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 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62 lines
9.5 KiB

3 weeks ago
"如何认识小数"的相关教学设计
(李宁宁 长春市树勋小学)
有关教学内容:小数的认识
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并能读、写小数。结合具体情境能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第二学段)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
(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 (不含带分数)
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 (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会解决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可以看到,在小学阶段涉及小数的内容也是比较多的,大体要求是:第一学段初步认识小数,第二学段理解应用小数。在小学阶段,理解小数的重点在于对于十进制的认识,理解小数的难点在于很难给出生活实例。
教学片断设计:初步认识小数
1. 通过元、角、分引出小数概念
学生对人民币的使用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通过货币单位元、角、分的十进制关系让学生直观感悟小数也是一种对数量关系的表达,也是一种建立在"十进制"上的数。
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去超市观察或者购买矿泉水、面包等物品作记录或留下购物小票。在上课时教师首先向学生出示1元、1角和1分的人民币让学生述说这些货币单位之间的关系
1元 = 10角 1角 = 10分 1元 = 100分。
然后让学生根据记录或小票,汇报商品的价格,比如
矿泉水1.50元、 面包2.85元 ...
并让学生通过元、角、分的货币单位说出商品的价格矿泉水1元5角、面包2元8角5分。
教师提出问题这两种表示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教师最终要启发学生知道关系的本质超市的价格是以元为单位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称1.50、2.85这样的数为小数,称其中的"."为小数点。因此,小数就是带有小数点的数,小数点前的数位表示的是小数的基本单位,比如,上面讨论的小数的基本单位就是"元";小数点后的数位比基本数位相差一个"级",比如,上面讨论的"角"比"元"相差一个"级"数量之间相差10倍。
2. 进一步举例认识小数
分小组讨论利用各自在超市的记录或小票模拟超市购物比如购买饮料价格是2.50元,你怎样付钱?然后,教师组织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每组说出两种不同的方法,比如
生1两个1元和一个5角。
生2一个1元和三个5角。
生3两个1元和五个1角。
生4五个5角。
生5交三个1元找回一个5角。
生6交一个10元找回一个5元、两个1元和一个5角。
通过购物活动的讨论,不仅让学生对小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并且让学生领悟:小数的进位与自然数的进位是一致的,只是需要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即注意基本单位。
引导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小数的例子,比如同学的身高、课桌的长度;同学的体重、物体的重量;人一小时行走的距离、汽车一小时的速度;等等。在这样的表述中,教师需要理清基本单位:厘米、米或千米;克或千克。
如果学生提出关于时间的小数问题比如如何用分数表示1小时30分。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可以用1.30、而要用1.50来表示1小时30分事实上是用30除以60得到0.50)。通过时间的例子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十进制的意义。
3. 述说背景理解小数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小数,比如下面四个小数,
2.70 0.27 27.00 27.27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上面的小数想象问题的背景,如何根据背景讲述利用这些小数的故事。在学生汇报的时候,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小数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小数的十进制是如何体现的。
教学设计分析:与整数相比,学生对小数的接触相对要少一些,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也不多,因此学习小数的概念要比整数相对困难一些。教学过程中,要利用整数知识的迁移(小数是十进制计数法相反方向的延伸),小数与整数从联系上看,二者很相似,都是十进制。根据课程标准的思想,教学时还应淡化形式上的定义,选择描述性的语言,突出小数的特点。
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时创设学生熟悉并且生动的现实情境,结合购物活动认识小数。对于钱币的认识首先建立直观的感觉,然后逐步抽象到数;从元、角、分的换算到十进制关系,从直观形式转化为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小数,同时让学生体验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与作用。
> 问题8"什么是数感"的相关教学设计\
> (王艳玲 东北师大附小)
有关教学内容:数的认识
课程标准要求:"数感"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课程内容中没有具体要求,只是在第一学段"数学思考"中提到:"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通过上面的表述可以知道,关于"数感"的教学不是通过一堂或者几堂课来实现的,而是要求教师将培养学生"数感"的教学目标贯穿于"数与代数"教学过程的始终,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感知:数与数量的关系,数与运算结果的关系。针对数与数量的关系,教师可以这样把握"数感":通过"抽象"从数量中得到了数,通过"数感"把数还原为数量参见问题8的论述。也就是说让学生感悟已经抽象出来的数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教学片断设计1000的认识综合与实践
1. 发现生活中的1000
由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历还不十分丰富认识1000这个较大的数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可以把1000这个数作为认识大数的开始可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通过1000感悟生活中的大数。
把班级的学生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承担下面任务之一:
1\. 通过调查说明1000是一个不大的数
2\. 通过调查说明1000是一个不小的数
3\. 通过调查说明1000是一个很大的数。
课前引导每一个小组制订调查计划,并且在课前完成调查。在综合与实践课上,让每一小组介绍调查的结果,并且发表感想。无论是制订计划还是发表感想,教师都应当加强指导。比如,学生可以制订下面的计划、发表相应的感想:
承担第一项任务的小组可以计划数出1000粒小米、大米或者黄豆发现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测量1000毫米的距离发现1000毫米并不很长。
承担第二项任务的小组可以计划到超市调查1000元钱可以购买的东西发现数量比较大、或者东西比较贵重知道1000元钱不少测量1000米的距离发现1000米并不很短。
承担第三项任务的小组可以计划从楼房的高度推测1000米的山有多高发现1000的高度很高还可以进一步调查本省高于1000米的山峰有多少从停车场一辆汽车所占面积推测1000辆汽车所占面积发现占地面积相当大。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的总结是非常重要的其核心是同样是1000这个数用在不同的场合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应当把数与数所表达的事情结合起来。
2. 拓展事例加深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上面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发学生脱离1000这个具体的数思考一些与"数感"有关的实际问题。比如,商场举行让利促销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
如果是几千元的产品,合适的让利单位应当是多少?
如果是几百元的产品,合适的让利单位应当是多少?
如果是几十元的产品,合适的让利单位应当是多少?
让学生不仅说出让利的数量单位,还要说出选择这个数量单位的理由。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并没有确切答案,主要是判断学生对数的感觉、即"数感"。根据一般人的感觉,对上述问题依次让利单位百元、十元、元是比较合理的。通过这样的讨论,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感悟数学与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教学设计分析:虽然培养学生"数感"的教学应当贯穿第一学段"数与代数"教学的始终,但在适当的时候安排一次"综合与实践"课还是合适的。本次课安排在二年级也是比较合理的。
所谓"综合与实践"课,并不要求全部在课堂上进行,比如,可以分小组在课前准备,但这个准备一定是有计划的活动,这对学生积累实践活动的经验是非常必要的。
在课前活动中,给学生分配三项任务,让学生从"少、中、多"这三个不同的背景感悟1000这个数这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因为人的感觉是依赖背景的,只有"全面"地把握的事物的背景,才能对事物理解深刻。
最后脱离1000这个具体的数来体验"数感",是为了由"具体"感悟过渡到"一般"感悟,虽然例子还是具体的,但述说的事情蕴含了一般。