈送国书。这么做是为什么?是为了尊重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如今我来,大王只在玩乐的地方接见我,礼节很傲慢。拿到璧玉就传给姬妾看,以此来戏弄我。臣见大王没有要把城池送给赵王的意思,所以我又把璧拿了回来。大王若是逼我,我就让自己的头和这块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蔺相如高举着璧玉,斜睨着柱子,作势要撞柱子。秦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到。'大家都不主张把璧交给秦国。但臣认为,百姓在交往时尚且诚实不欺,何况大国!再说只因一块璧就惹强大的秦国不高兴,真是万万不可行!因此赵王斋戒五天,命我出使,将璧玉奉上,并且在大殿之上呈送国书。这么做是为什么?是为了尊重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如今我来,大王只在玩乐的地方接见我,礼节很傲慢。拿到璧玉就传给姬妾看,以此来戏弄我。臣见大王没有要把城池送给赵王的意思,所以我又把璧拿了回来。大王若是逼我,我就让自己的头和这块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蔺相如高举着璧玉,斜睨着柱子,作势要撞柱子。秦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n会,我哪能说话不算话呢?\"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会,我哪能说话不算话呢?\"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n【注释】[1]却:后退。\n[2]怒发上冲冠:愤怒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比喻非常生气。\n[3]负其强:依靠自己强大。 [4]偿:送。 [5]布衣:平民百姓。\n[6]逆:违【注释】[[1]]{.ul}却:后退。\n[[2]]{.ul}怒发上冲冠:愤怒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比喻非常生气。\n[[3]]{.ul}负其强:依靠自己强大。 [[4]]{.ul}偿:送。 布衣:平民百姓。\n逆:违\n背。 [7]欢:欢心。 [8]书:国书。 [9]列观:一般的台观。\n[10]倨:傲慢 [11]辞谢:道歉,谢罪。背。 欢:欢心。 书:国书。\n列观:一般的台观。 倨:傲慢 辞谢:道歉,谢罪。\n词语收藏夹词语收藏夹\n一、完璧归赵:比喻物归原主。一、完璧归赵:比喻物归原主。\n例句 这件国宝让其他国家借去展览了半年,如今完璧归赵。 例句\n这件国宝让其他国家借去展览了半年,如今完璧归赵。\n二、负荆请罪:形容真心地认错,请求责罚。二、负荆请罪:形容真心地认错,请求责罚。\n例句\n这件事是我做错了,我现在就向您负荆请罪。三、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共死的好友。\n例句\n这件事是我做错了,我现在就向您负荆请罪。三、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共死的好友。\n例句 他和他的战友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成了刎颈之交。 例句\n他和他的战友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成了刎颈之交。\n将军们将军们\n赵奢、赵括、廉颇、李牧的故事赵奢、赵括、廉颇、李牧的故事\n人才都渴望能被明主所用,若无法在自己国家一展所长,只好到其他国家寻找机会。不管境遇如何,他们却始终怀着报效祖国之心。人才都渴望能被明主所用,若无法在自己国家一展所长,只好到其他国家寻找机会。不管境遇如何,他们却始终怀着报效祖国之心。\n赵奢劝平原君赵奢劝平原君\n赵奢原本是赵国负责征收田赋的官吏。赵奢原本是赵国负责征收田赋的官吏。\n有一次收租税时,平原君家不肯缴纳租税,赵奢依法处死了平原君家九个缴纳租税的负责人。平原君为此大怒,要杀赵奢。有一次收租税时,平原君家不肯缴纳租税,赵奢依法处死了平原君家九个缴纳租税的负责人。平原君为此大怒,要杀赵奢。\n赵奢对平原君说:\"您是赵国的贵公子,如今我若纵容公子家不缴纳租税而不秉公处理,那么法令的公信力就会削弱。公信力一旦削弱,\n国家就会开始衰颓;国家一旦衰颓,诸侯就会出兵进犯;诸侯一旦进\n犯,赵国也就灭亡了;赵国一旦灭亡,您还能拥有当前的财富吗?以您的尊贵来说,若能奉公守法,就能发挥领头的作用,让全国上下一心。全国上下一心,国家就会强盛;国家强盛,赵国就会稳固,而您贵为王亲,还怕被天下人轻视吗?\"赵奢对平原君说:\"您是赵国的贵公子,如今我若纵容公子家不缴纳租税而不秉公处理,那么法令的公信力就会削弱。公信力一旦削弱,\n国家就会开始衰颓;国家一旦衰颓,诸侯就会出兵进犯;诸侯一旦进\n犯,赵国也就灭亡了;赵国一旦灭亡,您还能拥有当前的财富吗?以您的尊贵来说,若能奉公守法,就能发挥领头的作用,让全国上下一心。全国上下一心,国家就会强盛;国家强盛,赵国就会稳固,而您贵为王亲,还怕被天下人轻视吗?\"\n平原君听了他的话,认为他很有才能,便将他推荐给赵王。平原君听了他的话,认为他很有才能,便将他推荐给赵王。\n赵王于是让赵奢管理整个国家赋政。从此全国赋税都很公平,人民富庶而国库充足。赵王于是让赵奢管理整个国家赋政。从此全国赋税都很公平,人民富庶而国库充足。\n赵奢解救危城赵奢解救危城\n后来,秦军攻打赵国,驻扎在阏与这个地方。后来,秦军攻打赵国,驻扎在阏与这个地方。\n赵王召见廉颇,问:\"阏与有难,能不能前往救援?\"赵王召见廉颇,问:\"阏与有难,能不能前往救援?\"\n廉颇回答:\"前往阏与的路途遥远,地势狭窄又危险,很难前往救援。\"廉颇回答:\"前往阏与的路途遥远,地势狭窄又危险,很难前往救援。\"\n赵王又把乐乘召来,用同样的话问他。乐乘的回答和廉颇一样。赵王最后把赵奢找来问了同样的问题。赵王又把乐乘召来,用同样的话问他。乐乘的回答和廉颇一样。赵王最后把赵奢找来问了同样的问题。\n赵奢回答:\"路途遥远,地势狭窄又危险。如果双方对战,就会像两只老鼠在洞里相斗,谁凶猛谁就赢。\"赵奢回答:\"路途遥远,地势狭窄又危险。如果双方对战,就会像两只老鼠在洞里相斗,谁凶猛谁就赢。\"\n赵王于是命赵奢为统帅,带兵前去解救阏与。赵王于是命赵奢为统帅,带兵前去解救阏与。\n部队离开邯郸三十里之后,赵奢下令:\"凡是敢对军事行动表达任何意见的,处以死刑。\"部队离开邯郸三十里之后,赵奢下令:\"凡是敢对军事行动表达任何意见的,处以死刑。\"\n秦军驻扎在武安的西边,击鼓呐喊的练兵声震动了武安城中的屋瓦。赵军侦察敌情的斥候回报这一情况后,请求将军赶紧出兵援救武安,赵奢立刻将他斩首。秦军驻扎在武安的西边,击鼓呐喊的练兵声震动了武安城中的屋瓦。赵军侦察敌情的斥候回报这一情况后,请求将军赶紧出兵援救武安,赵奢立刻将他斩首。\n赵军构筑营垒,按兵不动二十八天,且一再地加强工事。赵军构筑营垒,按兵不动二十八天,且一再地加强工事。\n秦军派间谍潜入赵营,赵奢刻意款待这些间谍,然后让他们离开。间谍回来将赵军的情况一说,秦军的将帅简直乐坏了,说:\"部队秦军派间谍潜入赵营,赵奢刻意款待这些间谍,然后让他们离开。间谍回来将赵军的情况一说,秦军的将帅简直乐坏了,说:\"部队\n离开国都三十里,就不再往前走,还忙着盖营垒,这下阏与已非赵国所能拥有了。\"离开国都三十里,就不再往前走,还忙着盖营垒,这下阏与已非赵国所能拥有了。\"\n事实上,赵奢送走那些秦军间谍后,立刻下令士兵卸下铁甲,急速前进,只花了两天一夜的时间就赶到了阏与,并派出一支善于射箭的部队,让他们在距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扎营。赵军的营垒才刚构筑完成,\n秦军便得知消息,全面扑击而来。事实上,赵奢送走那些秦军间谍后,立刻下令士兵卸下铁甲,急速前进,只花了两天一夜的时间就赶到了阏与,并派出一支善于射箭的部队,让他们在距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扎营。赵军的营垒才刚构筑完成,\n秦军便得知消息,全面扑击而来。\n赵奢有个部下叫许历,此时不顾军令,想对军事行动有所进谏。赵奢说:\"让他进来吧!\"赵奢有个部下叫许历,此时不顾军令,想对军事行动有所进谏。赵奢说:\"让他进来吧!\"\n许历对赵奢说:\"秦军原本没料到赵军会来这里,现在肯定来势汹汹,将军一定要集结兵力,严阵以待,不然就会失败。\"许历对赵奢说:\"秦军原本没料到赵军会来这里,现在肯定来势汹汹,将军一定要集结兵力,严阵以待,不然就会失败。\"\n赵奢说:\"好,我接受你的建议。\"赵奢说:\"好,我接受你的建议。\"\n许历请罪:\"属下不顾军令而进谏,愿受军法处置。\"\n赵奢说:\"等回邯郸后再说吧!\"许历请罪:\"属下不顾军令而进谏,愿受军法处置。\"\n赵奢说:\"等回邯郸后再说吧!\"\n许历又向赵奢进谏:\"先占领北山即能取胜,后到达的就要吃败仗了。\"许历又向赵奢进谏:\"先占领北山即能取胜,后到达的就要吃败仗了。\"\n赵奢同意这个看法,便发动万名兵卒先占领了北山。秦兵到了后,迟迟攻不上北山。赵奢同意这个看法,便发动万名兵卒先占领了北山。秦兵到了后,迟迟攻不上北山。\n赵奢发动军队猛烈攻击,大败秦军。秦军溃散,四处奔逃。赵军解除了阏与之围,得胜归国。赵奢发动军队猛烈攻击,大败秦军。秦军溃散,四处奔逃。赵军解除了阏与之围,得胜归国。\n赵惠文王赐封赵奢为马服君,任许历为国尉。赵奢至此与廉颇、蔺相如地位相同。赵惠文王赐封赵奢为马服君,任许历为国尉。赵奢至此与廉颇、蔺相如地位相同。\n纸上谈兵的赵括纸上谈兵的赵括\n赵惠文王过世后,孝成王继位。赵惠文王过世后,孝成王继位。\n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形成对峙的局面。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形成对峙的局面。\n当时,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赵王派廉颇带兵攻打秦军,却屡次被秦军击退,赵军因此坚守营垒不战。秦军几次挑战,赵军怎么也不肯出战。当时,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赵王派廉颇带兵攻打秦军,却屡次被秦军击退,赵军因此坚守营垒不战。秦军几次挑战,赵军怎么也不肯出战。\n秦国派出间谍散播谣言:\"秦国最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当将军。\"秦国派出间谍散播谣言:\"秦国最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当将军。\"\n赵王相信了这个谣言,打算让赵括取代廉颇。赵王相信了这个谣言,打算让赵括取代廉颇。\n蔺相如劝赵王说:\"大王只凭名声就任用赵括,这好比用胶黏住调音的弦柱,再去弹瑟。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根本不懂如何在战场上随机应变。\"蔺相如劝赵王说:\"大王只凭名声就任用赵括,这好比用胶黏住调音的弦柱,再去弹瑟。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根本不懂如何在战场上随机应变。\"\n赵王不听蔺相如的劝告,执意命赵括为将军。赵王不听蔺相如的劝告,执意命赵括为将军。\n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谈论战略,自以为天底下没有人比得上他。他曾经跟父亲赵奢谈用兵的道理,赵奢难不倒他,但也不特别称赞他。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谈论战略,自以为天底下没有人比得上他。他曾经跟父亲赵奢谈用兵的道理,赵奢难不倒他,但也不特别称赞他。\n赵括的母亲问赵奢:\"为什么不夸赞儿子?\"赵括的母亲问赵奢:\"为什么不夸赞儿子?\"\n赵奢说:\"用兵打仗,攸关生死,括儿却说得那么容易。赵国日后不派他当将军便罢,若派他当将军,赵军必定惨败。\"赵奢说:\"用兵打仗,攸关生死,括儿却说得那么容易。赵国日后不派他当将军便罢,若派他当将军,赵军必定惨败。\"\n等到赵括率领大军即将出发时,赵括的母亲上书给赵王,说:\"千万不能让赵括当将军!\"等到赵括率领大军即将出发时,赵括的母亲上书给赵王,说:\"千万不能让赵括当将军!\"\n赵王问:\"为什么?\"赵王问:\"为什么?\"\n赵括的母亲说:\"当初我侍奉赵括的父亲,他身为大将军,亲自捧着饮食侍候过的军吏数以十计,当成好友看待的数以百计,而大王和宗室贵族所赏赐的物品,他都分送给军吏和幕僚。从接受命令那天起,他就不问家里的事情。赵括如今刚当上将军,就摆架子要大家照规矩来拜见他,使得军吏没有一个人敢抬头看他。大王所赏赐的黄金币帛,他都带回家好好收藏,而且天天留心哪里有便宜合适的田宅,能收购的就尽可能收购。大王看他哪里像他父亲?这对父子完全是不同的心思,希望大王不要派赵括去。\"赵括的母亲说:\"当初我侍奉赵括的父亲,他身为大将军,亲自捧着饮食侍候过的军吏数以十计,当成好友看待的数以百计,而大王和宗室贵族所赏赐的物品,他都分送给军吏和幕僚。从接受命令那天起,他就不问家里的事情。赵括如今刚当上将军,就摆架子要大家照规矩来拜见他,使得军吏没有一个人敢抬头看他。大王所赏赐的黄金币帛,他都带回家好好收藏,而且天天留心哪里有便宜合适的田宅,能收购的就尽可能收购。大王看他哪里像他父亲?这对父子完全是不同的心思,希望大王不要派赵括去。\"\n赵王说:\"老夫人,你就别管这件事了。我已经决定了!\"赵王说:\"老夫人,你就别管这件事了。我已经决定了!\"\n赵括的母亲说:\"大王如果执意要派赵括去,假设他做得不够称职,我可以不受牵连吗?\"赵括的母亲说:\"大王如果执意要派赵括去,假设他做得不够称职,我可以不受牵连吗?\"\n赵王说:\"可以。\"赵王说:\"可以。\"\n赵括错误的一战赵括错误的一战\n赵括取代廉颇后,变更军中原有的规定,把带兵的人也都换成自己人。赵括取代廉颇后,变更军中原有的规定,把带兵的人也都换成自己人。\n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运用奇袭战略假装败逃,然后截断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运用奇袭战略假装败逃,然后截断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n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饿得受不了了,由赵括亲自领军,精锐尽出,\n和秦军展开肉搏战。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饿得受不了了,由赵括亲自领军,精锐尽出,\n和秦军展开肉搏战。\n秦军射杀了赵括。赵军大败,数十万人投降秦军,但秦军把他们全都活埋了。赵军前后死亡人数多达四十五万人。秦军射杀了赵括。赵军大败,数十万人投降秦军,但秦军把他们全都活埋了。赵军前后死亡人数多达四十五万人。\n来年开始,秦军围攻邯郸一年多,赵国几乎无法脱困。幸亏有魏、来年开始,秦军围攻邯郸一年多,赵国几乎无法脱困。幸亏有魏、\n楚友军前来救援,才得以逼退秦军。楚友军前来救援,才得以逼退秦军。\n至于赵括的母亲,由于事先已经向赵王禀明,并且与赵括脱离了关系,所以赵王没有诛杀她。至于赵括的母亲,由于事先已经向赵王禀明,并且与赵括脱离了关系,所以赵王没有诛杀她。\n老将廉颇的心愿老将廉颇的心愿\n邯郸解围后七年(《史记》误为五年),燕国采用栗腹的计策,认为赵国的壮丁都死在长平之战,而他们的遗孤尚未长大,赵国兵力空\n虚,便发兵攻打赵国。邯郸解围后七年(《史记》误为五年),燕国采用栗腹的计策,认为赵国的壮丁都死在长平之战,而他们的遗孤尚未长大,赵国兵力空\n虚,便发兵攻打赵国。\n赵王派廉颇带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了栗腹,接着包围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池,请求讲和,赵国才同意撤军。赵王派廉颇带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了栗腹,接着包围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池,请求讲和,赵国才同意撤军。\n赵王把尉文这个地方封给廉颇,封他为信平君,由他出任代理相国。赵王把尉文这个地方封给廉颇,封他为信平君,由他出任代理相国。\n廉颇先前在长平被罢免失去权势时,门客都离他而去;如今他被重用,那些门客又找上门了。廉颇先前在长平被罢免失去权势时,门客都离他而去;如今他被重用,那些门客又找上门了。\n廉颇不高兴地说:\"你们走吧!\"廉颇不高兴地说:\"你们走吧!\"\n那些门客说:\"唉!您的见解怎么如此跟不上时代呢?天下人都是根据利害关系在打交道的。您得势,我们跟随;您不得势,我们离去。这本来就是常理,有什么好抱怨的?\"那些门客说:\"唉!您的见解怎么如此跟不上时代呢?天下人都是根据利害关系在打交道的。您得势,我们跟随;您不得势,我们离去。这本来就是常理,有什么好抱怨的?\"\n过了六年,赵国派廉颇攻打魏国,攻占了繁阳。过了六年,赵国派廉颇攻打魏国,攻占了繁阳。\n赵孝成王过世后,太子悼襄王即位,派乐乘接替廉颇的位置。廉颇一气之下带人攻打乐乘,乐乘败走,廉颇本人也逃往魏国的大梁。第二年,赵国以李牧为大将,进攻燕国,攻下了武遂和方城。赵孝成王过世后,太子悼襄王即位,派乐乘接替廉颇的位置。廉颇一气之下带人攻打乐乘,乐乘败走,廉颇本人也逃往魏国的大梁。第二年,赵国以李牧为大将,进攻燕国,攻下了武遂和方城。\n廉颇在大梁住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得到魏国的信任和重用。\n之后,赵国屡次被秦军所困。赵王很想重新起用廉颇,廉颇也一直廉颇在大梁住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得到魏国的信任和重用。\n之后,赵国屡次被秦军所困。赵王很想重新起用廉颇,廉颇也一直\n这么期待着。于是赵王派了一名使者去探视廉颇,想知道他还能不能担任要职。廉颇的仇家郭开用重金贿赂使者,要他在赵王面前说廉颇的坏这么期待着。于是赵王派了一名使者去探视廉颇,想知道他还能不能担任要职。廉颇的仇家郭开用重金贿赂使者,要他在赵王面前说廉颇的坏\n话。话。\n赵国使者见到了廉颇。用餐时,廉颇故意在使者面前吃掉一斗米饭和十斤肉,接着披上铁甲,跨上马鞍,以显示自己老当益壮。赵国使者见到了廉颇。用餐时,廉颇故意在使者面前吃掉一斗米饭和十斤肉,接着披上铁甲,跨上马鞍,以显示自己老当益壮。\n使者回国禀报赵王,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不错。可是他在陪我闲聊的时候,就连续跑了三趟厕所。\"使者回国禀报赵王,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不错。可是他在陪我闲聊的时候,就连续跑了三趟厕所。\"\n赵王听到这番话,认为廉颇老了,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就不再召他回国。赵王听到这番话,认为廉颇老了,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就不再召他回国。\n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停留,便暗中派人去接他。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停留,便暗中派人去接他。\n廉颇当上楚国的将军,却始终没有战功。他总是说:\"我想指挥的是赵国的子弟兵啊!\"廉颇当上楚国的将军,却始终没有战功。他总是说:\"我想指挥的是赵国的子弟兵啊!\"\n廉颇最后死在楚国的寿春。廉颇最后死在楚国的寿春。\n匈奴克星李牧匈奴克星李牧\n李牧是赵国北部边防的良将,长期驻守在代县、雁门一带,防备匈奴入侵。李牧是赵国北部边防的良将,长期驻守在代县、雁门一带,防备匈奴入侵。\n他经常根据情势的需要设置官吏,并把自己从边城收到的租税送进将军的幕府,作为士兵开销的经费。他经常根据情势的需要设置官吏,并把自己从边城收到的租税送进将军的幕府,作为士兵开销的经费。\n李牧对战士们非常好,每天都宰杀牛羊慰劳士兵,训练士兵射箭骑马,注意烽火的讯息,并且经常派出侦察人员刺探敌情。李牧对战士们非常好,每天都宰杀牛羊慰劳士兵,训练士兵射箭骑马,注意烽火的讯息,并且经常派出侦察人员刺探敌情。\n李牧规定:\"匈奴一旦入侵,就要立即回防,谁要是敢去捉拿匈奴,斩!\"李牧规定:\"匈奴一旦入侵,就要立即回防,谁要是敢去捉拿匈奴,斩!\"\n因此,每当烽火传出匈奴来犯的警报,李牧的部队就会整批退回堡垒,不出战。因此,每当烽火传出匈奴来犯的警报,李牧的部队就会整批退回堡垒,不出战。\n如此经过几年,赵军没有任何损失。匈奴因此以为李牧是个胆小鬼,而赵国的边防士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军实在很胆怯。如此经过几年,赵军没有任何损失。匈奴因此以为李牧是个胆小鬼,而赵国的边防士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军实在很胆怯。\n赵王派人去责备李牧,但李牧依然故我。赵王一怒之下便将他召回,改派别人代替他。赵王派人去责备李牧,但李牧依然故我。赵王一怒之下便将他召回,改派别人代替他。\n此后的一年多,只要匈奴来犯,赵军必定迎战。但战败的次数居多,伤亡惨重,最后边境都无法耕田和放牧了。此后的一年多,只要匈奴来犯,赵军必定迎战。但战败的次数居多,伤亡惨重,最后边境都无法耕田和放牧了。\n赵王于是又请李牧担任边地守将,但李牧推说有病,不肯出任。赵王态度强硬,要求李牧再度领兵。赵王于是又请李牧担任边地守将,但李牧推说有病,不肯出任。赵王态度强硬,要求李牧再度领兵。\n李牧趁机说:\"假如大王一定要起用微臣,请准许臣用以前的方法守护边境,这样臣才敢奉命。\"李牧趁机说:\"假如大王一定要起用微臣,请准许臣用以前的方法守护边境,这样臣才敢奉命。\"\n赵王答应了他的条件。赵王答应了他的条件。\n李牧到了边境,行事风格一如从前。几年下来,匈奴毫无进展,依旧认定李牧是个胆小鬼。李牧到了边境,行事风格一如从前。几年下来,匈奴毫无进展,依旧认定李牧是个胆小鬼。\n边防的士兵们每天得到赏赐,却闲得发慌,纷纷表示愿意一战。李牧眼见时机成熟,于是精心挑选战车一千三百辆、战马一万三千匹,曾获百金之赏的精锐勇士五万人、善于射箭的士兵十万人,把他们组织起来,加以训练。边防的士兵们每天得到赏赐,却闲得发慌,纷纷表示愿意一战。李牧眼见时机成熟,于是精心挑选战车一千三百辆、战马一万三千匹,曾获百金之赏的精锐勇士五万人、善于射箭的士兵十万人,把他们组织起来,加以训练。\n李牧又让人们四处放牧,使得满山遍野看起来都是牛羊。李牧又让人们四处放牧,使得满山遍野看起来都是牛羊。\n当匈奴的一小队人马入侵时,李牧就假装迎战失败,故意让几千人被匈奴俘虏。当匈奴的一小队人马入侵时,李牧就假装迎战失败,故意让几千人被匈奴俘虏。\n匈奴的首领单于得到这个消息,立刻率领大批人马扑击而来。匈奴的首领单于得到这个消息,立刻率领大批人马扑击而来。\n李牧布下奇阵,从左右两翼包抄夹击,大败匈奴,杀了十多万名敌人,灭了襜兰,打败东胡,收服林胡,仅让单于脱逃。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再接近赵国边城。李牧布下奇阵,从左右两翼包抄夹击,大败匈奴,杀了十多万名敌人,灭了襜兰,打败东胡,收服林胡,仅让单于脱逃。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再接近赵国边城。\n李牧遭国君暗杀李牧遭国君暗杀\n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在廉颇逃到魏国之后,赵国任命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在廉颇逃到魏国之后,赵国任命\n李牧为将进攻燕国,打下武遂和方城。李牧为将进攻燕国,打下武遂和方城。\n十年后,秦军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斩杀赵军十万人。赵国派李牧当大将军,在宜安大破秦军。十年后,秦军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斩杀赵军十万人。赵国派李牧当大将军,在宜安大破秦军。\n李牧被封为武安君。李牧被封为武安君。\n又过了三年,秦军攻打番吾。李牧击败秦军,并向南击退韩国和魏国。又过了三年,秦军攻打番吾。李牧击败秦军,并向南击退韩国和魏国。\n赵王迁七年(公元前229年),秦国派王翦进攻赵国。赵国派李牧和司马尚两人抵挡秦军。赵王迁七年(公元前229年),秦国派王翦进攻赵国。赵国派李牧和司马尚两人抵挡秦军。\n秦国向赵王的宠臣郭开行贿,让他散播谣言,说李牧和司马尚要造反。秦国向赵王的宠臣郭开行贿,让他散播谣言,说李牧和司马尚要造反。\n赵王派赵葱和齐国将军颜聚去取代李牧,但李牧不肯接受命令。赵王便暗中派人杀了李牧,并罢免了司马尚的职务。赵王派赵葱和齐国将军颜聚去取代李牧,但李牧不肯接受命令。赵王便暗中派人杀了李牧,并罢免了司马尚的职务。\n三个月后,王翦对赵国展开猛烈的攻击,大败赵军,杀了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和将军颜聚。三个月后,王翦对赵国展开猛烈的攻击,大败赵军,杀了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和将军颜聚。\n最后,秦国灭了赵国(公元前222年)。最后,秦国灭了赵国(公元前222年)。\n三分钟读历史关键三分钟读历史关键\n赵孝成王作为长平之战中赵国的决策者,表现得很昏庸:轻信谣言,弃老练的良将廉颇于不顾,起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就算赵括的母亲提出具体的警告,也不采信。赵孝成王作为长平之战中赵国的决策者,表现得很昏庸:轻信谣言,弃老练的良将廉颇于不顾,起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就算赵括的母亲提出具体的警告,也不采信。\n赵孝成王之后的继承者也好不到哪里去。廉颇和李牧两人的遭遇,反映出赵国的每况愈下都是由赵国领导者造成的。前后几任赵王都不懂得使用人才。赵孝成王之后的继承者也好不到哪里去。廉颇和李牧两人的遭遇,反映出赵国的每况愈下都是由赵国领导者造成的。前后几任赵王都不懂得使用人才。\n人才都渴望能被明主所用,若不能在国内一展长才,就可能被迫到其他国家去寻找机\n会,这便是所谓的\"人才外流\"。在《史记》里,这种现象随处可见,但廉颇的例子不免让人多\n生感慨:廉颇人在他国,却始终怀着报效祖国的心志,而赵王竟因\"谗言\"就否定了他的能力。人才都渴望能被明主所用,若不能在国内一展长才,就可能被迫到其他国家去寻找机\n会,这便是所谓的\"人才外流\"。在《史记》里,这种现象随处可见,但廉颇的例子不免让人多\n生感慨:廉颇人在他国,却始终怀着报效祖国的心志,而赵王竟因\"谗言\"就否定了他的能力。\n南宋词人辛弃疾同样也有怀才不遇的悲愤,他在《永遇乐》一词里写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南宋词人辛弃疾同样也有怀才不遇的悲愤,他在《永遇乐》一词里写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n坦白说,这已经不只是辛弃疾才有的感叹,而是所有怀才不遇的人都会有的心声。坦白说,这已经不只是辛弃疾才有的感叹,而是所有怀才不遇的人都会有的心声。\n史记原典精选史记原典精选\n赵王信秦之闲[1]。秦之闲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2]使括,若胶柱[3]而鼓[4]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5]也。\"赵王不听,遂将之[6]。赵王信秦之闲。秦之闲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n《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n赵王相信秦国散播的谣言。秦国散播谣言说:\"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赵国派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当将军。\"赵王因此任命赵括当将帅,取代廉颇。蔺相如说:\"大王仅凭名声就任用赵括,好比用胶黏住调音的弦柱,然后弹瑟啊!赵括只会读他父亲所留下的兵书,根本不懂得在战场上随机应赵王相信秦国散播的谣言。秦国散播谣言说:\"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赵国派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当将军。\"赵王因此任命赵括当将帅,取代廉颇。蔺相如说:\"大王仅凭名声就任用赵括,好比用胶黏住调音的弦柱,然后弹瑟啊!赵括只会读他父亲所留下的兵书,根本不懂得在战场上随机应\n变。\"赵王不听,终究任用赵括为将军。变。\"赵王不听,终究任用赵括为将军。\n【注释】[1]闲:同\"间\",谣言。 [2]名:名声。\n[3]胶柱:用胶黏住乐器上调音的弦柱。 [4]鼓:弹奏。 [5]合变:应变。\n[6]将之:任用他当将军。【注释】[[1]]{.ul}闲:同\"间\",谣言。\n[[2]]{.ul}名:名声。 [[3]]{.ul}胶柱:用胶黏住乐器上调音的弦柱。\n鼓:弹奏。 合变:应变。 将之:任用他当将军。\n词语收藏夹词语收藏夹\n一、两鼠斗穴:比喻敌对的双方在不甚开阔的地方相遇。一、两鼠斗穴:比喻敌对的双方在不甚开阔的地方相遇。\n例句\n两位拳击手在画出的小小的方格内较劲,犹如两鼠斗穴。二、胶柱鼓瑟:比喻不知变通。\n例句\n两位拳击手在画出的小小的方格内较劲,犹如两鼠斗穴。二、胶柱鼓瑟:比喻不知变通。\n例句 你这么做岂不是胶柱鼓瑟,只会让问题更难解决。 例句\n你这么做岂不是胶柱鼓瑟,只会让问题更难解决。\n三、纸上谈兵:后人用这个词语形容赵括只会空谈兵法。比喻不切实际的言论。三、纸上谈兵:后人用这个词语形容赵括只会空谈兵法。比喻不切实际的言论。\n例句 你别只是纸上谈兵,有实际的作为才是最重要的。 例句\n你别只是纸上谈兵,有实际的作为才是最重要的。\n出奇致胜出奇致胜\n田单复国的故事田单复国的故事\n作为一名领导者,田单的出奇之处在于,不仅懂得应变,还懂得创新求变。齐军在他的指挥下,奇兵迭出不穷,能与正面交锋形成完美的搭配。作为一名领导者,田单的出奇之处在于,不仅懂得应变,还懂得创新求变。齐军在他的指挥下,奇兵迭出不穷,能与正面交锋形成完美的搭配。\n齐国的光景齐国的光景\n齐国在齐愍王时一度非常强盛,南败楚国,西摧韩、赵、魏\"三晋\",后来跟\"三晋\"合力攻秦,还帮赵国灭了中山国,接着又击破宋国。齐国的土地因此增加了一千多里。齐国在齐愍王时一度非常强盛,南败楚国,西摧韩、赵、魏\"三晋\",后来跟\"三晋\"合力攻秦,还帮赵国灭了中山国,接着又击破宋国。齐国的土地因此增加了一千多里。\n齐愍王与秦昭王争相自尊为帝(公元前288年)。齐称\"东帝\",秦称\"西帝\",只是不久之后都取消了帝号,恢复称王。齐愍王与秦昭王争相自尊为帝(公元前288年)。齐称\"东帝\",秦称\"西帝\",只是不久之后都取消了帝号,恢复称王。\n当时,诸侯见齐国强盛,都想背弃秦国,向齐国靠拢。但齐愍王日渐自大,愈来愈骄横,百姓都苦不堪言。当时,诸侯见齐国强盛,都想背弃秦国,向齐国靠拢。但齐愍王日渐自大,愈来愈骄横,百姓都苦不堪言。\n燕昭王认为机不可失,向大将乐毅问起讨伐齐国的事。燕昭王认为机不可失,向大将乐毅问起讨伐齐国的事。\n乐毅回答:\"齐国仍保有霸国的基业,地大人多,独自进攻不容易成功。大王如果一定要讨伐齐国,不如与赵国、楚国、魏国一起联手吧!\"乐毅回答:\"齐国仍保有霸国的基业,地大人多,独自进攻不容易成功。大王如果一定要讨伐齐国,不如与赵国、楚国、魏国一起联手吧!\"\n于是燕昭王派乐毅去和赵惠文王订约结盟,又派使者联络楚、魏两于是燕昭王派乐毅去和赵惠文王订约结盟,又派使者联络楚、魏两\n国,请赵国以攻打齐国的好处来诱说秦国。国,请赵国以攻打齐国的好处来诱说秦国。\n诸侯也怕齐愍王太过骄横,会对自已的国家造成祸患,因此争相与燕国联盟,准备给齐王一个教训。诸侯也怕齐愍王太过骄横,会对自已的国家造成祸患,因此争相与燕国联盟,准备给齐王一个教训。\n乐毅回国后,报告了出使的情况。乐毅回国后,报告了出使的情况。\n燕昭王发动全国兵力来对付齐国,命乐毅担任上将军,而赵惠文王也把相国印授与乐毅。乐毅于是率领赵、楚、韩、魏、燕的部队攻打齐国,在济水以西大败齐军。燕昭王发动全国兵力来对付齐国,命乐毅担任上将军,而赵惠文王也把相国印授与乐毅。乐毅于是率领赵、楚、韩、魏、燕的部队攻打齐国,在济水以西大败齐军。\n各诸侯军见齐军已败,皆收兵返国,只有乐毅带着燕军继续追击,\n直逼齐国的国都临淄。各诸侯军见齐军已败,皆收兵返国,只有乐毅带着燕军继续追击,\n直逼齐国的国都临淄。\n齐愍王在济水西边吃了败仗后,逃到了莒城。齐愍王在济水西边吃了败仗后,逃到了莒城。\n乐毅在齐国带兵四处巡行,逼得各地齐军退守城里。他还攻下了临淄,把齐国所有的财宝和祭器都送回燕国。乐毅在齐国带兵四处巡行,逼得各地齐军退守城里。他还攻下了临淄,把齐国所有的财宝和祭器都送回燕国。\n燕昭王非常高兴,亲自到济水边劳军,赏赐并宴请将士。乐毅受封于昌国,号为昌国君。燕昭王非常高兴,亲自到济水边劳军,赏赐并宴请将士。乐毅受封于昌国,号为昌国君。\n燕昭王走后,命令乐毅继续用兵,以夺取尚未攻占的齐国领地。\n乐毅在齐国用兵五年,拿下齐国七十多座城,并将这些城邑编为郡燕昭王走后,命令乐毅继续用兵,以夺取尚未攻占的齐国领地。\n乐毅在齐国用兵五年,拿下齐国七十多座城,并将这些城邑编为郡\n县,隶属于燕国。齐国最后只剩莒城和即墨两座城没被攻下。县,隶属于燕国。齐国最后只剩莒城和即墨两座城没被攻下。\n曾经非常强盛的齐国,如今苟延残喘,几乎亡国。曾经非常强盛的齐国,如今苟延残喘,几乎亡国。\n逃生有术的田单逃生有术的田单\n田单会当上将军,这大概连他自己也料想不到!田单会当上将军,这大概连他自己也料想不到!\n田单本是齐国田氏王族的远亲,在齐愍王时担任临淄的小官,负责管理市场,没什么名气。田单本是齐国田氏王族的远亲,在齐愍王时担任临淄的小官,负责管理市场,没什么名气。\n乐毅攻打齐国,齐愍王被逼得逃到莒城。接着,燕军长驱直入,横扫齐国,田单也被逼得从临淄逃到安平。乐毅攻打齐国,齐愍王被逼得逃到莒城。接着,燕军长驱直入,横扫齐国,田单也被逼得从临淄逃到安平。\n在安平,田单做了一个令人不解的举动,他叫族人把车轴突出的部分锯掉,装上铁箍。在安平,田单做了一个令人不解的举动,他叫族人把车轴突出的部分锯掉,装上铁箍。\n不久,燕军打到安平,攻破城防。城里的人纷纷逃命,在路上抢\n道,撞得车轴断裂、车子尽毁,因此一个个被燕军逮住。只有田单家族因车轴安装铁箍车身牢固而得以脱逃,安全地逃到即墨。不久,燕军打到安平,攻破城防。城里的人纷纷逃命,在路上抢\n道,撞得车轴断裂、车子尽毁,因此一个个被燕军逮住。只有田单家族因车轴安装铁箍车身牢固而得以脱逃,安全地逃到即墨。\n燕军听说齐王躲在莒城,倾全力对莒城发动攻击。燕军听说齐王躲在莒城,倾全力对莒城发动攻击。\n楚顷襄王想分一杯羹,借机占领齐国土地,便假装派淖齿去解救莒城。楚顷襄王想分一杯羹,借机占领齐国土地,便假装派淖齿去解救莒城。\n齐愍王也想乘机借楚国的力量对抗燕国,便任命淖齿为相国。齐愍王也想乘机借楚国的力量对抗燕国,便任命淖齿为相国。\n淖齿率兵坚守莒城,抵抗燕军的进攻。燕军久攻不下,于是调转方向,往东边去攻打即墨。淖齿率兵坚守莒城,抵抗燕军的进攻。燕军久攻不下,于是调转方向,往东边去攻打即墨。\n即墨大夫出城迎战,战败阵亡。即墨大夫出城迎战,战败阵亡。\n城里需要一个领袖,有人认为田单可以:\"安平那一仗,田单要族人在车轴上安装铁箍,才让全族得以脱险,可见他懂得兵法。\"城里需要一个领袖,有人认为田单可以:\"安平那一仗,田单要族人在车轴上安装铁箍,才让全族得以脱险,可见他懂得兵法。\"\n田单因逃生有术被大家拥护为将军,率领即墨人抵抗燕军。田单因逃生有术被大家拥护为将军,率领即墨人抵抗燕军。\n田单出奇计田单出奇计\n田单也许真的懂兵法,因为他接连使出许多奇招来对付燕国。田单也许真的懂兵法,因为他接连使出许多奇招来对付燕国。\n当时,燕昭王刚过世,继位的燕惠王与乐毅不和。田单得到这个消息后,乘机在燕国施行反间计,放话说:\"齐王已经死了,却有两座城没被攻下。乐毅迟迟不结束攻城战,是怕攻下归国后,国君会借机杀\n他。表面上说是讨伐齐国,其实是想联合齐国兵力,在齐国称王。因为齐人至今尚未完全归顺,所以乐毅慢慢进攻即墨,以便见机行事。齐人现在最怕的是燕国派其他将军来,一旦换掉乐毅,即墨就完了。\"当时,燕昭王刚过世,继位的燕惠王与乐毅不和。田单得到这个消息后,乘机在燕国施行反间计,放话说:\"齐王已经死了,却有两座城没被攻下。乐毅迟迟不结束攻城战,是怕攻下归国后,国君会借机杀\n他。表面上说是讨伐齐国,其实是想联合齐国兵力,在齐国称王。因为齐人至今尚未完全归顺,所以乐毅慢慢进攻即墨,以便见机行事。齐人现在最怕的是燕国派其他将军来,一旦换掉乐毅,即墨就完了。\"\n燕王听信了这些谣言,于是派骑劫去替代乐毅。燕王听信了这些谣言,于是派骑劫去替代乐毅。\n被解除任命的乐毅并未返回燕国,而是投奔赵国。燕国军民为此感到相当愤慨。被解除任命的乐毅并未返回燕国,而是投奔赵国。燕国军民为此感到相当愤慨。\n田单命令城里的人在用餐之前,都要在庭院里祭拜祖先。天上的飞鸟因此纷纷盘旋而下,要吃祭拜时进献的食物。田单命令城里的人在用餐之前,都要在庭院里祭拜祖先。天上的飞鸟因此纷纷盘旋而下,要吃祭拜时进献的食物。\n驻扎在城外的燕军看到这种情形,觉得很奇怪,于是田单又对外放话:\"这是神仙要下凡来教导我们了。\"之后又命人四处传言:\"将会有神人来当我们的导师。\"驻扎在城外的燕军看到这种情形,觉得很奇怪,于是田单又对外放话:\"这是神仙要下凡来教导我们了。\"之后又命人四处传言:\"将会有神人来当我们的导师。\"\n有个士兵一时兴起,信口胡诌:\"那我可以当你们的导师吗?\"说完掉头就走。有个士兵一时兴起,信口胡诌:\"那我可以当你们的导师吗?\"说完掉头就走。\n田单赶紧起身,把那名士兵拉回来,请他东向而坐,拜他为师。那个士兵连忙说:\"我是骗您的,其实我什么本事也没有。\"田单赶紧起身,把那名士兵拉回来,请他东向而坐,拜他为师。那个士兵连忙说:\"我是骗您的,其实我什么本事也没有。\"\n田单小声告诉他:\"您就别说了!\"依旧以奉师之礼对待他。此后,田单每次发布命令,必定说是出自神师的旨意。田单小声告诉他:\"您就别说了!\"依旧以奉师之礼对待他。此后,田单每次发布命令,必定说是出自神师的旨意。\n田单还对外宣称:\"我们最怕燕军将割掉鼻子的齐国俘虏放在阵前,然后出兵和我们作战。燕军要是这么做,即墨非败不可啊!\"田单还对外宣称:\"我们最怕燕军将割掉鼻子的齐国俘虏放在阵前,然后出兵和我们作战。燕军要是这么做,即墨非败不可啊!\"\n燕军听到这些流言,便照着做。即墨城里的人看见投降的齐国人被割掉鼻子,都非常地愤怒,于是更坚决地守着城池,唯恐被燕军俘虏。燕军听到这些流言,便照着做。即墨城里的人看见投降的齐国人被割掉鼻子,都非常地愤怒,于是更坚决地守着城池,唯恐被燕军俘虏。\n田单继续使用反间计,说:\"燕人会不会在城外挖我们的祖坟、羞辱我们的祖先啊?燕人若是这么做,只怕我们的心都寒了。\"田单继续使用反间计,说:\"燕人会不会在城外挖我们的祖坟、羞辱我们的祖先啊?燕人若是这么做,只怕我们的心都寒了。\"\n燕军于是把齐人在城外的祖坟挖开,并焚烧骨骸。即墨人在城上远远看到这种情形,个个痛哭流涕,怒气高涨,都想出城去跟燕军拼个你死我活。燕军于是把齐人在城外的祖坟挖开,并焚烧骨骸。即墨人在城上远远看到这种情形,个个痛哭流涕,怒气高涨,都想出城去跟燕军拼个你死我活。\n田单知道这时军心可用,便亲自带着铁锹等工具,跟士兵们一起做起防御工事,还把妻妾编在队伍之中,拿出所有的饮食犒赏大家。田单知道这时军心可用,便亲自带着铁锹等工具,跟士兵们一起做起防御工事,还把妻妾编在队伍之中,拿出所有的饮食犒赏大家。\n田单命令精锐的部队埋伏起来,让老弱妇孺去城头防守,再派使者告知燕军,他们决定投降了。燕军听到后都欣喜若狂。田单命令精锐的部队埋伏起来,让老弱妇孺去城头防守,再派使者告知燕军,他们决定投降了。燕军听到后都欣喜若狂。\n田单从民间搜集了一千镒黄金,派即墨的富豪把这些黄金送给燕国的将军,并且向对方说:\"即墨就要投降了,希望燕军进城后不要掳掠我们的妻妾,让我们能够好好地安生过活。\"田单从民间搜集了一千镒黄金,派即墨的富豪把这些黄金送给燕国的将军,并且向对方说:\"即墨就要投降了,希望燕军进城后不要掳掠我们的妻妾,让我们能够好好地安生过活。\"\n燕国将军非常高兴,当下就答应了,燕军的防备也因此愈来愈松懈。燕国将军非常高兴,当下就答应了,燕军的防备也因此愈来愈松懈。\n田单出奇兵田单出奇兵\n田单最后使出的奇招,是千年之后仍让人拍案叫绝的\"火牛阵\"。\n他将城里的一千多头牛,都披上画着五彩龙形花纹的大红绸被服。每头牛的角都绑着锋利的刀,尾巴都捆着沾满油脂的芦苇。田单最后使出的奇招,是千年之后仍让人拍案叫绝的\"火牛阵\"。\n他将城里的一千多头牛,都披上画着五彩龙形花纹的大红绸被服。每头牛的角都绑着锋利的刀,尾巴都捆着沾满油脂的芦苇。\n这时,城墙已经凿出了几十个洞。夜里,田单将牛尾巴上的芦苇点燃,放他们出洞,再派五千壮士跟随在后。牛因为尾巴被烧痛,疯狂地向燕军奔去,吓得燕军惊慌失措,四下逃散。这时,城墙已经凿出了几十个洞。夜里,田单将牛尾巴上的芦苇点燃,放他们出洞,再派五千壮士跟随在后。牛因为尾巴被烧痛,疯狂地向燕军奔去,吓得燕军惊慌失措,四下逃散。\n一条条的牛尾巴燃烧得像火把,场面光亮耀眼。仓促间,燕军以为自己看到的是龙,而撞上牛的燕军非死即伤。一条条的牛尾巴燃烧得像火把,场面光亮耀眼。仓促间,燕军以为自己看到的是龙,而撞上牛的燕军非死即伤。\n随行的五千名壮士嘴里衔着禁声的枚,无声无息地杀过去。城里的人擂鼓呐喊,紧跟在后;老弱妇孺也没闲着,把铜器敲得震天响。随行的五千名壮士嘴里衔着禁声的枚,无声无息地杀过去。城里的人擂鼓呐喊,紧跟在后;老弱妇孺也没闲着,把铜器敲得震天响。\n燕军因为惊骇过度,最后大败而走,燕将骑劫也被杀了。燕军因为惊骇过度,最后大败而走,燕将骑劫也被杀了。\n燕军四处逃窜。齐人追逐败走的燕军时,经过的城邑都背叛燕军归附田单,因此田单的兵力愈来愈多。齐军乘胜追击,燕军逃得一日比一日仓皇,一直退到黄河边。燕军四处逃窜。齐人追逐败走的燕军时,经过的城邑都背叛燕军归附田单,因此田单的兵力愈来愈多。齐军乘胜追击,燕军逃得一日比一日仓皇,一直退到黄河边。\n齐军终于收复了失去的七十多座城。齐军终于收复了失去的七十多座城。\n此时,齐愍王已被淖齿所杀。淖齿被莒城里的人所杀,齐襄王则继此时,齐愍王已被淖齿所杀。淖齿被莒城里的人所杀,齐襄王则继\n承了齐愍王的王位。承了齐愍王的王位。\n齐人到莒城迎接齐襄王返回国都临淄,请国君重新执政(公元前齐人到莒城迎接齐襄王返回国都临淄,请国君重新执政(公元前\n279年)。齐襄王即位后,封田单为安平君。279年)。齐襄王即位后,封田单为安平君。\n三分钟读历史关键三分钟读历史关键\n田单复国是个奇迹。事实上,他的所作所为的确只能用一个\"奇\"字来形容。田单复国是个奇迹。事实上,他的所作所为的确只能用一个\"奇\"字来形容。\n太史公称赞田单\"出奇\",认为善于用兵的人,奇兵迭出不穷,能与正面交锋形成完美的搭太史公称赞田单\"出奇\",认为善于用兵的人,奇兵迭出不穷,能与正面交锋形成完美的搭\n配。配。\n太史公说:\"用兵之初要像女孩那样柔静,引诱敌人打开门户;接着要像脱逃的兔子般迅速,让敌人来不及抵抗。\"这几句话说的就是田单吧!太史公说:\"用兵之初要像女孩那样柔静,引诱敌人打开门户;接着要像脱逃的兔子般迅速,让敌人来不及抵抗。\"这几句话说的就是田单吧!\n\"出奇\"一词除了意指\"出奇计、出奇兵\",还有\"奇特、不平凡\"的意思。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来看,田单身为一名领导者,他的出奇之处在于,不仅懂得应变,还懂得突破创新。\"出奇\"一词除了意指\"出奇计、出奇兵\",还有\"奇特、不平凡\"的意思。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来看,田单身为一名领导者,他的出奇之处在于,不仅懂得应变,还懂得突破创新。\n应变是应对变局;突破创新是用新思维、新方法来面对问题,以增进自我能力来突破变局。后者比前者更为积极主动。应变是应对变局;突破创新是用新思维、新方法来面对问题,以增进自我能力来突破变局。后者比前者更为积极主动。\n创新不等于创造。创造是无中生有;创新是改造旧有,从中赋予新功能,就像田单将锯\n短的车轴包上铁箍,以及他在牛的身上披彩衣、绑刀子和捆芦苇,把普通的牛改装成\"火牛\"。创新不等于创造。创造是无中生有;创新是改造旧有,从中赋予新功能,就像田单将锯\n短的车轴包上铁箍,以及他在牛的身上披彩衣、绑刀子和捆芦苇,把普通的牛改装成\"火牛\"。\n田单出奇制胜,扭转了变局。田单出奇制胜,扭转了变局。\n史记原典精选史记原典精选\n田单乃收[1]城中得千馀牛,为绛缯衣[2],画以五彩龙文,\n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3]束苇于尾,烧其端[4]。凿城数十穴,\n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5]光明炫耀[6],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7]击之,而城中鼓噪[8]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n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9]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10]燕而归。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卒至河上,而齐七十馀城皆复为齐。乃迎襄王于莒,入临菑而听致。襄王封田单,号曰安平君。田单乃收城中得千馀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n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3]]{.ul}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n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7]]{.ul}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n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9]]{.ul}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10]]{.ul}燕而归。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卒至河上,而齐七十馀城皆复为齐。乃迎襄王于莒,入临菑而听致。襄王封田单,号曰安平君。\n《史记·田单列传》《史记·田单列传》\n田单于是从城中得到一千多头牛,为牛披上大红绸做成的被服,上头画着五彩龙纹,在牛角上绑锋利的刀子,把沾满油脂的芦苇绑在牛尾上,点燃末端。在城墙上凿了几十个洞,趁夜黑放牛出洞,让壮士五千人跟随在后头。牛因尾巴燃烧发\n热,狂怒的直奔燕军,燕军在夜里惊慌失措。牛尾上的火把光亮耀眼,在燕军眼中,牛身上满是龙纹,碰到牛的人非死即\n伤。五千壮士无声无息的杀过去,城里的人乘机擂鼓呐喊,紧随在后,而老弱妇孺敲得铜器发响,声音惊天动地。燕军非常害怕,大败而逃。齐人因此杀死了燕将骑劫。燕军纷乱,溃散逃命,齐军追击往北溃逃的敌军,经过的城邑都反叛燕军,归附田单。田单兵力日益增多,乘胜追击。燕军仓皇而逃,日见败弱,一直退到黄河边,原先失去的七十多座城池又被齐人收复了。于是田单到莒城迎接齐襄王,襄王也就回到都成,临淄来处理政务。齐襄王封赏田单,赐爵号为平安君。田单于是从城中得到一千多头牛,为牛披上大红绸做成的被服,上头画着五彩龙纹,在牛角上绑锋利的刀子,把沾满油脂的芦苇绑在牛尾上,点燃末端。在城墙上凿了几十个洞,趁夜黑放牛出洞,让壮士五千人跟随在后头。牛因尾巴燃烧发\n热,狂怒的直奔燕军,燕军在夜里惊慌失措。牛尾上的火把光亮耀眼,在燕军眼中,牛身上满是龙纹,碰到牛的人非死即\n伤。五千壮士无声无息的杀过去,城里的人乘机擂鼓呐喊,紧随在后,而老弱妇孺敲得铜器发响,声音惊天动地。燕军非常害怕,大败而逃。齐人因此杀死了燕将骑劫。燕军纷乱,溃散逃命,齐军追击往北溃逃的敌军,经过的城邑都反叛燕军,归附田单。田单兵力日益增多,乘胜追击。燕军仓皇而逃,日见败弱,一直退到黄河边,原先失去的七十多座城池又被齐人收复了。于是田单到莒城迎接齐襄王,襄王也就回到都成,临淄来处理政务。齐襄王封赏田单,赐爵号为平安君。\n【注释】[1]收:搜集、收罗。\n[2]绛缯衣:用大红色的丝绸做成的被服。绛,大红色; 缯,丝织品。\n[3]灌脂:浇上油脂。 [4]端:尾端。 [5]炬火:火把。\n[6]光明炫耀:光芒明亮耀眼。\n[7]衔枚:古人行军或突袭为避免发出声响,会让士兵在嘴里衔枚。枚,像筷子的短棍。\n[8]鼓噪:擂鼓呐喊。\n[9]夷杀:犹言\"斩杀\"。夷,平也,在这里也是\"杀\"的意【注释】[[1]]{.ul}收:搜集、收罗。\n[[2]]{.ul}绛缯衣:用大红色的丝绸做成的被服。绛,大红色; 缯,丝织品。\n[[3]]{.ul}灌脂:浇上油脂。 端:尾端。 炬火:火把。\n光明炫耀:光芒明亮耀眼。\n衔枚:古人行军或突袭为避免发出声响,会让士兵在嘴里衔枚。枚,像筷子的短棍。\n[[8]]{.ul}鼓噪:擂鼓呐喊。\n夷杀:犹言\"斩杀\"。夷,平也,在这里也是\"杀\"的意\n思。 [10]畔:通\"叛\"。思。 畔:通\"叛\"。\n词语收藏夹词语收藏夹\n一、出奇制胜:使出奇计或奇兵制服敌人,赢得胜利。一、出奇制胜:使出奇计或奇兵制服敌人,赢得胜利。\n例句 想要赢得这场战争,唯有出奇制胜。 例句\n想要赢得这场战争,唯有出奇制胜。\n二、动如脱兔:一旦有所行动,就像逃脱的兔子般敏捷。二、动如脱兔:一旦有所行动,就像逃脱的兔子般敏捷。\n例句 他在球场上动如脱兔,谁都防守不了他。 例句\n他在球场上动如脱兔,谁都防守不了他。\n义不帝秦义不帝秦\n鲁仲连的故事鲁仲连的故事\n鲁仲连因为通晓事变之理,没有被乱世的洪流所淹没;因为善为奇谋,他扭转了连贵公子都无法应付的危局,赢得「千古一士」的赞誉。鲁仲连因为通晓事变之理,没有被乱世的洪流所淹没;因为善为奇谋,他扭转了连贵公子都无法应付的危局,赢得「千古一士」的赞誉。\n尊秦为帝尊秦为帝\n鲁仲连是齐国人,喜欢帮人出谋划策且屡有奇谋,却不肯当官,始终保持清高的节操。他游历四方停留在赵国时,正好遇到秦军包围赵国的国都邯郸。鲁仲连是齐国人,喜欢帮人出谋划策且屡有奇谋,却不肯当官,始终保持清高的节操。他游历四方停留在赵国时,正好遇到秦军包围赵国的国都邯郸。\n当时的赵国是孝成王在位。秦王派白起大败长平赵军,前后杀了赵军四十多万人。秦军向东进军,围困邯郸。赵王非常惶恐,而其他诸侯的救兵也不敢对秦军发动攻击。魏安厘王虽然派出将军晋鄙率兵营救赵国,但晋鄙因为忌惮秦军,所以驻留在荡阴县,不敢前进。当时的赵国是孝成王在位。秦王派白起大败长平赵军,前后杀了赵军四十多万人。秦军向东进军,围困邯郸。赵王非常惶恐,而其他诸侯的救兵也不敢对秦军发动攻击。魏安厘王虽然派出将军晋鄙率兵营救赵国,但晋鄙因为忌惮秦军,所以驻留在荡阴县,不敢前进。\n魏王又派客籍将军新垣衍从小路进入邯郸,想通过平原君劝说赵\n王:\"秦国这么急着包围邯郸,起因是先前跟齐愍王争相称帝,不久后便取消帝号。如今齐国日益衰弱,只有秦国能雄霸天下。秦国攻打邯郸倒也不是真的贪图邯郸,而是想再度称帝。赵国要是派使者去尊奉秦昭王为帝,秦王一定会很高兴,自然就会撤兵。\"魏王又派客籍将军新垣衍从小路进入邯郸,想通过平原君劝说赵\n王:\"秦国这么急着包围邯郸,起因是先前跟齐愍王争相称帝,不久后便取消帝号。如今齐国日益衰弱,只有秦国能雄霸天下。秦国攻打邯郸倒也不是真的贪图邯郸,而是想再度称帝。赵国要是派使者去尊奉秦昭王为帝,秦王一定会很高兴,自然就会撤兵。\"\n平原君听了这些话,一时犹豫,不知该如何决断。平原君听了这些话,一时犹豫,不知该如何决断。\n鲁仲连求见新垣衍鲁仲连求见新垣衍\n鲁仲连听说魏国将军正在劝赵国尊秦为帝,便去见平原君,\n问:\"这件事怎么处理呢?\"鲁仲连听说魏国将军正在劝赵国尊秦为帝,便去见平原君,\n问:\"这件事怎么处理呢?\"\n平原君无奈地说:\"我怎么敢表达意见?先前我劝国君接受上党献郡,说能让赵国得利,结果四十万大军全部阵亡。如今秦兵又来包围邯郸,久久不去。魏王派客籍将军新垣衍来劝赵国尊秦为帝,现在新垣衍将军还在这里。我赵胜能说什么呢?\"平原君无奈地说:\"我怎么敢表达意见?先前我劝国君接受上党献郡,说能让赵国得利,结果四十万大军全部阵亡。如今秦兵又来包围邯郸,久久不去。魏王派客籍将军新垣衍来劝赵国尊秦为帝,现在新垣衍将军还在这里。我赵胜能说什么呢?\"\n鲁仲连说:\"起初我以为您是天下有名的贤公子,如今才知道您不是。从大梁来的新垣衍在哪里?我替您去说他几句,打发他走。\"鲁仲连说:\"起初我以为您是天下有名的贤公子,如今才知道您不是。从大梁来的新垣衍在哪里?我替您去说他几句,打发他走。\"\n平原君难堪地说:\"好吧!我为您引荐,让您去见他。\"平原君难堪地说:\"好吧!我为您引荐,让您去见他。\"\n平原君于是来见新垣衍,说:\"齐国有个鲁仲连先生,如今就在此地,请容我当介绍人,让他跟将军见个面。\"平原君于是来见新垣衍,说:\"齐国有个鲁仲连先生,如今就在此地,请容我当介绍人,让他跟将军见个面。\"\n新垣衍说:\"我听说鲁仲连先生是一位品德高尚的齐国人。但我现在为人臣子,有任务在身,不方便见鲁先生。\"新垣衍说:\"我听说鲁仲连先生是一位品德高尚的齐国人。但我现在为人臣子,有任务在身,不方便见鲁先生。\"\n平原君说:\"可是我话已出口,保证您会见他。\"新垣衍只好勉强答应。平原君说:\"可是我话已出口,保证您会见他。\"新垣衍只好勉强答应。\n魏国会帮助赵国吗?魏国会帮助赵国吗?\n鲁仲连来见新垣衍,见到新垣衍之后却一言不发。鲁仲连来见新垣衍,见到新垣衍之后却一言不发。\n新垣衍疑惑地说:\"邯郸如今被秦军围困,我看长久待在城中的新垣衍疑惑地说:\"邯郸如今被秦军围困,我看长久待在城中的\n人,都是有求于平原君。但我见先生的尊容,觉得您不是那种有求于平原君的人。您怎么还待在这座城里而不离去呢?\"人,都是有求于平原君。但我见先生的尊容,觉得您不是那种有求于平原君的人。您怎么还待在这座城里而不离去呢?\"\n\"在春秋时期有个隐士,名叫鲍焦,由于不满当时的政治,抱着树木把自己活活饿死。\"鲁仲连一开口就举鲍焦的例子,\"世人都以为鲍焦心眼小,想不开才自杀,其实是大家错了。大家不了解鲍焦,才会认为他是为了自己。\"\"在春秋时期有个隐士,名叫鲍焦,由于不满当时的政治,抱着树木把自己活活饿死。\"鲁仲连一开口就举鲍焦的例子,\"世人都以为鲍焦心眼小,想不开才自杀,其实是大家错了。大家不了解鲍焦,才会认为他是为了自己。\"\n鲁仲连说:\"秦国是背弃礼义而崇尚军功的国家。它用权谋的诈术对待士卒,用驱使奴隶的方式对待百姓。它要是毫无忌惮地称帝,进而统一天下,那么我宁可跳下东海,也绝不当它的子民。我今天来拜见将军,是想告诉您,我想助赵国一臂之力。\"鲁仲连说:\"秦国是背弃礼义而崇尚军功的国家。它用权谋的诈术对待士卒,用驱使奴隶的方式对待百姓。它要是毫无忌惮地称帝,进而统一天下,那么我宁可跳下东海,也绝不当它的子民。我今天来拜见将军,是想告诉您,我想助赵国一臂之力。\"\n原来,鲁仲连之所以提到鲍焦,是打算在逼不得已时要效法鲍焦。新垣衍不禁问道:\"先生说要助赵国一臂之力,是怎么一个助法?\"原来,鲁仲连之所以提到鲍焦,是打算在逼不得已时要效法鲍焦。新垣衍不禁问道:\"先生说要助赵国一臂之力,是怎么一个助法?\"\n鲁仲连说:\"齐、楚两国原本就出手相助了,我还要让魏国和燕国也来帮忙。\"鲁仲连说:\"齐、楚两国原本就出手相助了,我还要让魏国和燕国也来帮忙。\"\n新垣衍对这说法表示怀疑:\"您说要请燕国来协助赵国,我姑且一信;而我本身就是魏国人,先生要怎么让魏国来帮这个忙呢?\"新垣衍对这说法表示怀疑:\"您说要请燕国来协助赵国,我姑且一信;而我本身就是魏国人,先生要怎么让魏国来帮这个忙呢?\"\n鲁仲连说:\"魏国是因为还没看到秦国称帝的祸患,所以不肯出手。要是让魏国看到这一点,就会来帮助赵国了。\"鲁仲连说:\"魏国是因为还没看到秦国称帝的祸患,所以不肯出手。要是让魏国看到这一点,就会来帮助赵国了。\"\n新垣衍好奇地问:\"秦国称帝会有怎样的祸患呢?\"新垣衍好奇地问:\"秦国称帝会有怎样的祸患呢?\"\n鲁仲连说:\"以前的齐威王曾经倡导仁义,要率领天下的诸侯去朝见周天子。那时候的周王室又贫穷又衰微,诸侯都不想去朝拜,最后只有齐国去了。一年之后,周烈王(《史记》误为周显王)驾崩,齐国没有来得及参加丧礼,继位的周天子大发雷霆,派人去齐国报丧说:'现在发生天崩地裂的大事,连新天子都得离开宫殿,睡在草席上守丧。东方藩臣田婴齐竟敢晚到,当斩!'齐威王勃然大怒,骂道:'混帐家伙!\n你妈还是个婢女呢!'惹得天下人都笑话他。天子在世的时候去朝拜,\n死了就破口大骂,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实在是忍受不了天子的苛求啊!\n但是当天子的本来就是这样,也没什么好奇怪的。\"鲁仲连说:\"以前的齐威王曾经倡导仁义,要率领天下的诸侯去朝见周天子。那时候的周王室又贫穷又衰微,诸侯都不想去朝拜,最后只有齐国去了。一年之后,周烈王(《史记》误为周显王)驾崩,齐国没有来得及参加丧礼,继位的周天子大发雷霆,派人去齐国报丧说:'现在发生天崩地裂的大事,连新天子都得离开宫殿,睡在草席上守丧。东方藩臣田婴齐竟敢晚到,当斩!'齐威王勃然大怒,骂道:'混帐家伙!\n你妈还是个婢女呢!'惹得天下人都笑话他。天子在世的时候去朝拜,\n死了就破口大骂,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实在是忍受不了天子的苛求啊!\n但是当天子的本来就是这样,也没什么好奇怪的。\"\n鲁仲连说这些话是在提醒新垣衍:不要像齐威王那样,一厢情愿地想侍奉别人,最后却走到受辱的地步。鲁仲连说这些话是在提醒新垣衍:不要像齐威王那样,一厢情愿地想侍奉别人,最后却走到受辱的地步。\n然而新垣衍对这件事有不同的看法。新垣衍说:\"先生没见过仆人吗?十个仆人之所以会侍候一个主人,难道是因为力气和聪明都比不上主人?不,是因为怕他。\"然而新垣衍对这件事有不同的看法。新垣衍说:\"先生没见过仆人吗?十个仆人之所以会侍候一个主人,难道是因为力气和聪明都比不上主人?不,是因为怕他。\"\n鲁仲连愣了一下:\"什么?您是把秦国和魏国比拟成主仆关系吗?\"\n新垣衍说:\"没错。\"鲁仲连愣了一下:\"什么?您是把秦国和魏国比拟成主仆关系吗?\"\n新垣衍说:\"没错。\"\n鲁仲连说:\"若是这样的话,我将让秦王杀了魏王,将魏王煮成肉酱。\"鲁仲连说:\"若是这样的话,我将让秦王杀了魏王,将魏王煮成肉酱。\"\n新垣衍听了这些话,脸色一沉,不高兴地说:\"哼!先生说这话也未免太过分了吧!我倒想听听看,先生要怎么让秦王将魏王煮成肉\n酱?\"新垣衍听了这些话,脸色一沉,不高兴地说:\"哼!先生说这话也未免太过分了吧!我倒想听听看,先生要怎么让秦王将魏王煮成肉\n酱?\"\n鲁仲连说:\"好,那我就为您分析。\"鲁仲连说:\"好,那我就为您分析。\"\n鲁仲连慷慨陈言鲁仲连慷慨陈言\n鲁仲连接着振振有词地说:\"以前,九侯、鄂侯和周文王是商纣的三公。九侯有个漂亮的女儿,献给了纣王。但纣王不喜欢这名女子,于是把九侯剁成肉酱。鄂侯为九侯争辩,结果也被商纣做成肉干。周文王听到这件事,叹了一口气,就被抓到牖里关了一百天,差点遇害。为什么同样称王,却有人最后沦落到被剁成肉酱的下场?鲁仲连接着振振有词地说:\"以前,九侯、鄂侯和周文王是商纣的三公。九侯有个漂亮的女儿,献给了纣王。但纣王不喜欢这名女子,于是把九侯剁成肉酱。鄂侯为九侯争辩,结果也被商纣做成肉干。周文王听到这件事,叹了一口气,就被抓到牖里关了一百天,差点遇害。为什么同样称王,却有人最后沦落到被剁成肉酱的下场?\n\"齐愍王到鲁国去,夷维子为他驾车、当随从,对鲁国人说:'你们要如何款待我们的国君?'鲁国人说:'牛羊猪各一只是一份太牢。十份太牢是对诸侯的礼数。我们将准备十份太牢来款待您的国君。'夷维子说:'你们这是用什么礼数来款待我们的国君?我们的国君是天子,天子出巡,诸侯应该把王宫让出来,并交出钥匙,然后撩着衣襟、端着托盘,在堂下侍候天子用餐,等天子吃过了,才退下去办理自己国家的\n事。'鲁国人一听这话,愤而关上边关的大门,不让齐愍王入境。\"齐愍王到鲁国去,夷维子为他驾车、当随从,对鲁国人说:'你们要如何款待我们的国君?'鲁国人说:'牛羊猪各一只是一份太牢。十份太牢是对诸侯的礼数。我们将准备十份太牢来款待您的国君。'夷维子说:'你们这是用什么礼数来款待我们的国君?我们的国君是天子,天子出巡,诸侯应该把王宫让出来,并交出钥匙,然后撩着衣襟、端着托盘,在堂下侍候天子用餐,等天子吃过了,才退下去办理自己国家的\n事。'鲁国人一听这话,愤而关上边关的大门,不让齐愍王入境。\n\"齐愍王无法进入鲁国,转而想到薛地,途中跟邹国借道。当时,\n邹国的国君刚死,齐愍王想去吊问。夷维子对邹国人说:'天子吊问丧家,丧家一定得调转棺木的方向,让死者的头朝北,这样才能接受天子坐南朝北的吊问。'邹国群臣听了气愤地说:'如果一定要这么做,那么我们宁愿伏剑而死。'因此齐愍王也无法进入邹国。\"齐愍王无法进入鲁国,转而想到薛地,途中跟邹国借道。当时,\n邹国的国君刚死,齐愍王想去吊问。夷维子对邹国人说:'天子吊问丧家,丧家一定得调转棺木的方向,让死者的头朝北,这样才能接受天子坐南朝北的吊问。'邹国群臣听了气愤地说:'如果一定要这么做,那么我们宁愿伏剑而死。'因此齐愍王也无法进入邹国。\n\"邹、鲁两国的国君,在生前穷得没有好东西吃,在死后也没有人送丧礼,可是一旦有人想在这两个国家妄行天子之礼,他们的臣子无论如何都不会接受。如今秦国和魏国同样都是万乘之国,都有王的名号,\n怎么才打了一场胜仗,就想称帝?难不成三晋的大臣都不如邹、鲁两国的仆妾吗?\"邹、鲁两国的国君,在生前穷得没有好东西吃,在死后也没有人送丧礼,可是一旦有人想在这两个国家妄行天子之礼,他们的臣子无论如何都不会接受。如今秦国和魏国同样都是万乘之国,都有王的名号,\n怎么才打了一场胜仗,就想称帝?难不成三晋的大臣都不如邹、鲁两国的仆妾吗?\n\"再说秦国一旦称了帝,事情就算了结了吗?不,秦国将会更换诸侯的大臣。会撤去那些它认为不好的,换上自己认为好的;会裁掉那些觉得讨厌的,换上自己喜欢的。还会让秦国的女人和那些专门搬弄是非\"再说秦国一旦称了帝,事情就算了结了吗?不,秦国将会更换诸侯的大臣。会撤去那些它认为不好的,换上自己认为好的;会裁掉那些觉得讨厌的,换上自己喜欢的。还会让秦国的女人和那些专门搬弄是非\n的姬妾去当诸侯的嫔妃,让她们住进魏国的王宫。在这种情况下,魏王还能过得舒适平稳吗?而将军您还能保住往日的恩宠吗?\"的姬妾去当诸侯的嫔妃,让她们住进魏国的王宫。在这种情况下,魏王还能过得舒适平稳吗?而将军您还能保住往日的恩宠吗?\"\n潇洒离去潇洒离去\n新垣衍听完鲁仲连的分析,站起来对鲁仲连一拜再拜,致歉新垣衍听完鲁仲连的分析,站起来对鲁仲连一拜再拜,致歉\n说:\"起初我以为先生是个寻常人物,如今才知道先生是天底下少有的豪杰之士。我这就请求回去,从此再也不提尊秦为帝了。\"说:\"起初我以为先生是个寻常人物,如今才知道先生是天底下少有的豪杰之士。我这就请求回去,从此再也不提尊秦为帝了。\"\n秦军听新垣衍被鲁仲连说服的消息后,自动退兵五十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魏公子无忌夺取晋鄙的军权来救赵国,并将秦军击败。秦军最后引兵而归。秦军听新垣衍被鲁仲连说服的消息后,自动退兵五十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魏公子无忌夺取晋鄙的军权来救赵国,并将秦军击败。秦军最后引兵而归。\n平原君打算赐封鲁仲连,但鲁仲连再三推辞,终究不肯接受。平原君打算赐封鲁仲连,但鲁仲连再三推辞,终究不肯接受。\n于是平原君摆了酒席来感谢鲁仲连。畅饮之际,平原君走上前来,\n想以千金为鲁仲连祝寿。于是平原君摆了酒席来感谢鲁仲连。畅饮之际,平原君走上前来,\n想以千金为鲁仲连祝寿。\n鲁仲连笑着说:\"能被天下人尊重的豪杰之士,专门为人排除困鲁仲连笑着说:\"能被天下人尊重的豪杰之士,专门为人排除困\n难、解决问题,是不会取人分文的;若是拿了,那就是商人在做生意,\n而我是不会那么做的。\"难、解决问题,是不会取人分文的;若是拿了,那就是商人在做生意,\n而我是不会那么做的。\"\n鲁仲连就此辞别了平原君,终生再也没见过平原君。鲁仲连就此辞别了平原君,终生再也没见过平原君。\n三分钟读历史关键三分钟读历史关键\n《史记》记载的鲁仲连事迹录自《战国策》,但经过些微地改写。《史记》记载的鲁仲连事迹录自《战国策》,但经过些微地改写。\n在苏秦、张仪等辩士纵横捭阖的战国时期,鲁仲连的出现可称得上是一股清流。他并非不重名利,只不过爱的是品德高尚的名,重视的是天下的大利,而非个人小利。他的所作所\n为,为他赢得了\"千古一士\"的赞誉。在苏秦、张仪等辩士纵横捭阖的战国时期,鲁仲连的出现可称得上是一股清流。他并非不重名利,只不过爱的是品德高尚的名,重视的是天下的大利,而非个人小利。他的所作所\n为,为他赢得了\"千古一士\"的赞誉。\n鲁仲连也是个\"通权达变\"的人。他面对事情不会墨守成规,所以才喜欢替人出一些奇特的主意。鲁仲连也是个\"通权达变\"的人。他面对事情不会墨守成规,所以才喜欢替人出一些奇特的主意。\n事实上,鲁仲连的处世之道其来有自。他曾拜徐劫为师,而徐劫传授的是专讲\"形势变化\n规律\"的\"势数\"之学。根据鲁仲连自己的解释,所谓的\"势数\"就像门闩,用对方法,一根手指头\n就能轻易打开;用错方法,就算两只手再如何使劲也打不开。观察鲁仲连如何劝说新垣衍,可事实上,鲁仲连的处世之道其来有自。他曾拜徐劫为师,而徐劫传授的是专讲\"形势变化\n规律\"的\"势数\"之学。根据鲁仲连自己的解释,所谓的\"势数\"就像门闩,用对方法,一根手指头\n就能轻易打开;用错方法,就算两只手再如何使劲也打不开。观察鲁仲连如何劝说新垣衍,可\n以发现他的语言都是衡量情势而在关键处着力。以发现他的语言都是衡量情势而在关键处着力。\n鲁仲连是乱世中的一位豪杰,因为通晓事变之理,让他不仅没有被乱世的洪流所淹没,\n还扭转了连贵公子都无法应付的危局。鲁仲连是乱世中的一位豪杰,因为通晓事变之理,让他不仅没有被乱世的洪流所淹没,\n还扭转了连贵公子都无法应付的危局。\n史记原典精选史记原典精选\n此时鲁仲连适[1]游赵,会[2]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此时鲁仲连适[[1]]{.ul}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n事!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3]。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4]。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5]。\"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平原君遂见新垣衍事!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平原君遂见新垣衍\n曰:\"东国有鲁仲连先生者,今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交之于将军。曰:\"东国有鲁仲连先生者,今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交之于将军。\n《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n这时候,鲁仲连恰巧在赵国游历,正好遇到秦军包围邯郸,听说魏国的将军想劝赵国尊秦昭王为帝,于是去见平原君,说:\"这件事怎么办?\"平原君说:\"我哪敢议论这等大事!先前,在外头损失了四十万大军;如今,秦军来包围邯这时候,鲁仲连恰巧在赵国游历,正好遇到秦军包围邯郸,听说魏国的将军想劝赵国尊秦昭王为帝,于是去见平原君,说:\"这件事怎么办?\"平原君说:\"我哪敢议论这等大事!先前,在外头损失了四十万大军;如今,秦军来包围邯\n郸,久久不退。魏王派客籍将军新垣衍来,想让赵国尊秦昭王为帝,此人还在这里。我哪敢议论这件事啊!\"鲁仲连说:\"起初我以为您是天下的贤公子,如今我才知道您不是天下的贤公子。魏国来的客人新垣衍在哪里?我替您去责问他,并且打发他回去。\"平原君说:\"我愿为您介绍,让他跟先生相见。\"于是平原君见辛垣衍说:\"齐国有位鲁仲连先生,如今他就在这儿,我愿意替您介绍,跟将军认识认识。\"郸,久久不退。魏王派客籍将军新垣衍来,想让赵国尊秦昭王为帝,此人还在这里。我哪敢议论这件事啊!\"鲁仲连说:\"起初我以为您是天下的贤公子,如今我才知道您不是天下的贤公子。魏国来的客人新垣衍在哪里?我替您去责问他,并且打发他回去。\"平原君说:\"我愿为您介绍,让他跟先生相见。\"于是平原君见辛垣衍说:\"齐国有位鲁仲连先生,如今他就在这儿,我愿意替您介绍,跟将军认识认识。\"\n【注释】[1]适:恰巧。 [2]会:正好。 [3]去:去之,指驱退秦兵。\n[4]在是:在此。\n[5]责而归之:责备他,让他回去。【注释】[[1]]{.ul}适:恰巧。\n[[2]]{.ul}会:正好。 [[3]]{.ul}去:去之,指驱退秦兵。\n[[4]]{.ul}在是:在此。 责而归之:责备他,让他回去。\n词语收藏夹词语收藏夹\n一、犹豫不决:不知该怎么做,拿不定主意。一、犹豫不决:不知该怎么做,拿不定主意。\n例句 你就按照我的意思做吧!不要再犹豫不决了。 例句\n你就按照我的意思做吧!不要再犹豫不决了。\n二、鲁连蹈海:鲁仲连说,若是秦国称帝,他就要跳下东海。比喻宁死也不受强敌屈辱。二、鲁连蹈海:鲁仲连说,若是秦国称帝,他就要跳下东海。比喻宁死也不受强敌屈辱。\n例句\n这座城快被敌军攻下时,很多人都抱着鲁连蹈海的决心。三、排难解纷:为人排除困难,解决纷争。\n例句\n这座城快被敌军攻下时,很多人都抱着鲁连蹈海的决心。三、排难解纷:为人排除困难,解决纷争。\n例句 赵叔叔一向为乡人排难解纷,甚获乡人的敬爱。 例句\n赵叔叔一向为乡人排难解纷,甚获乡人的敬爱。\n政治商人政治商人\n吕不韦的故事吕不韦的故事\n在那个普遍轻贱商人的时代,吕不韦是一个传奇,开创了商人从政的历史先河,收获了后人褒贬不一的赞誉。在那个普遍轻贱商人的时代,吕不韦是一个传奇,开创了商人从政的历史先河,收获了后人褒贬不一的赞誉。\n投资在人质身上投资在人质身上\n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经商,将便宜的货物买进,再以较高的价钱卖出,因此家产丰厚。有一次,他到赵国国都邯郸做生\n意,见到子楚后起了怜爱之心,还说:\"这子楚是个稀罕的'货物',我若买进,等时机一到就可以用高价售出了!\"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经商,将便宜的货物买进,再以较高的价钱卖出,因此家产丰厚。有一次,他到赵国国都邯郸做生\n意,见到子楚后起了怜爱之心,还说:\"这子楚是个稀罕的'货物',我若买进,等时机一到就可以用高价售出了!\"\n子楚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引起吕不韦这么大的投资兴趣?\n说起子楚,得先从他的身世谈起。子楚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引起吕不韦这么大的投资兴趣?\n说起子楚,得先从他的身世谈起。\n秦昭王四十年(公元前267年),太子过世;又过了两年,昭王次子安国君被立为太子。秦昭王四十年(公元前267年),太子过世;又过了两年,昭王次子安国君被立为太子。\n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姬妾,被立为正夫人,号称华阳夫人,但华阳夫人并没有生下子嗣;倒是安国君和其他姬妾所生的儿子多达二十几人,子楚排行居中。他的生母叫作夏姬,不受宠爱。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姬妾,被立为正夫人,号称华阳夫人,但华阳夫人并没有生下子嗣;倒是安国君和其他姬妾所生的儿子多达二十几人,子楚排行居中。他的生母叫作夏姬,不受宠爱。\n子楚是秦国庶出的王孙,被派到赵国当人质。由于秦国屡次攻打赵国,因此赵人也不怎么待见子楚。子楚住在赵国,车马和日常需用都不子楚是秦国庶出的王孙,被派到赵国当人质。由于秦国屡次攻打赵国,因此赵人也不怎么待见子楚。子楚住在赵国,车马和日常需用都不\n充裕,生活相当困苦,很不如意。充裕,生活相当困苦,很不如意。\n吕不韦来见子楚,向他游说:\"我可以光大您的门庭。\"吕不韦来见子楚,向他游说:\"我可以光大您的门庭。\"\n子楚没把吕不韦的话当作一回事,笑着说:\"您还是先光大自己的门庭,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子楚没把吕不韦的话当作一回事,笑着说:\"您还是先光大自己的门庭,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n吕不韦说:\"您有所不知,我的门庭只有等您的门庭光大之后,才能光大。\"吕不韦说:\"您有所不知,我的门庭只有等您的门庭光大之后,才能光大。\"\n子楚知道他意有所指,就拉他一起坐下,与他深谈。子楚知道他意有所指,就拉他一起坐下,与他深谈。\n吕不韦单刀直入地说:\"秦王老了,而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我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但华阳夫人并没有为他生下儿子。然而,能被立为继承人的就只有华阳夫人的儿子。如今您的兄弟二十几人,您排行居中,又不得宠,长久以来都在诸侯国当人质。若是大王驾崩了,安国君继位为王,那么您根本没机会与长子及那些每天在新王面前表现的兄弟争取当太子啊!\"吕不韦单刀直入地说:\"秦王老了,而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我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但华阳夫人并没有为他生下儿子。然而,能被立为继承人的就只有华阳夫人的儿子。如今您的兄弟二十几人,您排行居中,又不得宠,长久以来都在诸侯国当人质。若是大王驾崩了,安国君继位为王,那么您根本没机会与长子及那些每天在新王面前表现的兄弟争取当太子啊!\"\n子楚说:\"您说的对。但这该怎么办呢?\"子楚说:\"您说的对。但这该怎么办呢?\"\n吕不韦说:\"您手头拮据,在此客居,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奉献给亲戚或结交宾客。不韦不算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为您到西边奔走,游说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立您为继承人。\"吕不韦说:\"您手头拮据,在此客居,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奉献给亲戚或结交宾客。不韦不算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为您到西边奔走,游说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立您为继承人。\"\n子楚听完这些话,立刻拜倒在地,向吕不韦叩头说:\"要是事情能按照您所计划的那样,我将请您与我共享秦国的土地。\"子楚听完这些话,立刻拜倒在地,向吕不韦叩头说:\"要是事情能按照您所计划的那样,我将请您与我共享秦国的土地。\"\n到秦国游说到秦国游说\n吕不韦拿出五百金给子楚,供他日常需用和结交宾客;又用五百金买进许多珍奇玩物,亲自带到秦国,求见华阳夫人的姐姐,请她把那些珍奇玩物都转送给华阳夫人。吕不韦拿出五百金给子楚,供他日常需用和结交宾客;又用五百金买进许多珍奇玩物,亲自带到秦国,求见华阳夫人的姐姐,请她把那些珍奇玩物都转送给华阳夫人。\n在华阳夫人召见吕不韦时,吕不韦乘机对华阳夫人说,子楚是个贤人,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布天下,而且他经常表示自己把夫人当成上天一样看待,常日夜流着眼泪想念太子和夫人。在华阳夫人召见吕不韦时,吕不韦乘机对华阳夫人说,子楚是个贤人,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布天下,而且他经常表示自己把夫人当成上天一样看待,常日夜流着眼泪想念太子和夫人。\n华阳夫人听到这些话,非常欢喜。华阳夫人听到这些话,非常欢喜。\n吕不韦又让华阳夫人的姐姐去游说夫人:\"我听说依靠姿色侍候人的,一旦姿色衰退,所受的宠爱也会减少。如今夫人侍奉太子,甚获宠爱,却没有儿子。不如趁这个时候在太子的儿子里缔交一个贤能而孝顺的,推举他当继承人,把他当作亲生儿子来对待。如此一来,夫君在世的时候能受到尊重;夫君百年之后,所认的这个儿子继位为王,夫人终生就不会失势。这便是所谓的'说一句话能得到万世的利益'呀!不在枝繁叶盛时巩固树木的根本,一旦姿色衰退,所受的宠爱减少,就算想对夫君说上一句话,还能有这个可能吗?\"吕不韦又让华阳夫人的姐姐去游说夫人:\"我听说依靠姿色侍候人的,一旦姿色衰退,所受的宠爱也会减少。如今夫人侍奉太子,甚获宠爱,却没有儿子。不如趁这个时候在太子的儿子里缔交一个贤能而孝顺的,推举他当继承人,把他当作亲生儿子来对待。如此一来,夫君在世的时候能受到尊重;夫君百年之后,所认的这个儿子继位为王,夫人终生就不会失势。这便是所谓的'说一句话能得到万世的利益'呀!不在枝繁叶盛时巩固树木的根本,一旦姿色衰退,所受的宠爱减少,就算想对夫君说上一句话,还能有这个可能吗?\"\n华阳夫人仔细地听着。华阳夫人仔细地听着。\n华阳夫人的姐姐又说:\"如今,子楚贤能,而他也知道自己排行居中,依次不得立为继承人。他的生母又不受宠爱,因此主动向夫人靠\n拢。夫人要是能在这时候提拔他当继承人,那么夫人在秦国会终生受到爱戴。\"华阳夫人的姐姐又说:\"如今,子楚贤能,而他也知道自己排行居中,依次不得立为继承人。他的生母又不受宠爱,因此主动向夫人靠\n拢。夫人要是能在这时候提拔他当继承人,那么夫人在秦国会终生受到爱戴。\"\n华阳夫人同样这么认为,便在侍候太子的时候,婉转地谈到在赵国当人质的子楚非常有才能,来往的人都称赞他。华阳夫人同样这么认为,便在侍候太子的时候,婉转地谈到在赵国当人质的子楚非常有才能,来往的人都称赞他。\n说着说着,华阳夫人哭了起来:\"臣妾何其有幸能在后宫服侍您,\n不幸的是没能为您生下一个儿子。希望能立子楚当继承人,好让我日后也有个依靠。\"说着说着,华阳夫人哭了起来:\"臣妾何其有幸能在后宫服侍您,\n不幸的是没能为您生下一个儿子。希望能立子楚当继承人,好让我日后也有个依靠。\"\n安国君答应了华阳夫人,还给她刻了一个玉符,约定要立子楚为子嗣。安国君答应了华阳夫人,还给她刻了一个玉符,约定要立子楚为子嗣。\n接着,安国君和华阳夫人送很多东西给子楚,还请吕不韦当他的老师。接着,安国君和华阳夫人送很多东西给子楚,还请吕不韦当他的老师。\n从此,子楚的名声在诸侯间响亮起来。从此,子楚的名声在诸侯间响亮起来。\n把爱妾也投资进去把爱妾也投资进去\n吕不韦在邯郸有个漂亮又很会跳舞的爱妾,后来怀了身孕。吕不韦在邯郸有个漂亮又很会跳舞的爱妾,后来怀了身孕。\n子楚和吕不韦一块宴饮,见到吕不韦的爱妾,非常喜欢,便借向吕不韦敬酒祝寿的时机,请求吕不韦割爱。子楚和吕不韦一块宴饮,见到吕不韦的爱妾,非常喜欢,便借向吕不韦敬酒祝寿的时机,请求吕不韦割爱。\n起初吕不韦很生气,但转念一想,已经为子楚破费了这么多家产,\n想要钓到\"罕见的货色\"就不能吝啬,便将爱妾献给他。起初吕不韦很生气,但转念一想,已经为子楚破费了这么多家产,\n想要钓到\"罕见的货色\"就不能吝啬,便将爱妾献给他。\n吕不韦的爱妾隐匿自己已有身孕的事,过了十二个月,后来生下儿子政。子楚便立她为夫人。吕不韦的爱妾隐匿自己已有身孕的事,过了十二个月,后来生下儿子政。子楚便立她为夫人。\n投资获利投资获利\n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王派兵围困邯郸,情势危急,\n赵人想杀子楚。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王派兵围困邯郸,情势危急,\n赵人想杀子楚。\n子楚与吕不韦商量,拿出六百斤黄金送给守城的官吏,这才得以逃脱。他们逃到秦国的军营,顺利地回到秦国。子楚与吕不韦商量,拿出六百斤黄金送给守城的官吏,这才得以逃脱。他们逃到秦国的军营,顺利地回到秦国。\n子楚逃走后,赵人想杀子楚的夫人和儿子嬴政,幸亏夫人出身于赵国的富有人家,想办法躲了起来,母子两人最后都保住了性命。子楚逃走后,赵人想杀子楚的夫人和儿子嬴政,幸亏夫人出身于赵国的富有人家,想办法躲了起来,母子两人最后都保住了性命。\n秦昭王于在位的第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过世。太子继位为秦昭王于在位的第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过世。太子继位为\n王,立华阳夫人为王后,立子楚为太子。赵国派兵护送子楚的夫人和儿子嬴政回秦国。王,立华阳夫人为王后,立子楚为太子。赵国派兵护送子楚的夫人和儿子嬴政回秦国。\n秦王在位一年后也过世了,谥为孝文王。太子子楚即位,这便是秦庄襄王。庄襄王尊华阳后为华阳太后,又立生母夏姬为夏太后。秦王在位一年后也过世了,谥为孝文王。太子子楚即位,这便是秦庄襄王。庄襄王尊华阳后为华阳太后,又立生母夏姬为夏太后。\n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吕不韦当上丞相,被封为文信侯,\n享有河南洛阳十万户的食邑。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吕不韦当上丞相,被封为文信侯,\n享有河南洛阳十万户的食邑。\n庄襄王在位三年也过世了,太子嬴政即位,奉吕不韦当相国,号称\"仲父\"。庄襄王在位三年也过世了,太子嬴政即位,奉吕不韦当相国,号称\"仲父\"。\n吕不韦当年的投资至此获得巨大的利益,光是他家里的奴仆,就有上万人。吕不韦当年的投资至此获得巨大的利益,光是他家里的奴仆,就有上万人。\n编《吕氏春秋》编《吕氏春秋》\n在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都以礼贤下士、结交宾客而闻名诸侯。在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都以礼贤下士、结交宾客而闻名诸侯。\n吕不韦认为,以秦国的强盛,在这方面不该输给别人,所以也广招贤士,以致食客多达三千人。吕不韦认为,以秦国的强盛,在这方面不该输给别人,所以也广招贤士,以致食客多达三千人。\n当时各诸侯国有很多辩士,如荀卿的门徒等,都写书立说传布天下。吕不韦于是让门客也把自己所知道的记下来,集合起来,编为\"八览\"、\"六论\"和\"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吕不韦认为这部书齐备了天地万物古今的事理,因此将它命名为《吕氏春秋》。当时各诸侯国有很多辩士,如荀卿的门徒等,都写书立说传布天下。吕不韦于是让门客也把自己所知道的记下来,集合起来,编为\"八览\"、\"六论\"和\"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吕不韦认为这部书齐备了天地万物古今的事理,因此将它命名为《吕氏春秋》。\n吕不韦把《吕氏春秋》张贴在咸阳城的城门,并悬挂千两赏金,请各诸侯国的游士宾客来读,声明谁要是能增减一个字,就赏他千金。吕不韦把《吕氏春秋》张贴在咸阳城的城门,并悬挂千两赏金,请各诸侯国的游士宾客来读,声明谁要是能增减一个字,就赏他千金。\n大投资家的下场大投资家的下场\n秦始皇逐渐长大,太后还是没有停止淫乱的行为。吕不韦唯恐惹祸上身,便找了一个名叫嫪毐的人来代替。他让嫪毐拔掉须眉,假扮宦\n官,侍奉太后左右。秦始皇逐渐长大,太后还是没有停止淫乱的行为。吕不韦唯恐惹祸上身,便找了一个名叫嫪毐的人来代替。他让嫪毐拔掉须眉,假扮宦\n官,侍奉太后左右。\n太后非常宠爱嫪毐,以致有了身孕。太后怕被人发现这件事,于是编了一个理由,暂时移居到雍地的宫殿,把孩子生下来。太后非常宠爱嫪毐,以致有了身孕。太后怕被人发现这件事,于是编了一个理由,暂时移居到雍地的宫殿,把孩子生下来。\n嫪毐跟随在太后身边,受到很多赏赐,掌握了朝政大权。他家中的奴仆数千人,为了求得官职而前来请求当门客的则多达千余人。嫪毐跟随在太后身边,受到很多赏赐,掌握了朝政大权。他家中的奴仆数千人,为了求得官职而前来请求当门客的则多达千余人。\n华阳太后和夏太后相继过世。华阳太后和夏太后相继过世。\n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有人告发嫪毐其实不是宦官,且与太后私通,生下了两个孩子,嫪毐还跟太后商量:\"大王要是死了,就让孩子来继位。\"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有人告发嫪毐其实不是宦官,且与太后私通,生下了两个孩子,嫪毐还跟太后商量:\"大王要是死了,就让孩子来继位。\"\n秦王下令调查,得知了事情的全部真相。秦王下令调查,得知了事情的全部真相。\n九月,秦王诛灭嫪毐的三族,杀了太后和嫪毐所生的两个孩子,把太后迁到雍地。至于嫪毐的门客则是被没收家产,并且流放到蜀地。九月,秦王诛灭嫪毐的三族,杀了太后和嫪毐所生的两个孩子,把太后迁到雍地。至于嫪毐的门客则是被没收家产,并且流放到蜀地。\n秦王想杀相国吕不韦,但由于吕不韦侍奉先王的功劳很大,且有许多宾客和辩士为他求情,因此他下不了手。秦王想杀相国吕不韦,但由于吕不韦侍奉先王的功劳很大,且有许多宾客和辩士为他求情,因此他下不了手。\n来年十月,吕不韦被免去相国职位。秦王听从齐人茅焦的劝说,将太后从雍地迎回咸阳,让吕不韦回自己所属的封地河南。来年十月,吕不韦被免去相国职位。秦王听从齐人茅焦的劝说,将太后从雍地迎回咸阳,让吕不韦回自己所属的封地河南。\n过了一年多,各诸侯国的宾客和使者络绎不绝地前来问候文信侯吕不韦。秦王怕吕不韦造反,发了一封书信给他:\"你对秦国有什么功过了一年多,各诸侯国的宾客和使者络绎不绝地前来问候文信侯吕不韦。秦王怕吕不韦造反,发了一封书信给他:\"你对秦国有什么功\n劳?秦国封你在河南,让你享有十万户的食邑!你跟先王又有什么血缘关系?竟被称作仲父!你跟你的家属统统迁徙到蜀地去吧!\"劳?秦国封你在河南,让你享有十万户的食邑!你跟先王又有什么血缘关系?竟被称作仲父!你跟你的家属统统迁徙到蜀地去吧!\"\n吕不韦自觉秦王的压迫逐渐逼近,恐怕终有一死,便喝毒酒自尽了。吕不韦自觉秦王的压迫逐渐逼近,恐怕终有一死,便喝毒酒自尽了。\n秦王怨恨嫪毐和吕不韦两个人,但既然他们都已经死了,也就让嫪毐那些被流放到蜀地的门客都回到咸阳。秦王怨恨嫪毐和吕不韦两个人,但既然他们都已经死了,也就让嫪毐那些被流放到蜀地的门客都回到咸阳。\n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太后过世,秦王将她与庄襄王合葬。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太后过世,秦王将她与庄襄王合葬。\n三分钟读历史关键三分钟读历史关键\n吕不韦是一位千古知名的人物,但获得的评价不高。例如明朝张凤翼说吕不韦是个\"奸雄\"。又如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批评吕不韦是个十足的\"小人\"。吕不韦是一位千古知名的人物,但获得的评价不高。例如明朝张凤翼说吕不韦是个\"奸雄\"。又如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批评吕不韦是个十足的\"小人\"。\n这样的恶评在现代遭到翻转。如今已有不少人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吕不韦,认为吕不韦对子楚的经营是一桩成功的\"风险投资\"。但凭良心说,为了\"钓到罕见的货色\"而把爱妾也\"投\n资\"进去,这种做法终究不值得赞扬,也不该被世人所效法。这样的恶评在现代遭到翻转。如今已有不少人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吕不韦,认为吕不韦对子楚的经营是一桩成功的\"风险投资\"。但凭良心说,为了\"钓到罕见的货色\"而把爱妾也\"投\n资\"进去,这种做法终究不值得赞扬,也不该被世人所效法。\n吕不韦的事迹涉及秦始皇的身世。自古以来,很多人根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而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然而这种说法还无法获得证实。赵姬怀孕十二个月才生下嬴政,毕竟不\n合常理。更何况《史记》所本的《战国策》在这方面没留下只字片语,不能不令人生疑。吕不韦的事迹涉及秦始皇的身世。自古以来,很多人根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而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然而这种说法还无法获得证实。赵姬怀孕十二个月才生下嬴政,毕竟不\n合常理。更何况《史记》所本的《战国策》在这方面没留下只字片语,不能不令人生疑。\n但无论如何,吕不韦的生平的确是个传奇。在中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个以商人身份从政的案例。在那个普遍轻贱商人的时代,这是相当不简单的。但无论如何,吕不韦的生平的确是个传奇。在中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个以商人身份从政的案例。在那个普遍轻贱商人的时代,这是相当不简单的。\n史记原典精选史记原典精选\n子楚,秦诸庶孽孙[1],质[2]于诸侯,车乘进用[3]不饶[4],\n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5]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6]\n可居[7]\"。乃往见子楚,说曰:\"吾能大[8]子之门[9]。\"子楚笑\n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子不知也,\n吾门待子门而大。\"子楚心知所谓,乃引[10]与坐,深语。子楚,秦诸庶孽孙[[1]]{.ul},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n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吾能大子之门。\"子楚笑\n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子不知也,\n吾门待子门而大。\"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n《史记·吕不韦列传》《史记·吕不韦列传》\n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孙子,在赵国当人质,车马和日常需用都不充裕,生活困顿,很不如意。吕不韦到邯郸做生意,见到子楚后起了怜爱之心,说:\"这子楚是个罕见的'货色',可以囤积起来,等高价的时候再卖。\"于是他去拜访子楚,对他游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孙子,在赵国当人质,车马和日常需用都不充裕,生活困顿,很不如意。吕不韦到邯郸做生意,见到子楚后起了怜爱之心,说:\"这子楚是个罕见的'货色',可以囤积起来,等高价的时候再卖。\"于是他去拜访子楚,对他游\n说:\"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子楚笑着说:\"你还是先光大自己的门庭,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说:\"你有所不知,我的门庭要等你的门庭光大之后才能光大。\"子楚心里明白吕不韦意有所指,就拉他坐下,与他深谈。说:\"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子楚笑着说:\"你还是先光大自己的门庭,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说:\"你有所不知,我的门庭要等你的门庭光大之后才能光大。\"子楚心里明白吕不韦意有所指,就拉他坐下,与他深谈。\n【注释】[1]庶孽孙:非嫡系的普通王孙。 [2]质:当人质。\n[3]进用:日常需用。\n[4]【注释】[[1]]{.ul}庶孽孙:非嫡系的普通王孙。\n[[2]]{.ul}质:当人质。 [[3]]{.ul}进用:日常需用。 [[4]]{.ul}\n饶:充足,富裕。 [5]贾:去做生意。 [6]奇货:稀罕的货物。\n[7]可居:可以囤积起来,等价钱好的时候再售出。 [8]大:光大。\n[9]门:门庭。 [10]引:拉。饶:充足,富裕。 贾:去做生意。\n[[6]]{.ul}奇货:稀罕的货物。\n可居:可以囤积起来,等价钱好的时候再售出。 大:光大。 门:门庭。\n引:拉。\n词语收藏夹词语收藏夹\n一、奇货可居:比喻拥有某种特殊的本领、人员或物品等,等待时机到来以谋取利益。一、奇货可居:比喻拥有某种特殊的本领、人员或物品等,等待时机到来以谋取利益。\n例句\n由于干旱,产地歉收,小麦在市场奇货可居,售价高涨。二、一字千金:比喻文章的价值很高。\n例句\n由于干旱,产地歉收,小麦在市场奇货可居,售价高涨。二、一字千金:比喻文章的价值很高。\n例句 这篇文章极其精练地论证了结论,真可说是一字千金。 例句\n这篇文章极其精练地论证了结论,真可说是一字千金。\n三、一本万利:花的本钱小,所得到的利润大。三、一本万利:花的本钱小,所得到的利润大。\n例句 做这门生意原本是一本万利,他却亏了钱。 例句\n做这门生意原本是一本万利,他却亏了钱。\n两个刺客两个刺客\n豫让和聂政的故事豫让和聂政的故事\n豫让和聂政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刺客,两人秉承「士为知己者\n死」的信念,刺杀守卫重重的当朝政要,不管成功与否,都是勇气可嘉。豫让和聂政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刺客,两人秉承「士为知己者\n死」的信念,刺杀守卫重重的当朝政要,不管成功与否,都是勇气可嘉。\n豫让一刺赵襄子豫让一刺赵襄子\n春秋时期,晋国政权被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卿大夫把持,号称\"六卿\"。春秋时期,晋国政权被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卿大夫把持,号称\"六卿\"。\n后来,范氏和中行氏被灭,六卿变成\"四卿\"。后来,范氏和中行氏被灭,六卿变成\"四卿\"。\n晋国人豫让曾经服事过范氏和中行氏,但默默无闻;转而投靠智氏,智伯却很尊重且宠信他。晋国人豫让曾经服事过范氏和中行氏,但默默无闻;转而投靠智氏,智伯却很尊重且宠信他。\n后来,智伯讨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氏、魏氏合谋,不仅消灭了智伯,还瓜分了他的土地。后来,智伯讨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氏、魏氏合谋,不仅消灭了智伯,还瓜分了他的土地。\n赵襄子非常痛恨智伯,将他的头颅砍下来,涂上漆,做成杯子。豫让逃到深山里,悲愤地说:\"啊!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赵襄子非常痛恨智伯,将他的头颅砍下来,涂上漆,做成杯子。豫让逃到深山里,悲愤地说:\"啊!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n容。智伯就是我的知己,我一定要用性命来为他报仇,以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这么一来,就算我死了,魂魄也不会感到羞愧。\"容。智伯就是我的知己,我一定要用性命来为他报仇,以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这么一来,就算我死了,魂魄也不会感到羞愧。\"\n豫让于是改名换姓,伪装成受刑人,到宫里去做整修厕所的工作。他身藏匕首,准备伺机刺杀赵襄子。豫让于是改名换姓,伪装成受刑人,到宫里去做整修厕所的工作。他身藏匕首,准备伺机刺杀赵襄子。\n赵襄子上厕所时,感觉不太对劲,便命人把这个正在整修厕所的受刑人抓起来盘问,果然发现豫让怀里暗藏凶器。赵襄子上厕所时,感觉不太对劲,便命人把这个正在整修厕所的受刑人抓起来盘问,果然发现豫让怀里暗藏凶器。\n豫让毫不掩饰地说:\"我要为智伯报仇!\"\n赵襄子的左右侍从打算杀掉豫让。豫让毫不掩饰地说:\"我要为智伯报仇!\"\n赵襄子的左右侍从打算杀掉豫让。\n赵襄子说:\"这个人是个义士。我自己小心一点,避开他就是了。再说智伯没有后代,他的臣子想为他报仇,这也是天底下的贤人都会做的事。\"赵襄子说:\"这个人是个义士。我自己小心一点,避开他就是了。再说智伯没有后代,他的臣子想为他报仇,这也是天底下的贤人都会做的事。\"\n赵襄子最后放走了豫让。赵襄子最后放走了豫让。\n豫让的\"正义\"豫让的\"正义\"\n过了没多久,豫让把漆涂在身上,让皮肤肿烂,像长了癞疮;接着又吞炭,让声音变得沙哑。他把自己弄得令人无法辨识。他在大街上行乞,就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他来,可是却被他的一个朋友认出来。过了没多久,豫让把漆涂在身上,让皮肤肿烂,像长了癞疮;接着又吞炭,让声音变得沙哑。他把自己弄得令人无法辨识。他在大街上行乞,就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他来,可是却被他的一个朋友认出来。\n朋友惊讶地问:\"你不是豫让吗?\" \"我是。\"朋友惊讶地问:\"你不是豫让吗?\"\n\"我是。\"\n朋友为他难过地掉泪,说:\"以你的才干,把自己托付给赵襄子,\n必定能得到信任和重用。一旦获得宠信,还怕有做不到的事吗?何苦这样摧残自己的身体、糟蹋自己的外貌呢?用这种方式来报复赵襄子,不是更加困难吗?\"朋友为他难过地掉泪,说:\"以你的才干,把自己托付给赵襄子,\n必定能得到信任和重用。一旦获得宠信,还怕有做不到的事吗?何苦这样摧残自己的身体、糟蹋自己的外貌呢?用这种方式来报复赵襄子,不是更加困难吗?\"\n豫让说:\"把自己托付给别人,却在心里想着要杀他,那就是怀有二心在侍奉主子。是的,我是选了一个很难的方式在做!但我之所以这么做,正是为了让天底下那些怀有二心在侍奉主子的人臣感到惭愧豫让说:\"把自己托付给别人,却在心里想着要杀他,那就是怀有二心在侍奉主子。是的,我是选了一个很难的方式在做!但我之所以这么做,正是为了让天底下那些怀有二心在侍奉主子的人臣感到惭愧\n啊!\"啊!\"\n豫让二刺赵襄子豫让二刺赵襄子\n不久后,豫让埋伏在赵襄子将要经过的一座桥底下。赵襄子行经那座桥时,马儿突然受到惊吓。不久后,豫让埋伏在赵襄子将要经过的一座桥底下。赵襄子行经那座桥时,马儿突然受到惊吓。\n赵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于是派人去查问,果然就是豫让。赵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于是派人去查问,果然就是豫让。\n赵襄子责备豫让:\"你不是也服侍过范氏和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灭了,你为什么不去替他们报仇,反而还委身服侍智伯?智伯都已经死了,你又为什么非得报这个仇不可呢?\"赵襄子责备豫让:\"你不是也服侍过范氏和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灭了,你为什么不去替他们报仇,反而还委身服侍智伯?智伯都已经死了,你又为什么非得报这个仇不可呢?\"\n豫让说:\"我服侍范氏和中行氏的时候,范氏和中行氏对待我如一般人,我就以一般人的方式来回报他们。而智伯对待我如国士,我当然也要以国士的方式来回报他啊!\"豫让说:\"我服侍范氏和中行氏的时候,范氏和中行氏对待我如一般人,我就以一般人的方式来回报他们。而智伯对待我如国士,我当然也要以国士的方式来回报他啊!\"\n赵襄子叹了一口气,感慨地流着眼泪说:\"唉,你这个豫让啊!你为智伯报仇也算成就了一番名声,而我饶恕你的次数也算够多了。我再也不能放过你了!\"赵襄子叹了一口气,感慨地流着眼泪说:\"唉,你这个豫让啊!你为智伯报仇也算成就了一番名声,而我饶恕你的次数也算够多了。我再也不能放过你了!\"\n赵襄子命令部下将豫让包围起来。赵襄子命令部下将豫让包围起来。\n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掩没别人的美名,忠臣有为名节而死的道义。先前您饶恕我,天下没有人不称赞您的贤明。今天的事,我罪该受死,但我恳求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藉此表达我报仇的志愿。若能如此,那么我就死而无憾。我不敢指望您会答应,只是把心里的话说出来而已!\"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掩没别人的美名,忠臣有为名节而死的道义。先前您饶恕我,天下没有人不称赞您的贤明。今天的事,我罪该受死,但我恳求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藉此表达我报仇的志愿。若能如此,那么我就死而无憾。我不敢指望您会答应,只是把心里的话说出来而已!\"\n赵襄子赞叹豫让的义气,派人拿衣服给豫让。赵襄子赞叹豫让的义气,派人拿衣服给豫让。\n豫让得到衣服后,拔出剑,奋力跳了几下,然后对着衣服刺了几下,说:\"我可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然后就持剑自杀了。豫让得到衣服后,拔出剑,奋力跳了几下,然后对着衣服刺了几下,说:\"我可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然后就持剑自杀了。\n赵国的有志之士听到豫让死亡的消息后,都悲泣不已。赵国的有志之士听到豫让死亡的消息后,都悲泣不已。\n谁为严仲子报仇?谁为严仲子报仇?\n豫让死后四十多年,也就是战国初期,韩国的轵邑发生聂政刺杀侠累的事。豫让死后四十多年,也就是战国初期,韩国的轵邑发生聂政刺杀侠累的事。\n聂政年轻狭义,因杀人躲避仇家,与母亲、姐姐搬到齐国,以屠宰为业。聂政年轻狭义,因杀人躲避仇家,与母亲、姐姐搬到齐国,以屠宰为业。\n许久之后,濮阳的严仲子服侍韩哀侯,跟韩相侠累结怨。严仲子唯恐被杀,逃离韩国,四处寻求可以为他向侠累报复的人。他到了齐国,\n听齐国人说聂政是个勇士,只因避仇,隐匿在屠户之间。许久之后,濮阳的严仲子服侍韩哀侯,跟韩相侠累结怨。严仲子唯恐被杀,逃离韩国,四处寻求可以为他向侠累报复的人。他到了齐国,\n听齐国人说聂政是个勇士,只因避仇,隐匿在屠户之间。\n于是严仲子登门拜访,数次往返,还准备酒席,亲自捧着酒杯到聂政母亲的跟前。宴饮尽兴时,严仲子端出百镒的黄金,为聂政的母亲祝寿。于是严仲子登门拜访,数次往返,还准备酒席,亲自捧着酒杯到聂政母亲的跟前。宴饮尽兴时,严仲子端出百镒的黄金,为聂政的母亲祝寿。\n丰厚的寿礼让聂政感到既惊讶又纳闷,坚持推辞不愿接受。丰厚的寿礼让聂政感到既惊讶又纳闷,坚持推辞不愿接受。\n但严仲子坚持要献上,于是聂政辞谢说:\"我庆幸老母亲还在。家里虽贫,客居此地,以杀狗为业,早晚还能买些甘甜松脆的食物来奉养母亲。我对母亲的供养还算齐备,承担不起仲子这样的赏赐。\"但严仲子坚持要献上,于是聂政辞谢说:\"我庆幸老母亲还在。家里虽贫,客居此地,以杀狗为业,早晚还能买些甘甜松脆的食物来奉养母亲。我对母亲的供养还算齐备,承担不起仲子这样的赏赐。\"\n严仲子避开他人,悄悄对聂政说:\"我有个仇家。为了求得一个能为我报仇的人,已经在各国寻找了很久。来到齐国之后,听闻您很重义气,所以特别来进献百金,以作为您母亲大人的一点粗粮费用,实在是想跟您交个朋友而已,不敢有什么奢望。\"严仲子避开他人,悄悄对聂政说:\"我有个仇家。为了求得一个能为我报仇的人,已经在各国寻找了很久。来到齐国之后,听闻您很重义气,所以特别来进献百金,以作为您母亲大人的一点粗粮费用,实在是想跟您交个朋友而已,不敢有什么奢望。\"\n聂政说:\"我之所以辱没身份,在市场上当个屠夫,就是想奉养年老的母亲。只要母亲还在,我不敢对别人承诺什么。\"聂政说:\"我之所以辱没身份,在市场上当个屠夫,就是想奉养年老的母亲。只要母亲还在,我不敢对别人承诺什么。\"\n严仲子执意要送黄金,而聂政终究不肯接受。不过严仲子最终还是尽到宾主的礼数,辞别而去。严仲子执意要送黄金,而聂政终究不肯接受。不过严仲子最终还是尽到宾主的礼数,辞别而去。\n聂政为知遇者效命聂政为知遇者效命\n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过世了。聂政将母亲安葬,服满丧期后\n说:\"唉!我聂政不过是个市井小民,拿刀宰杀猪狗。严仲子是诸侯的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过世了。聂政将母亲安葬,服满丧期后\n说:\"唉!我聂政不过是个市井小民,拿刀宰杀猪狗。严仲子是诸侯的\n卿相,不远千里而来,屈尊与我结交,而我待他却是如此浅薄,没有效劳什么。我虽然没有接受严仲子为母亲祝寿的百金,但可以看出严仲子卿相,不远千里而来,屈尊与我结交,而我待他却是如此浅薄,没有效劳什么。我虽然没有接受严仲子为母亲祝寿的百金,但可以看出严仲子\n对我的看重。贤者感于心中的怨恨,前来亲信穷乡僻壤的人,我聂政岂能默不作声?先前他来邀我,我因母亲尚在而未能答应;如今母亲享尽天年,我将为知遇者效命。\"对我的看重。贤者感于心中的怨恨,前来亲信穷乡僻壤的人,我聂政岂能默不作声?先前他来邀我,我因母亲尚在而未能答应;如今母亲享尽天年,我将为知遇者效命。\"\n聂政西行到濮阳去见严仲子,说:\"我先前之所以没答应您的要聂政西行到濮阳去见严仲子,说:\"我先前之所以没答应您的要\n求,是因为家里的老母亲还在。如今母亲已享尽天年。仲子想报复的对象是谁?让我替您解决这件事吧!\"求,是因为家里的老母亲还在。如今母亲已享尽天年。仲子想报复的对象是谁?让我替您解决这件事吧!\"\n严仲子如实告诉聂政:\"我的仇家就是韩相侠累。侠累是韩国国君的叔父,权高势大,住的地方防备甚严。我想派人刺杀他,一直没能成功。如今承您不嫌弃,答应为我报仇,我多派一些车马壮士当您的助\n手。\"严仲子如实告诉聂政:\"我的仇家就是韩相侠累。侠累是韩国国君的叔父,权高势大,住的地方防备甚严。我想派人刺杀他,一直没能成功。如今承您不嫌弃,答应为我报仇,我多派一些车马壮士当您的助\n手。\"\n韩国的都城是阳翟,卫国的都城是濮阳,两地相距不远。韩国的都城是阳翟,卫国的都城是濮阳,两地相距不远。\n聂政衡量情况之后说:\"韩国和卫国的都城相距不远。现在要杀人家的宰相,而他又是国君的亲戚,按照这种情形来看,派去行动的人不可以太多。人太多的话,难保不会发生意外。一旦发生意外,消息就会走漏。消息一走漏,整个韩国都将与您为敌,这岂不危险吗?\"聂政衡量情况之后说:\"韩国和卫国的都城相距不远。现在要杀人家的宰相,而他又是国君的亲戚,按照这种情形来看,派去行动的人不可以太多。人太多的话,难保不会发生意外。一旦发生意外,消息就会走漏。消息一走漏,整个韩国都将与您为敌,这岂不危险吗?\"\n于是聂政没要帮手,一个人只身带剑前往。于是聂政没要帮手,一个人只身带剑前往。\n聂政来到韩国时,韩相侠累正在自己的府内,一旁手持长戟保卫他的人非常众多。聂政来到韩国时,韩相侠累正在自己的府内,一旁手持长戟保卫他的人非常众多。\n聂政直闯府中,上了台阶,刺杀侠累。侠累的左右一时大乱。聂政直闯府中,上了台阶,刺杀侠累。侠累的左右一时大乱。\n聂政大声嘶吼,击杀了数十个人。最后寡不敌众,便割去自己的脸皮,挖出眼睛,然后切腹自杀。聂政大声嘶吼,击杀了数十个人。最后寡不敌众,便割去自己的脸皮,挖出眼睛,然后切腹自杀。\n韩国人将聂政暴尸于市,悬赏高额赏金寻找知道刺客来历的人。韩国人将聂政暴尸于市,悬赏高额赏金寻找知道刺客来历的人。\n聂姐姐认尸聂姐姐认尸\n聂政的姐姐叫做聂荣,她一听说有人刺杀韩相的消息,便呜咽着说:\"难不成行刺者是我的弟弟?哎呀!严仲子对我的兄弟有知遇之恩啊!\"聂政的姐姐叫做聂荣,她一听说有人刺杀韩相的消息,便呜咽着说:\"难不成行刺者是我的弟弟?哎呀!严仲子对我的兄弟有知遇之恩啊!\"\n聂荣立刻起身前往韩国。她来到韩国的街头,确认死者果真是自已的弟弟。聂荣立刻起身前往韩国。她来到韩国的街头,确认死者果真是自已的弟弟。\n聂荣伏在尸体上,哭得极为悲伤,说:\"这是轵邑的聂政啊!\"聂荣伏在尸体上,哭得极为悲伤,说:\"这是轵邑的聂政啊!\"\n街上的路人都说:\"这个人对我国宰相行凶。大王悬赏千金,想得知他的姓名,难道夫人都没听说吗?怎么还敢前来认尸?\"街上的路人都说:\"这个人对我国宰相行凶。大王悬赏千金,想得知他的姓名,难道夫人都没听说吗?怎么还敢前来认尸?\"\n聂荣回应:\"我听说过此事。聂政之所以甘受羞辱,混迹在街上的屠户商贩之间,是因为母亲健在,而我还没有出嫁。如今母亲享寿而\n尽,且我已出嫁。严仲子从穷困污浊的环境中把我弟弟拉拔起来,与他结交,这份恩情实在深厚,我弟弟还能怎么办呢?勇士本该为知遇自己的人而死,但我弟弟顾念我,因此严重毁坏自己的形貌,想让人无法辨认。我怎么能够因为害怕被杀,就辱没了弟弟的贤名?\"聂荣回应:\"我听说过此事。聂政之所以甘受羞辱,混迹在街上的屠户商贩之间,是因为母亲健在,而我还没有出嫁。如今母亲享寿而\n尽,且我已出嫁。严仲子从穷困污浊的环境中把我弟弟拉拔起来,与他结交,这份恩情实在深厚,我弟弟还能怎么办呢?勇士本该为知遇自己的人而死,但我弟弟顾念我,因此严重毁坏自己的形貌,想让人无法辨认。我怎么能够因为害怕被杀,就辱没了弟弟的贤名?\"\n聂荣的这番话让路人大感惊骇。聂荣的这番话让路人大感惊骇。\n聂荣一再呼喊上天,最后因过度悲痛而猝死在聂政身边。聂荣一再呼喊上天,最后因过度悲痛而猝死在聂政身边。\n这件事在各诸侯国间传开来,人们纷纷议论:\"不单是聂政有才能,连他姐姐也是个刚烈的女子。倘若聂政知道他的姐姐是这样的个这件事在各诸侯国间传开来,人们纷纷议论:\"不单是聂政有才能,连他姐姐也是个刚烈的女子。倘若聂政知道他的姐姐是这样的个\n性,就一定会知道她不忍心自己这样寂寂无名地死去,历经千难万险,\n也要前来公布他的姓名,那么他未必敢把性命交付给严仲子。严仲子真可说是懂得识人,因此才能获得为他效命的勇士。\"性,就一定会知道她不忍心自己这样寂寂无名地死去,历经千难万险,\n也要前来公布他的姓名,那么他未必敢把性命交付给严仲子。严仲子真可说是懂得识人,因此才能获得为他效命的勇士。\"\n此后过了两百二十多年,秦国发生了荆轲刺秦王的事。此后过了两百二十多年,秦国发生了荆轲刺秦王的事。\n三分钟读历史关键三分钟读历史关键\n豫让和聂政\"为义而刺\",秉奉的都是\"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事实上,这也是司马迁在豫让和聂政\"为义而刺\",秉奉的都是\"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事实上,这也是司马迁在\n《史记》中一贯推崇的信念。《史记》中一贯推崇的信念。\n司马迁欣赏那种为了报答知遇之恩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豪杰。在此之前,程婴、公孙杵臼、侯嬴等人已做了示范,现在又有豫让和聂政两人气贯长虹的举动。司马迁欣赏那种为了报答知遇之恩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豪杰。在此之前,程婴、公孙杵臼、侯嬴等人已做了示范,现在又有豫让和聂政两人气贯长虹的举动。\n对司马迁来说,事情成不成功姑且不论,重点是仁人志士在事件过程中所显示的精神,\n以及他们对行动所赋予的意义。对司马迁来说,事情成不成功姑且不论,重点是仁人志士在事件过程中所显示的精神,\n以及他们对行动所赋予的意义。\n千年之后,明人方孝孺却有不同的看法。他在《豫让论》一文中完全否定了豫让的行千年之后,明人方孝孺却有不同的看法。他在《豫让论》一文中完全否定了豫让的行\n为,认为豫让与其在智伯死后才为他报仇,为什么不在智伯生前劝谏,以阻止智伯的盲动?智\n氏会遭到赵、韩、魏三家瓜分,豫让是不是也得负起责任?为,认为豫让与其在智伯死后才为他报仇,为什么不在智伯生前劝谏,以阻止智伯的盲动?智\n氏会遭到赵、韩、魏三家瓜分,豫让是不是也得负起责任?\n方孝孺评价豫让是\"血气之勇\",不认为他担得起\"国士\"的名号。方孝孺评价豫让是\"血气之勇\",不认为他担得起\"国士\"的名号。\n方孝孺的看法颠覆了太史公的立意。但方孝孺说的对吗?他对豫让会不会太过苛求呢?\n这是个有趣的问题,留待你去思考。方孝孺的看法颠覆了太史公的立意。但方孝孺说的对吗?他对豫让会不会太过苛求呢?\n这是个有趣的问题,留待你去思考。\n史记原典精选史记原典精选\n襄子乃数[1]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2]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3],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n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n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4],我故众人报之[5]。至于智伯,国士遇我[6],我故国士报之[7]。\"襄子乃数[[1]]{.ul}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3]]{.ul},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n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n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n《史记·刺客列传》《史记·刺客列传》\n赵襄子于是责备豫让说:\"你不是也曾经服事过范氏和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灭了,你为什么不为他们报仇,反而还委身服侍智伯?智伯都已经死了,你为什么非得如此坚决地为他报这个仇呢?\"豫让说:\"我在服侍范氏和中行氏时,范氏和中行氏以常人之礼对待我,我就以常人之礼回报他们。至于智伯,他以国士之礼对待我,我当然也要以国士之礼回报他。\"赵襄子于是责备豫让说:\"你不是也曾经服事过范氏和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灭了,你为什么不为他们报仇,反而还委身服侍智伯?智伯都已经死了,你为什么非得如此坚决地为他报这个仇呢?\"豫让说:\"我在服侍范氏和中行氏时,范氏和中行氏以常人之礼对待我,我就以常人之礼回报他们。至于智伯,他以国士之礼对待我,我当然也要以国士之礼回报他。\"\n【注释】[1]数:责备。 [2]雠:同\"仇\"。\n[3]委质:意指送礼,这里引申为将自己托付给别人。委,送;质,通\"贽\",古时初见长辈时所送的礼物。\n[4]众人遇我:以常人之礼对待 我。众人,一般人。\n[5]众人报之:以常人之礼回报。\n[6]国士遇我:以国士之礼对待我。国士,国内的杰出人士。\n[7]国士报之:以国士之礼回报。【注释】[[1]]{.ul}数:责备。\n[[2]]{.ul}雠:同\"仇\"。\n[[3]]{.ul}委质:意指送礼,这里引申为将自己托付给别人。委,送;质,通\"贽\",古时初见长辈时所送的礼物。\n众人遇我:以常人之礼对待 我。众人,一般人。 众人报之:以常人之礼回报。\n国士遇我:以国士之礼对待我。国士,国内的杰出人士。\n国士报之:以国士之礼回报。\n词语收藏夹词语收藏夹\n一、降志辱身:贬抑志气,辱没身份。一、降志辱身:贬抑志气,辱没身份。\n例句 吴先生之所以降志辱身,对何经理卑躬屈膝,只是为了等 例句\n吴先生之所以降志辱身,对何经理卑躬屈膝,只是为了等\n待揭发他的机会。待揭发他的机会。\n二、报仇雪恨:报复冤仇,洗刷怨恨。二、报仇雪恨:报复冤仇,洗刷怨恨。\n例句 敌人如此蹂躏我们的国土,何时我们才能报仇雪恨? 例句\n敌人如此蹂躏我们的国土,何时我们才能报仇雪恨?\n三、士为知己者死:指志士为了赏识自己的人,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三、士为知己者死:指志士为了赏识自己的人,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n例句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看在平日你对我的礼遇上,我决定为你两肋插刀。\n例句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看在平日你对我的礼遇上,我决定为你两肋插刀。\n刺杀秦王刺杀秦王\n荆轲的故事荆轲的故事\n越是在关键时刻,越需要注意决策的方向和稳定性。专一而有效的行动,才有可能造就成功的一击!越是在关键时刻,越需要注意决策的方向和稳定性。专一而有效的行动,才有可能造就成功的一击!\n荆轲的隐忍荆轲的隐忍\n荆轲,卫国人,祖先原本是齐国人,后来移居到卫国。卫国人称荆轲为庆卿。等荆轲到了燕国,燕国人又称他为荆卿。荆轲,卫国人,祖先原本是齐国人,后来移居到卫国。卫国人称荆轲为庆卿。等荆轲到了燕国,燕国人又称他为荆卿。\n荆轲喜好读书和击剑,曾以剑术游说卫国国君卫元君,但不被采用。荆轲喜好读书和击剑,曾以剑术游说卫国国君卫元君,但不被采用。\n荆轲漫游经过赵国的榆次,跟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动了气,睁大眼睛瞪他,荆轲便离开了。荆轲漫游经过赵国的榆次,跟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动了气,睁大眼睛瞪他,荆轲便离开了。\n有人劝盖聂把荆轲叫回来。有人劝盖聂把荆轲叫回来。\n盖聂说:\"我刚刚跟他讨论剑术,他说的话不合我意,我就用眼睛瞪了他。试着去找找看吧!他应该已经离开,不敢在这里久留了。\"那人去询问荆轲暂居之地的主人,发现荆轲果然已经驾车离开榆次。盖聂说:\"我刚刚跟他讨论剑术,他说的话不合我意,我就用眼睛瞪了他。试着去找找看吧!他应该已经离开,不敢在这里久留了。\"那人去询问荆轲暂居之地的主人,发现荆轲果然已经驾车离开榆次。\n盖聂知道后,说:\"这个人原本就该走的!我刚刚瞪他的眼神让他感到害怕了!\"盖聂知道后,说:\"这个人原本就该走的!我刚刚瞪他的眼神让他感到害怕了!\"\n此后荆轲游历到赵国国都邯郸,和鲁句践下棋,又把鲁句践惹火\n了。鲁句践大声呵斥他,荆轲也是一句话也没说就转身离开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此后荆轲游历到赵国国都邯郸,和鲁句践下棋,又把鲁句践惹火\n了。鲁句践大声呵斥他,荆轲也是一句话也没说就转身离开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n荆轲到了燕国之后,和两个人结为好友:一个是杀狗的屠夫,一个是善于弹奏筑乐的高渐离。荆轲到了燕国之后,和两个人结为好友:一个是杀狗的屠夫,一个是善于弹奏筑乐的高渐离。\n荆轲爱喝酒,天天跟屠夫和高渐离一起在燕国的街市喝酒。酒酣耳热时,高渐离总会弹起筑,而荆轲也会和着节拍,在街市上大唱歌曲。三人时而开心地高唱,时而相对而泣,旁若无人。荆轲爱喝酒,天天跟屠夫和高渐离一起在燕国的街市喝酒。酒酣耳热时,高渐离总会弹起筑,而荆轲也会和着节拍,在街市上大唱歌曲。三人时而开心地高唱,时而相对而泣,旁若无人。\n虽然总是跟酒徒混在一块儿,荆轲性格却很深沉,也喜欢读书。在各国游历时,他结交的都是贤士、豪杰和年高德劭的人。在燕国,隐士田光先生就对他非常好,因为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普通人。虽然总是跟酒徒混在一块儿,荆轲性格却很深沉,也喜欢读书。在各国游历时,他结交的都是贤士、豪杰和年高德劭的人。在燕国,隐士田光先生就对他非常好,因为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普通人。\n燕太子丹的忧虑燕太子丹的忧虑\n过没多久,在秦国当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过没多久,在秦国当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n燕太子丹也曾在赵国当过人质。秦王嬴政是在赵国出生的,小时候跟燕太子丹交情很好。但等嬴政当上秦国国君,而燕太子丹去秦国当人质时,嬴政却对他很不好。燕太子丹也曾在赵国当过人质。秦王嬴政是在赵国出生的,小时候跟燕太子丹交情很好。但等嬴政当上秦国国君,而燕太子丹去秦国当人质时,嬴政却对他很不好。\n太子丹怀着怨恨逃回燕国后,总想着要怎么报复秦国,只是燕国弱小,心有余而力不足。太子丹怀着怨恨逃回燕国后,总想着要怎么报复秦国,只是燕国弱小,心有余而力不足。\n后来,秦国出兵崤山以东,攻打齐国、楚国和韩、赵、魏\"三晋\",\n逐渐蚕食各诸侯国,眼看着就快打到燕国了。后来,秦国出兵崤山以东,攻打齐国、楚国和韩、赵、魏\"三晋\",\n逐渐蚕食各诸侯国,眼看着就快打到燕国了。\n燕国的君臣都害怕灾祸临头。燕国的君臣都害怕灾祸临头。\n太子丹也感到忧虑,便向他的老师鞠武请教。太子丹也感到忧虑,便向他的老师鞠武请教。\n鞠武说:\"秦国实力强大,威胁着韩、赵、魏三国。它的北边有甘泉、谷口的坚固天险,南边有泾河、渭水流域的肥沃土地;右边是陇、蜀等高山峻岭,左边是函谷关和崤山等自然险阻。它的人口多,士兵勇猛,武器装备又很精良。秦国若想对外扩张,那么长城以南、易水以北鞠武说:\"秦国实力强大,威胁着韩、赵、魏三国。它的北边有甘泉、谷口的坚固天险,南边有泾河、渭水流域的肥沃土地;右边是陇、蜀等高山峻岭,左边是函谷关和崤山等自然险阻。它的人口多,士兵勇猛,武器装备又很精良。秦国若想对外扩张,那么长城以南、易水以北\n的燕国之地都无法保全。何必为了自己受到欺负,就怀着怨恨要去激怒它呢?\"的燕国之地都无法保全。何必为了自己受到欺负,就怀着怨恨要去激怒它呢?\"\n燕太子丹的忧虑全写在脸上:\"既然如此,那该怎么办呢?\"\n鞠武一时想不到好办法,只得说:\"让我再想想看!\"燕太子丹的忧虑全写在脸上:\"既然如此,那该怎么办呢?\"\n鞠武一时想不到好办法,只得说:\"让我再想想看!\"\n过了些时日,秦国将领樊于期得罪了秦王,逃到燕国。燕太子丹接纳了他,让他留下来。过了些时日,秦国将领樊于期得罪了秦王,逃到燕国。燕太子丹接纳了他,让他留下来。\n鞠武劝谏太子丹:\"这么做万万使不得。秦国原本就很凶暴,对燕国一直很不满,这已经够让人心惊胆战了,更何况他们肯定会听说樊将军被收留在这里。这简直是把肉放在饿虎会经过的路上,惹出的祸患肯定是无法解救的。就算管仲、晏婴在世,也想不出解决的办法。希望太子赶快把樊将军送到匈奴那边去,让秦国找不到攻打燕国的借口,然后跟西边的'三晋'订约结盟,向南边联合齐、楚两国,向北边结交匈奴的单于,这样才有可能对付秦国。\"鞠武劝谏太子丹:\"这么做万万使不得。秦国原本就很凶暴,对燕国一直很不满,这已经够让人心惊胆战了,更何况他们肯定会听说樊将军被收留在这里。这简直是把肉放在饿虎会经过的路上,惹出的祸患肯定是无法解救的。就算管仲、晏婴在世,也想不出解决的办法。希望太子赶快把樊将军送到匈奴那边去,让秦国找不到攻打燕国的借口,然后跟西边的'三晋'订约结盟,向南边联合齐、楚两国,向北边结交匈奴的单于,这样才有可能对付秦国。\"\n太子无奈地说:\"老师,您的计划要花费的时间实在太久了。我的心里乱得很,片刻都等不及。再说,樊将军亡命天下,找不到容身之处而来投靠我,我不能因为受到强秦的胁迫,就抛弃我所同情的朋友。我是不会把他送到匈奴那边去的,希望老师想想别的办法。\"太子无奈地说:\"老师,您的计划要花费的时间实在太久了。我的心里乱得很,片刻都等不及。再说,樊将军亡命天下,找不到容身之处而来投靠我,我不能因为受到强秦的胁迫,就抛弃我所同情的朋友。我是不会把他送到匈奴那边去的,希望老师想想别的办法。\"\n鞠武语重心长地说:\"冒险行动,却想求得安全;制造出祸端,却想祈求福分;盘算粗浅,怨却结得很深;只为结交一个新朋友,却不顾国家将为此蒙受大害。这就是所谓的'助长怨恨,招来祸患'啊!您没见过把雁鸟的羽毛放在炉炭上头,一下子就没了吗?至于像雕鸷般凶猛的秦国,若是让它久积的怨怒都发泄在我们头上,那结果还用说吗?\"鞠武语重心长地说:\"冒险行动,却想求得安全;制造出祸端,却想祈求福分;盘算粗浅,怨却结得很深;只为结交一个新朋友,却不顾国家将为此蒙受大害。这就是所谓的'助长怨恨,招来祸患'啊!您没见过把雁鸟的羽毛放在炉炭上头,一下子就没了吗?至于像雕鸷般凶猛的秦国,若是让它久积的怨怒都发泄在我们头上,那结果还用说吗?\"\n鞠武见自己说不动太子,便向太子荐举一个人:\"在燕国有个田光先生,不仅很有智慧,而且勇敢又沉着,可以找他商量。\"鞠武见自己说不动太子,便向太子荐举一个人:\"在燕国有个田光先生,不仅很有智慧,而且勇敢又沉着,可以找他商量。\"\n太子说:\"可以通过老师结识田光先生吗?\"\n\"当然可以。\"太子说:\"可以通过老师结识田光先生吗?\" \"当然可以。\"\n鞠武于是去见田光,说:\"太子有国事想向您请教。\"\n田光说:\"承蒙您的赐教。\"接着就去见燕太子丹。鞠武于是去见田光,说:\"太子有国事想向您请教。\"\n田光说:\"承蒙您的赐教。\"接着就去见燕太子丹。\n田光推荐荆轲田光推荐荆轲\n太子到门外迎接田光,倒着走为田光引路,进了门又跪在地上,用袖子为田光拂拭坐席。太子到门外迎接田光,倒着走为田光引路,进了门又跪在地上,用袖子为田光拂拭坐席。\n等田光坐定而左右的人也退下后,太子离开座位,向田光请等田光坐定而左右的人也退下后,太子离开座位,向田光请\n教:\"燕国和秦国已经到了无法并存的局面,不知先生是否留意到这个问题?\"教:\"燕国和秦国已经到了无法并存的局面,不知先生是否留意到这个问题?\"\n田光感慨地说:\"我听说良马在强壮时,可以日行千里;等它衰老时,劣马都能跑在它前头。如今太子请我来,可能是因为田光年轻时做的事。如今我的精神已大不如前,可能会让您失望了。尽管田光不敢参与国事,我的好友荆卿却可以担当大任。\"田光感慨地说:\"我听说良马在强壮时,可以日行千里;等它衰老时,劣马都能跑在它前头。如今太子请我来,可能是因为田光年轻时做的事。如今我的精神已大不如前,可能会让您失望了。尽管田光不敢参与国事,我的好友荆卿却可以担当大任。\"\n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的关系来结交荆卿,可以吗?\"\n田光说:\"谨遵吩咐。\"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的关系来结交荆卿,可以吗?\"\n田光说:\"谨遵吩咐。\"\n太子送田光到门口,告诫他:\"姬丹向先生所禀告的,还有您所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漏!\"太子送田光到门口,告诫他:\"姬丹向先生所禀告的,还有您所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漏!\"\n田光俯身笑着说:\"那是当然的。\"田光俯身笑着说:\"那是当然的。\"\n接着,田光弯着腰、驼着背,一路走去找荆轲。接着,田光弯着腰、驼着背,一路走去找荆轲。\n田光对荆轲说:\"你我二人交情好,燕国没有人不知道的。如今太子只听说我年轻时有过一番作为,却不知我现在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n还向我请教燕秦两国无法并存的问题。我不把你当外人,所以将你推荐给太子,希望你能到宫里去拜见太子。\"田光对荆轲说:\"你我二人交情好,燕国没有人不知道的。如今太子只听说我年轻时有过一番作为,却不知我现在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n还向我请教燕秦两国无法并存的问题。我不把你当外人,所以将你推荐给太子,希望你能到宫里去拜见太子。\"\n荆轲恭敬地说:\"是,我听从您的指示。\"荆轲恭敬地说:\"是,我听从您的指示。\"\n田光又说:\"我听说年高德劭的人做事,不会让人怀疑。如今太子告诫田光说:'我们所谈论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漏。'这是太子对田光起了疑心。倘若做事让人起了疑心,这样的人就不是有节操、讲义气的人。\"田光又说:\"我听说年高德劭的人做事,不会让人怀疑。如今太子告诫田光说:'我们所谈论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漏。'这是太子对田光起了疑心。倘若做事让人起了疑心,这样的人就不是有节操、讲义气的人。\"\n田光说:\"我希望你赶紧去拜见太子,就说田光已经死了,以此表明我什么也不会泄漏。\"田光说:\"我希望你赶紧去拜见太子,就说田光已经死了,以此表明我什么也不会泄漏。\"\n说完后田光就以剑刎颈,自杀身亡。说完后田光就以剑刎颈,自杀身亡。\n刺秦计划刺秦计划\n荆轲去见太子,告诉他田光已死,并转达田光的遗言。荆轲去见太子,告诉他田光已死,并转达田光的遗言。\n太子听完,双膝下跪,一拜再拜,接着用膝盖爬行,痛哭流涕,过了好一会儿才说出话来:\"姬丹告诫田光先生不要把话说出去,那是因为想让国家大事得以成功。如今田光先生以死明志,这哪里是姬丹的本意?\"太子听完,双膝下跪,一拜再拜,接着用膝盖爬行,痛哭流涕,过了好一会儿才说出话来:\"姬丹告诫田光先生不要把话说出去,那是因为想让国家大事得以成功。如今田光先生以死明志,这哪里是姬丹的本意?\"\n等荆轲坐定后,太子丹起身离席,向荆轲叩头,说:\"田光先生不知道我不成器,让我得以在您面前表达心意,这是上天哀怜燕国,没有放弃我。秦国现在野心很大,总想尽办法要占便宜,欲望永远无法满\n足,除非取得天下所有的土地,让所有诸侯都臣服,否则没有心满意足的一天。如今秦国已经俘虏了韩王,并吞并了韩国全部的领土,接着又派兵向南攻打楚国,向北威胁赵国。王翦率领数十万兵马抵达漳水、邺城,而李信出兵太原、云中。赵国挡不住秦国的攻势,必定臣服;赵国一旦臣服,灾祸也会殃及燕国。\"等荆轲坐定后,太子丹起身离席,向荆轲叩头,说:\"田光先生不知道我不成器,让我得以在您面前表达心意,这是上天哀怜燕国,没有放弃我。秦国现在野心很大,总想尽办法要占便宜,欲望永远无法满\n足,除非取得天下所有的土地,让所有诸侯都臣服,否则没有心满意足的一天。如今秦国已经俘虏了韩王,并吞并了韩国全部的领土,接着又派兵向南攻打楚国,向北威胁赵国。王翦率领数十万兵马抵达漳水、邺城,而李信出兵太原、云中。赵国挡不住秦国的攻势,必定臣服;赵国一旦臣服,灾祸也会殃及燕国。\"\n荆轲听着太子丹分析天下大势。荆轲听着太子丹分析天下大势。\n太子进一步说:\"燕国弱小,屡次被战乱所困,现在就算派出全国的兵力也抵挡不了秦国。诸侯畏惧秦国,都不敢合纵联盟抗秦。姬丹有个想法,或许不是最好的。就是希望能得到一位勇士,派他出使秦国,\n以重利来引诱秦王。秦王若是起了贪心,那么情势便会如我们所愿。只要能够劫持秦王,逼他把侵占的土地全都还给诸侯,如同过去曹沬对齐桓公所做的事,那就太好了;若是不成,那就乘机杀了他。秦国的大将拥兵在外而国内发生动乱,君臣必定相互猜忌。趁这个时候,诸侯们进行合纵联盟,一定能打败秦国。这是姬丹最大的心愿,不知道能托付给谁,希望荆卿能够考虑。\"太子进一步说:\"燕国弱小,屡次被战乱所困,现在就算派出全国的兵力也抵挡不了秦国。诸侯畏惧秦国,都不敢合纵联盟抗秦。姬丹有个想法,或许不是最好的。就是希望能得到一位勇士,派他出使秦国,\n以重利来引诱秦王。秦王若是起了贪心,那么情势便会如我们所愿。只要能够劫持秦王,逼他把侵占的土地全都还给诸侯,如同过去曹沬对齐桓公所做的事,那就太好了;若是不成,那就乘机杀了他。秦国的大将拥兵在外而国内发生动乱,君臣必定相互猜忌。趁这个时候,诸侯们进行合纵联盟,一定能打败秦国。这是姬丹最大的心愿,不知道能托付给谁,希望荆卿能够考虑。\"\n荆轲依旧沉默。过了许久,他才说:\"这是国家大事。臣下才能不足,恐怕担当不起这样的重责大任。\"荆轲依旧沉默。过了许久,他才说:\"这是国家大事。臣下才能不足,恐怕担当不起这样的重责大任。\"\n太子上前一跪,又在地上磕头,请求荆轲万万不要推辞。荆轲最终答应了太子。太子上前一跪,又在地上磕头,请求荆轲万万不要推辞。荆轲最终答应了太子。\n太子将荆轲尊奉为上卿,请他住在上等的宾馆里。太子将荆轲尊奉为上卿,请他住在上等的宾馆里。\n太子每天都去拜访荆轲,供应他丰盛的饮食,每隔一阵子就献上奇珍异宝、车马、美女,随其所欲,以顺应他的心意。太子每天都去拜访荆轲,供应他丰盛的饮食,每隔一阵子就献上奇珍异宝、车马、美女,随其所欲,以顺应他的心意。\n樊将军的头樊将军的头\n过了很久,荆轲还是没有动身的意思。过了很久,荆轲还是没有动身的意思。\n秦将王翦已经灭了赵国,俘虏赵王,将赵国的土地全部纳为秦国所有;接着向北进兵,攻城略地,进逼燕国南方边境。秦将王翦已经灭了赵国,俘虏赵王,将赵国的土地全部纳为秦国所有;接着向北进兵,攻城略地,进逼燕国南方边境。\n太子丹非常惶恐,对荆轲暗示:\"秦兵马上就要渡过易水了。就算我想这样长久陪伴您,又哪里办得到呢?\"太子丹非常惶恐,对荆轲暗示:\"秦兵马上就要渡过易水了。就算我想这样长久陪伴您,又哪里办得到呢?\"\n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会去找您谈这个问题。现在去秦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会去找您谈这个问题。现在去秦\n国,如果手上没有半点让秦王信任的物品,根本无法接近他。秦王如今悬赏黄金千斤和封邑万户要捉拿樊将军,要是能够取得樊将军的头,连同燕国督亢的地图一起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很高兴地接见我。到时\n候,我就可以报效太子了!\"国,如果手上没有半点让秦王信任的物品,根本无法接近他。秦王如今悬赏黄金千斤和封邑万户要捉拿樊将军,要是能够取得樊将军的头,连同燕国督亢的地图一起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很高兴地接见我。到时\n候,我就可以报效太子了!\"\n太子面有难色,说:\"樊将军在穷困时来投靠我,我实在不想因自己的事而伤了这位长者的心。请您想想别的办法吧!\"太子面有难色,说:\"樊将军在穷困时来投靠我,我实在不想因自己的事而伤了这位长者的心。请您想想别的办法吧!\"\n荆轲知道太子于心不忍,便私下去见樊于期,对他说:\"秦王对将军您也算够狠的了,不仅把您的父母和全宗族的人全都杀了,还出黄金千斤和封邑万户要悬赏将军的脑袋。将军打算怎么办呢?\"荆轲知道太子于心不忍,便私下去见樊于期,对他说:\"秦王对将军您也算够狠的了,不仅把您的父母和全宗族的人全都杀了,还出黄金千斤和封邑万户要悬赏将军的脑袋。将军打算怎么办呢?\"\n樊于期仰天叹息,流着眼泪说:\"我每想到这一点,都椎心刺骨,\n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樊于期仰天叹息,流着眼泪说:\"我每想到这一点,都椎心刺骨,\n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n荆轲说:\"如今我有一句话,既可解燕国之危,又能报将军之仇,\n将军是否愿意一听?\"荆轲说:\"如今我有一句话,既可解燕国之危,又能报将军之仇,\n将军是否愿意一听?\"\n樊于期凑上前去:\"怎么说?\"樊于期凑上前去:\"怎么说?\"\n荆轲说:\"我希望得到将军的头,将它献给秦王,秦王必定高兴地接见我。到时候我左手抓他的衣袖,右手拿匕首刺他的胸。这么一来,\n既能报将军大仇,也能除去燕国被欺压的耻辱。将军是不是也有意如此呢?\"荆轲说:\"我希望得到将军的头,将它献给秦王,秦王必定高兴地接见我。到时候我左手抓他的衣袖,右手拿匕首刺他的胸。这么一来,\n既能报将军大仇,也能除去燕国被欺压的耻辱。将军是不是也有意如此呢?\"\n樊于期一听,把衣袖一脱,袒露出一边的臂膀,用一只手紧掐着另一只手的手腕,走上前激愤地说:\"我日夜咬牙切齿、痛彻心腑,正是期盼这样的事。今天承蒙您的教导!\"说完,樊于期自刎而死。樊于期一听,把衣袖一脱,袒露出一边的臂膀,用一只手紧掐着另一只手的手腕,走上前激愤地说:\"我日夜咬牙切齿、痛彻心腑,正是期盼这样的事。今天承蒙您的教导!\"说完,樊于期自刎而死。\n太子听到消息后,驾车赶来,趴在樊于期的遗体上痛哭,极为悲\n伤。但既然人都死了,事后也只好将他的头装在匣子里,用封条封好。太子听到消息后,驾车赶来,趴在樊于期的遗体上痛哭,极为悲\n伤。但既然人都死了,事后也只好将他的头装在匣子里,用封条封好。\n易水送别易水送别\n在此之前,太子已花了百金从赵国徐夫人那里买到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给它焠上毒药。并且找人来试,确定哪怕只是划破一点皮肤,见到一丝鲜血,便能让人立刻死亡。在此之前,太子已花了百金从赵国徐夫人那里买到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给它焠上毒药。并且找人来试,确定哪怕只是划破一点皮肤,见到一丝鲜血,便能让人立刻死亡。\n太子为荆轲打点行装,准备送他上路。太子为荆轲打点行装,准备送他上路。\n燕国有一名勇士,名叫秦舞阳,才十三岁就杀了人,人们都不敢用正眼看他。太子命令秦舞阳当荆轲的副手,但荆轲已有了副手的人选,\n而且荆轲已经为他备妥了行李,只是此人迟迟未到。燕国有一名勇士,名叫秦舞阳,才十三岁就杀了人,人们都不敢用正眼看他。太子命令秦舞阳当荆轲的副手,但荆轲已有了副手的人选,\n而且荆轲已经为他备妥了行李,只是此人迟迟未到。\n过了好久,仍不见荆轲动身,太子以为荆轲在拖延时间,怀疑他反悔,便催促他说:\"日子已经不多了。荆卿还有行动的意愿吗?我看,\n不如派秦舞阳先出发吧!\"过了好久,仍不见荆轲动身,太子以为荆轲在拖延时间,怀疑他反悔,便催促他说:\"日子已经不多了。荆卿还有行动的意愿吗?我看,\n不如派秦舞阳先出发吧!\"\n荆轲大发脾气,对太子说:\"太子何必这么催我?只顾着去却不能完成任务,那是无用的废物!更何况要以一把匕首到那凶险难测的强\n秦,还有很多事得考虑。我之所以还不动身,是在等一位要一同前往的朋友。如今太子认为我耽搁了时间,那就允许我告辞,就此诀别!\"荆轲大发脾气,对太子说:\"太子何必这么催我?只顾着去却不能完成任务,那是无用的废物!更何况要以一把匕首到那凶险难测的强\n秦,还有很多事得考虑。我之所以还不动身,是在等一位要一同前往的朋友。如今太子认为我耽搁了时间,那就允许我告辞,就此诀别!\"\n荆轲当下便决定启程。荆轲当下便决定启程。\n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身穿白衣、白帽,来给荆轲送行。到了易水边,祭祀过路神,荆轲就出发了。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身穿白衣、白帽,来给荆轲送行。到了易水边,祭祀过路神,荆轲就出发了。\n高渐离弹起筑乐。荆轲和着节奏,唱起苍茫凄凉的曲调。送行的人听了,都流下泪来。高渐离弹起筑乐。荆轲和着节奏,唱起苍茫凄凉的曲调。送行的人听了,都流下泪来。\n荆轲一边往前走,一边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一边往前走,一边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n紧接着,整个曲调变得慷慨激昂起来。紧接着,整个曲调变得慷慨激昂起来。\n在场的人都激动得睁大眼睛,头发也都竖了起来。荆轲上了车,西行而去,不再回头。在场的人都激动得睁大眼睛,头发也都竖了起来。荆轲上了车,西行而去,不再回头。\n图穷匕见图穷匕见\n到了秦国,荆轲持着价值千金的财物,厚赠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到了秦国,荆轲持着价值千金的财物,厚赠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n蒙嘉去向秦王禀报:\"燕王实在是害怕大王的威严,不敢发兵抵抗大王的军士,愿率领整个燕国成为秦国的臣子,像郡县那样向朝廷进\n贡,只求能保有燕国先王的宗庙。燕王害怕得不敢亲自前来,因此斩了樊于期的头,连同燕国督亢的地图一起都封在匣子里,并且派使者来向大王禀告,听从大王的指示。\"蒙嘉去向秦王禀报:\"燕王实在是害怕大王的威严,不敢发兵抵抗大王的军士,愿率领整个燕国成为秦国的臣子,像郡县那样向朝廷进\n贡,只求能保有燕国先王的宗庙。燕王害怕得不敢亲自前来,因此斩了樊于期的头,连同燕国督亢的地图一起都封在匣子里,并且派使者来向大王禀告,听从大王的指示。\"\n秦王听了非常高兴,换上朝服,设下迎接贵宾的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使者。秦王听了非常高兴,换上朝服,设下迎接贵宾的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使者。\n荆轲捧着装有樊于期头颅的匣子,秦舞阳捧着装有督亢地图的匣子,按照正副使的次序,上朝晋见。荆轲捧着装有樊于期头颅的匣子,秦舞阳捧着装有督亢地图的匣子,按照正副使的次序,上朝晋见。\n两个人走到殿前的台阶下,秦舞阳突然脸色大变,全身发抖。殿上的众臣都觉得很奇怪。两个人走到殿前的台阶下,秦舞阳突然脸色大变,全身发抖。殿上的众臣都觉得很奇怪。\n荆轲回头朝秦舞阳笑了笑,上前谢罪说:\"来自北方蛮夷之地的粗荆轲回头朝秦舞阳笑了笑,上前谢罪说:\"来自北方蛮夷之地的粗\n人,从来没见过天子,所以感到惊恐。希望大王多包涵,让他能在您面前把任务完成。\"人,从来没见过天子,所以感到惊恐。希望大王多包涵,让他能在您面前把任务完成。\"\n秦王对荆轲说:\"把地图取来!\"秦王对荆轲说:\"把地图取来!\"\n荆轲取了秦舞阳所捧的地图,献给秦王。荆轲取了秦舞阳所捧的地图,献给秦王。\n秦王展开地图,图卷展到最后,露出了匕首。秦王展开地图,图卷展到最后,露出了匕首。\n荆轲迅速用左手拉秦王的衣袖,用右手抄起匕首要刺向他。秦王惊骇得跳了起来,由于用力过猛,把衣袖都扯断了。荆轲迅速用左手拉秦王的衣袖,用右手抄起匕首要刺向他。秦王惊骇得跳了起来,由于用力过猛,把衣袖都扯断了。\n秦王想拔剑,但剑太长,剑又套得紧,恐慌之下竟无法拔出来。荆轲追上来,秦王只得绕柱子跑。秦王想拔剑,但剑太长,剑又套得紧,恐慌之下竟无法拔出来。荆轲追上来,秦王只得绕柱子跑。\n因为事发突然,群臣都吓坏了,一时慌了手脚。因为事发突然,群臣都吓坏了,一时慌了手脚。\n根据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候的大臣不得持有兵器;担任护卫的郎中也只能拿着兵器站在殿外,没有诏令不得进殿。此时正是紧急时刻,\n秦王来不及召唤殿外的护卫,所以荆轲才能追着秦王跑。根据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候的大臣不得持有兵器;担任护卫的郎中也只能拿着兵器站在殿外,没有诏令不得进殿。此时正是紧急时刻,\n秦王来不及召唤殿外的护卫,所以荆轲才能追着秦王跑。\n慌乱急迫之中,又没有武器,众人只好赤手空拳对付荆轲。侍医夏无且情急中将他所捧的药箱扔向荆轲。慌乱急迫之中,又没有武器,众人只好赤手空拳对付荆轲。侍医夏无且情急中将他所捧的药箱扔向荆轲。\n正当秦王绕着柱子跑,心慌意乱,不知该如何是好时,他的左右侍从大喊:\"大王,把剑推到背后!\"正当秦王绕着柱子跑,心慌意乱,不知该如何是好时,他的左右侍从大喊:\"大王,把剑推到背后!\"\n秦王把剑推到背后,这才拔出剑,得以回击荆轲,砍断了他的左大腿。秦王把剑推到背后,这才拔出剑,得以回击荆轲,砍断了他的左大腿。\n荆轲既已残废,便举起匕首向秦王掷过去,但没击中秦王,只打中铜柱。荆轲既已残废,便举起匕首向秦王掷过去,但没击中秦王,只打中铜柱。\n秦王又举剑刺向荆轲,荆轲身受八处创伤。秦王又举剑刺向荆轲,荆轲身受八处创伤。\n荆轲自知大事已无法完成,倚着柱子笑了,然后叉开两腿用鄙视的姿态坐在地上,说:\"今天的事情没能成功,是因为我想劫持你,叫你签下归还土地的契约,好报答燕太子。\"荆轲自知大事已无法完成,倚着柱子笑了,然后叉开两腿用鄙视的姿态坐在地上,说:\"今天的事情没能成功,是因为我想劫持你,叫你签下归还土地的契约,好报答燕太子。\"\n秦王的侍卫冲上前去杀了荆轲和秦舞阳。秦王的侍卫冲上前去杀了荆轲和秦舞阳。\n事件过后,秦王赏功罚罪,赏赐夏无且两百镒黄金,并且说:\"无且爱护我,才会拿药箱扔荆轲。\"事件过后,秦王赏功罚罪,赏赐夏无且两百镒黄金,并且说:\"无且爱护我,才会拿药箱扔荆轲。\"\n接着,愤怒的秦王,增兵到赵国,下令王翦统率大军攻打燕国。十月,攻下了燕国国都蓟城。接着,愤怒的秦王,增兵到赵国,下令王翦统率大军攻打燕国。十月,攻下了燕国国都蓟城。\n燕王喜、太子丹等人率领全部的精兵,向东退去,保卫辽东。秦将李信紧随其后,追击燕王。燕王喜、太子丹等人率领全部的精兵,向东退去,保卫辽东。秦将李信紧随其后,追击燕王。\n赵国的代王赵嘉送信给燕王喜,说:\"秦军追燕王追得这么紧急,\n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大王如果把太子丹杀了,献给秦王,秦王必定会消气了,而您的社稷或许还能保留。\"赵国的代王赵嘉送信给燕王喜,说:\"秦军追燕王追得这么紧急,\n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大王如果把太子丹杀了,献给秦王,秦王必定会消气了,而您的社稷或许还能保留。\"\n后来,李信追击太子丹。太子丹藏匿在衍水一带。燕王派使者去斩了太子丹,将他的人头献给秦王。后来,李信追击太子丹。太子丹藏匿在衍水一带。燕王派使者去斩了太子丹,将他的人头献给秦王。\n但秦军并没有停止攻击,继续进兵。五年后,秦国终于灭了燕国,\n俘虏了燕王喜。但秦军并没有停止攻击,继续进兵。五年后,秦国终于灭了燕国,\n俘虏了燕王喜。\n高渐离刺秦王高渐离刺秦王\n来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并吞天下,号称皇帝。来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并吞天下,号称皇帝。\n接着,秦王搜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但那些人早已逃走了。接着,秦王搜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但那些人早已逃走了。\n高渐离改名换姓,去当人家的伙计,在宋子这个地方躲藏了很久。有一次,高渐离偶然听到主人家堂上有来宾在弹奏筑乐,他流连徘高渐离改名换姓,去当人家的伙计,在宋子这个地方躲藏了很久。有一次,高渐离偶然听到主人家堂上有来宾在弹奏筑乐,他流连徘\n徊,不肯离去,并且忍不住指出那位来宾弹得好和不好的地方。徊,不肯离去,并且忍不住指出那位来宾弹得好和不好的地方。\n一旁的侍从将这件事禀报主人,说:\"这个伙计知道乐理,在私底下评论来宾击筑的好坏呢!\"一旁的侍从将这件事禀报主人,说:\"这个伙计知道乐理,在私底下评论来宾击筑的好坏呢!\"\n主人召高渐离前来,请他弹奏筑乐。高渐离弹了后,在座的人听了主人召高渐离前来,请他弹奏筑乐。高渐离弹了后,在座的人听了\n都叫好,主人便赐酒给他。都叫好,主人便赐酒给他。\n高渐离心想,这么隐姓埋名地躲着,不知要躲到什么时候。因此他中途退席,取出匣子里的筑,换上较好的衣服,变回原来模样,再回到座前。高渐离心想,这么隐姓埋名地躲着,不知要躲到什么时候。因此他中途退席,取出匣子里的筑,换上较好的衣服,变回原来模样,再回到座前。\n在场所有的宾客都吓了一大跳,纷纷起身,用平等之礼来迎接高渐离,并尊他为上宾。在场所有的宾客都吓了一大跳,纷纷起身,用平等之礼来迎接高渐离,并尊他为上宾。\n高渐离击筑而歌,客人们听了,没有不流眼泪的。高渐离击筑而歌,客人们听了,没有不流眼泪的。\n于是,地方上的人都轮番请高渐离去作客,听他弹奏筑乐。这件事传到秦始皇的耳朵里,秦始皇便召见他。于是,地方上的人都轮番请高渐离去作客,听他弹奏筑乐。这件事传到秦始皇的耳朵里,秦始皇便召见他。\n有人认得击筑者,说:\"这就是高渐离。\"有人认得击筑者,说:\"这就是高渐离。\"\n秦始皇爱惜他善于击筑的才华,免去他的死罪,但弄瞎他的眼睛。秦始皇每次听他弹筑,没有一次不称赞的。秦始皇爱惜他善于击筑的才华,免去他的死罪,但弄瞎他的眼睛。秦始皇每次听他弹筑,没有一次不称赞的。\n高渐离得以日益接近秦始皇。后来他将融化的铅汁注入筑心之中,\n让它冷却凝结成块,以增加筑的重量。等再次进宫接近秦始皇时,高渐离举起筑去打秦始皇,但没有击中。高渐离得以日益接近秦始皇。后来他将融化的铅汁注入筑心之中,\n让它冷却凝结成块,以增加筑的重量。等再次进宫接近秦始皇时,高渐离举起筑去打秦始皇,但没有击中。\n秦始皇杀了高渐离,终其一生不再接近来自六国的人。秦始皇杀了高渐离,终其一生不再接近来自六国的人。\n鲁句践听到荆轲刺秦王的事情后,私底下说:\"唉!太可惜了!他对刺剑的技术不够讲究啊!而我对他也太不了解了!过去我曾大声呵斥他,他居然以为我跟他不是志同道合的人。\"鲁句践听到荆轲刺秦王的事情后,私底下说:\"唉!太可惜了!他对刺剑的技术不够讲究啊!而我对他也太不了解了!过去我曾大声呵斥他,他居然以为我跟他不是志同道合的人。\"\n三分钟读历史关键三分钟读历史关键\n战国末期,秦国兼并天下已成定局。当韩、赵、魏、楚相继被灭时,燕太子丹派荆轲行刺秦王,代表着弱国最后的奋力一击。战国末期,秦国兼并天下已成定局。当韩、赵、魏、楚相继被灭时,燕太子丹派荆轲行刺秦王,代表着弱国最后的奋力一击。\n燕太子丹想藉由此举造成秦国的动乱,继而号召六国进行合纵联盟,反攻秦国。由于荆轲的行刺失败,这个计划终究无法实现。燕太子丹想藉由此举造成秦国的动乱,继而号召六国进行合纵联盟,反攻秦国。由于荆轲的行刺失败,这个计划终究无法实现。\n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太史公藉鲁句践的话指出,荆轲的失败主因在于剑术不好。这个观点影响了后人对荆轲的评断,例如晋陶渊明《咏荆轲》就写道:\"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太史公藉鲁句践的话指出,荆轲的失败主因在于剑术不好。这个观点影响了后人对荆轲的评断,例如晋陶渊明《咏荆轲》就写道:\"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n成!\"成!\"\n而荆轲刺秦失败,燕太子丹的过失有二:而荆轲刺秦失败,燕太子丹的过失有二:\n第一,太过贪心,想效法曹沬劫持齐桓公、逼齐桓公归还侵占土地的做法,导致荆轲的行动目标不够专注。第一,太过贪心,想效法曹沬劫持齐桓公、逼齐桓公归还侵占土地的做法,导致荆轲的行动目标不够专注。\n第二,太过急躁,不让荆轲等得力助手来与他组成合作团队,却迷信匹夫之勇,派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结果,秦舞阳临场胆怯,一点用处也没有。第二,太过急躁,不让荆轲等得力助手来与他组成合作团队,却迷信匹夫之勇,派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结果,秦舞阳临场胆怯,一点用处也没有。\n燕太子丹的过失提醒我们:越是在关键时刻,越需要注意决策的方向和稳定性。专一而有效的行动,才有可能造就成功一击!燕太子丹的过失提醒我们:越是在关键时刻,越需要注意决策的方向和稳定性。专一而有效的行动,才有可能造就成功一击!\n史记原典精选史记原典精选\n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n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n秦王发[1]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2]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n操其室[3]。时惶急,剑坚[4],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5]。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n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6]\n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7]!\"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8]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9]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10]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n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n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n操其室。时惶急,剑坚[[4]]{.ul},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n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10]]{.ul}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n《史记·刺客列传》《史记·刺客列传》\n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地图匣子,\n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舞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地图匣子,\n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舞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n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对秦舞阳笑了笑,\n向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方的野蛮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吧,取来秦舞阳所拿的地图!\"荆轲拿着地图来献给秦王。秦王展开地图,图卷展到最后,显露出匕首。荆轲迅速用左手拉住秦王的衣袖,用右手抄起匕首刺向他。还没刺中,秦王就惊骇得跳起来,衣袖都被扯断了。秦王想拔剑,但因为剑太长拔不出来,只能抓着剑鞘干着急。由于一时紧张害怕,剑又套得紧,无法立刻拔出。荆轲追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都吓坏了,因事发突然,大家一时慌了手脚。而秦国法律规定,众臣上殿伺候,不得持有兵器;郎中执兵器担任护卫工作,也只能站在殿外,没有诏令不得进殿。此时正是紧急时刻,来不及召唤殿外的护卫,所以荆轲才得以追着秦王跑。也因为太过慌乱急迫,没有武器可以抗击荆轲,众人只好赤手空拳对付他。当时,侍医夏无且将他所捧的药箱扔向荆轲。正当秦王绕着柱子跑,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时,他的左右侍从大喊:\"大王,把剑推到背后!\"于是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才得以拔出剑攻击荆轲,砍断了他的左大腿。荆轲既已残废,便举起匕首掷向秦王,但没击中,只打中了铜柱。秦王又举剑杀向荆轲,荆轲身受八处创伤。荆轲自知无法完成任务,便倚着柱子笑了,然后用鄙视的姿势坐在地上骂说:\"任务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我想劫持你,叫你签下归还土地的契约,好报答燕太子。\"接着,左右的人上前杀了荆轲,而秦王有好一阵子都为此事不高兴。后来秦王对群臣论功行赏,处罚也根据情况,分别对待。秦王赏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说:\"无且爱护我,才用药袋投击荆轲啊。\"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对秦舞阳笑了笑,\n向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方的野蛮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吧,取来秦舞阳所拿的地图!\"荆轲拿着地图来献给秦王。秦王展开地图,图卷展到最后,显露出匕首。荆轲迅速用左手拉住秦王的衣袖,用右手抄起匕首刺向他。还没刺中,秦王就惊骇得跳起来,衣袖都被扯断了。秦王想拔剑,但因为剑太长拔不出来,只能抓着剑鞘干着急。由于一时紧张害怕,剑又套得紧,无法立刻拔出。荆轲追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都吓坏了,因事发突然,大家一时慌了手脚。而秦国法律规定,众臣上殿伺候,不得持有兵器;郎中执兵器担任护卫工作,也只能站在殿外,没有诏令不得进殿。此时正是紧急时刻,来不及召唤殿外的护卫,所以荆轲才得以追着秦王跑。也因为太过慌乱急迫,没有武器可以抗击荆轲,众人只好赤手空拳对付他。当时,侍医夏无且将他所捧的药箱扔向荆轲。正当秦王绕着柱子跑,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时,他的左右侍从大喊:\"大王,把剑推到背后!\"于是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才得以拔出剑攻击荆轲,砍断了他的左大腿。荆轲既已残废,便举起匕首掷向秦王,但没击中,只打中了铜柱。秦王又举剑杀向荆轲,荆轲身受八处创伤。荆轲自知无法完成任务,便倚着柱子笑了,然后用鄙视的姿势坐在地上骂说:\"任务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我想劫持你,叫你签下归还土地的契约,好报答燕太子。\"接着,左右的人上前杀了荆轲,而秦王有好一阵子都为此事不高兴。后来秦王对群臣论功行赏,处罚也根据情况,分别对待。秦王赏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说:\"无且爱护我,才用药袋投击荆轲啊。\"\n【注释】[1]发:展开。 [2]揕:刺。 [3]室:剑鞘。 [4]坚:牢固。\n[5]尽失其度:失去常态。 [6]提:投击。\n[7]负剑:背剑。把剑挪到背后再拔出来。 [8]擿:同\"掷\"。\n[9]箕踞:两腿像畚箕那样张开坐着,带有鄙视意味。\n[10]约契:归还侵占土地的契约。【注释】[[1]]{.ul}发:展开。\n[[2]]{.ul}揕:刺。 [[3]]{.ul}室:剑鞘。 [[4]]{.ul}坚:牢固。\n[[5]]{.ul}尽失其度:失去常态。 提:投击。\n负剑:背剑。把剑挪到背后再拔出来。 擿:同\"掷\"。\n箕踞:两腿像畚箕那样张开坐着,带有鄙视意味。 约契:归还侵占土地的契约。\n词语收藏夹词语收藏夹\n一、旁若无人:好像一旁没有人似的。形容人的行为自然或姿态高傲。一、旁若无人:好像一旁没有人似的。形容人的行为自然或姿态高傲。\n例句 她在街上跳着舞,旁若无人。 例句 她在街上跳着舞,旁若无人。\n二、资怨助祸:助长怨恨,因而招致祸患。二、资怨助祸:助长怨恨,因而招致祸患。\n例句 这人本来就仇视你,你把钱借给这样的人,那是资怨助祸,不是乐善好施。\n例句 这人本来就仇视你,你把钱借给这样的人,那是资怨助祸,不是乐善好施。\n三、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到了最后,形迹败露,现出真相。三、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到了最后,形迹败露,现出真相。\n例句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图穷匕见,也该是我们付诸行动的时刻了。 例句\n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图穷匕见,也该是我们付诸行动的时刻了。\n帝国的崩坏帝国的崩坏\n李斯和赵高的故事李斯和赵高的故事\n李斯对秦国中央集权的建立起了很大作用,在国家发展的许多关键时刻都功不可没。却因一念之差,做出错误的决定,听任赵高的安排,导致秦帝国走向灭亡之路。李斯对秦国中央集权的建立起了很大作用,在国家发展的许多关键时刻都功不可没。却因一念之差,做出错误的决定,听任赵高的安排,导致秦帝国走向灭亡之路。\n厕中鼠和仓中鼠厕中鼠和仓中鼠\n楚国上蔡人李斯,年轻时在郡里当小官,看见厕所中的老鼠都吃不干净的东西,一旦有人或狗接近,总是惊恐万分;相形之下,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囤积的粮食,住在大屋下,完全不必担心人或狗的惊扰。李斯感慨地说:\"一个人会不会有出息,就像这些老鼠一样,全在于能否给自己找到一个好环境!\"楚国上蔡人李斯,年轻时在郡里当小官,看见厕所中的老鼠都吃不干净的东西,一旦有人或狗接近,总是惊恐万分;相形之下,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囤积的粮食,住在大屋下,完全不必担心人或狗的惊扰。李斯感慨地说:\"一个人会不会有出息,就像这些老鼠一样,全在于能否给自己找到一个好环境!\"\n在李斯的观念里,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深的悲哀莫过于穷\n困。一个人处在卑贱的地位,要是什么事情都不做,就好比禽兽盯着摆在眼前的肉,想吃却吃不到,日夜煎熬。这样的人空有一副勉强能行走的人模人样。在李斯的观念里,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深的悲哀莫过于穷\n困。一个人处在卑贱的地位,要是什么事情都不做,就好比禽兽盯着摆在眼前的肉,想吃却吃不到,日夜煎熬。这样的人空有一副勉强能行走的人模人样。\n于是李斯拜荀卿为师,学了帝王之术后,来到西边的秦国,打算游说秦王。秦王有雄心壮志,想并吞天下,这正是平民辨士奔走出头的绝佳机会。于是李斯拜荀卿为师,学了帝王之术后,来到西边的秦国,打算游说秦王。秦王有雄心壮志,想并吞天下,这正是平民辨士奔走出头的绝佳机会。\n从门客到丞相从门客到丞相\n李斯到了秦国,正赶上秦庄襄王过世。他便当了秦相吕不韦的门\n客。吕不韦赏识他的才能,任命他当国君的侍从。李斯因此得以游说秦王嬴政。李斯到了秦国,正赶上秦庄襄王过世。他便当了秦相吕不韦的门\n客。吕不韦赏识他的才能,任命他当国君的侍从。李斯因此得以游说秦王嬴政。\n李斯对秦王说:\"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大功立大业,在于他懂得利用机会,当机立断。\"他劝秦王趁着六国衰弱之际并吞它们,以免坐失良机。李斯对秦王说:\"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大功立大业,在于他懂得利用机会,当机立断。\"他劝秦王趁着六国衰弱之际并吞它们,以免坐失良机。\n这话正合秦王之意。于是,秦王命李斯担任相当于现在秘书长的长史,依他的计划,暗中派谋士带着黄金珠宝去游说各诸侯国。这话正合秦王之意。于是,秦王命李斯担任相当于现在秘书长的长史,依他的计划,暗中派谋士带着黄金珠宝去游说各诸侯国。\n诸侯国的那些名士,要是能够用财物收买,就通过送礼来结交;要是不肯被收买,就派刺客去暗杀。诸侯国的那些名士,要是能够用财物收买,就通过送礼来结交;要是不肯被收买,就派刺客去暗杀。\n除此之外,秦国还想尽办法挑拨各国君臣之间的关系,然后派优秀的将领去攻伐。除此之外,秦国还想尽办法挑拨各国君臣之间的关系,然后派优秀的将领去攻伐。\n李斯日益得到重用,被秦王拜为客卿。李斯日益得到重用,被秦王拜为客卿。\n当时有个名叫郑国的韩国人,以做水利工程的名义来秦国当间谍,\n不久就被发现。秦国的宗室大臣都向秦王说:\"从别的诸侯国来秦国的人,大多是为他们的君主来从事间谍活动的,请把他们统统驱逐出当时有个名叫郑国的韩国人,以做水利工程的名义来秦国当间谍,\n不久就被发现。秦国的宗室大臣都向秦王说:\"从别的诸侯国来秦国的人,大多是为他们的君主来从事间谍活动的,请把他们统统驱逐出\n境!\"境!\"\n李斯也在被驱逐的名单中。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呈给秦王,说明一个道理:\"不在秦国出产的物品,宝贵的也有很多;不在秦国生长的贤士,愿意效忠秦国的也很多。如今赶走宾客以资助敌国,白白增加敌人的实力,对内造成内部空虚,对外又和诸侯结怨,这样做想求得国家的稳定、强大,那是绝不可能的!\"李斯也在被驱逐的名单中。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呈给秦王,说明一个道理:\"不在秦国出产的物品,宝贵的也有很多;不在秦国生长的贤士,愿意效忠秦国的也很多。如今赶走宾客以资助敌国,白白增加敌人的实力,对内造成内部空虚,对外又和诸侯结怨,这样做想求得国家的稳定、强大,那是绝不可能的!\"\n秦王读了这篇《谏逐客书》后,废除逐客令,恢复李斯的官职。后来,李斯官升廷尉,列为九卿之一,主管司法。秦王读了这篇《谏逐客书》后,废除逐客令,恢复李斯的官职。后来,李斯官升廷尉,列为九卿之一,主管司法。\n李斯到秦国二十多年后,秦国统一天下,秦王成为皇帝,而他自己也当上丞相。李斯到秦国二十多年后,秦国统一天下,秦王成为皇帝,而他自己也当上丞相。\n秦始皇拆除了郡县的城墙,销毁了各地的武器,以表示以后不再用兵。他实施中央集权制,没有分封一尺的土地,不立子弟为王,也不立功臣为诸侯,为的是希望杜绝战争的祸患。秦始皇拆除了郡县的城墙,销毁了各地的武器,以表示以后不再用兵。他实施中央集权制,没有分封一尺的土地,不立子弟为王,也不立功臣为诸侯,为的是希望杜绝战争的祸患。\n极高的权位极高的权位\n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皇帝在咸阳宫举办酒宴,仆射周青臣等人在酒宴上颂扬秦始皇的威德。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皇帝在咸阳宫举办酒宴,仆射周青臣等人在酒宴上颂扬秦始皇的威德。\n齐人淳于越向始皇进谏,请求皇帝效法古代,分封子弟和功臣,以作为国家的辅佐。淳于越还说周青臣等人当面阿谀皇上,加重陛下的过失,并非忠臣。齐人淳于越向始皇进谏,请求皇帝效法古代,分封子弟和功臣,以作为国家的辅佐。淳于越还说周青臣等人当面阿谀皇上,加重陛下的过失,并非忠臣。\n秦始皇把淳于越的建议交给丞相李斯去处理。秦始皇把淳于越的建议交给丞相李斯去处理。\n李斯认为淳于越的说法很荒谬,便驳斥他的言论,上书秦始皇,呈请秦始皇禁止私学,以免像淳于越这样的人妄论时政。李斯认为淳于越的说法很荒谬,便驳斥他的言论,上书秦始皇,呈请秦始皇禁止私学,以免像淳于越这样的人妄论时政。\n李斯说:\"臣请求,凡是《诗》《书》等文献典籍和百家典籍,都要拿出来销毁。限期三十日,只要超过期限不拿出来销毁的,就在持有者脸上黥字,并罚他去筑守长城。只有医药、卜筮和种树的书不必销\n毁。若是有人想学,就跟官吏学。\"李斯说:\"臣请求,凡是《诗》《书》等文献典籍和百家典籍,都要拿出来销毁。限期三十日,只要超过期限不拿出来销毁的,就在持有者脸上黥字,并罚他去筑守长城。只有医药、卜筮和种树的书不必销\n毁。若是有人想学,就跟官吏学。\"\n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议,没收了《诗》《书》典籍和百家典籍,\n将它们销毁,让百姓愚昧无知,也叫天下人无法用古代的事来批评当\n代。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议,没收了《诗》《书》典籍和百家典籍,\n将它们销毁,让百姓愚昧无知,也叫天下人无法用古代的事来批评当 代。\n统一法律、统一文字,都是以秦始皇开始的。秦始皇还在各地修建离宫别馆,以利自己出行。统一法律、统一文字,都是以秦始皇开始的。秦始皇还在各地修建离宫别馆,以利自己出行。\n来年,秦始皇对内巡视各处,对外平定夷狄,这些行动李斯都有参与。来年,秦始皇对内巡视各处,对外平定夷狄,这些行动李斯都有参与。\n李斯的长子李由在洛阳一带的三川郡担任郡守,其余的儿子都娶了秦国的公主为妻,女儿们也都嫁给了皇室的公子。李斯的长子李由在洛阳一带的三川郡担任郡守,其余的儿子都娶了秦国的公主为妻,女儿们也都嫁给了皇室的公子。\n李由在郡守任内请假回咸阳时,李斯为他办酒席,文武百官都前来李由在郡守任内请假回咸阳时,李斯为他办酒席,文武百官都前来\n给李斯敬酒祝贺,门口来往的车马数以千计。给李斯敬酒祝贺,门口来往的车马数以千计。\n李斯感慨地说:\"唉!我听荀卿说过,'事情切忌发展过头'。我李斯原本是上蔡的平民,只是一个生活在里巷的小老百姓,蒙皇上不弃,提拔我到这个地位。当今世上没有一个做臣子的能高过我现在的位置,真可谓富贵已极!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开始衰败,真不知我以后会是什么结局啊!\"李斯感慨地说:\"唉!我听荀卿说过,'事情切忌发展过头'。我李斯原本是上蔡的平民,只是一个生活在里巷的小老百姓,蒙皇上不弃,提拔我到这个地位。当今世上没有一个做臣子的能高过我现在的位置,真可谓富贵已极!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开始衰败,真不知我以后会是什么结局啊!\"\n秦始皇驾崩秦始皇驾崩\n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出巡到会稽山,接着沿着海岸往北抵达琅邪。随行的有丞相李斯和兼管皇帝印玺的中车府令赵高。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出巡到会稽山,接着沿着海岸往北抵达琅邪。随行的有丞相李斯和兼管皇帝印玺的中车府令赵高。\n秦始皇有二十几个儿子。长子扶苏因多次直言劝谏皇上,惹得皇帝不高兴,被派去上郡当监军。当时上郡的驻防将领是蒙恬。秦始皇有二十几个儿子。长子扶苏因多次直言劝谏皇上,惹得皇帝不高兴,被派去上郡当监军。当时上郡的驻防将领是蒙恬。\n这次出行,小儿子胡亥最得始皇的疼爱,请求随行,皇帝答应了,\n而其他儿子都没有跟随。这次出行,小儿子胡亥最得始皇的疼爱,请求随行,皇帝答应了,\n而其他儿子都没有跟随。\n几个月后,秦始皇来到沙丘,病得很严重,他命令赵高写诏书给公子扶苏,说:\"把军队交给蒙恬,到咸阳来料理丧葬之事。\"诏书已封\n好,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驾崩了。几个月后,秦始皇来到沙丘,病得很严重,他命令赵高写诏书给公子扶苏,说:\"把军队交给蒙恬,到咸阳来料理丧葬之事。\"诏书已封\n好,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驾崩了。\n诏书和印玺都放在赵高那里,只有胡亥、李斯、赵高和皇帝身边的几个宦官知道秦始皇驾崩的消息,其余众臣都不知道。诏书和印玺都放在赵高那里,只有胡亥、李斯、赵高和皇帝身边的几个宦官知道秦始皇驾崩的消息,其余众臣都不知道。\n李斯认为皇上在外过世,太子还没有正式确立,应该先保密。因此把秦始皇放置在可供人睡卧的车里,凡是百官有事上奏或进献饮食,都跟往常一样,而宦官就假装皇帝在车子里批复奏章。李斯认为皇上在外过世,太子还没有正式确立,应该先保密。因此把秦始皇放置在可供人睡卧的车里,凡是百官有事上奏或进献饮食,都跟往常一样,而宦官就假装皇帝在车子里批复奏章。\n赵高想扶公子胡亥当皇帝,以便自己掌握大权,便借机扣留始皇给扶苏的诏书,对公子胡亥说:\"皇上驾崩,没有诏令册封诸公子当王,\n只给长子一封诏书。长子一到,将立刻即位,到时候您连一点封地都不会有,这可怎么办?\"赵高想扶公子胡亥当皇帝,以便自己掌握大权,便借机扣留始皇给扶苏的诏书,对公子胡亥说:\"皇上驾崩,没有诏令册封诸公子当王,\n只给长子一封诏书。长子一到,将立刻即位,到时候您连一点封地都不会有,这可怎么办?\"\n胡亥说:\"原本就该如此!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了解自己的臣下,明胡亥说:\"原本就该如此!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了解自己的臣下,明\n智的父亲了解自己的儿子。父亲过世,不分封各个儿子,这又有什么好说的?\"智的父亲了解自己的儿子。父亲过世,不分封各个儿子,这又有什么好说的?\"\n赵高说:\"不是这样的。当今天下的大权,任何人的生死,都操纵在您、我和丞相的手中,希望您好好考虑。再说,让别人称臣与向别人称臣,控制别人与受人控制,这两种情况哪里能够同日而语?\"赵高说:\"不是这样的。当今天下的大权,任何人的生死,都操纵在您、我和丞相的手中,希望您好好考虑。再说,让别人称臣与向别人称臣,控制别人与受人控制,这两种情况哪里能够同日而语?\"\n胡亥生怕违逆为人子、为人弟的孝义之道,也怕这么做会显得自己没有自知之明,心中仍在犹豫,这时就听到赵高说:\"时机啊时机,短暂得连盘算片刻的工夫都没有!就算背起粮食、跳上马背去赶路,都怕错过了时辰!\"一听赵高这么说,胡亥便同意了他的计划。胡亥生怕违逆为人子、为人弟的孝义之道,也怕这么做会显得自己没有自知之明,心中仍在犹豫,这时就听到赵高说:\"时机啊时机,短暂得连盘算片刻的工夫都没有!就算背起粮食、跳上马背去赶路,都怕错过了时辰!\"一听赵高这么说,胡亥便同意了他的计划。\n为保权位,李斯卖身投靠为保权位,李斯卖身投靠\n赵高又说:\"这件事若不跟丞相商量,恐怕成不了。请允许我为您去跟丞相谋划。\"赵高又说:\"这件事若不跟丞相商量,恐怕成不了。请允许我为您去跟丞相谋划。\"\n于是赵高去找李斯,对他说:\"皇上驾崩,赐给长子遗书,命令他来咸阳料理丧事,立他为继位者。遗书还没发出去,也没有人知道皇上驾崩的事。那封遗书和印玺都放在胡亥的住所,谁能当太子就凭君侯您和赵高的一句话。您看这事该怎么办?\"于是赵高去找李斯,对他说:\"皇上驾崩,赐给长子遗书,命令他来咸阳料理丧事,立他为继位者。遗书还没发出去,也没有人知道皇上驾崩的事。那封遗书和印玺都放在胡亥的住所,谁能当太子就凭君侯您和赵高的一句话。您看这事该怎么办?\"\n遗书和印玺明明都放在赵高那里,赵高却说放在胡亥的住所,李斯推测他的用意是想以此要挟。遗书和印玺明明都放在赵高那里,赵高却说放在胡亥的住所,李斯推测他的用意是想以此要挟。\n李斯正色说:\"你怎么会说出这种话?这不是为人臣子该讨论的事!\"李斯正色说:\"你怎么会说出这种话?这不是为人臣子该讨论的事!\"\n赵高脸色一沉,咄咄逼人地质问道:\"君侯想想自己的才干能比得上蒙恬吗?功劳能高过蒙恬吗?您与蒙恬比,谁比较具有深远的谋略?\n又是谁不被天下人所怨恨?还有,身为长公子的旧交而获得信任的,是您还是蒙恬?\"赵高脸色一沉,咄咄逼人地质问道:\"君侯想想自己的才干能比得上蒙恬吗?功劳能高过蒙恬吗?您与蒙恬比,谁比较具有深远的谋略?\n又是谁不被天下人所怨恨?还有,身为长公子的旧交而获得信任的,是您还是蒙恬?\"\n李斯说:\"这五样我都比不上蒙恬。\"接着他反问赵高:\"你为什么要对我说这么重的话?\"李斯说:\"这五样我都比不上蒙恬。\"接着他反问赵高:\"你为什么要对我说这么重的话?\"\n赵高说:\"我原本是个宦官似的仆役,只因通晓律法条文,幸而能赵高说:\"我原本是个宦官似的仆役,只因通晓律法条文,幸而能\n到大秦皇宫来服侍。我管事二十多年,从没见过秦始皇所罢免的丞相和功臣有好下场的,到头来都是被杀身亡。皇帝有二十几个儿子,这您是知道的。长子为人刚毅武勇,对人信任,又能让人发挥长才,一旦即\n位,势必任用蒙恬当丞相,而君侯您最终无法安安稳稳地当您的通侯,\n这不是相当明显的事吗?赵高受皇帝之命教导胡亥,让他学习法律已有好多年,不曾看他犯过什么错失。胡亥为人慈悲仁爱、笃实厚道,把钱财看得很轻,把士人看得很重,内心聪明但不善言辞,遵守礼法,礼敬士人,在秦的诸公子里没有人能比得上他,是可以继承大统的人。请您审慎考虑,把事情定下来吧!\"到大秦皇宫来服侍。我管事二十多年,从没见过秦始皇所罢免的丞相和功臣有好下场的,到头来都是被杀身亡。皇帝有二十几个儿子,这您是知道的。长子为人刚毅武勇,对人信任,又能让人发挥长才,一旦即\n位,势必任用蒙恬当丞相,而君侯您最终无法安安稳稳地当您的通侯,\n这不是相当明显的事吗?赵高受皇帝之命教导胡亥,让他学习法律已有好多年,不曾看他犯过什么错失。胡亥为人慈悲仁爱、笃实厚道,把钱财看得很轻,把士人看得很重,内心聪明但不善言辞,遵守礼法,礼敬士人,在秦的诸公子里没有人能比得上他,是可以继承大统的人。请您审慎考虑,把事情定下来吧!\"\n李斯拒绝说:\"你还是回去吧!李斯要遵奉的是皇帝的诏命,要听从的是上天的旨意,哪有什么事情要考虑?哪有什么事情要决定的?\"李斯拒绝说:\"你还是回去吧!李斯要遵奉的是皇帝的诏命,要听从的是上天的旨意,哪有什么事情要考虑?哪有什么事情要决定的?\"\n赵高说:\"有时候,时局看似安全,其实可能变得危险;看似危赵高说:\"有时候,时局看似安全,其实可能变得危险;看似危\n险,其实也可以转危为安。在安危的紧要关头举棋不定,圣明又有什么用?\"险,其实也可以转危为安。在安危的紧要关头举棋不定,圣明又有什么用?\"\n李斯说:\"我原本是上蔡巷里的平民,承蒙皇上提拔为丞相,封为通侯,子孙都获得高官厚禄。皇上将国家的存亡安危托付给我,我岂能辜负呢?忠臣不会为了想苟且偷生就逃避死亡,孝子不会因为危难就不干活了。为人臣子,就是要守职分。你不必再说了,否则会让我犯法获罪。\"李斯说:\"我原本是上蔡巷里的平民,承蒙皇上提拔为丞相,封为通侯,子孙都获得高官厚禄。皇上将国家的存亡安危托付给我,我岂能辜负呢?忠臣不会为了想苟且偷生就逃避死亡,孝子不会因为危难就不干活了。为人臣子,就是要守职分。你不必再说了,否则会让我犯法获罪。\"\n但赵高继续劝诱,甚至搬出\"圣人没有固定常规,一切都应顺应变化\"的大道理来说服李斯。但赵高继续劝诱,甚至搬出\"圣人没有固定常规,一切都应顺应变化\"的大道理来说服李斯。\n李斯想起历史上的一些事:晋献公更换太子申生,晋国三代不得安宁;齐桓公和兄弟争夺君位,公子纠死于非命;商纣杀害比干,不听劝谏,都城最后沦为废墟,国家陷入危难之中。李斯想起历史上的一些事:晋献公更换太子申生,晋国三代不得安宁;齐桓公和兄弟争夺君位,公子纠死于非命;商纣杀害比干,不听劝谏,都城最后沦为废墟,国家陷入危难之中。\n李斯对赵高提起了这三件事,说:\"这些人都违逆了上天,所以才让宗庙无法得到祭祀。我李斯还是个人,怎么能够跟你合谋做这种\n事?\"李斯对赵高提起了这三件事,说:\"这些人都违逆了上天,所以才让宗庙无法得到祭祀。我李斯还是个人,怎么能够跟你合谋做这种\n事?\"\n赵高剖析事情的利害关系:\"您若听我的计划,可以长久保有封侯的地位,世代得以相传,否则祸及子孙,那就足以让人寒心了。聪明的人总是能将灾祸转为福分,而您会怎么办呢?\"赵高剖析事情的利害关系:\"您若听我的计划,可以长久保有封侯的地位,世代得以相传,否则祸及子孙,那就足以让人寒心了。聪明的人总是能将灾祸转为福分,而您会怎么办呢?\"\n李斯听了这些话,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唉!偏偏遇到这混乱的世道!既然不能以死来坚守节操,我又能到哪里去托付自己的身家性命呢?\"李斯听了这些话,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唉!偏偏遇到这混乱的世道!既然不能以死来坚守节操,我又能到哪里去托付自己的身家性命呢?\"\n李斯最终听从了赵高的安排。李斯最终听从了赵高的安排。\n赵高回报胡亥,说:\"我奉了太子您的命令去通报丞相,丞相哪敢不听从您的指示?\"赵高回报胡亥,说:\"我奉了太子您的命令去通报丞相,丞相哪敢不听从您的指示?\"\n接着,他们共同谋划,假称秦始皇下诏给丞相,要立胡亥当太子。然后,又伪造一封盖了皇帝印玺的诏书,以不孝和不忠的名目,赐扶苏和蒙恬自尽。接着,他们共同谋划,假称秦始皇下诏给丞相,要立胡亥当太子。然后,又伪造一封盖了皇帝印玺的诏书,以不孝和不忠的名目,赐扶苏和蒙恬自尽。\n在上郡,扶苏接下使者送到的诏书后痛哭了起来,接着走进房里准备自杀。在上郡,扶苏接下使者送到的诏书后痛哭了起来,接着走进房里准备自杀。\n蒙恬制止他,认为事有蹊跷,建议向始皇请示,问个清楚,再自杀也不迟。蒙恬制止他,认为事有蹊跷,建议向始皇请示,问个清楚,再自杀也不迟。\n使者连番催促。扶苏个性仁厚,对蒙恬说:\"做父亲的要儿子死,\n还要请示什么呢?\"于是就自杀了。使者连番催促。扶苏个性仁厚,对蒙恬说:\"做父亲的要儿子死,\n还要请示什么呢?\"于是就自杀了。\n蒙恬不肯死,使者将他交给官吏处理,关在阳周。不过在胡亥即位后,蒙恬也在狱中吞药自杀了。蒙恬不肯死,使者将他交给官吏处理,关在阳周。不过在胡亥即位后,蒙恬也在狱中吞药自杀了。\n使者回来报告后,胡亥、李斯和赵高大喜。车队回到咸阳,他们发布秦始皇驾崩的消息,胡亥被立为二世皇帝。赵高当上了郎中令,常在宫中处理政事。使者回来报告后,胡亥、李斯和赵高大喜。车队回到咸阳,他们发布秦始皇驾崩的消息,胡亥被立为二世皇帝。赵高当上了郎中令,常在宫中处理政事。\n李斯的悲号李斯的悲号\n秦二世上台后,听从赵高的建议,诛杀大臣和诸公子,连公主也不能幸免。秦二世上台后,听从赵高的建议,诛杀大臣和诸公子,连公主也不能幸免。\n法令愈来愈严苛,群臣人人自危,想反叛的人也愈来愈多。法令愈来愈严苛,群臣人人自危,想反叛的人也愈来愈多。\n二世继续兴建阿房宫,修筑直道和驰道,赋税日益加重,兵役和徭二世继续兴建阿房宫,修筑直道和驰道,赋税日益加重,兵役和徭\n役没有终止的一天。役没有终止的一天。\n从楚地征来守卫边境的陈胜、吴广忍无可忍,起来反抗,在崤山以东兴兵,各地英雄豪杰相继举事,自立为王,反叛秦朝,部队一直打到鸿门才被秦将章邯逼退。从楚地征来守卫边境的陈胜、吴广忍无可忍,起来反抗,在崤山以东兴兵,各地英雄豪杰相继举事,自立为王,反叛秦朝,部队一直打到鸿门才被秦将章邯逼退。\n李斯多次请求二世让他单独进谏,二世都没有答应。二世一心想着享乐,问李斯:\"我希望能随心所欲,长久享有天下而没有灾祸,应该怎么做呢?\"李斯多次请求二世让他单独进谏,二世都没有答应。二世一心想着享乐,问李斯:\"我希望能随心所欲,长久享有天下而没有灾祸,应该怎么做呢?\"\n当时,李斯的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的郡守。群盗吴广等人向西进\n攻,经过三川郡,李由制止不了他们。章邯击败吴广等人的部队后,朝廷派去三川郡进行调查的使者络绎不绝,责问李斯位居三公,为什么会让盗贼如此猖狂?当时,李斯的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的郡守。群盗吴广等人向西进\n攻,经过三川郡,李由制止不了他们。章邯击败吴广等人的部队后,朝廷派去三川郡进行调查的使者络绎不绝,责问李斯位居三公,为什么会让盗贼如此猖狂?\n李斯内心恐惧,又看重自己的爵禄,不知该怎么应付。面对二世要\"永久享乐\"的问题,李斯想附和二世的想法,以求得宽容,便上疏建议皇帝执行对官民的督察和责罚,理由是:\"群臣和百姓一旦连补救自己的过失都来不及,哪里还敢图谋造反呢?\"李斯内心恐惧,又看重自己的爵禄,不知该怎么应付。面对二世要\"永久享乐\"的问题,李斯想附和二世的想法,以求得宽容,便上疏建议皇帝执行对官民的督察和责罚,理由是:\"群臣和百姓一旦连补救自己的过失都来不及,哪里还敢图谋造反呢?\"\n二世看了大为高兴,此后对官民的督察和责罚更加严厉。二世看了大为高兴,此后对官民的督察和责罚更加严厉。\n当时,走在路上的行人,有一半都受过刑罚;而死者的遗体在街市上越堆越高。死刑判得多的被称作\"忠臣\";向百姓广征税收的被称当时,走在路上的行人,有一半都受过刑罚;而死者的遗体在街市上越堆越高。死刑判得多的被称作\"忠臣\";向百姓广征税收的被称\n作\"明吏\"。作\"明吏\"。\n二世对此表示赞扬:\"像这样,也可以称得上是好好地执行督察和责罚了。\"二世对此表示赞扬:\"像这样,也可以称得上是好好地执行督察和责罚了。\"\n然而李斯这样巴结奉承,也没有使自己远离灾祸。然而李斯这样巴结奉承,也没有使自己远离灾祸。\n赵高诬陷李斯,说他\"裂地为王\",想造反。二世便将李斯交给赵高审理。赵高诬陷李斯,说他\"裂地为王\",想造反。二世便将李斯交给赵高审理。\n李斯下了狱,被套上了刑具,他仰天长叹说:\"唉!可悲啊!这样无道的国君,我还能怎么为他献策谋划呢?如今天下已有一半的人反\n叛,而他的心还没醒悟,居然还让赵高当辅佐大臣。我必定能见到盗寇攻进咸阳,而麋鹿在荒废的宫廷里漫步。\"李斯下了狱,被套上了刑具,他仰天长叹说:\"唉!可悲啊!这样无道的国君,我还能怎么为他献策谋划呢?如今天下已有一半的人反\n叛,而他的心还没醒悟,居然还让赵高当辅佐大臣。我必定能见到盗寇攻进咸阳,而麋鹿在荒废的宫廷里漫步。\"\n赵高要治李斯的罪,因此追查他和长子李由\"谋反\"的罪状,搜捕了他所有的宗族和宾客。为了逼李斯认罪,赵高对他严刑拷打。李斯忍不住,只好含冤认罪。赵高要治李斯的罪,因此追查他和长子李由\"谋反\"的罪状,搜捕了他所有的宗族和宾客。为了逼李斯认罪,赵高对他严刑拷打。李斯忍不住,只好含冤认罪。\n李斯之所以不愿自尽,是因为他以辩才自负,又立有大功,而且实李斯之所以不愿自尽,是因为他以辩才自负,又立有大功,而且实\n在没有反叛之心,希望能上书给皇上,期盼二世醒悟而赦免他。在没有反叛之心,希望能上书给皇上,期盼二世醒悟而赦免他。\n李斯在狱中写了一份准备呈交给皇帝的报告,罗列自己的七条罪状:李斯在狱中写了一份准备呈交给皇帝的报告,罗列自己的七条罪状:\n第一,辅佐先王兼并六国,让秦王成为天子。第一,辅佐先王兼并六国,让秦王成为天子。\n第二,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显示秦国的强大。第二,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显示秦国的强大。\n第三,尊崇大臣,提升他们的爵位,以巩固君臣的关系。第四,确立社稷,修建宗庙,用来彰显国君的贤能。第三,尊崇大臣,提升他们的爵位,以巩固君臣的关系。第四,确立社稷,修建宗庙,用来彰显国君的贤能。\n第五,统一度量衡和文字,颁布天下,树立了秦帝国的威名。第六,修筑驰道,兴建离宫别馆,用来显现国君的志趣。第五,统一度量衡和文字,颁布天下,树立了秦帝国的威名。第六,修筑驰道,兴建离宫别馆,用来显现国君的志趣。\n第七,放宽刑罚,减轻赋税,用来满足国君赢得民心的要求,让万民拥戴国君,至死不敢忘记这份恩德。第七,放宽刑罚,减轻赋税,用来满足国君赢得民心的要求,让万民拥戴国君,至死不敢忘记这份恩德。\n这几条说是\"罪状\",其实都在表彰自己的功劳。这几条说是\"罪状\",其实都在表彰自己的功劳。\n报告还没呈上,就被赵高拦下。赵高把报告丢到一旁,说:\"一个囚犯哪有什么资格上书呢?\"报告还没呈上,就被赵高拦下。赵高把报告丢到一旁,说:\"一个囚犯哪有什么资格上书呢?\"\n赵高派他的门客十余伙人分别假扮成御史、谒者和侍中,轮番审问李斯。李斯变更口供,以实话回答,那些假扮的门客就叫人再拷打他。后来,二世派了人来跟李斯对证,李斯不知人是皇帝派来的,以为还像先前几次那样,就不敢再更改口供,索性认了罪。赵高派他的门客十余伙人分别假扮成御史、谒者和侍中,轮番审问李斯。李斯变更口供,以实话回答,那些假扮的门客就叫人再拷打他。后来,二世派了人来跟李斯对证,李斯不知人是皇帝派来的,以为还像先前几次那样,就不敢再更改口供,索性认了罪。\n赵高把李斯的口供呈报给皇上。二世欢喜地说:\"要是没有赵君,\n我差点就被李斯欺骗了。\"赵高把李斯的口供呈报给皇上。二世欢喜地说:\"要是没有赵君,\n我差点就被李斯欺骗了。\"\n等到二世派去调查李由的使者到达三川郡时,起义军中的项梁已经将李由杀了。使者返回咸阳,正好遇到李斯被关进了牢里,赵高因此编了一套李由造反的说辞。等到二世派去调查李由的使者到达三川郡时,起义军中的项梁已经将李由杀了。使者返回咸阳,正好遇到李斯被关进了牢里,赵高因此编了一套李由造反的说辞。\n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李斯被判受\"五刑\",在咸阳的街市上腰斩。李斯走出监狱,和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赴刑场。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李斯被判受\"五刑\",在咸阳的街市上腰斩。李斯走出监狱,和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赴刑场。\n李斯回头对他的次子叹息说:\"我想跟你再牵着黄狗,一起出上蔡的东门去追猎野兔。但是哪能再过那样的日子呀!\"李斯回头对他的次子叹息说:\"我想跟你再牵着黄狗,一起出上蔡的东门去追猎野兔。但是哪能再过那样的日子呀!\"\n父子两人相对而泣。父子两人相对而泣。\n不光父子二人被杀,李斯家的三族也全被诛灭。不光父子二人被杀,李斯家的三族也全被诛灭。\n秦帝国灭亡秦帝国灭亡\n李斯死后,二世拜赵高为丞相,不论大小政事,都由赵高决定。\n赵高自知权力太重,担心群臣不服,便想测试群臣的态度。他献了李斯死后,二世拜赵高为丞相,不论大小政事,都由赵高决定。\n赵高自知权力太重,担心群臣不服,便想测试群臣的态度。他献了\n一只鹿给二世,却说那是马。一只鹿给二世,却说那是马。\n二世问左右群臣:\"这是鹿吧?\"\n左右群臣都说:\"这是马呀!\"二世问左右群臣:\"这是鹿吧?\"\n左右群臣都说:\"这是马呀!\"\n二世惊慌得很,以为自己精神错乱,就召太卜来问卦,然后依太卜的建议搬到上林苑斋戒。二世惊慌得很,以为自己精神错乱,就召太卜来问卦,然后依太卜的建议搬到上林苑斋戒。\n二世每天游玩打猎。有个人不小心走进上林苑,被二世用箭射杀了。二世每天游玩打猎。有个人不小心走进上林苑,被二世用箭射杀了。\n赵高以\"天子杀害无辜百姓,为上天所不容许\"为由,劝二世避居别宫,以免上天降祸。于是二世迁出皇宫,搬到望夷宫去住。赵高以\"天子杀害无辜百姓,为上天所不容许\"为由,劝二世避居别宫,以免上天降祸。于是二世迁出皇宫,搬到望夷宫去住。\n三天后,赵高假传诏令,让卫士们都穿上白色衣服,手持兵器面向望夷宫。赵高入宫告诉二世:\"崤山以东的那群强盗已经大批杀进来三天后,赵高假传诏令,让卫士们都穿上白色衣服,手持兵器面向望夷宫。赵高入宫告诉二世:\"崤山以东的那群强盗已经大批杀进来\n了!\"了!\"\n二世登上楼台,看到宫外满是身着白衣假扮盗贼的士兵,非常惊恐害怕。赵高乘机胁迫二世自杀。二世登上楼台,看到宫外满是身着白衣假扮盗贼的士兵,非常惊恐害怕。赵高乘机胁迫二世自杀。\n二世死后,赵高把皇帝的印玺佩带在身上,左右侍从和文武百官都不敢不听命于他。二世死后,赵高把皇帝的印玺佩带在身上,左右侍从和文武百官都不敢不听命于他。\n赵高登上皇宫大殿,大殿震动得就像快塌掉似的,一连好几次都这赵高登上皇宫大殿,大殿震动得就像快塌掉似的,一连好几次都这\n样。赵高心里明白老天还没打算把帝位交给他,且群臣也不会答应,就把秦始皇的弟弟子婴召来,将印玺交给他。样。赵高心里明白老天还没打算把帝位交给他,且群臣也不会答应,就把秦始皇的弟弟子婴召来,将印玺交给他。\n子婴即位后,因为害怕赵高,称病不上朝,然后跟宦官韩谈以及自己的儿子密谋诛杀赵高。子婴即位后,因为害怕赵高,称病不上朝,然后跟宦官韩谈以及自己的儿子密谋诛杀赵高。\n当赵高前来拜见皇上,向皇上问病请安时,子婴召他入内,让韩谈杀了他,并且诛灭他的三族。当赵高前来拜见皇上,向皇上问病请安时,子婴召他入内,让韩谈杀了他,并且诛灭他的三族。\n子婴在位仅三个月,起义军中的沛公刘邦从武关攻入。刘邦抵达咸阳时,秦朝的文武百官都已反叛,不再上朝。子婴在位仅三个月,起义军中的沛公刘邦从武关攻入。刘邦抵达咸阳时,秦朝的文武百官都已反叛,不再上朝。\n子婴与他的妻儿用丝带拴住自己的脖子,到枳道亭旁投降。刘邦把他们交给官吏看管,他们却被后来来到咸阳的项羽杀害。子婴与他的妻儿用丝带拴住自己的脖子,到枳道亭旁投降。刘邦把他们交给官吏看管,他们却被后来来到咸阳的项羽杀害。\n秦帝国至此宣告灭亡(公元前206年)。秦帝国至此宣告灭亡(公元前206年)。\n三分钟读历史关键三分钟读历史关键\n对秦帝国来说,李斯是个关键人物,他在许多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关键时刻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对秦帝国来说,李斯是个关键人物,他在许多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关键时刻都起了很大的作用。\n游说秦王并吞六国;以《谏逐客书》改变秦王的心意,为秦国延揽六国人才;出谋划策,奠定秦国的中央集权。这些都是李斯的主要业绩。游说秦王并吞六国;以《谏逐客书》改变秦王的心意,为秦国延揽六国人才;出谋划策,奠定秦国的中央集权。这些都是李斯的主要业绩。\n然而在最关键的时刻,李斯却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听任赵高的安排,伪造诏书,计杀扶苏,拥立胡亥。然而在最关键的时刻,李斯却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听任赵高的安排,伪造诏书,计杀扶苏,拥立胡亥。\n李斯会这么做,是因为不想失去权位。可是在赵高玩弄权术之下,李斯不仅没能保住权位,最后竟连宝贵的性命也丢了。李斯会这么做,是因为不想失去权位。可是在赵高玩弄权术之下,李斯不仅没能保住权位,最后竟连宝贵的性命也丢了。\n在这个故事里,李斯一共有五次感叹。从第一个因厕中鼠和仓中鼠而发的感叹,直到第五个在受刑前想再过平民生活的感叹,我们可以发现李斯的不幸全在于\"患得患失\"。在这个故事里,李斯一共有五次感叹。从第一个因厕中鼠和仓中鼠而发的感叹,直到第五个在受刑前想再过平民生活的感叹,我们可以发现李斯的不幸全在于\"患得患失\"。\n倘若李斯在关键时刻坚持奉诏的心志,迎接仁慈的扶苏当皇帝,那么秦帝国的命运也许会改观,而李斯也不必死于非命。倘若李斯在关键时刻坚持奉诏的心志,迎接仁慈的扶苏当皇帝,那么秦帝国的命运也许会改观,而李斯也不必死于非命。\n学者历来把秦帝国的灭亡归咎于赵高,更把账算在李斯的头上,因为正是李斯的一念之差成就了赵高,李斯要负最大的责任!学者历来把秦帝国的灭亡归咎于赵高,更把账算在李斯的头上,因为正是李斯的一念之差成就了赵高,李斯要负最大的责任!\n史记原典精选史记原典精选\n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阎[1]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2],\n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3],可谓尊用[4]矣。斯知六艺之归[5],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6]。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7]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8]五刑[9]死,察其本,乃与俗议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2]]{.ul},\n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4]]{.ul}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6]]{.ul}。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7]]{.ul}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n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n《史记·李斯列传》《史记·李斯列传》\n太史公说:李斯身为平民游历各诸侯国,入关后事奉秦\n国,抓住时机,辅佐秦始皇,终于完成帝王大业。李斯位居三公,可说是很受重用。李斯懂得六艺的宗旨,不致力修明政\n治,以弥补君主的缺失,却仗着自身的显贵,阿谀奉承,苟且附合,推行严刑峻法,听从赵高的邪说,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等到各地群起反叛,李斯这才想到要直言劝谏皇上,\n岂不为时已晚了吗?人们都以为李斯非常忠心,却身受五刑而死,但只要细心察看事情的本源,没有人会认同世俗的看法。要不是这样,李斯的功绩真可以和周公、召公并列了。太史公说:李斯身为平民游历各诸侯国,入关后事奉秦\n国,抓住时机,辅佐秦始皇,终于完成帝王大业。李斯位居三公,可说是很受重用。李斯懂得六艺的宗旨,不致力修明政\n治,以弥补君主的缺失,却仗着自身的显贵,阿谀奉承,苟且附合,推行严刑峻法,听从赵高的邪说,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等到各地群起反叛,李斯这才想到要直言劝谏皇上,\n岂不为时已晚了吗?人们都以为李斯非常忠心,却身受五刑而死,但只要细心察看事情的本源,没有人会认同世俗的看法。要不是这样,李斯的功绩真可以和周公、召公并列了。\n【注释】[1]闾阎:乡里,泛指民间。\n[2]因以瑕衅:乘着机会。瑕衅,缝隙。 [3]三公:\n秦设有三公九卿,都是高级官员。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n[4]尊用:重用。\n[5]六艺之归:指《诗》《书》《礼》《乐》《易》《春秋》,都是儒家的经典。归,宗旨。因李斯曾\n跟随荀卿学习,所以司马迁称他懂得六艺的宗旨。\n[6]废适立庶:废掉长子,拥立庶子。适, 同\"嫡\"。\n[7]末:舍本逐末的意思。 [8]被:身受。\n[9]五刑:古代的五种刑罚。至于是哪五种,说法不一。或黥面,或割鼻,或断舌,或截去手足,或砍头等等,大抵是折磨人的酷【注释】[[1]]{.ul}闾阎:乡里,泛指民间。\n[[2]]{.ul}因以瑕衅:乘着机会。瑕衅,缝隙。 [[3]]{.ul}三公:\n秦设有三公九卿,都是高级官员。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尊用:重用。\n六艺之归:指《诗》《书》《礼》《乐》《易》《春秋》,都是儒家的经典。归,宗旨。因李斯曾\n跟随荀卿学习,所以司马迁称他懂得六艺的宗旨。\n废适立庶:废掉长子,拥立庶子。适, 同\"嫡\"。 末:舍本逐末的意思。\n被:身受。\n五刑:古代的五种刑罚。至于是哪五种,说法不一。或黥面,或割鼻,或断舌,或截去手足,或砍头等等,大抵是折磨人的酷\n刑。 [10]俗议:世俗的议论。刑。 俗议:世俗的议论。\n词语收藏夹词语收藏夹\n一、一手遮天:比喻玩弄权术,欺上瞒下。典故出自晚唐曹邺诗一、一手遮天:比喻玩弄权术,欺上瞒下。典故出自晚唐曹邺诗\n《读李斯传》:\"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读李斯传》:\"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n例句 他权势很大,可以称得上一手遮天。 例句\n他权势很大,可以称得上一手遮天。\n二、东门黄犬:比喻仕途遭祸,想抽身已来不及。二、东门黄犬:比喻仕途遭祸,想抽身已来不及。\n例句\n这个首长贪污腐败,眼见东窗事发,却已是东门黄犬。三、指鹿为马:比喻颠倒黑白。\n例句\n这个首长贪污腐败,眼见东窗事发,却已是东门黄犬。三、指鹿为马:比喻颠倒黑白。\n例句 别以为你身居要职,就可以指鹿为马。 例句\n别以为你身居要职,就可以指鹿为马。\n刺杀汉皇刺杀汉皇\n贯高的故事贯高的故事\n为了名利或保全性命,多少「刎颈交」有可能反目成仇。然而贯高为了替赵王复仇,计划谋刺汉皇,事败后甘心忍受狱刑,\n也要为赵王辩白,最后以死明志,显现出无比高贵的情操。为了名利或保全性命,多少「刎颈交」有可能反目成仇。然而贯高为了替赵王复仇,计划谋刺汉皇,事败后甘心忍受狱刑,\n也要为赵王辩白,最后以死明志,显现出无比高贵的情操。\n贯高的愤怒贯高的愤怒\n张耳原是魏国大梁人,在秦末随陈涉起兵,原本跟随武臣将军,后来跟了西楚霸王项羽,最后投靠汉王刘邦。张耳原是魏国大梁人,在秦末随陈涉起兵,原本跟随武臣将军,后来跟了西楚霸王项羽,最后投靠汉王刘邦。\n汉三年(公元前204年),汉王封张耳为赵王。汉五年,张耳过汉三年(公元前204年),汉王封张耳为赵王。汉五年,张耳过\n世,被加谥号为景王,儿子张敖继承了赵王的王位。这一年,当了皇帝的刘邦把大女儿鲁元公主嫁给张敖,立公主为王后。世,被加谥号为景王,儿子张敖继承了赵王的王位。这一年,当了皇帝的刘邦把大女儿鲁元公主嫁给张敖,立公主为王后。\n汉七年,刘邦带兵征讨联合匈奴作乱的韩王信,被围困在平城,后来与匈奴达成协议,才得以脱身。从平城回来,经过赵国,停留在赵国国都邯郸。赵王张敖脱下官服,穿上皮套袖,亲自侍奉刘邦饮食,态度非常谦卑,完全尽到女婿的礼数。汉七年,刘邦带兵征讨联合匈奴作乱的韩王信,被围困在平城,后来与匈奴达成协议,才得以脱身。从平城回来,经过赵国,停留在赵国国都邯郸。赵王张敖脱下官服,穿上皮套袖,亲自侍奉刘邦饮食,态度非常谦卑,完全尽到女婿的礼数。\n刘邦却叉开双腿坐着,开口就骂人,态度非常傲慢,完全不把张敖当一回事。刘邦却叉开双腿坐着,开口就骂人,态度非常傲慢,完全不把张敖当一回事。\n赵国的丞相贯高、赵午等人都已六十几岁,是张耳旧有的宾客,生平最重气节,看到这种情形都愤怒地说:\"我们的大王也未免太软弱赵国的丞相贯高、赵午等人都已六十几岁,是张耳旧有的宾客,生平最重气节,看到这种情形都愤怒地说:\"我们的大王也未免太软弱\n了。\"了。\"\n刺杀汉皇的复仇计划刺杀汉皇的复仇计划\n贯高等人对赵王说:\"天下豪杰并起,有本事的人先立为王。如今大王侍奉皇帝如此恭敬,而皇帝这么无礼,请准许我们把他杀了。\"贯高等人对赵王说:\"天下豪杰并起,有本事的人先立为王。如今大王侍奉皇帝如此恭敬,而皇帝这么无礼,请准许我们把他杀了。\"\n张敖一听,紧张得手指都咬出血了,说:\"你们怎么能说出这种张敖一听,紧张得手指都咬出血了,说:\"你们怎么能说出这种\n话!先父的国家亡了,是靠着皇上才得以复国,这是多么大的恩德。希望你们以后不要再说这种话了!\"话!先父的国家亡了,是靠着皇上才得以复国,这是多么大的恩德。希望你们以后不要再说这种话了!\"\n贯高和赵午等十余人私下商议:\"这就是我们不对了!我们的大王是个忠厚的长者,不肯背弃恩德,怎么能陷大王于不义?但我们重义\n气,不愿受辱,不满皇帝侮辱我们的大王,所以由我们来杀他。今天商议的这件事,假如成功了,那么功劳全归给大王;如果失败了,就由我们来承担责任。\"贯高和赵午等十余人私下商议:\"这就是我们不对了!我们的大王是个忠厚的长者,不肯背弃恩德,怎么能陷大王于不义?但我们重义\n气,不愿受辱,不满皇帝侮辱我们的大王,所以由我们来杀他。今天商议的这件事,假如成功了,那么功劳全归给大王;如果失败了,就由我们来承担责任。\"\n来年,刘邦带兵到东桓扫荡韩王信的余党,班师回朝时路经赵国。贯高等人安排刺客躲藏在柏人这个地方的宾馆夹壁中,预备在宾馆来年,刘邦带兵到东桓扫荡韩王信的余党,班师回朝时路经赵国。贯高等人安排刺客躲藏在柏人这个地方的宾馆夹壁中,预备在宾馆\n的厕所里,对刘邦进行刺杀。的厕所里,对刘邦进行刺杀。\n刘邦来到宾馆,心里忽然有种不祥之感,便问旁人:\"这个县叫作什么?\"刘邦来到宾馆,心里忽然有种不祥之感,便问旁人:\"这个县叫作什么?\"\n\"叫作柏人。\"\"叫作柏人。\"\n\"柏人?\"刘邦想了想,说,\"柏人是逼迫于人的意思。\"因此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柏人?\"刘邦想了想,说,\"柏人是逼迫于人的意思。\"因此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n好汉做事好汉当好汉做事好汉当\n汉九年,贯高的仇家得知了贯高的刺杀计划,向上面告发。朝廷派人去逮捕赵王和贯高等人。汉九年,贯高的仇家得知了贯高的刺杀计划,向上面告发。朝廷派人去逮捕赵王和贯高等人。\n那十几个人都争着要自杀。贯高气得大骂:\"谁教你们这么做?我那十几个人都争着要自杀。贯高气得大骂:\"谁教你们这么做?我\n们的大王实际上并没有参与这项计划,却一并要被逮捕了。你们这些人都死了,那么谁来替大王辩白,证明他没有谋反呢?\"们的大王实际上并没有参与这项计划,却一并要被逮捕了。你们这些人都死了,那么谁来替大王辩白,证明他没有谋反呢?\"\n贯高于是径自走入密闭坚固的牢车,让人将他与赵王一起押解到长安。贯高于是径自走入密闭坚固的牢车,让人将他与赵王一起押解到长安。\n在此之前,皇上有令:赵国的群臣和宾客要是谁敢跟着被逮捕的张敖一起上京,就灭三族。赵王的宾客孟舒等十余人因此把头发都剃了,\n在脖子上套上铁箍,扮成赵王的家奴,跟着来到长安。在此之前,皇上有令:赵国的群臣和宾客要是谁敢跟着被逮捕的张敖一起上京,就灭三族。赵王的宾客孟舒等十余人因此把头发都剃了,\n在脖子上套上铁箍,扮成赵王的家奴,跟着来到长安。\n接受审判时,贯高说:\"这件事是我们这几个人策划的,赵王毫不知情。\"接受审判时,贯高说:\"这件事是我们这几个人策划的,赵王毫不知情。\"\n狱吏用鞭子、棍子拷打他,又用锥子戳他,把他整得体无完肤,贯高始终不再开口说话。狱吏用鞭子、棍子拷打他,又用锥子戳他,把他整得体无完肤,贯高始终不再开口说话。\n吕后好几次向刘邦说,赵王张敖是鲁元公主的丈夫,应该不会做出这种事。吕后好几次向刘邦说,赵王张敖是鲁元公主的丈夫,应该不会做出这种事。\n刘邦生气地说:\"要是让张敖得到天下,还怕得不到像你女儿这样的女人吗?\"刘邦生气地说:\"要是让张敖得到天下,还怕得不到像你女儿这样的女人吗?\"\n刘邦完全不听吕后的劝。刘邦完全不听吕后的劝。\n但是当廷尉把贯高受审的情形和他的供词向刘邦呈报,刘邦却说:\"好个壮士啊!有谁认得他?私底下去问一问!\"但是当廷尉把贯高受审的情形和他的供词向刘邦呈报,刘邦却说:\"好个壮士啊!有谁认得他?私底下去问一问!\"\n中大夫泄公说:\"贯高是我的老乡,我之前就知道他。他的确是赵国重名誉、讲节操、说到做到的好汉。\"中大夫泄公说:\"贯高是我的老乡,我之前就知道他。他的确是赵国重名誉、讲节操、说到做到的好汉。\"\n刘邦因此派泄公拿着符节去狱中探视躺在竹床上的贯高。刘邦因此派泄公拿着符节去狱中探视躺在竹床上的贯高。\n贯高因遍体鳞伤,行动不便,只能仰着头朝上看了一眼,说:\"是泄公吗?\"贯高因遍体鳞伤,行动不便,只能仰着头朝上看了一眼,说:\"是泄公吗?\"\n泄公就像老朋友见面般慰问他,跟他聊了起来,问他赵王张敖到底有没有参与计划?泄公就像老朋友见面般慰问他,跟他聊了起来,问他赵王张敖到底有没有参与计划?\n贯高说:\"按照人之常情,有谁不爱自己的父母和妻儿?如今我的三族都因我而被论处死罪,难道我会用所有亲人的性命去换一个赵王?\n实在是赵王根本没有谋反之心,是我们这些人干的。\"贯高说:\"按照人之常情,有谁不爱自己的父母和妻儿?如今我的三族都因我而被论处死罪,难道我会用所有亲人的性命去换一个赵王?\n实在是赵王根本没有谋反之心,是我们这些人干的。\"\n接着,贯高就把他们为何这么做,以及赵王根本不知情的状况,都跟泄公说了。接着,贯高就把他们为何这么做,以及赵王根本不知情的状况,都跟泄公说了。\n泄公回到宫里,把贯高的话呈报皇上,皇上于是赦免了赵王。泄公回到宫里,把贯高的话呈报皇上,皇上于是赦免了赵王。\n贯高的最后一口气贯高的最后一口气\n刘邦很欣赏贯高,于是派泄公去对他说:\"赵王已经被释放了。\"同时也赦免了贯高。刘邦很欣赏贯高,于是派泄公去对他说:\"赵王已经被释放了。\"同时也赦免了贯高。\n贯高很高兴地问:\"我们的大王真的已经出狱了吗?\"贯高很高兴地问:\"我们的大王真的已经出狱了吗?\"\n泄公说:\"没错。\"接着又说,\"皇上夸奖您,因此也将您一并赦免了。\"泄公说:\"没错。\"接着又说,\"皇上夸奖您,因此也将您一并赦免了。\"\n贯高说:\"我之所以不自尽,以致后来被打到体无完肤,就是要留着这口气为赵王辩白,表明他没有谋反。如今大王已经被释放,我的责任已尽,就算死了也毫无遗憾。再说做人臣子的既有弑君作乱的罪名,\n还有什么脸面服侍君主?即使皇上不杀我,难道我就不会于心有愧贯高说:\"我之所以不自尽,以致后来被打到体无完肤,就是要留着这口气为赵王辩白,表明他没有谋反。如今大王已经被释放,我的责任已尽,就算死了也毫无遗憾。再说做人臣子的既有弑君作乱的罪名,\n还有什么脸面服侍君主?即使皇上不杀我,难道我就不会于心有愧\n吗?\"吗?\"\n贯高说完,便仰头自断脖颈而死。贯高的名声从此传遍天下。贯高说完,便仰头自断脖颈而死。贯高的名声从此传遍天下。\n因为娶鲁元公主为妻的缘故,张敖在获得释放后,虽然失去王位,\n尚能保有侯位,被降为宣平侯。因为娶鲁元公主为妻的缘故,张敖在获得释放后,虽然失去王位,\n尚能保有侯位,被降为宣平侯。\n由于皇上赏识张敖的宾客,所以原先在脖子上套铁箍、跟着赵王一起到长安的那些宾客,每个人后来都当上诸侯的丞相或郡守。由于皇上赏识张敖的宾客,所以原先在脖子上套铁箍、跟着赵王一起到长安的那些宾客,每个人后来都当上诸侯的丞相或郡守。\n到了孝惠帝、吕后、文帝和景帝时,赵王宾客的子孙都当上了俸禄两千石的官职。到了孝惠帝、吕后、文帝和景帝时,赵王宾客的子孙都当上了俸禄两千石的官职。\n三分钟读历史关键三分钟读历史关键\n在《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中,太史公以贯高的事迹作为附传。它的篇幅不长,却具有很重的分量,主要是因为它能够和张耳、陈余两人的行事产生强烈的对比。在《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中,太史公以贯高的事迹作为附传。它的篇幅不长,却具有很重的分量,主要是因为它能够和张耳、陈余两人的行事产生强烈的对比。\n张耳和陈余都是魏国大梁人,起初是誓同生死的好友,在秦时一起逃难、一起起兵;后来,两人之间有了嫌隙,接着又因相互争功,闹得誓不两立。陈余最后便是死于张耳之手。张耳和陈余都是魏国大梁人,起初是誓同生死的好友,在秦时一起逃难、一起起兵;后来,两人之间有了嫌隙,接着又因相互争功,闹得誓不两立。陈余最后便是死于张耳之手。\n为了利益,\"刎颈交\"也能变成\"断颈交\"。相形之下,贯高为了报复赵王所受的屈辱而谋刺汉皇,又为了替赵王辩白而忍受狱中的严刑拷打,就比张耳、陈余两人的表现\"高贵\"得多。为了利益,\"刎颈交\"也能变成\"断颈交\"。相形之下,贯高为了报复赵王所受的屈辱而谋刺汉皇,又为了替赵王辩白而忍受狱中的严刑拷打,就比张耳、陈余两人的表现\"高贵\"得多。\n谋刺皇帝本是死罪,刘邦正因贯高所显露的高贵情操而赦免了他。谋刺皇帝本是死罪,刘邦正因贯高所显露的高贵情操而赦免了他。\n但贯高却领不了皇帝的这份情。正是为了要彰显精神上的高贵,贯高最后必须以死明\n志,否则余生就只能算是在皇帝的怜悯下苟活,担不起\"侠义\"二字,而且还会遭到世人耻笑。但贯高却领不了皇帝的这份情。正是为了要彰显精神上的高贵,贯高最后必须以死明\n志,否则余生就只能算是在皇帝的怜悯下苟活,担不起\"侠义\"二字,而且还会遭到世人耻笑。\n这是贯高的抉择。贯高虽然死了,但从某个角度来看,他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这是贯高的抉择。贯高虽然死了,但从某个角度来看,他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n史记原典精选史记原典精选\n贯高至,对狱[1],曰:\"独[2]吾属[3]为之,王实不知。\"吏治榜笞[4]数千,刺剟[5],身无可击者,终不复言。吕后数言张王以鲁元公主故,不宜有此。上怒曰:\"使张敖据天下,岂少而[6]女乎?\"不听。廷尉以贯高事辞闻[7],上曰:\"壮士!谁知者,以私问之。\"中大夫泄公曰:\"臣之邑子[8],素知之。此固赵国立名义[9]不侵为然诺[10]者也。\"贯高至,对狱[[1]]{.ul},曰:\"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吏治榜笞[[4]]{.ul}数千,刺剟,身无可击者,终不复言。吕后数言张王以鲁元公主故,不宜有此。上怒曰:\"使张敖据天下,岂少而女乎?\"不听。廷尉以贯高事辞闻[[7]]{.ul},上曰:\"壮士!谁知者,以私问之。\"中大夫泄公曰:\"臣之邑子,素知之。此固赵国立名义不侵为然诺者也。\"\n《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史记·张耳陈余列传》\n贯高到法庭受审,说:\"只有我们这些人参与,赵王确实不知情。\"狱吏拷问,用鞭子、棍子打他几千下,用锥子刺贯高到法庭受审,说:\"只有我们这些人参与,赵王确实不知情。\"狱吏拷问,用鞭子、棍子打他几千下,用锥子刺\n他,让他体无完肤,但他始终不再说一句话。吕后好几次说张敖娶了鲁元公主,应该不会这么做,皇上愤怒的说:\"要是让张敖占领了天下,难道还缺像你女儿这样的女人吗?\"皇上不听吕后的劝告。廷尉把贯高受审的情形和他的供辞呈报给皇\n上,皇上说:\"真是个壮士啊!有谁知道他,私底下去问一他,让他体无完肤,但他始终不再说一句话。吕后好几次说张敖娶了鲁元公主,应该不会这么做,皇上愤怒的说:\"要是让张敖占领了天下,难道还缺像你女儿这样的女人吗?\"皇上不听吕后的劝告。廷尉把贯高受审的情形和他的供辞呈报给皇\n上,皇上说:\"真是个壮士啊!有谁知道他,私底下去问一\n问。\"中大夫泄公说:\"我和他是同乡,之前就知道他。他原本在赵国就是一个重视名誉、讲节操、说到做到的人。\"问。\"中大夫泄公说:\"我和他是同乡,之前就知道他。他原本在赵国就是一个重视名誉、讲节操、说到做到的人。\"\n【注释】[1]对狱:受狱官审问。 [2]独:只有。 [3]吾属:我们这些人。\n[4]榜笞:鞭打捶击。 [5]刺剟:用锥子刺。或解释为用烧红的铁条去刺。\n[6]而:你。 [7]闻:呈报、上奏。 [8]邑子:同乡的人。\n[9]立名义:树立名声和节义。\n[10]不侵为然诺:不做过分的行为,信守承诺。侵,逾越。【注释】[[1]]{.ul}对狱:受狱官审问。\n[[2]]{.ul}独:只有。 [[3]]{.ul}吾属:我们这些人。\n[[4]]{.ul}榜笞:鞭打捶击。\n[[5]]{.ul}刺剟:用锥子刺。或解释为用烧红的铁条去刺。\n[[6]]{.ul}而:你。 闻:呈报、上奏。 邑子:同乡的人。\n立名义:树立名声和节义。\n不侵为然诺:不做过分的行为,信守承诺。侵,逾越。\n词语收藏夹词语收藏夹\n一、德流子孙:恩泽流传到后代子孙。一、德流子孙:恩泽流传到后代子孙。\n例句 王爷爷一生行善,希望能够德流子孙。二、宁死不辱:宁愿死也不受羞辱。\n例句 王爷爷一生行善,希望能够德流子孙。二、宁死不辱:宁愿死也不受羞辱。\n例句\n那女子面对强盗,显露出宁死不辱的气概。三、信守然诺:忠实的遵守自己的承诺。\n例句\n那女子面对强盗,显露出宁死不辱的气概。三、信守然诺:忠实的遵守自己的承诺。\n例句 我们做人就是要信守然诺,否则没有人会相信我们。 例句\n我们做人就是要信守然诺,否则没有人会相信我们。\n国士无双大将军国士无双大将军\n韩信成王的故事韩信成王的故事\n韩信具有大将的气魄和智慧。他的用兵之道在于一个「奇」字。这个「奇」,妙在不拘泥兵法常规、善于利用地形地物,并且充分掌握战争双方的心理。韩信具有大将的气魄和智慧。他的用兵之道在于一个「奇」字。这个「奇」,妙在不拘泥兵法常规、善于利用地形地物,并且充分掌握战争双方的心理。\n犹记当年落魄时犹记当年落魄时\n淮阴侯韩信就是淮阴人。在他还是平民时,家里很穷困,操行也不好,因此无法被推选担任地方官吏,加上又不懂得做买卖维持生计,所以经常到别人家讨饭,大家都很讨厌他。淮阴侯韩信就是淮阴人。在他还是平民时,家里很穷困,操行也不好,因此无法被推选担任地方官吏,加上又不懂得做买卖维持生计,所以经常到别人家讨饭,大家都很讨厌他。\n韩信曾多次到下乡县南昌亭的亭长家吃闲饭,亭长的妻子对此感到厌烦,有一天便把煮好的饭菜,端到自己的房里。韩信曾多次到下乡县南昌亭的亭长家吃闲饭,亭长的妻子对此感到厌烦,有一天便把煮好的饭菜,端到自己的房里。\n等到了吃饭时间,韩信来到亭长家,发现没为他准备食物,便明白了对方的意思,生气得掉头就走。等到了吃饭时间,韩信来到亭长家,发现没为他准备食物,便明白了对方的意思,生气得掉头就走。\n韩信来到城下钓鱼,有几名妇人正在漂洗棉絮,其中有个老大娘见韩信饿得发慌,于心不忍,便给他饭吃。之后的数十日,天天如此。韩信来到城下钓鱼,有几名妇人正在漂洗棉絮,其中有个老大娘见韩信饿得发慌,于心不忍,便给他饭吃。之后的数十日,天天如此。\n韩信心里很感激,对老大娘说:\"我将来一定会重重回报您的。\"\n老大娘生气地说:\"身为大丈夫,却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是可怜韩信心里很感激,对老大娘说:\"我将来一定会重重回报您的。\"\n老大娘生气地说:\"身为大丈夫,却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是可怜\n你才给你饭吃,哪里指望你回报?\"你才给你饭吃,哪里指望你回报?\"\n淮阴的屠户里有个少年欺负韩信,在众人面前羞辱他说:\"看你这样子,虽然长得高大,还喜欢带刀带剑的,其实内心很胆小。你要是不怕死,就拿剑刺我;要是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淮阴的屠户里有个少年欺负韩信,在众人面前羞辱他说:\"看你这样子,虽然长得高大,还喜欢带刀带剑的,其实内心很胆小。你要是不怕死,就拿剑刺我;要是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n韩信看了少年好一会儿,然后趴在地上,从少年的胯下爬了过去。街上所有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真的是个胆小鬼。韩信看了少年好一会儿,然后趴在地上,从少年的胯下爬了过去。街上所有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真的是个胆小鬼。\n萧何追回大将之材萧何追回大将之材\n等到项梁率起义军渡过淮河北上抗击暴秦,韩信带着剑前去投靠,\n成为项梁的部下。这时候的韩信,还没有什么名气。等到项梁率起义军渡过淮河北上抗击暴秦,韩信带着剑前去投靠,\n成为项梁的部下。这时候的韩信,还没有什么名气。\n项梁兵败身亡,韩信转而投向项羽。项羽任命他当郎中,也就是侍从人员。韩信多次对项羽献策,但项羽并不采纳。项梁兵败身亡,韩信转而投向项羽。项羽任命他当郎中,也就是侍从人员。韩信多次对项羽献策,但项羽并不采纳。\n后来,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刘邦率军进入蜀地,韩信从楚营逃走,\n归附汉营。这时候的韩信仍然默默无闻,只当了一个管粮饷的小官。后来,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刘邦率军进入蜀地,韩信从楚营逃走,\n归附汉营。这时候的韩信仍然默默无闻,只当了一个管粮饷的小官。\n由于触犯法律,韩信被判死罪。同时受刑的十三人都已经被处斩,\n眼看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头一抬,正好看见滕公夏侯婴,于是大声呼叫:\"汉王不就是要一统天下吗?为什么要斩壮士?\"由于触犯法律,韩信被判死罪。同时受刑的十三人都已经被处斩,\n眼看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头一抬,正好看见滕公夏侯婴,于是大声呼叫:\"汉王不就是要一统天下吗?为什么要斩壮士?\"\n滕公一听,非常惊讶,看了看韩信,觉得他相貌非凡,就把他释放了。滕公一听,非常惊讶,看了看韩信,觉得他相貌非凡,就把他释放了。\n滕公与韩信交谈后,发现他是个人才,就把他推荐给汉王。滕公与韩信交谈后,发现他是个人才,就把他推荐给汉王。\n刘邦不觉得韩信有何与众不同,只让他当治粟都尉,管的依旧是粮饷。刘邦不觉得韩信有何与众不同,只让他当治粟都尉,管的依旧是粮饷。\n萧何数次和韩信交谈,也非常赏识他。萧何数次和韩信交谈,也非常赏识他。\n汉军大多不是蜀人,不愿进入蜀地,当汉军来到南郑时,已经有几十个将领在途中逃走。韩信心想,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举荐,汉王仍然未对自己加以重用,不如也跟着逃走。汉军大多不是蜀人,不愿进入蜀地,当汉军来到南郑时,已经有几十个将领在途中逃走。韩信心想,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举荐,汉王仍然未对自己加以重用,不如也跟着逃走。\n萧何一听说韩信逃跑了,还来不及上奏,就亲自追了出去。有人将此事呈报汉王,说:\"萧何丞相逃走了。\"萧何一听说韩信逃跑了,还来不及上奏,就亲自追了出去。有人将此事呈报汉王,说:\"萧何丞相逃走了。\"\n刘邦大怒,萧何是刘邦重要的谋臣,听说他也逃走了,顿时让刘邦感觉如同失去了左右手。刘邦大怒,萧何是刘邦重要的谋臣,听说他也逃走了,顿时让刘邦感觉如同失去了左右手。\n两天后,萧何回来拜见汉王。刘邦又生气又高兴,问萧何:\"你为什么要逃跑?\"两天后,萧何回来拜见汉王。刘邦又生气又高兴,问萧何:\"你为什么要逃跑?\"\n萧何回答:\"我哪里敢逃?我是去追人的。\"\n\"追谁?\"萧何回答:\"我哪里敢逃?我是去追人的。\" \"追谁?\"\n\"追韩信。\"\"追韩信。\"\n刘邦开口大骂:\"逃跑的将领有几十个,你怎么都不追,偏偏去追韩信,别想骗我!\"刘邦开口大骂:\"逃跑的将领有几十个,你怎么都不追,偏偏去追韩信,别想骗我!\"\n萧何说:\"那一类的将领随随便便就找得到,而韩信可以说是国士无双,国内找不到第二个像他那样的人了。大王如果只想在汉中称王,\n那就不需要韩信;如果想竞逐天下,除了韩信,还能找谁共商大计呢?\n就要看大王怎么决定了!\"萧何说:\"那一类的将领随随便便就找得到,而韩信可以说是国士无双,国内找不到第二个像他那样的人了。大王如果只想在汉中称王,\n那就不需要韩信;如果想竞逐天下,除了韩信,还能找谁共商大计呢?\n就要看大王怎么决定了!\"\n刘邦说:\"我是想往东边发展呀!怎么能够一直闷在这里?\"刘邦说:\"我是想往东边发展呀!怎么能够一直闷在这里?\"\n萧何说:\"若是想往东发展,那就重用韩信。若是不重用他,他迟早会再逃走。\"萧何说:\"若是想往东发展,那就重用韩信。若是不重用他,他迟早会再逃走。\"\n刘邦想了想,说:\"好吧!看你的面子,我任命他当将领。\"\n\"只是担任将领,韩信是留不住的。\"刘邦想了想,说:\"好吧!看你的面子,我任命他当将领。\"\n\"只是担任将领,韩信是留不住的。\"\n\"那就让他当大将军吧!\" \"太好了!\"\"那就让他当大将军吧!\" \"太好了!\"\n于是刘邦打算把韩信召来,拜他当大将军。于是刘邦打算把韩信召来,拜他当大将军。\n萧何说:\"大王素来傲慢无礼,如今拜大将军都像是在叫小孩玩游戏似的,这就是韩信为什么会离去的原因。大王如果想重用韩信,应该选好日子,沐浴斋戒,设置高坛和会场,一定要礼数周到才可以。\"萧何说:\"大王素来傲慢无礼,如今拜大将军都像是在叫小孩玩游戏似的,这就是韩信为什么会离去的原因。大王如果想重用韩信,应该选好日子,沐浴斋戒,设置高坛和会场,一定要礼数周到才可以。\"\n刘邦答应了萧何的建议。刘邦答应了萧何的建议。\n在准备期间,刘邦手下那些跟他一起起兵抗秦的将领们各个喜上眉梢,都以为自己就要当大将军了。等到授职典礼一举行,看见大王居然是要拜韩信为大将军,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在准备期间,刘邦手下那些跟他一起起兵抗秦的将领们各个喜上眉梢,都以为自己就要当大将军了。等到授职典礼一举行,看见大王居然是要拜韩信为大将军,所有人都大吃一惊。\n大将军韩信定计策大将军韩信定计策\n在韩信的授职典礼完成后,汉王坐下来,对韩信说:\"丞相多次夸奖将军,但不知将军要用什么计策来教导寡人?\"在韩信的授职典礼完成后,汉王坐下来,对韩信说:\"丞相多次夸奖将军,但不知将军要用什么计策来教导寡人?\"\n韩信谦让一番后,问汉王:\"如今往东发展争夺天下,会遇上的对手不就是项王吗?\"韩信谦让一番后,问汉王:\"如今往东发展争夺天下,会遇上的对手不就是项王吗?\"\n刘邦说:\"正是。\"刘邦说:\"正是。\"\n韩信又问:\"大王估量自己的勇猛、仁厚和兵力,比不比得上项王?\"韩信又问:\"大王估量自己的勇猛、仁厚和兵力,比不比得上项王?\"\n刘邦沉默良久,说:\"比不上。\"刘邦沉默良久,说:\"比不上。\"\n韩信对刘邦拜了两拜,然后说:\"我也认为大王在这些方面都比不上他。但是我曾经追随过项王,知道他有哪些问题,就让我来为您分析分析项王这个人吧!\"韩信对刘邦拜了两拜,然后说:\"我也认为大王在这些方面都比不上他。但是我曾经追随过项王,知道他有哪些问题,就让我来为您分析分析项王这个人吧!\"\n韩信开始剖析项羽的个性,指出项羽的弱点:\"项王发怒大吼时,\n千百人都会吓得瘫软在地上,可是他不能任用有才干的将领,因此这只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平时待人恭敬慈爱,说话的语气很和善,见到底下的人生病,都会流着眼泪把自己的食物分给对方。然而一旦要进行封赏,他总把封爵的印信抓在手里,棱角都快磨平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就是所谓的妇人之仁。\"韩信开始剖析项羽的个性,指出项羽的弱点:\"项王发怒大吼时,\n千百人都会吓得瘫软在地上,可是他不能任用有才干的将领,因此这只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平时待人恭敬慈爱,说话的语气很和善,见到底下的人生病,都会流着眼泪把自己的食物分给对方。然而一旦要进行封赏,他总把封爵的印信抓在手里,棱角都快磨平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就是所谓的妇人之仁。\"\n韩信又指出项羽许多不当的作为:\"项王虽然称霸天下,让诸侯们韩信又指出项羽许多不当的作为:\"项王虽然称霸天下,让诸侯们\n都臣服于他,但他不在关中建都,却在彭城建都。他违背了诸侯们与义帝'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并私自将自己的亲信都封了王,这让诸侯们十分不满。项王后来把义帝赶到江南去,诸侯们见到这种情形,也纷纷效法,把他们过去的君主赶走,据地称王。项王所过之处,没有不残破的,天下人都怨恨他,百姓也不亲近他。只因慑服于他的威名,所以大家现在还不敢反抗。项王名义上是称霸了,其实早已失去了民心,他的强大是很难持久的。\"都臣服于他,但他不在关中建都,却在彭城建都。他违背了诸侯们与义帝'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并私自将自己的亲信都封了王,这让诸侯们十分不满。项王后来把义帝赶到江南去,诸侯们见到这种情形,也纷纷效法,把他们过去的君主赶走,据地称王。项王所过之处,没有不残破的,天下人都怨恨他,百姓也不亲近他。只因慑服于他的威名,所以大家现在还不敢反抗。项王名义上是称霸了,其实早已失去了民心,他的强大是很难持久的。\"\n接着,韩信以刘邦来做比较:\"比起项王,大王却是反其道而行接着,韩信以刘邦来做比较:\"比起项王,大王却是反其道而行\n之。能够大胆起用天底下勇猛善战的人,还怕消灭不了敌人吗?只要能攻下城邑,大王就把地封给有功之人,还怕有谁不服从?领着正义之\n师,跟着想回乡的士兵一起东进,还怕有无法打败的敌人吗?\"之。能够大胆起用天底下勇猛善战的人,还怕消灭不了敌人吗?只要能攻下城邑,大王就把地封给有功之人,还怕有谁不服从?领着正义之\n师,跟着想回乡的士兵一起东进,还怕有无法打败的敌人吗?\"\n项羽攻打关中时,坑杀了秦国降兵二十多万人,却没有杀章邯、司马欣和董翳这三个降将。不仅如此,项羽还封他们在关中为王,号项羽攻打关中时,坑杀了秦国降兵二十多万人,却没有杀章邯、司马欣和董翳这三个降将。不仅如此,项羽还封他们在关中为王,号\n称\"三秦\"。称\"三秦\"。\n针对这个情形,韩信明确指出\"三秦\"正是可以下手的关键所针对这个情形,韩信明确指出\"三秦\"正是可以下手的关键所\n在:\"关中父老对这三个人都相当埋怨,恨之入骨。项王仗着他的威在:\"关中父老对这三个人都相当埋怨,恨之入骨。项王仗着他的威\n势,强封这三个人当王,但关中百姓都不喜欢他们。而大王您当时进入关中时,秋毫无犯,还废除秦朝苛刻的法令,与百姓约法三章。关中的人民都希望大王能入主关中。根据诸侯们早先的约定,大王应该要被封为关中王的,关中的人民也都这么认为。大王后来失去关中的爵位,入主汉中,关中的人民都感到非常愤慨。\"势,强封这三个人当王,但关中百姓都不喜欢他们。而大王您当时进入关中时,秋毫无犯,还废除秦朝苛刻的法令,与百姓约法三章。关中的人民都希望大王能入主关中。根据诸侯们早先的约定,大王应该要被封为关中王的,关中的人民也都这么认为。大王后来失去关中的爵位,入主汉中,关中的人民都感到非常愤慨。\"\n最后,韩信以一句话做总结:\"大王现在若是举兵向东,只需发一纸通告,关中之地很容易就能拿下。\"最后,韩信以一句话做总结:\"大王现在若是举兵向东,只需发一纸通告,关中之地很容易就能拿下。\"\n听完韩信的分析,刘邦非常高兴,这时才感觉与韩信相见恨晚。他听从韩信的建议,开始部署各将领的作战计划。听完韩信的分析,刘邦非常高兴,这时才感觉与韩信相见恨晚。他听从韩信的建议,开始部署各将领的作战计划。\n韩信一用奇兵:木桶渡河韩信一用奇兵:木桶渡河\n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汉王举兵向东边的陈仓出发,\n平定三秦。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汉王举兵向东边的陈仓出发,\n平定三秦。\n第二年出函谷关,收服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和殷王司第二年出函谷关,收服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和殷王司\n马卬投降。汉王联合齐王田荣、赵王赵歇,一起攻打楚王。但是在该年四月,汉军在彭城被打得兵败而归。马卬投降。汉王联合齐王田荣、赵王赵歇,一起攻打楚王。但是在该年四月,汉军在彭城被打得兵败而归。\n韩信把溃散的部队集合起来,与汉王相会于荥阳,在京县、索亭两地间击败楚军。楚军因此无法再向西推进。韩信把溃散的部队集合起来,与汉王相会于荥阳,在京县、索亭两地间击败楚军。楚军因此无法再向西推进。\n汉王在彭城兵败后,塞王司马欣、狄(翟)王董翳弃汉降楚,而齐王和赵王也都背叛汉王,与楚王讲和。汉王在彭城兵败后,塞王司马欣、狄(翟)王董翳弃汉降楚,而齐王和赵王也都背叛汉王,与楚王讲和。\n六月,魏王豹告假回河东老家探视生病的亲人,但一回到自己的地盘就把河关关闭,表明不再依附汉王。六月,魏王豹告假回河东老家探视生病的亲人,但一回到自己的地盘就把河关关闭,表明不再依附汉王。\n汉王派使者去劝说魏王,却徒劳无功。汉王派使者去劝说魏王,却徒劳无功。\n八月,汉王任命韩信当左丞相,派他率兵攻打魏王。魏王在蒲坂设置重兵,严阵以待,并封锁了临晋关。八月,汉王任命韩信当左丞相,派他率兵攻打魏王。魏王在蒲坂设置重兵,严阵以待,并封锁了临晋关。\n韩信布置疑兵,沿河摆列船只,假装要在临晋强渡黄河。实际上,\n他让一支部队乘着木桶做成的渡筏,悄悄从夏阳渡过黄河,袭击魏的都城安邑。韩信布置疑兵,沿河摆列船只,假装要在临晋强渡黄河。实际上,\n他让一支部队乘着木桶做成的渡筏,悄悄从夏阳渡过黄河,袭击魏的都城安邑。\n魏王豹大为惊恐,慌忙带兵迎战,结果大败。韩信俘虏了魏王,将魏国定为河东郡。魏王豹大为惊恐,慌忙带兵迎战,结果大败。韩信俘虏了魏王,将魏国定为河东郡。\n汉王派遣将领张耳和韩信一起率兵,往东北攻打赵、代两国。这年九月,汉军打败代国军队,在阏与这个地方生擒了代相夏说。汉王派遣将领张耳和韩信一起率兵,往东北攻打赵、代两国。这年九月,汉军打败代国军队,在阏与这个地方生擒了代相夏说。\n在韩信攻下魏国并击败代军后,汉王抽调他的精锐部队,到荥阳去抵抗楚军。在韩信攻下魏国并击败代军后,汉王抽调他的精锐部队,到荥阳去抵抗楚军。\n韩信二用奇兵:遍插红旗韩信二用奇兵:遍插红旗\n韩信和张耳率领部队数万人,打算东下井陉,攻打赵国。韩信和张耳率领部队数万人,打算东下井陉,攻打赵国。\n赵王歇和成安君陈余听说汉军即将来袭,在井陉关口聚集了号称二十万的兵力。赵王歇和成安君陈余听说汉军即将来袭,在井陉关口聚集了号称二十万的兵力。\n井陉关的山路狭窄,走车不能并行,骑马不能成列,行进的队伍拉长达数百里,粮车落在了队伍的最后面。井陉关的山路狭窄,走车不能并行,骑马不能成列,行进的队伍拉长达数百里,粮车落在了队伍的最后面。\n广武君李左车劝成安君陈余不如趁此形势发动奇袭,说:\"汉军倘若前来进攻,希望您派突击部队三万人给我,让我从小路抄截他们的后勤补给。您在这里挖深壕沟,高筑营垒,坚守阵营,不要出战。他们前不能攻,后不能退,而我率领突击部队再断绝他们的后路,让他们在野外什么东西也得不到。不到十天,就能将韩信和张耳的项上人头献到帐前来。\"广武君李左车劝成安君陈余不如趁此形势发动奇袭,说:\"汉军倘若前来进攻,希望您派突击部队三万人给我,让我从小路抄截他们的后勤补给。您在这里挖深壕沟,高筑营垒,坚守阵营,不要出战。他们前不能攻,后不能退,而我率领突击部队再断绝他们的后路,让他们在野外什么东西也得不到。不到十天,就能将韩信和张耳的项上人头献到帐前来。\"\n陈余是个迂腐的书生,平时就常将\"正义之师不使用奇谋诡计\"挂在嘴边,他听了李左车的计策后说:\"我看兵书上写道:'兵力超过敌人十倍就包围他,超过一倍就和他交战。'如今韩信的兵力号称数万,其实不过数千,千里迢迢赶来攻打我们,也够疲惫了。如果我们现在避而不战,以后若是有更强大的敌人来袭,那要用什么方法战胜他们呢?而诸侯们看到我们这么怯懦怕战,也会轻视我们,随时就来攻打我们了。\"陈余是个迂腐的书生,平时就常将\"正义之师不使用奇谋诡计\"挂在嘴边,他听了李左车的计策后说:\"我看兵书上写道:'兵力超过敌人十倍就包围他,超过一倍就和他交战。'如今韩信的兵力号称数万,其实不过数千,千里迢迢赶来攻打我们,也够疲惫了。如果我们现在避而不战,以后若是有更强大的敌人来袭,那要用什么方法战胜他们呢?而诸侯们看到我们这么怯懦怕战,也会轻视我们,随时就来攻打我们了。\"\n陈余终究没有采用李左车的计策。陈余终究没有采用李左车的计策。\n韩信派人暗中探听,得知李左车的计策没被采用,非常高兴,这才韩信派人暗中探听,得知李左车的计策没被采用,非常高兴,这才\n敢率兵进入井陉的狭道。敢率兵进入井陉的狭道。\n部队停驻在距离井陉关口三十里的地方。部队停驻在距离井陉关口三十里的地方。\n韩信半夜传令部队,准备出发。他选出两千名轻装骑兵,让他们每人手上都拿着一面红色军旗,从小路走进山里,隐匿在山中,随时盯着赵军。韩信半夜传令部队,准备出发。他选出两千名轻装骑兵,让他们每人手上都拿着一面红色军旗,从小路走进山里,隐匿在山中,随时盯着赵军。\n韩信告诉他们:\"一旦赵军见到我军败走,必定倾巢而出,从营垒出来追赶我们。你们趁这时迅速冲进赵营,拔掉赵军的旗帜,插上汉军的红旗。\"韩信告诉他们:\"一旦赵军见到我军败走,必定倾巢而出,从营垒出来追赶我们。你们趁这时迅速冲进赵营,拔掉赵军的旗帜,插上汉军的红旗。\"\n接着,韩信下令副将给士兵们吃点东西,填饱肚子,并且说:\"今天打败赵军后,就可以正式吃顿饭了。\"接着,韩信下令副将给士兵们吃点东西,填饱肚子,并且说:\"今天打败赵军后,就可以正式吃顿饭了。\"\n战事攻击哪能这么快就结束?将领们都不太相信。战事攻击哪能这么快就结束?将领们都不太相信。\n韩信对军官们说:\"赵军已经占据有利的地形构筑营垒,而且他们在没见到我军的大将旗鼓之前,是不会出击我们的先行部队的,恐怕我们在遇上狭道中的险阻时,还是得退回来。\"韩信对军官们说:\"赵军已经占据有利的地形构筑营垒,而且他们在没见到我军的大将旗鼓之前,是不会出击我们的先行部队的,恐怕我们在遇上狭道中的险阻时,还是得退回来。\"\n于是韩信派出一万人先行,出了井陉口就背着河水摆出阵式。于是韩信派出一万人先行,出了井陉口就背着河水摆出阵式。\n背着河水摆阵,怎么会有退路?赵军望见汉军背河列阵,都大笑起来。背着河水摆阵,怎么会有退路?赵军望见汉军背河列阵,都大笑起来。\n破晓时分,韩信带着其余的部队,竖起大将旗帜,击着鼓开出井陉口。破晓时分,韩信带着其余的部队,竖起大将旗帜,击着鼓开出井陉口。\n赵军从营垒里出来,攻击汉军,双方交战良久。赵军从营垒里出来,攻击汉军,双方交战良久。\n就在这时候,韩信和张耳假装战败,扔掉旗鼓,退向河边的军队。赵军一见汉军兵败,果然全员出动,抢夺汉军的旗鼓,追拿韩信和就在这时候,韩信和张耳假装战败,扔掉旗鼓,退向河边的军队。赵军一见汉军兵败,果然全员出动,抢夺汉军的旗鼓,追拿韩信和\n张耳。韩信、张耳和河边的军队汇合后,与赵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因为士兵们身后就是河水,无路可退,所以汉军都奋勇向前,格外勇猛。张耳。韩信、张耳和河边的军队汇合后,与赵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因为士兵们身后就是河水,无路可退,所以汉军都奋勇向前,格外勇猛。\n韩信最早派出去的两千名轻装骑兵,总算等到赵军倾巢而出去追击汉军的机会,他们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那里所有的旗帜,立起两千面韩信最早派出去的两千名轻装骑兵,总算等到赵军倾巢而出去追击汉军的机会,他们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那里所有的旗帜,立起两千面\n代表汉军的红色军旗。代表汉军的红色军旗。\n赵军一时赢不了汉军,又无法捉到韩信等人,准备退回自己的营垒,却远远地看见自己的军营内插遍了红旗。赵军一时赢不了汉军,又无法捉到韩信等人,准备退回自己的营垒,却远远地看见自己的军营内插遍了红旗。\n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以为汉军已经掳获了赵军的将领,于是大乱阵脚,士兵竞相逃走,就算将领斩杀逃兵,也吓阻不了他们。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以为汉军已经掳获了赵军的将领,于是大乱阵脚,士兵竞相逃走,就算将领斩杀逃兵,也吓阻不了他们。\n汉兵前后夹击,大破赵军,掳获不少人马,将成安君陈余杀死在汦水边,并生擒赵王歇。汉兵前后夹击,大破赵军,掳获不少人马,将成安君陈余杀死在汦水边,并生擒赵王歇。\n韩信下令不杀广武君李左车,而且活捉李左车的人就赏以千金。因此有人将李左车押到帅营来。韩信下令不杀广武君李左车,而且活捉李左车的人就赏以千金。因此有人将李左车押到帅营来。\n韩信解开李左车身上的绳索,请他东向而坐,自己坐在对面朝西的位置,用侍奉师长的礼数来对待李左车。李左车感动之下,投降了韩\n信。韩信解开李左车身上的绳索,请他东向而坐,自己坐在对面朝西的位置,用侍奉师长的礼数来对待李左车。李左车感动之下,投降了韩\n信。\n接着,将领们进帅营来献上敌人的首级和俘虏。有人趁这个机会问韩信:\"兵法上解释布阵,说右方要背对山陵、前方左方要面对水泽。如今将军命令我们背对河水布阵,还说打赢赵军才用餐,我们都不相\n信,但最后居然战胜了!这是什么战术?\"接着,将领们进帅营来献上敌人的首级和俘虏。有人趁这个机会问韩信:\"兵法上解释布阵,说右方要背对山陵、前方左方要面对水泽。如今将军命令我们背对河水布阵,还说打赢赵军才用餐,我们都不相\n信,但最后居然战胜了!这是什么战术?\"\n韩信回答:\"这也是兵法上说的,只是你们没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过'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我们现在的军队并不是训练有素的士兵,就像'赶着街上的百姓去作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置之于死地,让每个人为求自保而作战;如果今天我给大家留了一条活路,大家一定都往那里逃,那么我还能带兵作战吗?\"韩信回答:\"这也是兵法上说的,只是你们没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过'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我们现在的军队并不是训练有素的士兵,就像'赶着街上的百姓去作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置之于死地,让每个人为求自保而作战;如果今天我给大家留了一条活路,大家一定都往那里逃,那么我还能带兵作战吗?\"\n将领们听了纷纷表示佩服,说:\"对极了!这不是我们能想到的。\"\n韩信接着向广武君李左车请教攻燕伐齐的办法。将领们听了纷纷表示佩服,说:\"对极了!这不是我们能想到的。\"\n韩信接着向广武君李左车请教攻燕伐齐的办法。\n李左车以亡国的俘虏不敢参与天下大事的讨论为由而拒绝,但感于韩信的盛情,也提出了一些想法。李左车以亡国的俘虏不敢参与天下大事的讨论为由而拒绝,但感于韩信的盛情,也提出了一些想法。\n韩信采纳李左车的建议,按兵不动,镇守赵国,抚恤赵国遗孤,又以牛肉、美酒天天慰劳将士。之后,韩信派遣辩士对燕国进行劝降。燕国听说了韩信占领赵国后的作为,表示愿意服从。韩信采纳李左车的建议,按兵不动,镇守赵国,抚恤赵国遗孤,又以牛肉、美酒天天慰劳将士。之后,韩信派遣辩士对燕国进行劝降。燕国听说了韩信占领赵国后的作为,表示愿意服从。\n韩信派使者还报汉王,请立张耳为赵王,以便镇抚赵国。汉王答应了封王一事,立张耳为赵王。韩信派使者还报汉王,请立张耳为赵王,以便镇抚赵国。汉王答应了封王一事,立张耳为赵王。\n韩信三用奇兵:沙包堵水韩信三用奇兵:沙包堵水\n楚军强力围攻荥阳,汉王逃往南边,来到宛、叶之间,收服了英布,然后来到成皋,但楚军又包围了成皋。楚军强力围攻荥阳,汉王逃往南边,来到宛、叶之间,收服了英布,然后来到成皋,但楚军又包围了成皋。\n汉三年六月,汉王从成皋逃出来,渡河往东边去,跟滕公夏侯婴一起来到张耳驻扎的修武,在宾馆休息了一夜。汉三年六月,汉王从成皋逃出来,渡河往东边去,跟滕公夏侯婴一起来到张耳驻扎的修武,在宾馆休息了一夜。\n隔日一早,刘邦便自称是汉王的使者,直接走入赵军的营垒。这时,张耳和韩信都还没起床,刘邦便到他们的房里拿走印符,召集将领,宣布更换他们的职务。隔日一早,刘邦便自称是汉王的使者,直接走入赵军的营垒。这时,张耳和韩信都还没起床,刘邦便到他们的房里拿走印符,召集将领,宣布更换他们的职务。\n韩信和张耳醒来后,得知汉王已经来过,大吃一惊。汉王夺走两人的部队,命令张耳继续留守赵地,然后拜韩信为相国,要他集合赵地的士兵,去攻打齐国。韩信和张耳醒来后,得知汉王已经来过,大吃一惊。汉王夺走两人的部队,命令张耳继续留守赵地,然后拜韩信为相国,要他集合赵地的士兵,去攻打齐国。\n韩信带兵往东边出发,尚未从平原津渡过黄河,就听说汉王已经派郦食其说服了齐王。韩信带兵往东边出发,尚未从平原津渡过黄河,就听说汉王已经派郦食其说服了齐王。\n韩信打算停止前进,但范阳辩士蒯通劝韩信,不要让郦食其这样一个儒生小子以三寸不烂之舌抢了功。韩信打算停止前进,但范阳辩士蒯通劝韩信,不要让郦食其这样一个儒生小子以三寸不烂之舌抢了功。\n韩信采纳蒯通的建议,渡过黄河。韩信采纳蒯通的建议,渡过黄河。\n齐王听从了郦食其的劝说降汗后,撤了对汉军的防御。韩信因而能够袭击并击败了驻守在历下的齐军,接着攻到临淄。齐王听从了郦食其的劝说降汗后,撤了对汉军的防御。韩信因而能够袭击并击败了驻守在历下的齐军,接着攻到临淄。\n齐王田广以为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将他烹杀,然后逃到高密,派使者去向楚王请求救援。齐王田广以为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将他烹杀,然后逃到高密,派使者去向楚王请求救援。\n韩信攻下临淄,向东追赶齐王田广,来到高密的西边。楚王派龙且带二十万大兵来援助齐国。韩信攻下临淄,向东追赶齐王田广,来到高密的西边。楚王派龙且带二十万大兵来援助齐国。\n齐王田广和龙且联合,准备与韩信交战。尚未开战,就有人劝龙且说:\"汉军远道来攻,锐不可当,将军不如坚守壁垒,不要出战。等时间一久,汉军粮尽,将军便可不战而降。\"齐王田广和龙且联合,准备与韩信交战。尚未开战,就有人劝龙且说:\"汉军远道来攻,锐不可当,将军不如坚守壁垒,不要出战。等时间一久,汉军粮尽,将军便可不战而降。\"\n龙且自以为了解韩信,说:\"我素来了解韩信的为人,他是很容易对付的。再说,前来救齐却不交战,我的功劳在哪里?如今要是出战而打赢了,就可以封得齐国一半的土地,为何不打呢?\"龙且自以为了解韩信,说:\"我素来了解韩信的为人,他是很容易对付的。再说,前来救齐却不交战,我的功劳在哪里?如今要是出战而打赢了,就可以封得齐国一半的土地,为何不打呢?\"\n于是龙且出战,与韩信的部队隔着潍水摆开阵式。于是龙且出战,与韩信的部队隔着潍水摆开阵式。\n韩信派人连夜做了一万多个袋子,装满沙子,堵住潍水的上游,再带着一半的人马渡河去攻击龙且的部队;然后假装打不赢,掉头逃走。韩信派人连夜做了一万多个袋子,装满沙子,堵住潍水的上游,再带着一半的人马渡河去攻击龙且的部队;然后假装打不赢,掉头逃走。\n龙且高兴地说:\"我就知道韩信是个胆小鬼!\"于是率兵渡河,追赶韩信。龙且高兴地说:\"我就知道韩信是个胆小鬼!\"于是率兵渡河,追赶韩信。\n韩信命人挖开堵住河水的沙包,让大水冲下来阻断龙且的军队,龙且的部队有一大半过不了河。韩信乘机发动猛烈地攻击,杀了龙且。韩信命人挖开堵住河水的沙包,让大水冲下来阻断龙且的军队,龙且的部队有一大半过不了河。韩信乘机发动猛烈地攻击,杀了龙且。\n龙且在河水东岸的部队四处逃散,齐王田广也逃走了。韩信追击败兵,直到城阳,把楚军的士兵全都俘虏了。龙且在河水东岸的部队四处逃散,齐王田广也逃走了。韩信追击败兵,直到城阳,把楚军的士兵全都俘虏了。\n代理王与真王代理王与真王\n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完全平定了齐国。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完全平定了齐国。\n楚汉之战:刘邦与韩信进军路线图楚汉之战:刘邦与韩信进军路线图\n他派使者去对汉王说:\"齐国伪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而它的南边又紧临楚国。现在若不设一位代理齐王来镇服它,恐怕这里的情势会不稳定。为了目前的局势着想,韩信希望能够当代理齐王。\"他派使者去对汉王说:\"齐国伪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而它的南边又紧临楚国。现在若不设一位代理齐王来镇服它,恐怕这里的情势会不稳定。为了目前的局势着想,韩信希望能够当代理齐王。\"\n当时,楚军正将汉王紧紧围困在荥阳。韩信的使者到达荥阳后,刘邦打开书信一看,非常愤怒,破口大骂:\"我被困在这里,早晚都巴望着你来帮我,而你却只顾着当王!\"当时,楚军正将汉王紧紧围困在荥阳。韩信的使者到达荥阳后,刘邦打开书信一看,非常愤怒,破口大骂:\"我被困在这里,早晚都巴望着你来帮我,而你却只顾着当王!\"\n张良和陈平踩了刘邦一脚,附在他耳边说:\"汉军正处不利局面,\n哪能阻止得了韩信称王?不如顺势立他为王,好好待他,让他镇守齐国,否则恐怕会发生变乱。\"张良和陈平踩了刘邦一脚,附在他耳边说:\"汉军正处不利局面,\n哪能阻止得了韩信称王?不如顺势立他为王,好好待他,让他镇守齐国,否则恐怕会发生变乱。\"\n刘邦立刻明白,再度大骂:\"大丈夫平定诸侯,就应当立为真王,\n当什么代理王?\"刘邦立刻明白,再度大骂:\"大丈夫平定诸侯,就应当立为真王,\n当什么代理王?\"\n于是刘邦派张良去封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来攻打楚军。于是刘邦派张良去封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来攻打楚军。\n往事成就今日往事成就今日\n汉五年(公元前202年),汉王被困在固陵,采用张良的计策,召齐王韩信前来,韩信于是带兵前来与汉王于垓下相会。汉五年(公元前202年),汉王被困在固陵,采用张良的计策,召齐王韩信前来,韩信于是带兵前来与汉王于垓下相会。\n打败项羽后,正式称帝的刘邦趁韩信没有防备时夺走他的部队。汉五年正月,齐王韩信被迁为楚王,立王都于下邳。打败项羽后,正式称帝的刘邦趁韩信没有防备时夺走他的部队。汉五年正月,齐王韩信被迁为楚王,立王都于下邳。\n韩信到了自己的封地,把当年帮助他的那位漂洗棉絮的老大娘召来,赐她千金。韩信到了自己的封地,把当年帮助他的那位漂洗棉絮的老大娘召来,赐她千金。\n韩信又找到下乡南昌亭的亭长,只赐他百钱,并且说:\"你是个小人,做好事都不做到底。\"韩信又找到下乡南昌亭的亭长,只赐他百钱,并且说:\"你是个小人,做好事都不做到底。\"\n韩信最后召来当初要他从胯下爬过去的那名少年,让他当楚国的中尉。韩信对手下的将领们说:\"这是个壮士!当初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他吗?是因为没有杀他的正当理由,因此忍了下来,才有今韩信最后召来当初要他从胯下爬过去的那名少年,让他当楚国的中尉。韩信对手下的将领们说:\"这是个壮士!当初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他吗?是因为没有杀他的正当理由,因此忍了下来,才有今\n天的成就。\"天的成就。\"\n三分钟读历史关键三分钟读历史关键\n韩信与张良、萧何并称\"汉初三杰\"。汉高祖刘邦曾经评论韩信,说他\"连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克\",并坦承自己在用兵方面不如他。韩信与张良、萧何并称\"汉初三杰\"。汉高祖刘邦曾经评论韩信,说他\"连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克\",并坦承自己在用兵方面不如他。\n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司马迁连用三场战役来描述韩信的军事才能,而其用兵之道在于一个\"奇\"字。这个\"奇\",妙在不拘泥兵法常规、善于利用地形地物和充分掌握战争双方的\n心理。相对来说,他的对手魏王豹、成安君陈余和楚将龙且,不是过于默守常规,就是迂腐或\n轻敌,以致简单的木桶、红旗和沙包都能成为对付他们的致命武器。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司马迁连用三场战役来描述韩信的军事才能,而其用兵之道在于一个\"奇\"字。这个\"奇\",妙在不拘泥兵法常规、善于利用地形地物和充分掌握战争双方的\n心理。相对来说,他的对手魏王豹、成安君陈余和楚将龙且,不是过于默守常规,就是迂腐或\n轻敌,以致简单的木桶、红旗和沙包都能成为对付他们的致命武器。\n韩信完全展现出大将的气魄和智慧。甚至于当时威震天下的项羽,在他眼里也只是匹夫之勇。韩信完全展现出大将的气魄和智慧。甚至于当时威震天下的项羽,在他眼里也只是匹夫之勇。\n不过这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在年轻时却有一段难堪的过去。如同写孙膑、苏秦、张仪等人一样,司马迁描写韩信忍辱的往事,也是在激励人心。不过这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在年轻时却有一段难堪的过去。如同写孙膑、苏秦、张仪等人一样,司马迁描写韩信忍辱的往事,也是在激励人心。\n英雄不怕出身低,怕的只是气短。假如韩信当初被穷困逼迫到放弃自己,那么后来就没有这些彪炳史册的功绩了。英雄不怕出身低,怕的只是气短。假如韩信当初被穷困逼迫到放弃自己,那么后来就没有这些彪炳史册的功绩了。\n史记原典精选史记原典精选\n信钓于城下,诸母[1]漂[2],有一母见信饥,饭信[3],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衰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3]]{.ul},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衰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n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4]虽长大[5],好带刀剑,\n中情怯耳。\"众辱之[6]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n下[7]。\"于是信孰视[8]之,俛[9]出袴下,蒲伏[10]。一市人皆笑\n信,以为怯。......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信至国[11]......信至国,召所以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n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n我宁[12]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13],故忍而就于此。\"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n中情怯耳。\"众辱之[[6]]{.ul}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n下。\"于是信孰视[[8]]{.ul}之,俛出袴下,蒲伏[[10]]{.ul}。一市人皆笑\n信,以为怯。......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信至国......信至国,召所以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n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n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n《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淮阴侯列传》\n韩信靠在淮河边钓鱼为生,经常因钓不到鱼而饿肚子。有韩信靠在淮河边钓鱼为生,经常因钓不到鱼而饿肚子。有\n一个漂洗丝绵的老大娘见他可怜,经常把自己的饭分给韩信吃。韩信很高兴,说:\"我以后发达了一定会重重地酬谢一个漂洗丝绵的老大娘见他可怜,经常把自己的饭分给韩信吃。韩信很高兴,说:\"我以后发达了一定会重重地酬谢\n您!\"可老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自己维持生活,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的,哪里指望回报?\"您!\"可老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自己维持生活,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的,哪里指望回报?\"\n在淮阴屠户里有少年欺负韩信,说:\"你虽长得高大,喜欢带刀剑,内心其实很胆怯。\"在众人面前羞辱他说:\"韩信要是不怕死,就拿剑刺我;要是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看着那名少年许久,接着趴在地上,从少年胯下爬过去。街上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真的很胆小。......汉五年正月,刘邦将齐王韩信迁为楚王,立楚国都在下邳。韩信到了自己的封国......韩信到楚国后,召见当年给他饭吃的老大娘,赏赐她千金。轮到下乡南昌亭长时,只赏他一百钱,并说:\"你是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又召来当初侮辱他,要他从胯下爬过的那名少年,让他做楚国的中尉。韩信对将领们说:\"这是个壮士!当初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是因为没有杀他的正当理由,因此忍下来,才有今天的成就。\"在淮阴屠户里有少年欺负韩信,说:\"你虽长得高大,喜欢带刀剑,内心其实很胆怯。\"在众人面前羞辱他说:\"韩信要是不怕死,就拿剑刺我;要是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看着那名少年许久,接着趴在地上,从少年胯下爬过去。街上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真的很胆小。......汉五年正月,刘邦将齐王韩信迁为楚王,立楚国都在下邳。韩信到了自己的封国......韩信到楚国后,召见当年给他饭吃的老大娘,赏赐她千金。轮到下乡南昌亭长时,只赏他一百钱,并说:\"你是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又召来当初侮辱他,要他从胯下爬过的那名少年,让他做楚国的中尉。韩信对将领们说:\"这是个壮士!当初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是因为没有杀他的正当理由,因此忍下来,才有今天的成就。\"\n【注释】[1]诸母:许多老大娘。 [2]漂:洗丝绵。\n[3]饭信:把自己的饭分给韩信吃。饭,动词,给......吃。 [4]若:你。\n[5]长大:高大。 [6]众辱之: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他。\n[7]袴下:同\"裤下\",两腿之间。 [8]孰视:久视。\n[9]俛:通\"俯\",低下。 [10]蒲伏:同\"匍匐\",伏地爬行 [11]国:封国\n[12]宁:难道,岂\n[13]无名:没有正当理由。【注释】[[1]]{.ul}诸母:许多老大娘。\n[[2]]{.ul}漂:洗丝绵。\n[[3]]{.ul}饭信:把自己的饭分给韩信吃。饭,动词,给......吃。 若:你。\n长大:高大。 众辱之: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他。 袴下:同\"裤下\",两腿之间。\n孰视:久视。 俛:通\"俯\",低下。 蒲伏:同\"匍匐\",伏地爬行 国:封国\n宁:难道,岂 无名:没有正当理由。\n词语收藏夹词语收藏夹\n一、漂母进食:意指施恩不望回报。一、漂母进食:意指施恩不望回报。\n例句 那个人对自己邻居的照顾,是漂母进食,根本不指望回报。 例句\n那个人对自己邻居的照顾,是漂母进食,根本不指望回报。\n二、胯下之辱:比喻还没成功之前所遭受的耻辱。二、胯下之辱:比喻还没成功之前所遭受的耻辱。\n例句\n王先生忍受了当年的胯下之辱,才有今天的成就。三、为德不卒:做好事没做到底。卒,终。\n例句\n王先生忍受了当年的胯下之辱,才有今天的成就。三、为德不卒:做好事没做到底。卒,终。\n例句 这家公司答应赞助我们的活动,却只给了少许的经费,真 例句\n这家公司答应赞助我们的活动,却只给了少许的经费,真\n是为德不卒啊!是为德不卒啊!\n悔不背叛的王侯悔不背叛的王侯\n韩信被害的故事韩信被害的故事\n韩信平生最大的志向是成就一番功业,但是在被封为齐王后,\n却失掉了成就平生最大功名的时机。韩信的犹豫不决,导致了日后悲惨的命运。韩信平生最大的志向是成就一番功业,但是在被封为齐王后,\n却失掉了成就平生最大功名的时机。韩信的犹豫不决,导致了日后悲惨的命运。\n三分天下的诱惑三分天下的诱惑\n韩信攻下齐国,杀了楚将龙且后,不久就被立为齐王。龙且死后,项王感到惶恐,派武涉去游说韩信。韩信攻下齐国,杀了楚将龙且后,不久就被立为齐王。龙且死后,项王感到惶恐,派武涉去游说韩信。\n武涉指出汉王经常违背约定,是个不可信赖的人,希望韩信要为自己着想,背弃汉国,并念及过去与项王的交情,帮助楚国。武涉指出汉王经常违背约定,是个不可信赖的人,希望韩信要为自己着想,背弃汉国,并念及过去与项王的交情,帮助楚国。\n武涉很明白地说:\"当今项王与汉王争夺天下,成败的关键就在您身上。您往右靠向汉王,汉王就得胜;您往左靠向项王,项王就得胜。项王今天要是失败了,那么下一个就会轮到您。您和项王有旧交情,为什么不与楚国联合,以图三分天下而自立为王呢?今日若是错过这个时机,非要帮汉王来攻打楚国,那岂是聪明人会做的事?\"武涉很明白地说:\"当今项王与汉王争夺天下,成败的关键就在您身上。您往右靠向汉王,汉王就得胜;您往左靠向项王,项王就得胜。项王今天要是失败了,那么下一个就会轮到您。您和项王有旧交情,为什么不与楚国联合,以图三分天下而自立为王呢?今日若是错过这个时机,非要帮汉王来攻打楚国,那岂是聪明人会做的事?\"\n韩信推辞说:\"我过去追随项王,官衔不过是郎中,职位不过是执戟的护卫,言不听,计不从,所以我才离开楚国,归附汉国。汉王授我上将军的印信,给我数万人的部队,解下身上的衣服给我穿,拿他自己的饭菜给我吃,言必听,计必从,因此我才能得到今天这个地位。有人韩信推辞说:\"我过去追随项王,官衔不过是郎中,职位不过是执戟的护卫,言不听,计不从,所以我才离开楚国,归附汉国。汉王授我上将军的印信,给我数万人的部队,解下身上的衣服给我穿,拿他自己的饭菜给我吃,言必听,计必从,因此我才能得到今天这个地位。有人\n亲近我、信任我,我若背叛他,那是很不祥的。我的主意已定,就算死也不会更改。请回去替我向项王表达谢意!\"亲近我、信任我,我若背叛他,那是很不祥的。我的主意已定,就算死也不会更改。请回去替我向项王表达谢意!\"\n蒯通的相人术蒯通的相人术\n武涉离开之后,齐人蒯通认为左右天下局势的关键就在韩信,便想出奇招来感动他。他来游说韩信:\"我曾经学过相人之术。\"武涉离开之后,齐人蒯通认为左右天下局势的关键就在韩信,便想出奇招来感动他。他来游说韩信:\"我曾经学过相人之术。\"\n韩信好奇地问:\"先生是怎么相人的?\"韩信好奇地问:\"先生是怎么相人的?\"\n蒯通回答:\"人的贵贱在于骨头的长法,是忧是喜在于脸上的气色,是成是败在于对事情是否能决断。以这三者相互参考,万无一失。\"蒯通回答:\"人的贵贱在于骨头的长法,是忧是喜在于脸上的气色,是成是败在于对事情是否能决断。以这三者相互参考,万无一失。\"\n韩信一听这话,更加好奇地问:\"好。那先生看我的面相如何?\"\n蒯通说:\"能借一步说话吗?\"韩信一听这话,更加好奇地问:\"好。那先生看我的面相如何?\"\n蒯通说:\"能借一步说话吗?\"\n韩信屏退左右的人,说:\"左右人等都已经退下了。\"韩信屏退左右的人,说:\"左右人等都已经退下了。\"\n蒯通暗示韩信:\"我看您的面相,最高不过封侯,但位子危而不安;看您的'背',却是贵不可言。\"蒯通暗示韩信:\"我看您的面相,最高不过封侯,但位子危而不安;看您的'背',却是贵不可言。\"\n\"这话怎么说?\"\"这话怎么说?\"\n蒯通于是从群雄推翻秦朝统治开始谈起,一直谈到当前楚汉相争的局面,说的竟也是武涉说过的道理:背弃汉王,三分天下,就能得利。蒯通于是从群雄推翻秦朝统治开始谈起,一直谈到当前楚汉相争的局面,说的竟也是武涉说过的道理:背弃汉王,三分天下,就能得利。\n韩信仍以深受汉王厚待为理由,不愿意背叛。韩信仍以深受汉王厚待为理由,不愿意背叛。\n蒯通说:\"阁下自以为跟汉王感情好,想藉此建立万世的功业,我却认为这是错误的想法。\"蒯通说:\"阁下自以为跟汉王感情好,想藉此建立万世的功业,我却认为这是错误的想法。\"\n蒯通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交情的不可靠:一是张耳与陈余多年来号称刎颈之交,最后兵戎相见;二是文种、范蠡复兴已亡的越国,帮勾践称霸,功成名就之后,一个被杀,一个逃亡。蒯通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交情的不可靠:一是张耳与陈余多年来号称刎颈之交,最后兵戎相见;二是文种、范蠡复兴已亡的越国,帮勾践称霸,功成名就之后,一个被杀,一个逃亡。\n蒯通诚恳地对韩信说:\"野兽要是都打完了,猎狗就会被抓去烹蒯通诚恳地对韩信说:\"野兽要是都打完了,猎狗就会被抓去烹\n煮。以朋友之间的交往来说,您与汉王不如张耳和陈余;以君臣之间的忠信来说,您与汉王不如文种、范蠡和勾践。从这两个例子来看,该怎么做就很清楚。希望您好好考虑!而且我听说,做臣子的勇猛和谋略若超过君主,生命就会有危险;功劳盖过天下人,就得不到封赏。想想\n看,您现在是什么样的才能和功绩?涉西河,掳魏王,擒夏说,下井\n陉,诛成安君,夺取赵国,逼降燕国,平定齐国,摧折北上的二十万楚军,杀龙且。天下再也找不到第二位像您具有如此功绩和谋略的人了。您今天归顺楚国,楚人不信任您;归顺汉国,汉人感到惊恐。您这么大的功劳,能归附到哪里去呢?作为臣子却拥有令君主震动的威势,声名高过天下所有的人,我真是替您担心啊!\"煮。以朋友之间的交往来说,您与汉王不如张耳和陈余;以君臣之间的忠信来说,您与汉王不如文种、范蠡和勾践。从这两个例子来看,该怎么做就很清楚。希望您好好考虑!而且我听说,做臣子的勇猛和谋略若超过君主,生命就会有危险;功劳盖过天下人,就得不到封赏。想想\n看,您现在是什么样的才能和功绩?涉西河,掳魏王,擒夏说,下井\n陉,诛成安君,夺取赵国,逼降燕国,平定齐国,摧折北上的二十万楚军,杀龙且。天下再也找不到第二位像您具有如此功绩和谋略的人了。您今天归顺楚国,楚人不信任您;归顺汉国,汉人感到惊恐。您这么大的功劳,能归附到哪里去呢?作为臣子却拥有令君主震动的威势,声名高过天下所有的人,我真是替您担心啊!\"\n韩信辞谢说:\"先生不必再说了,让我想一下。\"韩信辞谢说:\"先生不必再说了,让我想一下。\"\n过了几天,蒯通又对韩信进行游说,劝他抓住时机,有所决断。韩信仍然犹豫,不肯背弃汉王,又自以为功劳大,汉王终究不会夺去他的王位,便婉言谢绝蒯通。过了几天,蒯通又对韩信进行游说,劝他抓住时机,有所决断。韩信仍然犹豫,不肯背弃汉王,又自以为功劳大,汉王终究不会夺去他的王位,便婉言谢绝蒯通。\n蒯通见游说不成,为了避祸,便假装狂癫,去当巫师了。蒯通见游说不成,为了避祸,便假装狂癫,去当巫师了。\n钟离眛预言钟离眛预言\n汉五年,刘邦灭了项羽,在他称帝后不久,将韩信由齐王迁为楚王。汉五年,刘邦灭了项羽,在他称帝后不久,将韩信由齐王迁为楚王。\n项羽的逃亡将领钟离眛,素来与韩信交好。项王死后,钟离眛投奔韩信。刘邦在楚汉相争时吃过钟离眛的亏,因此怨恨钟离眛,听说他在楚国,便下令楚国逮捕钟离眛,但韩信没有这么做。项羽的逃亡将领钟离眛,素来与韩信交好。项王死后,钟离眛投奔韩信。刘邦在楚汉相争时吃过钟离眛的亏,因此怨恨钟离眛,听说他在楚国,便下令楚国逮捕钟离眛,但韩信没有这么做。\n韩信初到封国,巡视所属的县邑,出入都要设置卫兵以保护自己。汉六年,有人上书告楚王韩信要谋反。韩信初到封国,巡视所属的县邑,出入都要设置卫兵以保护自己。汉六年,有人上书告楚王韩信要谋反。\n刘邦采用陈平的计策,以天子巡视天下为名,派遣使者告知各诸侯:\"我将游览南方的云梦,并在陈这个地方召见各位。\"刘邦真正的目的是要袭击韩信,但韩信并不知道。刘邦采用陈平的计策,以天子巡视天下为名,派遣使者告知各诸侯:\"我将游览南方的云梦,并在陈这个地方召见各位。\"刘邦真正的目的是要袭击韩信,但韩信并不知道。\n高祖巡行即将抵达楚国时,韩信打算起兵造反,但回头想想,自己本来就没有罪;想去面见皇上,又怕被擒。高祖巡行即将抵达楚国时,韩信打算起兵造反,但回头想想,自己本来就没有罪;想去面见皇上,又怕被擒。\n有人劝韩信说:\"把钟离眛斩了,献给皇上,皇上一定会很高兴,\n就能免去灾祸了。\"有人劝韩信说:\"把钟离眛斩了,献给皇上,皇上一定会很高兴,\n就能免去灾祸了。\"\n韩信去见钟离眛,商量这件事。韩信去见钟离眛,商量这件事。\n钟离眛说:\"汉王之所以不敢来攻取楚国,是因为有我在您这里。您想抓我来对汉王献媚,我今天若死了,您也会紧跟着灭亡。\"接着大骂,\"您真是不厚道啊!\"说完,钟离眛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钟离眛说:\"汉王之所以不敢来攻取楚国,是因为有我在您这里。您想抓我来对汉王献媚,我今天若死了,您也会紧跟着灭亡。\"接着大骂,\"您真是不厚道啊!\"说完,钟离眛结束了自己的生命。\n韩信带着钟离眛的头,去拜谒汉高祖刘邦。刘邦命武士将韩信绑起来,放在车子后面。韩信带着钟离眛的头,去拜谒汉高祖刘邦。刘邦命武士将韩信绑起来,放在车子后面。\n韩信感慨地说:\"果真如人所说:'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如今天下已定,我自然会被烹杀。\"韩信感慨地说:\"果真如人所说:'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如今天下已定,我自然会被烹杀。\"\n刘邦对韩信说:\"有人告发你想谋反。\"因此给韩信加了刑具。到了洛阳,刘邦赦免韩信的罪,但把他从楚王降为淮阴侯。刘邦对韩信说:\"有人告发你想谋反。\"因此给韩信加了刑具。到了洛阳,刘邦赦免韩信的罪,但把他从楚王降为淮阴侯。\n韩信知道汉王害怕且嫉妒他的才能,便经常称病,不去朝见,也不随从出行。韩信知道汉王害怕且嫉妒他的才能,便经常称病,不去朝见,也不随从出行。\n韩信天天怨恨,心怀不满,过得很不快乐,以自己和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人处于同等的地位而感到羞耻。韩信天天怨恨,心怀不满,过得很不快乐,以自己和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人处于同等的地位而感到羞耻。\n有一次,韩信到樊哙府上拜访,樊哙以跪拜礼迎送,连说话都自称为臣:\"大王居然肯光临臣住的地方,真是令人感到荣幸啊!\"有一次,韩信到樊哙府上拜访,樊哙以跪拜礼迎送,连说话都自称为臣:\"大王居然肯光临臣住的地方,真是令人感到荣幸啊!\"\n韩信出门后笑着说:\"我这辈子居然跟樊哙这些家伙混在一块了。\"韩信出门后笑着说:\"我这辈子居然跟樊哙这些家伙混在一块了。\"\n能带多少兵?能带多少兵?\n汉王空闲时常与韩信讨论将领们的才能高下,而韩信对他们的评断各有不同。汉王空闲时常与韩信讨论将领们的才能高下,而韩信对他们的评断各有不同。\n刘邦问:\"像我这样,能带多少兵?\" 韩信回答:\"陛下能带的兵不过十万。\"\n\"那你能带多少兵?\"刘邦问:\"像我这样,能带多少兵?\"\n韩信回答:\"陛下能带的兵不过十万。\" \"那你能带多少兵?\"\n\"臣带兵,多多益善。\"\"臣带兵,多多益善。\"\n\"你带的兵愈多愈好?\"刘邦笑了起来,\"既然这么会带兵,那你为什么会落在我的手中?\"\"你带的兵愈多愈好?\"刘邦笑了起来,\"既然这么会带兵,那你为什么会落在我的手中?\"\n\"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带将领,\"韩信说:\"这就是韩信为什么会在陛下手中的原因。再说陛下的能力是上天授予的,不是普通人能达到的。\"\"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带将领,\"韩信说:\"这就是韩信为什么会在陛下手中的原因。再说陛下的能力是上天授予的,不是普通人能达到的。\"\n王侯临死前的悔恨王侯临死前的悔恨\n陈豨要去巨鹿当郡守,来向淮阴侯韩信辞行。陈豨要去巨鹿当郡守,来向淮阴侯韩信辞行。\n韩信屏退左右的人,拉着陈豨的手来到庭院里,仰天叹息说:\"您可以跟我聊聊吗?我有话想对您说。\"韩信屏退左右的人,拉着陈豨的手来到庭院里,仰天叹息说:\"您可以跟我聊聊吗?我有话想对您说。\"\n\"将军请尽管说吧!\"\"将军请尽管说吧!\"\n韩信说:\"您现在要去的地方,聚集天下的精兵,而您是陛下信任的宠臣。要是有人说您要反叛,陛下自然不信。但是再说第二遍,陛下就会怀疑了。等到说第三遍,陛下必定发怒而亲自带兵去攻打。到时\n候,我为您在这里起兵,这么一来就可以图谋天下了。\"韩信说:\"您现在要去的地方,聚集天下的精兵,而您是陛下信任的宠臣。要是有人说您要反叛,陛下自然不信。但是再说第二遍,陛下就会怀疑了。等到说第三遍,陛下必定发怒而亲自带兵去攻打。到时\n候,我为您在这里起兵,这么一来就可以图谋天下了。\"\n陈豨知道韩信的才能,因此信了韩信这些话,说:\"承蒙您的教导。\"后来在汉高祖十年,陈豨果然造反。陈豨知道韩信的才能,因此信了韩信这些话,说:\"承蒙您的教导。\"后来在汉高祖十年,陈豨果然造反。\n汉高祖亲自带兵去讨伐。韩信称病,没有跟从,但偷偷派人去告诉陈豨:\"您只管起兵,我会在这里帮助您。\"汉高祖亲自带兵去讨伐。韩信称病,没有跟从,但偷偷派人去告诉陈豨:\"您只管起兵,我会在这里帮助您。\"\n韩信于是跟家臣商量,在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在官府里服劳役的罪犯和奴隶,想派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韩信于是跟家臣商量,在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在官府里服劳役的罪犯和奴隶,想派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n部署已经完成,就等陈豨的消息。部署已经完成,就等陈豨的消息。\n韩信有个门客,因得罪韩信而被囚禁,即将被处死。那名门客的弟弟上书告发韩信将对吕后不利的谋叛之事。韩信有个门客,因得罪韩信而被囚禁,即将被处死。那名门客的弟弟上书告发韩信将对吕后不利的谋叛之事。\n吕后想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不肯前来,因此与相国萧何商议,谎称皇上派人来传达陈豨已经被掳获处死的消息。吕后想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不肯前来,因此与相国萧何商议,谎称皇上派人来传达陈豨已经被掳获处死的消息。\n群臣一听到这个消息,纷纷入宫祝贺。群臣一听到这个消息,纷纷入宫祝贺。\n萧何骗韩信说:\"你虽然生病,还是得勉强去道贺一下吧!\"\n韩信一入宫,吕后就命令武士将他捆起来,处死在长乐宫。萧何骗韩信说:\"你虽然生病,还是得勉强去道贺一下吧!\"\n韩信一入宫,吕后就命令武士将他捆起来,处死在长乐宫。\n韩信在被斩首前说了一句:\"我真后悔当初没采纳蒯通的计谋,如今才被这女人和小人所骗,难道这是天意?\"韩信在被斩首前说了一句:\"我真后悔当初没采纳蒯通的计谋,如今才被这女人和小人所骗,难道这是天意?\"\n韩信的三族也接着被诛灭了。韩信的三族也接着被诛灭了。\n高祖问蒯通高祖问蒯通\n高祖平定了陈豨,回到首都时发现韩信已死,又高兴又怜惜地问:\"韩信死的时候说了什么话?\"高祖平定了陈豨,回到首都时发现韩信已死,又高兴又怜惜地问:\"韩信死的时候说了什么话?\"\n吕后回答:\"韩信说他后悔没用蒯通的计谋。\"吕后回答:\"韩信说他后悔没用蒯通的计谋。\"\n高祖说:\"这是齐国的辩士。\"于是发出诏令,要齐国逮捕蒯通。当蒯通被押解进京,皇上问他:\"你有没有教韩信造反?\"高祖说:\"这是齐国的辩士。\"于是发出诏令,要齐国逮捕蒯通。当蒯通被押解进京,皇上问他:\"你有没有教韩信造反?\"\n蒯通说:\"有,臣的确教过他。但这小子不用我的计策,才让自己走到今天这个地步。要是这小子听我的话,陛下哪里能杀得了他?\"蒯通说:\"有,臣的确教过他。但这小子不用我的计策,才让自己走到今天这个地步。要是这小子听我的话,陛下哪里能杀得了他?\"\n刘邦大怒,下令:\"把这家伙抓去烹了!\"\n蒯通大呼:\"哎呀!烹得冤枉啊!\"刘邦大怒,下令:\"把这家伙抓去烹了!\"\n蒯通大呼:\"哎呀!烹得冤枉啊!\"\n刘邦说:\"你教韩信造反,烹你有什么冤枉?\"刘邦说:\"你教韩信造反,烹你有什么冤枉?\"\n蒯通说:\"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崤山以东,秩序大乱。各诸侯国纷纷起兵,一时豪杰如乌鸦般聚集。秦朝失掉天下的统治权,而天下人共同来追逐,本事强、行动快的人自然捷足先登。盗跖的狗对尧吠叫,不是尧不仁慈,而是尧并非它的主人。当时,我只知道有韩信,不知道有陛下。天下这么大,想拿着武器闯出像您这番大事业的人为数不少,只是能力不足罢了。陛下难道要把这些人都抓来烹杀吗?\"蒯通说:\"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崤山以东,秩序大乱。各诸侯国纷纷起兵,一时豪杰如乌鸦般聚集。秦朝失掉天下的统治权,而天下人共同来追逐,本事强、行动快的人自然捷足先登。盗跖的狗对尧吠叫,不是尧不仁慈,而是尧并非它的主人。当时,我只知道有韩信,不知道有陛下。天下这么大,想拿着武器闯出像您这番大事业的人为数不少,只是能力不足罢了。陛下难道要把这些人都抓来烹杀吗?\"\n刘邦听了这些话,便下令:\"放了他。\"赦免了蒯通的罪。刘邦听了这些话,便下令:\"放了他。\"赦免了蒯通的罪。\n三分钟读历史关键三分钟读历史关键\n韩信平生最大的志向是成就一番功业。但是在他被封为齐王后,却失掉了成就平生最大功业的时机。韩信平生最大的志向是成就一番功业。但是在他被封为齐王后,却失掉了成就平生最大功业的时机。\n武涉游说韩信时,韩信很坚决地回绝。但是当蒯通游说韩信时,韩信并非完全不为所\n动。这是因为蒯通的说理很有力,让人不能不动心。可是韩信毕竟还是犹豫了。这一犹豫,不\n够决断,便决定了韩信日后悲惨的命运。武涉游说韩信时,韩信很坚决地回绝。但是当蒯通游说韩信时,韩信并非完全不为所\n动。这是因为蒯通的说理很有力,让人不能不动心。可是韩信毕竟还是犹豫了。这一犹豫,不\n够决断,便决定了韩信日后悲惨的命运。\n至于韩信后来是不是真的配合陈豨起兵在宫里叛变?自古以来,很多学者都抱持怀疑的态度。至于韩信后来是不是真的配合陈豨起兵在宫里叛变?自古以来,很多学者都抱持怀疑的态度。\n\"韩信当时屏退左右的人,拉着陈豨的手在庭院里说了那些话,到底有谁听见了?\"\"韩信当时屏退左右的人,拉着陈豨的手在庭院里说了那些话,到底有谁听见了?\"\n\"韩信本身就处在被人怀疑的状况,怎能可能轻易向陈豨说出谋反的话?这绝非人之常\"韩信本身就处在被人怀疑的状况,怎能可能轻易向陈豨说出谋反的话?这绝非人之常\n情。\"情。\"\n韩信若非死有余辜,那就是被害冤死。事实上,观察刘邦、吕后两人的性格和作为,这是比较有可能的。韩信若非死有余辜,那就是被害冤死。事实上,观察刘邦、吕后两人的性格和作为,这是比较有可能的。\n天下既已安定,留着韩信这么厉害的人,犹如芒刺在背,不如除之而后快。天下既已安定,留着韩信这么厉害的人,犹如芒刺在背,不如除之而后快。\n可怜韩信在战场上那般威猛,在政治斗争中却如此柔弱,成了一个不死于战争却死于政治的将军。可怜韩信在战场上那般威猛,在政治斗争中却如此柔弱,成了一个不死于战争却死于政治的将军。\n史记原典精选史记原典精选\n蒯通曰:\"......当今两主[1]之命县[2]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腹心,输肝胆[3],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蒯通曰:\"......当今两主之命县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n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4]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5]而响应矣,孰敢不听!......\"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n《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淮阴侯列传》\n蒯通说:\"......当今刘邦、项羽二王的命运都悬在您的手里。您帮助汉王,汉王就得胜;帮助楚王,楚王就得胜。我愿意表示满怀的赤诚,恭敬的献上我的计策,就怕您不采用啊!\n要是您肯听从我的计谋,不如让楚、汉两方都不受到损害,让他们共存,您再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一旦形成这种局势,就没有人敢先行动。凭您的贤能和圣德,拥有众多的甲\n兵,占据强大的齐国,让燕、赵两国服从,然后出兵到刘邦和项羽两军空虚之地,去牵制他们的后方,顺应百姓的愿望,向西阻止刘邦和项羽的纷争。如此一来,普天下之人就会闻风响应,谁敢不听从呢?......\"蒯通说:\"......当今刘邦、项羽二王的命运都悬在您的手里。您帮助汉王,汉王就得胜;帮助楚王,楚王就得胜。我愿意表示满怀的赤诚,恭敬的献上我的计策,就怕您不采用啊!\n要是您肯听从我的计谋,不如让楚、汉两方都不受到损害,让他们共存,您再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一旦形成这种局势,就没有人敢先行动。凭您的贤能和圣德,拥有众多的甲\n兵,占据强大的齐国,让燕、赵两国服从,然后出兵到刘邦和项羽两军空虚之地,去牵制他们的后方,顺应百姓的愿望,向西阻止刘邦和项羽的纷争。如此一来,普天下之人就会闻风响应,谁敢不听从呢?......\"\n【注释】[1]两主:指刘邦和项羽。 [2]县:通\"悬\"。\n[3]披腹心,输肝胆:披露心腹,送出肝胆。这都是表示忠心赤诚的说法,犹如\"掏心掏肺\"。\n[4]乡:通\"向\"。 [5]风走:像风那样的刮。【注释】两主:指刘邦和项羽。\n县:通\"悬\"。\n披腹心,输肝胆:披露心腹,送出肝胆。这都是表示忠心赤诚的说法,犹如\"掏心掏肺\"。\n乡:通\"向\"。 风走:像风那样的刮。\n词语收藏夹词语收藏夹\n一、韩信用兵,多多益善:比喻一个人很会领导,手下能用的人愈多愈好。一、韩信用兵,多多益善:比喻一个人很会领导,手下能用的人愈多愈好。\n例句 老王能力很强,公司给他的部属,当然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 例句\n老王能力很强,公司给他的部属,当然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n二、狡兔死,良狗烹:比喻任务完成后,将有功的人废置不用。相似的词语有:\"狡兔死,走狗烹\"。二、狡兔死,良狗烹:比喻任务完成后,将有功的人废置不用。相似的词语有:\"狡兔死,走狗烹\"。\n例句\n我们拼死拼活完成这项项目,击败生意上的对手,没想到不久后却被公司解雇,真是\"狡兔死,良狗烹\"。\n例句\n我们拼死拼活完成这项项目,击败生意上的对手,没想到不久后却被公司解雇,真是\"狡兔死,良狗烹\"。\n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因萧何的推荐而被刘邦重用,也因萧何的欺骗而被吕后所杀。比喻成功和失败,都基于某人或某种关键因素。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因萧何的推荐而被刘邦重用,也因萧何的欺骗而被吕后所杀。比喻成功和失败,都基于某人或某种关键因素。\n例句 这个乐团当年是因为他而成立,如今也是因为他而解散,\n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例句\n这个乐团当年是因为他而成立,如今也是因为他而解散,\n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n后记后记\n历史中的\"生命档案\"历史中的\"生命档案\"\n------我为什么写《少年读史记》------我为什么写《少年读史记》\n坊间已有不少为年轻朋友编写的《史记》故事。尽管如此,把《史记》的故事再讲一遍,仍有其价值。这是因为历史人物的行迹,在后人不同的观点中总有不同的诠释。坊间已有不少为年轻朋友编写的《史记》故事。尽管如此,把《史记》的故事再讲一遍,仍有其价值。这是因为历史人物的行迹,在后人不同的观点中总有不同的诠释。\n这套《少年读史记》共五册,精选《史记》的人物故事加以编写,合计六十篇。写司马\n迁的《太史公牛马走》放在系列第一册,一方面藉此交代《史记》的成书经过,一方面表示对\n司马迁的尊崇。这套《少年读史记》共五册,精选《史记》的人物故事加以编写,合计六十篇。写司马\n迁的《太史公牛马走》放在系列第一册,一方面藉此交代《史记》的成书经过,一方面表示对\n司马迁的尊崇。\n这套《少年读史记》不同于其他类似的出版品。它的特色反映在它的体例:这套《少年读史记》不同于其他类似的出版品。它的特色反映在它的体例:\n一、人物故事:借鉴现代文学的表现手法,着重描述人物的心理和行为的意义,并视情\n况略加诠释和延伸,让原文主旨更明显;有单传、有合传,是经过精心整编的故事,择要去\n繁,更适合现代读者的阅读口味。遇有原著明显讹误,皆依《左传》、《汉书》等予以订正,\n为省繁赘,不另注释。一、人物故事:借鉴现代文学的表现手法,着重描述人物的心理和行为的意义,并视情\n况略加诠释和延伸,让原文主旨更明显;有单传、有合传,是经过精心整编的故事,择要去\n繁,更适合现代读者的阅读口味。遇有原著明显讹误,皆依《左传》、《汉书》等予以订正,\n为省繁赘,不另注释。\n二、三分钟读历史关键:以文学、史学、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观点来对人物故事进行诠解,务求精到。二、三分钟读历史关键:以文学、史学、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观点来对人物故事进行诠解,务求精到。\n三、史记原典精选:仿照《古文观止》,呈现与人物故事相关的《史记》原文片段,附\n上详尽的语译和简要的注释。所选的片段都是《史记》精华,可以藉此管窥全豹,亦可作为教\n学之用。三、史记原典精选:仿照《古文观止》,呈现与人物故事相关的《史记》原文片段,附\n上详尽的语译和简要的注释。所选的片段都是《史记》精华,可以藉此管窥全豹,亦可作为教\n学之用。\n四、词语收藏夹:罗列与人物故事相关的词语,除了解释,还有例句以供参考。除此之外,在行文中也都标上公元纪年,还附上相关的图表。四、词语收藏夹:罗列与人物故事相关的词语,除了解释,还有例句以供参考。除此之外,在行文中也都标上公元纪年,还附上相关的图表。\n我在大学时代深爱《史记》,常读此书而不能罢手,某夜在读《史记》时竟还流泪。对\n我来说,太史公在《史记》中所记载的那些事迹,不仅是故事,更是历史中的\"生命档案\"。藉\n由这些\"生命档案\"的理解,我对\"人\"有了许多发现,眼界因此开阔不少。我在大学时代深爱《史记》,常读此书而不能罢手,某夜在读《史记》时竟还流泪。对\n我来说,太史公在《史记》中所记载的那些事迹,不仅是故事,更是历史中的\"生命档案\"。藉\n由这些\"生命档案\"的理解,我对\"人\"有了许多发现,眼界因此开阔不少。\n如今为了写《少年读史记》而重读这部史学名著,年岁已长,感动依旧。由于这许多年来的心路曲折,我更能体会这些\"生命档案\"的内涵,也更加尊敬司马迁的意志。如今为了写《少年读史记》而重读这部史学名著,年岁已长,感动依旧。由于这许多年来的心路曲折,我更能体会这些\"生命档案\"的内涵,也更加尊敬司马迁的意志。\n感谢出版社的邀稿、规划、督促和耐心等候。没有出版社的致力,这套书不可能问世。同时感谢几位画家为这套书绘制别有风味的插图。感谢出版社的邀稿、规划、督促和耐心等候。没有出版社的致力,这套书不可能问世。同时感谢几位画家为这套书绘制别有风味的插图。\n我在编写这套书时参考了许多学者的著作,翻译部分如:龙宇纯等著《白话史记》(联经出版社)、韩兆琦著《史记精讲》(中国青年出版社)、韩兆琦著《史记选注》(里仁书\n局)、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分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和吴树平主编《史记》我在编写这套书时参考了许多学者的著作,翻译部分如:龙宇纯等著《白话史记》(联经出版社)、韩兆琦著《史记精讲》(中国青年出版社)、韩兆琦著《史记选注》(里仁书\n局)、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分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和吴树平主编《史记》\n(新世界出版社)。其他学者的作品虽然不能如数列出,心中仍存万分感激之意。舍弟购赠参\n考书籍若干,一并致谢。(新世界出版社)。其他学者的作品虽然不能如数列出,心中仍存万分感激之意。舍弟购赠参\n考书籍若干,一并致谢。\n当年在台湾大学中文系求学时,担任《史记》课程的夏长朴老师对我多有启发;就读中\n正大学中文研究所时,历史所的卢建荣老师又教我许多史学新观念,自此以后十数年莫不承卢\n老师教诲。在这两所学校读书时,宋有炯先生、江政宽先生、周忠泉先生及陈怡得先生等学历\n史的友人,也教会我许多读史的方法。当年在台湾大学中文系求学时,担任《史记》课程的夏长朴老师对我多有启发;就读中\n正大学中文研究所时,历史所的卢建荣老师又教我许多史学新观念,自此以后十数年莫不承卢\n老师教诲。在这两所学校读书时,宋有炯先生、江政宽先生、周忠泉先生及陈怡得先生等学历\n史的友人,也教会我许多读史的方法。\n回忆往事,常存感念。谨以这套与历史相关的作品,献给这两位好老师和这些好朋友。回忆往事,常存感念。谨以这套与历史相关的作品,献给这两位好老师和这些好朋友。\n故事取材故事取材\n相国恩仇记:《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相国恩仇记:《史记·范雎蔡泽列传》\n城与璧,将与相:《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与璧,将与相:《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n将军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将军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n出奇:《史记·乐毅列传》、《史记·田单列传》、《史记·\n田敬仲完世家》出奇:《史记·乐毅列传》、《史记·田单列传》、《史记·\n田敬仲完世家》\n义不帝秦:《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义不帝秦:《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n政治商人:《史记·吕不韦列传》政治商人:《史记·吕不韦列传》\n两个刺客:《史记·刺客列传》、《史记·晋世家》两个刺客:《史记·刺客列传》、《史记·晋世家》\n刺杀秦王:《史记·刺客列传》刺杀秦王:《史记·刺客列传》\n帝国的崩坏:《史记·李斯列传》帝国的崩坏:《史记·李斯列传》\n刺杀汉皇:《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刺杀汉皇:《史记·张耳陈余列传》\n国士无双大将军:《史记·淮阴侯列传》国士无双大将军:《史记·淮阴侯列传》\n悔不背叛的王侯:《史记·淮阴侯列传》悔不背叛的王侯:《史记·淮阴侯列传》\n", "content_summary": "少年读史记 绝世英才的风范少年读史记 绝世英才的风范\n张嘉骅 著张嘉骅 著\n青岛出版社青岛出版社\n出版发行 青岛出版社出版发行 青岛出版社\n社 址 青岛市海尔路182号(266061) 本社网址 http://www.qdpub.com社 址\n青岛市海尔路182号(266061) 本社网址\n邮购电话 13335059110(0532)85814750(兼传真)68068026邮购电话\n13335059110(0532)85814750(兼传真)68068026\n选题策划 谢 蔚选题策划 谢 蔚\n...", "content_length": 141331, "created_at": "2025-07-23T01:56:51.640241+00:00", "updated_at": "2025-07-23T03:29:33.358516+00:00", "file_path": "ShiJi_4.docx" }, "Math.docx": { "status": "processed", "chunks_count": 104, "chunks_list": [ "chunk-077f3fe9070c0d50896deaf218c86bde", "chunk-a9a60418b119b40b9f7e09f08cc0b5c8", "chunk-cf30e3e5c182214d0f0eb020814d103d", "chunk-38e4aebbd0700df1af93164aa3540712", "chunk-d7264225129bf61ebaaae2eb63249861", "chunk-2b803f52811c47a36d9c3c7c9900a33c", "chunk-65ad5b0f72cf332d5f39730b4710be0d", "chunk-fc1e60e87ee195f9f93e8e10e72c275a", "chunk-7f6551045ead5f4c49f6ae5d346c0299", "chunk-64dec23c12f739009609c53fc1b55511", "chunk-5c564427093279bdf3c25848196fe5f8", "chunk-0771e1244a060cca4d306431cb36d966", "chunk-c5f563ab2ff19fdfce37a428b1b0eebd", "chunk-9fc0fe034c9bb907b6df21b049b51bae", "chunk-00a9aa11652eb6e717633909988fe9e1", "chunk-3cf15728287f13a5d86767a2011d32fa", "chunk-67711d01a4e5b6b9de80c9d76cc3407a", "chunk-ef5ed432e000d477f850bc63d842b45d", "chunk-39878c3cc53ccf2ca91b7ba46cc76f0c", "chunk-6035b270319add92e51a45b099edfcb0", "chunk-376f616bd2198efd448d9225ccf35a11", "chunk-b3601a7adc6af59ea24427a360cc719e", "chunk-6e83bfd948c2806dafd757faeb6d6ba1", "chunk-62a0071aff7d06d60cc10d10e464190c", "chunk-83ec9e4b415fe56253401e77c9f6f036", "chunk-a257a4402b8d0705f95cb1813f2c170f", "chunk-1e760efe9a7e4f617a10a21affa59560", "chunk-00e9b0d5b9aeaf13b956293f23daea7f", "chunk-23c4ae27bd27393f361ba45d69887b58", "chunk-56e4b4e826c04e04aa24765379e8f91f", "chunk-1909591bdc3522b3b0c4630fa685820d", "chunk-7ec9e050365f8f003a46830a80f3b18d", "chunk-3a06e3f600918117f0d90a3510382abf", "chunk-ef8f5e326430bfb7051755cf4b90fa4d", "chunk-16838f7aadc32ccacd0c3d526734314c", "chunk-9892b2101037a45b28a1ee36daf9a412", "chunk-b19c35e8911bfdef743ea36f7e8f4a24", "chunk-56af334d758a6843d9e10b4ef5bfc931", "chunk-e8e4d4c2343dd0a64d9893296b592d1d", "chunk-43743b17acc25dbf62a21640fc5bdc1f", "chunk-4b42862980918fc03990303f21da0853", "chunk-b96cb759578d4346f986d390121921ed", "chunk-0adfa71bf3e316d710562bcb4ac108ac", "chunk-62511b7276fbcb1f89640b9876ad83cb", "chunk-a54a5a97edd447940d799d75ff8f23fd", "chunk-b8993cedec57bcd6d3139cd0b11b7d99", "chunk-a9c7386787eb04b6f5ed3d9642f76f62", "chunk-537cd7eec6bb9eda7544cb6ebce4428e", "chunk-572699b0ebd1e02bceafef06497dfd7f", "chunk-7c8dcfad78bcf6a8af9fea15cd63f2fd", "chunk-e8a05fa136dba996d298e413110f6a89", "chunk-0ff97b4137634d102b7a1e918ba142c7", "chunk-e2393474e9198c428b966edc1ff41c02", "chunk-46cf7a0ae2b21e201ea5b2a374c7129b", "chunk-e8fa43015bd88dc83acd064cea270728", "chunk-6b12c21ee4f41e3b3e0f810dd94de658", "chunk-5a7b5ca1f8d26d8e7fe94526baea6d2b", "chunk-48756b3eefd11d7082e7c067d556ba2b", "chunk-26d1239f104f4e7c7450753b6302841e", "chunk-af08c2459194521161adf349bf846db1", "chunk-9f7008e80cc8fe9145f69b53a66643a6", "chunk-9c64780802e4ff0d08bd9f5a45246253", "chunk-5b4ae268e990d94897413bfc9fb836aa", "chunk-9509f8a5ee694cf45cd29af805f3e02e", "chunk-2974bc0c24cd2315fa265f01b37a63f1", "chunk-ac1d1dfe286159c4e78148a69b67856f", "chunk-914e3b16565d8a335b7c6fb13605a531", "chunk-40898aa384b8b1658c82e466e6f4c84d", "chunk-d7863e970aa30c349dc0a825d6d10432", "chunk-fbd75112905612cae24fbc75051a1533", "chunk-b7b99cdf34698f1dc1398540188fc1dd", "chunk-ea9b9b06794c33ce89de60a2ba6b0581", "chunk-1d8fe6f70ef86231fe2460fc8160392a", "chunk-99e068af35b3e1244a06b8d4628043e8", "chunk-da78b5cd29578b049c27052b7b08582d", "chunk-30610abb74a98cd43ce8fcc03fe39e6c", "chunk-16e1393f169bdb918045a63028a7ac21", "chunk-19cf60b837133ceab8b2a78176e441bf", "chunk-5bdcf10daeffbaa65a9a2033e5fc6437", "chunk-dcfb48238e1264173d130b7af0cfa919", "chunk-da4b97435a9b4354c86cb431a80191fc", "chunk-7e63648fc91e21aba0fe224297673e27", "chunk-3f85d1af6bac30abd15d74851cb0a510", "chunk-7eba29107807923d000956276e03f26e", "chunk-09e92b1ce9b60f32a9855e369c44b473", "chunk-2186b4675bc322d5f642cc2ab12ecf8b", "chunk-8dec0a56f0b4d65f58d94e81c30880ec", "chunk-7a4022e1a72bbbfee341bbb05f6373bf", "chunk-3033c5ecbade94821f86611f8ce9d06d", "chunk-995308859c15c692fef12005585a09a7", "chunk-45123e6762b9dd8b6a9786f3b5fd5b9e", "chunk-029b1c5ba0752579b28c07b7c8d185e5", "chunk-09a4db946ab1b95f9834cf1dc7f19c37", "chunk-704c6b66cb99beab6fba954dd734d396", "chunk-0af45cf1a77cbc314104f1ce4cec513c", "chunk-3ea107e2ee81b908aefb3e73a41d804e", "chunk-6990683f42d6f4004fa71bb7b434c5d1", "chunk-0d862de24276ee62bdd7b7be7ffa9295", "chunk-d25495f3451ad2bc300117ebfbad73e4", "chunk-f8f531cfff67a9a78c229bfd9f323473", "chunk-21c2868e30c35de73d9c0e7bda029a55", "chunk-f2df1cc1ec4bac7b21f22c55ab3f962b", "chunk-395c228fddfea9167ca83f37b7737a43", "chunk-9f2ece6645791dce4ea82836d3120b9f" ], "content":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若干问题\n史宁中\n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n目 录\n前言\n第一部分 数的认识\n问题1 数量是什么?数量关系的本质是什么?\n数量是对现实生活中事物量的抽象 / 数量关系的本质是多与少\n问题2 如何认识自然数?\n数是对数量的抽象 / 数关系是对数量关系的抽象:大与小 /\n可以有两种方法实现这种抽\n象:对应的方法和定义的方法\n问题3 表示自然数的关键是什么?\n十个符号和数位 / 数位法则是依次相差十倍 / 自然数集合\n问题4 如何认识自然数的性质?\n依据性质可以对自然数进行分类 / 奇数与偶数 / 素数与合数\n问题5 如何认识负数?\n负整数是与自然数数量相等意义相反的数 / 绝对值表示数量\n问题6 如何认识分数?\n分数本身是数而不是运算 / 整体与等分关系 / 整比例关系\n问题7 如何认识小数?\n对应的方法 / 重新理解十进制 / 基底与线性组合 / 表示有理数与无理数\n问题8 什么是数感?\n数与现实的联系 / 抽象的核心是舍去现实背景 / 联系的核心是回归现实背景\n第二部分 数的运算\n问题9 如何解释自然数的加法运算?\n可以有两种方法解释加法:对应的方法和定义的方法 / 如何体现数学思想\n问题10 为什么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n四则运算源于加法 /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 相反数 / 整数集合\n问题11 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吗?\n自然数集合上的乘法 / 乘法运算的性质 / 整数集合上的乘法不是加法的简便运算\n问题12 整数集合上的乘法是如何得到的?\n整数集合上的乘法运算是一种推广 / 为什么负负为正 / 运算与算理等价\n问题13 为什么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n如何表示除法 / 得到的商是一个整数 / 得到的商不是整数 / 倒数 / 有理数集合\n问题14 为什么混合运算要先乘除后加减?\n运算次序的两个基本法则 / 所有混合运算都是在讲述两个以上的故事\n问题15 为什么要学习估算?\n精算有利于培养抽象能力 / 估算有利于培养直观能力 /\n估算问题要有合适的实际背\n景:合适的量纲 / 大多数的估算问题是为了得到上界或者下界\n问题16 什么是符号意识?\n用字母表示数 / 代数学的开始 / 两类符号:概念符号和关系符号 /\n基于符号的运算 /\n符号的表达具有一般性\n问题17 方程的本质是什么?\n用字母表示未知的量 / 讲述的是现实世界中的两个故事 / 两个故事的共同点 /\n要用等\n式的性质解方程\n问题18 什么是模型?小学数学中有哪些模型?\n> 用数学的语言讲述现实世界中一类与数量有关的故事 / 总量模型 / 路程模型 /\n> 植树模型 / 工程模型\n问题19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什么不同?\n从双基到四基 / 发现问题与创新意识 / 提出问题与创新能力\n第三部分 图形与几何\n问题20 为什么要把\"空间与图形\"修改为\"图形与几何\"?\n时间和空间是人类认识世界最为基本的概念 /\n几何学是研究如何构建空间度量方法的\n学科 / 欧几里得几何是平直的 / 欧几里得几何的核心是直线距离\n问题21 如何理解点、线、面、体、角?\n看到的物体都是立体的 / 点、线、面、体、角是从立体图形中抽象出来的概念 /\n如何用\n描述的方法给出几何概念\n问题22 认识图形的教育价值是什么?\n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分类 / 制定标准和遵循标准 / 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n问题23 如何理解长度、面积、体积?\n长度是一维空间图形的度量 / 面积是二维空间图形的度量 /\n体积是三维空间图形的度\n量 / 度量的基础是直线距离\n问题24 如何理解平移、旋转、轴对称?\n图形的运动 / 保持两点间直线距离不变:刚体运动 / 运动的参照物\n问题25 如何理解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n空间观念的本质是空间想象力 / 直观是对事物的直接判断因此是经验层面的 /\n直观能\n力的养成依赖本人参与其中的思维活动 / 几何直观不限于几何甚至不限于数学\n第四部分 统计与概率\n问题26: 为什么要强调数据分析观念?\n统计学研究的基础是数据 / 描述数据分析 / 推断数据分析 / 通过样本推断总体\n问题27: 三种统计图之间有什么共性和差异?\n直观地表述数据是三种统计图的共性 / 条形统计图表述数量的多少 /\n扇形统计图表\n述数量的比例 / 折线统计图表述数量的变化\n问题28: 如何理解数据的随机性?\n随机性与不确定性有所区别 / 减少系统误差 / 减少人为因素 /\n估计是统计推断的重\n要手段 / 最大似然估计 / 通过样本频率估计概率\n问题29: 平均数的意义是什么?\n样本平均数不仅是一个算式 / 误差模型 / 误差的随机性:正负抵消和为零 /\n样本平均\n数是随机的 / 样本平均数是无偏估计\n问题30: 什么是概率?如何得到概率?\n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属性 / 概率是未知的 / 估计概率 / 定义概率 /\n定义概率是一\n种度量 / 古典概率模型\n附录1 若干与小学数学有关的话题\n话题1 几种古代的数字符号\n话题2 数量的本质\n话题3 数量多少的比较\n话题4 十进制的自然数\n话题5 十二进制与六十进制\n话题6 公理体系定义的自然数\n话题7 借助算术公理体系解释加法运算\n话题8 公理体系的必要性与数学证明的形式\n话题9 加法运算和减法运算性质的证明\n话题10 负数的意义\n话题11 用符号表示分类\n话题12 素数的故事\n话题13 有理数与无理数\n话题14 用反证法证明 √2是无理数\n话题15 数学证明的思维过程\n话题16 逻辑推理的思维起点\n话题17 数学归纳法的逻辑基础\n话题18 用小数定义有理数和无理数\n话题19 乘法的定义\n话题20 除法运算规定0不能为除数\n话题21 除数是分数时的除法运算\n话题22 数学中的符号表达\n话题23 路程模型: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间\n话题24 几何学的由来\n话题25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n话题26 几何基本概念的进一步抽象\n话题27 长度单位的确定\n话题28 曹冲称象与浮力\n话题29 统计学的由来\n话题30 概率的定义和基于概率模型的估计\n附录2 相关内容的教学设计\n问题2\"如何认识自然数\"的相关教学设计\n问题3\"表示自然数的关键是什么\"的相关教学设计\n问题4\"如何认识自然数的性质\"的相关教学设计\n问题5\"如何认识负数\"的相关教学设计\n问题6\"如何认识分数\"的相关教学设计\n问题7\"如何认识小数\"的相关教学设计\n问题8\"什么是数感\"的相关教学设计\n问题9\"如何解释自然数的加法运算\"的相关教学设计\n问题11\"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吗\"的相关教学设计\n问题13\"为什么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相关教学设计\n问题14\"为什么混合运算要先乘除后加减\"的相关教学设计\n问题15\"为什么要学习估算\"的相关教学设计\n问题16\"什么是符号意识\"的相关教学设计\n问题17\"方程的本质是什么\"的相关教学设计\n问题18\"小学数学中有哪些模型\" 的相关教学设计\n问题21\"如何理解点、线、面、体、角\"的相关教学设计\n问题23\"如何理解长度、面积、体积\"的相关教学设计\n问题24\"如何理解平移、旋转、轴对称\"相关教学设计\n问题27\"三种统计图之间有什么共性和差异\"相关教学设计\n问题29\"平均数的意义是什么\"相关教学设计\n前 言\n自从1998年担任东北师范大学校长以后,我开始关注基础教育,但关注的是一般性的问题,并没有深入到学科内部。2005年,接受教育部的委托,担任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组的组长以后,才开始真正思考数学教育。思考课程标准应当规定哪些教学内容,为什么要规定这些内容,这些内容的教育价值是什么?思考数学的本质是什么,应当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这些本质?进一步,开始思考数学教育的本质,为了学生一生的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应当实施一种什么样的数学教育?开始思考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核心是什么,应当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活动进行培养?\n思考的结果,促使我在传统的课程目标、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双基\"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形成了\"四基\"的课程目标。与传统的\"双基\"不同,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一种隐性的东西,不言而喻,恰恰是这种隐性的东西体现了数学素养。我确信:数学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数学的结果是\"看\"出来的而不是\"证\"出来的。可以想象,会\"悟\"会\"看\"的底蕴是把握数学思想,会\"悟\"会\"看\"的教育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包括思维的经验和实践的经验),需要受教育者本人的思考和实践,因此,受教育者本人参与其中的教育教学活动是至关重要的。\n令人欣慰的是,\"四基\"的提出得到修改组的成员的一致支持,后来又得到数学家、数学教育专家、教研员、以及活跃在教学第一线教师的广泛支持。这样的支持迫使我更加深入地思考:数学基本思想是什么?为此,我给出了一个判定数学基本思想的准则,这个准则包含两条:一是数学的产生和发展所必须依赖的那些思想;二是学习过数学的人与没有学习过数学的人的思维差异。这样,就把数学思想归纳为三方面的内容,可以用六个字表达:抽象、推理、模型。我计划写六本书来说明这些想法,即每一方面的内容写两本书。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敦促下,已经写完五本并陆续出版了。\n恰逢中国的基础教育要实现从\"能上学\"到\"上好学\"的转变,这个转变的核心是: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这个转变的基础是:全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于是在我国,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开始了,培训内容从教育理念到教学方法是全方位的。在这个培训中,修改了的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实施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重要内容。在培训的过程中,我收到了许多问题:有来自培训者的、也有直接来自学员的;有教育理念的、也有教学内容的。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悟到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应当有所变化,而变化的依据就是\"四基\"。\n比如小学数学。小学阶段所涉及到的数学内容几乎都是常识性的,只要记住一些法则就会计算;此外,小学生的抽象能力、特别是演绎推理能力尚未养成,不应当、也不可能过多地讲授数学道理。或许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在我国长期以来就形成了基于\"双基\"的数学教学,不仅影响到了小学、并且影响到了整个基础教育。这种教学的目标是:基础知识(主要是概念和法则的记忆)扎实,基本技能(主要是计算和证明的能力)熟练;适于这种教学目标的主要教学形式是:通过大量反复的练习,达到记忆扎实、熟能生巧;对应于这种教学目标的考试是:概念的记忆与理解,计算的准确与速度。显然,对于这样的考试而言,上面所说的教学形式是合适的,效果也是明显的。简而言之,就短期行为而言,上面所说的教学方法是简便有效的。但是,这样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不利于让学生感悟数学的思想,不利于帮助学生积累思维的和实践的经验,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因此,这样的教学形式将无法实现基于\"四基\"的课程目标。\n基于\"四基\"的课程目标对中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传统的\"双基\"之外,还要求教师:能够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并且能够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感悟这些实质;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并且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地思维与实践、并且帮助学生积累思维的和实践的经验。在同样的条件下,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知识掌握的多少,还取决于这个人的思维方法。毋庸置疑,为了实现新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n这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讲述小学数学内容的实质,探讨能够实现\"四基\"课程目标的、适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表达方式和教学方法。为了讲述得更加直接,这本书尝试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讲述这些内容,其中大部分问题来自数学教育工作者和教学一线的数学教师。一共30个问题,我希望通过对这30个问题的理解就能够把握小学数学的核心,就可以增强教学的信心。作为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拓展,又在附录1中设定了30个话题,了解这些话题的内容对于教学是有益处的。在问题和话题中,都没有直接涉及到\"综合与实践\",因为我们讨论的问题针对的都是数学内容。既便如此,在问题和话题的讨论过程中多次特别提到,有些内容可以在\"综合与实践\"的课程中实现,进一步,这些想法还体现在附录2的相关教学内容设计之中。\n为了启发教师把\"问题\"所涉及的内容落实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部的马云鹏教授组织了长春市的几位优秀小学教师,编写了部分教学片断设计。这些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我多次参加他们的研讨会,商定了编写原则和编写体例,并且对他们编写的每一个教学设计都做了认真修改,这些内容构成了附录2。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教学片断的设计是为了说明\"问题\"内容的教学实现,而不是为了具体的教学活动,因此,所设计的内容含量与教学时间无关,只是供教师在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时参考。\n因为小学数学所涉及的内容,无论是基本概念(比如自然数、负数、有理数、点线面角等)还是基本法则(比如四则运算、交换律、分配率、全等、距离等)都是最基础的、因而是最本质的,要把这些本质的东西讲述清楚往往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想,这本书的内容对于中学数学教师、甚至对大学生和大学教师都是有参考价值的。\n我没有小学数学的教学经验,也没有系统地研究过课程论和教学方法,因此,这本书的内容述说可能并不完全符合实际,特别是关于如何实施教学的那些内容。但是我相信,数学教育工作者、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教研员和广大的教师有着无限的创造力,只要理解了这本书所述说的内容和理念,就一定能够创造出生动活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n第一部分 数的认识\n数是对数量的抽象,因此在认识数之前,首先要认识数量。但是,无论是认识数量还是认识数都不是数学的本质,数学的本质是:在认识数量的同时认识数量之间的关系,在认识数的同时认识数之间的关系。数量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多与少,与此对应,数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大与小。从零开始,依据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就产生了自然数,表示自然数的关键在于十个符号和数位。\n为了减法运算的需要,人们把自然数集合扩充到整数集合;为了除法运算的需要,人们把整数集合扩充到有理数集合。减法运算和除法运算都是逆运算,因此,逆运算是数集合扩充的原因,详细讨论参见第二部分:数的运算。\n虽然可以把分数看作除法运算,但分数更重要的还是数,人们用这种数表示自然数之间的两种重要关系:一种是整体与等分的关系,一种是比例关系。最初人们用分数定义有理数,后来又用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定义有理数,这两个定义是等价的。\n问题1 数量是什么?数量关系的本质是什么?\n数量是对现实生活中事物量的抽象。从远古时代开始,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人们就需要创造出一些语言来表达事物(事件与物体)量的多少,比如,狩猎收获的多少,祭祀牺牲的多少等等。在古代中国,这样的表述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参见附录的话题1。虽然在这样的表达中出现了数字,但这些数字都是有具体背景的:在这样的表达中,数字后面都有后缀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些表示数量的后缀名词的具体形式已经被根深蒂固地保留下来了,比如,一粒米、两条鱼、三只鸡、四个蛋、五匹马、六头牛、七张纸、八顶帽子、九件衣服、十条裤子等等。我们称这种有实际背景的、关于量的多少的表达为数量。\n在上面的表达中,其中的数字还不具有数字符号的功能,只能把这些数字理解为与数量有关的事物的记载:一粒米与一头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虽然都是数量\"一\"的具体例子;此外,这样的表达是不利于进行运算的:一粒米加上一头牛是什么呢?因此,虽然数量是对现实世界中与量有关的事物的一种抽象,但数量还不能作为数学研究的对象,数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比数量更为一般的抽象。为了实现更为一般的抽象,就必须把握数量的本质,这个本质表现在数量的关系之中。\n数量关系的本质是多与少。经验告诉我们,动物也能够分辨清楚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就是本质的。动物能够分辨多与少,一个生动的例子可以参见附录的话题2,因此,可以认为:数量关系的本质是多与少。可是,当人们还不会计数时,如何准确地分辨数量的多与少呢?\n对于同样的东西,问题还是比较简单的,因为数量是一个一个多起来的。比如,四个苹果是在三个苹果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个苹果,所以四个苹果要比三个苹果多;同样的道理,五个苹果要比四个苹果多;又因为\"多\"的关系具有传递性,因此五个苹果要比三个苹果多。\"少\"与\"多\"是对应的,因此用同样的方法可以理解\"少\"。\n对于不同的东西,问题将变得比较复杂,因为很难理解四粒米要比三头牛多。这时,可以采用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多少,比如,有若干个苹果,还有若干个橘子,如何判断是苹果多、还是橘子多呢?可以实施下面的过程来判断多少:把苹果看作一个集合,把橘子也看作一个集合;从苹果的集合中拿出一个,同时也在橘子的集合中拿出一个;重复这个过程,如果最后苹果的集合中还有剩余,这就说明:苹果的数量比橘子的数量多,反过来也说明:橘子的数量比苹果的数量少。我们称这种比较数量多少的方法为对应,人们最初就是用这种对应的方法来比较数量的多少,一些例子可以参见附录的话题3。在现代数学中,人们把这种对应的方法应用于无穷集合大小的比较。\n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到,比数量更为一般的抽象,或者说,能够成为数学研究对象的抽象已经呼之欲出了。但是,应当如何来描述这个抽象呢?\n问题2 如何认识自然数?\n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的关系是对数量关系的抽象。在问题1中已经谈到,为了更好地研究现实世界中量的关系,就必须对数量进行更一般的抽象。抽象的结果就是自然数。在这个抽象过程中,人们把数量关系也一并抽象出来,形成数的关系。数量关系的本质是多与少,与此对应,数的关系的本质是大与小。因此,自然数是对数量、以及数量关系的抽象。可以有两种方法实现这种抽象,或者说,可以有两种方法认识自然数。\n一种方法是基于对应的。基于对应的抽象过程大概是这样的:首先利用图形对应表示事物数量的多少,然后再对图形的多少进行命名,最后把命名了的东西符号化。比如,\n□□ ←→ 2,\n□□□ ←→ 3,\n...... (1)\n在汉语中,分别称其为\"二\"和\"三\"。其中,小方块表示任何元素,既可以表示小石头(参见附录的话题3),也可以表示苹果或者橘子;符号\"←→\"表示对应关系。\n因为上面的表达具有一般性,因此可以把表达(1)称为模式,其中小方块就是沟通数量与数字之间对应关系的桥梁。之所以称这样的表达为模式,是因为这样的表达具有一般性,我们称能够表达或者解决一类数学问题的方法为模式。\n可以看到,这种基于现实背景认识自然数的方法是直接的、也是深刻的,因此,我国现行小学数学教材普遍采用的就是这样的写法,在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也是这样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因为数量的\"多与少\"对应于数的\"大与小\",所以从(1)的对应法则应当让学生知道:3﹥2。\n一般来说,需要从两个角度来把握这种抽象:在形式上,自然数去掉了数量后面的后缀名词;在实质上,自然数去掉了数量所依赖的具体背景。自然数的抽象过程深刻地表明,数学不是研究某一个有具体背景的东西,数学研究的是一般的规律性的东西;反过来,人们又可以把一般性的结果应用于某一个具体的事物,这就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比如,人们通过抽象了的自然数研究运算方法,反过来,又把自然数的运算方法应用于具体的数量运算。\n一种方法是基于定义的。数的定义紧紧地依赖于数的关系、即大小关系。通过大小关系定义自然数的方法在本质上是利用了\"后继\"的概念。比如,先有1;称1的后继为2,2比1大1,表示为2\n= 1 + 1;称2的后继为3,3比2大1,表示为3 = 2 +\n1;......,通过这样的后继关系,人们就得到了自然数。最初规定自然数是从1开始的,后来为了更一般的表示,又规定自然数从0开始。关于定义自然数的详细讨论参见附录的话题6。\n可以看到,通过定义认识自然数的方法完全排除了现实背景,这样的方法过于抽象,不适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但是,作为数学教师应当知道这样的方法,并且要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因为数学的严谨性是从数的定义开始的。\n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到,读数和用符号表示数是有所不同的,用符号表示数比读数更加抽象。在读数的过程中,人们只需要用一个词与数量的多少对应起来就可以了,比如,用\"十\"对应于\"十个\"那么多、用\"百\"对应\"百个\"那么多。但是,这样的方法对于符号表示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可能创造出无穷多个符号来表示数。那么,表示自然数的关键是什么呢?\n问题3 表示自然数的关键是什么?\n表示自然数的关键是十个符号和数位。十个符号是与十进制联系起来的,因为在使用二进制时只需要两个符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之所以采用十进制,大概与人有十个手指头有关,正如前面问题所讨论的那样,人们在规定\"数\"的时候考虑到了对应,而十进制就是对应于人的十个手指头。在现实生活中,与数量有关的规定还有十二进制和六十进制,这些规定大多与时间有关、与古代历法有关,参见附录的话题5。\n自然数有无穷多个,可是,为什么用十个符号就能够表示所有的自然数呢?关键在于数位:在个位上的2与在十位上的2所表示的自然数是不同的,在表示过程中0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参见附录的话题4。从小到大,十进位的数位法则是依次相差十倍。即十个\"个\"是\"十\"、十个\"十\"是\"百\"、十个\"百\"是\"千\",十个\"千\"是\"万\"等等。在现行小学教科书中,解释如何认识一万时说:一万是由十个一千产生的。这样的解释是不合适的,事实上,是\"万\"这个数位是十个\"千\",而不是说一万这个数是十个\"千\",数与数位是不同的[^1]。在问题2中已经讨论过,数是一个一个大起来的,据此可以这样认识一万这个数:已经知道用千位表示的最大数是9999,现在又多了1,那么,应当如何称呼这个新的数是什么呢?在中国称这个数为\"一万\",在西方称这个数为\"十千\",但符号表示是一样的:10000。\n有了十个符号与数位,读自然数的法则是:符号 + 数位。比如,下面的形式\n十 个\n2 3\n表示的是两个\"十\"和三个\"个\",在通常情况下读为二十三,符号表示为23。同样的道理,把两个\"十\"和零个\"个\"读为二十,符号表示为20。进一步,\n千 百 十 个\n3 0 0 2\n表示的是三个\"千\"零个\"百\"零个\"十\"和两个\"个\",可以直接读为:三千零百零十二,在通常情况下可以简约读为:三千零二,符号表示为3002。更为详细的讨论可以参见附录的话题4。\n数位的名称。因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不同,对于数位的读法也不尽相同。比如,基于汉语的东亚语言系统的数位基础是四,即数位是[^2]\n个 十 百 千;万 十万 百万 千万; 亿 十亿 百亿 千亿; 兆 ......\n其中个、万、亿、兆所代表的数位分别是第1、5、9、13,差为4。与此不同的是,基于拉丁语的欧洲语言系统的数位基础是三,即数位是\n个 十 百;千 十千 百千;百万、十百万、百百万;十亿 ......\n其中个(ones)、千(thousands)、百万(millions)、十亿(billions)所代表的数位(digit)分别是1、4、7、10,差为3。虽然数位的读法不同,但用符号表示出来的\"数\"是一致的。现代会计系统源于西方,因此,所有会计报表中记账数字的数位基础是三。\n自然数集合。基于十个符号与数位就可以用符号表示所有的自然数,一般用N表示自然数集合:\nN = { 0, 1, 2, 3, ... }。\n这种表示显示了自然数的序有开头无结尾。\n人类发明十进位的自然数计数系统实在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个发明经历了相当漫长的抽象过程,甚至现今仍然有一些原始部落还没有抽象出完整的数字概念,那里的人们只能分辨一、二和许多[^3],详细讨论参见附录中的话题4。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不可能让学生完全理解数的抽象过程,但是,应当努力创设出一些情景让学生清晰地感悟到这个抽象过程,比如,在问题2中曾经强调过的利用对应的方法。\n问题4 如何认识自然数的性质?\n虽然自然数是数学中最简单、最基础的研究对象,但要研究清楚自然数的性质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些著名的命题和猜想都与自然数的性质有关。\n在下面的讨论中将会看到,依据性质可以对自然数进行分类。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分类,因为\"分类讨论问题\"有助于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也是中国人认识问题的传统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一直影响到当代中国[^4]。分类的核心是构建一个标准,基于这个标准把所要研究的东西分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集合,使得每一个要研究的东西属于、并且唯一属于某一个集合。因此,这里所说的标准实际上就是所要研究的重要性质:标准与性质是等价的。或许可以说,凡是不能用于构建分类标准的性质都不是重要的,参见附录的话题11。\n人们最常见的、也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包括的对自然数的分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奇数与偶数的分类;一种是素数与合数的分类。\n奇数与偶数。可以有两种方法进行这样的分类,一种方法针对自然数序:从1开始每隔1个称其为奇数,从2开始每隔1个称其为偶数;一种方法针对非0自然数:称不能被2整除的为奇数,能被2整数的为偶数。所说的两种方法是等价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尝试性地给出证明。乍一看,这样的证明几乎无从下手,但完成这样的证明能够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n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几乎所有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与数量有关的事件,都会通过数的奇偶性、或者一些特殊的数字来推断事件的凶吉,特别是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推断,比如中国的《易经》就利用数的奇偶来表示阴阳,参见附录的话题12。另一方面,知道数的奇偶性也有利于直观判断运算结果:奇数加偶数为奇数,奇数加奇数为偶数,偶数加偶数为偶数;奇数乘奇数为奇数,偶数乘偶数为偶数。最后的性质被用来证明\n√2是无理数,参见附录的话题14。\n素数与合数。对于非0自然数,人们称只能被1和自己整除的数为素数(质数),其他的数为合数(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人们规定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比如,2,3,5等就是素数,4,6,9等就是合数。人们发现:任何一个合数都可以表示为若干个素数的乘积,并且表示方法是唯一的,比如,60\n=\n2×2×3×5,这样,60就与素数组(2,2,3,5)唯一对应。于是人们认为素数是最基本的数,加强了对于素数的研究,参见附录的话题12。\n后来,年轻的高斯(Johann\nGauss,1777-1855)把这种表达方式引入高次方程的研究,高斯在他的博士论文中给出了代数基本定理,用代数因子乘积的方法清晰地构建了高次方程的基本结构[^5]。对于一个n次多项式\nf(x) = x^n^ + a~n-1~ x^n-1^ + ... + a~1~ x + a~0~,\n其中a~0~,a~1~,..., a~n-1~ 为多项式的系数,x\n表示未知数。代数基本定理述说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存在n个实数或者复数x~1~,...,x~n~,使得\nf(x) = (x - x~1~) ... (x - x~n~)。\n这样,很容易验证x~1~,...,x~n~ 都是方程f(x) =\n0的根。也就是说,代数基本定理给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果:在复数范围内,n次方程必然有n个根,并且,这些根是由系数唯一确定的。\n顺便说一句,二次方程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法不是本质的、因而是不重要的,因为通过求根公式可以得到方程的根,然后用上述高斯的方法就可以写成两个因式的乘积。\n问题5 如何认识负数?\n在小学阶段、甚至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数都有明确的现实背景(所涉及到的法则也都有着明确的现实背景),负数也不例外。因此,虽然可以通过减法来定义负数,但负数的本质还是对数量的抽象,所代表的意义与正数是完全相反的。比如,某一个家庭每个月底都要计算这个月的收支情况,第一月份盈余30元钱,第2月份亏损15元钱,那么,应当如何用数字符号来表示这个家庭的收支情况呢?如果用自然数表示盈余,那么就需要创造出一个新的数来表示亏损。人们通常称这样的数为负数:用负数表示亏损。\n人们约定:在自然数的前面加上符号\"-\"表示负数,并称这个符号为\"负号\"。比如,在2的前面加上负号就变成了-2。用这样的方法表示负数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负数与对应的自然数在数量上是相等的,表示的意义是相反的:一个是盈余、一个是亏损;一个是向西,一个是向东;一个是前进,一个是后退。所以,在一个自然数的前面加上符号\"+\"或者\"-\"是为了表示这个数量的性质,分别称其为\"正数\"或者\"负数\"。后来,人们定义距离和绝对值也是基于这个道理,并且根据现实生活的经验规定:\n数量越大(或者说绝对值越大)的正数越大;\n数量越大(或者说绝对值越大)的负数越小;\n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水岭,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n这样,上面所说的那个家庭的收支情况就可以表示为:+30,-15,或者简约表示为:30,-15。因此,负数是因为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并且,与正数的教学方法一样,也可以用这种对应的方法进行负数的教学。\n现有资料表明,最早提到负数、并且给出了正负数加减运算法则的是中国的《九章算术》[^6],在这本书的\"方程\"篇中讨论了\"正负术\",用不同颜色的算筹解释了加减法的运算法则,一个具体的例子可以参见附录中的话题10。大约在公元628年左右,印度数学家婆罗摩芨多(Brahmagupta,约598-665)给出了负数的四则运算[^7]。\n通过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到,负数与减法运算关系密切,而减法运算又依赖于加法运算,关于这个问题更详细的讨论参见问题10。\n问题6 如何认识分数?\n虽然可以把分数看作是除法运算的一种表示(参见问题13),但分数本身是数而不是运算。人们通常称形如a/b的数为分数,称其中的a为分子b为分母,在一般情况下,要求分子和分母都是正整数。古希腊的学者对分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最初认为现实中的所有数量关系都能写成分数的形式,也就是说,所有的数都能够用整数表示,后来发现\n√2\n不能写成分数的形式,于是称能写成分数形式的数为有理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数为无理数。详细讨论参见附录的话题13。\n分数的本质在于真分数,即分数的分子小于分母。这样的分数有两个现实背景:一个是表达整体与等分的关系,一个是表达两个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我们称后者为整比例关系。\n整体与等分关系。问题的关键是对整体的等分。比如,把一个月饼等分为5份,那么其中的一份是1/5,两份是2/5。应当注意到的是,通过等分得到分数单位:前面所述的1/5就是分数单位,而2/5表示的是两个分数单位:2/5\n= 2 × 1/5 =1/5 + 1/5。\n利用分数单位,容易得到同分母分数的加法:1/5 + 2/5 =\n3/5;这个运算表示的是:一个分数单位加上二个分数单位等于三个分数单位。\n对于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以及加法运算,必须对原有的分数单位进一步等分。比如,对分了5份的月饼的每份再二等分,得到的新单位是原来整体的1/10,即1/5\n× 1/2 = 1/10。原来单位与新单位的关系是1/5 =\n2/10;进一步,原来单位的两份等价于新单位的四份:2/5 = 2 × 1/5 = 2 × 2/10\n=\n4/10。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有通常所说的分数的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者缩小相同倍数,分数大小不变。这样,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化为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进而得到一般的不同分母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na/b + c/d = ad/bd + cb/db = (ad + cb)/db。\n整比例关系。分数还可以表示两个事物量之间的比,或者说,以一个事物的量为基准对另一个事物的量进行整数倍的度量。比如,在一些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有这样的例题:\n小红家有鹅4只,是鸭子数量的1/3,问有几只鸭子?\n其中的1/3说的就是比例:1只鹅对应于3只鸭子,2只鹅对应于6只鸭子,如此类推,4只鹅就对应于4\n× 3 =12只鸭子。\n解释1/3的含义是一个破题的过程,可以看到,有许多问题只要破题清楚,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解题的思路。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应用问题必须重视破题这个环节。\n对于上面的问题,更一般性的表达是这样的:如果用x\n表示鸭子的数量,得到比例关系4 : x =\n1:3。借助这个比例关系,可以通过两种运算方法得到所求结果,一种方法是上面所说的乘法,一种方法是教科书所希望的除法:鸭子数量\n= 4 ÷ 1/3 = 4 × 3\n=12。因此,这个例子也说明: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详细讨论参见问题13和附录中的话题21。\n通过上面对两种关系的分析还可以知道,分数是一种无量纲的数。也就是说,无论是一块小月饼还是一个大蛋糕,如果分五份的话,那么每一份都是1/5,与整体本身的大小无关;无论是4只鹅还是4百只鹅,与鸭子的比例都是1比3,这个比例与数量的无多少关。正因为如此,现实生活中一些看来无法比较的事情用分数就可以进行比较了,这就是通常所用的百分数。比如,一个大国与一个小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不能进行比较的,但这两个国家GDP的增长率是可以进行比较的,通常用百分数来表示这种增长率:\n增长率 = [(今年GDP -- 去年GDP)/ 去年GDP] × 100%。\n问题7 如何认识小数?\n人们对小数的认识要比对分数的认识晚得多,直到18世纪人们才建立起稳定的十进位小数表达形式,这比微积分的出现还要晚100多年。建立小数的概念,一方面是为了现实世界中数量表达的需要,比如,6元7角5分就可以表示为6.75元;另一方面是为了数学本身的需要,主要是为了表示无理数。如果没有无理数的小数表示,人们就就很难进行无理数的加法运算,比如,虽然人们很早就知道\n√2和\n√3,但无法进行这两个无理数数的加法运算。如果借助小数,就可以把这两个无理数分别数表示为:\n√2 = 1.4142135 ... 和 √3 = 1.7320508 ...,\n这样,于是就可以进行这两个无理数的加法运算:\n√2 + √3 = 1.4142135 ... + 1.7320508 ...\n= 3.1462643 ... 。\n为了理解小数,需要重新理解整数,其核心在于重新理解十进制。人们终于发现,可以用10的幂(次方)的形式来表示十进制。因为10的正整数次幂、0次幂、以及负整数次幂可以表示为:\n10^1^ = 10,10^2^ = 100, 10^3^ = 1000,...\n10^0^ = 1,\n10^-1^ = 1/10 = 0.1, 10^-2^ = 1/100 = 0.01, 10^-3^ = 1/1000 =\n0.001,...\n这样,无论是整数还是小数,都可以用10的整数次幂的组合表出,比如:\n238 = 2 × 10^2^ + 3 × 10^1^ + 8 × 10^0^,\n6.75 = 6 × 10^0^ + 7 × 10^-1^ + 5 × 10^-2^。 (2)\n人们通常称这样的表示为线性组合,称其中10的整数次幂为基底。因此,一个十进制的数就是一个以10的整数次幂为基底的线性组合,而一个小数就可以用10的负整数次幂表示。这样,就可以清晰地解释乘法运算\n0.1 × 0.1 = 0.01,这是因为\n0.1 × 0.1 = 10^-1^ ×10^-1^ = 1/10 × 1/10 = 1/100 = 0.01。\n可以看到,这种运算的实质是对分数单位的进一步等分、得到新的分数单位,只要注意到每次进行的都是十等分。根据这个理由,为了更好地理解小数的乘法运算,教科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分数单位的进一步等分(参见问题6)应当安排在小数乘法运算之前。比如,在介绍分数的时候就介绍分数单位、并且介绍分数单位的进一步等分。否则就很难说明为什么0.1\n× 0.1 = 0.01。\n需要强调的是,上面(2)式的表示方法是具有一般性的。基底原本是几何空间的概念,在几何空间中基底是一些向量,这些向量的个数与空间的维数是一致的。这些向量的重要性在于:几何空间上的任何一个向量都可以用这些向量的线性组合表出;反之,用这些向量的线性组合表出的向量必然对应于几何空间的一个点。在代数学中借用这种表示方法,就把几何与代数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从而建立了代数学的几何直观,比如,可以用这种方法建立代数方程解空间的概念。事实上,这种表示方法已经成为现代数学的基础,几乎应用于现代数学的每一个研究领域。\n后来,人们为了更好地解释实数理论,就用小数重新定义了有理数和无理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为有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为无理数。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实数,详见附录的话题18。\n问题8 什么是数感?\n为了让广大中小学数学教师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或者说,能够在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给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内容所涉及到的最重要的十个核心概念[^8]。其中第一个核心概念就是数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感的解释是:\n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n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感强调的是一种感悟。这种感悟是重要的: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让学生感悟\"数是对数量的抽象\",还应当反过来,让学生感悟\"抽象出来的数与数量是有联系的\"。\n抽象的核心是舍去现实背景,联系的核心是回归现实背景。可以这样理解\"回归现实背景\",比如,同样是100这个抽象了的数,但100粒黄豆与100匹马给人的现实感觉是大不一样的;再比如,去商场买菜,带100元钱就足够多了,但要购买房子,只有100元钱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于在现实生活的许多情况,人们需要感悟数与现实背景之间的联系,从而感悟并且判断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数所提供的信息。此外,学生对于运算结果也应当有一定的感悟、或者说直觉判断,比如,应当能够直觉判断18加9比30大还是小,1/2加3/8比1大还是小。\n有了上面所说的感悟,学生就能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合理地把握数以及数的运算。比如,合理地估计教室里同学的数量,估计一堆苹果的数量,等等。再比如,知道1000步大概有多长,知道1000名同学做广播体操大概需要多大的场地,等等。到了高学段,还涉及到对量纲、即数量单位的认识。应当让学生清楚,在思考或者判断问题时,需要根据问题背景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量纲。比如,思考商场让利促销的活动,如果是几千元的产品合适的让利单位是百元,几百元的产品合适的让利单位是十元,几十元的产品合适的让利单位是元,等等。\n通过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到,培养学生的\"数感\"不仅是学习数学的需要,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和解释现实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种数学素养的教育。\n第二部分 数的运算\n在定义自然数的同时也定义了加法运算。在加法运算的基础上,产生了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其中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自然数集合对于加法运算、进而对乘法运算是封闭的。为了保证逆运算的封闭性,数的集合就得到了扩张,比如,为了保证减法运算的封闭性,从自然数集合扩张到整数集合;为了保证除法运算的封闭性,从整数集合扩张到有理数集合。\n在混合运算中的两个法则是来源于现实计算的,是为了计算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与数量有关的故事。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人们遇到的大量计算都是估算。精算在本质上是对于数的运算,估算在本质上是对于数量的运算。\n符号表示数是数学发展的重要转折,使得数学由算数走向代数。一方面,符号可以像数那样用于运算和证明,另一方面,通过符号的运算和证明得到的结果是具有一般性的。可以利用符号表示未知的量,方程就是一种含有这种符号的等式。等式两边讲述的是与数量有关的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有一个共同点,在这个共同点上两个故事的数量相等。\n模型是构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部分在本质上只有两种模型,一种模型是基于加法的,一个模型是基于乘法的,小学数学中的所有应用问题几乎都是这两个模型的派生。\n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有所不认同的,发现问题是用数学的眼睛\"看\"数学、看现实世界,提出问题是用数学的语言\"说\"数学、说现实世界。\n问题9 如何解释自然数的加法运算?\n在问题2中谈到,可以有两种方法认识自然数。与此对应,可以有两种方法来解释自然数的加法[^9]:一种方法是基于对应的,一种方法是基于定义的。在问题2中还谈到,因为定义的方法过于抽象,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段的数学教学中,采用定义的方法认识自然数是不可取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在现行小学数学的教科书中、以及在大多数小学的教学过程中,关于加法的解释却借助了定义的方法。很可能是教科书的编写者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因而导致教师也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事实上,除了定义的方法之外,还有对应的方法。下面,我们来仔细分析这个问题。\n在现行教科书中,都是用图来表示加法运算。具体呈现过程是这样的,给出下面的图\n□□□ ←□,\n于是就得到3 + 1 =\n4。可是,为什么这样得到的就是4呢?这是利用了等号\"=\"的对称性:因为从自然数的定义知道4\n= 3 + 1,所以利用对称性有3 + 1 =\n4。因此,这是用定义的方法解释加法,详细讨论参见附录的话题7。\n用上面的方法解释加法当然可以,但是,这样的解释方法脱离了现实背景,特别是没有述说\"相等\"的涵义到底是什么、进而没有涉及到\"等于\"的本质。因此,这样的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记住了加法的计算规则,而没有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思想。\n下面描述一下,如何利用对应的方法来解释加法。比如,同样是3 + 1 =\n4的问题,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n首先,给出下面的两组方块\n□□□ □□□□ (3)\n问学生:哪边的方块多?学生当然会回答:右边的方块多。因为这个时候学生已经通过对应的方法认识了十以内的自然数:称左边的方块为3个,右边的方块为4个。可以通过这个图让学生再次感悟:4个比3个多、进而4比3\n大。\n然后,再拿出一个方块加到右边,形成下面的图\n□□□ ←□ □□□□ (4)\n问学生:现在哪边的方块多?学生当然会回答:一样多。于是在这个直观的基础上,就可以向学生解释加法的算式:3\n+ 1 =\n4。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讲述的生动活泼一些,比如,左边的是小红的苹果数,右边的是小华的苹果数。甚至可以尝试地讲述,左边的是小红的苹果数,右边的是小华的橘子数,这样就更体现了抽象了的数。\n正如前面反复强调的那样,数学研究的不是概念本身,而是研究概念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解释突出的是一种相等关系:左边\n=\n右边。这就揭示了符号\"=\"的本质含义:符号两边的量相等。由此可以看到,通过这样的教学,既可以让学生感悟到\"量相等\"的本质(这对学生未来理解方程是非常重要的),又可以让学生感悟加法运算的本质特征:加上一个自然数比原来的数大。\n显然,不能期望通过一堂课或者几堂课就让学生感悟其中的道理。但是,通过日积月累的、富有启发性的引导,就必然会让学生逐渐感悟数学的思想,最终理解其中的道理[^10]。\n问题10 为什么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n四则运算都是源于加法,因为从加法运算可以产生减法运算、乘法运算和除法运算。因此,如果不想无源头地、硬性地定义加法以外的其他运算,那么可以认为:四则运算都是源于加法。\n在最初阶段,可以采用问题9中所说的对应的方法,对小学低学段的学生解释减法运算。比如,仍然用图来解释减法:在(3)的基础上,利用下面的图\n□□□ →□ □□□\n来解释减法:4 - 1 = 3。\n显然,利用这样的与问题9对称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感悟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并且让学生知道,减一个自然数比原来的数小。在这样教学的基础上,对于小学高年段的学生、以及初中阶段的学生,可以进一步通过加法的逆运算来解释减法。\n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比如,可以认为4 - 1 = 3是由4 = 3 +\n1产生的。更一般地,对于a ≧ b,可以这样产生减法:\na - b = x ←→ a = b + x,\n其中双向箭头 ←→ 表示等价关系。因为a ≧ b,所以计算结果 x ∈\nN是一个自然数。这就表明了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可以用语言表达减法与加法之间的逆运算关系:\n对于数量而言,b比a\"少\"多少等价于a比b\"多\"多少;对于数而言,b比a\"小\"多少等价于a比b\"大\"多少。\n在上面的论述中所说的\"多少\"表述的是一个量化的过程,这也是a大于b的理由:a\n≧ b等价于存在一个自然数x,使得 a = b + x。\n当a ﹤ b的时候,问题就变得复杂了,因为这时a - b\n的差将小于0,这时的\"差\"将不是自然数。但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数是有意义的,回顾问题5的讨论。\n除了像问题5中所说的那样,用对应的方法表示负数之外,还可以通过自然数和自然数的加法给出负数的定义:对于a\n∈ N且不为0,称满足\na + x = 0\n的数x为负数,把这个数表示为 --a,并且称 -a为a的相反数。必须注意到,这时\n--a代表的是一个数,详细讨论参见附录的话题10。一般来说,对于任意数a,称a和\n-a互为相反数。从定义的过程中可以看到,0对加法运算是重要的,因为有了加法运算和0就可以产生负数。这也是为什么自然数要从0开始而不是从1开始的理由。\n> 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人们称不为0的自然数为正整数,正整数对应的相反数为负整数[^11],把负整数、0和正整数统称为整数。这样,整数集合就可以表示为:\nZ = {负整数,0,正整数}。\n或者具体地表示为\nZ = { ..., -3, -2, -1, 0, 1, 2, 3, ... }。\n这也表示了整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从0开始,正整数是一个一个大起来的;从0开始,负整数是一个一个小下去的。因此,整数的序既无开头也无结尾。\n现在,我们已经把数的集合从自然数集合扩充到整数集合。那么,数学进一步必须做的事情是:把加法运算由自然数集合扩充到整数集合。在教学活动中,虽然不需要让小学生知道这个扩充的过程,但应当让小学生知道,加上一个正数,比原来的数大;加上一个负数,比原来的数小。\n有了整数集合上的加法,就可以在整数集合上一般性地定义减法:对于a ∈ Z,b ∈\nZ\na - b = x ←→ a = b + x,\n其中 x ∈ Z是一个整数。容易验证,整数集合对于加法和减法运算都是封闭的。\n上面的表达式准确地说明: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基于这个结果,容易验证减法与相反数之间的关系:减去一个数等价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可以把这个关系表示为\na -- b = a + (- b),\n详细讨论参见附录的话题9。\n问题11 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吗?\n人们一般认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但事实并不这样简单,需要分两种情况讨论:一种情况是基于自然数集合,一种情况是基于整数集合。\n在自然数集合上,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比如,8 = 4 × 3是由8 = 4 +\n4 + 4 产生的,是3个4相加的简便运算。一般地,对于a ∈ N,b ∈ N有\na × b = c ←→ a + a + ... + a = c,\n其中\"连加\"表示有b个a相加,因此左边的乘法是b个a相加的简便运算。对于这样的表示,通常称a为被乘数、b为乘数、c为积。\n基于这样的运算,可以得到两个基本性质:对于任何a ∈ N有\n0 × a = 0,1 × a = a。\n通过附录话题19的讨论可以看到,这两个性质是乘法运算独有的。这两个性质构成了乘法运算的基本特征,近代数学所定义的任何乘法(包括矩阵的乘法)都保留了这两个性质。\n在整数集合上,乘法不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当被乘数为负数、乘数为正数时,还可以把乘法运算解释为加法的简便运算。比如,可以把\n-2 × 3 = -6 ←→ (-2) + (-2) + (-2) = -6,\n解释为3个\n-2相加的简便运算。可是,当乘数为负数时,\"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这个命题就解释不通了。比如,不可能把乘法3\n× (-2)解释为\n-2个3相加的简便运算。因此,在整数集合上,我们不能说乘法是加法的简单运算。那么,到底应当怎样解释整数集合上的乘法呢?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乘法,理解乘法的算理、以及基于算理的乘法运算法则。\n问题12 整数集合上的乘法是如何得到的?\n在上一个问题谈到,在整数集合上,乘法不是加法的简便运算,那么,应当如何定义整数集合上的乘法运算呢?\n整数集合上的乘法是自然数集合上乘法运算的推广,推广的工具是交换律和分配率。乘法的交换律与分配率可以表示如下:对于a\n∈ Z,b ∈ Z,c ∈ Z有\n交换律:a × b = b × a。\n分配率:(a + b) × c = (a × c) + (b × c)。\n对于乘法运算,交换律与分配率是本质的。甚至可以认为,这两个定律与乘法运算是等价的,也正因为如此,才可能把乘法运算由自然数集合N推广到整数集合Z上,具体讨论参见附录的话题19。这样,对于问题11中所提出的乘数为负数的情况,通过交换律可以得到\n3 × (-2)= -2 × 3 = -6。\n可以看到,对于乘法运算,1是非常重要的数(相当于0对于加法运算),通常可以把这个数理解为乘法的单位元。用1和相反数\n-1可以把乘法的计算法则表示为\n1 × 1 = 1\n1 ×(-1)= (-1) × 1 = -1\n(-1)×(-1)= 1。\n其中,第一个等式来自乘法的基本性质,第二个等式可以通过交换律直接得到,第三个等式可以用下面的方法给予证明:\n0 = 0 × (-1)\n= [(-1) + 1] × (-1)\n= [(-1) × (-1)] + [1 × (-1)]\n= [(-1) × (-1)] + (-1)。\n在上面最后的式子中,因为 -1的相反数为1,因此得到结论:(-1)×(-1)=\n1。在上面的运算过程中,第一个等号是因为0乘以任何数为0;第二个等号是因为1与\n-1互为相反数,和为0;第三个等号是因为乘法分配率;第四个等号是因为已知1 ×\n(-1) = -1。\n在上面的证明过程中可以看到,交换律与分配率对于乘法运算是何等重要:没有交换律就解释不了1\n×(-1)= -1;没有分配率就解释不了(-1)×(-1)=\n1。当然,也可以利用相反数的概念直观解释乘法: [(-1) × 1] 这个数是 (1 ×\n1) 这个数的相反数,所以从1 × 1 = 1知道 (-1) × 1 =\n-1;同样的道理可以得到(-1)×(-1)=\n1。但是,这样的述说至多是一种直观解释,因为我们并没有讨论\"相反数\"与\"运算\"之间的关系,更没有讨论\"相反数\"与\"算理\"之间的关系。\n因此,算理是重要的:绝不可以简单地把算理理解为依附于运算方法的一种性质,而应当把算理理解为运算方法的本质,详细讨论参见附录的话题19。也正因为如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专门设定了一个核心概念运算能力,其中特别强调: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n问题13 为什么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n与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类似,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不同之处在于:加法逆运算的表达是通过0,乘法逆运算的表达是通过1。我们来分析这个问题:对于a\n∈ Z,b ∈ Z,\na ÷ b = y ←→ a = b × y。\n这个关系表明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因为除法可以与乘法对应。通常在上式中,称a为被除数,称b为除数,称y为商。\n如果得到的商是整数,那么,很容易通过语言说明上面的关系式、进而说明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命题\"a是b的y倍\"等价于命题\"b的y倍是a\"。通过上面的式子还可以看到,对于前一个命题、即\"a是b的多少倍\"这样的问题应当用除法;对于后一个命题、即\"b的y倍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应当用乘法。因为理解除法比理解乘法要困难一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乘法来说明除法,一个具体的例子参见附录的话题21。\n如果得到的商不是整数,比如,5 ÷\n2就不能表示为整数,这就需要构建一种新的数,人们称这样的数为有理数。这样,通过除法,可以把数的集合由整数集合扩充到有理数集合,通常用R表示这个集合。进一步,可以把加法运算、减法运算、乘法运算和除法运算扩充到有理数集合,这便是四则运算。人们把四则运算扩充到有理数集合的同时,也把相应的运算法则扩充到有理数集合。但是,在扩充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逆运算,对于逆运算\n分配率成立:(5 + 6) ÷ 3 = (5 ÷ 3) + (6 ÷ 3);\n交换律不成立:5 -- 3 ≠ 3 -- 5;5 ÷ 3 ≠ 3 ÷ 5。\n除法与倒数。在问题10中,曾经利用相反数来定义负数,同时把自然数集合扩充到整数集合。类似,也可以利用倒数来定义有理数,把整数集合扩充到有理数集合。倒数的定义方法如下:对于b\n∈ Z且不为0,称满足\nb × y = 1 (5)\n的数y为b的倒数,表示为1/b。与相反数类似,称b与1/b互为倒数。进一步,对于任何a\n∈\nZ,用a/b表示a个1/b这样的数。通过这样的表示,就可以利用倒数把整数集合扩充到有理数集合,即把有理数集合表示为\nR = { a/b;a ∈ Z,b ∈ Z - {0}},\n其中Z为整数集合。\n上面关于有理数集合的表示是具有一般性的:用大括号囊括所有集合中的元素;分号前面表示的是集合中元素的形式;分号后面表示的是集合中元素的属性。其中符号\nb ∈ Z- {0}\n表示b可以是除去0以外的所有整数,这种表示也意味着\"0不能为除数\"这个基本要求,关于这个要求的详细讨论参见附录的话题20。\n容易验证,有理数集合对加、减、乘、除这四种运算都是封闭的。这样,人们就从自然数集合出发,通过四则运算(主要是通过减法和除法这两种逆运算)把数的集合扩充到整数集合、继而扩充到有理数集合。事实上,有理数集合也是四则运算能够扩充到的最大数集。除却四则运算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运算就是极限运算,人们通过极限运算把数集由有理数集合扩充实数集合。\n在问题10中,我们讨论了相反数与减法之间的关系: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采用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倒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可以把这句话用关系式表示为\na ÷ b = a × (1/b)。\n在乘法运算过程中,人们通常会省略其中的乘法符号\"×\"(参见附录的话题19),因此,基于上面的表达式,人们有时也把除法写成倒数的形式:a\n÷ b =\na/b。虽然这种表示方法与分数是一致的,但从抽象的本意来说,分数与除法是有本质差异的,回顾问题6的讨论。\n问题14 为什么混合运算要先乘除后加减?\n在混合运算中,关于运算次序有两个基本法则:有括号,先计算括号中的算式;没有括号,先计算乘除后计算加减。比如,用下面的两个例子来表示:\n(3 + 2) × 4 = 5 × 4 = 20;\n3 + 2 × 4 = 3 + 8 = 11。\n显然,这两个基本法则是一种规定。可是,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规定呢?这样的规定合理吗?如果这样的规定是合理的,那么合理性表现在哪里呢?为了述说这个合理性,就必须回到现实世界,因为我们已经反复说过,小学阶段数学的一切概念和法则都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n第一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呢?思考下面的具有实际背景的问题:\n操场上有4排同学,每排有3名女同学2名男同学,问操场上有多少名同学?\n对于这个问题,如果分步计算,显然应当先计算每排有多少同学,然后再计算4排一共有多少同学。因此,计算的道理是[^12]:\n同学总数 = 每行同学数 × 行数\n= (3 + 2) × 4\n可以看到,上面括号中表达的是一个故事:每行的同学数。这个故事是整体算式中的一个独立部分,因此,先算括号中的算式是有道理的。可是,这个例子是具体的、因而是特殊的,这个特例所蕴含的运算次序的一般道理是什么呢?我们接下来分析第二个算式,然后归纳出一般道理。\n如果把乘法理解为加法的简便运算,第二个算式可以表示为 3 + 2 × 4 = 3 + 4 +\n4 = 3 + 8 =\n11。用这样的方法来解释先乘除后加减是可以的,但是,这样的解释仅仅关注了计算方法,因此,这样的解释与上面的例子就没有共同点了,就无法抽象出共性了。为了把问题分析清楚,我们还是思考一个具有实际背景的问题:\n操场上原来有3名同学,又来了一队同学,这队同学每排有2名同学,共有4排,问现在操场上有多少名同学?\n显然,这个问题中包含了两个故事:一是原来的同学数,二是后来的同学数。类似第一个算式,可以写出计算这个问题的道理:\n同学总数 = 原来的同学数 + 后来的同学数\n= 3 + 2 × 4。\n因此,先计算乘法是为了完成一个故事:后来的同学数。现在问题已经很清楚了:所有混合运算都是在讲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故事。在混合运算中,可能是大故事包含小故事,也可能是几个故事并列。在原本的意义上,这些故事应当分别计算,即先计算每一个具体的故事然后再计算整体的故事,统观数学史,早期的数学都是这样计算的。如果希望用一个式子表达这样的计算,就形成了混合运算:用括号表示大故事所包含的小故事,用加号表示并列的故事。这样,为了保证混合运算的计算结果与分别计算的结果保持一致,就必须建立起前面提到的那两个基本法则。\n问题15 为什么要学习估算?\n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人们遇到的大量计算都是估算,因此应当让学生知道估算。此外,精算在本质上是对于数的运算,估算在本质上是对于数量的运算,因此,学习估算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有好处的。法国脑科学家研究了人们在进行精算和估算时大脑的反射部位,研究结果表明:精算主要激活脑左额叶下部,与大脑的语言区有明显重叠;估算主要激活脑双侧顶叶下部,与大脑运动知觉区联系密切[^13]。因此,就教育价值而言,根据脑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很可能会有这样的区分:精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估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观能力。显然,抽象能力与直观能力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必不可少的两种能力,这两种能力都是数学素养的根本,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有精算也要有估算。同时,根据上面所说的道理还可以推断:估算不是近似计算,更不是精算以后的四舍五入。此外,估算也不是估计:估算也是需要算的。据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结论: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估算问题要有合适的实际背景,否则就失去了估算的教育意义。\n首先,估算往往要涉及到在哪个数位上进行计算的问题,因此,需要在计算之前针对实际背景选择合理的量纲。选择量纲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感悟估算是对现实问题的度量,进而感悟如何进行估算才是合理的。所谓量纲也就是问题8中所说的数量单位,比如,我们考虑距离的度量:如果要度量北京到纽约的距离,那么用万公里比较合适;如果要度量长春到北京的距离,那么用百公里比较合适;如果要度量教室的大小,那么用米比较合适;如果要度量书桌的大小,那么用厘米比较合适,等等。确定了量纲以后,在具体计算时,就可以在量纲的整数位上进行估算,至多以量纲为基准取小数点后一位进行计算,一个类似的例子可以参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例6。\n其次,对于已经给定了数量,大量的估算问题是为了得到上界或者下界,为此,需要对给定的数量进行适当地放大或者缩小,然后凑整计算。我们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例26来解释这个道理,问题是:\n李阿姨去商店购物,带了100元,她买了两袋面,每袋30.4元,又买了一块牛肉,用了19.4元,她还想买一条鱼,大一些的每条25.2元,小一些的每条15.8元。请帮助李阿姨估算一下,她带的钱够不够买小鱼?能不能买大鱼?\n这个例子提出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核心都是估计100元购物后的剩余金额,但两种估计方法有所不同。\n第一个问题\"够不够买小鱼\"是估计剩余金额的下界(至少剩余多少钱):如果下界超过15.8元,那么肯定可以买小鱼。对于估计下界的问题,购物金额的数量要适当放大:两袋面粉不超过62元,一块牛肉不超过20元,因此,剩余金额钱至少有100\n-- 62 -- 20 = 18(元),够买小鱼。\n第二个问题\"能不能买大鱼\"是估计剩余金额的上界(至多剩余多少钱):如果上界不到25.2元,那么肯定不能买大鱼。对于估计上界的问题,购物金额的数量要适当缩小:两袋面粉至少要60元,一块牛肉不少于19元,因此,剩余金额至多有100\n-- 60 -- 19 = 21(元),不够买大鱼。\n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把这样的估算方法应用于日常生活是非常有趣的,这种思维判断后的计算过程,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直观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生活的自信心。\n问题16 什么是符号意识?\n符号意识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二个核心概念。这里所说的符号意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关于概念的符号,一个是关于关系的符号。\n概念符号。在问题2和问题3中已经谈到,自然数就是一种符号,人们用自然数这样的符号表达数量的多少。但\"符号意识\"中所说的概念符号比自然数更为抽象,在小学\"数与代数\"中主要是指:用字母表示数。因为数是对数量的抽象,因此这种表示也蕴含着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量。事实上,人们对这样的表示已经约定俗成,比如:用t表示时间,用r表示半径;用拉丁字母的前几个a、b、c表示已知量,用拉丁字母的后几个x、y、z表示未知量,等等[^14]。\n在现代社会,\"用字母表示数\"是每一个受教育者必须知道的概念,也是最早接触到的、最为抽象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是小学生学会一般抽象的开始。建立符号意识,对于学生未来学习数学、养成数学素养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符号表达是现代数学的基础,也是现代自然科学、甚至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关于符号意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这样述说的:\n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n可以看到,符号意识主要强调两条,一条是知道符号可以像数那样进行运算和推理,一条是知道通过符号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果具有一般性。虽然符号表达对于数学至关重要,但人类真正学会符号表达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参见附录的话题22。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创造一些情景,让学生逐渐感悟符号表达的重要性、以及符号表达的实质。我们通过下面两个例子进行分析。\n第一个例子:符号表达。考虑这样的问题:两个和为10的自然数可以组成数对,那么,都可以组成怎样的数对呢?这个问题可以参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例10。对于这样的问题,低学段学生的回答可能非常随机的,比如3和7,4和6,等等。这样回答问题往往会出现重复或出现遗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有规律地思考问题,这就需要借助符号(或者图形)进行表达。比如,如果其中一个是不超过10的自然数是a,那么,另一个自然数就是10-a,组成的数对是\n(a,10-a)。这样就可以有规律地回答问题:\na 0 1 2 3 4 5\n10 -- a 10 9 8 7 6 5\n由此可以看到,有规律地回答问题可以避免杂乱无章、是一种理性的表现。特别是,有规律地回答问题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共性的东西,参见下面关于方程的讨论。因此,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习惯,积累数学思维的基本经验。\n第二个例子:解释算理。要一般性的解释一种规则,必须借用符号。比如,解释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步骤可以是这样的,先让学生作一些与交换律有关的数字例子:\n2 + 3 = 5,3 + 2 = 5 → 2 + 3 = 3 + 2,\n7 + 8 = 15, 8 + 7 = 15 → 7 + 8 = 8 + 7,\n......\n通过这些例子,可以启发学生猜想,这个结果是不是一般性地成立呢?如果一般性成立,那么应当如何表达这个结果呢?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用a和b表示两个数,类比上面的数字结果,一般的结果是不是可以写成\na + b = b + a (6)\n这样的等式?这就是通过归纳推理提出猜测的思维过程,这是一个从具体走向一般的思维过程。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只有通过符号才能清晰地表达一般性的结果。\n但是,教师也应当让学生逐渐明白这样的道理,归纳推理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经验过的东西推断没有经验过的东西\",因此,通过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在数学上,要判断一个结论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证明,也就是说,必须通过演绎推理。上面(6)式所表达的加法交换律的证明可以利用数学归纳法,一个类似的证明参见附录的话题17,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尝试写出证明的步骤,从中体会演绎推理的逻辑魅力。\n关系符号。关系符号在数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为了述说的简单准确。除了用\"+\"\"-\"\"×\"\"÷\"等符号表示概念之间的运算之外,还用符号表示概念之间的性质关系。比如,用\"=\"表示相等的关系,用\"≈\"表示大约等于的关系,用\">\"表示大于的关系,用\"∈\"表示隶属关系,用\"⊂\"表示包含关系,等等。需要注意的是,用这样的符号表示的是两个或多个概念之间的性质关系,因此在使用这些符号时,一定要清楚符号所代表的性质本身的含义是什么。比如,在问题9中讨论加法运算时,就应当清楚符号\"=\"的含义到底是什么。\n关系符号也可以用来表示逻辑,这是用来表示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比如,我们曾经用\"→\"表示\"则\",\"A→B\"意味着命题A成立\"则\"命题B成立;用\"←→\"表示\"等价\",\"A←→B\"意味着命题A成立\"则\"命题B成立,反之,命题B成立\"则\"命题A成立。\n在数学算式的表达中,使用了字母符号就意味着代数学的开始[^15],因此可以说,符号表达为方程、函数等代数学核心内容的出场做好了准备。\n问题17 方程的本质是什么?\n方程、以及与方程有关的函数,是义务教育阶段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学最为核心的内容。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是这些核心内容的起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个起始是从\"字母表示数\"开始的,这个开始能让小学生明显感悟到抽象;在这个感悟的基础上,\"方程\"是小学生接触到的最为抽象的概念。在大多数的教科书中,对方程的定义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但是,这种定义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描述,这种形式表述不可能把握方程的本质。\n一般来说,在方程的教学中必须把握两条:列方程和解方程。无论是列方程还是解方程,都有其基本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应当让学生感悟这些基本原则,从而感悟方程的本质、感悟如何通过数学的形式表述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n关于列方程。方程中的等号是问题的核心。回顾在问题9中讨论加法时曾经说过,符号\"=\"的本质含义是:等号两边的量相等,因此:方程的本质是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更具体的说,方程描述的是现实世界中与数量有关的两个故事,其中用字母表示未知的量;这两个故事有一个共同点,在这个共同点上两个故事的数量相等。这就是列方程的基本原则。比如,可以基于问题9中的模式(3)和模式(4)来构建基于现实生活的问题:\n小华有4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问小红再有几个苹果就会与小华一样多?\n这个问题实在是太简单:4 = 3 +\nx,其中x表示未知量,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直接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利用这个简单的例子能够阐明列方程的基本原则:述说的是两个故事(等号左边是小华的苹果,等号右边是小红的苹果);这两个故事的某个量相等(小红的苹果增加后与小华的苹果数量相等)。当然,通过这样简单的问题看不出列方程的必要性,也很难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可以考虑复杂一些的问题:\n男女同学分别列队,每行2名同学。女同学20人,男同学16人,问女同学比男同学多几行?\n可以用四则运算直接回答这个问题:(20-16)/2,但这个思考过程有一定的难度。也可以列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设女同学比男同学多x行,那么方程为:20\n= 16 +\n2x,可以看到,通过这个例子可以更好地体会方程的本质。当然,还可以考虑更为复杂的问题:\n一个房间里有4条腿的椅子和3条腿的凳子共16个,如果椅子腿数与凳子腿数共60个,那么有几个椅子和几个凳子?\n这个问题也可以用四则运算的方法解决:椅子数 = 60 - 3×16 = 12,凳子数 =\n16-12 = 4,最后验算:4×12 + 3×4 = 48 + 12 =\n60。用这样的方法计算虽然简单,但思维过程比较复杂:考虑椅子和凳子共16个,先计算椅子4条腿中的3条腿与凳子的腿数的总数:3×16\n= 48,那么,剩余的腿数60-48 =\n12就都是椅子的了,因此有12个椅子。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生产实践中,下面这个道理是一致的:计算简单的方法往往需要付出逻辑思维的代价。\n方程的特征是用字母表示数,这个数往往就是所要求的数,因此称这个数为未知数,通常用拉丁字母的用后几个x、y、z表示,参见问题16的讨论。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逻辑关系得到两个故事之间的数量关系。比如,在上面讨论的问题中,如果用x表示椅子的数量,那么,凳子的数量就是16-x;因为已知椅子腿和凳子腿的总数,就可以根据这个已知条件得到下面的关系:\n椅子腿数 + 凳子腿数 = 总腿数。\n用符号表示就是:4x + 3(16 -- x)=\n60。可以看到,就逻辑思考而言,列方程的方法比四则运算的方法要清晰简洁,但计算要复杂一些。\n还可以用归纳的方法得到方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例51讨论了这个问题。众所周知,这个例子的原型是中国古代的鸡兔同笼问题[^16],但为什么要变成凳子椅子的问题呢?这是因为凳子椅子差1条腿,比鸡兔差2条腿简单,有利于进行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中发现数量之间的规律。现在看来,用这个例子解释归纳推理并不妥当,因为这个例子过于简单,用归纳推理很可能会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还不如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简洁明了。但是,通过凳子椅子的例子过渡到鸡兔同笼的问题还是有意义的:通过简单的问题理清思路,通过复杂的问题验证思路。比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讨论凳子椅子的例子,在课后练习时让学生讨论鸡兔同笼的问题。\n关于解方程。解方程的基本原则是利用方程的性质:等式两边加减乘除同一个数,等式不变;等式两边交换,等式不变。比如,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求方程\n5 -- x = 3\n的解。根据所说的原则,可以如下教学:\n等式两边同时加x,得到:5 = 3 + x\n等式两边同时减3,得到:5 - 3 = x\n等式两边交换,得到:x = 5 -- 3\n最后计算,得到:x = 2。\n许多教师会认为,这样计算实在是多此一举,因为可以通过减法直接得到结果。但应当清楚的是,现在是在教如何解方程,就应当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通性通法,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方程的本质。一题一解的教学方法是不足取的:技能表现于一般性,技巧表现于特殊性。事实上,问题稍微复杂一些,就不可能用减法直接得到结果了,比如5\n-- x = 3 +\n2x这样的问题,就很难直接得到结果。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的是技能而不是技巧,在\"四基\"中强调的是技能。\n通过上面的计算过程,容易归纳出解方程的一个重要的计算形式:移项。就是说,可以把一个项(数字或者字母)从方程的一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的法则是:移项时必须改变项的符号。通过上面的简单推导可以看到,移项的法则是从方程的性质推导出来的,因此,像移项这样的解方程的计算形式都是从方程的性质中总结出来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可以通过方程的性质和计算的形式把握解方程的本质:字母可以参与四则运算;解方程的过程是:把字母项移到方程的左边,把数字项移到方程的右边,然后进行四则运算。\n问题18 什么是模型?小学数学中有哪些模型?\n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还提到一个核心概念,就是模型思想。什么是模型呢?许多数学教育工作者认为,一个数学表达就是模型,比如,方程就是模型、甚至一个代数式就是模型。就广义来说,这样理解模型是可以的,但更确切地,单纯的数学表达是模式而不是模型[^17]。《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模型,强调模型的现实性,是用数学的语言讲述现实世界中的故事;强调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如何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描述或者解决一类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解释模型思想的:\n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n由这个解释可以看到,模型有别于一般的数学算式,模型也有别于通常的数学应用,模型是能够用来解决一类具有实际背景问题的数学方法。必须强调的是,模型的重要性往往不是取决于数学表达是否完美,而是取决于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讨论参见附录的话题23。我想,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至少需要考虑两个模型:一个是总量模型,一个是路程模型。\n总量模型。顾名思义,这种模型讨论的是总量与几个部分量之间的关系,其中部分量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并列关系,因此这种模型的运算要用加法[^18]。如果单纯从数学计算的角度考虑,还可以称这个模型为加法模型。这种模型可以具体表示为:\n总量 = 部分量 + 部分量。 (7)\n显然,可以用这个模型来解决现实中一类涉及到总量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是屡见不鲜的。比如,图书室各中类型书的总和是多少,在商店中买几样商品的总花费是多少,等等。进一步,针对现实生活中具体问题背景的不同,可以引导学生灵活地使用这种模型,比如,可以在\"部分量\"那里讲一些故事,就像问题14中所述说的那样;也可以在总量那里讲一些故事,把加法运算变为减法运算:部分量\n= 总量 - 部分量。\n路程模型。这种模型讲述的是距离、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如果假设速度是均匀的(或者平均速度),可以得到模型的形式:\n距离 = 速度 × 时间。 (8)\n虽然所说的是路程问题,但这个模型可以适用于一类现实中的问题,比如,还可以解决\"总价\n= 单价 × 数量\"的问题,解决\"总数 = 行数 ×\n列数\"的问题,等等[^19]。但就描述自然界的规律而言,上面(8)式所表述的距离模型是本质的,详细讨论参见附录的话题23。\n因为这种模型强调的是乘法,因此单纯从数学角度考虑,还可以称这种模型为乘法模型。显然,在具体使用这类模型的时候,可以在时间那里讲一些故事,比如,甲比乙晚出发多长时间;还可以在速度那里讲一些故事,比如,甲在行程中途改变速度,等等。当然,也可以在距离那里讲一些故事,把乘法变为除法:时间\n= 距离 / 速度。\n针对具体问题的不同,还可以把总量模型(7)和路程模型(8)结合使用,在结合的过程中,方程就成为了有力的数学工具。通过对模型的构建和理解,我们可以逐渐认识到:数学不仅仅是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图形关系的抽象,数学也不仅仅是逻辑推理的典范,数学所形成的概念、方法和命题还是描述现实世界强有力的工具。\n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虽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没有提出明确要求,但还有两类模型是可以考虑的,一类是植树模型,一类是工程模型。\n植树模型。这类模型的问题背景是:在直线上、或者平面上有规律地挖一些洞(也可以假设有一些洞),在洞中植树。在一般情况下,植树的数量小于洞的数量,这就可以提出两类问题:一类问题是按一定规律在一部分洞中植树,问可以植树多少颗;一类问题是确定植树的颗数,探索植树的规律。可以想象,在现实生活中这类问题是层出不穷的,也是非常有趣、非常有意义的。比如,要在一条道路沿线设立若干个加油站,就可以把道路的里程看做洞。再比如,要在一个区域要设立若干个商业点,就可以把居民住宅区看做洞。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这个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或者环境调查,因为可以设想所要调查的区域有若干个洞,而调查点就是植树。\n显然,在平面上设计这类问题要比在直线上困难得多,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背景应当主要是针对直线而不是平面。\n工程模型。这类模型的问题背景是:有一个工程,甲工程队和乙工程队单独完成分别需要A天和B天,考虑两个工程队合作完成这个工程所需要的时间。解决这样的问题,一个简便的方法是假设工程为1,因为有了这个假设就可以确定甲工程队和乙工程队一天分别能完成工程的:1/A和1/B。正因为如此,人们又称这样的问题为归一问题。当然,在具体使用这个模型的时候,可以假设两个工程队合作会提高效率、或者降低效率;也可以假设甲工程队先工作几天之后乙工程队再参加;还可以假设有三个、或者更多的工程队来完成这个工程。这种模型的传统问题还可以是注水问题:有几个水管向一个池子中注水,还可以考虑一边注水一边放水的情况,等等。\n可以看到,使用模型的过程可以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这个想象力主要表现在构建现实背景,想象背景中事物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想象数量关系的各种可能组合。因此,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事实上,数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例54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在这个例子是针对路程模型的,给出了数量关系和一些坐标图,让学生判断与数量关系有关的坐标图。事实上,还可以反过来引发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比如先给出坐标图,让学生根据坐标图上的数量关系构建一个关于路程模型的故事。\n总之,引导学生探索模型的过程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效方法,这样的教学所需要的时间可能要多一些,因此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专门设定了\"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内容,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能够特殊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n问题19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什么不同?\n中国传统的数学教育重视的是\"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是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与此对应,培养的是两个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毋庸置疑,重视\"双基\"的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n重视\"双基\"的教育与传统的\"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不是\"以物为本\"而是\"以人为本\",这种新的理念落实在教育上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20]。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与这种教育理念相对应,在修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总体目标时,在传统的\"双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基: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样课程目标就由\"双基\"变成了\"四基\",与此同时,在原有两个能力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个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现在的问题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有什么不同吗?\n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因此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系密切;提出问题则要求能用数学的语言阐明问题,因此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系密切。进一步,提出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用语言表述,一个层次是用符号表达。可以看到,无论是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还是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都是我国现行教育的薄弱环节,这个环节的缺失对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影响是重大的,因此,加强这样的教育应当是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n下面,我们举例说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区别,在说明的过程中探讨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如何培养这两种能力。\n代数的例子。我们讨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所给出的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是前后照应的。我们把这两个例子分别抄录如下:\n例28 利用计算器计算15 × 15,25 × 25,......,95 × 95,并探索规律。\n例50 利用公式证明例28所发现的运算规律。\n可以看到,例28强调的是发现问题。虽然例50说的是证明问题,但没有明确说出问题是什么,因此这个例子在本质上强调的是提出问题。并且通过下面的讨论将可以看到,对于许多问题,如果能够明确地提出问题,就意味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n因为在两个例子中乘数和被乘数是一样的,因此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提出问题,都必然是探讨乘数与乘积之间的关系。我们曾经反复说过,归纳推理是发现问题(发现规律)的有效途径,而操作过程最好是一步一步依次递进。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次给出乘数与乘积之间的关系:\n15 × 15 = 225,25 × 25 = 625,35 × 35 = 1225,......。\n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学生可以感悟到其中是存在规律的,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如何用语言表述出其中的规律。很明显,上面计算得到的乘积是一个三位数或者四位数,其中个位数和十位数都是25,而百位数和千位数存在这样的规律:1\n× 2 = 2,2 × 3 = 6,3 × 4 =\n12,......。这样,学生通过一些具体数值的依次计算,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并且能够用语言来表达这个规律,这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n那么,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应当如何提出问题呢?我们前面谈到,提出问题可以分两个层次。通过下面的讨论可以看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跳过第一个层次,即语言表述的层次,而直接进入第二个层次,即符号表达的层次。但是,在思维过程中,第一个层次是不可逾越的。\n语言表述直接来源于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表述出一个结论性的东西,这个结论性的东西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数学命题。比如,可以表述出这样的结论:个位数是5的两位数的平方是一个三位数或者四位数,其中后两位是25、百位或者千位是乘数的十位数与这个数加1的乘积。可以看到,语言层次的表述往往是很困难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的非常准确,甚至可以越过这个环节。但是,在人的思维过程中,这样思考的环节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思考必然要经历一个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事实上,只有利用符号才能摆脱用语言表达的困境,使得结论的表述清晰明了,这也体现了符号表达的重要性。\n符号表达是数学表述的重要形式。对于上面讨论的问题,如果用a表示乘数的十位数,这个两位数就可以一般表示为a\n×10 + 5。那么,就可以把语言表述的结论用符号表示为\n(a ×10 + 5) ^2^ = a × (a + 1) × 100 + 25。 (9)\n这样,就用符号表达了一个公式,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公式是否正确。这就是一个提出问题的过程,可以看到,用符号表达可以使问题非常清楚。因为这是一个通过归纳推理提出问题的过程,因此所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结论正确与否还需要通过演绎推理进行验证。但无论如何,得到结论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特别是,对于大部分数学问题,一旦用符号表达了结论,那么就有了证明结论的方向,比如,对于上面的问题,我们很容易验证这个结论是正确的。\n在上面公式的基础上,还可以把结论进一步扩充,而扩充的过程往往不需要经过具体数值计算的尝试,只需要进行形式化的扩充。比如,把上面的问题扩充到不是平方、而是十位数差1的情况,通过(9)式可以形式化地考虑这样的问题:\n(a ×10 + 5) [ (a + 1) ×10 + 5)] = ?\n当然,还可以把结论扩充到三位数的情况,等等。\n几何的例子。几何的问题看起来简单,但要叙述清楚却很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很难用符号对问题给予直接表达,因此在符号表达的过程中往往要借助代数的工具。考虑下面的问题:\n直线上的任何一个点都能把直线分为两个部分。\n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画图等实际操作,学生能够发现上面所说的问题,甚至能够用语言表述这个问题:点的右边为一部分,点的左边为一部分。可是,应当如何用数学符号提出问题呢?\n符号表达的第一步是表示出直线上的点。为了表示直线上的点,就必须建立数轴、即在直线上定义方向、原点和单位:确定数轴的方向是为了表示数的大小关系;确定数轴的原点是为了用点到原点的距离来表示数;确定单位是为了度量距离。这样,借助数轴就把直线上的点与数一一对应起来了。\n然后由特殊到一般的原则,先考虑具体的数值计算,即把直线上的某一个点转化为数,比如2。因为已经把直线上的点与数一一对应起来了,因此可以有两种形式把直线分为两部分:\"小于2的数\"为一部分,\"大于等于2的数\"为一部分;或者,\"小于等于2的数\"为一部分和\"大于2的数\"为一部分。因为对于其他具体的点都可以这样处理,因此可以用字母a来代替2、或者其他具体的数值,一般性地表示这个问题。更为一般地,可以用集合(参见问题13)表示划分后的两个部分:\nA = { x;x ≦ a} 和 B = { x;x ﹥ a};\n或者\nB = { x;x ﹤ a} 和 B = { x;x ≧ a}。\n通过上面的表示和论证过程可以看到,在许多情况下,用代数的方法处理几何问题,可以使表达更加清晰,逻辑更有条理;反过来,用几何的方法来分析代数问题,可以提供分析问题的直观,有利于厘清解决问题的思路。上面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扩充:一条直线可以把平面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平面可以把空间分为两个部分;等等。\n进一步,还可以考虑更加复杂一些的问题,比如下面的问题:\n如果多边形的周长给定,什么形状的多边形面积最大。\n这个问题对小学生似乎是困难的,但只要学习了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具体的数值计算,还是能够猜想出结果的。特别是,通过对这样问题的探索,能够让小学生感悟\"对称\"对于数学、以至于对于自然界的重要性,让小学生感悟数学的美。因为探索需要较多的计算和想象,因此,这样的内容可以安排在小学高年级\"综合与实践\"的课程中。\n探索的过程还是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即从简单的情况开始思考。首先探索三角形的情况,通过计算容易知道,三角形的三个边长之和一定时,三角形的形状不同面积的大小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可以用语言提出问题:\n周长一定时,是不是存在一个最大面积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形状是什么样的?\n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进入深入探索规律的过程。还是从最简单的情况入手:从直角三角形开始计算。通过计算可以推测:在三个边长之和给定的情况下,两个直角边长的比是2:1时面积最大[^21];因为两个这样的三角形可以合并为一个等边三角形,因此可以想象:对于周长给定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时面积最大。因为等边三角形是一种\"对称\",可以让学生感悟到,这种不偏不倚的情况能够使三角形的面积达到最大。\n然后探索四边形的情况,还是从最简单的情况入手:从矩形开始计算。通过具体数值计算能够推测:周长给定的矩形中,正方形的面积最大。很容易把这个结论推广到一般的四边形。\n进而猜想五边形时正五边形面积最大,......,一般多边形时正多边形的面积最大。遵循这个思路在想下去,可以猜想:对于任意图形,圆的面积最大。圆是最对称最和谐的。\n可以看到,这就是一个完满的提出问题的过程。虽然对于小学生来说,证明这些结论是困难的,但也可以给学生们留下一些进一步学习的悬念,感悟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魅力。\n要鼓励学生自己得到一般性结论,并且用数学的语言、数学的符号来表达一般性的结论,哪怕是很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是帮助学生积累思维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有效方法,这应当是未来数学教育改革的重点。\n第三部分 图形与几何\n空间是一个关于物体存在形式的基础概念,人们从物体的存在形式中抽象出关于图形以及图形关系的概念,构成数学的研究对象,人们还构建空间的度量方法来研究这些概念的位置关系和变化规律,而几何学就是研究如何构建空间度量方法的学科。人们根据度量方法的不同称谓不同的空间。\n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的物体都是立体的,所谓的点、线、面、体、角都是人们抽象出来的概念。这种抽象不仅舍去了物体的颜色、构成材料等物体的本质要素,还忽略了所占空间:点不分大小、线不分宽窄、面不分薄厚。这些抽象了的概念本身不是现实的存在,只是一种理念上的存在。\n在欧几里得几何空间中,两点间的直线距离是本质的。通过两点间的直线距离还可以定义线段的长度。所谓矩形就是两个对边长度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所谓两条直线平行是指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所谓两个图形全等就是指这两个图形任意两个对应点之间距离相等;所谓勾股定理就是描述直角三角形三个边长之间的关系;所谓三角函数就是描述直角三角形中的锐角与边长之间的关系。\n在线段长度的基础上,人们在平面定义了面积的度量,在空间定义了体积的度量,这些度量的基础都是两点间的直线距离。\n平移、旋转、轴对称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内容中最为生动的部分,是在\"图形的运动\"这样的标题下给出的。运动是需要参照物的,平移和旋转的参照物都是一条射线,轴对称的参照物是一条直线。这类运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运动之后保持两点间距离不变,这样就保证了物体运动之后形状不变,称这类运动为刚体运动。\n在小学阶段,与\"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关系密切的核心概念是\"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是对空间中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几何直观是指能够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是指借助图形对事物的直接判断。\n问题20 为什么要把\"空间与图形\"修改为\"图形与几何\"?\n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实验稿中,把研究\"图形与图形关系\"的学习内容归纳为\"空间与图形\",而2011年的最终版本则修改为\"图形与几何\"。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修改呢?理解清楚这个问题,对于全面把握义务教育阶段\"图形与图形关系\"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本质是有意义的。\n时间和空间是人们认识世界最为基本的概念:通过时间可以分辨事物之间的先后关系,得到事物的顺序差异;通过空间可以分辨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得到事物的性质差异。因此,空间是一个关于物体存在形式的基础概念,人们从物体的存在形式中抽象出关于图形以及图形关系的概念,构成数学的研究对象。为了研究这些概念的位置关系和变化规律,人们必须构建空间的度量方法,几何学就是研究如何构建空间度量方法的学科,详细讨论参见附录中的话题24。在义务教育阶段,这方面的学习内容主要是欧几里得几何,研究对象是抽象出来的那些平直的概念,比如,点、线、面、体、角;度量方法主要是两点间的直线距离。\n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知道,构建空间的度量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人们根据度量方法的不同称谓不同的空间。比如,把基于直线距离的有限维空间称为欧几里得空间,把基于内积的无穷维空间称为希尔伯特空间,把基于曲线坐标的空间称为黎曼空间,等等。\n在欧几里得几何空间中,两点间的直线距离是本质的,特别是,通过两点间距离还可以定义线段长度,这就构成了空间的度量。比如,所谓矩形就是两个对边长度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所谓两条直线平行是指这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所谓两个图形全等就是指这两个图形任意两个对应点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谓勾股定理就是描述直角三角形三个边长之间的关系;所谓三角函数就是描述直角三角形中的锐角与边长之间的关系;等等。\n特别是,小学阶段学习的平移、旋转、轴对称这样的形式可以统称为变换,这一类变换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保证变换后任意两点间的距离不变,人们称这样的变换为刚体变换。\n问题21 如何理解点、线、面、体、角?\n如上问题20中所说的那样,小学数学教学中涉及到的点、线、面、体、角都是平直的,是基于欧几里得几何的。这些概念是所有受教育者最早接触到的几何概念,这些概念的特点是:看的见、说不清。事实上,越是基本的概念就越难说清楚,这是因为在描述的过程中无法借用其他的概念,而小学数学中所涉及到的概念基本如此,这就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难度。\n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的物体都是立体的,因此,所谓的点、线、面、体、角都是人们抽象出来的概念。这种抽象不仅舍去了物体的颜色、构成材料等物体的本质要素,还忽略了所占空间:点不分大小、线不分宽窄、面不分薄厚。因此,这些抽象了的概念本身是不存在的,或者说,这些抽象了的概念只是一种理念上的存在,具体的讨论参见附录中的话题24。\n因为这些概念源于立体图形,因此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内容的教学应当首先认识立体图形。为了把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可以引导学生对立体图形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发现共性和差异。在熟悉了各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在一些特殊的立体图形(比如长方体)中抽象出点、线、面的概念,就像图1那样,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可以参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例58。\n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这些概念涉及的线都是直的,涉及的面都是平的,这是欧几里得几何最显著的特征。为了使这部分的教学更加生动,可以把理解几何概念与计数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例46所表述的那样。\n![](staticImagesd9264418a7d04c4f9187ea24c0325f08mediaimage1.jpeg)\n图1 点、线、面的抽象\n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关于点、线、面这些数学概念只能给出描述性定义。比如,关于线段的概念,只能先画出一条线段,然后定义说:称这样的图形为线段。在所有描述性定义的教学中,阐述图形的性质是格外重要的,比如进一步述说:线段有两个端点。这样,线段的一边无限延长则称为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线段的两边无限延长则称为直线,直线没有端点。显然,这里所说的线段是直线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直\",但又应当让学生感悟\"直\",因为通过这样的感悟可以得到直线段的一个根本性质: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直线段最短,这就为未来学习\"距离\"构建了直观。\n角是很难描述、也是很难理解的概念。在现行小学和初中的数学教材中,都是用\"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来定义角,这样的定义是非常模糊的[^22]:角是组成图形哪里?是指射线之的面积吗?此外,这样的定义要求角的边的长度是无限的,与现实世界不符,用这样的定义很难解释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角,比如三角形中的角。因此,这样的定义不仅令人费解,并且不可能揭示角的本质。\n![](staticImagesd9264418a7d04c4f9187ea24c0325f08mediaimage2.png)\n图2 如何描述角、如何比较角的大小\n在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教育阶段,关于角还是应当给出描述性定义。比如,可以利用图2中的\n(a) 给出角的描述性定义:\n称上面的图形为角。角由两条线段所夹部分组成,这两条线段的一个端点重合。称这两条线段为角的边,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n在上面的描述性定义中,\"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这句话是本质的,因为这句话既包括了射线的情况,又利于对角的理解。在这句话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理解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的问题[^23]:如果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那么角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或者提出更加具体的问题:应当如何比较角的大小呢?\n显然,可以用图2的 (b)\n来解释如何比较角的大小:因为∠2包含∠1,因此可以说∠2大于∠1。在比较大小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加深理解描述性定义所说的\"角由两条线段所夹的部分组成\"这句话的涵义。因为图2\n(c) 的解释与图2 (b) 的解释是一致的,因此可以用图2的 (c)\n来进一步定义角的大小:是由这个角所对应的单位圆的弦长决定的,或者说,是由这个角所对应的单位圆的弧长决定的。其中之所以用\"单位圆\"是为了统一度量标准,有利于统一比较角的大小;而所谓单位圆半径的大小是人为确定的。由此可以看到,角的大小与两点间的直线距离有关,这样,问题又回归到了欧几里得几何的本质,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也与此有关。\n问题22 认识图形的教育价值是什么?\n在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与认识图形有关。认识图形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区别图形,知道哪一种图形叫什么名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认识图形学会分类。因为认识某种具体图形的教学还只是个案的,只有让学生感悟到了图形的分类才使得教学具有一般意义。在分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悟如何合理地制订分类标准,学会如何遵循标准进行合理的分类。因为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制定标准和遵循标准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有效地实施这样的教育过程,特别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标准是如何制订的,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分类的过程还能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因为在分类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图形的共性也要关注图形的差异,而共性和差异都是抽象的结果,是抽象的具体体现。因此,可以在低年级\"综合与实践\"中安排这样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和小组讨论中感悟如何制定标准和遵循标准。\n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差异大的东西分类比较容易,对于差异小的东西分类比较困难。比如,要分辨三角形和四边形就比较容易,因为只需分辨图形(多边形)边数的多少,因此可以制订这样的分类标准:边数不同的图形(多边形)为不同的图形。要分辨长方形和正方形就比较困难,因为长方形包括正方形、或者说正方形是长方形的特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只是给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就不够了,最好能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包括思维的经验、也包括实践的经验。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是这样的,给学生两张纸,让学生分别折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且说出其中的道理。这个过程的关键是:长方形只需要对边相等,因此只需要对边折叠相等就可以;正方形还需要邻边相等,因此还需要对角折叠相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述说理由,因为会动手还只是培养学生的直观,只有通过述说才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n要分辨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就更加困难了。事实上,在分辨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分水岭,那就是直角三角形。事实上,在分类的过程中,制定标准的核心就是找到分水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出上面的图3,其中的直角三角形就是分水岭,在借助图分辨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分水岭的作用,为学生学会自己建立分类标准提供几何直观。\n问题23 如何理解长度、面积、体积?\n长度、面积、体积这三个概念都是对图形的度量:长度是对一维空间图形的度量,面积是对二维空间图形的度量,体积是对三维空间图形的度量。这三种度量的基础都是直线段的长度,直线段长度的基础是两点间的直线距离。要度量就必须确定度量单位,而所谓的度量就是:计算所要度量的图形包含多少个度量单位。面积和体积度量单位的基础是一维空间的长度单位,这个长度单位是人为规定的,关于这个长度单位的确定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详细的讨论参见附录的话题27。\n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人们设计度量单位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度量,因此可以从生活常识出发来设计度量单位,然后再过渡到标准的度量单位。比如,分别用橡皮和铅笔来度量课桌的长度,比较度量的精度并讨论两种度量方法的好坏;分别用步长和脚长来度量教室的长度,比较度量的精度并讨论两种度量方法的好坏。类似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感悟,世界上的所有标准都是人为制定的,因此,要敢于针对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标准,敢于对已经制定标准的好坏进行判断。进一步,还可以分别用扑克牌和课本来度量课桌的面积,比较度量的精度并讨论两种度量方法的好坏;分别用茶杯和碗来度量水的体积(进而度量容器的体积,参见附录的话题28),比较度量的精度并讨论两种度量方法的好坏;等等。最后过渡到以厘米(cm)、平方厘米(cm^2^\n)和立方厘米(cm^3^ )为度量单位的标准度量。\n问题24 如何理解平移、旋转、轴对称?\n平移、旋转、轴对称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内容中最为生动的部分,是在\"图形的运动\"这样的标题下给出的。既然是运动,就不仅要知道运动的结果,还需要想象运动的过程。这类运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运动之后保持两点间距离不变,这样就保证了物体运动之后形状不变,人们称这类运动为刚体运动。刚体运动是两个图形全等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可以用刚体运动来定义图形的全等[^24],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来定义图形的全等。\n显然,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是需要参照物的,因此,描述三种图形运动必须构建参照物。因为是在平面上描述这些运动,因此,参照物必须是二维的。可以如下构建三种图形运动的参照物,进而借助参照物定义三种图形运动:\n平移:参照物是一条射线。称图形上的所有点与射线的距离保持不变,沿射线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的运动为平移。\n旋转:参照物是一条射线。称图形上的所有点到射线原点距离保持不变,相对射线移动了相同的角度的运动为旋转[^25]。\n轴对称:参照物是一条直线。称图上的每一点到直线的距离不变的运动为轴对称[^26]。\n从本质上说,应当是先有参照物然后再规定图形的运动,当然,也可以先有了图形的运动然后判断这个运动的参照物是什么。因为后一个问题涉及到判断,因此更加困难。\n图形的许多几何性质可以通过图形的运动直观得到,这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内容的要点。比如:如果一条直线是另一直线通过平移得到的,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甚至可以借此来定义平行线;等腰三角形关于底边上的中位线对称,因此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关于对角线对称;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图形的这三种运动保持两点间距离不变,直观地说,就是保持图形的全等。\n在日常生活中,图形的这三种运动的表现丰富多彩,许多教科书中都给出了生动的例子。但有一个例子是富有哲理的,其应用也是非常深刻的,这就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例35。这个例子是信息技术中图形数字化的思维基础,这个想法可以直接应用于电视画面的输送,也可以应用于网络图形输送过程中的加密,解密的方法就是知道输送图形与原有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在高年段\"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中可以安排这样的内容,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图形的运动,学会用符号表示图形的运动。\n问题25 如何理解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n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都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核心概念。这两个核心概念都与\"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有关,但又不限于这些教学内容,特别是几何直观并不是仅仅针对几何而言的。\n空间观念是对空间中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空间观念是这样叙述的:\n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的。\n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到,建立空间观念的本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这个想象力既包括从现实物体到平面图形的抽象,也包括从平面图形到现实物体的想象,参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例11和例16。除此之外,空间观念还包括对方位的认识,以及利用方位判断物体所在位置,例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参见例36)。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过程中,需要把握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以\"我\"为基准判断方位或者位置比较容易、以\"他\"为基准判断方位或者位置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到这个区别。\n几何直观这个核心概念不局限于\"图形与几何\"的内容。直观是指对事物进行的不经过逻辑分析的直接判断,是一种经验层面的东西。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有些人得直观能要强一些,他们往往能够直接洞察事物的本质,他们的直接判断也往往能够抓住事物的核心;此外,还有些人对某一类事物有着特殊的直观,这要涉及这一类事物他们往往能够给出很好的直接判断。这种直观是思维的前提,这种直观能力的形成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养成,而养成的过程依赖的不是他人的传授,而是本人参与其中的思维活动或者实践活动,因此,这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也正因为如此,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四基\"中包含了\"基本活动经验\"。\n事实上,不仅仅是数学,几乎所有学科都应当把培养这个学科的直观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数学中的直观主要包含三种:代数直观,几何直观和统计直观,因为建立代数直观和统计直观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强调的是几何直观。关于几何直观,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是: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因为:\n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n正如我们在前面讨论过的那样,养成良好的几何直观的作用不局限于数学,对于其他学科(特别是物理学)的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初中物理将要学习的\"力\"的概念就需要借助向量进行数学表达,特别是表达几种\"力\"之间的平衡关系。几何直观甚至可以影响到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比如,人们在表述几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时,通常都会利用几何的图形或者符号,并且用这样的直观来辅助思考、理清思路,使得表述更加清晰、结论更加可靠。\n第四部分 统计与概率\n统计学研究的基础是数据,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到产生数据背景的信息。因此,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调数据,强调数据分析观念。\n数据分析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不考虑数据的随机性,被称为描述统计;一种考虑数据的随机性,被称为推断统计。在推断统计中也经常会用到描述统计的方法。描述统计只是针对调查了的数据本身进行表述,推断统计则希望推断调查了的数据以外的信息。现代统计学主要研究推断统计,是通过经验了的东西推断未曾经验的东西,得到的结果是或然的。\n通过样本得到的数据具有随机性。这里所说的随机性与不确定性有所区别:为了数据分析科学性的需要,随机性要求数据的获取尽可能地排除人为干扰的影响,排除系统误差的影响。估计是推断统计的重要手段,估计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在义务教育阶段介绍的是被称为最大似然估计的方法。\n如果仅就数学而言,平均数只是一个包含了加法和除法的算式,实在是无足轻重,但平均数在统计学中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误差模型可以看到使用平均数进行估计的合理性,也可以看到对随机性的两个要求(排除人为干扰的影响,排除系统误差的影响)是必要的。\n概率是指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在一般情况下这个可能性的大小是未知的。虽然概率是未知的,但经验告诉我们:可以认为概率是一个非负的、不大于1的数。除却估计的方法以外,还可以人为地定义概率,这是关于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种度量。度量就必然要涉及模型,在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介绍古典概率模型(简称为古典概型),即要求随机事件出现的可能结果是有限的、出现每一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是一样的。\n现实世界的大多数事件都是以随机形式出现的,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中学习\"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是必要的,是培养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需要。\n问题26: 为什么要强调数据分析观念?\n统计学研究的基础是数据,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到产生数据背景的信息。由此可以知道,虽然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要用到数学,但统计学与数学还是有所不同的,因为数学研究的基础是抽象了的定义和假设。因此,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调数据,强调数据分析观念。\n粗略地说,数据分析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不考虑数据的随机性,被称为描述统计;一种考虑数据的随机性,被称为推断统计。当然,在推断统计中也经常会用到描述统计的方法。\n描述统计。描述统计只是针对调查了的数据本身进行表述。比如,调查了全班同学的身高可以得到一个表格,但为了把这些数据表述得更加清晰,可以把身高分段、然后计算每个身高段的人数,形成条形统计图或者扇形统计图。还可以对这些数据进一步分析,得到一些特征数据,比如,最高身高、最低身高、平均身高等等,这样就表述了全班同学身高的信息。\n在上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身高进行合理分段是非常重要,因为这关系到能否对数据进行清晰表达和有效分析。一般来说需要强调两件事情:一是分段之前要制定准则,这个准则可以是自己设计的;二是设计的准则要合理,比如,分段区间太小就会导致每一段中的人数太少,分段区间太大就会导致每一段中的人数过多。无论如何,这样的教学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地思维习惯,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包括思维的经验也包括实践的经验。\n可以看到,描述统计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统计学也是由此发端的,参见附录中的话题29。因此在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描述统计依然应用广泛,比如,家庭收支状况,企业会计报表,政府财政预算,全国人口普查等等。可以看到,在描述统计中没有也不必要强调数据的随机性,只是对数据本身的一种统计。\n推断统计。推断统计希望推断调查了的数据以外的信息。比如,通过一个班级同学的身高信息推断全年级同学的身高情况。如果认为只考虑一个班级的情况不具有代表性,那么可以针对全年级同学身高情况进行抽样调查,之所以要抽样调查是因为全年级同学太多,没有必要全部调查。所谓抽样调查就是抽取这个年级的一部分同学测量身高,对这些同学的身高进行数据分析后推断全年级同学的身高情况。数据分析的方法可以与描述统计的方法完全一样,但得到的结论是或然的、是一种估计。比如,可以估计全年级各身高段人数的比例,可以估计平均身高等等。\n在上述过程中,如何合理地抽取一部分同学是非常关键的,通常称这样的过程为抽样。针对研究问题的不同,可以有各种抽样的方法,但在小学阶段主要介绍的是随机抽样。随机抽样是最一般的、最有效的抽样方法,比如可以事先在\"随机数表\"中得到一些随机数,然后根据学生的班级顺序和同学的学号进行抽样;可以事先决定在每个班抽相同比例的同学,然后根据同学的学号随机抽样;也可以根据男女同学的比例分配在男生和女生中的抽样数量等等[^27]。\n抽样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因为总体的数量太大,而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掌握总体。比如,希望知道某种产品的寿命,就不可能把所有的产品都拿来做实验。\n可以看到,推断统计的核心就是通过经验了的东西推断未曾经验的东西,或者说,是通过对样本的数据分析推断总体的情况。因为现实世界的大多数事情都是以随机现象出现的,并且不可能完全知道事情的背景(或者说,不可能完全知道总体的情况),因此,现代统计学主要是研究推断统计,具体的讨论参见附录的话题29。\n正因为现实世界中随机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内容是重要的,并且应当是生动活泼的、是富有启发的。但是,就小学教学而言,不可能让小学生完全理解这些思想,因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据分析观念\"只是要求:\n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n因此,在小学阶段对数据分析观念的要求主要强调两条,一条是知道数据蕴含着信息,知道许多事情应当通过调查研究得到结论;一条是知道通过样本得到的数据是具有随机性的,因此通过样本得到的结论是或然的。显然,小学生理解上述第二条是困难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说教,而应当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其中的道理。\n问题27: 三种统计图之间有什么共性和差异?\n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到三种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这三种统计图都可以用来直观地表述数据,使得数据表述信息一目了然,这是三种统计图的共性。但就信息表述的功能而言,这三种统计图还是有所区别的:条形统计图更有利于表述数量的多少,扇形统计图更有利于表述数量所占的比例,折线统计图更有利于表述数量的变化。应当注意到的是,虽然各种统计图的功能有所不同,但只有\"好坏\"之分而无\"对错\"之分,也就是说,在实际描述中无论使用那种统计图都不能说是错,而应当说表述的不够好、或许还有更好的方法。这也是统计学与数学的不同之处,因为数学对结果更多地是强调对、或者错。\n即便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学会选取合适的表述方式,学会确立判断事物好坏的准则,学会基于准则的判断。因为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好坏\"之分,因此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更合适的方法是重要的。这也像\"数据分析观念\"中所解释的那样: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当然,这里所说的分析方法还包括估计等许多内容,但思想的本质是一样的。\n问题28: 如何理解数据的随机性?\n数据随机性中所说的数据主要是指通过抽样所得到的那些数据,也就说,是推断统计所使用的那些数据。既然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样本,那么样本数据就必然存在不确定性:多次抽取样本,每次得到的样本数据会有所不同。但是,这里所说的随机性与不确定性还是有所区别的,为了数据分析的需要,数据的随机性要求数据的获取尽可能地排除人为干扰的影响,尽可能地排除系统误差的影响。比如,可以参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例22,这个例子是在\"综合与实践\"的内容中:\n让学生记录自己在一个星期内每天上学途中所需要的时间,并从这些数据中发现有用的信息。\n针对随机性,这个例子的\"说明\"中特别强调:事先调整家里钟表的时间,使其和学校钟表的时间保持一致;在调查期间需要保证每天上学途中的行为尽量一致。可以看到,前一个要求是为了避免系统误差,后一个要求是为了排除人为干扰。之所以这样要求的理由,我们在下一个问题\"平均数的意义是什么\"中再详细讨论。\n为了在课堂上容易实施,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还给出了一个简单易行的例子来解释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数据的随机性,这就是例40:\n袋中装有4个红球和1个白球。只告诉学生袋中球的颜色为红色和白色,不告诉他们红球数目与白球数目,让学生通过多次有放回的摸球,统计摸出红球和白球的数量及各自所占比例,由此估计袋中红球和白球数目的情况。\n针对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可以确定估计内容不同。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估计红球多还是白球多;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估计红球(或者白球)所占比例,或者进一步,分析所占比例之和为什么等于1;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比如,分小组摸球、每一个小组都有放回地摸20次。在大多数情况下,每个小组摸球的结果是不同的,这就是数据的随机性;但通过摸球的结果可以对袋子中球的情况进行估计,这就是统计推断。\n通常的估计方法是这样的,如果一个小组摸球 n\n次,其中摸到红球m次,那么这个小组就可以估计红球所占比例为m/n,这种估计被称为最大似然估计。当然,我们还可以构建其他的估计方法,详细讨论参见附录的话题29.\n显然也是因为随机性,不一定每个小组都恰好估计出红球所占比例为4/5。但因为4/5\n=\n8/10,那么,估计红球所占比例在7/10和9/10之间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28]。这个可能性的大小与摸球的次数有关,一般来说,摸球的次数越多则可能性越大:为了使可能性达到80%\n左右,应当摸球在20次以上;为了使可能性达到90%\n左右,应当摸球在60次以上。这就是通过抽样推断总体的过程,或者说,是通过样本频率估计概率的过程[^29]。除了概率以外,平均数的估计也是非常重要的。\n问题29: 平均数的意义是什么?\n如果仅就数学而言,平均数只是一个包含了加法和除法的算式,对数学运算来说实在是无足轻重,但平均数在统计学中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通过下面的统计模型来解释这个重要性,从中体会模型的重要性(参见问题18中关于模型的讨论),并且体会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述问题26和问题28中所说的随机性。\n因为对事物进行观测或者观察会有误差,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抽样得到的数据也会有误差。我们通过下面的算式来描述这个问题,通常称这个算式为误差模型:\nx = μ + ε (10)\n其中x表示观测数据,希腊字母 μ 表示真实数据,希腊字母 ε\n表示观测误差。显然,在上面的误差模型中只有观测数据是可能知道的,而真实数据和观测误差都是不知的,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估计真实数据\nμ 呢?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反复观测。\n假设观测了n次,就得到了一个大小为n的样本,具体数据为:x~1~,x~2~,......,x~n~。根据(10)式所给出的误差模型,可以得到下面n个式子:\nx~1~ = μ + ε~1~\nx~2~ = μ + ε~2~\n......\nx~n~ = μ + ε~n~\n把上面n个式子的左边和右边分别相加,可以得到\nx~1~ + x~2~ + ... + x~n~ = nμ + (ε~1~ + ε~2~ + ... + ε~n~) (11)\n回忆在问题28中对数据随机性的讨论,随机性要求尽可能地排除数据获取过程中的系统误差和人为干扰。可以设想,如果数据的获取满足了随机性的这两条要求,那么,观测误差就必然有正有负;更一般地,当样本数量较大时,还可以要求观察误差正负抵消,因此可以得到\nε~1~ + ε~2~ + ... + ε~n~ ≈ 0。把这个设想的结果代入(11)式,就可以得到\nμ ≈ (x~1~ + x~2~ + ... + x~n~) / n,\n上式的右边正是样本数据的平均数,式中的约等号表示是用样本平均数估计真实数据。\n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在假定条件下,样本平均数是真实数据的一个好的估计。事实上,我们还可以证明,在误差模型的假定下,样本平均数的数学期望就等于真实数据,因此样本平均数是真值的无偏估计,在这里我们就不讨论这个问题了。\n显然,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不可能直接教授这些内容,但教师应当了解上面所描述的数据分析的思想、理解数据分析的方法,应当清楚人们是如何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随机性的要求。如果教师能够根据上面所说的基本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形式渗透这些思想和方法,就能够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据分析的要义。\n问题30: 什么是概率?如何得到概率?\n在上面的几个问题中多次谈到了随机性。经验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一些事情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可能这样发生、也可能那样发生,人们通常称这样的事情为随机事件。而统计学和概率论的研究对象就是随机事件。\n概率是指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在一般意义上,这个可能性的大小是未知的。因为概率的英文单词是probability,于是人们通常用英语字母\np\n表示概率。虽然概率是未知的,但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可以认为概率是一个非负的、不大于1的数,即\n0 ≦ p ≦ 1。当概率p = 0\n时认为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0,即意味着这个事件几乎不能发生;当概率p = 1\n时认为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1,即意味着这个事件几乎必然发生;而其他的随机事件都在几乎不能发生和几乎必然发生之间。\n至少可以有两种方法得到未知的概率:一种方法就是前面谈到的估计的方法,比如问题28中所说的估计红球所占比例,如果把这个比例理解为摸出红球的可能性的大小的话,那么问题28的操作过程就是在估计概率;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不借助数据而直接根据背景定义概率,定义的概率实质上就是对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种度量,这个度量是人们在理想状态制定出来的。\n要度量就必须构建度量的背景,人们通常称这种背景为模型。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关于概率的内容只涉及到古典概率模型,简称为古典概型。古典概型描述的是这样的背景:事件发生的可能结果是有限的,发生每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是一样的;进一步用数学语言阐述就是:如果事件发生的可能结果有n个,那么发生每个结果的可能性的大小都是1/n。详细讨论参见附录的话题30。\n我们通过问题28中所讨论的摸球的例子说明古典概率模型中的概率是如何定义的。显然,摸球的背景是典型的古典概型:因为有5个球,每次摸球必然要摸到这5个球中的1个,因此结果是有限的;因为是在袋子里随机摸球,因此摸到每个球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一样的,都是1/5。下面考虑随机事件的概率是如何定义的。如果随机事件是:摸一次球,摸到的是红球;用A表示这个事件。因为有4个红球,而这4个红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因此定义随机事件A的概率为:P(A)\n=\n4/5。如果随机事件是:摸一次球,摸到的是白球;用B表示这个事件。因为只有1个白球,因此定义随机事件B的概率是:P(B)\n= 1/5。显然,如果摸一次球,那么摸到的不是红球就是白球,因此有P(A) + P(B)\n= 1。\n进一步考虑复杂一些的例子,通过复杂的例子可以更好地了解概率是如何定义的,可以更清晰地把握定义概率的理由和背景是什么。假如考虑的随机事件是:有放回地摸两次球,两次摸到的都是红球;用C表示这个事件。因为袋子里有5个球:4个红球1个白球,因此就球的颜色而言,有放回地摸两次球可能会出现四种情况:红红、红白、白红、白白。所谓红红是指摸两次都是红球,如果把四个红球编上号:1、2、3、4,那么,摸到的两个红球就可能有11、12、13、14、21、...、44\n这样不同的搭配。不难计算,一共有16个不同的搭配,或者说有16个不同的结果。根据同样的想法,四种情况的可能结果数分别为\n红红的可能结果数 = 4 × 4 = 16;红白的可能结果 = 4 × 1 = 4;\n白红的可能结果数 = 1 × 4 = 4;白白的可能结果数 = 1 × 1 = 1。\n因此,摸球两次一共有16 + 4 + 4 +1 = 25\n个可能结果,摸两次都是红球有16个可能结果。根据前面定义概率同样的思路,可以定义这个随机事件的概率为P(C)\n= 16/25。事实上,因为事件C是事件 A\n连续发生两次,因此也可以通过计算直接得到\nP(C) = P(A)·P(A) = 4/5 × 4/5 = 16/25。\n可以看到,两种方法得到的概率是一样的,因此这样定义的概率是相容的、或者说是无矛盾的。通过类似的计算方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得到其他的一些结果,比如,摸两次球都是白球的概率,摸两次球得到一个红球一个白球的概率,等等。\n通过上面具体例子的说明,我们可以总结古典概型定义概率的方法了。如果用 N\n表示所有可能结果的个数,用 M\n表示事件A发生的可能结果的个数,那么定义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nP(A) = M/N。\n因为事件A可能发生的结果必然是所有可能结果中的一部分结果,因此有0 ≦ M ≦\nN,因此必然有0 ≦ M/N ≦ 1,即0 ≦ P(A) ≦\n1,这个结果与前面关于概率的约定是一致的。也可以完全通过语言来表示这个定义:\nP(A) = 事件A的可能结果数 / 所有的可能结果数。\n可以看到,上面关于概率的定义是非常合理的,是符合人们通常思维的。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样的定义依然是人为的,是人们在理想模型下构建出来的。正因为如此,在构建定义的初期,还是有许多学者通过抛掷硬币等实验手段,对这样定义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关于这个问题更详细的讨论可以参见附录的话题30。\n附录:若干与小学数学有关的话题\n话题1 几种古代的数字符号\n所有的创造出文字的古代文明,都创造出了数字符号。下面的图中,给出了几个古代文明所创造的数字符号[^30]。从图中可以看到,古巴比伦楔形数字是以60进位的。\n> ![](staticImagesd9264418a7d04c4f9187ea24c0325f08mediaimage3.jpeg)\n> height=\"6.254861111111111in\"}\n话题2 数量的本质\n数量的本质是多与少,因为动物也能够分辨出多与少,比如,一只狗对一只狼的反应与对一群狼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狗知道狼数量的多与少。在一本书中描述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表明动物对于数量的多少具有相当强的分辨能力[^31]:\n在欧洲某地庄园的望楼上有一个乌鸦巢,主人打算杀死这只乌鸦,可是几次都没有成功,因为他一走进这个望楼乌鸦就飞走,栖在远远的树上,直到他离开望楼才飞回来。后来他想了一个聪明的办法:两个人一起走进望楼,一个人出来,一个人留在里面。可是乌鸦不上当,直到第二人离开望楼才飞回来。主人不死心,连续试验了几天:三个人,四个人都没有成功。最后用了五个人,四个人走出来,一个人留在里面,现在乌鸦分辨不清了,飞了回来。\n对于数量多与少的感知,即便是原始人似乎也应当强于乌鸦,不论乌鸦有多么聪明。由乌鸦的故事似乎可以推断,人类对于数量多少的感知可能比语言的形成还要早,但是,我们也应当知道,与创造文字一样,人类能够从数量、或者说从数量的多与少中抽象出数的概念,最终形成数字系统还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个形成过程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岁月。甚至在一些文献中记载[^32],至今为止,一些原始部落依然没有形成系统的数字概念,那里的人们只能区分一、二和许多。\n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数量的本质是多和少。那么,从数量、以及从数量的多少关系中抽象出数的概念,大概要经历怎样的过程呢?\n话题3 数量多少的比较\n大多数古代文明都是借助对应关系来记载数量的多少。比如,《周易·系辞传》中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就是说上古的人们在绳子上系结来纪录发生过的事件。直到上个世纪初,在满族的风俗中,对于特殊事件的纪录仍然保持这种结绳记事的习惯。\n英语单词中\"计算\"一词为calculate。这个词的词干来源于拉丁语calculus,这是一个阳性名词,原意是\"小石头\",这就意味着,古代欧洲人是利用石头来表示数量的多少。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成书的、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中,就是这样记数的[^33]:\n当俄底修斯刺瞎独眼巨人波吕裴摩斯并离开克罗普斯国以后,那个不幸的盲老人每天坐在山洞口照料他的羊群。早晨母羊外出吃草,每出来一只,他就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石子;晚上母羊返回山洞,每进去一只,他就扔掉一颗石子。当他把早晨捡起的石子都扔光时,他就确信所有的母羊全都返回了。\n故事中讲述的方法,就是把羊的个数与石子个数相对应。这是因为独眼巨人关心的只是母羊是否全都返回山洞,而不是关心一共有多少只母羊。\n在《天空中的圆周率》这本书中还记载这样一件事情[^34],1929年,考古学家在公元前15世纪的努孜城废墟(现在伊朗境内)发现了一个很小的圆形土质容器,外侧的楔形文字记载:\n与绵羊和山羊有关的物体\n4只小公羊\n21只生过小羊的母羊 6只生过小羊的母山羊\n6只小母羊 1只公山羊\n8只成年公羊 2只小羊\n这些数字加起来是48。当人们打开这个容器后发现,里面正好有48个泥球。\n通过上面的几个例子可以知道,人类在远古时代就知道借助集合与集合之间元素的对应关系可以分辨多少:如果两个集合的元素能够一一对应,那么这两个集合的元素一样多;如果一个集合有剩余,那么这个集合元素的个数就多于另一个集合元素的个数;反之,就少于另一个集合元素的个数。正是利用这样的对应关系,古代的人们就抽象出了数,并且用符号来表达数。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问题2中强调要用对应的方法来认识自然数,在问题9中强调要用对应的方法来解释自然数的加法的理由。因此,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段的数学教学中,应当重视数与数量的对应关系,应当重视数的大小与数量的多少的对应关系,并且应当创造出各种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悟这样的关系。\n在现代数学中,凡是涉及到集合的问题,都可以看到这种对应关系的应用。比如高中数学,关于函数的定义就利用了这样的对应关系。再比如大学数学,关于集合大小的比较也利用了这样的对应关系,只不过是把这样的一一对应的思想推广到无穷的情况,使得这样的对应方法可以应用于无穷集合元素个数的比较,并据此确立了比较无穷集合大小的准则。\n话题4 十进制的自然数\n在古时候,为了表示更大的自然数,人们除了创造出一到九的符号外,还创造出表示十进制数位的符号,比如,在中国是十、百、千,在古罗马相应的是X、C、M。应当注意到的是,在这个符号系统中,十、百、千等是数位的符号,而在利用数位符号的数字系统中,数位符号是一种具体的存在,是不允许忽略的。比如,在这个数字系统中,用十二来表示12这个数,但要读为一十二、即要把一个十读出来;同样的道理,五十并不是指50,而表示的是五个十。因此可以认为,利用数位符号的数字系统是由语言符号系统向完全数字符号系统的一种过渡。同时也可以看到,利用数位符号的数字系统保留了语言符号系统的合理内核,因此在问题3中,我们强调了这样的\"读数\"方法。\n在古代汉字系统中,表示数字符号最大的数位符号是\"兆\",这是10的12次方,虽然这是一个很大的数,但终究是有限的。由此可见,利用数位符号的数字系统使用起来还有一些不方便的地方。那么,怎样构建一个完全数字符号系统呢?\n可以回想我们的祖先发明的算盘,在算盘上同样多的珠在不同的位置表示的量是不同的,比如,两个珠在个位表示的是二,在十位表示的是二十。由此可以知道,借助算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位的直观认识,正因为如此,在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恢复了对算盘的认识。但是,应当如何通过数字符号来表述这样的数位功能呢?就像算盘中的空挡一样,只需要再发明一个符号:零。\n\"零\"是印度人发明的,用sunya表示,原意是\"空\"。大概因为佛教的影响,印度人认为\"空\"是一种存在,甚至是绝对的存在。后来阿拉伯人在公元十世纪左右把这个数字符号系统带到了欧洲,现在人们称含有0的数字符号系统为阿拉伯数。\n十进制的数字系统对人类的贡献极大。马克思终生喜爱研究数学,他称赞十进制记数法是:最妙的发明之一[^35]。关于十进制的数字系统,拉普拉斯[^36]有一段非常精彩的阐述:\n用十个记号来表示一切的数,每个记号不但有绝对的值,而且有位置的值,这种巧妙的方法出自印度。这是一个深远而又重要的思想,它今天看来如此简单,以致我们忽视了它的真正伟绩。但恰恰是它的简单性以及对一切计算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才使我们的算术在一切有用的发明中列在首位;而当我们想到它竟逃过了古代最伟大的两位人物阿基米德和阿波罗尼斯的天才思想的关注时,我们更感到这成就的伟大了。\n可惜在那个时代,拉普拉斯对于中国还不十分了解,于是把这项发明完全归功于印度。许多史料表明,更早地萌发了使用十进制记数法是中国,正如吴文俊[^37]所说:\n位值制的数字表示方法极其简单,因而也掩盖了它的伟大业绩。它的重要作用与重要意义,非但为一般人们所不了解,甚至众多数学专家对它的重要性也熟视无睹。而法国的数学家拉普拉斯则独具慧眼,提出算术应在一切有用的发明中列首位。中华民族是这一发明当之无愧独一无二的发明者。这一发明对人类文化贡献之巨,纵然不能与火的发明相比,至少是可与文化史上我国的四大发明相媲美的。中华民族应以出现这一发明而引以自豪。\n话题5 十二进制与六十进制\n十二进制可能与历法有关,大概来源于月历的使用。几乎所有古老民族的历法最初都是月历,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阴历。这大概是因为月亮伴随着人们度过漫漫长夜,月亮的圆缺变化又是那么明显,于是人们就参照月亮的变化来制定时间。\n通常把朔日,也就是夜空看不见月亮的那一天作为一个月的开始。月亮本身不发光,月光是由于阳光的反射,每逢朔月,月亮正好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与太阳同时出没,于是被阳光照亮的那一半背向地球,而面向地球的是黑暗的一半,所以在这一天地球上看不到月球。\n过了朔日,黄昏后在西方天际可以看到弯弯的月亮,称之为新月;十五天后圆月在中天,称之为望月;过了望月,黄昏后的月亮逐渐移向东方,直到下一个朔月,周而复始。这样,人们就称月亮的运行周期为朔望月。可以观察到,一个朔望月应当是30(29.53)日。但是,一个结束的朔日恰好又是新周期的开始,这样就必须以两个月为单位计算周期,因为共有59日,于是人们就调整为大月30日、小月29日。既便如此,两个月还有0.06日的盈余,因此每过一段时间还要增加一个大月,才能保证月初必朔、月中必望。\n月亮的圆缺变化非常明显,因此,把月和日组合在一起容易记忆日月的流逝。但是,基于月的历法很难判别一年的四季,这是因为阴历一年12个月共354日,与地球公转一周365日相差11日多,三年将积34日。这就意味着第一年的春分和第二年的春分相差11天,三年之后春分相差一个月,这个差实在是太大了。一年四季的确定将影响到春种秋收,这对农业生产是一个大问题,因此,许多古老民族在阴历的基础上又用阳历加以补充,这样的历法被称为阴阳合历。\n在古巴比伦,根据出土的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2010-前2003)的行政管理文件,在历法中规定25年加入10个闰月。古巴比伦还规定了7日为周期的星期,分别用太阳、月亮和行星命名,这个规定一直影响到今天。在古代中国,人们使用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的基础是阳历,比如,夏至总是在阳历的6月21日左右,冬至总是在阳历的12月21日左右。这样,古代的人们就利用增加闰月的方法来调整阴历的历法,使这个历法尽量与自然季节相吻合,正如《尚书·尧典》所说[^38]:\"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比较古巴比伦的历法,古代中国采用的添加闰月的方法更加准确,即19年加7个闰月,如《淮南子·天文训》所记载:\"故十九岁而七闰\"。很可能是为了与阴历中的月对应,人们在阳历中也规定一年十二个月。\n十二进制在本质上只限于对与季节周期有关、与时间周期有关的表述,虽然在英美等一些国家在某些场合还以十二为单位进行计算,比如,称十二个鸡蛋为\"一打\"或者\"一罗\"(gross),但是在英文中\"十二\"这个词twelve是由古英语twalif演变而来的,而后者含有\"漏掉两个\"的意识[^39],因此英美的这种单位表述还是基于十进制的。\n在中国传统文化中,12这个数字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影响到今天的每一个中国人,这便是与人的出生年份有关的十二生肖。十二生肖把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联系到一起,这种表示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因为在王充[^40]的著作《论衡》中就有与今日述说完全相同的记载。与此有关,古代中国的十二个时辰也是用十二地支命名的,十二地支分别为:\n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 亥,\n其中\"子时\"对应于现在时间23:00--1:00,其余顺推。到了汉代,为了皇宫守夜更替的需要,又把夜晚分为五更,其中\"三更\"半夜,对应于\"子时\"在23:00--1:00之间;\"五更\"黎明,对应于\"寅时\"在3:00--5:00之间,其余类推。到了宋代,人们进一步把每个时辰一分为二,分别称其为初和正,比如,子被分为初子、正子,并且称这样划分了的时间为小时,这便是现在汉语中\"小时\"这个词的由来。这样,一日就被划分为二十四小时,延续至今。\n关于使用六十进制记数法的原因众说纷纭,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41]。不管原因如何,古巴比伦人确实使用六十进制记数方法,参见话题1中的图。这种记数方法至少可以追索到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前2900年的乌鲁克时代[^42]。在现代时间的表达中,人们普遍采用六十进制,这可能是受了圆周角的影响,这要归功于对中世纪的欧洲产生巨大影响的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43],因为在他的名著《天文学大成》中把圆周划分为360度,每度60分,每分60秒,这个划分沿用至今。\n在古代中国,至少在汉代以前,中国就测定阳历一年的周期是365又1/4日,这是通过土星的运行周期计算得到的,《淮南子·天文训》中用较大的篇幅讨论了这个问题。还有一种方法可以计算阳历一年的周期,这就是利用日影长度的变化周期,古代中国称之为土圭之法。比如,用每年冬至那一天的日影长度进行比较,可以得到一年为365又1/4天,正如《后汉书·律历》中所说:\"日发其端,周而为岁,然其景不复,四周千四百六十一日,而景复初,是则日行之终。以周除日,得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为岁之日数。\"这段话就是说,观察冬至那一天的日影长度,一岁过去后,日影长度不能重合,四岁即1461日过去之后日影长度才重合,所以用4除1461得到一年天数为365又1/4日。古代中国以北极星为参照观察天象,因为一年之后天象复原,于是古代中国规定一个圆周角为365又1/4度,而不是现在通用的360度。\n关于如何纪年,与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不同,古代中国是用60年为一个纪年周期,称60年为一个甲子,这就是干支纪年法。干又称天干,是指岁阳,一共10个,包括:\n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n支又称地支,是指太岁,一共12个,前面已经提到。天干与地支是这样组合的: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可以看到,这样组合的所有可能结果正好是10与12的最小公倍数,即2×5×6\n= 60。从东汉至今,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干支纪年法没有中断[^44]。\n话题6 公理体系定义的自然数\n虽然用前面提到的对应方法可以抽象出、并且可以用符号和数位来表示自然数,但是,随着数学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在用极限理论解释微积分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严格定义实数,而要严格定义实数就必须严格定义有理数,追根溯源,就需要严格定义自然数。严格定义的基础就是公理化,于是用公理化体系定义自然数是势在必行的。\n在现代数学中,人们普遍采用皮亚诺算术公理体系来定义自然数,这个公理体系是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Giuseppe\nPeano,1858-1932)在1889年发表的文章《用一种新方法陈述的算术原理》中提出的。皮亚诺算术公理体系的基本思路是利用\"直接后继\"的概念,也就是说,从1开始通过\"直接后继\"产生1以后的所有自然数。所谓\"直接后继\"就是在已经定义了的自然数后面再加上1,得到后继自然数,具体形成过程如下:\n2 = 1 + 1, 3 = 2 + 1,4 = 3 + 1,...... (A1)\n直到无穷多个自然数。可以看到,所谓\"直接后继\"的方法符合人们认识数的常理,抓住了数的本质规律:数是一个一个大起来的。\n显然,如果遵循\"直接后继\"的方法,那么,在定义自然数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定义了自然数的加法运算,详细讨论参见下一个话题7。后来,皮亚诺又把自然数改为从0开始,这是为了说明0不是任何自然数的后继。\n为了保证自然数存在的唯一性、自然数大小的比较、以及自然数加法运算的可行性,皮亚诺算术公理体系提出下面九条公理:\n1. 0∈N。\n2. a∈N,则a=a。\n3. a,b∈N,a=b等价于b=a。\n4. a, b, c∈N,如果a=b, b=c,则a=c。\n5. a=b,如果b∈N,则a∈N。\n6. 如果a∈N,则a+1∈N。\n7. a, b∈N,如果a=b,则a+1=b+1。\n8. a∈N,则a+1≠0。\n9. 令A是一个类,1∈A。如果a∈N∩A,则必有a+1∈A,那么,N⊆A。\n在上述公理体系中,第5条说的是:与自然数等价的元素都是自然数;第6条说的是:自然数的后继是自然数,这就保证了通过后继就可以得到所有的自然数。必须注意到,在这个体系中,用什么进制方法、以及用什么符号表示自然数都不是本质的,无论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十进制\",还是计算机科学所使用的\"二进制\",都可以用来表示自然数。\n公理体系的重要性在于,摆脱了现实背景,实现了最一般意义的抽象:任何\"数系\"只要满足公理体系,那么,\"数系\"之间就是等价的,也就是说,虽然\"数系\"可以各自的符号系统表示运算法则和数的性质,但这些法则和性质之间都是等价的,是可以相互变换的。这条基本原理,保证了可以用计算机的\"二进制\"来进行我们通常使用的\"十进制\"的数值计算。\n公理体系中的第7条和第8条是非常重要的,这两条公理保证了自然数的后继是唯一的,进而保证了用\"直接后继\"产生自然数的合理性。比如,我们要说明\n4 ≠ 3,\n可以用反证法来证明这个结论:如果假设4 = 3,那么根据第7条公理有3 = 2、2 =\n1,进而1 =\n0,因为最后这个结果与第8条公理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所以根据排中律有4 ≠\n3。\n基于皮亚诺算术公理体系,人们就清晰地定义了自然数,进而就可以通过四则运算、主要是减法和除法这两种逆运算,把自然数扩充到整数、有理数,最后扩充到实数。而严格地定义了实数,就为极限理论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n同时也应当看到,这样定义自然数完全排斥了现实背景,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引入这样的内容是不合适的。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知道这些的内容还是必要的,因为知道了这些内容就可以更加理性地认识自然数,从而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n话题7 借助算术公理体系解释加法运算\n正如在话题6中所说的那样,可以通过\"直接后继\"的方法,每次加1可以依次得到所有的自然数。显然,这样产生的自然数不是与现实物体对应的、通过问题2中所说的模式\"抽象\"出来的,而是借助公理体系\"定义\"出来的:2是1的后继数,3是2的后继数,......\n。\n事实上,通过这种定义也得到了加法运算。因为符号\"=\"表示的是一种等价关系,这种等价关系有一个很重要性质,那就是对称性。可以把这个对称性表示为\na = b ←→ b = a。\n因此,通过这个等价关系,就可以得到了加法运算。比如,与话题6中(A1)式的定义对应,就可以得到加法运算规则\n1 + 1 = 2, 2 + 1 = 3, 3 + 1 = 4, ...... (A2)\n虽然(A2)与(A1)的表示是等价的,但两种表示的含义却有着本质的不同:(A1)定义的是自然数,(A2)定义的是自然数的加法。有了这个加法定义之后,借助公理体系中的第9条就可以严格地得到一般的加法运算。我们来论证这个问题。\n第9条述说的是数学归纳法的公理框架[^45],其中的关系可以述说如下。令P(a)\n是与元素a有关的命题,用A表示关于命题P成立的元素a所构成的集合。这样,利用公理9可以知道:对于任何自然数a(表示为a∈N),如果命题P(a)\n成立(表示为a∈N∩A),则必然有P(a+1)\n成立(表示为a+1∈A),那么,这个命题对所有自然数N都成立(表示为N⊆A)。这正是数学归纳法的公理框架,参见话题17。下面,我们借助数学归纳法定义自然数的加法运算。\n从0开始,对于任意自然数a∈N,由公理6可以得到a+1。\n如果对于自然数b∈N,得到了a+b,\n那么,可以进一步得到\na+(b+1)=(a+b)+1。\n根据公理9,加法对a加以所有的自然数成立。\n因为a是任意自然数,所以加法对所有自然数成立。\n上面的论述过于抽象,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上面的论述。比如,首先定义基于自然数5的加法,通过公理6可以得到5+1。又因为\n5 + 2 = 5 + (1 + 1) = (5 + 1) + 1,\n就得到了5 + 2。进一步,因为\n5 + 3 = 5 + (2 + 1) = (5 + 2) + 1,\n就得到了5 +\n3。如此类推,就得到了所有基于5的自然数的加法运算。而\"如此类推,就可以得到\"的合理性是由公理9保证的。因为上面论证的出发点自然数5是任意选取的,这就证明了加法运算对于所有的自然数是成立的。\n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样产生加法真是繁琐、实在是多此一举。可以为了数学的严谨性,数学家们不能不这样小心翼翼。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在问题9中强调,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不能用这样的定义的方法来讲解自然数的加法,而应当采用对应的方法。\n有了加法,我们就可以明确地在自然数集N上定义大小关系了:对于a,\nb∈N,称a大于b,如果存在不为0的自然数c∈N,使得a = b +\nc。把大于关系记为:a﹥b。类似地,可以定义小于关系,用a﹤b表示a小于b。进一步,还可以用第9条数学归纳公理证明数学中著名的\"三歧性\"定理:对于a,\nb∈N,下面三种情况:a﹤b,a = b,a﹥b,有且仅有一种情况成立。\n无论如何,借助公理体系定义加法运算是可行的、也是严谨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严谨,在加法运算基础上产生的四则运算、以及后来的极限运算也都有了根基,使得数学能够得到合理发展。\n话题8 公理体系的必要性与数学证明的形式\n我们在话题6中介绍了算术公理体系,在话题7中用算术公理体系论证了加法运算的合理性。在这个话题,我们将讨论建立公理体系的必要性,进而讨论基于公理体系的数学证明的形式到底是什么。显然,一名数学教师、包括中小学的数学教师,应当从结构上了解现代数学论理的形式,这样就可能从形式上对数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因此,这个话题所要讨论的内容对数学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关于数学证明的逻辑过程,可以参见话题15。\n数学中使用的证明方法通常被称为演绎方法,这是一种形式逻辑的论证方法。这种论证的方法起源于古希腊,集大成者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而在数学上成功地实现了这种论证方法的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nclid,约前325-前265)。\n除了必须清晰数学中所使用的概念之外[^46],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把问题论证清楚必须把握两个要点:一个要点是论证前提,一个要点是论证形式。\n毋庸置疑,要进行所谓的论证(或者说要进行数学证明),就必须清楚论证的前提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论证前提应当是一些公认的基本事实,特别强调:论证前提本身的正确与否是不需要证明的,或者说,论证前提本身的合理性应当是不证自明的、甚至是不可证明的。关于这一点,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后分析篇》是这样述说的[^47]:\n我们认为,并不是所有知识都是可以证明的。直接前提的知识就不是通过证明获得的,这很显然并且是必然的。因为如果必须知道证明由已出发的在先的前提,如果直接前提是系列后退的终点,那么直接前提必然是不可证明的。以上就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们不仅主张知识是可能的,而且认为还存在着一种知识的本原,我们借助它去认识终极真理。\n进一步,亚里士多德又把不需要证明的直接前提分为两类:一类是获得任何知识的都必须把握的前提,称之为公理;一类是获得某些专门领域的知识必须把握的前提,称之为公设。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的建议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我们论证问题将没有一个合理的出发点,而没有合理出发点的论证是没有根基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前面的30个问题中反复强调,要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从头思考问题,要知道自己思考问题的开始是什么。可以知道,这样强调地目的就是让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一个人的思维习惯是从小养成的。\n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普遍认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即认为公理应当是那些近乎真理的东西,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把握真理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人们逐渐认识到,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绝对的真理是不存在的,所有的结论都依附于一些使得这些结论成立的条件。于是现代数学、包括现代自然科学,一并认为公理和公设是一种假设,参见话题16的讨论。\n欧几里得成功地实现了亚里士多德所提倡的\"论证问题需要直接前提\"的方法,这表现在欧几里得《几何原本》这部书中[^48]。为了更好地归纳古希腊学者关于几何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这部书中,欧几里得给出论证问题的直接前提:五个公理和五个公设。欧几里得把下面五个命题称为公理:\n1. 等于同量的量彼此相等。\n2. 等量加等量,其和相等。\n3. 等量减等量,其差相等。\n4. 彼此能重合的物体是全等的。\n5. 整体大于部分。\n可以看到,这五个命题所涉及的问题是超出数学的,符合人们生活的经验和思维的常理,因此完全符合亚里士多德对公理所提出的要求。特别是这五个公理的表述简洁高雅,不仅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美。\n欧几里得《原本》奠定了几何学公理体系的基本结构,影响是深远的。这是人类建立的第一个能够被称之为科学的学科体系,给数学的发展、甚至给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楷模。许多数学家、科学家都是在学习了《原本》之后才开始了他们的研究生涯,据说牛顿最初对数学并没有兴趣,是他读了《原本》之后才热衷于数学,开始了他天才的思考[^49]。爱因斯坦更是给出了高度的评价[^50]:\n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n后来,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David\nHilbert,1862-1943)又给出了现代数学的几何公理体系。在19世纪前期和20世纪初期,人们建立了一系列的公理体系,比如,皮亚诺算术公理体系,德国数学家策梅罗(Ernst\nZermelo,1871-1953)于1908年给出集合论公理体系[^51],等等。这些公理体系已经成为现代数学的基础。关于什么是公理体系,德裔美国数学家柯朗(Richa\nCourant,1888-1972)有一段清晰的论述,他在著作《什么是数学》中谈到[^52]:\n用通常的话来说,公理体系的观点可以描述如下:在一个演绎系统中,证明一个定理就是表明这个定理是某些先前业已证明过的命题的必然逻辑结果;而这些命题的证明又要利用另一些已证明的命题,这样一直逆推上去,所以数学证明的过程是一个无限逆推的不能完成的任务,除非允许在某一点停下来。因此,必须有一些称为公设或公理的命题,把它们当作真的事实接受下来,而无须加以证明。从它们出发,我们可以设法用纯粹的逻辑论证,推导出所有其他定理。如果一个科学领域中的事实能被纳入这样一个逻辑次序,使得所有的事实都能够从一些选择好的命题出发来证明,则称这个领域已被表示为公理体系。\n借助公理化体系,人们就逐渐构建了现代数学的基本特征:研究对象是基于定义(符号)的,论证逻辑是基于公理(假设)的。可以看到,虽然公理化体系是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但其表述形式则完全脱离了现实背景。正如希尔伯特解释的那样[^53]:\n欧几里德关于点、线、面的定义在数学上并不重要,它们之所以成为讨论的中心,仅仅是因为公理述说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无论是称它们为点、线、面,还是称它们为桌子、椅子、啤酒杯,最终推理得到的结论都是一样的。\n公理化体系对现代数学是必要的,因为凡是具体的东西都必然会出现反例(参见话题26),因此一个科学严谨的数学必须实现高度抽象,而研究对象的符号化、以及论证逻辑的公理化就是实现这种高度抽象的有效手段,这种高度的抽象也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数学的教学活动。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在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在小学教育阶段,传授这种抽象的东西是不应该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在前面的30个问题中反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问题的背景,强调在讲解数、负数、点、线、面、角等基本概念时要重视与现实世界的对应,强调在讲解四则运算法则、在讲解先乘除后加减等运算规则、在介绍各种数学模型的时候也要重视与现实世界的对应。\n除了上面谈到的两个基本特征之外,现代数学还有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论证方法是基于形式的。论证方法的形式化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亚里士多德所提倡的第二个要点。这个要点突出体现在亚里士多德所提倡的\"三段论\"之中,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讨论参见后面的话题15。\n这样,论证前提和论证形式就构成了演绎推理的要义,也构成了数学证明的要义。虽然就发现知识而言,演绎推理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54],但这样的论证形式对于验证命题,对于理清知识体系,甚至对于理清研究思路都是极为重要的。无论如何,古希腊哲学家超乎寻常的直觉和逻辑,为人类思维方法的确立、以及思维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n在下一个话题中,我们将再一次尝试用公理体系证明加法运算和减法运算的性质,教学一线的教师可以在这些证明中体会数学论理的思维过程,可以加深对数学概念本身的理解。\n话题9 加法运算和减法运算性质的证明\n虽然话题8中的五个公理超出了数学的范畴,但也可以理解这五个公理就是针对数学述说的。如果把公理中的\"等于\"扩充到\"大于等于\",并且用数学的语言\"等式\"和\"不等式\"表示,就可以把其中的前三个公理合并写成下面两个数学命题:\n命题1. 等式(不等式)关系具有传递性。\n命题2. 等式(不等式)两边加减相同的量,等式(不等式)不变。\n可以看到,上面这两个命题对于数学是最为基本的、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让小学生完全理解这两个命题是困难的,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很好把握这两个基本命题,让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感悟这些命题的内涵,而不是单纯地记忆命题的语言表述。事实上,从这两个命题出发,可以论证小学数学中许多常识性的、概念性的东西。\n加上一个正数比原来的数大。如果用数学符号表示,那么,这个命题是说:对于任意的数a和正数b,必然有a\n+ b > a。这个命题的证明过程如下:因为b为正数,因此b >\n0;在这个不等式两边分别加上一个数a,根据上述命题2可以得到\na + b > a,\n因此结论成立。利用类似的方法可以证明与这个结果对称命题:加上一个负数比原来的数小。下面我们来证明两个稍微复杂一些的问题,证明方法是相似的。\n减去一个正数等于加上这个正数的相反数。如果这个命题成立,因为正数的相反数是一个负数,因此通过上面的结论知道:减去一个正数比原来的数小。\n现在证明这个命题。用数学符号表示这个命题:a - b = a + (-b),其中b >\n0。回忆问题10关于\"减法是加法逆运算\"的定义:\na - b = x ←→ a = b + x。\n根据命题2,在上面右边等式的两边分别加上(-b)等式不变:a + (-b) = b +\n(-b) + x。根据相反数的定义可以得到:a + (-b) =\nx。于是,根据命题1和上面左边等式知道命题成立。\n减去一个负数等于加上这个负数的相反数。如果这个命题成立,因为负数的相反数是一个正数,因此通过这个命题知道:减去一个负数等于加上一个正数。这样,利用已经证明了的结论可以知道:减去一个负数比原来的数大。\n现在证明这个命题。用数学符号来表示这个命题:a - (-b) = a + b。首先令x =\na + b。在这个等式分别两边加上b的相反数(-b),由命题2可以得到\nx + (-b) = a + b + (-b)\n= a。\n然后,在上面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b),再由命题2知道等式不变,即可以得到:\nx + (-b) -- (-b) = a -- (-b)。\n因为同样的数相减为0,因此上式意味着:x = a -- (-b)。又因为假设x = a +\nb,所以根据命题1有:a - (-b) = a + b,这就证明了命题。\n上面加重的命题都是加减法运算中最重要的概念,记住这些命题对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特别是判断运算结果是非常有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知道这些命题。再一次强调的是,虽然让学生完全理解这些命题的证明过程是困难的,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应当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或者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感悟其中的道理,而不是让学生单纯的背诵记忆。特别是,如果能够设计出好的教学方案,一定能够成为\"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思维经验\"的有效载体。\n话题10 负数的意义\n在具体讨论负数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在培训的过程中小学一线的数学教师提出来的。说是在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测试中,有时会有这样的问题:最小的一数位是几?据提问题的小学数学教师说,出题者希望的正确答案是0而不是1,这大概是为了说明自然数的起始是0而不是1。无论如何,这样的问题是不全面的、因而是不确切的,因为在不同的数集回答,问题的答案是不一样的:\n在正整数集合中,最小的一位数是1;\n在自然数集合中,最小的一位数是0;\n在整数集合中,最小的一位数是 -9。\n由此可以看到,在提出或者回答类似问题时,首先应当清楚是在哪个集合讨论问题,这个集合决定了讨论问题的范围。在这个问题中,集合是论证问题的出发点,正如话题8中所讨论的那样,出发点是论证的基础。关于集合的进一步讨论,可以参见下一个话题。\n此外,对于这样的问题,还应当加强对负数符号的理解、进而加强对负数的理解。如果利用对应的方法认识负数(参见问题5),-9应当是一个符号而不是由两个符号组成的,-9表示的是与自然数9量相同、意义相反的数。\n现在,让我们回顾古代中国是如何提出负数的,从而加强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如问题5所说,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最初出现在《九章算术》这本书的《方程》篇中,我想,其中的第八题就能够很好地说明古代先哲为什么要引进负数。第八题是这样表示的[^55]:\n今有卖牛二、羊五,以买十三豕,有余钱一千。卖牛三、豕三,以买九羊,钱适足。卖羊六、豕八,以买五牛,钱不足六百。问牛、羊、豕价各几何?\n答曰:牛价一千二百,羊价五百,豕价三百。\n术曰:如方程。置牛二、羊五正,豕一十三负,余钱数正;次置牛三正,羊九负,豕三正;次置牛五负,羊六正,豕八正,不足钱负。以正负术入之。\n上面所得\"术曰\"是讨论解题的方法。要列方程,并且\"置\"、\"次置\"、\"次置\"表示这是一个三元一次方程组;其中特别提示说:如果\"卖\"所得的钱是\"正\"的话,那么\"买\"所付的钱为\"负\",如果\"余钱\"为正的话,那么\"不足钱\"为\"负\";最后,用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算求得方程组的解。\n下面,我们用现代符号来表述\"术曰\"中所说的三元一次方程组。分别用x、y、z表示牛价、羊价和豕(猪)价的话,那么,\"术曰\"中所说的三元一次方程组为:\n2x + 5y + (-13z) = 1000\n3x + (-9y) + 3z = 0\n(-5x) + 6y + 8z = -600\n把\"答曰\"所示:x = 1200,y = 500,z =\n300代入上面的方程,方程成立,即\"答曰\"所示的数是方程的解。\n由此可见,至少在汉朝,古代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广泛地使用负数了,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能够非常清晰地理解负数的意义。\n话题11 用符号表示分类\n在这个话题,尝试用符号来表示分类。我们将看到,用符号表示分类,不仅能够更加清晰地表达分类,并且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分类的标准、进而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要研究问题的性质。在问题4中曾经谈到,凡是不能用于构建分类标准的性质都是不重要的,或者说,凡是重要的性质必须是那些能够成为构建分类标准的性质。我们来分析这个问题。\n用x表示所要研究的东西,称之为元素,用 Ω\n表示所有元素所构成的集合。这样,符号x ∈ Ω 就表示x是一个属于集合 Ω\n的元素[^56]。例如,要研究非0自然数(除去0以外的自然数),那么 x\n就表示任意一个非0自然数,Ω 就表示所有非0自然数构成的集合。\n令P表示一个与元素x有关的命题,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有时也用P表示性质或者标准;用A和B表示基于标准得到的两个集合,其中A表示满足标准P的那些元素构成的集合,B表示不满足标准P的那些元素构成的集合。例如,我们进一步讨论基于集合\nΩ\n的问题、即讨论所有非0自然数的问题。用P表示命题:能被2整除。那么,集合A就包含所有能被2整除的非0自然数,集合B就包含所有不能被2整除的非0自然数。\n以上面所述的实例为背景,就可以给出分类标准的定义:性质P是分类标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集合A和B满足下面两个条件:\nA ∪ B = Ω 和 A ∩ B = φ, (A3)\n其中 φ\n表示空的集合、即不存在元素。在这个表达中,符号\"∪\"被称为\"并\",表示\"或者\"的意思,因此第一个等式表示:如果元素x∈A或者x∈B,则x∈Ω;反之,如果x∈Ω\n则x∈A或者x∈B。符号\"∩\"被称为\"交\",表示\"同时\"的意思,0表示空集合,因此第二个等式表示:\"属于集合A同时属于集合B\"的元素不存在。\n可以看到,前面例子中的集合A和B满足(A3),因为:一个非0自然数或者能被2整除、或者不能被2整除,二者必居其一,这是第一个等式;一个非0自然数不可能同时被2整除又不被2整除,这是第二个等式。因此对于集合\nΩ,命题\"能被2整除\"可以作为分类的标准,因此对于非0自然数而言,这个命题是一个重要性质。\n也可以看到,在分类的过程中,限定讨论问题的范围、即限定集合 Ω\n是重要的,比如针对上面的例子,如果把讨论问题的范围限定在所有自然数,那么(A3)将不成立,因为自然数集合包括0:对于整除而言,0是一个特例。\n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尝试,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性质都能按照这个方法进行分类。\n话题12 素数的故事\n如果要研究素数,那么,第一个要研究的问题是:素数是否会有无限多个。回顾问题4中关于素数的定义:只能被1和自己整除的自然数。凭借直觉,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数会有无限多个,因为很难想象一个非常大的数\"只能被1和自己整除\"。因此,这个命题的正确与否是需要证明的。\n为了方便起见,证明这个命题的等价命题:不存在最大的素数。证明方法就是前面讨论过的演绎推理。据说,是欧几里得第一个给出这个命题的证明。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证明过程中使用了反证法,这很可能是人类最早使用反证法论证问题的例证。具体证明如下:\n假设存在最大的素数(通常称这样的假设为归谬假设,是所要证明命题的反命题),设这个素数为p。令p!\n表示所有小于等于p的素数的乘积,那么,p!\n就必然能被所有的素数整除。下面考虑自然数p!+1,因为p!+1除以任何素数都将余1,所以p!+1是一个素数。但p!+1大于p,这就与\"p是最大的素数\"这个归谬假设矛盾,所以根据矛盾律,归谬假设不成立。再根据排中律,归谬假设的反命题、即\"不存在最大素数\"这个命题成立,这便是所要证明的结果。\n可以看到,上面的证明过程是符合人们的思维常理的。事实上,绝大多数用反证法证明的命题都可以直接证明,但因为用反证法证明问题简洁有力,因此反证法不仅在数学证明中被普遍采纳,在其他学科、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被广泛采纳。在话题14,我们将用反证法证明\n√2是无理数。现在要说明的是,上述证明的基本依据是矛盾律和排中律,这两个命题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直接前提,这两个直接前提的正确与否是不需要证明的,详细讨论参见话题16。\n即便证明了素数有无限多个,但人们仍然会感觉到:很大的素数一定会很少。如果要把这个想法抽象为数学问题,可以这样设想:1100到1200之间的素数应当比100到200之间的素数少,虽然两个数之间的间隔是一样大的。这就意味着,随着数的增大,存在素数的数的区间也应当增大。因此,可以进一步用符号来表示这个问题:是否存在随着自然数n变化的自然数的区间,使得这个区间内必定存在素数?1845年,法国数学家伯特兰(Joseph\nBertrand,1822-1900)提出了猜想:\n令 n 为大于 1 的自然数,那么,至少存在一个素数p,使得n ﹤ p ﹤ 2n。\n1850年,俄罗斯数学家切比雪夫(Пафну́тий\nЧебышёв,1821-1894)证明了波特兰的猜想是正确的,人们称这个结果为波特兰-切比雪夫定理。至今为止,人们发现最大的素数是2^30402457^\n-- 1,这是一个位数超过900万位的数,几乎是不可想象的。\n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陈景润[^57]的原因,中国的中老年人几乎都知道哥德巴赫[^58]猜想。这个猜想描述了偶数与素数之间的关系:任意一个大于2的偶数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即\n偶数 = 素数 + 素数。\n比如,4 = 2 + 2,6 = 3 + 3,8 = 3 + 5,10 = 3 + 7,...\n等等。人们诙谐地称哥德巴赫猜想为\"1加1\",即1个素数加1个素数。这个问题简单易懂,但要严格地证明这个结论、或者否定这个结论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利用电子计算机对所有小于一亿的偶数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这个猜想是对的,但在严格证明之前,猜想依然是猜想。哥德巴赫猜想是当今数学领域最重要的猜想之一,至今为止最好的结果仍然是陈景润给出的[^59]。\n谈到对于数的认识,必然要提到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前572-约前497),因为他以及他所创立的学派对数的近乎宗教的崇拜,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说[^60]:\"自从他以来,而且部分由于他的缘故,数学对哲学的影响是既深刻又不幸。......\n数学是我们得以信仰永恒而严格真理的主要源泉,也是得以信仰存在一个超感而可知世界的主要源泉。\"\n比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大于1的奇数代表男性、偶数代表女性(或许是一个巧合,这个认识与古代中国关于单数为阳、双数为阴的说法是一致的,但古代中国的阳是从1开始的[^61])。因为5\n= 3 + 2是第一个男性数与第一个女性数之和,因此他们认为5象征男女的结合。\n毕达哥拉斯学派还认为,如果一个数所含有的因数之和正好等于这个数(因数之和等于因数之积),这个数就是一个完满数,显然第一个完满数是6,因为6含有的因数是1,2,3,而6\n= 1 + 2 + 3。后来,基督教思想家圣奥古斯丁(St.\nAugustine,354-430)基于这个想法,在《天堂》一书中说:\"虽然上帝能够在瞬间创造世界,但为了表现天地万物的完满,他还是用了6天。\"容易验证,第二个完满数是28,因为因数1,2,4,7,14之和等于28。现在人们得到的最大的完满数是一个130000位数,回想问题3中所说的人们用语言表达的最大数位是\"兆\",这是10的12次方、即一个12位数,由此可见这个完满数之大。人们用两个数的乘积来表示这个最大的完满数:2^216090^\n×(2^216091^ --\n1)。至今为止,人们得到的完满数都是偶数,于是可以提出猜想:所有的完满数都是偶数。与哥德巴赫猜想猜想一样,这个问题也是简洁易懂的,但要严格证明这个结论、或者严格否定这个结论都是相当困难的,其困难程度或许不亚于对哥德巴赫猜想的验证。\n数学中有一个分支叫做数论,主要是研究整数的性质,其中有许多问题都与素数有关。因为数论的一些结论可以直接应用于现代信息传递的密码设计,因此数论的研究依然方兴未艾。\n话题13 有理数与无理数\n古希腊大多数数学家都非常重视整数,比如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以及他所领导的学派认为:万物皆数。他们对整数近乎宗教的崇拜,把所有的事情都与数字联系在一起,最为生动而且影响深刻的例子是,他们发现可以把音乐归结为数与数的关系:两个绷得一样紧的弦,如果一根是另一根长的二倍,就会产生和谐的声音,这两个音相差八度;如果两个弦长的比为3:2,那么会产生另一种和谐的声音,这两个音相差五度。由此可以得到一般的结论:音乐的和声在于多根弦的长度成整数比,比如,三根弦的弦长比为3:4:6。这样,他们就发明了音阶。在一本书中,生动地描述了毕达哥拉斯发现音乐和声规律的故事[^62]:\n真是天赐好运,他碰巧走过一个铁匠铺,除了一片混杂的声响外,他听到了锤子敲打着铁块,发出多彩的和声在其间回响。毕达哥拉斯立即跑进铁匠铺去研究锤子的和声。......\n他对锤子进行分析,认识到那些彼此间音调和谐的锤子有一种简单的数量关系:它们的质量彼此之间成简单比,或者说简分数。就是说,那些重量等于某一把锤子重量的1/2,1/3或者1/4的锤子都能产生和谐的声音。\n在同样的碗里注入成比例容量的水,也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在古代中国,一个类似的定音阶的方法被称为\"三分损益法\",这个方法记载在《管子》一书中,命名得到的五声音阶为[^63]:宫、商、角、徵、羽。从时间上推算,这个结论要比毕达哥拉斯至少早一百多年。\n毕达哥拉斯学派确信:可以用整数或者整数的比(分数)来度量一切事物的量。因此,当他们中的一员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n√2,而这个数无法用分数形式表示时,非常吃惊,于是他们就把这个人扔到了海里[^64]。为此,古希腊学者称可以用整数或者整数的比表示的数为有理数,而称其余的数为无理数,这也就是教科书中称\"能够表示为整数或者分数形式的数为有理数\"的原因。关于√2是无理数的证明,参见下一个话题。\n话题14 利用反证法证明 √2是无理数\n在上一个话题中谈到,因为\n√2的出现促使古希腊数学家把数进行了分类:一类称为有理数,一类称为无理数。其分类的标准就是这个数是否能用整数表示,更具体地说:是否能用整数或者整数的比表示。而\n√2就体现了无理数的存在性。后来,古希腊数学家给出了\"√2是无理数\"这个命题的证明,证明过程使用了反证法。具体证明如下。\n首先提出归谬假设:√2是有理数。\n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2就能够表示为两个整数比的形式:√2 =\na/b,其中a和b为整数,不失一般性,可以认为两个整数a和b没有公因数。上式等号两边同时平方,整理后得到:\na^2^ = 2b^2^。\n这样,a^2^\n就是一个偶数。因为只有偶数的平方才能为偶数(因为任何一个奇数都可以表示为2n+1的形式,其中n为自然数,由恒等式\n(2n+1)^2^ =\n4n^2^+4n+1可以知道奇数的平方必为奇数,所以只有偶数的平方才能为偶数),所以a为偶数。因为a和b没有公因数,那么a为偶数则b必然为奇数。因为a为偶数,可设a\n= 2c,其中c为自然数。等号两边同时平方得到a^2^ = 4c^2^,于是又有\n2b^2^ = 4c^2^,\n即b^2^ = 2c^2^。因此,由b^2^ 为偶数可以得到b为偶数。\n根据矛盾律,b不可能又是奇数又是偶数,因此√2不能表示成两个整数比的形式,这就意味着归谬假设不成立。\n根据排中律,归谬假设的反命题成立,即 √2是无理数。\n显然,这个结论与古希腊学者固有的\"一切与量有关的事物都可以用整数或者整数比进行度量\"的理念相悖,于是,崇尚理性的古希腊学者基本放弃了对代数学的深入研究、而热衷于几何学的研究,甚至用几何学的研究结果来解释代数学的问题,后来人们称这样的研究为几何代数。事实上,用几何作图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n√2这样的无理数,但无法处理更为复杂的诸如 π 这样的无理数。\n话题15 数学证明的思维过程\n在话题8中,我们讨论了现代数学的三个特征:研究对象的符号化、论证逻辑的公理化、证明过程的形式化。在上面的几个话题中,我们进一步讨论了一些数学命题的证明。在这个话题,我们将讨论数学命题是什么、数学证明是什么;讨论数学命题是如何证明的、证明的道理是什么。如果能够理解这些道理,对提高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对数学教师更好地把握数学教学都是很有必要的。\n首先应当清楚的是,数学的目的不是论证研究对象的存在性,即不是论证数是什么、数是如何存在的;也不是论证点、线、面、角是什么、这些东西是如何存在的。数学的目的是论证这些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可以回顾话题8中引用的希尔伯特关于这个问题的述说。因此,除去定义以外,数学命题论述的都是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n数学命题。在一般意义上,命题是一个能够进行肯定或者否定判断的语句。因此,数学命题也是这样的一个语句。数学命题的核心,就是表示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即把关系概念应用于对象概念。数学命题主要有两种叙述形式。一种命题的形式可以表示为:\n数是可以比较大小的。 (A4)\n称这种形式的命题为正命题。另一种命题的形式可以表示为:\n不是所有的乘法都满足交换律。 (A5)\n称这种形式的命题为否命题。我们称\"正\"或者\"否\"是命题本身的属性。\n数学证明的目的、或者说数学证明的功能,就是对数学命题进行\"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显然,数学命题只存在四种可能结果:正正、正否、否正、否否,前面的\"正\"或者\"否\"表示判断的结果,后面的\"正\"或者\"否\"表示命题本身的属性[^65]。\n直接判断。所谓的直接判断,就是明确地对命题给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这种判断是针对命题本身的,而不是针对命题的内容。比如,如果肯定命题(A4),那么就是肯定命题的主张,认为数是可以比较大小的[^66];再比如,如果否定命题(A5),那么就是否定命题的主张,而认为所有的乘法都满足交换律[^67]。因此,这种判断是一种直接的行为,判断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命题、以及对命题所涉及概念的理解。\n比如关于代数命题,要判断\"11是一个素数\"这个命题是否正确,就取决于对素数的理解:如果真正理解了素数的概念,就应当直接验证11是否能被所有小于11的素数整除,即验证是否能被2、3、5、7整除。因为11不能被这些数整除,因此这个命题是正确的。\n比如关于几何命题,如果真正理解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这个概念,那么就应当能够对下面的命题:\"一个三角形有两个钝角\"、\"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三角形外角和为360度\"这样的命题的正确与否做出直接判断。\n可以看到,小学数学的大部分问题的证明都是基于直接判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上面提到的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对命题本身的说明,这便是所谓的\"破题\",参见问题6中所提到的例子;另一件事情是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不能满足于学生对概念的知道。\n数学推理。所谓推理是从一个命题判断到另一个命题判断的思维过程。回顾话题9中关于\"减去一个正数等于加上这个正数的相反数\"这个命题的论证,就至少经历了下面三个判断过程:\n1. 令x = a + b。在这个等式分别两边加上b的相反数(-b),由命题2得到\nx + (-b) = a。\n2. 在上面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b),再由命题2得到:\nx = a -- (-b)。\n3. 利用x为中介体,即利用 x = a + b 且x = a --\n(-b),根据命题1就得到了命题。\n这就是数学推理的过程,即从一个命题判断到另一个命题判断,最终得到达到所要论证的结论。依据直觉,我们可以认为上面的推理过程是正确的,得到的结论是可信的。因此,数学推理是推理的一种形式,是指那些推理过程正确的推理。可是,如何才能知道推理过程是否正确呢?这就要求推理的过程符合逻辑。那么,什么样的推理过程才是符合逻辑的呢?\n逻辑推理。假设一个推理经历了若干命题判断的步骤,并且假设每一个步骤对命题的判断都是正确的。那么,如果这些命题的内涵之间具有传递性,这个推理就是有逻辑的,否则这个推理就是没有逻辑的。更通俗地说,如果有一条主线能够把命题从头到尾地串联起来,推理就是有逻辑的,否则就是没有逻辑的。\n为了说清楚什么是能够串联命题的主线,我们分析两个话语。第一个是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的名言:\n凡人都有死。\n苏格拉底是人。\n所以苏格拉底有死。 (A6)\n这段话是由三个命题组成的,从头至尾的判断是一种推理。因为三个命题涉及的都是\"死\",因此存在一条主线,这样的推理是有逻辑的。再比如,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德·摩根(A.\nDe Morgan,\n1806-1871)举例说明不具有传递性推理可能会出现错误的结果[^68]:\n苹果是酸的。\n酸的是味道。\n所以苹果是味道。\n这段话也是由三个命题组成的,从头至尾的判断也是一种推理。直觉告诉我们,这样的推理是不对的,或者说,这样的推理是没有逻辑的。为什么是没有逻辑的呢?就在于没有贯穿前后的主线:第一个命题与第二个命题的联系是\"酸\",第二个命题与第三个命题的联系是\"味道\"。\n那么,有逻辑的推理就必然是正确的吗?\n逻辑推理的两种形式。在一个推理过程中,假设每一个步骤对命题的判断都是正确的,并且假设命题的内涵之间是具有传递性的,这就构成了逻辑推理。可以想象,在本质上逻辑推理只存在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命题内涵由大到小,称这样的逻辑推理为演绎推理;一种形式是命题内涵由小到大,称这样的逻辑推理为归纳推理。\n演绎推理。因为这是一种命题内涵由大到小的推理,因此演绎推理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因为在大的范围内成立的事情在小的范围必然成立,因此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n我们来分析(A6)的前后逻辑:第一个命题涉及到\"所有\"人都具有的,第二个命题涉及到\"一个\"人所具有的,因此,第三个命题的\"结论\"必然是正确的。亚里士多德依次称这三个命题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并且称这种推理形式为\"三段论\"。\"三段论\"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但其核心就是那一条贯穿于各个命题的主线[^69]。\n数学证明在本质上就是演绎推理,在形式上就是三段论。所以,数学证明能够使得:通过证明得到的结论与证明起点具有同样的正确性,更明确地说,只要证明的假设条件是正确的,那么通过数学证明得到的结论就是正确的。或许,这就是人们感觉\"数学结论类似真理\"的缘由。显然,对于数学和一切自然科学,这种形式的推理是不可或缺的,甚至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也需要这种形式的推理,因此对于学生来说,了解和掌握这种形式的推理是一种数学素养。事实上,很长一个历史时期,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所讲授的数学推理就是这种形式的。\n但是,对于培养创新性人才,仅仅靠演绎推理是不够的,因为演绎推理不能用于发现新东西,我们来说明这个问题。从形式上看,演绎推理从条件到结论的基本形式是:已知A求证B,其中A和B都是已经知道的命题,因此即便数学证明无误,这样的形式也产生不了新的东西;从逻辑上看,演绎推理是从\"大命题\"的结论得到\"小命题\"的结论,正像亚里士多德所希望的那样,\"大命题\"的结论是已知知道的、或者是不可证明的,因此,从逻辑上也产生不了新的东西。\n对于发现新东西而言,还需要另一种形式的逻辑推理,这就是归纳推理。\n归纳推理。这是一种命题内涵由小到大的推理,因此与演绎推理相反,归纳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形象地说,人们借助归纳推理,通过经验过的东西推断那些未曾经验过的东西。比如,对应于述说(A6),归纳推理的述说形式是:\n苏格拉底是人,苏格拉底有死。\n柏拉图是人,柏拉图有死。\n亚里士多德是人,亚里士多德有死。\n...... 。\n所以,凡人都有死。\n可以看到,这样的述说形式就是从经验过的东西推断未曾经验、或者不可能经验的东西:凡人都有死。数学上所有重要的结论,包括已经证明了的重要定理和没有证明的重要猜想,其结论都是这样得到的。或许可以这样说:数学的结论是\"看\"出来的,而不是\"证\"出来的。当然,通过这样的\"看\"所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因此,通过归纳推理所得到的结论是或然的,得到的结论需要通过演绎推理进行验证。\n通过归纳推理可以发现新的东西。可惜的是,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完全忽略了这种形式的逻辑推理,因此,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就包含了这方面的内容,并且在关键词\"推理能力\"的阐述中,既强调了演绎推理、也强调了归纳推理。\n在前面的问题17、18和19\n中都举例说明了什么是归纳推理的教学,但无论如何,我国的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还缺少归纳推理的教学经验。这既是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机会,这给广大的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n通过归纳推理发现结论,通过演绎推理验证结论,这就是整个数学的论证过程。因此,数学的论证是有逻辑的,数学的体系是严谨的。\n我们已经看到,就数学整体而言,结论的正确性依赖于最初的出发点,比如,数学的公理和假设,就像我们在话题8中、以及这个话题中所讨论的那样。那么,逻辑推理是不是也有最初的出发点呢?我们进行逻辑推理所依赖的思维基础是什么呢?\n话题16 逻辑推理的思维起点\n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现代的学者们给出了许许多多的逻辑形式,已经达到了使人无法记忆的程度,更无法判断这些逻辑形式本身的合理性[^70]。因此在这个话题中,我们还是强调形式逻辑中的三个最古老的原则,批判性地把这三个原则作为数学推理的逻辑起点,作为建立数学命题和判断数学命题的逻辑起点。这三个原则就是: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n同一律。是指一个事物与自身同一,表示为A =\nA。也就是说,一个事物不能同时存在又不存在;或者说,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身又是别的。显然,同一律要求把这个事物与不是这个事物分辨得非常清楚。但事物总是相对的,事物也总是变化的,这样,就历史发展的长河而言,同一律就显得有些僵化了,正如恩格斯(Friedrich\nVon Engels,1820-1895)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批评的那样[^71]:\n旧形而上学意义下的同一律是旧世界观的基本原则:a=a。每一个事物和它自身同一。一切都是永久不变的,太阳系、星体、有机体都是如此。这个命题在每一个场合下都被自然科学一点一点驳倒了,但是在理论中它还继续存在着,而旧事物的拥护者仍然用它来抵抗新事物: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它又是别的。...\n抽象的同一性,象形而上学的一切范畴一样,对日常应用来说是足够的,在这里所考察的只是很小的范围或很短的时间。\n在上面的述说中,恩格斯强调一切事物、甚至一切规律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要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恩格斯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以几何学为例,最初人们认为欧几里得几何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包括\"过直线外一点能作并且只能作一条平行线\"这个公理;后来人们发现也可以建立基于公理\"有无数条平行线\"的几何,这便是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再后来人们发现还可以建立基于公理\"没有平行线\"的几何,这便是黎曼几何。特别令人们感到惊讶的是,这三种几何都有明确的物理背景[^72],那么,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公理呢?正因为如此,后来人们意识到所谓的公理仅仅是一种假设而已。\n但是,数学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在本质上还是讨论确定性的东西,因此必须使用同一律。比如,关于数学的研究对象,我们必须限定:一个元素x是确定的,一个集合A也是确定的。如果元素x属于集合A,那么,这个元素就永远属于集合A;反之,这个元素不属于集合A,那么,这个元素就永远不属于集合A。这就是关于数学研究对象的逻辑基础[^73]。关于数学的计算法则、数学的内部规律也是如此,一种数学的概念和公理体系一旦确定了,那么其中所蕴含的法则和规律就必须是一成不变的,否则,数学的研究将无法进行。\n矛盾律。这是逻辑推理的基本原则:一个命题不能同时为真又为假。现有的资料表明,矛盾律最初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在《形而上学》中写道[^74]:\n但我们明确主张,事物不可能同时存在又不存在,由此我们证明了它是所有原本中最为确实的。有些人由于学养不足认为需要对此加以证明,但是他们不知道哪些应当证明哪些不应当证明,这正是学养不足的表现。\n这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事物\"并不是指物本身,更主要的是指一个命题。因此,矛盾律更确切地说法是:正命题与否命题不能同时存在。比如,命题\"x是有理数\"的否命题是\"x是无理数\",那么,x就不可能即是有理数又是无理数;同样,一个图形不可能又是三角形又是四边形,因为四边形不是三角形,因此属于\"是三角形\"的否命题。这样,亚里士多德不仅强调推理形式必须有明确的出发点,并且强调推理逻辑也必须有明确的出发点。人们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建议,把矛盾律作为不证自明的逻辑推理基础。\n众所周之,中文的\"矛盾\"一词出于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寓言[^75]。矛盾律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原则是一致的,就像寓言中所述说的那样,当听众中有人提出\"矛盾\"之后,使得那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无法回答、十分尴尬。由此可见,矛盾律这个思维原则是可以让所有人接受的。\n事实上,数学证明相当广泛地使用了矛盾律,特别是在反证法中就要使用矛盾律。比如,在话题14中证明√2是无理数时,就用到了:\nb不可能又是奇数又是偶数\n这样的判断,而这样判断的逻辑基础就是矛盾律。矛盾律这个原则对于数学推理至关重要,没有这个原则数学将几乎寸步难行。\n排中律。排中律也是针对推理的基本原则:一个命题不是真的就是假的。可以看到,这个原则对命题本身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日常生活中,排中律不一定是合适的,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很难接受\"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肯定一件事情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就要否定这件事情,比如,排中律就不适用于下面两个命题:\n这个菜做的很辣。\n完成这样的事情是很花费时间的。\n这是因为:一个菜可能在\"辣\"与\"不辣\"之间;一个工作可能在\"费时\"与\"不费时\"之间。虽然排中律也是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出的,但他提出的时候就犹豫不决[^76]:\n在对立的陈述之间不允许有任何的居间者,对于一事物必须要么肯定要么否定其某一方面。......\n如果不是为理论而理论的话,在所有对立物之间,应当存在居间者,故一个人可能既以其为真又以其为不真。在存在与不存在之外它也将存在,因此,在生成和消灭之外有另外某种变化。\n由此可见,排中律的要求过于苛刻,在日常生活中严格地使用排中律是不合适的。但是,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为了理论而理论研究,我们不能不使用排中律。比如,为了数学证明的严谨性,必须使用排中律,我们来说明这个问题。\n可以用符号来描述排中律:令P表示一个数学命题,用P^c^\n表示这个命题的反命题,那么P与P^c^ 必有一个成立,即P + P^c^ =\n1。在前几个话题中,我们曾几次使用反证法来证明问题,而反证法所依赖的基本原理就是排中律。回顾话题12和话题14中反证法的论理过程:\n希望证明命题P成立。\n假定反命题P^c^成立,如果在这个假设下推导出的结论与某些事实矛盾,即反命题P^c^不成立。\n所以,断言命题P成立。\n比如:话题12中希望证明的命题是\"不存在最大素数\",假设的反命题是\"存在最大素数\";话题14中希望证明的命题是\"√2不是有理数\",假设的反命题是\"√2是有理数\"。因此,整个反证法的逻辑基础就是排中律,也就是说,没有排中律就没有反证法。可以想象,如果在数学证明中不允许使用反证法,其结果将是灾难性的。\n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到,在数学证明的过程中,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都是非常重要的思维原则,或者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思维基础。但也应当注意到: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是理直气壮地使用矛盾律;在使用同一律的时候,应当注意到条件是否发生了变化;在使用排中律的时候,必须对数学命题本身进行严格审核,否则会出现不可判定的命题[^77]。\n话题17 数学归纳法的论证逻辑\n数学归纳法也是数学证明中经常要用到的方法。在话题7中,我们曾经用数学归纳法论证了自然数集合上加法的合理性,事实上,还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证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等定律。虽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难让学生掌握这样的证明方法,但是,应当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感悟这种依次论证的思想方法。小学教育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学习一些数学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是让学生感悟数学的思想,帮助学生积累思维的和实践的经验或许更重要。\n为了更好地把握数学归纳法的论证逻辑,我们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的一个重要公式:前n项和公式。即对任何自然数n,证明算式\n1 + 2 + ... + n = n (n+1)/2 (A7)\n成立。证明过程是这样的:\n首先,验证当n = 1时(A7)正确,即:1 = 1·(1+1)/2 = 1。\n其次,假设当n = k时(A7)正确,即:1 + 2 + ... + k = k (k+1)/2。\n最后,证明当n = k+1时(A7)正确。\n最后步骤的证明过程如下。在假设成立的等式两边分别加上k+1,根据话题9的命题2,等式仍然成立,也就是:\n1 + 2 + ...... + k + (k+1) = k (k+1)/2 + (k+1)\n= (k+1) (k/2+1)\n= (k+1) (k+2)/2,\n可以看到,最后一个式子正是在(A7)中用n+1代替n的表达,这就完成了命题的证明。\n可是,这样的证明正确吗?如果正确,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进一步,如果这样的证明有道理,那么这样的证明形式具有一般性吗?下面,我们回答这些问题。\n首先,把证明形式抽象到一般。令N是一个自然数集,即\nN = {1,2,...,n,... }。\n用P表示所要论证的命题,用P(k) 表示当n =\nk时的编号命题。这样,需要证明的问题就是:对任意k∈N,P(k)\n成立。即证明所有的编号命题\nP(1),P(2),..., P(k),...\n是正确的。事实上,我们无法对上面的每一个命题逐一进行验证,因为无法验证无穷的情况。因此,针对这样一类问题就要用归纳的方法,人们称这种方法为数学归纳法[^78],证明形式如下:\n首先,验证k=1时命题P(1) 成立。\n其次,假定k=n时命题P(n) 成立。\n最后,验证k=n+1时命题P(n+1) 成立。\n我们用反证法来论证这样的证明是正确的。假设上述证明方法不正确,那么,必然存在一些自然数,使得编号命题不成立。令m是使得编号命题不成立的最小的自然数[^79]。\n因为在证明形式中验证了P(1)\n成立,所以m≧2,即m-1是一个不小于1的自然数,因此编号命题P(m-1)\n存在。因为m是使编号命题不成立的最小自然数,那么命题P(m-1)\n就必然成立。这就与证明形式矛盾了,因为我们证明了:如果P(m-1) 成立则P(m)\n必然成立。这样,通过矛盾律知道最初的假设不成立,再借助排中律就论证了数学归纳法的正确性。\n一般来说,数学归纳法的核心和难点都在于P(n) → P(n+1)\n这个过程的验证。但是,对于最初命题P(1)\n的验证也是不能忽略的。我们来分析下面的例子。\n令N是一个自然数集,设命题为:对所有的n∈N,算式\n(n + 1) -- n = 2\n成立。这个算式显然是错误的,但我们可以尝试,如果忽略了数学归纳法的第一步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具体证明如下:\n假设当n = k时算式成立,即\n(k+1) - k = 2\n成立。验证n = k+1时的情况。计算如下:\n(k+2) - (k+1) = {(k+1) + 1} - (k+1)\n= (k+1) -- k\n= 2。\n最后一个等式成立是因为假设前提,因此在假设前提下,上面的证明是准确无误的,所以这个奇怪的算式就成立了。可以看到,问题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忽略了论证的第一步,因为第一步:2\n-- 1 = 2不成立。因此,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时,首先验证命题P(1)\n是必要的。甚至在许多问题中,还应当从P(1)\n具体地推导出P(2),这不仅可以进一步核实命题的正确性,还可以在推导的过程中推测由P(k)\n到P(k+1) 的论证方法。\n话题18 用小数定义有理数和无理数\n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于用分数来表示有理数。据记载,最初是荷兰数学家、工程师斯蒂芬(Simon\nStevin,1548-1620)开始用小数来表示有理数的,但与现在的形式有所不同,他用\n24 3(1)7(2)5(3)\n来表示有理数24。直到十八世纪,一个稳定的十进位小数的表达形式才逐渐形成,即把前面的分数表示为24.375,这种表示方法一直沿用至今。\n后来,人们尝试用小数来表示无理数。显然,要用小数表示所有的无理数,首先要用小数表示所有的有理数。正如在前几个话题中谈到的那样,在历史上,人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是用分数m/n的形式来表示有理数的,其中m,n\n∈ N,n≠0,并且称不能表示为分数形式的数为无理数。\n这样,为了用小数表示有理数,就需要讨论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且只需要讨论区间(0,1)中的数,因为其余的数可以通过平移得到。区间(0,1)中的数可以用小数表示为\nB = 0.a~1~ a~2~ ... a~p~ (A8)\n或者\nC = 0.a~1~a~2~ ... a~p~ ... (A9)\n这两种形式,其中a~1~,a~2~,...,a~p~\n是取值从0到9的自然数。人们通常称(A8)所表示的小数B为有限小数,称(A9)所表示的小数C为无限小数。后来又发现,无限小数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无限循环小数,一部分是无限不循环小数。\n这样,分数与小数出现了这样的对应:有的分数可以化为有限小数;有的分数虽然不能化为有限小数,但是却能化为无限循环小数。比如\n1/2 = 0.5, 1/3 = 0.333 ..., 1/6 = 0.1666 ..., 1/7 = 0.142857142857 ...\n(A10)\n等等。那么,这样的表示是不是具有一般性呢?也就是说,是否所有的分数都可以化为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呢?反之,是否所有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都可以化为分数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分数就可以与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一一对应,这就意味着,可以通过用一类\"特殊小数\"来定义有理数,进而可以用\"特殊小数\"以外的小数来定义无理数。如果定义实数是由有理数和无理数组成的,那么,就可以用小数来表示所有的实数,这样,在本质上就完成了数的扩充。因此,判断分数与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来证明这个结论。\n首先证明命题:所有的分数可以化为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证明如下。考虑分数m/n,其中m﹤n。如果这个分数能够化为有限小数,则结论成立。如果不能化为有限小数,那么,在m后面加0(乘以10)除以n,这时必然会有余数,并且这个余数只能取1和n-1之间的整数。由除法运算法则可以知道,有余数后的除法都是加0填位,因此,最多经过n次运算后,某个余数必然还要出现第二次,并且以后都是以周期形式出现,这就形成了循环小数。比如,计算(A10)中所示的比较复杂的1/7:用10除以7,第一个余数为3;用30除以7,第二个余数为2;以后依次余数为6、4、5、1,这就回归到用10除以7的情况,于是周期就出现了。这就证明了命题。\n然后证明相反的命题: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由(A8)式,一个有限小数可以写为\nB = 0.a~1~ a~2~ ... a~p~ = a~1~/10 + a~2~/10^2^ + ... + a~p~/10^p^,\n这显然可以通过通分得到一个分母为10^p^\n的分数,因此有限小数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即命题对于有限小数的情况是正确的。\n下面证明无限循环小数的情况。由(A9)式,一个无限循环小数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前面有限个(可以是0个)不循环项,然后是无限个循环项。不失一般性,我们假定无限循环小数完全是由循环项组成的,循环项有q个元素。这样,由(A9)可以把小数写成\nB = 0.a~1~ a~2~ ... a~q~ a~1~ a~2~ ... a~q~ ...\n= a~1~ (1/10 + 1/10^q+1^ + 1/10^2q+1^ + ... ) + ... + a~q~ (1/10^q^ +\n1/10^2q^ + ... )\n= β (1 + 1/10^q^ + 1/10^2q^ + ... )\n其中,β = 0.a~1~ a~2~ ... a~q~\n。可以看到,上面的括号中是一个等比级数,公比是1/10^q^。用S~n~表示前n项和,即\nS~n~ = 1 + 1/10^q^ + 1/10^2q^ + ... + 1/10^nq^\n= [1 - 1/10^q(n+1)^ ] / (1 - 1/10^q^ )。\n因为公比1/10^q^ ﹤ 1,因此当n → ∞ 时S~n~ → 1 / (1 - 1/10^q^\n)。所以这个循环小数可以表示为\nB = β / (1 - 1/10^q^ )\n= 0.a~1~ a~2~ ... a~q~ / (1 - 1/10^q^ )\n= a~1~ a~2~ ... a~q~ / (10^q^ - 1),\n这显然是一个分数的形式。比如,\n0.777 ... = 7/9,\n0.767676 ... = 76/99,\n0.764764764 ... = 764/999,\n......\n等等。很明显,任何一个无限循环小数都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因此,任何一个无限循环小数都是传统定义的有理数。这就证明了相反的命题。\n把上面的正命题与反命题和起来就可以知道:\"分数\"与\"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是等价的。这样,就可以用小数定义有理数:称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为有理数。进一步,可以用小数定义无理数:称无限不循环小数为无理数。进而,就可以用小数定义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或者,称所有的整数和小数为实数。\n人们通常用R表示实数的集合。人们直观地认为,数轴上的点对应的数不是整数就是小数,于是就认为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80],进而认为实数就像直线那样是连续不断的,这便实现了\"实数的连续性\"。有了实数连续性的概念,人们就可以讨论基于函数的各种极限理论了,这样,微积分的确立也就有了根基了。单从数的扩充就可以看到,微积分基础的确立是相当困难的,这个确立在牛顿发明微积分几百年以后才得以实现。\n话题19 乘法的定义\n在问题12中,通过交换律和分配率,把乘法运算由自然数集合N扩充到整数集合Z。但是,为了说明这种扩充的合理性,我们必须证明这种扩充的唯一性,也就是证明:通过这样的扩充方法得到的运算是、并且只能是已经定义了的乘法运算。下面证明这个问题。\n令\"·\"是一种运算,这种运算满足两个性质和两个定律:对于a ∈ N,b ∈ N,c ∈\nN,有\n性质:0·a = 0,1·a = a;\n定律:a·b = b·a,(a + b)·c = a·c + b·c。\n在定律中,人们称前者为交换律,后者为分配律。\n下面说明证明思路。回忆问题12中的论述,首先在自然数集合N上通过加法的简便运算得到了满足两个性质的乘法运算,然后再通过两个定律把乘法运算从自然数集合扩充到整数集合。因此,为了证明扩充的唯一性,只需要证明:在自然数集合N上,上面定义的运算\"·\"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即证明由性质和定律得到的算法的唯一性。\n证明:对于任意a ∈ N,有\na·2 = 2·a = (1 + 1) ·a = 1·a + 1·a = a + a = 2a,\na·3 = 3·a = (1 + 2) ·a = 1·a + 2·a = a + 2a = 3a,\n......\n需要注意到,这里2a和3a表示的是自然数序列中的数,比如,如果a =\n4,那么2a表示的就是8,3a表示的就是24。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论证一般情况。假设对于n\n∈ N,\na·n = n·a = a + a + ... + a = na\n成立,其中na ∈ N。那么对于n + 1,可以得到\na·(n + 1) = (n + 1)·a = n·a + 1·a = na + a = (n + 1)a,\n其中运算结果 (n+1)a\n是自然数集合N中的数。比较问题12中乘法运算的表达可以知道:在自然数集合N上,运算\"·\"是加法的简便运算。也就是说,在自然数集合N上,满足上面两个性质和两个定律的运算只能是乘法运算。这就完成了唯一性的证明。\n通过上面的运算可以看到,a乘以b得到的结果就是b个a,即a × b = ba =\nab,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在进行乘法运算时,经常会省略乘法符号\"×\",直接把a\n× b 写成ab。并且,把这样的表示应用到除法:a ÷ b = a × (1/b) = a/b。\n有了上面的证明,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在整数集合上使用乘法、以及两个性质和两个定律。由此也可以知道,方法与算理对于运算是同等重要的,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核心概念\"运算能力\"中所强调的那样。\n话题20 除法运算规定0不能为除数\n在所有教科书中都有这样的规定:在除法运算中0不能为除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呢?我们在讨论30个问题的时候曾经反复说过,小学数学中的所有规定都有明确的现实背景,那么,这个问题的现实背景是什么呢?显然,要清晰地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回归到除法的定义,因为根据定义的不同回答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n乘法的逆运算。如果定义除法为乘法的逆运算,回忆问题13的讨论,通过乘法的逆运算定义除法的模式是这样的:\na ÷ b = y ←→ a = b × y 。\n其中b为除数。\n如果我们假设b =\n0,分析上面的乘法算式,可以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a不为0,那么,无论y为任何数,上面右边的等式都不成立,因此乘法不成立,进而除法不成立;一种情况是a为0,这样,上面右边的等式可以表示为0\n= 0 ×\ny,这时无论y是任何数,等式都成立,因此计算结果不唯一,进而除法不成立。综上所述,在除法运算中0不能为除数。\n基于倒数的除法。依然回忆问题13的讨论,可以把命题\"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用符号表示为\na ÷ b = a/b = a × (1/b)。\n其中b是给定的数,而(1/b)满足:\nb × (1/b) = 1。\n如果在上面的式子中b =\n0,那么,无论(1/b)为任何数上面的等式都不成立,因此除数为0的除法不成立,因此0不能为除数。这也说明了0不存在倒数。\n话题21 除数是分数时的除法运算\n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除数是分数时的除法运算是难点之一。许多情况下,学生只是记住了运算的法则,却很难理解其中的道理。在这个话题中,我们借助问题6中的例题尝试性地讨论这个问题,分析其中的道理,问题6中的例题是\n小红家有鹅4只,是鸭子数量的1/3,问有几只鸭子?\n在问题6,我们曾经用比例的方法讨论了这个问题的解法。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设立这个例题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讲比例关系,而是为了介绍一个法则: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虽然在问题13以及话题20中,我们讨论了更为一般的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但因为分数的情况特殊,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这个问题作一个专题还是必要的。\n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两个核心问题: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用除法,一个问题是除以一个分数为什么等于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n为什么要用除法。许多教师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主要是困惑在分数上:对于现实问题,除以分数的含义是什么?回顾问题13中关于除法的讨论,其中特别强调:对于\"a是b的y倍\"这样的问题应当用除法,运算形式表示为:a\n÷ b = y。因为在这个运算形式中,除数b与商y是对称的,因此算式等价于:a ÷ y\n=\nb。对应于后一个算式,可以知道:对于\"已知a是b的y倍,求b是多少\"这样的问题也应当用除法。\n根据上面的讨论,只要把问题6中的例题适当转换,就可以得到应当用除法的问题:\n小红家有4只鹅,是鸭子数量的2倍,问有几只鸭子?\n显然,这个问题应当用除法,即鸭子的数量为:4 ÷ 2 = 2\n(只)。同样的道理,原来的例题也应当用除法,鸭子的数量为:4 ÷\n1/3。同时也应当看到,许多教师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是有道理的,因为在人们日常的话语系统中,很少会说\"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1/3倍\",所以这个例题设计的不尽合理。对于这个例题,还是应当把1/3理解为比例关系,就像问题6中所做的那样。\n为什么要乘以倒数。进一步,我们讨论应当如何解释法则: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对于这个例题而言,就是要解释为什么\n4 ÷ 1/3 = 4 × 3 = 12。 (A11)\n显然,记住这个法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让学生多多少少感悟其中的道理,那怕这个道理述说的并不严格。我们尝试性地解释这个法则。\n如果把分数理解为整体与等分关系的(参见问题6),那么,可以从1开始来分析上面的算式。比如考虑重量:把一个整体等分为3份,如果1份的重量是1斤[^81],问整体的重量是多少?学生自然会知道:整体的重量是3斤。然后把这个想法抽象为算式:\n1 ÷ 1/3 = 1 × 3 = 3。\n同样的道理,可以得到:2 ÷ 1/3 = 2 × 3 = 6,3 ÷ 1/3 = 3 × 3 = 9,...\n。这样,就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到算式(A11),进而得到法则。\n如果把除法理解为乘法的逆运算,则可以严格地证明这个法则。由问题13可以得到:\n4 ÷ 1/3 = ? ←→ ? × 1/3 = 4。 (A12)\n在箭头右边的等式两边分别乘以3等式不变,可以得到\n? × 1/3 × 3 = 4 × 3,\n于是可以得到:? = 4 ×\n3。比较(A12)箭头左边的等式,因为等量的等量相等,于是有:\n4 ÷ 1/3 = 4 × 3 。\n很容易把上面的证明过程推广到一般的情况,即对于自然数n和m有\nn ÷ 1/m = n × m,\n这就证明了法则。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把这个论证方法与问题13中关于一般法则的论述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除法的理解。\n特别是,如果学习了方程,问题就容易解决了。比如,令 a = 4 ÷\n1/3,在等式两边分别乘以1/3得到:a × 1/3 = 4;两边再分别乘以3得到:a = 4\n× 3 。\n话题22 数学中的符号表达\n古代代数学的顶峰大概是在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Alexandria\nDiophantus,约公元250年前后)的时代,现有资料表明,是丢番图首先把抽象的符号引入代数学。他甚至给出了相当现在1/x、以及x的3次以上幂的表现形式,这在当时被认为是极度抽象的、甚至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一个数的2次幂是平方、3次幂是立方,都有具体的几何背景,但3次以上幂就没有具体的几何背景了,因此这样表示是没有意义的。\n丢番图还知道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根,但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两个根,于是他规定:如果两个根均为有理数,那么取较大的一个;如果有根为无理数或者虚数,那么这个方程不可解。这样,话题13中所说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n√2是无理数就是一个特例了,因为 √2是方程x^2^ = 2\n的一个根,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样的方程是不可解的。\n丢番图最感兴趣的问题是方程的正整数解,他把许多重要结果写在《算术》这本书中。现在,人们称求方程整数解的问题为丢番图问题。但是,丢番图绝对不会想到的是,他的《算术》这本书引发了一个著名的猜想,这就是费马大定理。\n费马大定理。这个定理与勾股定理关系密切。在勾股定理a^2^ + b^2^ = c^2^\n中,a、b和c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边长,三个边长可能为整数,比如a = 3、b =\n4和 c = 5。法国数学家费马(Pierre Simon de\nFermat,1601-1665)把问题推广到一般的n次幂的代数等式,并且猜想:对于一般的情况、即n\n≧ 3时,等式\na^n^ + b^n^ = c^n^\n不存在整数解,也就是说,不存在同时为整数的a、b、c使得上面的等式成立。因此对这样的一类等式,勾股定理(即n\n=\n2的情况)是一个特例。费马是在读丢番图《算术》这本书拉丁版的问题8时想到这个问题的,以定理的形式把这个结论写在这一页的扉页上[^82]:\n不可能将一个立方数写成两个立方数之和;或者将一个4次幂写成两个4次幂之和;或者,总的来说,不可能将一个高于2次的幂写成两个同样次幂之和。\n问题是简洁的,结论是清晰的,但证明却是相当困难的。经历了三个多世纪,经过几代数学家的不懈努力,于1993年这个问题终于被英国数学家怀尔斯(Sir\nAndrew John Wiles,1953-)解决,长达130页的论文发表于1995年。\n第一个有意识地使用字母表示抽象运算的是法国数学家韦达(Francois\nViete,1540-1603)。在韦达之前,人们只解决带有数字系数的方程,比如一元二次方程。当时的人们认为像3x^2^\n+ 2x = 1和2x^2^ + 3x =\n5这样的两个方程是不一样的,虽然他们知道求解的方法是类似的。后来,韦达用\nax^2^ + bx + c = 0\n的形式一般性地表示一元二次方程,其中a、b、c这些字母系数可以表示任何数。因为把方程由数字系数抽象到了字母系数,于是研究的是一类方程的计算方法。借助字母系数,韦达给出了一般的求根公式,这样,对于具体的数字系数,只要代入公式就可以得到解。不仅如此,韦达还借助字母研究了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如果用x~1~和x~2~\n表示方程的两个根,那么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为\nx~1~ + x~2~ = -b/a,x~1~·x~2~ = c/a。\n这个公式阐明了方程的本质:由系数可以得到根,同时,知道了根可以推算系数。为了纪念韦达,人们把这个公式称为韦达定理。\n韦达在1591年出版的《分析艺术引论》一书中划分了算术与代数的区别:算术以及数字系数的方程是与数打交道,是数字计算;代数是作用于事物的类别或形式上的方法,是类型计算。很显然,如果没有韦达给出的字母系数的表达方法,就不可能有代数学今天的发展。\n最初,韦达用拉丁文的辅音字母表示已知量,元音字母表示未知量。后来,解析几何的创始人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Rene\nDescartes,1596-1650)完成了代数符号的改进工作,用拉丁字母的前几个字母a、b、c表示已知量,用后几个字母x、y、z表示未知量,这种表示方法沿用至今。\n在今天,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甚至包括人文学科,用符号表达概念、关系、法则已经成为一种常识。下面,考虑一个几何学的例子。\n勾股定理。古代中国很早就知道了直角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人们称这个关系为勾股定理或者商高定理。这些名称大概来源于《周髀算经》[^83],因为这本书中记载,当周公问商高:古代伏羲在制定历法时是如何计算太阳高度的,商高回答:\n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n商高是用具体数字来回答问题的: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边(勾和股)的长度分别为3和4,那么斜边(径)的长度就是5。虽然商高的回答没有述说一般性的结论,但商高显然知道:对应直角边成比例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因此,我们可以把商高的述说理解为一般性的结论。《周髀算经》没有对定理进行证明[^84]。\n现在我们知道,这个关系可以用符号表示为\na^2^ + b^2^ = c^2^,\n其中a和b分别表示两条直角边长,c表示斜边长。可以看到,这样的表达既简洁又确切,从中可以充分体会到利用符号表达公式的意义。\n不用符号表达的弊病。学会用抽象的符号表达一般的数学关系和运算法则,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不进行抽象符号表达至少会带来两个弊病:一是很难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二是很难进行知识的传播。古代中国有过许多重要的数学成果,就是因为没有抽象为符号表达,后来这些数学成果没有得到深入,也没有得到传承,比如,元代数学家朱世杰(1249-1314)的工作。朱世杰在1303年左右出版了数学著作《四元玉鉴》,这部著作述说了许多高维的数学问题,比如,书中提出的\"四元术\"是一种解多元高次联立方程组的方法、提出的\"招差术\"是一种高次内插法;书还述说了从立体角度思考的数学问题,比如,书中提出的\"垛积术\"就是一种从立体层面考虑的三维的级数求和方法[^85]。可惜的是,在朱世杰的这部书中,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结果的描述几乎都是具体的数值,没有抽象成一般性的符号表达,因此,很难让人理解问题的本质和结果的含义,也能难让人揣摩解决问题的思路,因此明清以后几乎就没有人能够理解朱世杰的工作了。\n数学抽象的本质。由此可见,用抽象的符号来表述概念从而形成数学的研究对象,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命题,对数学是何等重要。那么,到底什么是数学的抽象呢?数学抽象的本质是什么呢?我们还是回顾亚里士多德的论述。在《形而上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对抽象的方法阐述到[^86]:\n数学家用抽象的方法对事物进行研究,去掉感性的东西诸如轻重、软硬、冷热,剩下的只有数量和关系,而各种规定都是针对数量和关系的规定。有时研究位置之间的关系,有时研究可通约性,还研究各种比例等等。......\n数学家把共同原理用于个别情况,......\n等量减等量余量相等,这便是一条对所有量都适用的共同原理。对于数学研究而言,线、角,或者其他的量(的定义),不是作为存在而是作为关系。\n事实正是如此,数学抽象至少要把握两条:一条是去掉现实世界中事物的那些感性的东西,只保留事物的数量特征或者图形特征、以及数量或者图形之间的关系,并且创造符号、建立概念来表达这些特征和关系,比如,创造自然数的符号、并且建立等于、大于这样的概念来表示自然数之间的关系;再比如,抽象出点、线、面、角这样的图形、并且建立属于、之间这样的概念来表示图形之间的关系;另一条是数学的使命不是研究那些抽象出来的概念本身,而是研究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且建立运算法则和数学命题来表述这种关系。这样,在本质上,数学只有两种形式上的抽象:一种是数量与数量关系的抽象,一种是图形与图形关系的抽象。\n那么,抽象了的东西是如何存在的呢?显然,抽象了的东西不可能是具体的存在。比如数字3,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抽象了的3,而只存在具体的三匹马、或者具体的三头牛。因此,抽象了的符号和概念不是具体的存在,其存在性体现于每一个具体。\n或许可以这样说,抽象了的符号或者概念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存在于人们的大脑之中。比如,我们看到足球、看到乒乓球,可以抽象出圆的概念,但是脱离了足球、脱离了乒乓球,我们仍然有圆的概念,借助这样的概念我们能够在黑板上画出圆来,甚至借助这样的概念我们可以定义圆、可以研究圆的各种性质。显然我们画出来的圆、我们讨论的圆,依赖的是头脑中存在的抽象了的圆,而不是曾经看到过的足球、乒乓球的简单复制,关于这一点,正如明代画家郑板桥(1693-1765)所说的那样:\"我画的是胸中之竹,不是眼中之竹。\"我们称这样的存在为抽象了的存在。\n话题23 路程模型:绝对时间与相对时间\n在问题18\n中讨论了小学数学涉及到的几种模型,这个话题将深入讨论其中的路程模型。讨论的目的想说明:模型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数学的表达,而更重要的是对现实世界的解释。模型中的每一个量都有其现实意义,而且在许多情况下,现实意义解释的不同会使模型发生质的变化。我们借用路程模型来述说其中的道理。\n路程模型表述的是:距离、速度、时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用 x\n表示距离,用 v 表示速度,用 t 表示时间,那么,路程模型可以用符号表示为\nx = vt。 (A13)\n时间是绝对的。在上面的表达式中,距离是由速度与时间决定的,是变化的结果;在一般情况下,速度是一个常值(可以是匀速或者平均速度),因为表示变化的速度必须要用加速度;这样,就单纯的物理意义,在路程模型中只有时间是变化的。那么,时间是什么呢?应当如何度量时间的变化呢?\n人们通常感觉时间就像一条长河,这条长河承载了所有发生过的事情,静静地、以同样的速度流淌着。正如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前551-前479)在江边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因此,人们认为时间是永恒的,时间是绝对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Isaac\nNewton,1643-1727)的所有研究就是建立在这种绝对时间之上的,他非常强调时间流逝的不变性[^87]:\n所有运动都可能加速或减速,但绝对时间的流逝并不迁就任何变化。事物的存在顽强地延续维持不变,无论运动是快是慢抑或停止。\n按照牛顿的说法,时间是绝对的,时间流逝(时间度量)本身是不能发生变化的。过去、现在、将是刻画时间最重要的三个概念,这三个概念本身是绝对的:一个事件,无论是发生在同一地点,还是在相距遥远的地方,意义都是一样的。但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牛顿的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比如,遥远的天边打雷的时候,既有闪电又有雷声,是应当通过闪电来确定打雷的\"现在\"呢、还是应当通过雷声来确定打雷的\"现在\"呢?经验告诉我们,应当通过闪电来确定,因为是先有闪电后有雷声。那么,更加遥远的地方会怎么样呢?比如,在天狼星附近有一个超新星发生了爆炸,我们在地球上能够同时知道这个事件的发生吗?按照牛顿的说法,\"现在\"这个概念是绝对的,因此,时间绝对的说法就必然要求那个超新星爆炸的信息\"即刻\"被送达地球,这是可能的吗?信息的载体是光,因此,时间绝对就必然要求光的速度是无穷大。这是可能的吗?\n光速是绝对的。光速绝对的概念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n1879-1955)提出的。光速绝对的概念至少有两层含义:光速是有限的;光速是最快的。\n对于地球而言,光速是无穷大的。在日常生活中,在黑暗的房间打开电灯、顿时灯光普照,我们认为光到达的速度是即时的,因此光速是无穷大的;收音机、电视、手机、卫星定位系统等都是通过电磁传递信息的,我们感觉到这种信息传递是即时到达的,因此可以认为电磁的速度是无穷大。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麦克斯韦(James\nMaxwell,1831-1879)给出了著名的麦克斯韦方程,告诉我们电磁传递的速度与光速是一样的,因此可以推算光速是无穷大的。那么,对于浩瀚无涯的宇宙,光速也是无穷大吗?下面的事实给出了否定的答案。\n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Galileo\nGalilei,1564-1642)被誉为现代物理学、近代科学的奠基人。当伽利略用自己制作的望远镜观察木星、认定木星也有卫星之后,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当地球与木星之间距离发生变化时,木卫一进入木星阴影的时间与计算值之间会发生变化:距离远时相差大一些,距离近时相差小一些,时间最多相差22分钟[^88]。关于这个问题的抽象表达可以参见图A1,图中\nA 和 B是地球轨道上的两个不同点。\n图A1 在地球轨道不同点观察木卫一的时间差异\n丹麦天文学家勒默尔(Ole\nRoemer,1644-1710)认为引起这种时间差异的原因是光的速度,也就是说,光的速度是有限的:光穿越地球轨道直径大约需要22分钟。根据这个想法,勒默尔计算出光速为\n214000公里/秒。美国实验物理学家迈克尔逊(Albert\nMichelson,1852-1931)于1931年,也就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给出了光速精密的测定:299910公里/秒。现在,人们利用原子钟测光速为每秒\n299792.458公里[^89]。无论观察结果还是实验结果均表明:光的速度是有限的。\n那么,光的速度是最快的吗?这个问题似乎是荒谬的,因为在小学数学中就有顺水行舟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知道:\n真实速度 = 船的速度 + 水流速度。\n根据同样的道理,如果在飞驰的火车上向前射出一束光,那么射出光的速度就应当比原来的光速快,这不就否定了光速最快的假说吗?可是,爱因斯坦用\"思维的实验\"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90]:光的速度与发光物体的速度无关。后来,这个结论被迈克尔逊的实验验证。\n迈克尔逊发明了一种用以测定微小长度、折射率和光波波长的干涉仪,这种干涉仪在研究光谱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被人们称为[迈克耳逊干涉仪](http://baike.baidu.com/view/167570.htm)。为了验证以太的存在[^91],1887年,迈克尔逊与化学家莫雷(Edward\nMorley,1838-1923年)利用这种干涉仪,作出了著名的迈克耳逊 -\n莫雷实验。这个实验不仅否定了以太的存在,并且验证了光的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无关:无论是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还是逆着地球自转方法,光的速度都是一样的。光速速绝对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基础,为此,迈克尔逊获得190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美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第一个人。\n光的速度确实与其他物体的运动速度有着本质的不同:光的速度与发光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依据这个本质特征,我们可以认为光的速度是绝对的。那么,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果光速是绝对的,时间还会是绝对的吗?\n时间是相对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思考一个想象出来的例子。通过下面的讨论可以看到,从思维逻辑的角度考虑,这个想象出来的例子相当于进行了一个实验,这也就是上面曾经提到过的、爱因斯坦所提倡的\"思维的实验\"。这样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思考正是构建数学模型的现实基础,因为构建模型需要基于现实的想象。如果可能的话,教师应当把这样的思考引入数学教学活动,这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有好处的。\n可以看到,由(A13)给出的路程模型并没有涉及到观察者,因此是一种静态的描述。如果考虑运动者与观测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这个模型也是正确的吗?对于这样一类问题,人们通常称运动者与观测者处于不同的惯性系[^92]。可以构想下面的例子。\n> ![](staticImagesd9264418a7d04c4f9187ea24c0325f08mediaimage8.jpeg)\n> height=\"2.925in\"}图A2 列车与地面看到光行走的路线\n如图A2所示,一个人在飞驰的列车上,一个人在地面上。这样,列车上的人和地面上的人就处在两个不同的惯性系。在列车的天棚设置一个发光源,在列车的地板上设置一个反光镜,从发光源向地板直射一束光,那么,两个惯性系的人看到的光行走路线将是不同的:在列车上看,光是垂直向下然后向上,如图中的(a)所示;在地面上看,光走了一个\nV 形,如图中的(b)所示。那么,应当如何解释这两种不同的情况呢?\n在具体讨论之前,我们需要认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公理,这就是:\n宇宙中所有各处的物理规律都是一样的。 (A14)\n这个公理意味着,无论是在哪一个惯性系,所用的物理学公式都应当是一样的。显然,无论是从哲学角度、还是从现实角度,这个公理都是无可挑剔的,否则我们生活的宇宙就太杂乱无章了。\n根据上面的基本公理,惯性系 A 的路程模型与惯性系 B\n的路程模型应当是一样的。因此,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建立两个(A13)式,然后分析这两个式子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式子一个是为列车上的人建立的,一个是为地面上的人建立的。\n设列车上的人所在的惯性系为 A,光走过的距离为\nx~A~,所用时间为t~A~;设地面上的人所在的惯性系为 B,光走过的距离为\nx~B~,所用时间为t~B~。用 c 表示光速,用 v 表示列车速度。显然,在惯性系 A\n中的速度应当是光速 c;在惯性系 B 中的速度应当是 c +\nv,但我们已经讨论了光速与发光物体的速度无关,于是有 c + v =\nv。这样,根据路程模型可以得到\n列车上:x~A~ = ct~A~;\n地面上:x~B~ = ct~B~。\n如果我们仍然坚持时间是绝对的:t~A~ =\nt~B~,由上面的两个式子,就必然有:x~A~ =\nx~B~,这个结果意味着:无论是在列车上的人、还是在地面上的人,所看到光走过的路线应当是一样的。但是,这样的结果与事实不符,因此,如果认可\"光速是绝对的\"这个假说就必须扬弃\"时间是绝对的\"这个假说,进而认为时间是相对的:在不同的惯性系中的时间度量是不同的,速度越快的惯性系时间流逝越慢。在这个假说下,在列车上时间的流逝要比地面上时间的流逝慢。这真是一种匪夷所思的设想,但是,现今为止所有观察的结果和实验结果都支持爱因斯坦的这种假说。\n根据这个假说,爱因斯坦借助[荷兰](http://baike.baidu.com/view/6323.htm)数学家、物理学家洛伦兹(Hendrik\nLorentz,1853-1928)所提出的一种惯性系之间的变换公式、即洛伦兹变换,建立了时间\nt~A~ 与 t~B~ 之间、路程 x~A~ 与 x~B~\n之间的变换公式,在这个变换公式中引进了著名的洛伦兹因子:γ = (1 -\nv^2^/c^2^)^-1/2^,其中 c 为光速,v 为两个惯性系之间的相对速度。\n现实意义的重要性。既然洛伦兹变换是洛伦兹最先提出的,那么,洛伦兹为什么没有提出狭义相对论呢?下面的故事说明,数学模型的现实解释是至关重要的。\n洛伦兹在研究[麦克斯韦](http://baike.baidu.com/view/4578.htm)方程时发现,如果用伽利略变换(一种基于时间绝对的变换公式)从一个惯性系变换到另一个惯性系时,会导致不同[惯性系](http://baike.baidu.com/view/30322.htm)中麦克斯韦方程、以及各种电磁效应的表达不同,这有悖于(A14)所表述的物理学的公理,这是不能被允许的。为更好地解释麦克斯韦方程,洛伦兹提出了一种新的变换[公式](http://baike.baidu.com/view/645857.htm),引进了著名的洛伦兹因子。1904年,洛伦兹正式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93]。几乎就是在相同的时间,法国数学家庞加莱(Henri\nPoincare,1854-1912)从数学的角度也研究了类似的问题,在他的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了\"洛伦兹变换\"这个词,并讨论了基于洛伦兹变换的变换群的性质。1905年,爱因斯坦把洛伦兹变换用于时空变换,提出了著名的狭义相对论。\n洛伦兹提出了洛伦兹变化、但没有提出狭义相对论的原因在于,洛伦兹没有更好地理解数学模型中变量的物理意义,特别是没有理解时间\nt 的物理意义。正如1915年,洛伦兹在评价爱因斯坦的工作时所说的那样[^94]:\n我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我墨守只有变量t可被看作是真正的时间,我的局部时间t'最多只被认为是一个辅助的数学量。\n其中洛伦兹所说的 t 是上面所说的 t~B~,t'\n是上面所说的t~A~。即便如此,爱因斯坦仍然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洛伦兹的贡献[^95]:\n可以说,没有洛伦兹变换公式也就没有狭义相对论。...\n虽然洛伦兹本人从来不认为自己的理论与狭义相对论的发现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他一生都不肯放弃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时空观念。但是他的方法确实成为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数学方法。\n还有一个事实可以进一步说明,在数学模型中理解物理意义、或者说理解现实意义的重要性。\"洛伦兹变换\"、\"相对论\"这些名词都是数学家庞加莱提出来的,但庞加莱是从哲学的角度提出的,并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些词背后的物理意义,因为他始终对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表示怀疑。\n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到,建立、并且解释模型的基础不是数学、也不是哲学,而是对现实故事本身的理解。正如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1922-)所说的那样[^96]:\n洛伦兹懂了相对论的数学,可是没有懂其中的物理学,庞加莱则是懂了相对论的哲学,但也没有懂其中的物理学。\n现在,还是回到现实世界,我们不能不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惯性系中时间不同,这是可能的吗?这个结论意味着:时间的度量是由所在惯性系决定的,这是可能的吗?也就是说,同样一个钟表,在惯性系\nA 中度量的时间与在惯性系 B\n中度量的时间是不同的,钟表的运行速度与所在惯性系有关,这是可能的吗?为什么会这样呢?\n相对时间的可能性。到目前为止,最精准的度量时间的仪器是原子钟。如果时间是相对的,那么同一台原子钟,在不同的惯性系中得到的时间将是不同的。这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实验结果表明,事实确实如此。比如,带电\nπ 介子的半衰期是一亿分之十七秒,也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带电 π\n介子每隔一亿分之十七秒粒子就要衰变一半;但是,如果把这种粒子加速到光速的\n90%\n,则半衰期将会增加两倍多,达到一亿分之三十九秒。正是根据这个原理,在科学实验中,人们利用高速的粒子加速器研究各种粒子的特性。这个结果意味着,在更快的惯性系原子钟将会变慢。\n不知道为什么,古代中国先民凭借直觉似乎感悟到:在不同的场合时间的度量是不同的,因为古代中国的几乎所有涉及到上天的故事,其中关于时间的说法是统一的:天上一日,人间数年。根据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当相对速度\nv 非常接近光速 c\n时,洛伦玆因子γ可以非常大,这样,相对时间也可以相差非常大。借助现代科技,人们在宇宙射线中发现,氢原子的原子核的速度与光速相差无几,如果按照地球的时间计算,这种质子穿过银河系的时间需要10万年,但按质子所在惯性系的时间,只需要5分钟。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生活在这种质子所在的惯性系中,地球上已经过了10\n万年,对于这个人才过了5分钟,这比\"天上一日,人间数年\"的说法还要浪漫。\n可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原因就是,在不同的惯性系物体的存在形式不同。为此,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的基础上,给出了著名的质能变换公式\nE = mc^2^,\n其中 E 表示能量,m 表示质量,c\n表示光速。这个质能变换公式告诉我们,任何物质中都蕴含着大量的能量,比如,通过公式可以计算得到:一克物质中蕴含着\n9×10^13^\n焦耳的能量,足以把22吨的水从零度加热到沸腾,这个公式也为制造原子弹奠定了理论基础。进一步,这个公式还意味着,随着速度的增加,物体的动能增加,物体的质量也增加,因此钟表就变慢了。或许可以想象,随着速度的增加,人的新陈代谢也就变慢了。\n通过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到,一个简单的路程模型,其中蕴含了多么深刻的物理意义。当然,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不可能讲述这些内容,只是希望中小学教师能够通过这个例子更加重视模型的现实性,包括总量模型(加法模型),也包括植树模型和工程模型。\n话题24 几何学的由来\n使得图形成为数学研究对象的真正动力,是土地测量等生产实践的需要。几乎所有国家的数学史都认为几何学起源于古埃及,几何学之所以能够在古埃及萌芽并且得以发展,与古埃及人的生活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埃及地处干旱荒芜的非州北部,只有周期出现的尼罗河泛滥才给这片土地带来生机。尼罗河每年6月份开始泛滥,洪水大约维持4个月,于是人们每年10月在土地干涸后开始播种,第二年尼罗河泛滥前收获完毕。当时洪水泛滥之宏伟是难以想象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n前484-前425)曾经到过埃及,他在著作《历史》一书中记载[^97]:\n尼罗河在泛滥的时候,它不仅泛滥到三角洲上去,而且也泛滥到被认为是属于利比亚和阿拉伯的那些地方上去;它泛滥到距离两岸有两天的路程的地方,有时远些,有时则近些。\n当尼罗河泛滥到地面上来的时候,只有市镇才可以被看到高高地在水面之上并且是干燥的,和爱琴海上的岛屿非常相似。只有这些市镇露在水面之上,而埃及的其他地方则完全是一片水。...\n船只实际上就是经过金字塔的近旁的 ... 。\n尼罗河泛滥对于古埃及人们的生活以及经济发展影响重大,以至于政府的税收政策也与洪水的泛滥有关。国家规定:根据每年洪水的高度和耕种的土地面积大小征税,关于这一点,希罗多德在《历史》这部书中是这样记载的:\n如果河水冲毁了一个人分得的土地的任何一部分土地,这个人就可以到国王那里去把发生的事情报告他;于是国王便派人前来调查并测量损失地段的面积;今后他的租金就要按照减少后的土地面积来征收了。我想,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做法,埃及才第一次有了量地法,而希腊人又从那里学到了它。\n希罗多德是公元前五世纪的人,他关于古希腊人是从古埃及那里学到几何学的论述应当是有道理的。现在通用的英文几何一词geometry源于古希腊语\nγεωμετρια,就是土地测量的意思,因为这个词是由 γη(土地) 和\nμετρια(测量)复合而成。\n古埃及人发明几何学完全是为了实际的需要,他们创造了一套有效的计算土地面积的方法,包括三角形、长方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还包括计算圆面积的近似公式。金字塔是人类创造的奇迹,金字塔的建造表明古埃及人已经掌握了相当精确的几何学知识。以其中最大的的胡夫(Khufu)金字塔为例,这是一个底为四方形的锥形体,原高146.5米(现在高138米),底边原长233米(现在长227米)。令人吃惊的是[^98]:四个底边长度的误差仅为1.6厘米,这是底边长度的1/14000;四个底边直角的误差仅为12分,是直角的1/270000。这是一个在今天都是很难把握的精度,而胡夫金字塔却是兴建于公元前2760年,距今近5000年。\n西方哲学家普遍认为哲学是从古希腊的学者泰勒斯(Thales,约前624-前546)开始的,并且认为在那个时代哲学与科学不分,这就意味着科学也是从泰勒斯开始的。泰勒斯生平无考,但很多书中都记载他成功地预言了一次日食,希罗多德在《历史》这部书中对这个事件进行了生动的描述:\n...\n战争正在进行时,发生了一件偶然的事件,即白天突然变成了黑夜。米利都人泰勒斯曾经向伊奥尼亚人预言了这个事件,他向他们预言在哪一年会有这样的事件发生,而实际上这话应验了。美地亚人和吕底亚人看到白天变成了黑夜,便停止了战争,而且他们双方都十分盼望达成和平的协议。\n据现代天文学家推测,那次日食是在公元前585年5月28日。于是,依据上述逻辑,哲学和科学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那正是中国的春秋时代。令人惊讶的是,也正是在那个时代,在中国黄河流域也创造出了灿烂夺目的文化,其代表人物有: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等。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有一定的必然联系?不可得知。\n泰勒斯曾游历埃及,在那里学到了经验几何,从《希腊数学史》中记载的两件事情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99]:一件事情是泰勒斯曾经通过人的身高与影长之间的关系推算金字塔的高度,这大概要用到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泰勒斯曾经用\"军帽测河宽\",为了测量河的宽度,一个人戴着军帽压低帽檐使得眼睛正好能看到对岸,然后转过身来测量在平地上能看到的对应点的距离,这便得到了河的宽度,这大概要用到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知识。\n泰勒斯没有停留在经验几何,他在图形描述的基础上开创了几何学的抽象。雅典柏拉图学院的后期的导师普罗克洛斯(Proclus,410-485)在著作《几何学发展概要》中述说,泰勒斯发现了下述几何命题并给于证明:圆的直径将圆平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两直线相交对顶角相等;角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虽然泰勒斯的证明还是非常原始的,但是他所述说的命题本身却已经是相当抽象、相当规范了,这些命题依然是当今初中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几何学的真正成为一门学科,还是从欧几里得开始的。\n话题25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n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对于几何学、乃至数学的贡献,几乎怎么评价都不过分,直到十九世纪末叶,欧几里得几乎与几何学还是同义词。\n欧几里得的书更准确地应当称为《原本》[^100],因为原书的题名为希腊文\nΣτοιχεία,这是希腊文\"定理\"一词 Στοιχείου\n的复数形式,因此原书直接的意思是\"诸定理\"[^101],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为Elementa,现代西方普遍沿用拉丁文译名,比如英文翻译为\nElements,就是\"原本\"的意思。\n人们关于欧几里得的生平所知甚少,普罗克洛斯的著作《几何学发展概要》中记载,他是托勒密一世(Soter\nPtolemy,\n前367-前283)时代的人,现在普遍认为欧几里得大约生于公元前325年,死于公元前265年[^102]。欧几里得早年在雅典学习,后受托勒密一世的邀请来到了亚历山大图书馆。因为欧几里得的活跃时代比亚里士多德大约晚50年左右,他的思想方法应当是受到了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影响。据说,欧几里得《原理》的初稿是他在亚历山大城图书馆教书时使用的教材[^103]。\n最初的《原理》包括十三卷,每卷的结构基本是一样的,由定义和命题两部分组成,只是在第一卷给出定义的同时还给出了公理和公设。欧几里得已经把握住数学研究的根本:通过定义给出概念,得到了数学研究的对象;建立公理和公设,构建了数学研究的前提;利用演绎推理验证命题,规范了数学的论证过程。可以看到,欧几里得的《原本》构建了数学公理化体系的雏形,为未来数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范例。\n欧几里得《原理》的开篇就给出了23个定义[^104],这些定义描述了平面几何研究的基本对象,依次为:点、线、面、角、多边形、三角形、平行线。事实上,通过长期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人们已经创建了这些术语并且能够用这些术语进行交流,说明人们已经清楚这些术语的含义。但是,要明确给出这些术语的定义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不仅需要把握术语含义的本质,还必须进行高度的抽象概括。现在我们来分析欧几里得给出的定义,关于点、线、面是这样(其中序号是原序号):\n1. 点是没有部分的。2. 线只有长度没有宽度。5.\n面只有长度和宽度。\n进一步,他又定义了直线和平面:\n4. 直线是它上面的点一样的平放着的线。7.\n平面是它上面的线一样的平放着的面。\n关于角、平角、直角和垂直是这样定义的:\n8. 平面角是在一平面但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两条相交线相互的倾斜度。\n9. 当包含角的两条直线是一条直线时,这个角叫做平角。\n10.\n当一条直线和另一条直线交成的邻角彼此相等时,这些角的每一个叫做直角,而且称其中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条直线。\n还有一个定义是必须提到的,这就是第23个定义也就是最后一个定义,是于关平行线的:\n23.\n平行直线是在同一平面内的直线,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在不论哪个方向它们都不相交。\n欧几里得的定义是幼稚的,这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定义中使用了没有定义的术语,比如长度和宽度;其次,定义中使用了\"没有部分的\"、\"只有长度没有宽度\"、\"一样的平放着\"等令人费解的描述。我们称这样的定义为具有物理属性的定义。\n虽然欧几里得的定义是幼稚的,可是,即便是在两千多年以后的、科学技术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能够给出比欧几里得的更好的、具有物理属性的定义吗?或许可以这样认为,数学知识的最后确立通常需要两步抽象:第一步抽象是为了创造新的方法,就像欧几里得所作的这样,这样的抽象往往带有物理属性;第二步抽象是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些方法,就像下一个话题将要讨论的希尔伯特所作的那样,第二步抽象就是要尽量摆脱物理属性。\n欧几里得更重要的工作是给出了公理和公设,正如亚里士多德所希望的那样。在《原理》中,欧几里得给出了五个公理和五个公设。五个公理是:\n1. 等于同量的量彼此相等。\n2. 等量加等量,其和相等。\n3. 等量减等量,其差相等。\n4. 彼此能重合的物体是全等的。\n5. 整体大于部分。\n这五个公理是超出数学的,符合人们生活的经验和思维的常理,这五个公理的表述简洁高雅,体现了数学的美。但是,其中第四条中存在一个隐患,这就是使用了意义不明的\"重合\"这样的术语,要实现图形的重合就必然要涉及图形的运动,但欧几里得的整个几何体系中都没有涉及到图形的运动。在下一个话题可以看到,希尔伯特修改了这个公理。欧几里得《原理》中的五个公设是:\n1. 由任意一点到任意一点可以作直线。\n2. 一条有限直线可以继续延长。\n3. 以任意点为心及任意的距离可以画圆。\n4. 凡直角都相等。\n5.\n同平面内一条直线和另外两条直线相交,若在某一侧的两个内角的和小于两个直角,则这两条直线经无限延长后在这一侧相交。\n这五个公设都是关于图形以及图形关系的假设,这些假设也是基于人们的直观经验。或许是因为所涉及的问题过于具体,这五个公设的描述远远没有五个公理那样优雅。\n前三个公设是关于作图的。欧几里得对于几何作图情有独钟,《原理》中的第一个命题就是关于作图的:对于给定线段,可以做边长等于这个线段的等边三角形。很可能欧几里得希望通过作图来说明几何图形的存在性,后来,这三个公设就成为\"尺轨作图\"的依据[^105]。\n第四个公设是不必要的,因为从定义9可以确认周角为两个平角,如果用360度来刻画周角的,那么由定义10可以知道所有的直角都是90度,因此根据公理1所有的直角相等。\n第五个公设的叙述最为繁杂,从这个繁杂的叙述中可以体会到欧几里得给出这个公设时的犹豫不决。欧几里得没有从正面回答平行线的问题,既没有给出平行线存在的公设、更没有给出平行线唯一存在的公设[^106],比如,没有直接给出下面这样的公设:\n同平面内一条直线和另外两条直线相交,若一侧的两个内角和等于两个直角,这两条直线平行。若两个内角和小于两个直角,这两条直线经无限延长后在这一侧相交。\n我们仔细分析《原理》的定义、公理和公设就会发现,欧几里得是非常谨慎的,他希望在有限的空间来研究几何学的问题,比如,在教室这么大的范围、或者在课桌这么大的范围。因此,我们在进行平面几何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尊重欧几里得的初衷,不要把平面几何的概念和定理应用于很大的空间[^107]。因为想像是需要凭借经验的,在欧几里得的那个时代,人们能够经验、能够感知的空间是相当有限的,比如,对于永远延长下去的直线是无法想像的,对于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更是无法想象的。事实上,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那么,能在地球表面上能划出一条永远延长下去的、欧几里得所定义的直线吗?进一步,能够确立两条永远延长下去并且永远平行下去的直线吗?\n无论如何,欧几里得所创造的几何学使得数学向科学迈出了强有力的一步,从欧几里得开始,作为科学的数学就开始扬帆起航了。\n话题26 几何基本概念的进一步抽象\n人们普遍认可,希尔伯特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在1900年巴黎召开的世界数学家大会上,希尔伯特做了题为《数学问题》的重要讲演,在讲演中针对未来数学发展提出了的23个问题,现在这些问题的大多数得到了解决,问题的解决过程极大地促进了二十世纪数学的发展。\n与高斯一样,希尔伯特也是哥廷根大学的教授,但比高斯整整晚100年,在这里我们能体会到哥廷根大学学术传统之深远。希尔伯特于1899年出版了他的著作《几何基础》,后来又有多次修改,最后一版是1930年的第七版,而这部著作的初稿就是纪念高斯的讲座笔记。关于几何学的研究对象,希尔伯特认为最初的定义应当是形式化的,我们在话题8中曾经引用过他的解释:\n欧几里得的关于点、线、面的定义在数学上并不重要,它们之所以成为讨论的中心,仅仅是因为公理述说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无论是称它们为点、线、面,还是称它们为桌子、椅子、啤酒杯,最终推理得到的结论都是一样的。\n这样,希尔伯特就形成了他的形式化公理体系的基本理念。虽然希尔伯特扬弃了欧几里得的借助物理属性的论述方法,但与欧几里得的《原理》一样,希尔伯特《几何基础》开宗明义也是定义,只是这些定义完全是符号化的:\n定义 设想有三组不同的对象:第一组对象叫做点,用A,B,C,...\n表示;第二组对象叫做直线,用a,b,c,...\n表示;第三组对象叫做平面,用α,β,γ,...\n表示。点也叫做直线几何的元素;点和直线叫做平面几何的元素;点、直线和平面叫做空间几何的元素或空间元素。\n为什么最初的定义必须符号化呢?这是因为,凡是具体的定义就一定会出现悖论,也就是说,如果研究对象的定义不摆脱物理属性,就一定会出现悖论。比如,欧几里得几何关于点的定义是具有物理属性的:点是没有部分的那种东西。那么,依据这个定义就无法解释:两条直线相交必然交于一点,因为无法理解两条直线相交于没有部分的东西。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意义不明的命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将研究对象符号化。事实上,只有符号化才能实现最高度的抽象,并且,只有通过对于符号的计算或者推理,才可能真正地消除经验的直觉,才可能得到更为一般的结论。\n如果实现了符号化,那么,几何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一堆字母了。对于字母如何研究呢?这就要研究那些被定义了的字母之间的关系。在处理了几何学的研究对象之后,希尔伯特就通过公理的形式给出了描述对象之间的关系术语。事实上,要明晰地定义这些术语也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引用希尔伯特公理体系中的一部分,从中感悟希尔伯特是如何构建术语来表示研究对象之间关系的[^108]:\n第一组公理:关联公理。\n(1)对于两点A和B,恒有一直线a,它同A和B这两点的每一点相关联。\n(2)对于两点A和B,至多有一直线,它同A和B这两点的每一点相关联。\n(3)一直线上至少有两点,至少有第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n(4)对于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任意三点A,B和C,恒有一平面α,它同A,B和C这三点的每一点相关联。\n(5)对于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任意三点A,B和C,至多有一平面,它同A,B和C这三点的每一点相关联。\n(6)若直线a上的两点A和B在一平面α上,则a的每一点都在平面α上。\n(7)若两平面α和β有一公共点A,则它们至少还有一公共点B。\n(8)至少有第四点不在同一平面上。\n第二组公理:顺序公理\n(1)若点B在点A和点C之间,则A,B和C是同一直线上的不同点,这时,B也在C和A之间。\n(2)对于两点A和C,直线AC上至少有一点B,使得C在A和B之间。\n(3)一直线上任意三点中,至多有一点在其他两点之间。\n(4)设A,B和C是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设a是平面ABC的一直线,但不通过A,B和C这三点中的任一点,若直线a通过线段AB的一点,则它必定也通过线段AC的一点,或者线段BC的一点。\n除了上面的两组公理之外,希尔伯特公理体系中还有三组公理:第三组公理(合同公理)的核心是规定了研究对象之间的相等关系,包含了欧几里得几何中所说的全等[^109]。第四组公理(平行公理)的核心是规定了平行线的唯一性。第五组公理(连续公理)的核心是引进了无穷集合的概念。\n这样,经过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包括希尔伯特在内的一批杰出数学家的努力,通过研究对象的符号化、证明方法的形式化、论证逻辑的公理化,现代数学的根基就逐渐建立起来了。但我们也应当看到,这种扬弃现实背景的数学也使数学失去了外在的动力,关于这一点,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伊曼(John\nvon Neumann, 1903-1957)有过清晰地论述[^110]:\n数学思想来源于经验。...\n换句话说,在距离经验本源很远很远的地方,或者在多次\"抽象的\"近亲繁殖之后,一门数学学科就有退化的危险。\n也正因为如此,现代数学家们更加努力地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发展数学的源泉。这也提醒数学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悟数学的现实性,从而让学生感悟数学的思想,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思维的经验。\n话题27 长度单位的确定\n关于几何学、或者说关于空间的研究,庞加莱曾经说过[^111]:\"如果没有测量空间的工具,我们便不能构造空间。\"因此,几何学所研究的空间本身是人为设定的,设定的基础就是度量,度量的基础就是两点间距离,两点间距离是由长度单位决定的。\n几乎所有古老民族,对空间的界定都远不如对时间的界定那样重视。人们最初度量距离的参照物都是人体的外在器官,因为这样的度量是便捷的、也是形象的,甚至现今的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言谈中仍然广泛使用这样的度量:比如\"拃\",即大拇指与中指之间的距离;比如\"庹\",即两臂张开之间的距离;比如\"步\",即人正常行走的步幅。正如《孔子家语》中所说:\"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事实上,现在人们常说的\"拃\"就是古代中国的\"尺\",是成年男人拇指到中指伸展后的距离;还有一个距离单位为\"咫\",是成年女子拇指到中指伸展后的距离。人们常说的成语\"咫尺之间\"意味的是男人的度量和女人的度量,这两种度量之间的差距是不会很大的。\n虽然这样的度量是便捷的,但这样的度量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是不确切的,于是人们在这种度量的基础上规定了\"尺\"的大小。商代的一尺约合现在的17厘米,一丈十尺就是现在的1.70米左右,相当于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据说\"丈夫\"一词就是由此而来。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统一中国之后,首先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统一了全中国的度量衡,其中明确规定了\"尺\"的大小,当时规定的一尺约合现在的23.1厘米。据《[史记](http://baike.baidu.com/view/10088.htm)》中的记载,西楚霸王项羽(前232---前202)身高八尺有余,更有《[汉书](http://baike.baidu.com/view/18673.htm)·项籍传》中记载项羽:\"长八尺二寸,力扛鼎,才气过人。\"由此可以推算,项羽身高约合现在的1.89米,真是高大魁梧。\n现在,全世界统一使用的长度单位米(meter)源于法国。1790年,法国科学家特别委员会提出建议,定义\"米\"为巴黎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为了使用方便,1889年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把长度单位\"米\"固化,用一根相当于这个长度的、截面呈X型的铂铱合金棒为\"米\"的基准,人们称之为\"米原器\",这是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确定的长度标准,这个\"米原器\"现在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的地下室中。但是,凡是固化了的东西就必然会因为时间、或者其他种种原因而有所改变,这不利于精确地刻画距离。于是,当人们已经能够很精确地测定时间和光速以后,1983年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下述定义:米的长度为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所经过的距离。回忆我们曾经讨论过的路程模型:距离\n= 速度 ×\n时间,那么,在对距离\"米\"的规定中:速度为光速,时间为1秒。因此,正如我们在话题23中所说的那样,距离是由速度和时间定义的,人们称这样定义的距离单位为\"光秒\"。显然在光秒中,前者为速度、后者为时间。\n虽然这个定义非常精确,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是喜欢使用传统的度量名称或标准,比如在中国,就把传统的\"尺\"定义为\"米\"的1/3,把传统的\"里\"定义为\"千米\"的1/2,并且称\"千米\"为公里。在英联邦国家和美国,还是习惯用传统的、源于罗马千步(mille\npassus)的英里(mile)。英里与米的换算非常复杂:1英里 = 5280 英尺\n=1609.344 米。其中的英尺的英文为\nfoot,是脚的意思,即用成年男子一只脚的长度作距离的单位。由于脚的长度因人而异,16世纪的德国人采用了一个折中的方法,在一个礼拜日,把从教堂里走出来的16个成年男子集中在一起,测量每人左脚的长度、加在一起除以16,定义这个平均脚长为foot,使用至今。\n在现今社会,有两个长度单位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一个长度单位是\"纳米\",为了度量小;一个长度单位是\"光年\",为了度量大。\n纳米是一个非常小的长度单位。纳米只有一米的十亿分之一,大约有四个原子的大小。纳米的国际公用名称为nanometer,缩写为nm,其中字头nano来源于希腊语,是侏儒的意思。这个度量单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材料科学发展的需要:一门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就是纳米技术。科学家们在研究物质的构成时,发现在1-100纳米的尺度下隔离出来的几个、几十个原子或分子,可以显著地表现出许多新的特性,这个发现使得人类第一次能够按照自己的意识直接操纵单个原子或者分子,并且通过各种组合的方法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这种在纳米级单位制造具有特定功能产品的技术,就被称为纳米技术。\n光年是一个非常大的长度单位。光年这个长度单位是指光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行走1年所通过过的距离。我们知道,光1秒钟能够围绕地球转\n7.5\n圈,因此,光年这样的距离在地球上是不可想象的。但脱离了地球,表示距离就需要用到光年了。地球处于太阳系,其中恒星太阳拥有太阳系质量的99.87%,凭借着这样的质量,太阳吸引着八颗大行星和二百多颗小行星围绕它旋转,地球是其中的一颗大行星,距离太阳大约为1亿5千万公里。太阳系又是银河系中众多星系中的一个,太阳系距离银河系中心28000光年,而银河系的直径大约为10万光年。银河系外还有众多的河外星系,距离银河系最近的是仙女座星系,距离银河系大约220万光年,仙女座星系的直径是16万光年,比银河系还要大许多。至今为止,人们已经发现了10万多个河外星系。\n话题28 曹冲称象与浮力\n在中国,曹冲称象的故事几乎是妇孺皆知,这是古代中国理解并且有效地利用浮力的生动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后汉三国时期。据《三国志·魏书》记载:\"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歧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曹操)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置,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n这段描述大概就是曹冲称象故事的依据,其中利用了\"等量的等量相等\"这个公理。\n关于阿基米德如何发现浮力大小的故事也几乎是人人皆知的。这个故事可能是真的,但这个故事所述说的结论可能是不正确的,我们来分析这个问题。\n阿基米德生在西西里岛的叙拉古,除了访问过古埃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以外,大部分时间也生活在这里。叙拉古王海尔翁二世(Hieron\nⅡ,前275-前215)打造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他怀疑工匠参入了银,于是让阿基米德验证。为此,阿基米德苦思冥想多日,一次他在公共浴池洗澡,看到浴缸溢出的水受到启发,想出了问题的答案。据说当时的阿基米德兴奋地爬出浴缸,赤身裸体跑回家,一路大喊[^112]:\"我发现了!我发现了!\"这个故事结尾的描述可能是人们添枝加叶的渲染,但这个故事还是富有哲理的。阿基米德可能是这样想的:如果把王冠放到放满水的容器中,从溢出的水的多少就可以知道王冠的体积;那么,由纯金的比重、或者相同体积纯金的重量,就可以知道纯金王冠的理论重量;然后再称一下打造好的王冠的实际重量,如果重量不一样则说明王冠不是纯金的。可以看到,这个判断过程根本不涉及浮力的问题,至多与\"曹冲称象\"同出一辙,利用的是\"等量的等量相等\"这个公理。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人们通常认为的这个故事的结论,即阿基米德由此得到浮力原理是不正确的。但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那就是阿基米德曾经对对浮力进行过深入的研究。\n阿基米德关于浮力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集中在他的《论浮体》这本著作之中[^113],这本著作后来成为流体静力学的经典。其中的命题2是非常重要的:处于静止状态的任何流体的表面都是其中心与地球中心相同的球体表面。这个命题不仅述说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并且述说了静态流体表面也是一个球面,这便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表面张力。这样的述说深刻地刻画了海洋表面的形状,特别是在这个命题的论证过程中阿基米德利用了球面上的最短距离、即大圆的概念。\n人们通常所说的阿基米德原理与其中的命题6有关:如果把一个比流体轻的固体施力沉入流体中,则固体会受到一种浮力作用,这个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流体重量与固体本身重量的差。后来人们把这个命题简化为:物体在流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流体的重量。这就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物理学教科书中,都要阐述的阿基米德原理。正是基于这个原理,人们在谈论一条船可能承载重量时,使用的术语就是船的排水量。现在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是美国海军1989年服役的林肯号,舰长332.9米,宽40.8米,吃水11.9米,满载排水量为10.2万吨,甲板面积比三个足球场还要大。而超大型油轮的满载排水量则要超过45万吨。\n话题29 统计学的由来\n我们在问题26中谈到,统计学研究的基础是数据,因此,学习统计学要培养数据分析观念。通过对统计学由来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n人们对于数据的理解是逐渐加深的。事实上,在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调查的重要性,知道如何调查和记录数据,知道利用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判断和决策。比如,史前时代人们用刻痕或者结绳等方法来纪录事情,这显然比算术的起源还要早。\n中国在周朝就设有专门负责调查和记录数据的官员,被称为司书。据《周礼·天官·冢宰》中的记载,国家设立\"司书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八人。\"这些官吏的主要工作是负责\"邦之六典\n... 以周知入出百物 ...\n以知田野夫家六畜之数。\"在《管子·问》这本书中还提到六十五问,这里的\"问\"是\"调查\"的意思,因此,六十五问实际上是65个调查科目,其中大部分科目是与管理国家有关的数据,这些调查科目即便是对现今社会的管理也是很有启发的。比如,\n问死事之孤未有田宅者有乎?问少壮而未胜甲兵者几何人?问国之有功大者何官之吏也?问独夫寡妇孤寡疾病者几何人也?问乡之良家其所牧养者几何人矣?问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人之开田而耕者几何家?士之身耕者几何家?子弟以孝闻於乡里者几何人?余子父母存,不养而出离者几何人?士之有田而不使者几何人?外人之来从而未有田宅者几何家?国子弟之游於外者几何人?贫士之受责於大夫者几何人?外人来游在大夫之家者几何人?男女不整齐,乱乡子弟者有乎?余子之胜甲兵有行伍者几何人?问男女有巧伎,能利备用者几何人?处女操工事者几何人?问一民有几年之食也?问兵车之计几何乘也?士之急难可使者几何人?可以修城郭补守备者几何人?城粟军粮其可以行几何年也?吏之急难可使者几何人?所捕盗贼除人害者几何矣?\n可惜我们已经找不到当时的调查结果了,因此不可能确切地知道当时是如何记录数据和进行数据处理的,但可以想象,其中很可能会涉及到\"平均数\"或者\"众数\"的概念。\n在古罗马,第6世王图利乌斯(Tullius,前578-前534)时代就设立了监察官(censors),为了税收和征兵,每5年做一次人口和财产登记。人口调查census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ensere,就是税收的意思。在古印度,大约在公元前300左右成书的《印度经典(Arthasastra)》中详细记述了应当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书中还规定了村里会计的职责[^114]:\n记录哪些家庭纳税,哪些没有纳税;不仅要登记村中四个等级居民的人口总数,还要登记种田人、养牛人、商人、工匠、体力劳动者、奴隶,以及每户拥有的两条腿和四条腿的动物的准确数据。\n从历史的回顾中可以看到,最初的统计学(数据收集和分析)是与管理国家有关的。统计学这个词最初是德文statistieken,由德国统计学家阿亨瓦尔(Achenwall,\n1719-1772)创造的,这个词源是由古拉丁文status这个词演变过来的[^115],原意是国家、政府。阿亨瓦尔解释他所创造这个词的意思为:\"由国家来收集、处理和使用数据。\"英文统计statistics一词最早出现在统计学家辛克莱(Sinclair,1754-1835)主编的、于1791-1799年期间出版的21卷《统计报表(Old\nStatistical\nAccount)》上,这个报表对166个科目进行了调查,内容涉及苏格兰的历史、地理和社会。在第10卷中,辛克莱说到statistics这个词来自德文,并且解释到[^116]:\n在德国,这个词的意思是以考察国家政治力量或者有关国家事物为目的的调查,而我现在添加的意思是以考察国民的幸福程度以及改善途径为目的的调查。我想一个新的词汇会吸引更多的公众关注就坚决用了这个词,希望它能与我们的语言完美融合。\n正如辛克莱所希望的那样,统计学逐渐扩展到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各个方面,人们已经清楚的知道,为了更好地管理或者决策,就要了解管理或者决策的对象,而为了更好地了解对象,除了定性分析以外还应当通过数据进行定量分析。\n为了便于数据分析,需要在不损失信息的前提下,对看起来杂乱无章的数据进行归纳和整理是必要的。现存的文献表明,第一个对大量的统计资料进行系统地、卓有成效地整理的是英国统计学家格朗特(John\nGraunt,1620-1674)。那是瘟疫大面积在欧洲流行的时代,伦敦的有关机构出版了有关死亡原因的每周报表,格朗特对这些报表进行了认真地整理和分析,于1662年出版了《死亡报表的自然和政治观察》,其中首次揭示了男孩的出生率高于女孩的事实。受格朗特的影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m\nPetty,1623-1687)于1690年出版了《政治算术》,这是第一部利用数量分析进行国情国力比较的著作;英国天文学家哈雷(Edmond\nHalley,1656-1742)于1693年发布了布雷斯劳人口死亡率表、出版了《人口死亡率下降估计》,第一次利用数据探讨了死亡率与年龄的关系,提出了如何对死亡率进行估计的问题。\n但是,上面所说的数据整理和分析的方法都没有考虑数据的随机性,使用的仍然是确定性的数学方法,人们称这样的统计方法为描述数据分析。\n随着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人们开始认识到必须认真地对待数据的随机性,这发端于十四世纪后的航海保险、人寿保险等商业活动。1384年,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诞生了第一份具有现代意义的保险单,这是承保由法国南部的阿尔兹到意大利比萨的货物运输,保险单上有明确的保险责任,也有明确的保险金额。显然,发生航运事故是一个随机事件,确定保险金额的多少应当与这个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有关,而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又与船体结构、航行线路、航行季节等因素有关。人们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为概率,这个概率的确定不能凭借主观臆想,必须考虑上述各种因素、特别是需要通过对以往数据的分析进行推断。\n发行股票是吸引社会资金的有效方法。一般来说,对于需要资金的企业,可以采取两种方法筹措资金:一种方法是银行贷款,一种方法是发行股票。采用后一种方法往往比前一种方法更加稳妥,因为后一种方法吸引了更多的股东参与企业的发展,虽然要利益均摊,但也分散了风险。对应于筹措资金的两种方式,社会上的闲散资金也有两种使用方法:一种方法是银行储蓄,一种方法是风险投资。采用后一种方法往往比前一种方法回报会更大一些,但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在各种风险投资的项目中,最为简洁的方法就是购买股票,根据这种需求,就出现了股份有限公司和股票交易市场。世界上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世界上第一个证劵交易所成立于1773年,是在伦敦的约那森咖啡馆,这是伦敦证劵交易所的前身。\n在自由经济市场,股票价格的变化也是随机的。为了便于投资者了解股票价格的变化情况,股票交易市场制定了股票价格指数,统一表示这个变化,比如道·琼斯指数。道·琼斯指数是美国的股票价格指数,是道·琼斯公司的创始人查理斯·道(Charls\nDow,1851-1902)于1884年开始编制的,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股票指数。道·琼斯指数在本质上是计算部分有代表性的上市企业的股票价格平均数[^117],最初选用的是11种运输企业的股票;1897年起选用了20种工业和运输企业的股票;后来代表性股票逐渐扩大到65种,延续至今。\n可以看到,对于保险和股票,人们得到的数据是随机的,并且,人们只能利用那些历史的、随机的数据对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推断。可以想象,这样一类随机发生的事情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是大量存在的,因此,为了分析、研究、解决这样的一类问题,需要建立一种与传统的统计、即与描述数据分析不同的方法,人们称这样的统计方法为推断数据分析。\n我们通过现代统计学使用频繁的回归方程,进一步说明推断数据分析的思维内核。英国遗传学家高尔登(Francis\nGalton,1822-1911)为研究子女的身高与双亲身高之间的关系,于1885年征得了205对夫妻与他们的938个成年子女的身高。经过对数据的认真分析,高尔登发现,虽然有父母高儿女也高、父母矮儿女也矮的普遍趋势,但是在给定父母身高后,儿女的平均身高却\"回归\"到全体人的平均身高,他称这个现象为普遍回归定律,于1886年发表在他的论文《遗传结构中的趋中回归》之中。后来,近代统计学的奠基人之一、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Karl\nPearson,1857-1936)从统计学的角度证实了这个定律[^118]。如果用x和y分别表示父母和儿女的身高,那么,定律认为:在x给定条件下y的均值趋于一个常数。后来人们把这个给定条件的均值称为回归模型。特别是,当x与y服从二维正态分布时,这个条件均值是一个线性关系:\ny = α + ρx,\n其中 ρ\n被称为相关系数。与均值和方差一样,相关系数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数量指标。\n无论如何,人们已经知道数据是包含着信息的,通过对数据分析能够知道很多事情,正如美籍印度裔统计学家C.R.劳(Rao,1920-)所说的那样[^119]:统计分析的形式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变化着,但是\"从数据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归纳和揭示\"作为统计分析的目的却一直没有改变。也正如《大美百科全书》对于统计学的定义[^120]: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统计学是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其目的是为了对一些不确定的事物进行较准确的推断。\n话题30 概率的定义和基于概率模型的估计\n在上一个话题中,涉及到了概率。在这个话题中,我们将从逻辑的角度讨论概率,然后再用一个例子说明:如何利用逻辑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得到合理的统计学的估计方法。这个分析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概率,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统计学的方法。\n用A表示一个集合,用x表示一个元素。我们在话题16中曾经讨论过,对于纯粹数学而言,元素与集合的隶属关系必须是确定的:如果元素x属于集合A,那么,这个元素就永远属于集合A;这个元素不属于集合A,那么,这个元素就永远不属于集合A。这就说明,元素x要不就属于集合A,要不就不属于集合A,二者不可得兼。但是,如果用集合A表示一个由随机结果组成的集合时,就必须对这个说法进行一些修正,通过下面的讨论可以看到,这个修正并不是本质的。\n称由随机结果组成的集合为随机事件。我们仍然用A表示由随机结果组成的集合,这样,一个集合表示的是一个随机事件。既然是随机事件,那么元素x可能属于集合A、也可能不属于集合A,用p表示随机事件A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即用p表示元素x属于集合A的可能性的大小,并且称这个可能性的大小为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表示为\np = P(x∈A)。\n有时,也把 P(x∈A)\n简写P(A)。一般的情况下,人们认为这个概率是事物的一种属性,这个属性不会因为时间或者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即便这个概率是未知的,但概率本身是不变的[^121]。\n可以看到,虽然我们修改了元素x与集合A之间隶属关系的同一律,但仍然保留了元素x属于随机事件A概率本身的同一律,所以说并没有进行本质的修改。这样,就可以把概率看作对集合A大小的一种度量。有了度量,传统的数学方法就有了用武之地。\n如果认为一件事件不能发生,则表示为p = 0;一件事件必然发生,则表示为p =\n1;因此,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认定\n0 ≦ p ≦ 1,\n即p越接近0则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小,越接近1则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n进一步,用 Ω\n表示所有的可能结果所组成的集合,用B表示随机事件A不发生的那些可能结果所组成的集合,即B\n= Ω -- A,那么,由话题11的讨论可以得到:A ∪ B = Ω 和 A ∩ B = φ,其中 φ\n表示没有结果的集合,称之为空集。因为 Ω\n包含了所有可能结果(当然也包括了φ),可以得到:\nP(x∈Ω) = 1,P(x∈φ) = 0。\n通过这个结果可以得到:\nP(x∈A) = p,P(x∈B) = 1 - p。\n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的交流中,人们可以这样表述概率p: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100p%。比如,当概率p\n= 0.8时则说: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80%。\n那么,如何才能知道概率p的大小呢?如果从纯粹数学的角度思考,概率是被定义出来的。最初的概率定义是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Laplace,\n1749-1827)给出的。拉普拉斯在1814年出版的一本小册子《概率的哲学导论》中写道[^122]:\n机遇理论的要义是:将同一类的所有事件都化简为一定数目的等可能情况。即化简到这样的程度,我们可以等同地对待所有不确定的存在,并且确定欲求其概率那个事件的有利情况的数目,此数目与所有可能情况之比就是欲求概率的测度。简而言之,概率是一个分数,其分子是有利情况的数目,分母是所有可能情况的数目。\n几乎现在所有教科书中,关于概率的定义都采用了拉普拉斯上文中的最后一句话:概率是一个分数,分子是有利情况的数目,分母是所有可能情况的数目。人们称这样的定义为古典概率。如果用A表示所要求概率的那个事件,用m表示有利情况的数目,用n表示所有可能情况的数目,那么,所定义的概率就是:P(A)\n= m/n。\n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到拉普拉斯的定义是有条件的,有两个条件是必须成立的,一个条件是:等同地对待所有不确定性结果的存在,因此,拉普拉斯所说的事件是等可能事件;另一个条件是:所有可能情况的数目是有限的,因此,拉普拉斯所说的事件所有可能结果的个数是有限的。比如,考虑掷骰子的问题,那么,上述第一个条件要求骰子必须是均匀的,或者说,必须假定骰子是均匀的,这就保证了每次掷骰子出现1-6这些数字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对于第二个条件,要求我们掷骰子的次数是有限的。在这两个假定条件下,如果掷一次骰子,考虑\"点数为偶数\"这个随机事件的概率,按照拉普拉斯的定义,这个概率是一个分数:分母为所有可能发生情况,共有6种情况;分子为2、4、6中有一个情况发生,共有3种情况。因此,这个概率为3/6\n= 1/2。\n下面,借助问题28中的例子来讨论如何利用概率模型得到估计、即如何得到问题28中所表示的最大似然估计。在这个例子中,每次摸球只可能有两个结果之一:红球或者白球。我们用1表示红球,用0表示白球;并且假设摸到红球的概率为p,即P(x=1)\n= p,那么,P(x=0) = q = 1-p。\n我们把这个问题抽象为一般的问题,进而建立一个模型。考虑一个随机事件只有两个可能结果:成功或者失败。假设成功的概率为p,那么,失败的概率为q\n=1\n-p。可以看到,许多试验或者实验的数据分析都可以归于这类模型,比如,投篮是否投中,考试是否合格,药物试验是否有阳性反应,发射导弹是否命中目标,等等。显然,模型中的概率p是未知的,但我们希望估计这个概率。人们称这样的模型为二项分布模型,或者伯努利模型,后者是为了纪念瑞士数学家伯努利(Jocob\nBernoulli,1654-1705),因为是他第一个得到了二项分布。\n还是回到摸球的问题。假如我们有放回地摸球,一共重复n次,得到的样本为x~1~,...,x~n~,令\nY = x~1~ + ... + x~n~。\n因为每一个x~i~\n的取值只能是0或者1,这样,Y就表示了n次摸球中摸到红球的次数(更一般地,表示n试验中成功的次数),显然在具体摸球之前,不可能知道Y的取值,因此称这样的变量为随机变量。如果用k表示摸到红球的次数,则k可能是0到n中的任何一个数,即\nk ∈ {0,1,...,n}。\n那么,Y = k的概率是多少呢?因为在n次试验中有k次成功(同时有n -\nk次失败)的所有可能性的组合数是可以计算的,这个组合数恰是二项式 (p+q)^n^\n展开后p^k^q^n-k^\n项的系数,被称为二项系数,这个系数也可以由杨辉三角形[^123]得到。如果用c(n,k)\n表示这个系数,则可以得到递推公式c(n,k) = c(n,k-1)·(n -- k + 1) /\nk。这样,通过逐级计算就可以得到:\nc(n,k) = n (n -- 1) ... (n -- k +1) / k!,\n其中k! 表示所有小于k的自然数(0除外)的乘积,即k! = k (k -- 1) ...\n1。这个结果是意大利数学家卡尔丹(Gerolamo\nCardano,1501-1576)得到的,记载在他的著作《机遇的博弈》中,这本书直到他去世后很久的1663年才得以出版。\n通过二项系数就容易得到概率了:概率 = (所有可能的组合数) × (一次概率),即\nP(Y = k) = c(n,k) p^k^q^n-k^, (A15)\n其中k ∈\n{0,1,...,n}。虽然在上面式子中的概率p是未知的,但这个式子已经描述了随机变量的取值规律,人们称这样的描述随机变量取值规律的式子为随机变量的分布,特别称上面的式子为二项分布。下面讨论如何利用分布得到概率p的估计。\n首先考虑估计的原则。通过重复摸球,可以得到摸到红球的实验数据k,那么,实验数据k就必然是估计的基础,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反复强调数据分析观念的原因。可以建立这样的原则:概率的真值就是使得\"Y取值为k\"这个事件发生可能性最大的p,这时的k为实验数据。也就是:\n把使得(A15)式达到最大的那个p作为概率的估计。\n人们称这个原则为最大似然原则,这样求出来的估计被称为最大似然估计。这个原则已经成为统计学中最重要的准则之一。高斯在1821年首先提出了这个想法,现代统计学的奠基人之一、英国统计学家费歇(Fisher,1890-1962)于1912年发表文章,进一步明确了这个估计方法,并讨论了这个估计的性质,因此在统计学教科书中把最大似然原则的发明归功于费歇。\n现在针对二项分布进行具体的计算。显然(A15)式中二项系数与求最大值无关,可以不考虑;又因为对数函数是一个单调函数,因此求(A15)式最大值的问题等价于求函数\ng(p) = k ln p + (n-k) ln q\n= k ln p + (n-k) ln (1-p)\n的最大值。利用求导数的方法,函数g(p) 对p求导,并令导函数为0,可以得到\nk/p -- (n -- k)/(1 -- p) = 0。\n通过上面的式子容易得到解为:k/n,这就是概率p的最大似然估计。可以看到,这个计算结果与问题28中的结论是一致的。\n最大似然估计不仅在逻辑上是合理的,并且具有很多好的统计性质,因此,现行中小学数学教材中都介绍了这种估计方法。但是,正如在问题27中所说的那样,对于统计学而言,对结果的判断更多地是侧重好与坏,而不是关注对与错。比如对于摸球的问题,不能说不使用最大似然估计就是错的,只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最好还是用最大似然估计。事实上,针对一些特殊情况,最大似然估计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方法,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n某个同学投篮,估计这个同学投中的概率。根据上面的讨论,如果这个同学投了n次,投中m次,则概率的最大似然估计为\nm/n。可是,如果这个同学只投了1次并且投中了,因为1/1\n=1,因此估计这个同学投篮命中的概率为1,这实在有些不讲理。事实上,还有一种不同于最大似然估计的方法,估计概率为:(m+1)/(n+2),那么针对1次投篮问题,得到的概率估计就是:(1+1)/(1+2)\n= 2/3,可以看到,这个估计还是可以接受的。\n附录2 教学设计\n问题2\"如何认识自然数\"的相关教学设计\n(马云鹏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n有关教学内容:万以内数的认识。\n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n上述要求是第一学段结束时学生应当达到的水平。在具体教学设计中,一般分为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等几个阶段。因为20以数的认识是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内容,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开始,因此应当设计直观合理的教学背景,让学生感悟从具体事物抽象到数量、再由数量抽象出数的过程,同时感悟数量之间的多少关系、以及数之间的大小关系。\n教学片段设计:1-5数的认识[^124]\n1.从具体情境中认识数\n画面展示:蓝天1轮红日,4朵白云;1位教师带4个学生来到野生动物园;1头大象从左边走来;右边大树旁有2头犀牛休息;3只羚羊、3只长颈鹿从不同的方向进入视野;4只小鸟在飞翔;草丛中5朵鲜花开放。\n让学生观察画面,然后与同桌讨论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并做记录。教师巡视、询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n同桌派代表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说出图中的人或物。当学生说\"1个太阳、1头大象\"时,教师在相应处贴上数字\"1\",并告诉学生:一个太阳、一头大象都可以用数\"1\"来表示。进一步提问:这幅图中还有哪些东西的个数可以用1表示?学生可能回答:有一位老师,一朵蓝花等等,教师也在相应处贴上数字\"1\"。类似处理其他的数。\n2.认识数的顺序\n教师在计数器上拨上一颗珠,问:\"老师拨了几颗珠,应当用什么数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在计数器上方标上\"1\"。然后教师提问:\"再拨上一颗,共有几颗?应当用什么数表示?\"学生拨完并回答后,教师展示动画并叙述:\"1颗添上1颗是2颗。2颗比1颗多,2比1大。\"在认识\"2大于1\"的基础上,重复上面同样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计数器上依次认识:3大于2,4大于3,5大于4,从而感悟数的大小顺序。\n让学生将学具卡片\"点子图\"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列,教师提出:\"1的后面是几?\"\"5的前面是几?\"\"3在谁的后面又在谁的前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数的大小关系、以及基于大小关系的数的顺序排列。\n教学设计分析:引导学生看图中的物体、关注物体的数量,启发学生说出:\"1个太阳、1头大象\";然后贴上抽象符号\"1\",启发学生感知:1个太阳、1头大象都可以用数\"1\"表示。然后重复这样的方法,认识其他的数。这样的教学设计较好地利用了教材中提供的主题图,突出了从具体事物抽象到数量、再由数量抽象出数的过程:一个太阳,一头大象表示的是数量,是与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的;而\"1\"是抽象了的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太阳,也可以表示一头大象。\n认识数序的教学环节不仅有助于学生感悟数量和数的意义,可以也让学生感悟数量的多少关系和数的大小关系:数量是一个一个多起来的,数是一个一个大起来的。\n问题3\"表示自然数的关键是什么\"的相关教学设计\n(孙兴华 长春市树勋小学)\n有关教学内容:数位的认识。\n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第二学段)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n从上面的要求可以知道,小学两个学段的内容都涉及数位。理解数位的核心是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准则,准确地把握数位的概念不仅对于认识数是重要的,对于数的运算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概念贯穿小学\"数与代数\"学习的始终。\n教学片断设计:通过计数单位认识数位\"万\"\n1.拿出一个千位的第纳斯木块:数小正方体的个数\n![](staticImagesd9264418a7d04c4f9187ea24c0325f08mediaimage10.png)\n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数小正方体的个数,启发学生:\"正面最下一行有几个?\"学生回答\"十\"以后,教师总结:\"10个个是十\"。教师接着启发学生:\"正面有几个小正方体?\"并引导学生通过列来数:二十、三十、......。学生回答\"一百\"以后,教师总结:\"10个十是百\"。然后教师启发学生:\"一共有多少小正方体?\"并引导学生通过纵向来数:二百、三百、......。学生回答\"一千\"以后,教师总结:\"10个百是千\"。\n2.拿出十个千位的第纳斯木块:数小正方体的个数\n![](staticImagesd9264418a7d04c4f9187ea24c0325f08mediaimage11.png)\n教师给出\"万\"的定义:\"这里有十个木块模型,表示有一万个小正方体。\"然后问学生:\"万是多少个千?\"然后逐一数木块模型:二千、三千、......。学生回答\"10个一千\"以后,教师总结:\"10个千是万\"。\n教师总结说:\"在个、十、百、千的基础上,今天我们又知道了万。我们把个、十、百、千、万叫做计数单位,也叫数位。\"然后,教师启发学生回答这些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得到答案:数位相依差10倍。最后告诉学生问题的核心:数位依次相差10倍,就是十进制计数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说一些轻松的话题,比如:人们采用十进位制计数法大概是因为人有十个手指头。\n3.拿出零乱的第纳斯木块:数小正方体的个数\n![](staticImagesd9264418a7d04c4f9187ea24c0325f08mediaimage12.png)\n教师启发学生如何用计数单位来数小正方体的个数。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把一样单位的第纳斯放在一起,然后数出各个单位的个数。如果学生的摆放是杂乱的,比如,3个百放到一起、4个十放到一起、2个千放到一起,教师要启发学生按照数位的顺序摆放,最后计算出小正方体的个数。\n4.用第纳斯木块表示给出的数\n教师提问:\"如何用木块表示2342这个数?\"然后引导学生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引发学生思考:个位的数是2,千位的数也是2,可以用一样的木块表示吗?\n教学设计分析:在认识数位\"万\"的同时重新认识\"个\"、\"十\"、\"百\"、\"千\"这些数位,为的是进一步抽象出数位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数位的概念。利用第纳斯木块作为教学工具,让学生直观感悟\"数位依次相差10倍\"这个十进位制的核心。进一步,通过零乱第纳斯木块读数、用第纳斯木块表示已知数的过程,让学生把握数与数位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牢记:数位与数是不同的。详细讨论参见问题3。\n问题4\"如何认识自然数的性质\"的相关教学设计\n(孙兴华 长春市树勋小学)\n有关教学内容:数的整除\n课程标准要求:(第二学段)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n在上面的要求中提出若干概念: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这些概念的本质是自然数之间的整除关系,这是自然数的一个很重要的性质。掌握这些性质对于数的运算也是重要的,与分数通分、甚至与解方程也有密切关联。\n教学片断设计:质数与合数\n1.拼图形直观感悟整除\n把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分别分给4、5、9、11、12、24个正方形小卡片。要求学生用小组所分得的所有卡片摆出长方形或正方形,考察能够摆出种多少不同的形状,记录并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按规律思考问题,比如,以\"行\"思考,对于4个小卡片就可以有:一行的长方形、二行的正方形、四行的长方形,共3种情况;并且强调:三行的情况既不能形成正方形、也不能形成长方形。\n2.找规律定义质数与合数\n在同学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对小卡片摆出的结果进行分类。启发学生注意:所有小组至少能摆出2种结果;引导同学得到最基本的分类方法:2种结果和多种结果。引发学生思考,只能摆出2种结果时的形状特征:一行的长方形;全部小卡片为行的长方形、即竖长的长方形;利用直观结果分析这类小卡片数量的数值特征:只能被1和自己整除。进而给出质数和合数的定义:称只能被1和自己整除的大于1的自然数为质数(素数);称还能被其他数整除的数为合数(合数可以表示为若干质数的乘积)。\n3.选卡片数验证猜想\n让每个小组讨论:希望分出几种结果,猜想要用多少个小卡片。然后选用的小卡片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也可以第一组限定第二组的结果数、第二组限定第三组的结果数、......,然后每个小组分别猜想需要的小卡片数量,选用小卡片来验证猜想。\n最后,脱离小卡片的背景,教师直接给出一些数,比如12、39、17、28等,让学生直接判断这些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举出质数与合数的例子。\n教学设计分析:通过正方形的小卡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数的整除,特别是通过分类、通过小卡片的排列形状直观感受质数的本质:只能被1和自己整除。进而,在建立了直观的基础上抽象出质数的定义,并且通过活动3的操作,加深对质数与合数的理解。分类是认识概念的有效方法,因为通过分类可以找出研究对象的共性和差异,\n问题5\"如何认识负数\"的相关教学设计\n(孙兴华 长春市树勋小学)\n有关教学内容:负数的认识\n课程标准要求:(第二学段)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n对于小学生来讲,理解负数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过程一定要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即采用对应的方法了解负数:负数是相对正数而言的,负数也是对数量的抽象,与对应的正数数量相等、意义相反。\n教学片断设计:买与卖\n1. 用例子引出负数的概念\n这个例子改编于《九章算术》中《方程》篇第八题,原题参见附录1中的话题10。问题是这样提出的,在古代汉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做了三次牲畜买卖,收支情况如下:\n第一次 卖牛收入24钱,卖羊收入25钱,买猪支出39钱,合计收入10钱;\n第二次 卖牛收入36钱,买羊支出45钱,卖猪收入90钱,合计收支相当;\n第三次 买牛支出60钱,卖羊收入30钱,卖猪收入24钱,合计支出6钱。\n分小组讨论,如何用表格记录这个人三次买卖收支情况。小组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知道:可以有二种记录方法(教师可以课前准备好下面的两种表格),让学生判断哪种记录方法更好一些。其中,好的标准是简洁明了。\n第一种:收支的文字形式\n牛 羊 猪 合计\n第一次 收入24 收入25 支出39 收入10\n第二次 收入36 支出45 收入90 0\n第三次 支出60 收入30 收入24 支出6\n第二种:收支的数字形式\n牛 羊 猪 合计\n第一次 24 25 -39 10\n第二次 36 -45 90 0\n第三次 -60 30 24 -6\n通过上面的两种表示方法让学生感悟:第二种表格是对第一种表格的抽象,如果用自然数表示收入的钱,那么,就用负数表示支出的钱;在自然数前加上\"-\"表示负数,称\"-\"为负号。比如,用24表示\"收入24钱\",就用\n-24表示\"支出24钱\"。为了与负数对应,有时也把\"收入24钱\"记为\n+24,称\"+\"为正号、称这样的数为正数。\n2. 举例说明负数的概念\n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负数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模拟上面的表示方法,举出正数和负数的例子。比如,电梯的上下,气温的高低,方位的正反,等等。在学生的叙述过程中让学生注意:与\"收支\"的表述一样,\"上下\"、\"高低\"、\"正反\"等表示状态的词语是区别正数和负数的关键,一定要让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把握问题的关键。\n在上面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得到结论(定义):负数与正数一一对应,负数是一个与正数\"数量相等、意义相反\"的数。\n3. 计算数量的游戏\n教师对学生说,让我们为汉朝的那个生意人做一些数值计算。假如三次买卖,牲畜的价格都是一样的,并且假定每只牛、羊、猪的价格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n牛的价格 ﹥ 羊的价格 ﹥ 猪的价格 ﹥ 1,\n尝试推断每只牛、羊、猪的价格。\n很显然,这样的推断需要计算公约数。从上面个的假设条件和三次售价的公约数容易知道:每一头猪的价格为3钱、每一头羊的价格为5钱;进而可以知道:得到每一头牛的价格为12钱。并且还可以推算出下面的信息:第一次卖了牛2头、羊5只,买了猪13头;第二次卖了牛3头、猪3头,买了羊9只;第三次卖了羊6只、猪8头,买了牛5头。\n如果以卖为正、买为负的话,可以把买卖牲畜的个数用数字形式表示如下:\n买卖的个数 牛 羊 猪\n第一次 2 5 -13\n第二次 3 -9 3\n第三次 -5 6 8\n* 如果以买为正、卖为负的话,可以把买卖牲畜的个数用数字形式表示如下:\n买卖的个数 牛 羊 猪\n第一次 -2 -5 13\n第二次 -3 9 -3\n第三次 5 -6 -8\n加\"*\"号的表格可以作为选修,因为这个表格与上一个表格正负相反,放在一起教学,有些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比较困难。\n教学设计分析:这个教学片断的例子来源于《九章算术》的《方程》篇,原题的目的是列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上面\"计算的游戏\"的第一个表格就是那个三元一次方程组的系数。可以看到,在表格的数字中出现了负数,这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关于负数的记载,距今2000多年。教学片断的例子虽然对原题做了一定的修改,但例子中所阐述的负数的意义、即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收入\"和\"支出\"与原题所提倡的方法是一致的。使用这个改编了的例子可以让学生感悟古代的人们为什么要创造负数,同时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智慧与创造。\n进一步,通过教学的第2步让学生举例说明,从例子中的\"收\"与\"支\"拓展到\"上\"与\"下\"、\"高\"与\"低\"、\"正\"与\"反\"等表示状态的、区别正数和负数的关键词语,最后引导学生得到结论(定义):负数与正数一一对应,负数是与正数\"数量相等、意义相反\"的数。\n最后选学的数字表格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这样的例子能够真正体现负数的本质:正数与负数是相对的。因此,对于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尝试这样的教学。\n问题6\"如何认识分数\"的相关教学设计\n(李宁宁 长春市树勋小学)\n有关教学内容:分数的认识\n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能读、写分数。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第二学段)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n)。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并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n)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n)。会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n可以看到,在小学阶段涉及分数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大体要求是:第一学段初步认识分数,第二学段理解应用分数。正如在问题6中所说的那样,分数主要表达自然数之间存在的两种关系:一种关系是整体的等分,一种关系是数量的比例。在初步认识分数的阶段,采用\"整体的等分\"(即通常所说的平均分)比较合适,在理解应用分数的阶段再逐步引入\"数量的比例\"。\n在通过\"平均分\"认识分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清晰地把握住下面三个要点:整体为1;对整体1等分;其中1份为分数单位。\n教学片断设计:初步认识分数\n1. 通过平均分引出分数的概念\n学生们准备玩折纸游戏:每个课桌准备4张正方形彩纸,2张长方形彩纸,1张圆形彩纸。在游戏之前,教师要求同桌同学平均分各种彩纸,引导学生回答:每名同学分得多少彩纸?为什么?\n分到2张正方形彩纸,因为4÷2 = 2(张);\n分到1张长方形彩纸,因为2÷2 = 1(张)。\n对于\"分到多少圆形彩纸\"的问题,学生可能回答:分到半张圆形彩纸。这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讨论:能不能用学过的数来表示半张呢?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注意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比如,学生可能有各种回答:1÷2(张),1:2(张),教师对于类似这样的回答都应当给予肯定,然后给出概念:人们规定用\"二分之一张\"来表述这个半张,符号表示为\"1/2\"。\n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那些事情可以用1/2表示,尽可能引导学生述说对称的图形,比如,树叶的一半、京剧脸谱的一半、等等,与此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图中有两个1/2,这是让学生感悟1/2是一个分数单位。\n2. 通过折纸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概念\n开始折纸活动:用一个长方形彩纸折出三条一样大小的小船。在折小船之前,需要把长方形的彩纸等分为3份,让学生感悟:等分之后每份都是原来长方形的1/3,每个同学手中都有3个1/3。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如果折了一条小船之后,手中还有几个1/3。当学生回答\"两个\"之后,教师总结说:我们用2/3来表示两个1/3。\n然后进行折纸活动,比较折叠出的小船是否一样大。\n利用类似的教学方法,用一个正方形折出四个一样大小的纸鹤,需要把正方形彩纸平均分成4份。让学生感悟分数单位1/4,感悟2/4和\n3/4是什么意思。\n3. 通过举例定义分数的概念\n让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许多等分的例子。比如,有6个同学分月饼,每人得到月饼的1/6。或者提出问题:小华过生日,有6个人为她祝贺,把生日蛋糕平均分为8份,来祝贺的人每人分到蛋糕的1/8,小华分到多少?等等。\n最后,教师总结出分数的定义:一个物体平均分为n分,把其中的1份表示为1/n、读作\"n分之1\",把\nm(m﹤n)个1份表示为m/n、读作\"n分之m\"。让每一个学生说出一个分数,并说明这个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n教学设计分析:通过折纸的活动,通过对圆形彩纸1/2、长方形彩纸1/3、正方形彩纸1/4的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分数的本质、感悟分数的意义,从而达到初步认识分数的教学目的。通过具有实际背景的操作,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分数是一个数,是一种对数量关系、即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表达;教师可以把握教学的要点:理解分数的关键在于对整体1的等分,在于对分数的单位的认识。通过让学生举例,可以强化学生对分数的认识。\n问题7\"如何认识小数\"的相关教学设计\n(李宁宁 长春市树勋小学)\n有关教学内容:小数的认识\n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并能读、写小数。结合具体情境能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第二学段)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n(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n,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 (不含带分数)\n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 (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n。会解决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n可以看到,在小学阶段涉及小数的内容也是比较多的,大体要求是:第一学段初步认识小数,第二学段理解应用小数。在小学阶段,理解小数的重点在于对于十进制的认识,理解小数的难点在于很难给出生活实例。\n教学片断设计:初步认识小数\n1. 通过元、角、分引出小数概念\n学生对人民币的使用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通过货币单位元、角、分的十进制关系让学生直观感悟小数也是一种对数量关系的表达,也是一种建立在\"十进制\"上的数。\n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去超市观察或者购买矿泉水、面包等物品,作记录或留下购物小票。在上课时教师首先向学生出示1元、1角和1分的人民币,让学生述说这些货币单位之间的关系:\n1元 = 10角, 1角 = 10分, 1元 = 100分。\n然后让学生根据记录或小票,汇报商品的价格,比如\n矿泉水:1.50元、 面包:2.85元 ...\n并让学生通过元、角、分的货币单位说出商品的价格:矿泉水1元5角、面包2元8角5分。\n教师提出问题:这两种表示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教师最终要启发学生知道关系的本质:超市的价格是以元为单位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称1.50、2.85这样的数为小数,称其中的\".\"为小数点。因此,小数就是带有小数点的数,小数点前的数位表示的是小数的基本单位,比如,上面讨论的小数的基本单位就是\"元\";小数点后的数位比基本数位相差一个\"级\",比如,上面讨论的\"角\"比\"元\"相差一个\"级\",数量之间相差10倍。\n2. 进一步举例认识小数\n分小组讨论:利用各自在超市的记录或小票,模拟超市购物,比如,购买饮料,价格是2.50元,你怎样付钱?然后,教师组织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每组说出两种不同的方法,比如\n生1:两个1元和一个5角。\n生2:一个1元和三个5角。\n生3:两个1元和五个1角。\n生4:五个5角。\n生5:交三个1元,找回一个5角。\n生6:交一个10元,找回一个5元、两个1元和一个5角。\n通过购物活动的讨论,不仅让学生对小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并且让学生领悟:小数的进位与自然数的进位是一致的,只是需要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即注意基本单位。\n引导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小数的例子,比如同学的身高、课桌的长度;同学的体重、物体的重量;人一小时行走的距离、汽车一小时的速度;等等。在这样的表述中,教师需要理清基本单位:厘米、米或千米;克或千克。\n如果学生提出关于时间的小数问题,比如,如何用分数表示1小时30分。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可以用1.30、而要用1.50来表示1小时30分(事实上,是用30除以60得到0.50)。通过时间的例子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十进制的意义。\n3. 述说背景理解小数\n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小数,比如下面四个小数,\n2.70, 0.27, 27.00, 27.27\n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上面的小数想象问题的背景,如何根据背景讲述利用这些小数的故事。在学生汇报的时候,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小数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小数的十进制是如何体现的。\n教学设计分析:与整数相比,学生对小数的接触相对要少一些,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也不多,因此学习小数的概念要比整数相对困难一些。教学过程中,要利用整数知识的迁移(小数是十进制计数法相反方向的延伸),小数与整数从联系上看,二者很相似,都是十进制。根据课程标准的思想,教学时还应淡化形式上的定义,选择描述性的语言,突出小数的特点。\n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时创设学生熟悉并且生动的现实情境,结合购物活动认识小数。对于钱币的认识首先建立直观的感觉,然后逐步抽象到数;从元、角、分的换算到十进制关系,从直观形式转化为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小数,同时让学生体验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与作用。\n> 问题8\"什么是数感\"的相关教学设计\n> (王艳玲 东北师大附小)\n有关教学内容:数的认识\n课程标准要求:\"数感\"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课程内容中没有具体要求,只是在第一学段\"数学思考\"中提到:\"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n通过上面的表述可以知道,关于\"数感\"的教学不是通过一堂或者几堂课来实现的,而是要求教师将培养学生\"数感\"的教学目标贯穿于\"数与代数\"教学过程的始终,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感知:数与数量的关系,数与运算结果的关系。针对数与数量的关系,教师可以这样把握\"数感\":通过\"抽象\"从数量中得到了数,通过\"数感\"把数还原为数量,参见问题8的论述。也就是说,让学生感悟:已经抽象出来的数与现实生活的关系。\n教学片断设计:1000的认识(综合与实践)\n1. 发现生活中的1000\n由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历还不十分丰富,认识1000这个较大的数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可以把1000这个数作为认识大数的开始,可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通过1000感悟生活中的大数。\n把班级的学生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承担下面任务之一:\n1. 通过调查说明:1000是一个不大的数;\n2. 通过调查说明:1000是一个不小的数;\n3. 通过调查说明:1000是一个很大的数。\n课前引导每一个小组制订调查计划,并且在课前完成调查。在综合与实践课上,让每一小组介绍调查的结果,并且发表感想。无论是制订计划还是发表感想,教师都应当加强指导。比如,学生可以制订下面的计划、发表相应的感想:\n承担第一项任务的小组,可以计划:数出1000粒小米、大米或者黄豆,发现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测量1000毫米的距离,发现1000毫米并不很长。\n承担第二项任务的小组,可以计划:到超市调查1000元钱可以购买的东西,发现数量比较大、或者东西比较贵重,知道1000元钱不少;测量1000米的距离,发现1000米并不很短。\n承担第三项任务的小组,可以计划:从楼房的高度推测1000米的山有多高,发现1000的高度很高,还可以进一步调查本省高于1000米的山峰有多少;从停车场一辆汽车所占面积推测1000辆汽车所占面积,发现占地面积相当大。\n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的总结是非常重要的,其核心是:同样是1000这个数,用在不同的场合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应当把数与数所表达的事情结合起来。\n2. 拓展事例加深培养学生的数感\n在上面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发学生脱离1000这个具体的数,思考一些与\"数感\"有关的实际问题。比如,商场举行让利促销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n如果是几千元的产品,合适的让利单位应当是多少?\n如果是几百元的产品,合适的让利单位应当是多少?\n如果是几十元的产品,合适的让利单位应当是多少?\n让学生不仅说出让利的数量单位,还要说出选择这个数量单位的理由。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并没有确切答案,主要是判断学生对数的感觉、即\"数感\"。根据一般人的感觉,对上述问题依次让利单位百元、十元、元是比较合理的。通过这样的讨论,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感悟数学与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n教学设计分析:虽然培养学生\"数感\"的教学应当贯穿第一学段\"数与代数\"教学的始终,但在适当的时候安排一次\"综合与实践\"课还是合适的。本次课安排在二年级也是比较合理的。\n所谓\"综合与实践\"课,并不要求全部在课堂上进行,比如,可以分小组在课前准备,但这个准备一定是有计划的活动,这对学生积累实践活动的经验是非常必要的。\n在课前活动中,给学生分配三项任务,让学生从\"少、中、多\"这三个不同的背景感悟1000这个数,这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因为人的感觉是依赖背景的,只有\"全面\"地把握的事物的背景,才能对事物理解深刻。\n最后,脱离1000这个具体的数来体验\"数感\",是为了由\"具体\"感悟过渡到\"一般\"感悟,虽然例子还是具体的,但述说的事情蕴含了一般。\n问题9\"如何解释自然数的加法运算\"的相关教学设计\n(刘艳平 东北师大附小)\n有关教学内容:自然数的加法\n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能运用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n加法是最基本的运算,是学生最初接触到的运算,因此应当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感悟运算的本质,而不是仅仅让学生记住运算的规则。学生应当通过\"理解(最初是感悟)\"来学习数学,而不是通过\"记住\"来学习数学。在低年级段,让学生感悟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实例抽象出一般,这就是对应的方法。\n教学片断设计:加法的意义\n建立背景,让学生先感悟数量的多少、以及对应的数的大小;然后再通过数量的增加达到数量的相等的过程,感悟数的加法、感悟\"等号\"的意义。具体教学过程可以是这样的。\n1. 听故事比大小\n展示下面的画面,教师讲故事,哥哥和妹妹在果园摘的桃子,左边是妹妹摘的,右边是哥哥摘的。教师提问:\"哥哥摘了多少桃子?妹妹摘了多少桃子?\"\n![](staticImagesd9264418a7d04c4f9187ea24c0325f08mediaimage13.wmf){width=\"1.0222222222222221in\"\n![](staticImagesd9264418a7d04c4f9187ea24c0325f08mediaimage13.wmf){width=\"1.0222222222222221in\"\nheight=\"0.7458333333333333in\"}学生已经学过了10以内数的认识,能够回答:\"哥哥摘了3个桃子,妹妹摘了2个桃子。\"于是教师在妹妹处标上2,在哥哥处标上3。\n![](staticImagesd9264418a7d04c4f9187ea24c0325f08mediaimage16.wmf){width=\"1.011111111111111in\"\n2 3\n教师进一步提问:\"谁摘的桃子多?\"\n学生回答:\"哥哥摘的多。\"\n教师总结说:\"3个桃子比2个桃子多。\"\n然后,教师放慢语速、带着询问的语气说:\"3就比2 ... \"\n启发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3比2大。\"\n教师一边复述:\"3比2大\"、一边在黑板是写出:\"3 > 2\"。\n教师引导学生读:\"3大于2。\"\n2. 听故事学加法\n教师继续讲故事,一边演示一边说:\"在妹妹的筐里添上1个桃子。现在谁的桃子多?\"\n![](staticImagesd9264418a7d04c4f9187ea24c0325f08mediaimage13.wmf){width=\"1.0222222222222221in\"\n2 3\n启发学生回答:\"一样多。\"\n教师在妹妹处,在2的后面写上\"+1\"。一边在妹妹的\"2 +\n1\"与哥哥的\"3\"之间填写\"=\"号、一边说:\"2个桃子加上1桃子等于3个桃子。2加1等于3。\"\n![](staticImagesd9264418a7d04c4f9187ea24c0325f08mediaimage13.wmf){width=\"1.0222222222222221in\"\n2 + 1 = 3\n作为整理,教师再一次在黑板上书写:2 + 1 = 3。引导学生读这个算式。\n最后,教师启发学生理解\"+\"号和\"=\"号的意义:加号表示在原有的数量上增加;等号表示两边的数量相等。\n教学设计分析:这样的教学采用了对应的方法,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的、借助定义的教学方法,参见问题9的论述。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两步:\n首先,呈现哥哥摘桃子的数量和妹妹摘桃子的数量,比较数量的多少、进而比较数的大小,这样的教学一方面复习了已有的知识,一方面又为引出加法做出铺垫;然后在妹妹摘桃子的数量上增加1个桃子,再次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哥哥和妹妹桃子数量相等,抽象出加法:2\n+ 1 = 3。\n通过这样的教学,应当让学生感悟加法的两个基本概念。一个是感悟\n\"加\":加是在原有数量基础上的增加,表示的是两个数量的和;一个是感悟\"相等\"[^125]:相等是在表述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在数量上是一样的。\n问题11\"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吗\"的相关教学设计\n(杨静 东北师大附小)\n有关教学内容:自然数的乘法\n> 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n对于自然数而言,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但对于整数就不是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自然数的要求,参见问题11和问题12的论述。所谓简便运算是指:乘法表示的是相同数的连加。乘法的基本模式可以表示为:\n数量 + 数量 = 数量 ×\n2。称等号右边的第一项为被乘数、第二项为乘数,称乘法运算结果为积。\n虽然在教学中不需要强调\"被乘数\"和\"乘数\"的概念,但在最初引入乘法运算的时候,教师需要把握好这两个概念,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感悟这两个概念,特别是,在解释乘法运算时不能混淆这两个概念的顺序。\n教学片断设计:乘法的意义\n1. 发现生活中的乘法\n借助下面的图画,教师讲故事。某一个班级根据学生的兴趣,分两个小组活动:一个小组进行体育活动,活动内容是学习轮滑;一个小组进行文艺活动,活动内容是排练合唱。现在请同学们帮助老师数一数,这两个小组各有多少同学。\n> ![](staticImagesd9264418a7d04c4f9187ea24c0325f08mediaimage18.png)\n> height=\"1.8006944444444444in\"}\n教师提出问题:\"容易计算的是哪个小组的人数?\"\n学生能够回答:\"合唱小组。\"\n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启发同学思考乘法:\"为什么呢?\"\n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五花八门的,比如,排队整齐,看得清楚等等。\n然后,教师要引发学生抽象出问题的本质:每一行的人数相等、或者每一列的人数相等。比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说:\"排队整齐就会怎么样啊?\"引导学生自己得到结论。\n教师给出下面抽象了的图,解释什么是行的人数相等、列的人数相等。\n![图片2.png](staticImagesd9264418a7d04c4f9187ea24c0325f08mediaimage19.png){width=\"2.115972222222222in\"\n![图片1.png](staticImagesd9264418a7d04c4f9187ea24c0325f08mediaimage20.png){width=\"2.7083333333333335in\"\n对于第一个图,教师引领学生读出列数、并在黑板上书写:\n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0\n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加法的特征:加数都是一样的。启发学生:\"一共有几个加数?\"当学生回答\"10个\"以后,教师写出乘法的算式:\n2 × 10 = 20\n并且问学生:\"这样计算方便吗?\"当学生回答\"方便\"后,教师总结说:\"这样的计算叫做乘法,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在给出定义以后,在第一个算式的基础上给出乘法算式:\n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0 = 20\n然后,教师利用第二个图,解释乘法:10 + 10 = 10 × 2 = 20。\n2. 用图形理解乘法\n教师进一步给出图形,让学生画出被乘数(不需要指明这个概念)、写出上面的通过加法得到乘法的算式、计算结果。比如,通过下面两个图形\n![图片3.png](staticImagesd9264418a7d04c4f9187ea24c0325f08mediaimage21.png){width=\"1.5229166666666667in\"\n![图片4.png](staticImagesd9264418a7d04c4f9187ea24c0325f08mediaimage22.png){width=\"1.4354166666666666in\"\n分别得到算式:\n5 + 5 + 5 + 5 = 5 × 4 = 20;\n4 + 4 + 4 + 4 + 4 = 4 × 5 = 20。\n教师用这样的算式进一步解释乘法的意义。\n然后让学生进行相反的操作,加深对乘法的理解:根据算式画出对应的图片,得到计算结果。比如,给出下面的算式:\n3 × 2, 4 × 3, 6 × 2,7 × 3,\n让学生画出图片,同桌的同学相互检查。\n最后,让学生想象在超市里卖东西,讲述乘法的故事、感悟乘法模型:总价 =\n单价 × 个数。\n教学设计分析:这样的教学采用的也是对应的方法,通过对应让学生感悟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让学生感悟这样的运算是非常便利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教学流程大体是这样的:\n实际问题:强调排列整齐\n→ 对应图形:强调行列相等\n→ 加法运算:强调加数一样\n→ 乘法运算:强调用被乘数表示加数、用乘数表示加数的个数\n→ 回归实际:感悟乘法模型\n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流程思路是清晰的,学生的感悟过程也是简洁明了的。特别是,最后让学生\"想象在超市里购买东西的情景,讲述乘法故事\"的教学安排,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乘法、以及乘法模型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就在生活之中。\n问题13\"为什么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相关教学设计\n(孙兴华 长春市树勋小学)\n有关教学内容:除法的认识\n课程标准要求:(第二学段)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n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体会乘与除的互逆关系。如问题13中所叙述的那样,可以有两种方法表示乘与除的互逆关系:一种方法是基于运算的,可以用符号表示为\na ÷ b = y ←→ a = b × y;\n一种方法是基于倒数的,可以用符号表示为\na ÷ b = a × (1/b)。\n对于后一种表示方法,称1/b为b的倒数,因此,后一种表示方法可以用语言叙述为:\"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这种表示方法更多地应用于分数的除法:\"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因此,在学生最初认识倒数时,更多地是关注分数的倒数。\n教学片断设计:认识倒数\n> 1. 通过分数认识1\n![](staticImagesd9264418a7d04c4f9187ea24c0325f08mediaimage23.jpeg)\n教师通过媒体演示,把一个月饼分为六份(如上第一个图所示)。教师指着其中的一份、并以回忆的口气询问学生:\n\"每份月饼是原来月饼的多少?\"\n当学生回答1/6以后,教师在黑板上书写:1×1/6 =\n1/6。然后,教师通过媒体演示(如上第二个图所示),把二份月饼合并、继续提问:\n\"二份月饼是原来月饼的多少?\n当学生回答2/6以后,教师在黑板上书写:2×1/6 = 2/6。......\n然后,教师通过媒体演示(如上第三个图所示),把六份月饼合并起来、继续提问:\n\"六份月饼是原来月饼的多少?\"\n这时,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各式各样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六份月饼就等于原来的一个月饼。最后,教师在黑板上书写:6×1/6\n= 1。\n2. 通过1认识分数的倒数\n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师提供两组填空题,同桌两名同学分别计算其中一组:\nA:3 × ﹏ = 1,1/4 × ﹏ = 1,12 × ﹏ = 1,1/15 × ﹏ = 1。\nB: 3/4 × 4/3 = ﹏ , 7/2 × 2/7 = ﹏ , 5/9 × 9/5 = ﹏ ,7/6 × 6/7 = ﹏\n。\n要求学生填空后,观察算式的特点是什么?同桌讨论后,班级同学交流。通过讨论,希望同学能够感悟:对于任意给定非0自然数或者分数,总存在一个数与给定数的乘积为1,并且,这个数与给定数以分数形式上下颠倒。教师总结:对于数a,称a\n与1/a 互为倒数:a × 1/a = 1;如果这个数是分数n/m,则称m/n\n与n/m互为倒数:n/m × m/n = 1。最后,教师给出一般结论:如果\na × b = 1,\n称a和b互为倒数。然后再补充说:因为任何数乘以0到不能为1,所以0没有倒数。\n3. 通过倒数计算除数为分数时的除法\n![](staticImagesd9264418a7d04c4f9187ea24c0325f08mediaimage24.jpeg)\n仍然回到分月饼的媒体演示。如上面第一个图所示:把一个月饼分成六份。教师提出问题:\n\"半块月饼是一个月饼的多少?\"\n当学生回答1/2以后,教师在黑板上书写\"1/2\"。然后利用媒体演示,如上第二个图所示:把六份月饼分为相等的两堆(两堆各三份),教师引导学生思考:\n\"我们已经知道了1份月饼是整个月饼的1/6,那么,半块月饼有几份呢?\"\n当学生回答3份以后,教师在黑板上的\"1/2\"后面接续写出:\n1/2 ÷ 1/6 = 3\n然后分小组让学生讨论:这个3是如何得到的呢?教师一边巡视小组讨论、一边启发学生思考:除法与乘法有什么关系呢?讨论后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在学生汇报时要把握住两个要点:1/2\n× 6 = 3;6是1/6的倒数。于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给出算式:\n1/2 ÷ 1/6 = 1/2 × 6 = 3\n这样,就可以启发学生得到结论: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这时,教师需要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只计算了一个特殊的例子,这个结论是不是对别的问题也是正确的呢?教师进一步用媒体解释一个复杂的问题:\n1/2 ÷ 2/6 = ?\n我们来计算这个问题。教师启发学生思考:\n\"2/6是1/6的两份,是整个月饼的多少呢?\"\n当学生回答1/3以后,教师通过媒体把月饼分为3个1/3(如上第三个图所示),继续提问:\n\"半块月饼是多少个1/3呢?\"\n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五花八门的,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注意:半块月饼是一个1/3加上半个1/3(如图所示,利用原来的一份是1/6),在黑板上书写:\n1 + 1/2 = 3/2。\n于是,教师一边总结说:\"半块月饼有3/2个1/3\",一边在黑板上书写:\n1/2 ÷ 2/6 = 3/2。\n然后启发学生回答:\"2/6的倒数是多少?\"当学生回答是6/2或者3以后,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总结的算式:\n1/2 ÷ 2/6 = 1/2 × 6/2 = 1/2 × 3 = 3/2。\n最后,教师一边指点算式一边引导学生说:\"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n教学设计分析:这个片段包含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并不要求在一节课内完成,也不要求用连续的几节课完成,只是为了说明如何利用倒数来解释分数的除法。倒数在本质上表述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互为倒数。虽然可以用倒数来解释、并且计算除法,但是:定义倒数需要乘法、认识倒数关键在于1。因此,教学片断在内容安排上,首先通过分数重新认识1,是为了表示1是一个整体,这就为后来\"用倒数计算除数是分数时的除法\"的教学打下了伏笔。\n片段讲解倒数的过程是由个别到一般,因此教学过程大量使用媒体是必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悟倒数的意义。遵循这样的教学过程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感悟通过倒数来计算除法的道理,二是容易解释为什么0没有倒数。\n问题14\"为什么混合运算要先乘除后加减\"的相关教学设计\n(孙兴华 长春市树勋小学)\n有关教学内容:混合运算\n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第二学段)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n可以看出,不同的学段提出限制运算步骤的要求,这是为了控制不必要的繁杂的运算,反而冲淡了学生对混合运算本身的理解。在本质上,混合运算都可以通过分步运算完成,因此混合运算是分步运算的合并,参见问题14的论述。因此,混合运算应当与分步运算的结果一致,而混合运算对运算次序的要求就是为了达到运算结果的一致。运算次序有两个基本法则:有括号,先计算括号中的算式;没有括号,先计算乘除后计算加减。\n教学片断设计:先乘除后加减\n1. 通过故事理解先乘除后加减\n教师讲故事:星期天小军和小明去超市买东西。小军要买1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书包每个50元,笔记本每本2元,小军应当交多少钱?小明买了半斤李子,李子4元钱1斤,小明交了5元钱,应当找回多少钱?\n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头\"想问题。先考虑小军的问题[^126]:\n总钱数 = 书包钱 + 笔记本钱\n因为书包钱是50元,三本日记本钱是2 × 3(元),因此可以列出算式\n总钱数 = 50 + 2 × 3 = 50 + 6 = 56(元)\n所以,小军应当交56元钱。通过上面的计算,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必须先乘除后加减。\n下面,我们来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小明买李子的钱数是4 ÷ 2 =\n2(元),找给小明的钱数应当是小明所交钱数减去小明买李子的钱:\n找钱 = 交钱 - 李子钱\n= 5 - 4 ÷ 2 = 5 -- 2 = 3(元)\n所以,应当找回小明3元钱。再次让学生体会到:必须先乘除后加减。\n通过上面的教学活动应当让学生感悟:混合运算都是在讲两个以上的故事,而乘法或者除法都是在完成其中的一个故事。于是,教师总结:在混合运算中先乘除后加减。然后,让学生口算一些习题,这些习题不限于先乘除后加减的问题,比如:\n8 - 3 + 2,8 - 3 × 2, 2 + 6 ÷ 2,2 × 6 ÷ 2,28 - 3 × 2\n等等,让学生通过计算加深\"先乘除后加减\"的印象。\n2. 讲述先乘除后加减的故事\n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算式\n30 × 2 - 50\n要求同学们先讲述一个表达这个算式的故事,然后再计算这个算式。教师需要在课前就想好故事,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是,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比如,在春节期间,爷爷和奶奶都给小明30元压岁钱,小明花了50元,春节后小明还剩多少钱?或者,回顾《九章算术》里的问题:一个人买了两头猪、卖了一只羊,猪30钱一头、羊50钱一只,这个人还剩多少钱?\n教学设计分析:一般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混合运算中的先乘除后加减,一种解释是因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3\n+ 2 × 4 = 3 + 2 + 2 + 2 + 2 =\n11,但这样的解释对于除法就牵强附会了;还有一种解释是因为混合运算是分步运算的综合。后一个解释是直观的,也是本质的,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最好采用后一种解释。引导学生学会从\"头\"想问题是教学的关键,因为其中蕴含了分步计算的思想。最后,让学生自己构建混合运算的故事背景也是重要的,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问题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n问题15\"为什么要学习估算\"的相关教学设计\n(岳莹 长春市树勋小学)\n有关教学内容:估算\n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第二学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n可以看到,在小学阶段强调估算问题要有实际背景,第一学段强调选择合适的量纲,第二学段强调选择合适的方法,而其中\"合适\"的标准是基于实际问题的。因此,估算的学习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计算,还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和判断。\n教学片断设计:估计上界和下界\n1. 创设情境引入概念\n教师首先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上界、什么是下界。在教学中并不需要\"上界\"\"下界\"这样的概念,可以使用相关词语,让学生感悟其中的含义。比如\n班级准备举行班会,委派小丽带了5元钱去超市买糖果。水果糖一包10块7角钱,班级有38名同学,小丽最少要买几包?最多能买几包?\n引导学生讨论,注意到:对于许多实际问题的处理是需要制定原则的,而原则的制定又是基于生活常理的。方案一:每个同学都能分到一块水果糖,那么,小丽最少要买4包;方案二:每个同学都能分到两块水果糖,那么,小丽最少要买8包。因为每包水果糖0.70元、7包水果糖4.90元,因此,小丽所带的5元钱最多能买7包。这样,上面的方案二是不可行的。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感悟:所说的\"最少\"就是下界,\"最多\"就是上界,下界和上界是由问题的背景确定的。对于买水果糖的问题,下界是4包,上界是7包。\n2. 创设情境学会思考\n教师讲故事,分小组讨论。小丽和妈妈一起去超市买东西。买了两袋面粉,每袋30.4元;买了一块牛肉19.4元。妈妈还想买鱼,大鱼每条25.2元,小鱼每条15.8元。妈妈问小丽:我带了100元钱,还够不够买小鱼?还能不能买大鱼?\n小组的计算方法可能是多样的,本质上是计算下界和上界,但选择思考问题的合适用语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学生会不会思考的基础。\n够不够买小鱼的合适用语是:\"不超过\"或者\"至多\"。可以这样思考:买一袋面不超过(至多)31元,买两袋面不超过(至多)62元;买牛肉不超过(至多)20元;总共不超过62\n+ 20 = 82(元)。因此,剩下的钱至少有100--82 = 18(元)。因为 18 ﹥\n15.8,所以妈妈可以买小鱼。\n能不能买大鱼的合适用语是:\"不低于\"或者\"至少\"。可以这样思考:买一袋面不低于(至少)30元,买两袋面不低于(至少)60元;买牛肉不低于(至少)19元;总共不低于60\n+ 19 = 79(元)。因此,剩下的钱最多有100 - 79 = 21(元)。因为 21 <\n25.2,所以妈妈不能买大鱼。\n可以看到:前一个问是估计所剩钱的下界,如果下界还能买就自然可以买了;后一个问是估计所剩钱的上界,如果上界都不能买就自然不能买了。估算的要旨是凑整计算,在凑整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估计下界,凑整的数不能低于原来的数,因此合适用语是不超过或者至多,是指原来的数不超过凑整的数;估计上界,凑整的数不能高于原来的数,因此合适的用语是不低于或者至多,是指原来的数不低于凑整的数。\n综上所述,估算的问题不仅是化简计算,思维方法更为重要。这种思维方法是数学的、更是日常生活的,因此,数学的功能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会想问题,帮助学生积累思维的经验。\n教学设计分析:一般来说,小学生理解概念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像上界、下界这样的具有逻辑背景的概念,因此,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入手,让学生感悟概念的内涵是必要的。特别是,设计的简单、说明的问题深刻。\n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概念的基础上,教学设计选用了课程标准中买鱼的问题,这个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是非常合适的,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前必须把思维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考虑清楚,否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可能会被学生的想法干扰,以至于理不清解决问题的思路。\n问题16\"什么是符号意识\"的相关教学设计\n(杨宇 长春市第一实验小学)\n有关教学内容:使用符号的意识\n课程标准要求:(第二学段)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在课程标准中,符号意识是作为核心概念提出的: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n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让小学生学会有意识地使用符号,能够感悟使用符号的意义,能够在适当地使用符号。符号包括两种:一种是关于概念的,一种是关于关系的,参见问题16的论述。自然数就是一种符号,人们用这样的符号表达数量的多少。但\"符号意识\"中所说的概念符号更为抽象,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指: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等量关系。\n符号的使用是数学的根本,没有符号表达就没有现代数学,因此帮助学生建立符号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思想上,使用符号都是小学生真正接触\"抽象\"的开始,因此,教学的素材又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n教学片断设计:用字母表示数\n1. 创设情境显示规律、感悟为什么使用字母\n教师利用媒体设计情境讲故事:老师这里有一个黑匣子,这个黑匣子会计算,同学们猜一猜这个黑匣子是如何计算的。\n让学生说出一个数,比如4。教师在媒体上把这个数输入黑匣子的一端,于是在黑匣子的另一端输出8。重复这个过程:输入6输出12,;输入7输出14。\n教师启发学生:\"同学们猜一下,这个黑匣子是怎么计算的?\"当学生回答\"把送进去的数扩大2倍\"以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你们会用一个算式表示这样的计算吗?\"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教师归纳学生的想法,写出算式\n输入数 × 2 = 输出数\n同时提示学生:\"我们看一看,黑匣子是不是这样计算的。\"然后,再利用媒体的黑匣子,引导学生计算一些具体的数来验证这个算式。教师再一次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来表示黑匣子的计算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一边启发学生:\"如果用字母a表示输入的数,会不会是这样的呢?\"一边在黑板上书写\na -→ 2a\n得到学生的肯定之后,教师总结说:\"这就是用字母表示数,这个字母a可以是3、可以是9、也可以是100,不管你说这个数是多少,计算的结果都是这个数的2倍,所以可以用2a表示计算的结果,这就是黑匣子计算的秘密。\"然后反问学生:用字母表示数方不方便?\n最后,教师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输入一个数、输出一个数,黑匣子规定计算方法,这就是电子计算机的原理。等你们长大后,学会了如何规定计算方法,就会使用计算机了。\"\n2. 讲述生活中的例子、感悟如何使用字母\n教师先讲述一个生活中使用字母的例子:一辆汽车一小时行驶60公里,2小时行驶多少公里?5个小时呢?用t表示时间(英语时间是time,这里用了字头),总结出这辆汽车的行驶路程,t小时行走的公里数是:60\nt。\n然后分小组讨论,举出一个使用字母表示数量的例子。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两个要点:一个要点是字母表示的是什么;另一个要点是希望表达的数量是什么。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字母t表示的是时间;希望表达的数量是行走距离。\n3. 脱离问题背景、感悟抽象了的字母\n用符号表述乘法交换律[^127]。先让学生作一些与交换律有关的数字例子:\n2 × 3 = 6,3 × 2 = 6 → 2 × 3 = 3 × 2,\n7 × 8 = 56, 8 × 7 = 56 → 7 × 8 = 8 × 7,\n教师提出问题:\"是不是对所有的数,乘法的两个因子都可以交换呢?\"学生的回答很可能是肯定的,既便如此,教师仍然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一般来说,学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来回忆一下乘法是什么\",然后用媒体显示下面的图\n![图片3.png](staticImagesd9264418a7d04c4f9187ea24c0325f08mediaimage21.png){width=\"1.5229166666666667in\"\n![图片4.png](staticImagesd9264418a7d04c4f9187ea24c0325f08mediaimage22.png){width=\"1.4354166666666666in\"\n启发学生回答\"左边的算式是什么\",当学生回答5×4以后,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进一步启发学生回答\"右边的算式是什么\",当学生回答4×5以后,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教师问:\"这两个算式是不是相等的?\"学生回答相等之后,教师一边在两个式子之间写上等号,一边问学生:\"为什么相等啊?\"这时,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多样的,教师要归纳出下面的结论\n行数 × 列数 = 列数 × 行数\n并且总结说:\"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先算行、还是先算列,结果都是一样的。\"教师进一步提问:\"如果要用字母表示这个性质,应当如何表示呢?\"启发学生用a表示\"行\"、用b表示\"列\",于是可以得到一般表达式\na × b = b × a\n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还可以用其他的字母来表示这个性质,比如:H × L = L ×\nH,其中H表示的是行、L表示的是列,都是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最后,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像用t表示时间那样,人们已经约定俗成的字母表示方法。比如,用r表示圆的半径,用\nπ 表示圆周率,于是圆的周长就表示为2πr,等等。\n教学设计分析: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思想上,使用符号都是小学生真正接触\"抽象\"的开始,因此,教学的素材又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设计由黑匣子引入,对学生既有一些神秘感,又是可以通过卡通片(比如,哆啦A梦)想象得到。特别是,教师最后谈到了电子计算机的原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阶段突出了两个要点,让学生感悟如何用符号表示数。第三阶段通过直观启发学生如何用符号表达诸如性质等一般性的规律。这样教学重点突出、层次清楚,有利于学生理解,也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n问题17\"方程的本质是什么\"的相关教学设计\n(赵艳辉 东北师大附小)\n有关教学内容:方程的认识\n课程标准要求:(第二学段)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的作用。\n从形式看,方程是含有字母的等式;从功能看,列方程是为了求方程的解。因此,所有方程都应当有问题背景:用字母表示希望知道的结果,通过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最后得到结果。一般来说,问题背景必须讲述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在数量上相等,参见问题17的论述。\n教学片断设计:方程的初步认识\n1. 通过直观感悟方程\n借助天平,通过天平两边量的相等理解等式。在讲桌上放上:一个天平,几个一样的小积木块(重量均为20克),两个砝码:重量分别为10克和50克。告诉学生砝码的重量,希望利用天平称出小积木块的重量。\n教师演示(或者让学生演示),小积木块的重量比10克重、比50克轻,怎么办呢?教师启发学生:试一下,把两个小积木块放在一起称:把两个小积木块放在天平的一边,把两个砝码放在天平的另一边。小积木块还是轻。于是教师(或者学生)在小积木块的一边再加上一个小积木块,这时天平平衡了。教师启发学生回答小积木块的重量。一般来说,学生能够回答小积木块重20克。\n这时,教师必须追问:为什么是20克呢?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天平的平衡关系抽象出来:\n> □ + □ + □ = 10g + 50g\n然后启发学生:\"可不可以用字母表示小积木块的重量啊?\"得到学生的肯定之后,教师一边说\"用字母x表示小积木块的重量\"、一边书写:x\n=\n小积木块重量。然后教师说:\"现在用字母x代替上面的小方块\",鼓励学生到黑板上来写:\nx + x + x = 10 + 50\n字母可以与数字一样进行计算,得到:\n3x = 60\n教师解释说:这就是方程,方程里的字母x表示要求的量,是一个未知数。然后解释: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3,得到x\n= 20(克)。最后总结说:我们可以通过解方程,计算出未知数等于多少。\n如果学生对上面的问题理解得很好,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样的办法称出小积木块的重量呢?\"引导学生通过天平抽象出下面的方程:\nx + x + 10 = 50\n然后计算。两个未知数相加:2x + 10 = 50;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10:2x =\n40;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2:x = 20。与前一种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n2. 通过推理列方程\n教师讲述一个通过思考列方程的故事。比如,过生日那天小丽想:爸爸今年40岁,我年龄的3倍还比爸爸小7岁。同学们能知道小丽的年龄吗?学生的计算方法可能是多样的,也可能会直接得出答案,教师必须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过程(不一定必须板书):\n3 × 小丽的年龄 + 7 = 爸爸的年龄 或者 3 × 小丽的年龄 = 爸爸的年龄 -- 7\n然后抽象成方程:3x + 7 = 40,或者 3x = 40 -- 7。\n教学设计分析:通过天平两边物体重量相等引入方程,特别是,利用同一个背景,采用不同的方法、建立不同的方程,得到一样的结果,对于初学者直观地理解方程是有好处的。此外,第二部分的教学设计也是必要的,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想象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从感悟走向理解。\n只有通过建立方程,才能使学生真正感悟到\"用符号表示数\"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未知数\nx的含义也是必要的。\n问题18\"小学数学中有哪些模型\" 的相关教学设计\n(王艳玲 东北师大附小)\n有关教学内容:模型的认识\n课程标准要求:模型思想是作为核心概念提出的: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n与此相关的具体内容:(第一学段)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第二学段)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n= 单价×数量、路程 =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n教学片断设计:通过速度初步认识路程模型\n1. 创设情境引发思考,体会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n在学习之前,学生是对速度、路程、时间这些概念是知道的,但不一定真正理解。事实上,只有通过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反之,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概念的含义,才可能准确表达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缺失信息的方法来理解概念,本片段的重点是理解速度,并且通过速度来认识路程模型。\n什么是速度。教师给出下面的情境讲故事:早晨,小丽和小强在学校见面,分别询问对方上学所需要的时间。同学们是否能帮他们比一比,谁走得更快些?\n![](staticImagesd9264418a7d04c4f9187ea24c0325f08mediaimage25.png)\n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觉得小丽走的快一些,因为花费的时间少;也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没有办法进行比较,因为不知道谁家远。这时,教师要引发学生思考:如果再知道了什么,就可以知道谁的速度更快一些。然后,让学生举例说明。\n学生举的例子可能是五花八门的,比如,小丽和小强的家离的很近、小丽的家离学校更近、小强的家离学校更近、等等。无论如何,教师要引发学生思考:应当如何判断速度的快慢。引导学生注意:速度的快慢不仅与时间有关,而且与距离有关。让学生感悟:速度\n= 距离/时间。\n如何度量速度。学生已经知道,通过距离和时间可以度量速度。教师通过下面的实际例子,希望学生知道如何计算速度。教师利用下面的图,讲述关于速度的故事:左边的图是神舟飞船在轨道上运行,右边的图是自行车运动员在野外练习。由图上看,每个单位的速度都是8千米,那么,神舟飞船和自行车运动员速度是一样的吗?\n![](staticImagesd9264418a7d04c4f9187ea24c0325f08mediaimage26.png)\n让学生回答,应当如何表示速度的单位:米/秒,米/小时;千米/秒,千米/小时。其中,分子表示的是距离单位,分母表示的是时间单位。让学生理解:只有单位一样才能比较速度的快慢。如果学生有较好的理解能力,可以让学生知道,我们所说的时间是一个平均数:物体行驶一段距离之后,是用这段距离除以所用时间得到的。\n让学生询问家长、或者查阅与速度有关的资料,在课堂上讲述与速度有关的故事。在询问或查阅过程中要掌握两个基本要素:交通方式,单位时间的速度、即单位时间的距离。让学生知道:速度\n= 距离/时间,反之,距离 =\n速度×时间。比如,得到下面的一些图、以及关于速度的说明:\n![](staticImagesd9264418a7d04c4f9187ea24c0325f08mediaimage27.png)\n并且,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n成人步行10分钟大约行走多少距离?飞机飞行1小时大约飞行距离?声音传播从操场的一边到另一边大约需要时间?从太阳到地球光行走大约需要多少时间?\n2. 通过算式理解模型的变化\n教师可以通过图画等,讲述模型变化的故事。比如,利用下面的图和算式:\n![](staticImagesd9264418a7d04c4f9187ea24c0325f08mediaimage28.png)\n![](staticImagesd9264418a7d04c4f9187ea24c0325f08mediaimage29.png)\nheight=\"1.5972222222222223in\"}小\n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能不能帮助这几位同学解释一下算式的意义?\n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路程模型的基本形态:路程 =\n速度×时间。可以不讲、但一定要把握:在这个模型中,路程是两个因子的乘积,速度是被乘数,时间是乘数。这是因为,在通常情况下速度是一个不变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参见话题23的论述。\n然后,借助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可以得到模型的变化:速度 =\n路程/时间,时间 =\n路程/速度。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只有知道其中的两个量,才可能计算第三个量。如果学生理解的比较好,还可以通过具体计算,让学生理解速度单位\"千米/时\"的意义,比如,120(千米)\n÷ 2(时) = 60(千米/时);60(千米/时)× 3时 = 120千米。\n最后,分小组讨论,每个小组讲述一个与路程模型有关的故事。\n教学设计分析: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速度\"比理解\"路程\"和\"时间\"要更困难一些,特别是,速度单位的表达又与以往学习过的单位表达有很大区别:是一个等分的形式,因此从速度入手理解路程模型是有道理的。关于速度的概念,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是不行的,必须通过现实中的例子让学生感悟,而针对速度这个概念,教学设计中利用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利用了几种缺失信息的方法,让学生\"恍然大悟\",这样的教学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注意、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事实上,通过这样教学方法,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n虽然教学内容是对模型的初步认识,但教学设计通过变化的方法让学生感悟:模型是一般的,即模型可以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类问题,因此模型表达的是一类算式,而不是个案的算式。\n问题21\"如何理解点、线、面、体、角\"的相关教学设计\n(高俊生 东北师大附小)\n有关教学内容:角的认识\n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二学段)知道平角与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n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认识平面上的角,认识基础是点、线、面。虽然在教科书中,角的定义是: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但这个定义是难以理解的:两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就不是角吗?角到底是指图形中的那个部分呢?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学设计不能依据上面的定义,详细讨论参见问题21和话题26的论述。\n在小学低年级,可以不讲述严格定义,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握好下面三个要点:\n1. 角是由一个端点重合的两个线段组成的,称这两个线段为角的两个边;\n2.\n角是指两个边所夹的部分,因此,角的大小只与两个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与边的长度无关;\n3.\n只能通过张开程度的变化(角的大小比较),才能让学生真正感悟角到底是什么。\n教学片断设计:角的初步认识\n1. 创设情境引发思考\n设计一个教具:只有时针、分针,没有时间刻度的\"表\"。教师拨动分针让学生辨认时间,比如,以12点为基准:12点、12点15分、12点30分、12点45分。凭借生活经验,学生应当可以通过分针与时针之间夹角的大小辨认出时间,因此,可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清晰地感悟到:时间是由分针和时针之间的\"夹角\"所决定的。特别是对于钝角的情况,即12点45分的情况,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思考清楚:夹角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于是,教师可以总结说:\"我们把分针与时针所夹部分叫做角,把分针和时针叫做角的边。\"\n进一步,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说明什么是角。比如,桌面上有四个角,数学教科书上有角,红领巾上有角,等等。让学生感悟角的特征:边是直的,前端是尖的,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n教师利用角的大小讲解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然后进入具体操作阶段:发给每一位同学一张长方形的纸,根据教师的要求,让学生动手折出一个角、并说明是什么角。教师再一次总结:\"如果两个线段的一个端点重合,我们把两个线段所夹部分叫做角,把这两个线段叫做角的边。\"\n2. 通过画图抽象出角\n![](staticImagesd9264418a7d04c4f9187ea24c0325f08mediaimage2.png)\n引导学生理解\"角\"的有效方法是让学生利用\"尺规作图\"画出\"角\"的图,因为几何作图是思维抽象的具体表达。比如,让学生利用铅笔和直尺,在纸上画出如上面图(a)那样角,同桌讨论:图中的什么是角。还可以画出直角、钝角,探讨如何画直角。\n然后可以如图(b)那样,通过画图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因为∠2包含∠1,所以∠2大于∠1,从而理解什么是角的大小。对于理解力比较好的学生,还可以演示图(c),启发学生思考:角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n教学设计分析: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认识角要比认识线段更困难一些,因为在开始阶段,角的指向并不很明显。因此,通过教具\"表\"认识\"角\"是有意义的,只有通过角的大小的变化才能让学生对角的指向有直观感受。特别是,教师由角的具体描述过度到角的一般定义,可以让学生感悟定义的抽象过程。第二阶段的教学,通过学生自己的几何作图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也是重要的,有利于学生清晰地把握角的概念。\n问题23\"如何理解长度、面积、体积\"的相关教学设计\n(朱颖 东北师大附小)\n有关教学内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认识\n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第二学段)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面积单位千米^2^、公顷。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用方格子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某些实物(如土豆等)体积的测量方法。\n可以看到,在小学阶段,关于长度、面积、体积的内容是相当多的,知识点也是非常多的。因此,与此有关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应当把握一种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什么是度量。长度、面积和体积都是度量,这三种度量对象分别是一维空间、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物体。\n小学阶段、特别是第一学段所说的长度,是对线段的度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是客观存在的,但如何对这个长度进行度量却是人为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应当让学生清楚地知道:采用不同的度量方法(度量单位),就会有相应的长度的表达方式。度量方法并无对错之分、只有好坏之分:度量精细的方法就好,因为能够更真实地表达客观实际。在长度的度量中,厘米、米是全世界通用的度量单位,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讨论参见话题27。\n教学片断设计:厘米的认识\n1. 用各种方法实际测量、理解长度\n教师要求学生度量自己课桌长度。分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度量方法进行度量,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设计出多样的度量方法。比如,用手的\"拃\"的大小来度量,用铅笔的长度来进行度量,用教科书的长或者教科书的宽来度量,等等。要求:每个小组的度量方法统一。\n在度量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注意,所说的工具就是度量的\"单位\",并且要注意度量的\"精度\",即: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比如,四拃半、五加1/4铅笔长等等。\n让学生汇报度量结果,并且让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把课桌的长度\"画\"在黑板上,要求每位学生画的起点一致。一般来说,学生画出的长度必然会有所差异,于是教师总结说:\"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长度,并且知道了如何度量长度:就是用度量单位来表示长度。\"进一步,教师提出问题:\"但是,每一张课桌的长度都是标准的,可是同学们度量的结果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可以让学生回答问题,启发学生知道:因为度量工具不同。\n2. 统一度量单位、理解厘米\n教师启发学生说:\"看来我们有必要统一度量工具,统一度量工具就是统一度量单位。现在,全世界统一的度量工具是'米尺',上面最小的刻度单位是'厘米'。\"\n然后,可以讲述秦始皇统一的度量衡的故事,讲那时的\"尺\"与现在\"厘米\"的换算,讲项羽的身高,参见话题27。\n按原有分小组,用米尺度量课桌的长度,精确到厘米。在度量过程中,认识厘米、分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然后,再次让学生汇报、并且在黑板上画出课桌的长度,与原有长度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注意:度量单位越精细、度量结果越准确。\n如果学生有较好的接受能力,最后,可以给学生讲述咫尺之间、英尺、米原器的故事,讲述纳米和光年的故事,参见话题27。\n教学设计分析: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感悟到,\"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是生活实际的需要;知道基于\"厘米\"的度量工具是米尺,知道厘米、分米、米之间的换算。因此,教学活动应当从身边的度量开始,比如,这个教学设计的课桌,并且通过比较各种度量工具的度量结果,让学生感悟统一度量工具的必要性。讲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等故事,可以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古代的人们就已经统一了长度的度量,这是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n问题24\"如何理解平移、旋转、轴对称\"相关教学设计\n(岳莹 长春市树勋小学)\n有关教学内容:平移、旋转、轴对称的认识\n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能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n这次课程改革,在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中强调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教学内容。这三种形态都属于图形运动,并且是最基本的运动、即刚体运动。刚体运动的核心是:保持两点间距离不变。两点间距离不变就保证了角的大小不变,保证了图形的形状不变,因此,保持两点间距离不变是图形全等的本质,或者说,这三种形态囊括了图形全等。图形全等是平面几何的重要内容。既然是运动,就必然需要运动的参照物,三种运动形态的参照物可以参见问题24的讨论。\n当学生学习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内容之后,安排\"综合与实践\"的课程是必要的,可以让学生感悟三种运动的共性与差异,从而加深对三种运动的理解,加深对图形刚体运动的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图形运动的过程是必要的,这是一种数学的基本素养。\n教学片断设计:平移、旋转的综合运用\n1. 在图画变化的过程中感悟图形的运动\n![](staticImagesd9264418a7d04c4f9187ea24c0325f08mediaimage30.png)\n分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吧上面左边的图变化为右边的图,并用平移和旋转记录运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帮助学生积累思维的经验和实践的经验:思维清晰、层次鲜明。比如,首先用符号确定图的坐标,这个坐标可以是一维的、也可以是二维的。\n一维坐标就是对每个小方块标上1个数字,如果以\"行\"为基准,就是每行4个数字,总体从1到16,而图所占坐标是6、7、10、11。\n二维坐标就是对每个小方块标上2个数字,如果还是以\"行\"为基准,就是每行4对数字,总体从16对数字,而图所占坐标是\n(2,2)、(2,3)、(3,2)、(3,3)。\n上面的两种表示方法无所谓对错,一维的可能对位置\"记录\"更加简单,二维的可能对位置\"表示\"更加清楚。无论如何,要让学生感悟到,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可以自己设计的。每个小组确定一种表示位置的方法。\n在记录运动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根据需要\"定义\"记录所使用的术语。并且注意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图形的运动,但整个图形运动的标准必须统一,所用术语也必须统一。\n比如,记录运动结果\"坐标9\"的图形。虽然可以看作是从\"坐标10\"的图形通过轴对称运动而来的,但在堂课的教学要求:只是通过\"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因此不可以用轴对称表示图形的运动;那么,只有从\"坐标11\"的图形通过平移运动而来,可以记为:\n9:11平左2,\n表示\"坐标9\"的图形是由\"坐标11\"的图形向左平移了2个坐标得到的。同样的道理,\"坐标16\"的图形是由\"坐标10\"的图形通过平移运动和旋转运动而来,可以记为\n16:10平右3、平下1、旋270,\n其中旋转规定是顺时针,因此是270度;如果规定是逆时针,则可以是:旋90。\n记录的规则必须规定的非常仔细,有些可以事先规定,比如记录的程序和形式;有些可以事中规定,比如记录的术语。特别是,要清晰地规定诸如\"平左\"、\"平右\"、\"平下\"、以及\"旋\"这些术语的确切含义。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n2. 通过记录的逆变化理解图形的运动\n记录是刻画图形运动的最重要的手段,但在初学阶段,学生却很难把握,因此可以通过记录的逆变化加深对记录的理解,进而加深对图形运动的理解。\n小组讨论,如何通过运动的记录把图形还原,即如何把\"坐标9\"的图还原到\"坐标11\"、把\"坐标16\"的图还原到\"坐标10\"。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悟什么是图形的运动与逆运动,感悟为什么要把图形的运动过程\"记录\"得非常仔细。\n教师课前准备一些类似上面左边的原始图,分给每个小组。两个小组结成对子,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类似上面左边图到右边图的图形运动,记录运动;把运动以后的图和运动记录交给对方,要求对方还原成;把还原结果与原始图比较。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小组要学会全员参与、集体讨论、分工负责的工作原则,积累实践的经验。\n最后,全班讨论:根据原始图设计与记录图形运动的流程;根据结果图与运动记录进行图形还原的流程。教师进行总结,并且启发学生想象:我们这次活动的方法,就是人们在互联网上\"秘密\"输送图形的基本方法。比如,一个人在自己的\"博客\"上登出一张照片,但只希望让自己的好朋友们看、别人看不了。他就可以把照片分成若干个小方块,把图形运动的结果图在\"博客\"上登出,并且把运动记录告诉给自己朋友们。于是,朋友们能\"看到\"原图,而别人只能看到结果图。\n教学设计分析:这是一堂\"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设计,因为活动内容较多,可以在一堂课内完成,也可以作为教学活动连续两堂课完成。整个教学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移和旋转这两个图形运动的基本形态,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帮助学生积累思维的和实践的活动经验。\n\"图形运动\"就是大学数学中所说的\"图形变换\",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强调图形运动的记录是很重要的,因为这就是\"变换\",只是没有用抽象的数学符号。事实上,只有通过图形运动的记录才可能让学生感悟到图形运动的本质,特别是,在教学设计中还让学生进行图形运动的逆变化,这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很好地尝试。在小组活动中明确全员参与、集体讨论、分工负责的工作原则,这有利于学生积累与他人合作的实践经验。\n问题27\"三种统计图之间有什么共性和差异\"相关教学设计\n(赵艳辉 东北师大附小)\n有关教学内容: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认识\n课程标准要求:(第二学段)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且有效地表示数据。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n在现代社会,利用统计图说明问题已经成为一种常识,利用统计图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直观地表述数据。课程标准中强调了三种最常见的统计图,虽然用三种统计图都可以表示数据,但功能有所不同:条形统计图更有利于表述数量的多少,扇形统计图更有利于表述数量所占的比例,折线统计图更有利于表述数量的变化。详细讨论参见问题27。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感悟利用统计图的方便,也应当让学生感悟三种统计图功能上的差异。\n教学片断设计:认识条形统计图\n1. 知道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规则\n教师收集了30届伦敦奥运会的部分资料:获金牌总数前四国家(美国、中国、英国、俄罗斯)获得奖牌的数量,得到下面的表格。\n中国、美国、俄罗斯获奖牌统计表(伦敦奥运会)\n金牌 银牌 铜牌 总计\n美国 46 29 29 104\n中国 38 27 23 88\n英国 29 17 19 65\n俄罗斯 24 26 32 82\n教师引导学生分6个小组讨论、画条形统计图。教师引发学生思考:这个统计表的数据告诉我们很多信息,现在,同学们能不能用图表示第30届伦敦奥运会中国获奖情况?在这个阶段,学生画出的图可能是各种各样的。\n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在黑板上画出横轴与纵轴,启发学生思考:是不是要分出金牌、银牌、铜牌?得到学生的认可之后,教师在横轴上画出三段四个标记,在每段下面表明金、银、铜。再启发学生思考:金牌是多少?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纵轴的适当位置标出38。同样的方法,得到27和23。然后横轴与纵轴的标记连线,得到下面的条形统计图。\n![](staticImagesd9264418a7d04c4f9187ea24c0325f08mediaimage31.png)\n然后,让每两个小组分别画出美国、英国、俄罗斯的获奖情况,提醒学生画直方图注意事项:横轴与纵轴刻度比例合理,图形大小适当。比较各小组画出的图,让学生知道如何画直方图。通过图形直观分析各个国家获金牌的情况:美国金牌较多、但银牌铜牌较少;中国比较适度;英国的图形结构与美国相似;俄罗斯银牌较多、但金牌较少。让学生从中领悟使用直方图分析问题的便捷。\n2. 利用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n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一个图,把四个国家获奖牌的情况都放在一起?让学生出主意:如果要放在一起,应当怎么放?对于学生的各种回答,教师要点出问题的要点:分类。可以以奖牌分类,也就是分成:金牌、银牌、铜牌;还可以以国家分类。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以国家分类,得到的图就是把以前做过的四个图合并在一起。于是尝试以奖牌分类、做直方图,让每一个同学画出下面的图。\n![](staticImagesd9264418a7d04c4f9187ea24c0325f08mediaimage32.png)\n引导学生利用上面的图,预测第31届里约热内卢奥运会的情况。学生的回答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论述有据\",也就是说,引导学生能够依据数据回答问题,比如,美国与中国获取金牌数量还可能是前两名,因为英国与俄罗斯的差距比较大;再比如,俄罗斯可能会超过英国,因为俄罗斯的奖牌总量比英国多许多,因此有更大的潜力;等等。最后,教师总结说,同学们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只通过一届奥运会的成绩进行预测,可靠性还是不够的,应当利用更多的历史数据,比如连续五年的,这就是下次课我们要讲折线统计图。\n教学设计分析:制作统计图的目的是为了直观地表示数据、直观地分析数据,统计图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表达信息的工具。因此,统计图的教学不仅是为了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n教学设计选取了刚刚闭幕的伦敦奥运会的资料,这样的背景现实有趣,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从统计表到条形统计图,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直观性,教师在学生的能够在讨论中归纳总结出画条形统计图的要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在这个基础上,启发学生把四个国家的数据归纳到一个条形统计图中,进行数据比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图的作用。最后,通过预测的故事,引出下一节课要讲述的内容。\n问题29\"平均数的意义是什么\"相关教学设计\n(刘艳平 东北师大附小)\n有关教学内容:平均数的认识\n课程标准要求:(第二学段)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n这里所说的\"平均数\"主要是指统计学意义上的平均数。算术意义上的平均数比较容易理解:平均数\n= 总量 ÷ 份数,这是仅仅是除法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来源于乘法模型:总价 =\n单价 ×\n份数,其中的单价就是平均数。虽然在运算形式上看,算数意义上的平均数与统计意义上的平均数是一致的,但前者属于描述统计、后者属于推断统计,差异就在于是否考虑了随机性,详细讨论参见问题29和话题29。统计意义上的平均数的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到抽样、考虑到样本的随机性,即把每个数据都看作为样本、是通过抽样得到的;其核心是样本的独立同分布,也就是说,每次抽样是独立进行的、每次抽样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n教学片断设计:估计投篮命中率\n1. 通过样本感悟随机性\n教师讲述小明投篮的故事。小强非常喜欢打篮球,长大了想当一名篮球运动员。小强让体育老师测验自己投篮的命中率,体育老师在一个星期的5天里,每天测验一次,每次定点投篮10次,投中球数的记录如下:第一天3个、第二天4个、第三天3个、第四天6个、第五天4个。如下图所示,教师要求学生用图表示小强投篮的情况,帮助小强计算平均每天投中几个球,并且利用平均数帮助小强估计投篮的命中率。\n![](staticImagesd9264418a7d04c4f9187ea24c0325f08mediaimage33.jpeg)\n因为小强五天一共投中3 + 4 + 3 + 6 + 4 = 20个球,以此平均每天投中20/5 =\n4个球。计算模式是:平均数 =\n进球数/天数。在计算平均数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感悟到:虽然小强每天都投球10次,但进球数却是不确定的;虽然不确定,但进球数相对稳定在平均数附近。这就是对随机性感悟,对统计意义上的平均数的感悟。\n基于这种感悟,就可以估计命中率了:因为每天都投了10个球,于是命中率的估计是:4/10\n=\n2/5。因为命中率就是概率,因此这样的估计就是用样本频率估计概率。也可以直接估计命中率,因为一共投篮50次、命中20次,因此估计命中率是20/50\n= 2/5。\n2. 通过样本感悟平均数\n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平均数的意义,教师讲述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投篮的故事。教师可以利用本地职业篮球队主力投手的资料,比如,这个主力投手近五场球赛投球记录:\n第一场18投8中,3分球5个;第二场15投7中,3分球4个;第三场21投10中,3分球5个,第四场17投9中,3分球7个;第五场18投7中,3分球4个。\n那么,这名运动员每场球的平均进球数是多少呢?得分是多少呢?这位主力投手的投篮命中率大概是多少呢?\n这个故事与小强的故事不同:每场球投球数不同。在一般情况下,观众并不关心一个运动员一场投多少个篮,而只关心投中多少球,得分多少。因此,可以这样计算每场平均进球数:\n(8 + 7 + 10 + 5 + 9 + 7) / 5 = 46 / 5 = 9.1\n大约每场进球9个。\n计算得分就要困难一些了,要用到加权平均,因为要用\"权\"来区分3分球与2分球。首先把3分球的个数相加:5\n+ 4 + 5 + 7 + 4 = 25,然后计算每场平均分数:\n[25 × 3 + (46 -- 25) × 2] / 5 = (25 × 3 + 21 × 2) / 5 = 117 / 5 = 23.4\n大约每场得23分,确实是一位优秀的主力投手。\n可以看到,这时的平均数已经不是描述统计的平均数了:虽然不能肯定这位运动员每场投进几个球,但可以期望他进球10个左右;虽然不能肯定这位运动员每场得分多少,但可以期望他得20多分。因此,人们通常称这样的平均数为样本均值,用样本均值来估计总体的数学期望。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让学生感悟随机性、感悟平均数是一种估计。\n对于理解力比较强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知道如何计算投球的命中率:\n(8 + 7 + 10 + 5 + 9 + 7) / (18 + 15 + 21 + 17 + 18) = 46 / 89 = 0.52\n即分子是所有进球数、分子是所有投球数。这个命中率就是样本频率,是概率的一种估计。\n教学设计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介绍平均数的概念,符合课程标准在\"统计与概率\"内容中关于建立\"数据分析观念\"的要求。因为是推断统计意义上的平均数,因此要强调随机性,而强调随机性的例子必须体现独立的、重复发生的事情。在教学设计中,设计投篮的故事就符合这个要求。设计小强投篮和职业篮球队主力投手的投篮,在相似情境中加深问题的难度,有利于学生感悟随机性、感悟平均数的意义、感悟通过平均数计算命中率进而估计概率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统计学意义很明晰,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把握其中的数学思想。\n[^1]: 大多数教科书已经改过来了,但有些教科书似乎仍然没有理解这个问题的本质,没有理解数位与数是不同的。事实上,这种基于十的数位概念已经渗透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数量单位:元、角、分;米、分米、厘米;等等。\n[^2]: 在中国,关于\"万\"这个数位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殷墟甲骨文。\n[^3]: 参见《天空中的圆周率》,巴罗著,苗华建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n[^4]: 参见\"中国古代的命题、定义和推理\",史宁中著,《哲学研究》,2008年3期和4期。\n[^5]: 高斯是德国伟大的数学家,近代数学奠基者之一。他的研究几乎遍及当时数学的所有领域,在数论、代数学、非欧几何、[复变函数](http://baike.baidu.com/view/134430.htm)和[微分几何](http://baike.baidu.com/view/17525.htm)等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n[^6]: 《九章算术》是中国最重要的数学著作之一,最晚成书于东汉早期,作者不详。这本书以246个问题为背景,内容涉及方程组、分数四则运算、负数加减运算、面积体积计算等。刘徽、李淳风等人的校注使得这部书得以完整,北宋(1084年)刊刻为教科书,是世界最早的印刷本数学书。刘徽(约225-295),魏晋时代伟大的数学家,山东临淄人。李淳风(602-\n670),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陕西岐山人。\n[^7]: 参见婆罗摩笈多的著作《婆罗门历算书》,共24章,其中第12章、第18章专门论述数学。\n[^8]: 可以把这些核心概念理解为认识一类数学问题的模式,也就是说,可以用这些核心指导对一类数学问题的理解。关于什么是模式可以参见问题2的讨论。\n[^9]: 为了表达的更加清晰,这本书中约定,凡是说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是指具体的计算规则;凡是说到加法运算、减法运算、乘法运算、除法运算,除了计算规则者外,还包括运算法则。\n[^10]: 有些教师可能会认为,这种基于直观描述来解释加法的教学还不如直接让学生记住计算的方法,然后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但是,现代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除了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还希望学生能够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逐渐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n[^11]: 在现行教科书、特别是初中教科书中,普遍通过数轴来解释负数或者相反数。比如,可以这样描述相反数: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在坐标原点0的两边,两个点到0点的距离相等。但一定要注意到,只能用这种方法进行直观描述相反数,而不能用这种方法定义负数或者相反数,因为无法精确地度量距离。事实上,这里所说的\"距离\"相等或者\"绝对值\"相等都是\"数量\"相等的一种描述,参见问题5的讨论。\n[^12]: 这是一种从头开始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逐渐感悟:思考问题需要一个合理的起点。也就是说,让学生感悟:应当从什么地方开始思考问题。必须再次强调的是,思维方法的养成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因此,只有长时间地引发学生思考,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n[^13]: 参见Dehaene, S., The organization of brain activations in number\ncomparison: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and the additive factors\nmethod.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996(8),\npp47-68;也参见\"估算能力与精算能力:脑与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启示\",董奇\n张红川,《教育研究》2002(5),pp46-51;还可以参见\"试论教育的本原\",史宁中,《教育研究》2009(8),pp3-10。\n[^14]: 这种用拉丁字母的表示方法是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儿](http://baike.baidu.com/view/4285.htm)给出的,参见附录的话题22。\n[^15]: 在我国,代数一词始于清代数学家李善兰(1811-1882)与英国人伟烈亚力(Wylie,1815-1887)合作翻译的著作《代数积拾级》,译自英国数学家摩根(De\nMorgan,1806-1871)的著作\"Elements of\nAlgebra\",其中代数algebra一词直接源自中世纪拉丁文algebra,而拉丁文又译自阿拉伯文al-jebr、见诸数学家花拉子米(al-Khwarizmi,约783-850)关于代数学的著作,阿拉伯文原意是:破碎部分的重组。参见《牛津英语大辞典》第一卷217页,1933年。\n[^16]: 鸡兔同笼问题是《孙子算经》中的第三十一题,原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孙子算经》共三卷,大约成书于四、五世纪,作者不详。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二十六题,这个问题涉及到余数:\"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答曰:二十三。\"这个问题及其解法被世界数学史的著作誉为\"中国剩余定理\"。\n[^17]: 参见问题2中关于模式的定义。一般来说,模式关心的是数学内部,是解决一类数学问题的方法;模型关心的是数学外部,是解决一类现实问题的方法。因此,有许多学者认为\"数学是一门关于模式的科学\",参见《振兴美国数学:90年代的计划》,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3年。\n[^18]: 关于并列的问题要用加法,可以参见问题14的讨论。关于利用加法的模型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称谓,为了与路程模型对应,我们姑且称之为总量模型。\n[^19]: 参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第二学段\"的有关叙述。\n[^20]: 虽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中提出的教育理念是\"育人为本\",但就现代教育的基本趋势看,还是应当更多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还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提法更好一些。\n[^21]: 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时,应当围绕这个比例给出便于计算的数值。\n[^22]: 欧几里得定义角为相交直线的倾斜度,参见附录的话题25。\n[^23]: 在许多教科书中,介绍了角的概念以后就转入其他的话题,这是不好的。因为对于数学而言,概念本身的存在性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和性质。因此,在介绍了角以后,就应当比较角的大小,分析角的性质。\n[^24]: 在欧几里得几何中,是通过图形的重合定义图形的全等,详细讨论参见附录话题26的注释。\n[^25]: 在一些教科书中,认为旋转的参照物是一个点,旋转就是物体围绕这个点做圆周运动。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因为只有一个点做参照物无法判断物体是否旋转,还必须确立方向。\n[^26]: 我们不考虑原地不动的情况。\n[^27]: 更确切地说,这样的方法是分层抽样,但我们依然归入随机抽样。\n[^28]: 由此可以知道,估计值本身也是随机的。\n[^29]: 虽然在这个例子中球的数量是有限的,颜色的比例也是已知的,但从操作过程可以看到,我们可以认为球的数量是无限的,总体的概率也是未知的。\n[^30]: 参见《数学史概论》,李文林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n[^31]: 参见《数:科学的语言》,丹齐克(Dantzing)著,苏仲湘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n[^32]: 参见《天空中的圆周率》,约翰·巴罗著,苗华建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n[^33]: ^4^\n参见《奥德修记》又译《奥德赛》,荷马著,杨宪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n[^34]: ^4^参见《天空中的圆周率》,巴罗(Barrow)著,苗华建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n[^35]: 见中译本《马克思·数学手稿》,北京大学《数学手稿》编译组,人民教育出版社,1975年。\n[^36]: 拉普拉斯 (Pierre-Simon\nLaplas,1749-1827),法国著名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这段论述参见拉普拉斯的著作《宇宙体系论》中译本,李珩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n[^37]: 吴文俊(1919-),中国数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这段论述参见《吴文俊论数学机械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n[^38]: 在古汉语中\"岁\"与\"年\"的含义不同。岁是指某一气节,比如春分,到第二年这个气节这段时间,因此岁是指阳历的一年;年是正月初一到下一个正月初一这段时间,因此年是指阴历的一年。参见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第三版,1999年。\n[^39]: 参见《天空中的圆周率》,巴罗(Barrow)著,苗华建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n[^40]: 王充(27-约97)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科学家。\n[^41]: 梁宗巨等著《世界数学通史》对此有专题讨论,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n[^42]: 参见R.Englund, Mesopotamiem(OBO 160/1),Universitatsverlag\nFreiburg Schwez,1999,pp 118-119。\n[^43]: 托勒密(Ptolemy,约公元90-168),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托勒密是\"地心说\"的集大成者,《天文学大成》(13卷)是他的主要著作,还著有《地理学指南》(8卷)和《光学》(5卷)等。\n[^44]: 参见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三册》,中华书局,1995年。\n[^45]: 参见《陶哲轩实分析》第16页,陶哲轩著,王昆扬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n[^46]: 我们已经反复强调,数学所涉及的概念是抽象出来的东西。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讨论,可以参见《数学思想概论》的第2辑\"图形与图形关系的抽象\"的第十讲\"数学的抽象\",史宁中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n[^47]: 参见《工具论·后分析篇》,亚里士多德著,余纪元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p249。\n[^48]: 更准确地应当称为《原本》。这本书的中文翻译完成时间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7年),由利马窦(Matteo\nRicci,1552-1610)和徐光启(1562-1633)完成,原书15卷,他们翻译了前6卷。因为主要是平面几何的内容,于是他们定书名为《几何原本》。这个命名也为中国数学增添了一个新的、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名词:几何。\n[^49]: 参见《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数学家Ⅲ》,吴文俊主编,科学出版社,1992年,p228-230。\n[^50]: 参见《爱因斯坦文集·第Ⅰ卷》,许良英、范岱年编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p574。\n[^51]: 参见《数学思想概论》第3辑\"数学中的演绎推理\",史宁中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n[^52]: 参见《什么是数学》,柯朗、罗宾著,左平、张饴慈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p225。\n[^53]: 参见《希尔伯特:数学世界的亚历山大》,瑞德著,袁向东、李文林译,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年,p90。\n[^54]: 参见《数学思想概论》第4辑\"数学中的归纳推理\"的\"绪论\",史宁中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n[^55]: 参见《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第七十六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n[^56]: 事实上,在数学上需要一个约定,如果元素x属于某一个集合,那么x就永远属于这个集合,参见话题16。\n[^57]: 陈景润(1933-1996),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解析数论学家。\n[^58]: 哥德巴赫(Christian\nGoldbach,1690-1764),德国数学家,1742年提出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n[^59]: 近代数学有五个重要猜想:四色猜想、庞加莱猜想、费马大定理、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前三个猜想已经于近些年相继解决,其中四色猜想的证明借助了计算机。对于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给出的结果是1加2:偶数\n= 素数 +\n素数×素数,式中后一项两个素数的乘积所构成的数被称为半素数,在密码学中应用广泛。\n[^60]: 参见《西方哲学史》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3年。罗素(Bertrand\nRussell,1872-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n[^61]: 参见\"从八卦到六十四卦:试论《周易》的思维逻辑\",史宁中著,《哲学研究》,2011年第8期。\n[^62]: 参见《费马大定理》,辛格(Singh)著,薛密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n[^63]: 相传《管子》的作者是管夷吾。管夷吾(前730-前645)又名敬仲,字仲,安徽颖上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曾任齐国上卿(丞相)。\n[^64]: 参见《数学:确定性的丧失》,克莱因(M.\nKline)著,李宏魁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n[^65]: 每一个命题都能够写成系词结构,即写成\"A是B\"或者\"A不是B\"的形式,其中的\"是\"被称为系词。更详细讨论参见《数学思想概论》的第3辑\"数学中的演绎推理\",史宁中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n[^66]: 如果肯定这个命题,那么复数就不是数,因为复数不可以直接比较大小。\n[^67]: 如果否定这个命题,那么矩阵的乘法就不是乘法了,因为矩阵的乘法不满足交换律。\n[^68]: 参见《数学:确定性的丧失》第184页,M.\n克莱因著,李宏魁译,湖南科技出版社,1997年。\n[^69]: 参见《数学思想概论》的第3辑\"数学中的演绎推理\"的第二讲,史宁中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n[^70]: 参见柯匹、科恩主编的《逻辑学导论·11版》,张建军\n等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n[^71]: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第557页,人民出版社,1971年。\n[^72]: 参见《数学思想概论》第5辑\"自然界中的数学模型\",史宁中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n[^73]: 现代数学中有些规定似乎违背这个原则,比如: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规定,随机变量以概率的形式取值于某一个集合;在模糊数学中规定,模糊变量以非0-1示性函数的形式取值于某一个集合。但在本质上,这些规定与同一律不悖,因为无论是概率本身还是示性函数本身都必须是确定不变的。\n[^74]: 参见《亚里士多德全集·Ⅶ》第91页,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n[^75]: 参见《韩非子·难一》。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战国](http://baike.baidu.com/view/20236.htm)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http://baike.baidu.com/view/18649.htm)),[中国](http://baike.baidu.com/view/61891.htm)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http://baike.baidu.com/view/67073.htm)、[法家](http://baike.baidu.com/view/22147.htm)思想集大成者,后世尊称韩非子。\n[^76]: 参见《亚里士多德全集·Ⅶ》第196-107页,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n[^77]: 参见《数学思想概论》的第2辑\"图形与图形关系的抽象\"的第7.3节,史宁中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n[^78]: 因为这是解决一类数学问题的方法,因此可以称其为模式,如前面反复谈到的那样。\n[^79]: 因为任意一个自然数组、即任何一个自然数的子集都存在最小元素,所以这个\"令\"是可能的。\n[^80]: 关于实数的详细讨论,可以参见《数学思想概论》的第1辑\"数量与数量关系的抽象\",史宁中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n[^81]: 虽然规定重量单位只能用\"克\"或者\"千克\",但人们传统习惯还是用\"斤\"或者\"公斤\",就像西方习惯用\"磅\"。\n[^82]: 参见《费马大定理:一个困惑了世间智者358年的迷》,西蒙·辛格著,薛密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n[^83]: 现传本《周髀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时期,据考证作者是赵君卿。《周髀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天文学著作,记载了当时盛行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其中谈到计算直角三角形斜边长度的方法: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这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勾股定理。西方称这个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n[^84]: 三国时代的数学家赵爽在解释《周髀算经》时,用图解的方法给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赵爽生平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3世纪初。\n[^85]: 参见《数学思想概论》的第3辑\"数学中的演绎推理\"的第2讲,史宁中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n[^86]: 参见\"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p185和p246-247,苗力田\n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n[^87]: 参见《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5页,牛顿著,王克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n[^88]: 这是伽利略最早发现的木星卫星,也是伽利略发现的木星四个卫星中最亮的一颗。\n[^89]: 参见《时间之河》第37-38页,伊戈尔·诺维科夫著,吴王杰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n[^90]: 参见《数学思想概论》的第4辑\"数学中的归纳推理\"的第1.3节,史宁中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n[^91]: 以太的英文是Ether,来自希腊语,原来的意思为上层的空气,即天上的神呼吸的空气。笛卡尔把这个词引入科学。文艺复兴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普遍认为宇宙中到处都存在一种被称之为\"以太\"的媒介,这是一种不被人感知的物质,而力的传递、甚至光的传播借助的就是以太。\n[^92]: 惯性系这个名称来源于牛顿力学三大定律中的第一个定律,即惯性定律:在不受外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据此,人们称具有惯性运动的坐标系为惯性系。\n[^93]: 洛伦兹和他的学生塞曼共同获得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n[^94]: 参见Abraham Pais, SUBTLE is the LORD: The science and the life of\nAlbert Einstein, Oxford: Oxford Unibersity Press, 1982, p167。\n[^95]: 参见《相对论》第24页,爱因斯坦著,周学政\n徐有智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n[^96]: 参见杨振宁的《爱因斯坦对二十一世纪理论物理学的影响》,源于杨振宁2004年3月14日在德国爱因斯坦诞辰125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稿,原文为英文。\n[^97]: 参见《历史》,希罗多德著,王嘉隽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n[^98]: Smith, D. 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Ginn and Co., 1923。\n[^99]: Heath, T., A History of Greek Mathematics, Oxford Press 1921。\n[^100]: 原著全书13卷,前6卷论述平面几何,第7~9卷论述数的理论,第10卷论述无理数,第11~13卷论述立体几何。后希普西克勒斯(Hypsicles,约前175年)补第14卷,又将晚期的一些评注编为15卷,拉丁文本为《欧几里德原本》。\n[^101]: 参见H.G.Liddell and R.Scott,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xford:\nThe Clarendon Press, 1992。\n[^102]: 参见http://www-history.mcs.st-andrews.ac.uk/history/Mathematicians/Euclid.html。\n[^103]: 参见 L.Adcins and R.A.Adcins, Handbook of Life in Ancient\nGreece, Facts On File Inc., 2005, p431。\n[^104]: 参见《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兰纪正、朱恩宽译,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n[^105]: 后来人们所说的\"三等分角\"\"化圆为方\"等问题均与这三个公设有关。\n[^106]: 现行教材中 \"过已知直线外一点,能且仅能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n这个平行公理是英国地质学家、数学家普莱费尔(John\nPlayfair,1748-1819)给出的,这个公理后来成为欧几里得几何的核心,而非欧几里得几何(包括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和黎曼几何)都修改了这个公理。\n[^107]: 高斯就怀疑在大的范围三角形的内角和不是180度,他曾经在三个山头进行过实地测量。\n[^108]: 参见中译本《几何基础》,江泽涵、朱鼎勋译,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n[^109]: 在欧几里得几何中,表述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定理\"是被证明的,证明的过程用到了物理属性的描述、即用到了两个三角形重合的概念。为了摆脱物理属性,在第三组公理(合同公理)中希尔伯特把这个定理作为一条公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采用了希尔伯特的观点,规定这个定理为基本事实。\n[^110]: 参见 John von Neumann Collected\nWorks,Ⅰ,p9,中译文参见《数学史译文集》第123页,刘金顺、何绍庚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n[^111]: 参见中译本《科学与方法》第74页,庞加莱著,李醒民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6年。\n[^112]: 参见《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15版第437-438页,2002年。\n[^113]: 参见《阿基米德全集》,希思编,朱恩宽\n李文铭等译,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n[^114]: 参见《统计与真理-怎样运用偶然性》,C.R.劳\n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n[^115]: Woolf S Statistics and the Modern State, Comparative Study of\nSociety and History, 588-604,1989。\n[^116]: 参见网站http://www.biocrawler.com/encyclopedia/Sir John\nSinclair。\n[^117]: 参见道琼斯官方网站www.djindexes.com。\n[^118]: Pearson and Lee, On the laws of inheritance in man: Inheritance\nof physical characters, Biometrika, 1903.\n[^119]: 参见《统计与真理-怎样运用偶然性》,C.R.劳\n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n[^120]: Encyclopedia Americana, Encyclopedia Americana\nInc.1990,中译见《大美百科全书》,台北:光复书局,1991年。\n[^121]: 参见《数学思想概论》的第4辑\"数学中的归纳推理\"的第5.2节,史宁中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n[^122]: 1812年拉普拉斯的名著《分析概率论》出版,1814年出第二版时,拉普拉斯增加了长达150页的绪论,同年,这个绪论以《概率的哲学导论》为书名单独出版,上面的译文译自英译本\nPierre Simon Marquis de Laplace, A Philosophical essay on\nprobabilitie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02, pp6-7。\n[^123]: 杨辉,字谦光,钱塘(今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南宋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13世纪中叶活跃在苏杭一带,所著数学书有五种二十一卷。\n[^124]: 引自海西教育网 [www.fjedu.net.cn](http://www.fjedu.net.cn)\n发布者:[林芳](http://www.fjedu.net.cn/home/space.php?uid=62104),发布日期:2011-03-29,本文有修改。\n[^125]: 虽然\"相等\"也有\"恒等(定义)\"的功能,但在小学低年级不易使用这个功能。\n[^126]: 即便不写出来,这个正常思维过程也是不可省略的,因此在最初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思维。\n[^127]: 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对乘法交换律留下深刻影响是有必要的,因为初中讲\"有理数的乘法\"时要利用这个性质,参见问题11和问题12的论述。\n", "content_summary":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若干问题\n史宁中\n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n目 录\n前言\n第一部分 数的认识\n问题1 数量是什么?数量关系的本质是什么?\n数量是对现实生活中事物量的抽象 / 数量关系的本质是多与少\n问题2 如何认识自然数?\n数是对数量的抽象 / 数关系是对数量关系的抽象:大与小 /\n可以有两种方法实现这种抽\n象:对应的方法和定义的方法\n问题3 表示自然数的关键是什么?\n十个符号和数位 / 数位法则是依次相差十倍 / 自然数集合\n问题4 如何认识自然数的性质?\n依据性质可以对自然数进行分类 / ...", "content_length": 157325, "created_at": "2025-07-23T03:29:48.886094+00:00", "updated_at": "2025-07-23T04:41:19.608972+00:00", "file_path": "Math.docx" }, "SuShi.docx": { "status": "processed", "chunks_count": 14, "chunks_list": [ "chunk-24ecddaff6cb7f3de9ca73cbe1d4f23b", "chunk-2b5457fbb9d3d67c5dbfb58af6c471f3", "chunk-c16c7e22a2e7549bba529dcc5cb7b494", "chunk-25277e9d5337b9f99c055bbaae35cd87", "chunk-6c77fb34a25540f0df651e0fb725b650", "chunk-897553817dc50e2ca890cc170a0b1cf8", "chunk-b99fb1cb50e2a5103b5e690e9fea5a68", "chunk-63e7a089b50c7e4f303292fa90d28026", "chunk-6fa49f07e2dd4e4822ff4a70916c775e", "chunk-6f2751a8ffa85edf275198a14007ab27", "chunk-2eccc1279299051af7d5bbacdce9bb16", "chunk-60b4f9476b837eab4d188541b886772f", "chunk-db0751670ac6534b29ce4a5be21c5c21", "chunk-90d0b2f2036ab9e3c6d8d4f0ed5bbdab" ], "content":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n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n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n苏轼的人物关系:\n王弗(1039年---1065年),女,眉州青神(今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人,文学家苏轼的结发妻子。幼承庭训,颇通诗书。十六岁,嫁给苏轼。王弗聪慧谦谨,知书达理,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说略微知道,有\"幕后听言\"的故事。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n王闰之(1048---1093),女,北宋眉州青神(今四川眉山市青神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第二任妻子,苏轼第一任妻子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出嫁之前,家中称其\"二十七娘\"。性格温顺,知足惜福。\n苏迈(1059年---?),字伯达,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官员、诗人、文学家苏轼长子,生母为苏轼的第一位妻子王弗。\n苏迨[dài](1070---1126年),初名叔寄、竺僧,字仲豫,眉州眉山县(今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人。宋朝大臣,文学家苏轼次子。\n苏过(1073-1123年),字叔党,眉州眉山县(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大臣,文学家苏轼第三子。\n苏遁(1083---1084),小名干儿,苏轼第四子,王朝云生。\n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亦被称老苏。苏轼父亲。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与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中国北宋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n程夫人(1010年-1057年),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苏轼母亲。出身名门,自幼熟读诗书,深知礼仪,18岁同苏洵结婚,勉励夫君读书,又是两个儿子------苏轼、苏辙的启蒙教师。\n苏辙(1039年3月17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苏轼弟弟。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n早年经历:\n苏轼于宋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裔。苏轼之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不可或缺之意。苏轼幼年承受良好的家教,其父苏洵是古文名家,其母程氏曾以东汉名士范滂的事迹勉励其砥砺名节。\n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n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n进京应试\n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农历虚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n当年考试的策论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策论获得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和小试官梅尧臣的赏识。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皆不知此句出处,便将他从第一降至第二(一说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放榜后,苏轼谒谢,梅尧臣问苏轼此句出处,苏轼回答是《三国志·孔融传》注,欧阳修等回去查,没查到。苏轼便说他是取孔融\"想当然\"之意。欧阳修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n名动京师\n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n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丧期满。翌年二月,三苏重返汴京。苏轼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苏洵试秘书省校书郎。\n苏东坡,是北宋时期的信 访干部,这是真的么?\n嘉祐六年(1061年),在欧阳修的推荐下,苏轼兄弟参加名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制科考试。九月,苏轼的对策被评为第三等(一、二等虚设,第三等为实际上第一等),之前宋朝只有一个吴育中过这种制科的第三等,因此苏轼中第三等被称为\"百年第一\"。随后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又通过学士院的考试,任直史馆。\n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而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n自请出京\n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温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n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n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使梁山泊泛滥,南清河水溢出故道,洪水汇聚在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不时泄出,城墙即将被洪水冲毁,富有的百姓争相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民出城,全城百姓都会动摇,我和谁来守城?我在这里,洪水决不能冲毁城墙。\"驱使富民重新回到城里。苏轼到武卫营,呼喊士兵长官说:\"河水即将冲毁城墙,事情危急,虽然你们是禁军,但也请你们为我尽一点力。\"士兵长官说:\"太守尚且不躲避路上的洪水,我辈小人,应当效命。\"带领他的士兵们拿着畚箕铁锹出来,修筑东南长堤,头起戏马台,尾连着城墙。雨日夜不停地下,城墙露出水面仅仅只有三版那么高。苏轼搭建小草屋住在城墙上,路过自己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别堵塞缺口以守护城墙,终于保全了徐州城。又请求征调明年夫役增筑徐州旧城,修建木质护岸,以防洪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n[15]\n乌台诗案\n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n宋朝政治开明言论自由,为何苏轼发牢骚就犯法了,乌台案不简单!\n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n被贬黄州\n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到定惠院,于同年五月二十九日迁居临皋亭\n[111-112]。在定慧院居住时,苏轼曾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时任黄州知州的陈轼将苏家父子安置到城东南环境清幽的定慧院中暂住,随后将城南的官驿临皋亭修葺一新,安置苏家二十余口)。1080年七月,陈轼退休,徐君猷接任黄州知州。徐君猷主政黄州期间,\"相待如骨肉\",与苏轼亲密无间,感情至深。1081年二月,苏轼因俸薪断绝,\"问人乞米\",徐君猷在城东的荒坡上拨给他五十亩旧营地,苏轼开始躬耕东坡,一家老小二十余口才得以吃饱饭。苏轼作《东坡八首》和《东坡》,建起了\"东坡雪堂\",并自号\"东坡居士\"。1081年重阳节,徐君猷拉上苏轼一起登高,畅游涵辉楼,几杯酒下肚,苏东坡心底生出无限感慨,作《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1082年九月初九,徐君猷知黄州任期将满,\"乞郡湖南\",例行邀苏东坡会饮栖霞楼,苏轼\"念此惘然\",作《醉蓬莱·重九上君猷》。1083年五月,徐君猷赴湖南上任,杨寀接替黄州太守之职,在临皋亭南面为苏轼建了三间大瓦房,苏轼将其取名为\"南堂\"。\n[121]\n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n[17]\n东山再起\n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苏轼于是选择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n[18]\n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n[19]\n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n[19]\n再任杭州\n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苏轼第二次到杭州做官,杭州大旱,饥馑瘟疫一起发生。苏轼向朝廷请求,减免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又得到赐给剃度和尚的度牒,换成大米来救济饥饿的百姓。\n元祐五年(1090年)春天,又减价出卖常平米,做了很多的厚粥和汤药,派人带着医生分街坊给百姓治病,救活了很多人。苏轼说:\"杭州,水陆交会的地方,因瘟疫死亡的人常常比其他地方多。\"于是集中多余的公款二千缗,苏轼又拿出自己的黄金五十两,办起病坊,稍微积蓄一些钱粮收治有病的百姓。苏轼看到茅山有一条河专门容纳钱塘江潮水,盐桥有一条河专门容纳西湖水,于是疏浚这二条河道以通航。再修造堤堰闸门,控制西湖水的蓄积与排泄,钱塘江潮水不再进入杭州城内。又用剩余的人力修复了六井,再把挖出来的淤泥堆积在西湖中,南北长三十里,修筑成长堤以来往行人。吴地百姓种菱,春天就除草,不留寸草。苏轼又雇募人力在西湖中种菱,水草不再生长。把种菱的收入备作以后修浚西湖的费用,取救济荒灾剩余的一万缗钱、万石粮食;以及申请得到的一百张僧人度牒用来雇募民工。长堤筑成,在堤上种植芙蓉、杨柳,望去好像图画,杭州人把长堤命名为苏公堤。\n[16]\n流落儋州\n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拟任吏部尚书,还没有到任。因为弟弟苏辙任尚书右丞,苏轼改任翰林承旨。不久即元祐六年八月,又因为政见不合,请求出任地方官,于是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n[99]\n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没过一年,朝廷以兵部尚书的职务召苏轼入京,兼任侍读。这一年,宋哲宗到南郊祭祀,苏轼为卤簿使,导驾进入太庙。有赭伞犊车并青盖犊车十余辆争道,没有避让皇帝的仪仗。苏轼使御营巡检使去调查原因,原来是皇后及大长公主的车队。当时,御史中丞李之纯是皇家仪仗使,苏轼要他上奏皇帝,但李之纯怕得罪皇后与大长公主,不敢说。苏轼就在车中向哲宗上奏此事,哲宗把奏书派人送给太皇太后处理。第二天,朝廷下诏书整肃仪仗队伍,从皇后而下都不许迎接谒见。不久苏轼任礼部尚书,兼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n[100]\n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是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n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州)。\n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n身逝常州\n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n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n[75]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n[20]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21]\n主要影响\n文学\n诗作\n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n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n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n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n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而且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n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苏轼与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然而论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更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他在理论上和创作中都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n这样,苏轼虽然在创造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欢迎的宋代诗人。\n词作\n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n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n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n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n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n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不同于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狭小的生活场景,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n\"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n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虽然苏轼现存的三百六十二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n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王灼《碧鸡漫志》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n文章\n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n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n苏轼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苏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n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但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之性;《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文,所以流传极广。苏轼早年的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遂逐渐减弱,例如元祐以后所写的一些奏议,内容上有的放矢,言词则剀切沉着,接近于贾谊、陆贽的文风。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这些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n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乳交融。由于苏轼作文以\"辞达\"为准则,所以当行即行,当止就止,很少有芜词累句,这在他的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八十余字,但意境超然,韵味隽永,为宋代小品文中的妙品。\n苏轼的辞赋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赤壁赋》沿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写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幽美景色。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苏轼甚至在四六中也同样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他在翰林院任职时所拟的制诰曲赡高华,浑厚雄大,为台阁文字中所罕见。他遭受贬谪后写的表启更是真切感人,是四六体中难得的性情之作。\n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但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则苏文无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n艺术\n书法\n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n绘画\n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苏轼是高踞于中国绘画美学思想及其实践发展史之分水岭上的重要人物。其作品有《枯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n历史评价\n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n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n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西夏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n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n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n应考趣闻\n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赏识,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n苏轼考取进士后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欧阳修感叹他的才华。欧阳修在给诗人梅尧臣的一封信《与梅圣俞书》中称赞苏轼:\"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n[13] [54]\n关于《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内容:\"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欧阳修问苏轼出于何典。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n[55]\n建筑苏堤\n\"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多条长堤。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秋,徐州大水围城。苏轼通知大家\"备畚锸,蓄土石,积刍茭\",同时急调5000人加固城基、高筑城墙。苏轼在水情严峻的城南,组织徐州军民修筑了一条防洪长堤。《宋史·苏轼传》记载:苏轼\"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明嘉靖《徐州志·山川·苏堤》:\"宋苏轼守徐时,河决为患,因筑以障城,自城属于台,长二里许,民赖以全,活着众,今尚存。\"徐人至今思焉。\n北宋元祐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知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n元祐六年(1091)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n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属广东)安置。年近六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n南北不二\n晚唐五代以来,文人对《坛经》的阅读和接受更为普遍与深入。据《坛经》记载,惠能初见五祖弘忍时,弘忍大师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答道:\"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苏轼接受了这种\"南北不二\"的观念,并在《闻潮阳吴子野出家》一诗中表达了\"当为狮子吼,佛法无南北\"的思想。在此诗之前,他在《送小本禅师赴法云》中也曾有\"是身如浮云,安得限南北\"的说法。\n在\"南北不二\"观念的影响下,苏轼逐渐将南北融为一体,这在他的诗歌中多有表露,如\"人间底处有南北,纷纷鸿雁何曾冥\"\"片云会得无心否,南北东西只一天\"。既然\"南北\"本无分别,那么随心适意的生活状态便成了苏轼的人生追求,所谓\"我行无南北,适意乃所祈\"。《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进一步展现了他的这种思想:\"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心安之所,便是故乡。南北融合的思想观念以及\"随缘自娱\"的生活心态,对苏轼的诗歌创作产生重要影响。\n心态的平和缘自对《坛经》南北观念的接受和对佛禅义理的深入理解,也正是这种平和的心态,让苏轼与南宗禅结下了不解之缘。谪居岭南时期,他在诗歌中多次表达了对南宗禅的向往:\"不向南华结香火,此生何处是真依\",\"南行万里亦何事,一酌曹溪知水味\"。\n宽容大度\n苏轼在杭州上任之初,都商税务捕到一个逃税的人,是南剑州(今福建南平)乡贡进士吴味道。他冒用苏轼的名衔密封两大卷轴要送到京师苏辙的府第。苏轼问他卷轴里装什么东西。吴味道惶恐地说:\"我今年秋天荣幸地得到推荐成为乡贡进士,同乡凑集了十万钱做为赠别的礼物送我。我买了四百丈建阳薄丝,但想到沿路所有的税务官署都要抽税,到京城时怕剩下不到一半数,所以私下设想:'当今天下最有名望、且爱提携奖掖读书人的,只有先生您和苏侍郎(苏辙)而已。纵然事情败露,也一定能得到宽恕。'于是假借先生的名衔把丝封了起来。来到此地,却不知道先生已经先来到这里任职。真是倒霉,我也无话可说了。\"\n苏东坡看了好一会,笑着让管文书的家仆把旧封条除去,换题上新的名衔,附上\"送至东京(今河南开封)竹竿巷\"字样的笺条,又亲手写了一封给弟弟苏辙的信交给吴味道,说:\"前辈这回即使拿到上天去也无妨了。\"\n第二年,吴味道考中进士,特地前来答谢。 [61]\n程苏结怨\n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去世,大臣们正举行明堂祭拜大典,赶不及奠祭,仪式一完成,大臣们希望赶去吊丧,程颐却拦住大家,说孔子\"是日哭则不歌\",参加明堂典礼之后,不该又吊丧家。大家觉得这不近人情,反驳说,\"哭则不歌\"不代表\"歌则不哭\"。苏轼嘲笑程颐说:\"这是枉死市上的叔孙通制订的礼法。\"这是苏轼、程颐两人结怨的开始。\n[56]\n有一次国家忌日,众大臣到相国寺祷佛,程颐要求食素,苏轼责问说:\"正叔(程颐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吗?为什么要吃素食?\"程颐说:\"礼法:守丧不可饮酒吃肉;忌日,是丧事的延续。\"苏轼唱反调:\"支持刘家的人露出左臂来罢!\"(用史记典故,苏轼自比为汉朝的太尉周勃,把程颐比为吕氏乱党,要求大家支持他。)范淳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观、黄庭坚等则吃肉。\n[57]\n美食大家\n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1090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n《曲洧旧闻》又记:苏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既饱,以庐山玉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n[10]\n雷州西湖\n广东雷州西湖原名罗湖,始建于北宋,自从大文豪苏轼兄弟在此醉游之后,罗湖更名为西湖。\n[60]\n宋绍圣七年苏轼从惠州贬移儋州,千里跋涉途经雷州,有幸与其贬雷的胞弟苏辙邂逅,悲喜交加。兄弟择日游罗湖泛舟,被罗湖秀丽的风光吸引,恋不思归,游罢到湖滨天宁禅寺憩休,苏轼游趣尚浓,\"万山第一\"四字就是此时此地写就的。\n朝云识我\n苏轼一日饭后拍着肚皮问左右侍婢内中所装何物,一婢说是文章,一婢说是见识,苏轼皆不以为然。独有王朝云朗声道:\"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大笑曰:\"知我者朝云也!\"\n[54] [80]\n寄托了苏轼人生之感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是传诵一时的名篇,朝云亦常为其吟唱。但每每唱至\"枝上柳绵吹又少\"时,朝云便会感于句中所寓的悲情而恸哭不能自已,她说:\"所不能竟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正因为朝云是这样一个有着敏锐感受力和洞察力的知音,所以,她死后苏轼竟\"终生不复听此词\"。\n元丰六年(1083年),朝云为苏轼生下一子,取名遯儿。\"遯\"即\"遁\"也,表达了其时苏轼已无意官场的决心。苏轼被贬惠阳时已年近花甲,虽然他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放达,但人们都明白他在政治上已很难东山再起。随着家势的每况愈下,曾经簇拥在他身边的侍儿姬妾都陆续散去,陪他的只有朝云。\n苏轼到惠阳的第三年,朝云染瘟疫不幸亡故,年仅34岁。\"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更思卿\",这是在朝云死后,苏轼无奈而深情的低语。\n河东狮吼\n苏轼有一位好友叫陈季常。元丰三年(1080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不期遇上陈季常,两人系成为好友。陈季常在龙丘的房子叫濯锦池,宽敞华丽,家里养着一群歌妓,客人来了,就以歌舞宴客,就有点象我们现在招待客人进歌厅的意思差不多。而陈季常的妻子柳氏,性情暴躁凶妒,每当陈欢歌宴舞之时,就醋性大发。拿着木杖大喊大叫,用力椎打墙壁弄得陈季常很是尴尬。\n苏东坡就写了一首诗取笑陈季常:\"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是柳氏的郡望,暗指柳氏。\"狮子吼\"一语来源于佛教,意指\"如来正声\",比喻威严。后来这个故事被宋代的洪迈写进《容斋三笔》中,广为流传。河东狮吼的典故从此确立。\n[54]\n佛禅因缘\n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在不少诗文用此号署名,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巨大影响,使苏诗具有更为深邃的精神境界和更为洒脱的人生情怀。苏轼在学佛过程中主要吸取了华严宗\"圆融无碍\"的宇宙观和禅宗心性本净、见性成佛的顿悟学说,形成空静圆通的宇宙观和人生观。\n[71]\n在黄州时苏轼常与金山寺住持佛印禅师来往,一日,苏轼做一首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呈给佛印。禅师即批\"放屁\"二字,嘱书童携回。东坡见后大怒,立即过江责问禅师,禅师大笑:\"学士,学士,您不是'八风吹不动'了吗,怎又一'屁'就打过了江?\"\n[58]\"八风吹不动\"可见于《佛地经论》卷五,诗僧寒山诗歌亦有此句,八风是佛教用语,指八种境界的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n[59]\n苏轼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有僧友维林陪伴,可见禅宗义理对他生命的慰藉。在绝笔诗《答径山琳长老》中,他写道:\"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这里不仅有对生命\"无身则无疾\"这种《金刚经》式的禅辩,还有对于生老病死之苦的超脱,也是苏轼思想臻于至境的表达。\n苏轼在逆境中展现乐观豁达的典型案例集中于三次贬谪经历:黄州躬耕发明东坡肉、惠州吟诵荔枝诗、儋州办学传播文化,并创作《定风波》等传世名篇。\n三地贬谪中的乐观实践\n黄州贬谪(1080-1084年)。\n因乌台诗案被贬后,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开垦荒地种植作物,实现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n创作《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提出\"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学思考,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困境融合升华。\n发明东坡肉并撰写《猪肉赋》,以\"净洗铛,少著水\"记录烹饪技法,将廉价的猪肉变为文化符号。\n在沙湖道遇雨时写下《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展现对逆境的超然态度。\n惠州贬谪(1094-1097年)。\n面对岭南瘴疠之地,发现荔枝美味并作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将流放生活诗意化。\n改良羊脊骨烤制法,与弟弟苏辙调侃\"犬不悦\"的趣事,体现苦中作乐的幽默感。\n儋州贬谪(1097-1100年)。\n在\"瘴疠交攻\"的海南办学堂、授生徒,培养出海南历史上首位举人姜唐佐,推动当地文教发展。\n发现生蚝美味并告诫儿子保密:\"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展现天真烂漫的生活情趣。\n精神内核的多维呈现\n艺术转化能力:将贬谪经历转化为《寒食帖》《枯木怪石图》等艺术作品,通过颤抖笔触与扭曲造型传递生命张力。\n哲学思辨升华:在与佛印禅师的对话中,以\"此心安处是吾乡\"阐明心境决定环境的核心理念。\n民生关怀实践:任徐州知州时率众抗洪,杭州任上疏浚西湖修筑苏堤,证明其超越个人际遇的社会责任感。\n", "content_summary":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n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 "content_length": 16221, "created_at": "2025-07-23T04:41:32.257941+00:00", "updated_at": "2025-07-23T04:54:40.680556+00:00", "file_path": "SuShi.docx" }, "Chemistry.docx": { "status": "processed", "chunks_count": 1, "chunks_list": [ "chunk-feb2d06988efc3c8392965d0e5626057" ], "content": "硝酸光照分解的方程式\n$$4HNO_{3}overset{overset{}{{Delta}}}{=}4NO_{2} uparrow + O_{2} uparrow + 2HO_{2}$$\n氧化铁与硝酸的加热反应方程式\n$$FeO + 4HNO_{3}overset{overset{}{{Delta}}}{=}Fe(NO_{3})_{3} + 2H_{2} uparrow + NO_{2} uparrow$$\n氢气与氧气燃烧的现象如下图所示:\n$$2H_{2} + O_{2}overset{overset{}{text{燃烧}}}{=}2H_{2}O$$\n![](staticImagesadc45a4a42da4e339f6ba8a25edeab0emediaimage1.png)\n", "content_summary": "硝酸光照分解的方程式\n$$4HNO_{3}overset{overset{}{{Delta}}}{=}4NO_{2} uparrow + O_{2} uparrow + 2HO_{2}$$\n氧化铁与硝酸的加热反应方程式\n$$FeO + 4HNO_{3}overset{overset{}{{Delta}}}{=}Fe(NO_{3})_{3} + 2H_{2} uparrow + NO_{2} uparrow$$\n氢气与氧气燃烧的现象如下图所示:\n$$2H_{2} + O_{2}overset{ov...", "content_length": 346, "created_at": "2025-07-23T04:54:52.340225+00:00", "updated_at": "2025-07-23T04:56:13.717728+00:00", "file_path": "Chemistry.doc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