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 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13 lines
4.1 KiB

3 weeks ago
什么是数感?
为了让广大中小学数学教师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或者说,能够在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给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内容所涉及到的最重要的十个核心概念[^8]。其中第一个核心概念就是数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感的解释是:
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感强调的是一种感悟。这种感悟是重要的: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让学生感悟"数是对数量的抽象",还应当反过来,让学生感悟"抽象出来的数与数量是有联系的"。
抽象的核心是舍去现实背景,联系的核心是回归现实背景。可以这样理解"回归现实背景"比如同样是100这个抽象了的数但100粒黄豆与100匹马给人的现实感觉是大不一样的再比如去商场买菜带100元钱就足够多了但要购买房子只有100元钱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于在现实生活的许多情况人们需要感悟数与现实背景之间的联系从而感悟并且判断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数所提供的信息。此外学生对于运算结果也应当有一定的感悟、或者说直觉判断比如应当能够直觉判断18加9比30大还是小1/2加3/8比1大还是小。
有了上面所说的感悟学生就能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合理地把握数以及数的运算。比如合理地估计教室里同学的数量估计一堆苹果的数量等等。再比如知道1000步大概有多长知道1000名同学做广播体操大概需要多大的场地等等。到了高学段还涉及到对量纲、即数量单位的认识。应当让学生清楚在思考或者判断问题时需要根据问题背景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量纲。比如思考商场让利促销的活动如果是几千元的产品合适的让利单位是百元几百元的产品合适的让利单位是十元几十元的产品合适的让利单位是元等等。
通过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到,培养学生的"数感"不仅是学习数学的需要,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和解释现实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种数学素养的教育。
第二部分 数的运算
在定义自然数的同时也定义了加法运算。在加法运算的基础上,产生了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其中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自然数集合对于加法运算、进而对乘法运算是封闭的。为了保证逆运算的封闭性,数的集合就得到了扩张,比如,为了保证减法运算的封闭性,从自然数集合扩张到整数集合;为了保证除法运算的封闭性,从整数集合扩张到有理数集合。
在混合运算中的两个法则是来源于现实计算的,是为了计算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与数量有关的故事。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人们遇到的大量计算都是估算。精算在本质上是对于数的运算,估算在本质上是对于数量的运算。
符号表示数是数学发展的重要转折,使得数学由算数走向代数。一方面,符号可以像数那样用于运算和证明,另一方面,通过符号的运算和证明得到的结果是具有一般性的。可以利用符号表示未知的量,方程就是一种含有这种符号的等式。等式两边讲述的是与数量有关的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有一个共同点,在这个共同点上两个故事的数量相等。
模型是构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部分在本质上只有两种模型,一种模型是基于加法的,一个模型是基于乘法的,小学数学中的所有应用问题几乎都是这两个模型的派生。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有所不认同的,发现问题是用数学的眼睛"看"数学、看现实世界,提出问题是用数学的语言"说"数学、说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