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 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28 lines
3.7 KiB

3 weeks ago
"为什么混合运算要先乘除后加减"的相关教学设计
(孙兴华 长春市树勋小学)
有关教学内容:混合运算
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第二学段)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可以看出不同的学段提出限制运算步骤的要求这是为了控制不必要的繁杂的运算反而冲淡了学生对混合运算本身的理解。在本质上混合运算都可以通过分步运算完成因此混合运算是分步运算的合并参见问题14的论述。因此混合运算应当与分步运算的结果一致而混合运算对运算次序的要求就是为了达到运算结果的一致。运算次序有两个基本法则有括号先计算括号中的算式没有括号先计算乘除后计算加减。
教学片断设计:先乘除后加减
1. 通过故事理解先乘除后加减
教师讲故事星期天小军和小明去超市买东西。小军要买1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书包每个50元笔记本每本2元小军应当交多少钱小明买了半斤李子李子4元钱1斤小明交了5元钱应当找回多少钱
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头"想问题。先考虑小军的问题[^126]
总钱数 = 书包钱 + 笔记本钱
因为书包钱是50元三本日记本钱是2 × 3因此可以列出算式
总钱数 = 50 + 2 × 3 = 50 + 6 = 56
所以小军应当交56元钱。通过上面的计算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必须先乘除后加减。
下面我们来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小明买李子的钱数是4 ÷ 2 =
2找给小明的钱数应当是小明所交钱数减去小明买李子的钱
找钱 = 交钱 - 李子钱
= 5 - 4 ÷ 2 = 5 -- 2 = 3
所以应当找回小明3元钱。再次让学生体会到必须先乘除后加减。
通过上面的教学活动应当让学生感悟:混合运算都是在讲两个以上的故事,而乘法或者除法都是在完成其中的一个故事。于是,教师总结:在混合运算中先乘除后加减。然后,让学生口算一些习题,这些习题不限于先乘除后加减的问题,比如:
8 - 3 28 - 3 × 2 2 + 6 ÷ 22 × 6 ÷ 228 - 3 × 2
等等,让学生通过计算加深"先乘除后加减"的印象。
2. 讲述先乘除后加减的故事
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算式
30 × 2 - 50
要求同学们先讲述一个表达这个算式的故事然后再计算这个算式。教师需要在课前就想好故事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是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比如在春节期间爷爷和奶奶都给小明30元压岁钱小明花了50元春节后小明还剩多少钱或者回顾《九章算术》里的问题一个人买了两头猪、卖了一只羊猪30钱一头、羊50钱一只这个人还剩多少钱
教学设计分析一般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混合运算中的先乘除后加减一种解释是因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3 +
2 × 4 = 3 + 2 + 2 + 2 + 2 =
11但这样的解释对于除法就牵强附会了还有一种解释是因为混合运算是分步运算的综合。后一个解释是直观的也是本质的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最好采用后一种解释。引导学生学会从"头"想问题是教学的关键,因为其中蕴含了分步计算的思想。最后,让学生自己构建混合运算的故事背景也是重要的,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问题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