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 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
|
|
|
"如何解释自然数的加法运算"的相关教学设计
|
|
|
|
|
(刘艳平 东北师大附小)
|
|
|
|
|
有关教学内容:自然数的加法
|
|
|
|
|
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能运用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
|
|
|
|
|
加法是最基本的运算,是学生最初接触到的运算,因此应当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感悟运算的本质,而不是仅仅让学生记住运算的规则。学生应当通过"理解(最初是感悟)"来学习数学,而不是通过"记住"来学习数学。在低年级段,让学生感悟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实例抽象出一般,这就是对应的方法。
|
|
|
|
|
教学片断设计:加法的意义
|
|
|
|
|
建立背景,让学生先感悟数量的多少、以及对应的数的大小;然后再通过数量的增加达到数量的相等的过程,感悟数的加法、感悟"等号"的意义。具体教学过程可以是这样的。
|
|
|
|
|
1. 听故事比大小
|
|
|
|
|
展示下面的画面,教师讲故事,哥哥和妹妹在果园摘的桃子,左边是妹妹摘的,右边是哥哥摘的。教师提问:"哥哥摘了多少桃子?妹妹摘了多少桃子?"
|
|
|
|
|
学生已经学过了10以内数的认识,能够回答:"哥哥摘了3个桃子,妹妹摘了2个桃子。"于是教师在妹妹处标上2,在哥哥处标上3。
|
|
|
|
|
2 3
|
|
|
|
|
教师进一步提问:"谁摘的桃子多?"
|
|
|
|
|
学生回答:"哥哥摘的多。"
|
|
|
|
|
教师总结说:"3个桃子比2个桃子多。"
|
|
|
|
|
然后,教师放慢语速、带着询问的语气说:"3就比2 ... "
|
|
|
|
|
启发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3比2大。"
|
|
|
|
|
教师一边复述:"3比2大"、一边在黑板是写出:"3 \> 2"。
|
|
|
|
|
教师引导学生读:"3大于2。"
|
|
|
|
|
2. 听故事学加法
|
|
|
|
|
教师继续讲故事,一边演示一边说:"在妹妹的筐里添上1个桃子。现在谁的桃子多?"
|
|
|
|
|
2 3
|
|
|
|
|
启发学生回答:"一样多。"
|
|
|
|
|
教师在妹妹处,在2的后面写上"+1"。一边在妹妹的"2 +
|
|
|
|
|
1"与哥哥的"3"之间填写"="号、一边说:"2个桃子加上1桃子等于3个桃子。2加1等于3。"
|
|
|
|
|
2 + 1 = 3
|
|
|
|
|
作为整理,教师再一次在黑板上书写:2 + 1 = 3。引导学生读这个算式。
|
|
|
|
|
最后,教师启发学生理解"+"号和"="号的意义:加号表示在原有的数量上增加;等号表示两边的数量相等。
|
|
|
|
|
教学设计分析:这样的教学采用了对应的方法,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的、借助定义的教学方法,参见问题9的论述。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两步:
|
|
|
|
|
首先,呈现哥哥摘桃子的数量和妹妹摘桃子的数量,比较数量的多少、进而比较数的大小,这样的教学一方面复习了已有的知识,一方面又为引出加法做出铺垫;然后在妹妹摘桃子的数量上增加1个桃子,再次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哥哥和妹妹桃子数量相等,抽象出加法:2 +
|
|
|
|
|
1 = 3。
|
|
|
|
|
通过这样的教学,应当让学生感悟加法的两个基本概念。一个是感悟
|
|
|
|
|
"加":加是在原有数量基础上的增加,表示的是两个数量的和;一个是感悟"相等"[^125]:相等是在表述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在数量上是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